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六
三教之垂万古也。
咸以师弟子授。
独释氏之师弟子。
削姓以名。
别为父子之流叶
东塔和尚叶真身大师
其道偕极。
不可思议。
以父子言。
克尽弓裘之善。
和尚法号志忠
俗姓陈
世居仙游
祖讳璠。
父讳筇继。
以好尚山水。
崇佛友僧。
生和尚
自于乳抱。
鼻逆膻辛。
九岁诣真身大师为童子。
一见之。
两如宿契。
年十五落发。
初大师之卜龟洋也。
云木之深。
藤萝如织。
狼虎有穴。
樵采无径。
俄值六眸之巨龟。
足蹑四龟。
俯仰其首。
如作礼者三。
逡巡而失。
遂驻锡卓庵。
名其地曰龟洋焉。
龟洋之泊也。
盂不及村。
畬不及菑。
山产菜号苦盖
以之充卯而斋。
惟大师和尚
俱岁移月更。
名驰迹漏。
檀信寻而施。
渔猎投而事。
时谓之二菩萨僧。
其他或来人之稍乖严洁。
则立有蛇虎惊吼之怪。
武宗皇帝乙丑之否。
弃之而绦帽潜匿。
大师允檀信之迎。
隐于数家。
和尚栖于岩穴之内。
不离兹山。
相伍者麋鹿。
驯伏者虎狼。
既而靡耕菑。
杜施丐。
还取苦莽之卯。
至今兹院之逢歉岁。
一邱之风不泯。
宣宗皇帝复寺之始。
议者以灵岩之奇胜。
非我菩萨僧不可以宏就。
由是都人环乞大师以居。
和尚独荐龟洋之址焉。
松堂揭而觉路喧天。
金磬敲而道花满地。
诚以上升道士不受箓。
成佛沙弥不具戒。
和尚且不之然。
旋将西游。
受具足戒于襄州龙兴寺
大中十二年东还。
庐陵草庵和尚值。
草庵曰。
来自何山
曰六眸山。
曰六通乎。
曰慧非重瞳。
和尚盖行高而言寡。
是日对答如流。
既及本山。
人地愈盛。
院落则不营而峻。
供舍则不化而来。
咸通三年
灵岩力圆乃迎大师返于兹。
八年。
大师坐亡。
法身不坏。
南北归敬。
阗然无时。
和尚以之烦。
十三年。
遂南五步里之山。
得峰之秀。
室而禅焉。
即今南畬也。
广明元年
弟子智朗元鉴藏辉景闲宏干鸿超。
悉以植性祇园。
分光慧炬。
以谓我大师承法马祖
亲得心印。
则和尚焉。
今以宿晓而晦。
辞烦即静。
不可使六眸灵感之地。
留形示灭之异。
叶其叶而不之大乎。
于是迓乞归于院。
将以宏
式救迷津。
其如感通虽然。
现没有数。
中和二年(是时公尚未登甲科)龙集壬寅三月十日示灭。
寿年六十有六。
二十有五。
后二旬之一日。
建窣堵波于东冈焉。
呜呼。
和尚之道。
不粒而午。
不宇而禅。
与虎狼杂居。
所谓菩萨僧信矣。
其三月之朔。
语其众曰。
至道之有显晦。
师弟之不欲双立。
大师之去也。
留形为之显。
今吾之行矣。
速藏为之晦。
故将仪貌若生而盖棺。
晦朔不逾而启土。
付嘱也。
其上足景闲宏干。
以凡纪道名。
须资词笔。
恳赍行实。
扣愚求文。
滔早访莲扃。
今悲松塔。
敢辞抽思
用刻贞铭
为之铭曰。
六眸献山。
二叶开莲。
号及菩萨
正真自然。
云林匿迹。
狼虎参禅。
仙花扑地。
智月悬天。
示灭之灭。
显晦岐焉。
布金左冈。
建塔开阡。
实归上界。
岂曰下泉。
松风雨。
空悲岁年。
禅林寺净秀行状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三十一
比丘尼释净秀本姓梁氏安定乌氏人也。
其先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嬴氏
