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 唐 · 独孤及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 创作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桉前志。禅师号僧璨。不知何许人。出见于周隋间。传教于惠可大师。抠衣于邺中。得道于司空山。谓身相非真。故示有疮疾。谓法无我所。故居不择地。以众生病为病。故至必说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内外不在其中间。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摄偫品。流注生灭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亦无得无證。然后谓之解脱。禅门率是道也。上膺付嘱。下拯昏疑。大云垂阴。国土为化。谓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罗浮之行。其来不来也。其去无去也。既而以袈裟与法。俱付悟者。道存形谢。遗骨此山。今二百岁矣。皇帝即位后五年。岁次庚戍。及剖符是州。登禅师遗居。周览陈迹。明徵故事。其茶毗起塔之制。实天宝景戌中别驾前河南少尹赵郡李公尝经始之。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东薛公道衡唐相国刑部尚书赠太尉河南房公琯继论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礼。则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长老比邱释湛然。诵经于灵塔之下。与涧松俱老。痛先师名氏未经邦国焉。与禅众寺大律师释澄俊。同寅叶恭。亟以为请。会是岁嵩岳大比邱释惠融至自广陵。胜业寺大比邱释开悟至自庐江。俱纂我禅师后七叶之遗训。日相与叹塔之不命。号之不崇。惧像法之本根坠于地也。愿申无边众生之宏誓。以抒罔极。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公延赏以状闻。于是七年夏四月。上沛然降兴废继绝之诏。册谥禅师曰镜智。塔曰觉寂。以大德僧七人洒扫供养。天书锡命。晖焕崖谷。众庶踊跃。谓大乘中兴。是日。大比邱众议立石于塔东南隅。纪心法兴废之所以然。及以为初中国之有佛教。自汉孝明始也。历魏晋宋齐。施及梁武。言第一义谛者。不过布施持戒。天下惑于报应。而人未知禅。世与道交相丧。至菩提达摩大师。始示人以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惠可大师傅而持之。人思而未修。迨禅师三叶。其风浸广。真如法味。日渐月渍。万木之根茎枝叶。悉沐化雨。然后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灿然行于世间。浃于人心。当时问道于禅师者。其浅者知有为法。无非妄想。深者见佛性于言下。如灯之照物。朝为凡夫。夕为圣贤。双峰大师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传宏忍。忍公传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无闻焉。秀公传普寂。寂公之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宏正。正公之廊庑龙象又倍焉。或化嵩洛。或之荆吴。