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敕禁海际捕渔沪业 陈朝 · 陈顼
 出处:全陈文卷三
智禅师请禁海际捕渔沪业,此江苦无乌贼珍味,宜依所请,永为福地(《国清百录》)
净土宝珠集序元丰七年八月十五日 宋 · 王古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三、《乐邦文类》卷二、《居士传》卷二二
众生心净,则佛土净;
法性无生,而无不生。
有佛世尊,今现说法,在极乐国,号阿弥陀
缘胜劫长,悲深愿大。
无边际光明摄受,不思议净妙庄严。
珠网丽空,瑶林矗地。
池含八德,华发四光。
韵天乐于六时,散祴华于亿刹。
诸佛共赞,十方来归,弥陀心内众生,新新摄化;
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往生。
质托宝莲,不离当处;
神超多刹,岂出自心。
如镜含万象而无有去来,似月印千江而非升降。
被圆顿机,则皆一生补处;
明方便门,则有九品阶差。
念本性之无量光,本来无念;
生唯心之安养国,真实无生。
解脱苦轮,十念亦超于宝地;
会归实际,二乘终證于菩提。
如大舟载石而遂免沈沦,若顺风扬帆而终无留难。
悟之则甚近而不远,迷之则益远而无人。
嗟夫!
学寡障多,疑深观浅,斥为权小,阒若存亡,则以马鸣龙树为未然,天台智觉为不达。
不信当受菩提记,不肯顿生如来家。
笼鸟鼎鱼,翻为游戏;
隙驹风烛,妄计久长。
虚受一报身,枉投诸苦趣。
岂知大雄赞劝,金口叮咛。
侣圣贤于刹那,具相好于俄顷。
乐受则永抛五浊,悲增则回救三涂。
于此不知,是为可悯。
魏晋大经初出,则有远、显诸贤继修,事列简编,验彰耳目。
福唐释戒珠采十二家传记,得七十五人,蒐补阙遗,芟夷繁长,该罗别录,增广新闻,共得一百九人。
隐显毕收,缁素并列。
会江河淮济于一海,融瓶盘钗钏无二金。
标为险道之津梁,永作后来之龟鉴。
元丰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隋天台法智法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释法智,游学于东越,有通大小乘经义者,必师之,以故强学多闻,人罕俦匹。
末年以径直之门莫如念佛,于晨兴暮息,系念不弛者七年。
已而议曰:「犯一吉罗,承其罪也,历一中劫,此诚可信。
以其故而为之也,一称阿弥陀佛,而灭亿劫重罪,则予也切有疑焉」。
或告曰:「无疑也,教以念佛,久则功,功则化,化则三昧现前。
今子之疑是疑佛也,夫佛语岂有可疑者耶!
释尊出广长舌,十方诸佛同赞净土,正为众生信根难立,故劝发之耳」。
断其疑,乃于国清寺绝去诸缘,一心念佛。
想念既极,感观音、势至现身,异日又感天冠宝瓶光映其身。
谓道俗曰:「吾生净土,盖有日矣,谁能具膳饯我」?
众笑而对曰:「唯恐道人之不能耳,吾等不辞矣」。
遂剋后三日会食,食罢,无他,众或疑其相侮,因宿其房伺候之。
夜未央于绳床念佛,安坐而化。
是夜有金色光自西而来,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已天晓,舳舻相望,率皆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