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三法度经记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比丘僧伽先志愿大乘,学三藏摩诃鞞邪伽,兼通一切书,记此三法度三品九真度,撰记出此经,持此福祐,一切众生,令从苦得安,见谛解脱(同上。)
刘遗民 十六国 · 释僧肇
 出处:全晋文
不面在昔,伫想用劳。
慧明道人至,得去年十二月疏并问,披寻返覆,欣若暂对。
凉风届节,顷常如何!
贫道劳疾,多不佳耳,信南返不悉。
八月十五日释僧肇疏答,服像虽殊,妙斯不二。
江山虽𥾝,理契即邻,所以望途致想,虚襟有寄。
君既遂嘉遁之志,标越俗之美,独恬事外,叹足方寸,每一言集,何尝不远喻林下之雅咏,高致悠然。
清散未期,厚自保爱。
每因行李,数有承问,愿彼山僧无恙,道俗通佳。
远法师之胜,常以为欣慰,虽未清承,然服膺高轨,企伫之勤,为日久矣。
公以过顺之年,湛气弥厉,养徒幽岩,抱一冲谷,遐迩仰咏,何美如之!
每亦翘想一隅,悬庇霄岸,无由写敬,致慨良深。
君清对终日,快有悟心之欢也。
即此大众寻什法师如宜。
秦王道性自然,天机迈俗,城渐三宝,弘道是务。
由是异典胜僧,自而至,灵鹫之风,萃于兹士,领公远举,乃千载之津梁也。
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馀部,请大乘禅师一人、三藏法师一人,毗婆沙法师二人。
什法师于大石寺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
禅师于瓦宫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夙夜匪懈,邕邕肃肃,致可欣乐
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藏》,本末精悉,若睹初制。
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
胡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奇新。
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自恨不睹释迦祗洹之集,馀复何恨,而慨不得与清胜君子同斯法集耳。
生上人顷在此,同止数年。
至于言话之际,常相称咏。
中途还南,君得与相见,未更近问,惘悒何言。
威道人至,得君《念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序,此作兴寄既高,辞致清婉,能文之士,率称其美,可谓游涉圣门,扣玄关之唱也。
君与法师,当数有文集,因来何少?
什法师以午年出《维摩经》。
贫道时预德次,参承之暇,辄复条记成言,以为注解。
辞虽不文,然义承有本。
今因信持一本往南,君间详试可取看。
来问婉切,难为郢人
贫道思不关微,兼拙于笔语,且至趣无言,言必乖趣,云云不已,竟何所辩?
聊以狂言,示训来旨耳。
疏云称圣心冥寂,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而与无名同,斯理之玄,固常所弥昧者,以此为怀,自可忘言内得,取定方寸,复何足以人情之所异,而求圣心之异乎?
疏曰谈者谓究灵极数,妙尽冥符,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
若心体自然,灵怕独感,则群数之应,固以几乎息矣。
意谓妙尽冥符,不可以定慧为名;
灵怕独感,不可称群数以息。
两言虽殊,妙用常一。
迹我而乖,在圣不殊也。
何者?
夫圣人玄心默照,理极同无,既曰为同,同无不极,何有同无之极,而有定慧之名?
定慧之名,非同外之称也。
若称生同内,有称非同。
若称生同外,称非我也。
又圣心虚微,妙绝常境,感无不应,亦何为而息邪?
且夫心之有也,以其有有,有不自有,故圣心不有有。
不有有,故有无有。
有无有故,则无无。
无无故,圣心不有不无。
不有不无,其神乃虚。
何者?
夫有也无也,心之影响也;
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
有无既废,则心无影响;
影响既沦,则言象莫测;
言象莫测,则道绝群方;
道绝群方,故能穷灵极数;
穷灵极数,乃曰妙尽,妙尽之道,本乎无寄。
夫无寄在乎冥寂,冥寂故虚以通之。
妙尽存乎极数,极数故数以应之。
数以应之,故动与事会;
虚以通之,故道超名外。
道超名外,因谓之无;
动与事会,因谓之有。
因谓之有者,应夫真有,强谓之然耳,彼何然哉?
故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
此无言无相,寂灭之道,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邪?
而今谈者,多即言以定旨,寻大方而征隅,怀前识以标玄,存所存之必当。
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
闻圣无知,谓等太虚。
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
何者?
万物虽殊,然性本常一,不可而物,然非不物。
可物于物。
则名相异陈;
不物于物,则物而即真
是以圣人不物于物。
不非物于物,不物于物,物非有也;
不非物于物,物非无也。
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舍。
不舍故妙存即真,不取故名相靡因。
名相靡因,非有知也;
妙存即真,非无知也。
故经云:“般若于诸法,无取无舍,无知无不知”。
此攀缘之外,绝心之域,而欲以有无诘者,不亦远乎?
请诘夫陈有无者。
夫智之生也,极于相内。
法本无相,圣智何知?
世称无知者,谓等木石太虚无情之流,灵鉴幽烛,形于未兆,道无隐机,曰无知。
且无知生于无知,无无知也。
无有知也。
无有知也,谓之非有;
无无知也,谓之非无。
所以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泊然永寂,靡执靡拘,孰能动之令有,静之使无邪?
若经云“真般若”者,非有非无,无起无灭,不可说示于人。
何则?
言其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
言其非无者,言其非是无,非谓是非无。
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是以须菩提终日说般若,而云无所说,此绝言之道,知何以传?
庶参玄君子,有以会之耳。
又云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为当唯照无相邪?
为当咸睹其变也。
谈者似谓无相与变,其旨不一。
睹变则异乎无相,照无相则失于抚会。
然则即真之义,惑有滞也。
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若如来旨,观色空时,应一心见色,一心见空。
若一心见色,则唯色非空;
若一心见空,则唯空非色。
然则空色两陈,莫定其本也。
是以经云:“非色者,诚以非色于色,不非色于非色”。
若非色于非色,太虚则非色,非色何所明?
若以非色于色,即非色不异色。
非色不异色,色即为非色,故知变即无相,无相即变,群情不同,故教迹有异耳。
考之玄籍,本之圣意,岂复真伪殊心,空有异照邪?
是以照无相,不失抚会之功;
睹变动,不乖无相之旨。
造有不异无,造无不异有。
未尝不有,未尝不无。
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以此而推,寂用何妨?
如之何谓睹变之知,异无相之照乎?