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
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
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
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鸟氏,遂为郡人焉。
自时厥后,昌胤阜世,名德交晖,蝉冕叠映。
汉元嘉元年,梁景为尚书令,少习《韩诗》,为世通儒。
魏时,梁爽为司徒左长史秘书监,博极群书,善谈玄理。
晋太始中,梁阐为凉、雍二州刺史,即尼之乃祖也。
阐孙撝,晋范阳王虓骠骑参军事渔阳太守
永嘉荡析,沦于伪赵,为秘书监、征南长史
后得还晋,为散骑侍郎
子畴,字道度,征虏司马。
子粲之,仕征虏府参军事封龙川县都亭侯
尼即都亭侯之第四女也。
挺慧悟于旷劫,体妙解于当年,而性调和绰,不与凡孩孺同数。
弱龄便神情峻彻,非常童稚之伍,行仁尚道,洗志法门。
至年十岁,慈念弥笃,绝粉黛之容,弃锦绮之习,诵经行道,长斋蔬食。
年十二,便求出家,家人苦相禁抑,皆莫之许。
于是心祈冥感,专精一念。
乃屡昭祥,亟降瑞相
第四叔超,独为先觉,开譬内外。
故雅操获遂。
上天性聪睿,幼而超群。
年至七岁,自然持斋。
家中请僧行道,闻读《大涅槃经》,不听食肉,于是即长蔬不啖。
二亲觉知,若得鱼肉,辄便弃去。
昔有外国普练道人,出于京师,往来梁舍,便受五戒。
勤翘奉持,未尝违犯。
日夜恒以礼拜读诵为业,更无馀务。
及手能书,常自写经,所有财物,唯充切德之用。
不营俗好,少欲入道。
父母为障,遂推流岁月,至年二十九,方获所志,落发青园,服膺寺主
上事师虔孝,先意承旨,尽身竭力,犹惧弗及。
躬修三业,夙夜匪懈。
僧使众役,每居其首,精进劬勒,触事关涉。
有开士马先生者,于青园见上,即便记云:此尼当生兜率天也。
又亲于佛殿内坐禅,同集三人,忽闻空中有声,状如牛吼。
二尼惊怖,迷闷战栗,上惔然自若,徐起下床,归房执烛,检声所在。
旋至构栏,二尼便闻殿上有人相语云:各自避路,某甲师还。
后又于禅房中坐,伴类数人,二尼劓眠,此尼于睡中见有一人,头届于屋,语云:勿惊某甲师也。
此尼于是不敢复坐。
又以一时坐禅,同伴一尼,有小缘事,暂欲下床,见有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挠某甲师。
于是闭气徐出,叹未曾有。
如此之事,比类甚繁,既不即记,悉多漏忘。
不得具载。
性爱戒律。
进止俯仰,必欲遵承。
于是现请曜律师讲,内自思惟。
但有直一千,心中忧虑事不办,夜即梦见鸦鹊鸲鹆雀子各乘车,车并安轩,车之大小,还称可鸟形,同声唱言:我助某甲尼讲去。
既寤欢喜,知事当成。
及至就讲,乃得七十檀越,设供果食皆精。
后复又请颖律师开律,即发讲日,清净罂水,自然香如水园香气,深以为欣。
既而坐禅得定,至夜中方起。
更无馀伴,便自念言将不犯独,即咨律师
律师答云:无所犯也。
意中犹豫恐违失,且见诸寺尼僧多有不如法。
乃喟然叹曰:呜呼!
鸿徽未远,灵绪稍聩。
自非引咎责躬,岂能导物?
即自忏悔,行摩那睡。
于是京师二部,莫不咨嗟。
云如斯之人,律行明白,规矩应法,尚尔思愆。
何况我等,动静多过,而不惭愧者哉!