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与六籍侔盛。呜呼。微禅师。吾其二乘矣。后代何述焉。庸讵知禅师之下生不为诸佛。故现比邱身以救浊劫乎。亦犹尧舜既往。周公制礼。仲尼述之。游夏宏之。使高堂后苍徐孟戴庆之徒。可得而祖焉。天以圣贤所振为木铎。其揆一也。诸公以为司马子长立夫子世家。谢临川撰慧远法师碑铭。将令千载之后。知先师之全身。禅门之权舆。王命之丕显。在此山也。则扬其风。记其时。宜在法流。及尝味禅师之道也久。故不让。其铭曰。
众生佛性,莫非宿植。
知诱于外,染为妄识。
如浪斯鼓,与风动息。
淫騃贪怒,为刃为贼。
生死有涯,缘起无极。
如来悯之,为辟度门。
即妄了真,以證觉源。
启迪心印,贻我后昆。
閒生禅师,俾以教尊。
二十八劫,迭付微言。
如如禅师,膺期宏宣。
世溷法灭,独与道全。
童蒙来求,我以意传。
摄相归性,法身乃圆。
性身本空,我无说焉。
如如禅师,道既弃世。
将三十纪,妙经乃届。
皇明昭贲,亿兆膜拜。
凡今后学,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谁缚谁解。
万有千岁,此法无坏。
杭州径山寺大觉禅师碑铭 中唐 · 李吉甫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二
如来自灭度之后。以心印相付嘱。凡二十八祖至菩提达摩。绍兴大教。指授后学。后之学者。始以南北为二宗。又自达摩三世传法于信禅师。信传牛头融禅师。融传鹤林马素禅师。素传于径山。山传国一禅师。二宗之外。又别门也。于戏。法不外来。本同一性。惟佛与佛。转相證知。其传也。无文字语言以为说。其入也。无门阶经术以为渐。语如梦觉。得本自心。谁其语之。国一大师其人矣。大师讳法钦。俗姓朱氏。吴都昆山人也。身长六尺。色像第一。修眸莲敷。方口如丹。嶷焉若峻山清孤。泊焉若大风海上。故揖道德之器者。识天人之师焉。春秋二十有八。将就宾贡。途经丹阳。雅闻鹤林马素之名。往申款谒。还得超然自诣。如来密印。一念尽传。王子妙力。他人莫识。即日剃落。是真出家。因问以所从。素公曰。逢径则止。随汝心也。他日游方至馀杭西山。问于樵人。曰此天目山之上径。大师感鹤林逢径之言。知雪山成道之所。于是荫松藉草。不立茅茨。无非道场。于是宴坐之久。邦人有搆室者。大师亦因而安处。心不住于三界。名自闻于十方。华阴学徒。来者成韨矣。天宝二祀。受具戒于龙泉法崙和尚。虽不现身意。亦不舍外仪。于我性中。无非自在。大历初。代宗睿武皇帝高其名而徵之。授以肩舆。迎于内殿。既而幡幢设列。龙象围绕。万乘有顺风之请。兆民渴洒露之仁。问我所行。终无少法。寻制于章敬寺安置。自王公逮于士庶。其诣者日有千人。司徒杨公绾。情游道枢。行出人表。大师一见于众。二三目之。过此默然。吾无示说。杨公亦退而叹曰。此方外高士也。固当顺之。不宜羁致。寻求归山。诏允其请。因赐策曰国一大师。仍以所居为径山寺焉。初大师宴居山林。人罕接礼。及召赴京邑。途经郡国。譬若优昙一现。师子声闻。晞光赴响者毂击肩摩。投衣布金者邱累陵聚。大师随而檀施皆散之。建中初。自径山徙居于龙兴寺。馀杭者。为吴东藩。滨越西境。驰轺轩者数道。通滨驿者万里。故中朝衔命之士。于是往覆。外国占风之侣。尽此奔走。不践门阈。耻如瘖聋。而大师意绝将迎。礼无差别。我心既等。法亦同如。贞元八年岁在壬申十二月二十八夜。无疾顺化。报龄七十九。僧腊五十。先是一日。诫门人令设六斋。其徒有未悟者。以日暮恐不克集事。大师曰。若过明日。则无所及。既而善缘普会。珍供丰盈。大师意若辞诀。体无患苦。逮中宵。跏趺示灭。本郡太守王公颜即时表闻。上为歔欷。以大师元慈默照。负荷众生。赐谥曰大觉禅师。海内服膺于道者。靡不承问叩心。怅惘号慕。明年二月八日。奉全身于院庭之内。遵遗命也。