恐谈者脱谓空有两心,静躁殊用,故言睹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耳。
若能舍己心于封内,寻玄机于事外,齐万有于一虚。
晓至虚之非无者,当言至人终日应会,与物推移,乘运抚化,未始为有也。
圣心若此,何有可取?
而曰未释不取之理,又云无是乃所以为真,是无当乃所以为至当,亦可如来言耳。
若能无心于为是,而是于无是;
无心于为当,而当于无当者,则终日是不乖于无是,终日当不乖于无当,但恐有是于无是,有当于无当,所以为患耳。
何者?
若真是可是,至当可当,则名相以形,美恶是生,生生奔竞,孰与止之?
是以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
然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绝言之乡,寂寥虚旷,莫可以形名得,若斯而已矣。
乃曰真是可是,至当可当,未喻雅旨也。
恐是当之生,物谓之然,彼自不然,何足以然耳?
夫言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
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
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
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
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高僧传》六,出《三藏记集》三。)
禅林寺净秀行状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三十一
比丘尼释净秀本姓梁氏安定乌氏人也。
其先出自少昊,至伯翳治水赐姓嬴氏
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
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
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
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鸟氏,遂为郡人焉。
自时厥后,昌胤阜世,名德交晖,蝉冕叠映。
汉元嘉元年,梁景为尚书令,少习《韩诗》,为世通儒。
魏时,梁爽为司徒左长史秘书监,博极群书,善谈玄理
晋太始中,梁阐为凉、雍二州刺史,即尼之乃祖也。
阐孙撝,晋范阳王虓骠骑参军事渔阳太守
永嘉荡析,沦于伪赵,为秘书监、征南长史
后得还晋,为散骑侍郎
子畴,字道度,征虏司马。
子粲之,仕征虏府参军事封龙川县都亭侯
尼即都亭侯之第四女也。
挺慧悟于旷劫,体妙解于当年,而性调和绰,不与凡孩孺同数。
弱龄便神情峻彻,非常童稚之伍,行仁尚道,洗志法门。
至年十岁,慈念弥笃,绝粉黛之容,弃锦绮之习,诵经行道,长斋蔬食。
年十二,便求出家,家人苦相禁抑,皆莫之许。
于是心祈冥感,专精一念。
乃屡昭祥,亟降瑞相
第四叔超,独为先觉,开譬内外。
故雅操获遂。
上天性聪睿,幼而超群。
年至七岁,自然持斋。
家中请僧行道,闻读《大涅槃经》,不听食肉,于是即长蔬不啖。
二亲觉知,若得鱼肉,辄便弃去。
昔有外国普练道人,出于京师,往来梁舍,便受五戒。
勤翘奉持,未尝违犯。
日夜恒以礼拜读诵为业,更无馀务。
及手能书,常自写经,所有财物,唯充切德之用。
不营俗好,少欲入道。
父母为障,遂推流岁月,至年二十九,方获所志,落发青园,服膺寺主
上事师虔孝,先意承旨,尽身竭力,犹惧弗及。
躬修三业,夙夜匪懈。
僧使众役,每居其首,精进劬勒,触事关涉。
有开士马先生者,于青园见上,即便记云:此尼当生兜率天也。
又亲于佛殿内坐禅,同集三人,忽闻空中有声,状如牛吼。
二尼惊怖,迷闷战栗,上惔然自若,徐起下床,归房执烛,检声所在。
旋至构栏,二尼便闻殿上有人相语云:各自避路,某甲师还。
后又于禅房中坐,伴类数人,二尼劓眠,此尼于睡中见有一人,头届于屋,语云:勿惊某甲师也。
此尼于是不敢复坐。
又以一时坐禅,同伴一尼,有小缘事,暂欲下床,见有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挠某甲师。
于是闭气徐出,叹未曾有。
如此之事,比类甚繁,既不即记,悉多漏忘。
不得具载。
性爱戒律。
进止俯仰,必欲遵承。
于是现请曜律师讲,内自思惟。
但有直一千,心中忧虑事不办,夜即梦见鸦鹊鸲鹆雀子各乘车,车并安轩,车之大小,还称可鸟形,同声唱言:我助某甲尼讲去。
既寤欢喜,知事当成。
及至就讲,乃得七十檀越,设供果食皆精。
后复又请颖律师开律,即发讲日,清净罂水,自然香如水园香气,深以为欣。
既而坐禅得定,至夜中方起。
更无馀伴,便自念言将不犯独,即咨律师
律师答云:无所犯也。
意中犹豫恐违失,且见诸寺尼僧多有不如法。
乃喟然叹曰:呜呼!
鸿徽未远,灵绪稍聩。
自非引咎责躬,岂能导物?
即自忏悔,行摩那睡。
于是京师二部,莫不咨嗟。
云如斯之人,律行明白,规矩应法,尚尔思愆。
何况我等,动静多过,而不惭愧者哉!
遂相率普忏,无有孑遗。
又于南园就颖律师受戒,即受戒日,净罂水香,还复如前。
青园诸尼及以馀寺,无不更受戒者。
律师于是亦次第诣寺,敷弘戒品,阐扬大教,故宪轨遐流,迄届于今。
律师又令上约语诸寺尼,有高床俗服者,一切改易。
上奉旨制勒,无不祗承。
律藏之兴,自兹更始。
后又就三藏法师受戒,清净水香复如前,青园徒众既广,所见不同,师已迁背,更无觐侍。
于是思别立住处,可得外严圣则,内穷宴默者。
宋大明七年八月,故黄修仪南昌公主,深崇三宝,敬仰德行,初置精舍。
上麻衣弗温,藿食忘饥,躬执泥瓦,尽勤夙夜
宋泰始三年明帝赐号曰禅林
盖性好闲静,冥感有徵矣。
而制龛造像,无不毕备。
又写集众经,皆令具足。
装潢染成悉自然,有娑罗伽龙王兄弟二人现迹,弥日不灭。
知识往来,并亲瞻睹。
招纳同住十有馀人,训化奖率,皆令禅诵。
每至奉请圣僧,果食之上,必有异迹。
又于一时,虔请圣众,七日供养,礼忏始讫,摄心运想,即见两外国道人,举手其语:一云呿罗,一云毗呿罗。
所著袈裟,色如桑椹之熟。
因即取泥,以坏衣色,如所见放。
于是远近尼僧,并相放学,改服间色。
故得绝于五十之过,道俗有分者也。
此后又请河耨达池五百罗汉,日日凡圣无遮大会,已近二旬。
供设既丰,复更请罽宾国五百罗汉,足上为千。
及请凡僧,还如前法。
始过一日,见有一外国道人,众僧悉皆不识,于是试相借问,自云从罽宾国来。
又问来此几时,答云来此一年也。
众僧觉异,令人灾培门,观其动静。
而食毕,乃于宋林门出。
使人逐视,见从宋林门去,行十馀步,奄便失之。
又尝请圣僧浴,器盛香汤,及以杂物,因而礼拜。
内外寂默,即闻器桸杓作声;
如用水法,意谓或是有人出。
便共往看,但见水杓自然摇动,故知神异。
又曾夜中忽见满屋光明,正言已晓,自起开户,见外犹暗,即更闭户,还床复寝,久久方乃明也。
又经违和极笃,忽自见大光明,遍于世界,出河树木,浩然无碍,欣尔独笑。
旁人怪问,具陈所见,即能起行,礼拜读诵,如常无异。
又于一时复违和,亦甚危困,忽举两手,状如捧物,语旁人不解。
问言为何所捧?