遂相率普忏,无有孑遗。
又于南园就颖律师受戒,即受戒日,净罂水香,还复如前。
青园诸尼及以馀寺,无不更受戒者。
律师于是亦次第诣寺,敷弘戒品,阐扬大教,故宪轨遐流,迄届于今。
律师又令上约语诸寺尼,有高床俗服者,一切改易。
上奉旨制勒,无不祗承。
律藏之兴,自兹更始。
后又就三藏法师受戒,清净水香复如前,青园徒众既广,所见不同,师已迁背,更无觐侍。
于是思别立住处,可得外严圣则,内穷宴默者。
宋大明七年八月,故黄修仪南昌公主,深崇三宝,敬仰德行,初置精舍。
上麻衣弗温,藿食忘饥,躬执泥瓦,尽勤夙夜
宋泰始三年明帝赐号曰禅林
盖性好闲静,冥感有徵矣。
而制龛造像,无不毕备。
又写集众经,皆令具足。
装潢染成悉自然,有娑罗伽龙王兄弟二人现迹,弥日不灭。
知识往来,并亲瞻睹。
招纳同住十有馀人,训化奖率,皆令禅诵。
每至奉请圣僧,果食之上,必有异迹。
又于一时,虔请圣众,七日供养,礼忏始讫,摄心运想,即见两外国道人,举手其语:一云呿罗,一云毗呿罗。
所著袈裟,色如桑椹之熟。
因即取泥,以坏衣色,如所见放。
于是远近尼僧,并相放学,改服间色。
故得绝于五十之过,道俗有分者也。
此后又请河耨达池五百罗汉,日日凡圣无遮大会,已近二旬。
供设既丰,复更请罽宾国五百罗汉,足上为千。
及请凡僧,还如前法。
始过一日,见有一外国道人,众僧悉皆不识,于是试相借问,自云从罽宾国来。
又问来此几时,答云来此一年也。
众僧觉异,令人灾培门,观其动静。
而食毕,乃于宋林门出。
使人逐视,见从宋林门去,行十馀步,奄便失之。
又尝请圣僧浴,器盛香汤,及以杂物,因而礼拜。
内外寂默,即闻器桸杓作声;
如用水法,意谓或是有人出。
便共往看,但见水杓自然摇动,故知神异。
又曾夜中忽见满屋光明,正言已晓,自起开户,见外犹暗,即更闭户,还床复寝,久久方乃明也。
又经违和极笃,忽自见大光明,遍于世界,出河树木,浩然无碍,欣尔独笑。
旁人怪问,具陈所见,即能起行,礼拜读诵,如常无异。
又于一时复违和,亦甚危困,忽举两手,状如捧物,语旁人不解。
问言为何所捧?
答云:见宝塔从地出,意欲接之。
幡花伎乐,无非所有。
于是疾恙豁然而除,都无复患。
又复违和,数日中亦殊绵惙,恒多东向视,合掌向空,于一时中。
急索香火,移时合掌,即自说云:见弥勒佛及与舍利佛目连等诸圣人,亦自见诸弟子,数甚无量,满虚空中。
须臾,弥勒下生翅头末城,云有人持幡华伎乐及三台来迎于此。
上幡华伎乐,非世间比。
半天而住,一台已在半路,一台未至半路,一台未见。
但闻有而已。
尔时已作两台,为此兆故,即更作一台也。
又云:有两树宝华在边,人来近床,语莫壤我华,自此之后,病即除损,前后遇疾,恒有瑞相,或得凉风,或得妙药,或闻异香,病便即愈,疾瘥之为理,都以渐豁然而去,如此其数不能备记,又天监三年一夏违和,于昼日眠中,见虚空藏菩萨,即自围绕诵呗
呗声彻外,眠觉,所患即除。
又白日卧,开眼见佛入房,幡盖满屋,语旁人令烧香,丁自不见。
上以天监五年六月十七日得病,苦心闷,不下饮。
彭城令法师,以六月十九日夜得梦见一处,谓是兜率天上,住止严丽,非世间比,言此是上住处,即见上在中。
于是法师有语上:上得生好处,当见将接。
上是法师,小品擅越,勿见遗弃。
上即答云:法师丈夫,又弘通经教,自应居胜地。
某甲是女人,何能
法师又云:不如此也。
虽为丈夫,不能精进,持戒不及,上时体已转恶,与令法师素疏,不堪相见,病既稍增,饮粥日少,为治无益,渐就绵惙。
至七月十二日,尔时天雨清凉,闷势如小退,自云梦见迎来至佛殿西头,人人捉幡竿,犹车在地。
幡之为理,不异世间队担、鼓旗幡也。
至二十日,便绝不复进饮粥。
至二十二日请相识众僧设会,意似分别。
至二十五日,云见十方诸佛,遍满空中。
至二十七日中后,泯然而卧,作两炊久,方复动转。
自云上兜率天,见弥勒及诸菩萨,皆黄金色。
上手中自有一琉璃清净罂,可高三尺许以上。
弥勒即放光明,照于上身。
至兜率天,亦不见饮食。
自然饱满,故不复须人间食也。
但闻人间食皆臭,是以不肯食。
于彼天上,得波利面。
将还,意欲与令法师
有人问何意将面去?
