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僧真言”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进翻译佛经表 唐 · 僧不空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爰自幼年。
承事先师大宏三教和尚二十有四载。
禀授瑜伽法门。
后游五天。
寻求所未授者。
外诸经论。
更重学习。
凡得梵本瑜伽真言经论五百馀部。
奉为国家详译圣
广崇福祐。
天宝五载
却至上都
元宗皇帝恩命。
于宫内建立灌顶道场。
所赍梵经。
尽许翻译。
肃宗皇帝配天继圣。
特奉纶音。
于内道场建立护摩及灌顶法。
又为国译经
助宣皇化
其所译金刚灌顶瑜伽法门。
是成佛速邪之路。
其修行者。
必能顿超凡境。
达于彼岸。
馀部真言
诸佛方便。
其徒不一。
所译诸大乘经典。
皆是上资邦国。
息灭灾厄。
星辰不愆。
风雨顺序。
仰恃佛力。
辅成国家。
谨缵集前后所翻译。
开元至今。
凡一百一卷七部以闻。
奉敕造波罗蜜经疏进上表 唐 · 僧良秀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右街功德使希迁奉宣。
良秀等修撰新翻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疏者。伏闻至道同源。
圣人一贯。大雄示相。
演妙音于独园。实位分身。
霈湛恩于双阙。开佛日于圣日。
降丝纶于法轮。所以扬化慈航。
致人寿域。不然。
岂得握真符而契合。应休运以感通。
况以此经如来之密印。偫生之度门。
得白马之宝函。启青龙之秘藏。
是第一义。理去筌蹄。
于最后乘。说无分别。
加以天文焕发。睿思昭回。
真如契心。巳阐微于释氏。
般若制序。谅缵文于太宗
慈云溥润于太根。湛露垂滋于贝叶。
良秀等材惟末学。性异生知。
谬寄讨论。伏增殒越。
上承严旨。徒侧管以窥天。
虔奉本师。惧升堂而鼓瑟。
所修撰疏一部。谨附王希迁随表奉进。
伏乞圣慈许令同修沙门谈筵于当寺赞演。及流布中外。
所冀落落真言。示丹青于新学。
明明像教。流粉释于将来。
大唐金刚般若石经记 唐 · 僧真言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唐相国寺大德曰景融。建金刚般若石经于大梁
当唐氏帝天下百六十有八祀。贞元元年
龙集乙丑。皇帝拜南郊之来月。
壬戌。立于寺。
奉国报慈。从昔愿也。
夫先佛者法。法空则镜證。
后佛者教。教离则言亡。
虽至德而无形。亦假名而有后。
繇是脱灵之源流。重华于汉土。
慧命之县解。载颂于鲁文。
融公宣之与慧命是矣。公性惟明敏。
量秉淳固。生而好学。
幼则老成。孝传乡党。
名冠缁宿。心坚不玷之玉。
行满上弦之月。为儒之龟镜
则在三之义全。绍佛之弓冶。
则第一之道立。加以才高利用。
迹著通方。掌僧有火光之烈。
待客有泉水之称。不求虚饰。
外以浮荣。异世同流。
联芳并美。公以出尘而不为宗之嗣。
毁服而不为邦之史。常追昊天之报。
每蓄维桑之敬。遭逢世故。
荡溺兵间。定乱之术。
孙吴不可。问安之礼。
非荀赵不大。君亲之效。
我复何有。遂乃恭已恳志。
建言有谋。以为至圣无私。
会感必通。正智无情。
在几必兆。因畴遗训。
历考故实。愿欲写诵章句。
潜融观照。持三轮空。
成万象印。祸不却而自抑。
福不招而自剋。本无为以宁家。
淳化以建国。则知刑赏之内。
权衡制之。刑赏之外。
我法绥之。事无绩而有忠。
功不伐而多义。断其今古。
度以优劣。苟折骨刺血于皮纸。
则节普而难就。欲垂露悬针于竹素。
则工费而易朽。所以徵蓝田之美璞。
繁昌之丽刻。庶暂劳而永固。
天长地久。于是月殿西次。
雕楹南向。四序光景。
六时香烟。模可以广千万经。