答云:见宝塔从地出,意欲接之。
幡花伎乐,无非所有。
于是疾恙豁然而除,都无复患。
又复违和,数日中亦殊绵惙,恒多东向视,合掌向空,于一时中。
急索香火,移时合掌,即自说云:见弥勒佛及与舍利佛目连等诸圣人,亦自见诸弟子,数甚无量,满虚空中。
须臾,弥勒下生翅头末城,云有人持幡华伎乐及三台来迎于此。
上幡华伎乐,非世间比。
半天而住,一台已在半路,一台未至半路,一台未见。
但闻有而已。
尔时已作两台,为此兆故,即更作一台也。
又云:有两树宝华在边,人来近床,语莫壤我华,自此之后,病即除损,前后遇疾,恒有瑞相,或得凉风,或得妙药,或闻异香,病便即愈,疾瘥之为理,都以渐豁然而去,如此其数不能备记,又天监三年一夏违和,于昼日眠中,见虚空藏菩萨,即自围绕诵呗
呗声彻外,眠觉,所患即除。
又白日卧,开眼见佛入房,幡盖满屋,语旁人令烧香,丁自不见。
上以天监五年六月十七日得病,苦心闷,不下饮。
彭城令法师,以六月十九日夜得梦见一处,谓是兜率天上,住止严丽,非世间比,言此是上住处,即见上在中。
于是法师有语上:上得生好处,当见将接。
上是法师,小品擅越,勿见遗弃。
上即答云:法师丈夫,又弘通经教,自应居胜地。
某甲是女人,何能益?
法师又云:不如此也。
虽为丈夫,不能精进,持戒不及,上时体已转恶,与令法师素疏,不堪相见,病既稍增,饮粥日少,为治无益,渐就绵惙。
至七月十二日,尔时天雨清凉,闷势如小退,自云梦见迎来至佛殿西头,人人捉幡竿,犹车在地。
幡之为理,不异世间队担、鼓旗幡也。
至二十日,便绝不复进饮粥。
至二十二日请相识众僧设会,意似分别。
至二十五日,云见十方诸佛,遍满空中。
至二十七日中后,泯然而卧,作两炊久,方复动转。
自云上兜率天,见弥勒及诸菩萨,皆黄金色。
上手中自有一琉璃清净罂,可高三尺许以上。
弥勒即放光明,照于上身。
至兜率天,亦不见饮食。
自然饱满,故不复须人间食也。
但闻人间食皆臭,是以不肯食。
于彼天上,得波利面。
将还,意欲与令法师
有人问何意将面去?
答云:欲与令法师
是人言令法师是人中果报,那得食天上食,不听将去。
既而欲见令法师闻居,上为迎法师来相见。
法师:可作好菜食,以饷山中坐禅道人;
若修三业,方得生兜率天耳。
法师不坐禅,所以令作食饷山上道人者,欲使与坐禅人作因缘也。
自入八月,体中亦转恶,不复说馀事。
但云有三十二童子,一名功德天,二名善女天,是迦毗罗所领,恒来在左右,与我驱使。
或言得人饷饮食,众中行之。
复云空中昼夜作伎乐,闹人耳也(《广弘明集》二十三)
菩萨善戒菩萨地持二经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寻旧录,此经十卷,是宋文帝三藏法师求那跋摩于京都译出。
经文云:此经名善戒,名菩萨地,名菩萨毗尼摩夷,名如来藏,名一切善法根本,名安乐国,名诸波罗蜜聚。
凡有七名,第一卷先出优波离问受戒法,第二卷始方有如是我闻,次第列品,乃至三十。
而复有别本,题为菩萨地经。
检此两本,文句悉同,唯一两品分品品名,小小有异,义亦不殊。
既更不见有异人重出,推之应是一经。
而诸品乱杂,前后参差,菩萨地本分为三段,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有四品,第三段有八品,未详两本孰是。
三藏所出,正本也。
又《菩萨地持经》八卷,有二十七品,亦分三段。
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四品,第三段五品。
晋安帝昙摩谶西凉州译出,经「首礼敬三宝,无如是我闻」,似撰集佛语。
文中不出有异名,而今此本或题云《菩萨戒经》,或题云《菩萨地经》,与三藏所出《菩萨善戒经》,二文虽异,五名相涉,故同一记。
又此二经,明义相类,根本似是一经异国人出,故成别部也。
并次第明六度品名多同,制辞各异。
见菩萨地经一本,其第四卷第十戒品。
乃是地持经中戒品,又少第九施品,当曝晒误杂。
后人不悉,便尔传写,其本脱多,恐方乱惑。
若细寻内题,了然可见。
若有《菩萨地经》,阙无第九施品者,即是误本也(《释藏迹》九)
来汉地四部序录 其二 昙无德四分律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昙无德者,梁言法镜,一音昙摩毯多。
如来涅槃后,有诸弟子颠倒解义,覆隐法藏,以覆法故,名昙摩毯多,是为四分律,盖罽宾三藏法师佛陀邪舍所出也。
初邪舍于罽宾诵四分律,不齐梵本,而来游长安
秦司隶校尉姚爽,欲请邪舍于中寺安居,仍令出之。
姚主以无梵本,难可证信,众僧多有不同,故未之许也。
罗什法师劝曰:「邪舍甚有记功,数闻诵习,未曾脱误」。
于是姚主即以药方一卷,民籍一卷,并可四十许纸,令其诵之。
三日,便集僧,执文请试之,乃至铢两人数年纪,不谬一字,于是咸信伏,遂令出焉。
肇法师作《长阿含序》云:「秦弘始十二年,岁上章掩茂,右将军司隶校尉姚爽,于长安中寺集名德沙门五百人,请罽宾三藏佛陀邪舍出《律藏四分》四十卷,十四年讫十五年,岁昭阳奋若,出《长阿含》,凉州沙门佛念为译,秦国道士道含笔受
余以嘉运,猥参听次,虽无翼善之功,而预亲承之末,略记时事,以示来贤」。
又答江东隐士刘遗民书末云:「法师大寺(辇九作「什师于大石寺」)
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
禅师瓦官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夙夜匪懈,邕邕肃肃,致可欣乐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本末精悉。
若睹初制,毗婆沙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梵本。
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奇新(辇九作「新奇」。)贫道一生,预参嘉会(辇九作「猥参嘉运」。)
遇兹盛化。
自不睹释迦祇洹之集,馀复何恨。
但恨不得与道胜君子,同斯法集耳(案此下有脱文。)
故撮举肇公书序,以显其证焉(同上)
十地经论序 北魏 · 崔光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四
十地经者,盖是神觉之玄苑,灵慧之妙宅,亿善之基舆,万度之纲纪。
理苞群藏之秘,义冠众典之奥。
积渐心行,穷忍学之源;
崇广住德,极道慧之府。
所以厚集肇虑,朗成圆种,离怖首念,赫为雷威。
其为教也,微密精远,究净照之宗;
融冶莹练,尽性灵之妙。
自寂场启旭,固林辍晖,虽复圣训充感,金言满世,而渊猷冲赜,莫不网罗于其中矣。
至于光宣真轨,融畅玄门,始自信仁,终泯空寂,因果既周,化业弥显,嘿耀大方,影焕八极。
岂直日月丽天,洞烛千象,溟壑带地,混纳百川而已哉?
既理富瀛岳,局言靡测,廓明洪旨,是系渊儒。
天竺大士婆薮盘豆,魏云天亲,挺高悟于象运,拔英规于季俗。
故徽踪马鸣,继迹龙树,每恨此经文约而义丰,言迩而旨远。
乃超然远慨,邈尔悠想。
释迦之馀范,追刚藏之遗轨。
诚复岁逾五百,处非六天,人梵乖辽,正像差回。
而妙契环中,神协靡外,通法贯玄,莫愧往列。
遂乃准傍大宗,爰制兹论,发趣精微,根由睿哲,旨奥音殊,宣译俟贤。
固以义嘱中兴,时凭圣代。
大魏,皇帝俊神天凝,玄情汉远,扬治风于宇县之外,敷道化于千载之下,每以佛经为游心之场,释典为栖照之囿。
搜隐访缺,务乎照扬,有教必申,无籍不备。
永平元年岁次玄枵四月上日,命三藏法师天竺菩提留支魏云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云宝意,及传译沙门天竺伏陀扇多,并义学缁儒一十馀人在太极紫庭,译出斯谕,十有馀卷。
斯二三藏,并以迈俗之量,高步道门,群藏渊部,罔不研揽。
善会地情,妙尽论旨,皆手执梵文,口自敷唱,片辞只说,辩诣懱遗。
于是皇上亲纡玄藻,飞翰轮首,臣僚僧徒,毗赞下风。
四年首夏,翻译周讫。
洋洋亹亹,莫得其门。
义富趣玄,孰云窥测。
刚藏妙说,更兴于像世,天亲玄旨,再光于季运。
忝厕末筵,敢窃只记耳(《释藏》恻一)
深密解脱经序 北魏 · 释昙宁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十
夫至迹虚微,理包言像之外;
幽宗冲秘,旨绝名相之域。
是以大圣秉独悟之灵姿,镜寰中之妙趣。
实相廓然,与虚无齐其量;
法性憺尔,与幽冥同其源。
神辉潜应而不灭,万相俱应而不生。
然此之生也,生所不能生;
此之灭也,灭所不能灭。
显既非有,隐岂为无?
寂焉而动,动焉而寂,出没无方,教迹星罗者矣。
盖《深密解脱经》者,乃兆圣之玄源,亿善之渊府。
论其旨也,则真相不二;
语其教也,则湛然理一。
义尽冲籍,文穷秘典,妙绝熙怡,包括群藏。
自非诠于理教,何以显兹深致?