答云:欲与令法师
是人言令法师是人中果报,那得食天上食,不听将去。
既而欲见令法师闻居,上为迎法师来相见。
法师:可作好菜食,以饷山中坐禅道人;
若修三业,方得生兜率天耳。
法师不坐禅,所以令作食饷山上道人者,欲使与坐禅人作因缘也。
自入八月,体中亦转恶,不复说馀事。
但云有三十二童子,一名功德天,二名善女天,是迦毗罗所领,恒来在左右,与我驱使。
或言得人饷饮食,众中行之。
复云空中昼夜作伎乐,闹人耳也(《广弘明集》二十三)
心镜大师 唐 · 崔琪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
释氏之宗也。
得了悟真机。
则旷劫不碍。
释迦去世。
曹溪已降。
指心传心。
祖系绵续。
不分万派。
不坠本枝。
故得之者则迥超觉路。
坐越三界。
大师道契
万派之一流也。
大师讳藏奂
俗姓朱氏
苏州华亭人也。
母方娠及诞。
常闻异香。
则知兜率降祥。
来从百亿劫。
怀贞悫。
元奥。
松风水月。
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
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
只千古而无对。
为儿时常堕井。
有神人接持而出。
丱岁出家。
师事道旷禅师
弱冠诣中岳受具戒。
母念其远。
思之辄泣。
因一目不视。
及归省母。
即日而明。
母丧。
哀毁庐墓。
徵瑞备显。
由是名称翕然。
归敬者众。
因欲蕝诛木。
与禦燥湿。
遽感财施充积。
堂庑乃崇。
院侧有湖。
湖有妖神。
渔人祷之。
必丰其获。
罾罿交翳。
腥膻四起。
大师诣其祠而戒之。
鳞介遂绝。
后挈瓶屦。
以历湖山。
灵境异迹。
游览将毕。
复诣五泄山
遇虚默大师
一言辩折。
符会。
噫。
显晦之道。
日月之所照也。
圣教其能脱诸。
会昌大中
衰而复盛。
惟大师居之。
莹不能惑。
所谓焚之不热。
溺之不濡者也。
周洛再构长寿寺
度大师居焉。
时内典焚燬。
梵筴煨烬。
手缉散落。
实为大藏。
南海节度杨公典姑苏日。
请大师归于故林。
以建精舍。
大中十二年
分宁宰任景求舍宅为禅院。
迎大师居之。
剡寇裘甫
率徒二千。
执兵昼入。
大师冥心宴坐。
神色无挠。
盗众皆悸慑叩礼。
逡巡而退。
寇平。
郡中奏禅院为栖心寺
以旌大师之德。
凡一动止。
禅者毕集。
环堂拥塌。
堵立云会。
大师学识泉涌。
指鉴岐分。
诘难排疑之众。
攻坚索隐之士。
皆立褰苦雾。
坐泮坚冰。
一言入神。
永破沉惑。
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
现疾告终。
享年七十七。
僧臈五十七。
先是命香水剃发谓弟子曰。
吾七日在矣。
及期而灭。
门人童弟。
号擗泣血
乃窆于天童岩。
弟子培坟艺树。
三载不闲。
忽一日。
异香凝空。
远近郁烈。
弟子相谓曰。
奉大师遗嘱。
令三载之后。
当焚我身。
今三载矣。
异香其启我心乎。
乃定厥议。
揭龛发塔。
再睹灵相。
俨若平生。
其年八月三日
礼法茶毗于天童岩下。
祥风瑞云。
竟日隐现。
舍利数千颗。
红翠交辉。
白光上贯。
十三年。
弟子戒休。
赍舍利述行状。
诣阙谥。
奉敕褒诔。
谥曰心镜
塔曰寿相。