观可以更亿兆众。公与真言
十年之长。三纪之故。
假词抒意。难让课虚。
含毫。感事题记者也。
潭州言禅师太原求藏经诗序 唐 · 李节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八
业儒之人。喜排释氏。
其论必曰。武周公
孔子之代。皆无有释。
释氏之兴。衰乱之所奉也。
宜一扫绝刬革之。使不得滋。
释氏源于汉。流于晋。
㳽漫于宋魏齐梁陈隋。唐孝和圣真之间
论者之粗矣。抑能知其然。
未知其所以然者也。吾请之。
昔有一夫。肤腯而色凝。
气烈而神清。未尝谒医。
未尝祷鬼。恬然保顺
罔有札瘥之患。固善也。
即一夫不幸而有寒暑风湿之疴。背癃而足躄。
耳瞆而目瞑。于是攻熨之术用焉。
禳禬之事纷焉。是二夫岂特相反耶。
盖病与不病势异耳。嗟乎。
三代之前世康矣。三代之季世病矣。
三代之前。文武。
德义蕃之。周公孔子
典教持之。道风虽衰。
渐渍犹存。诈不胜信。
恶知避善。于是有击壤之歌。
由庚之诗。人人而乐也。
三代之季。道风大衰。
力诈以覆信。扇浇而散朴。
善以柔退。恶以强用。
废井田则豪窭相乘矣。务封略则攻战亟用矣。
务实帑则聚敛之臣升矣。务胜下则掊尅之吏贵矣。
上所以御其下者欺之。下所以奉其上者苟之。
上下相仇。激为怨俗。
于是有汨罗之客。有负石之夫。
人人愁怨也。夫释氏之教。
以清净恬虚为禅定。以柔谦退让为忍辱。
故怨争可得而息也。以菲薄勤苦为修行。
以穷达寿夭为因果。故贱陋可得而安也。
故其喻云。必烦恼乃见佛性。
则其本衰代之风激之也。夫衰代之风。
举无可乐者也。不有释氏以救之。
尚安所寄其心乎。论者不责衰代之俗。
而尤释氏之盛。则是抱疾之夫。
而责其医祷攻疗者也。徒知释因衰代而生。
不知衰代须释氏之救也。何以言之耶。
夫俗既病矣。人既愁矣。
不有释氏使安其分。勇者将奋而思斗。
知者将静而思谋。则阡陌之人。
皆纷纷而偫起矣。今释氏一归之分。
而不责于人。故贤智俊朗之士皆息心焉。
其不能达此者愚人也。惟上所役焉。
故离衰乱之俗可得而安。赖此也。
若之何而剪去之哉。论者不思释氏扶世助化之大益。
而疾其雕锼䌽绘之小费。吾故曰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也。
会昌季年。武宗大剪释氏。
巾其徒且数万之民。隶具其居。
容貌于土木者沈诸水。言词于纸素者烈诸火。
分命御史。乘驿走天下。
察敢隐匿者罪之。由是天下名祠珍宇。
毁撤如扫。天子建号之初。
雪释氏之不可废也。诏徐复之。
而自湖以南。远人畏法。
不能酌朝廷之体。前时焚撤书像。
殆无遗者。故虽明命复许制立。
莫能得其书。道林寺
湘川之胜游也。有释疏言。
警辩有谋。独曰。
太原府国家旧都。多释祠。
我闻其帅司空范阳公。天下仁人。
我第往。求购释氏遗文。
以惠湘川之人。宜其听我而助成之矣。
即杖而北游。既上谒军门。
范阳公果诺之。因四求散逸不成蕴帙者。
至释祠不见焚而副剩者。又命讲丐以补缮阙漏者。
月未几。凡得释经五千四十八卷。
大中九年秋八月。辇自河东而归于湘焉。
噫。释氏之助世。
既言之矣。向非我君洞鉴理源。
其何能复立之耶。既立之。
且亡其书。非有疏言识远而诚坚。
孰克宏之耶。吾喜疏言奉君之令。
演释之宗。不惮寒暑之勤。
德及远人。为叙其事。
题弘顗三藏院 五代 · 贯休
仪清态淡雕琼瑰,捲帘潇洒无尘埃。
如乳庭花开,信心弟子时时来。
灌顶坛严伸副塞,三十年功苦拘束。
梵僧梦里授微言师曾受神僧真言于梦中)雪岭白牛力深得。
水精一索香一炉,红莲花舌生醍醐。
初听喉音宝楼阁,如闻魔王宫殿拉(一作掠)金瓦落。
次听妙音大随求,更觉人间万事深悠悠。
四音俱作清且柔,爱河浊浪却倒流。
却倒流兮无处去,碧海含空日初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