但东西音殊,理凭翻译,非翻非译,文义斯壅所以久蕴而不显者,良俟嘉运而光通矣。
大魏皇帝总六合以统天,包百王以驭宇,道迈羲唐,德超古哲,而每游神觉典,妙玩大乘,思在翻演,鸿宣遐代。
时有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留支,魏音道蟾,会为此地之沙门都统也。
识性内融,神机外朗,冲文玄藏,罔不该洞。
永熙二年龙次星纪月吕蕤宾诏命三藏于显阳殿,高升法座,披匣挥麈,口自翻译,义语无滞。
皇上尊经祇法,执翰轮首,下笔成句,文义双显,旨包群籍之秘,理含众典之奥。
但万机渊旷,无容终讫。
舍笔之后,转授沙门都法师慧光昙宁在永宁上寺,共律师僧辩居士李廊等,遵承上轨,岁常翻演新经诸论,津悟恒沙。
帝亦时纡尊仪,饰兹玄席,同事名儒,招玄大统
法师僧令、沙门都法师僧泽、律师慧颙等十有余僧,缁俗诜诜,法事隆盛,一言三覆,慕尽穷微。
是使深密秘藏,光宣于景运;
解脱妙义,永流于遐劫。
理教渊廓,罔测其源;
旨趣中绝,焉究其宗。
所谓鹿苑之唱再兴,祗园之更显者也。
虽识昧,忝厕伦末,敢罄庸管,祗记云尔(《释藏》常三)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翻译记 北魏 · 昙林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十
法法留正像,惟圣是依,季行于此,非贤岂伏。
三藏法师毗目智仙出自乌苌,刹利王种,幼履慈踪,长蹑悲迹,摄化群迷,诫恶导善,常为众生不请之友,执此法灯,照彼昏暗。
魏皇都邺,崇福以资,兴和二年岁次实沉,佛法加持,出此经典,名善住意天子所问。
建午闰月朔次丁丑戊寅建功,乙巳毕功。
助译弟子瞿昙流支,对译沙门昙林之笔。
庶俟存道敬法之贤,如实印记,示令不惑耳(《释藏》裳九)
回诤论翻译记 北魏 · 昙林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十
《回诤论》者,龙树菩萨之所作也。
数舒卢迦三十二字,此论正本,凡有六百。
在魏都邺,兴和三年岁次大梁建辰之月朔癸酉辛卯之日,乌苌国人刹利王种三藏法师毗目智仙共天竺国婆罗门人瞿昙流支在邺城金华寺译,时日所费二十余功,大数凡有一万一千九十八字。
对译沙门昙林之笔。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启请供养,具记时事,以彰以闻,令乐法者若见若闻,同崇翻译矣(《释藏》华三)
业成就论翻译记 北魏 · 昙林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十
大国将宁,必感灵瑞,以为喜兆;
邺隍方盛,圣降神宝,以为祥征。
天亲菩萨造造业成论,出于今世,以示太平,此乃大魏都邺安国之兆也。
法行有时,寄必得人。
兴和三年岁次大梁七月辛未朔二十五日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众圣加持,法力资发,诚心敬请三藏法师乌苌国人毗目智仙共天竺国婆罗门人瞿昙流支、释昙林等在邺城金华寺译,凡四千八百七十二字(《释藏》爵九)
三具足经翻译记 北魏 · 昙林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十
施戒闻三,备摄众行。
是以如来说名具足。
法门深邃,浅识未窥。
天亲菩萨慈心开示,唯显经义,弗释章句,是故名为优波提舍。
昔出中国,今现魏都。
三藏法师毗目智仙、婆罗门人瞿昙流支、爱敬法人沙门昙林邺城内,在金华寺兴和三年岁次辛酉月建在戌朔次庚午十三日,译千百十言。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启请供养,守护流通(《释藏》造十)
宝髻经四法优波提舍翻译记 北魏 · 昙林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十
《宝髻经》者,是大集中之一集也。
其宗四法,玄深奥密,天亲菩萨略开其门,是故名为优波提舍。
圣自在力,行之彼古,时人处会,出于此今。