呜呼。
菩萨之变通也。
出显入幽。
示现无极。
其可究乎。
大师自童孺距耆耋。
陈言措行。
皆贻感应。
复以證前生行业。
知示灭之日时。
苟非位跻十地。
根超十品。
孰能造于是乎。
长寿寺时。
谓众僧曰。
四明天童僧昙粹。
乃吾之前生。
有坟塔存焉。
相去辽远。
人有疑者。
及追验事实。
皆如其言。
景求将迓大师也。
人或难之。
对曰。
治宅之始。
有异僧令大其门。
二十年之后。
当有圣者居之。
大师至止。
二十一年矣。
初大师将离姑苏
为徒众留拥。
乃以棕拂与之曰。
吾弗在此矣。
尔何疑焉。
大师潜行。
众方谕其深意。
又令寺之西北隅
可为五百墩以镇之。
众曰。
力何可及。
大师曰。
不然。
作一墩。
种柏五株。
即五墩也。
凡微言奥旨。
皆此类也。
至若辟元关。
谕生死。
宏敷至赜。
不可备论。
咸通十五年
琪祇命四明郡。
戒休以其迹徵余之文。
遂直书其事。
以旌厥德。
铭曰。
空王设谕。
烦恼无涯。
大师心。
照尽尘沙。
大师降灵。
吴之华亭
方娠载诞。
厥闻惟馨。
童蒙堕井。
神扶以宁。
母思目眇。
归省而明渔人祷神。
其获丰盈。
一戒祠宇。
施罛莫婴。
像教中亏。
贝叶斯隳。
手集三乘。
遗文可披。
羊祜环。
仲尼命。
正色兵威。
寄词谭柄。
我来作牧。
空企音尘。
琢兹真石。
庶乎不泯。
大宋广州新会县仙涌山重修地藏院记景祐五年正月 北宋 · 许钦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七
□法炽于中土,由来久矣,□□□□□不俟言而可知。
然又阅其经旨,以见性为根本,以死生轮回为报应,亡他也,止欲劝人之从善耳。
后之□奉佛者,□不然矣。
□以崇壮塔庙,广峻栋宇,金碧像貌,䌽绘廊庑,以求其福利,斯得谓之□耶?
地□□□国□□□□□上自天子,下及庶人,□□□□□有□□□□□□奢□侈,罔有定式。
故披缁之徒,汲汲乎劝诱。
中下之人,有割亲爱以修奉,竭资产以布施。
□父母□□□之养,兄弟有斗尺之刺。
浩浩佛刹,建之得中,不其韪欤!
仙涌山地藏院者,去县西南隅五十里,□老□□。
其山因风雨晦暝,一夕之间,由海中涌出,为神仙所居之地,未之详也。
唐咸通十二年,建□是院。
厥后世□□□□众荡□精舍□□遗址宛在。
皇朝天圣号之元祀,乡老容士迎等供伸旧额,议请今住持和尚法迎,重□□□嗣□□□。
俗姓龙氏始兴人也。
幼而颖达,摆去氛垢,于大源山广福院落发出家。
自得空理,云游海□□□□□不□□□□□瓶锡。
一日因召乡老而谓曰:「我释迦遗教,欲世人之无恶也。
寺院之制,非以□□□□丹刻楹桷为□□□之□果至□茆茨俭陋,但庇风雨,不为不足」。
未数年间,众施金宝,市材佣工,建造正□殿三间,罗汉十王堂各五间,法堂僧堂共十间,官厅又十间,观音楼暨钟楼二座三间,回廊共九间。
土木鼎新,不奢不僭,足以为檀那皈依之所,十方□□之地也。
景祐三年秋,罢官南海,舣舟江浒。
师见访,求文以志岁月,□遽之际,不克奉记。
今冬由□□□□丁母氏忧,守制在乡,师又荐发缄题,恳托言记。
加其勤厚,聊纪事实。
□大雄氏以□□为念,清净为宗,□□□以济物,不□利以损人。
今天下广化末俗,大起伽蓝。
伐木空山,不足以充梁栋;
运石□路,不足以充墙□。
□古□今,逾章越制,百寮钳口,孰救其弊?