兴和三年岁次辛酉九月朔旦庚午之日,乌苌国人刹利王种三藏法师毗目智仙、中天竺国婆罗门人瞿昙流支、护法大士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爱法之人沙门昙林道俗相假,于邺城金华寺,译四千九百十七字(《释藏》弗十一)
摄大乘论序 陈朝 · 释慧恺
 出处:全陈文卷十八
夫至道弘旷,无思不洽,大悲平等,诱进靡穷,德被含生,理非偏漏。
但迷涂易久,沦惑难息,若先谈出世,则疑性莫启,故设教立方,各随性欲。
唐虞之前,图牒简少,姬周已后,经诰弘多,虽复制礼作训,并导之以俗法,而真假妙趣,尚冥然未睹,故迹隐葱岭以西,教秘沧海之外。
自汉室受命,方稍东渐,爰及晋朝,斯风乃盛,梁有天下,弥具兴隆,历千祀其将半,涉七代而迄今,法兰导清源于前,童寿振芳尘于后,安睿骋壮思以发义端,生肇擅玄言以释幽致,虽并策分镳,同澜比派,而深浅竞驰,昭晦相杂。
自兹以降,笃好逾广,莫不异轨同奔,传相祖习,而去取随情,开抑殊轸。
慧恺志惭负橐,勤愧聚萤,谬得齿迹学徒,禀承训义,游寓讲肆,多历年所,名师胜友,备得咨询,但综涉疏浅,钻仰无术,寻波讨源,多所未悟,此盖虑穷于文字,思迷于弘旨,明发兴嗟,负心非一,每欲顺风问道,而未知厥路。
三藏法师,是优禅尼国婆罗门种,姓颇罗堕,名拘罗那他,此土翻译,称曰亲依,识鉴渊旷,风表俊越,天才高桀,神辩闲纵,道气逸群,德音迈俗,少游诸国,历事众师,先习外典,洽通书奥,苞四韦于怀抱,吞六论于胸衿,学穷三藏,贯练五部,研究大乘,备尽深极;
法师既博综坟籍,妙达幽微,每欲振玄宗于他域,启法门于未悟,以身许道,无惮远游,跨万里犹比邻,越四海如咫尺,以梁太清二年方届建业,仍值梁季混淆,横流荐及,法师因此,避地东西,遂使大法拥而不畅,未至九江,及游五岭,凡所翻译,卷轴未多,后适闽越,敷说不少。
法师每怀慷慨,所叹知音者希,故伯牙绝弦卞和璧,良由妙旨之典难辩,盈尺之珍罕别。
法师游方既久,欲旋返旧国,经途所互,遂达番禺
仪同三司广州刺史阳山郡公欧阳頠,睿表岳灵,德洞河府,经文纬武,匡道佐时,康流民于百越,建正法于五岭,钦法师之高行,慕大士之胜轨,奉请为菩萨戒师,恭承尽弟子礼。
恺昔尝受业,已少涤沈蔽,服膺未久,便致暌违,今重奉值,倍怀蹈舞,复欲餐和禀德,访道陈疑,虽殷勤三请,而不蒙允遂,恍然失图,心魂靡托。
衡州刺史阳山世子欧阳纥,风业峻整,威武贞拔,该阅文史,深达治要,崇澜内湛,清辉外溢,饮贤味道,笃信爱奇,躬为请主,兼申礼事。
法师乃欣然受请,许为翻译。
制旨寺主慧智法师,戒行清白,道气宏壮,志业闲赡,触途必举,匡济不穷,轮奂靡息。
征南长史袁敬,德履冲明,志托夷远,徽猷清简,冰齐质,弼谐蕃正,民誉早闻,兼深重佛法,崇情至理,黑白二贤,为经始檀越,辰次昭阳,岁维协洽,月吕姑洗,神纪句芒,于广州制旨寺便就翻译。
法师既妙解声论,善识方言,词有隐而必彰,义无微而不畅,席间函丈,终朝靡息,恺谨笔受,随出随书,一章一句,备尽研核,释义若竟,方乃著文。
然翻译之事殊难,不可存于华绮,若一字参差,则理趣胡越,乃可令质而得义,不可使文而失旨,故今所翻,文质相半,与僧忍等同共禀学,夙夜匪懈,无弃寸阴,即以其年树檀之月,文义俱竟,本论三卷,释论十二卷,义疏八卷,合二十三卷,此论乃是大乘之宗极,正法之秘奥,妙义云兴,清词海溢,深固幽远,二乘由此迷坠,旷壮该含,十地之所宗学,如来灭后将千一百馀年,弥勒菩萨,投适时机,降灵俯接,忘己屈应,为阿僧伽法师,广释大乘中义,阿僧伽者,此言无著法师,得一会道,体二居宗,该玄鉴极,凝神物表,欲敷阐至理,故制造斯论,惟识微言,因兹得显,三性妙趣,由此而彰,冠冕彝伦,舟航有识,本论即无著法师之所造也。
法师次弟婆薮盘豆,此曰天亲,道亚生知,德备藏往,风格峻峙,神气爽发,禀厥兄之雅训,习大乘之弘旨。
无著法师所造诸论,词致渊理,玄趣难晓,将恐后生,复成纰紊,故制释论,以解本文,笼小乘于形内,挫外道于笔端,自斯已后,迄于像季,方等圆教,乃盛宣通。
慧恺不揆虚薄,情虑庸浅,乃欲泛芥舟于巨壑,策骀足于长路,庶累豪成仞,聚爝为明。
有识君子,幸宜寻阅其道,必然无失坠也(《释藏》物六)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陈朝 · 释慧恺
 出处:全陈文卷十八
正教本宗,文惟三藏,梵音所阐,谅无异说,法相深微,名实繁旷,若非圆明独朗,孰能通达?
自日隐额多之山,月翳罗睺之手,时移解昧,部执竞兴,或以文释义,或以义判文,虽复得失参差,皆以三藏为本,可谓殊途同归,一致百虑者也。
寻十八部,师及弟子,并各造论。
解其所执,于一部中,多有诸论,此土先译萨婆多部,止有毗婆沙及杂心四卷,毗婆沙明义虽广,而文句来不具足,杂心说乃处中止述自部宗致四卷,过存省略,旨趣难可寻求。
此土先译经部。
此有成实一论,成实乃以经部驳斥馀师,其间所用,或同馀部,又于破立之中,亦未皆尽其妙,且传译参差,难可具述。
佛灭度后千一百馀年,有出家菩萨,名婆薮盘豆,器度宏旷,神才壮逸,学穷文字,思彻渊源,德隆终古,名盖当世,造大小乘论,凡数十部,并盛宣行,靡不宗学
法师德业,具如别传,先于萨婆多部出家,仍学彼部所立三藏,复见彼法多有乖违,故造此论,具述彼执,随其谬处,以经部破之,故此论本宗是萨婆多部,其中取舍,以经部为正,博综群籍,妙拔众师,谈玄微穷于奥极,述事象略而周遍,显成圣旨,备摧异说,立不可窥,破无能拟,义兼数论,而深广愈之,词不繁而义显,义虽深而易人,故天竺咸称为聪明论,于大小乘学,悉依此为本。
三藏法师俱罗那他,聪敏强记,才辩无竭,硕学多闻,该通内外,为弘法故,远游此国,值梁室将倾,时事纷梗,法师避地东西,垂二十载,欲还天竺,来至番禺慧恺因请翻讲摄大乘等论,经涉二年,文义方毕。
法师尔后犹欲旋归,刺史欧阳纥,尚仁贵道,久申敬事,重复请留,弥加殊礼。
慧恺与僧忍等,更请翻讲此论,以陈天嘉四年岁次阏逢龙集涒滩正月二十五日,于制旨寺始就开阐,或品未毕,仍事徙居于南海郡内,续更敷说。
法师游方既久,精解此土音义,凡所翻译,不须度语。
但梵音所目,于义易彰,今既改变梵音,词理难卒符会,故于一句之中,循环辩释,翻覆郑重,乃得相应。
慧恺谨即领受,随定随书,日夜相继,无懈晷刻,至其年闰十月十日,文义究竟,论文二十二卷。
论偈一卷,义疏五十三卷。
刺史仍请于城内讲说,既得温故,颇识大宗,非唯暗弱,多有疑滞,又恐所翻,不免谬失,至天嘉五年岁次柔兆二月二日,与僧忍等更请法师重译论文,再解义意,至光大元年岁次强圉十二月二十五日,治定前本,始末究竟。
长史袁敬,识鉴沈深,信解明正。
长史长子元友,爱文重法,博学多艺,并礼事法师,备尽经始,絓南中翻译,悉赖此贵门,方希永传来世,以为后生模式。
佛法大海,深广无际,若不局一途,能信顺求学,岂不同餐甘露,共嗅薝卜者哉?