由此而观,又非慈悲清净之本旨也。
予嘉了悟佛意,栋宇之制,不以□壮□念,简约从宜,良用赞美,故为铭曰:
□□□□,化涌仙山
古建佛庙,芜没其间。
世有兴废,道有污隆。
崛起众□,□得之□。
嗣兴基构,揆材僝工。
不奢不侈,制度酌中。
□处缁徒,钦奉无穷。
时景祐五年正月一日,开山住持沙门法迎置文。
庆历七年丁亥十月十二日,住持小师沙门契秦、□□僧□□、□□僧云□。
院主僧海鄂、监院僧法□、都监僧法馨、开山小师前院主僧□□。
进士张□书并篆□刻。
新会县簿尉徐建中宣德郎、守广州新会县赵让,朝奉郎尚书水部员外郎通判广州军州兼勾当市舶司管内劝农事轻车都尉、赐绯鱼袋李□,朝请大夫尚书屯田郎中通判广州军州兼勾当市舶司管内劝农事上柱国龚纪,朝奉郎、守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军州管内市舶劝农使兼东路诸州军驻泊兵马钤辖诸军、陈留县开国男食邑百户赐紫金鱼袋任□□。
按:道光《新会县志》卷一二,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宗女夫盖役判 南宋 · 范应铃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三
照对差役之法以白脚,今立作赵八郡主,升为百户
知县定差,谓是妇人从夫,若欲以宗女盖蔽编民户役,世无此条,不可谓之非通晓役法者。
其后赵氏陈诉,备录提刑司行下间立女户抚恤孤遗之文,意在脱免。
寻送法司具条,已为无义,案吏并缘此意,便欲转移。
当赵氏未嫁郑谠之时,孤遗固当念,女户固当立,今既从夫,其户犹是赵八郡主,其意犹欲官司恤孤,不知所嫁之夫将为何用,不审所具之法引用何条?
其后又曰,郑谠住在广济,难以差应。
人在广济,田在蕲春,役随田充,又何难差之有?
果如此说,外寄产,役皆不可得而及矣,此非乡司、役案之奸而何?
役法不凭,而以提刑行下为凭,知县不当,而以吏人立说为当,事之倒置,未有若是之甚者。
法迎已充析生役次,陈文彬已经知县监分,各为都户如故。
本厅去冬遍牒五邑,取乡司知委,分析收退,各要分明,缴状回申,已行遵禀,今索到差帐,犹作一户具呈,可见奸猾。
乡司、役案各从杖一百,备牒照知县初判施行,限十日。
如郑谠有词,解上先行惩断,仍押乡司下主簿厅,限一日,将两户开析。
皇朝武功乐府十八首 其十三 西藏康熙乾隆两定卫藏也。) 清末 · 魏源
 出处:古微堂诗集
乌斯藏,号三卫,广谷大川常自为。
风气爰有黄教佛,常證轮回性不寐。
大西天,小西天,化身达赖与班禅。
瀚海,西青海,熬茶万里来膜拜。
迎法师,求舍利,六朝西域兵争事。
怪哉准噶何猰㺄,其口奉佛,其心夜叉罗刹曾不殊。
攘佛之国踞佛都,如来终赖汤武扶。
王师三道军容盛,诸部拥护禅林定。
禅林定,非一阵,乾隆廓喀还再胜。
金奔巴瓶卒颁令,大哉神孙承祖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