如或专执,非所喻也(《释藏》鼓)
合部金光明经 南北朝末隋初 · 释彦琮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五、全隋文卷三十三
《金光明经》者,教穷满字。
金鼓击于梦中,理极真空;
宝塔涌于地上,三身果备。
酬昔报之无亏,十地因圆,显曩修之具足,所以经王之号,得称于斯。
将知能弘赞人,其位难量者也。
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者,即近周世道安神足。
伏膺明匠,实曰良才。
玩阅群经,未尝释手。
曰谓瞿昙身子孔氏、颜渊者焉。
睹昔晋世沙门支敏度,合《两支》、《两竺》、《一白》、《五家》、《首楞严》五本为一部,作八卷;
又合《一支》、《两竺》、《三家维摩》三本为一部,作五卷。
沙门僧就,又合《二谶》、《罗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为一部,作六十卷。
非止收涓添海,亦是聚培山。
诸此合经,文义宛具。
斯既先哲遗踪,遂依承,以为规矩。
而《金光明》见有三本。
初在凉世,有昙无谶译为四卷,止十八品。
其次周世,耶舍崛多译为五卷,成二十品。
后逮梁世,真谛三藏于建康译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足前出没为二十二品。
其序果云:昙无谶法师称,《金光明经》,篇品阙漏。
每寻文揣义,谓此说有徵。
而雠校无指,永怀寤寐。
宝贵每叹此经秘奥,后分云何,竟无嘱累。
旧虽三译,本疑未周。
长想梵文,愿言逢遇。
大隋驭宇,新经即来。
帝敕所司,相续翻译。
至开皇十七年,法席小闲,因劝请北天竺犍陀罗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此云志德,重寻后本,果有嘱累品。
后得银主陀罗尼品,故知法典源散,派别条分,承注末流,理难全具。
三藏法师慧性冲明,学业优远,内外经论,多所博通。
在京大兴善寺,即为翻译。
并前先出合二十四品,写为八卷。
学士成都费长房笔受,通梵沙门日严寺释彦琮校练。
宝珠既足,欣跃载深。
愿此法灯,传之永劫(《释藏》食一)
缘生经并论序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原是一心,积为三界。
痴流漫远,苦树郁高。
欲讨其际,难测其本。
理极实相之门,荃穷假名之域。
五因七果,十有二分。
缘生之法,总备于此。
凡则迷而起妄,圣则悟以通真。
下似兔浮,上如象度。
大哉妙觉,渊乎洞尽。
十地与双林俱畅,闻域共芉咸敷。
至若此经,独包彼例。
彼所未说,此乃具演。
攀缘为首,对治为末。
总则一十一门,别则百二十问。
其旨微而密,其词约而隐。
经之纲目,摄在兹焉。
并有圣者郁楞迦,附此经旨,作论显发。
其论也,遍取三乘之意,不执一部之荃,先立偈章,后兴论释。
偈有三十,故亦名三十论也
大业二年十月,南贤豆国三藏法师达摩笈多,与故翻经法师彦琮,在东都上林园,依林邑所获贤豆梵本,译为隋言。
三年九月,其功乃竟。
二卷,论一卷。
三藏师究论闲明,义解沈密,琮法师博通经论,兼善梵文,共对叶本,更相扣击。
一言靡违,三覆逾审。
辞烦简质,意存允正。
比之昔人,差无尤失。
真曰法灯,足称智藏
愿穷后际,常益世间云尔(《释藏》敢三,又华四)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序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药师如来本愿经》者,致福消灾之要法也。
曼殊以慈悲之力,请说尊号;
如来以利物之心,盛陈功业。
十二大愿,彰因行之宏远;
七宝庄严,显果德之纯净。
忆念称名,则众苦咸脱;
祈请供养,则诸愿皆满。
至于病土求救,应死更生,王者攘菑,转祸为福,信是消百怪之神符,除九横之妙术矣。
宋孝武之世,鹿野寺沙门慧简,已曾译出,在世流行。
但以梵宋不融,文词集糅,致令转读之辈,多生疑惑。
矩早学梵书,恒披叶典,思遇此经,验其纰缪。
开皇十七年,初获一本,犹恐脱误,未敢即翻。
至大业十一年,复得二本,更相雠比,此方为楷定。
遂与三藏法师达摩笈多,并大隋翻经沙门法行、明则、长顺、海驭等,于东都洛水南上林园翻经馆重译此本。
深览前非,方惩后失。
故一言出口,三覆乃书,传度幽旨,差无大过。
其年十二月八日,翻勘方了,仍为一卷。
所愿此经深义,人人共解;
彼佛名号,处处共闻。
十二夜叉,念佛恩而护国;
七千眷属,承经力以利民。
帝祚遐永,群生安乐。
式贻来世,序之云尔(《释藏》惟一,案:此序裴矩撰,非阙名也,当入唐。)
新合金光明经 隋 · 释宝贵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四
昙无谶法师称:「《金光明经》,篇品阙漏」。
每寻文揣义,谓此说有徵。
而雠校无指,永怀寤寐。
梁武皇帝悯三趣之轮回,悼四生之漂没,泛宝舟以救溺,秉慧炬以照迷。
大同年中,敕遣直后张汜等送扶南献使反国,仍请名僧及大乘诸杂华经等。
彼国乃屈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波罗未陀梁言真谛,并赍经论,恭膺帝旨。
法师游历诸国,故在扶南,风神爽悟,悠然自远,群藏渊部,罔不研究。
太清元年,始自京邑引见殿内。
武皇躬伸顶礼,于宝云殿供养。
欲翻经论,寇羯凭陵。
大法斯舛,国难夷谧。
沙门僧隐,始得咨禀法师译经,经目果阙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全别成为七卷。
今新来经二百六十部内,其间复有银主陀罗尼品及嘱累品,更请崛多三藏出,沙门彦琮重覆校劝,故贵今合分为八卷。
品部究足,始自乎斯。
文号经,义称深妙。
愿言幽显,顶戴护持(《释藏》,《大唐内典录》)
般若灯论序 隋末唐初 · 释慧赜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
般若灯论者。一名中论。
本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作也。
借灯为名者。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
举中标目者。鉴亡缘观等离二边也。
然则灯本无心。智也亡照。
法性平等。中义在斯。
故寄论以明之也。若夫寻诠滞旨。
执俗迷真。颠沛断常之间。
造次有无之内。守名丧实。
攀叶亡根者。岂欲尔哉。
盖有由矣。请试陈之。
若乃构分别之因。招虚妄之果。
惑业熏其内识。恶友结其外缘。
致令慢耸崇山。见深沧海。
恚火难触。词锋罕当。
闻说有而快心。听谈空而起谤。
六种偏执。各谓非偏。
五百论师。争兴异论。
或将邪乱正。或以伪齐真。
识以悟而翻迷。教虽通而更壅。
可谓捐珠玩石。弃宝负薪。
观画怖龙。寻迹怯象。
爱好如此。良可悲夫。
龙树菩萨。救世挺生。
诃嗜欲而发心。阅深经而自鄙。
蒙独尊之悬记。然法炬于阎浮。
且其地越初依。功超伏位。
既穷一实。且究二能。
佩两印而定百家。混三空而齐万物
点尘劫数。历试诸难。
悼彼偫迷。故作斯论。
文元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钝根。多生怯退。
有分别明菩萨者。大乘法将。
体道居衷。遐览真言。
为其释论。开秘密藏。
赐如意珠。略广相成。
师资互显。至若自乘异执。
郁起千端。外道殊计。
纷然万绪。驴乘竞驰于驾驷。
萤火争耀于龙烛。莫不标其品类。
显厥师宗。玉石既分。
元黄亦判。西域染翰。
乃有数家。考实析微。
此为精诣。若含通本末。
有六千偈。梵文如此。
翻则减之。我皇帝神道迈于羲农。
陶铸侔于造化。包六合而贯三才。
摄四生而宏十善。崇本息末。
无为太平。守母存子。
不言而治。偏复留心释典。
遐想至真。以为圣教东流。
年淹数百。而亿象所负。
阙者犹多。希闻未闻。
劳于寤寐。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波颇蜜多罗。
唐言朋友。学兼半满。
博综偫诠。丧我怡神。
搜元养性。游方在念。
利物为怀。故能附筏传身。
举烟召伴。冒冰霜而越葱岭
犯风热而度沙河。时积五年。
涂经四万。以大唐贞观元年岁次娵訾十一月二十日
顶戴梵文。至止京辇。
昔秦徵童寿。苦用戎兵。
汉请摩腾。远劳蕃使。
讵可方兹感应。道契冥符。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见。殊悦帝心。
其年有敕安置大兴善寺。仍请译出宝星经一部。
四年六月。移住胜光。
乃召义学沙门慧乘慧朗法常昙藏智首慧明道岳僧𧦬僧珍智解文顺法琳灵佳。慧赜慧净等。
传译沙门元谟僧伽三藏同学崛多律师等。同作證明。
对翻此论。尚书左仆射邠国公房玄龄太子詹事杜正伦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等。
并是翊圣贤臣。佐时匡济。
尽忠贞而事主。外形骸以求法。
自圣君肇虑。竟此宏宣。
利深益厚。实资开发。
鉴译敕使右光禄大夫太府卿兰陵萧璟。信根笃始。
慧力要终。寂虑寻真。
虚心慕道。赞扬影响。
劝助无辍。其诸德僧。
夙兴匪懈。研覈幽旨。
去华存实。目击则欣其会理。
函丈则究其是非。文虽定而覆详。
义乃明而重审。岁次寿星十月十七日。
检勘毕了。其为论也。
观明中道。而存中矣。
观空显第一。而得一乘空。
然则司南之车。本示迷者。
照胆之镜。为鉴邪人。
无邪则镜无所施。不迷则车不为用。
斯论被申。其由此矣。
虽复斥内遮外。尽妄穷真。
而存乎妙存。破如可破。
荡荡焉。恢恢焉。
迎之靡测其源。顺之罔知其末。
信是莹心神之砥砺。越溟险之舟舆。
骇昏识之雷霆。照幽涂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论四卷本偈。大同宾头卢为其注解。
晦其部执。学者昧焉。
此论既兴。可为明镜。
庶悟元君子。详而味之也。
大乘庄严经论序 隋末唐初 · 李百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二
臣闻天帝受无上之法。景福会昌
轮王致正真之道。神祇合德。
是则圣人执契。元化潜通。
至诚所感。冥功斯应。
皇情西顾。法海东流。
如开洪范之图。似得圆光之梦。
持线妙典。发金口而秘纶言。
书叶旧章。自龙宫而升麟阁。
昔迦维驭世。大启法门。
悬明镜于无象。运虚舟于彼岸。
空有兼谢。生灭俱忘。
绝智希夷之表。遗形动寂之外。
然随缘利见。应迹生知。
震大地而萃人天。放神光而掩日月。
百亿须弥。俱沾声教。
三千世界。尽入提封。
悯三毒之缰锁。矜五阴之缠盖。
惜飞电于浮生。叹悬逝水
八关云辟。开慧识于幽途。
三乘方轨。运慈心于朽宅。
龙兴雾集。神动天随。
大道为心。望法云而遐举。
闻声悟道。渐初地而依仁。
迁柰苑之乔枝。入祇园之奥室。
酌智水之馀润。承慧日之末光。
既而税驾连河。归真双树。
圣灵逾远。像教浸微。
大义或乖。斯文将坠。
穿凿异端。分析多绪。
是末非古。殊涂别派。
天亲初学之辈。尚致西河之疑。
龙树究竟之俦。弥深东鲁之叹。
仰惟法宝。尽谛无为。
故经文云。佛以法为师。
佛从法生。佛依法住。
岂止研几尽性。妙物穷神。
出入无间。包含元气而已。
若夫惟天为大。寒暑运其功。
谓地盖厚。山泽通其气。
是以姬文以大圣之姿。幽赞易道。
邱明怀同耻之德。祖述微言。
诸经著论。俯同斯旨。
大乘庄严论者。无著菩萨篹焉。
菩萨以如来灭度之后。含章秀发。
三十二相。具体而微。
八千亿结。承风俱解。
宏通正法。庄饰经
真如功德之宗。显大士位行之地。
破小乘执著。成大乘纲纪。
其菩提一品。最为微妙。
转八识以成四智。束四智以具三身。
详诸经论。所未曾有。
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圣上受飞行之宝命。总步骤于前王。
屈天师之尊。智周万物。
应人皇之运。道照三明。
慈慧外宣。神机内湛。
端扆而役百灵。垂拱而朝万国。
弥纶造化之初。含吐阴阳之际。
功成作乐。既章韶舞。
治定制礼。言动翠华。
金轮所王。封疆之固惟远。
芥城虽满。龟鼎之祚无穷。
光阐大猷。开导偫品。
凡诸内典。尽令翻译。
摩伽陀国三藏法师波罗颇伽罗蜜多罗。唐言明友。
即中天竺刹利王之种姓也。以得大唐贞观元年十二月入京。
法师戒行精勤。才识明敏。
至德邻于初果。多能亚夫将圣。
继澄什之清尘。来仪上国。
摽生远之逸气。高步宏门。
帝心简在。皇储礼敬。
其博闻强记。探幽洞微。
京城大德。莫不推许。
粤以贞观四年。恭承明诏。
又敕尚书左仆射邢国公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杜正伦诠定义学。法师慧乘慧朗法常智解昙藏智首道岳僧辨僧珍法琳灵佳慧赜慧净元谟僧伽等于胜光寺共成胜业。
又敕太府卿兰陵萧璟监掌修缉。三藏法师云。
外国凡大小学。悉以此论为本。
若于此不通。未可宏法。
是以覃思专精。特加研究。
慧净法师聪敏博识。受旨缀元。
元谟法师善达方言。又兼义解。
至心译语。一无纰缪。
七年献春之始。撰定斯毕。
勒成十有三卷二十四品。敕太子右庶子安平李百药序之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