建塔安神。申门人之意也。呜呼。为人尊师。凡将五纪。居惟一床。衣止一衲。冬无纩氎。夏不絺绤。远近檀施。或一日累千金。悉命归于常住。为十方之奉。未尝受施。亦不施人。虽物外去来。而我心常寂。自象教之兴。数百年矣。人之信道者。方悕畏于罪垢。爱见于庄严。其馀小慧。则以生灭为心。垢净为别。舍道由径。伤肌自疮。至人应化。医其病故。大师贞立迷妄。除其憃冥。破一切相。归无馀道。乳毒既去。正味常存。众生妄除。法亦如故。尝有设问于大师曰。今传舍有二使。邮吏为刲一羊。二使既闻。一人救。一人不救。罪福异之乎。大师曰。救者慈悲。不救者解脱。惟大师性和言。罕所论说。问者百千。对无一二。时證了义。心依善根。未度者道岂远人。应度者吾无杂味。日行空界。尽欲昏痴。珠现镜中。自然明了。或居多灵异。或事符先觉。至若饮毒不害。遇疾不医。元鹤代闇。植柳为盖。此昭昭于视听者。不可备纪。于我法门。皆为妄见。今不书。尊上乘也。弟子实相。门人上首。传受秘藏。导扬真宗。甚乎有若似夫子之言。庚桑得老聃之道。以吉甫连蹇当代。归依释流。俾筌难名。强著无迹。其词曰。
水无动性,风止动灭。
镜非尘体,尘去镜澈。
众生自性,本同诸佛。
求法妄缠,坐禅心没。
如来灭后,谁證无生。
大士密授,真源湛明。
道离言说,法润根茎。
师心是法,无法修行。
我体本空,空非实性。
既除我相,亦遣空病。
誓如乳毒,毒去味正。
大师得之,斯为究竟。
何有涅槃,适去他方。
教无生灭,道有行藏。
不见舟筏,空流大江。
苍苍遥山,成道之所。
至人应化,万物皆睹。
报尽形灭,人亡地古。
刻颂丰碑,永存涧户。
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故离礼于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达是道者。惟大明师。师姓欧阳氏。号曰惠闻。唐开元二十一年始生。天宝十一载始为浮图。大历十一年始登坛为大律师。贞元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卒。元和九年正月。其弟子怀信道嵩尼无染等。命高道僧灵屿为行状。列其行事。愿刊之兹碑。宗元今掇其大者言曰。师先因官。世家潭州为大族。有勋烈爵位。今不言。大浮图也。凡浮图之道衰。其徒必小律而去经。大明恐焉。于是从峻洎侃。以究戒律。而大法以立。又从秀洎昱。以通经教。而奥义以修。由是二道出入隐显。后学以不惑。来求以有得。广德二年。始立大明寺于衡山。诏选居寺僧二十一人。师为之首。乾元元年。又命衡山立毗尼藏。诏选讲律僧七人。师应其数。凡其衣服器用。动有师法。言语行止。皆为物轨。执巾匜奉杖屦为侍者数百。剪发髦被教戒为学者数万。得众若独。居尊若卑。晦而光。介而大。灏灏焉无以加也。其塔在祝融峰西趾下。碑在塔东。其辞曰。
其一/儒以礼行。觉以律兴。一归真源。无大小乘。大明之律。是定是慧。丕穷经教。为法出世。化人无量。垂裕无际。诏尊硕德。威仪有继。道遍大洲。徽音勿替。祝融西麓。洞庭南裔。金石刻辞。弥亿千岁。
其二/碑阴凡葬大浮图无竁穴。其于用碑不宜。然昔之公室。礼得用碑以葬。其后子孙因宜不去。遂铭德行。用图久于世。及秦刻山石。号其功德。亦谓之碑。而其用遂行。然则虽浮图亦宜也。凡葬大浮图。其徒广则能为碑。晋宋尚法。故为碑者多法。梁尚禅。故碑多禅。法不周施。禅不大行。而律存焉。故近世碑多律。凡葬大浮图。未尝有比邱尼主碑事。今惟无染实来。涕泪以求。其志益坚。又能言其师他德尤备。故书之碑阴。师凡主戒事二十二年。宰相齐公映李公泌赵公憬。尚书曹王皋裴公冑。侍郎令狐公峘。或师或友。齐亲执经受大义为弟子。又言师始为童时。梦大人缟冠素舄来告曰。居南岳大吾道者。必尔也。已而信然。将终。夜有光明笙磬之音。众咸见闻。若是类甚众。以儒者所不道。而无染勤以为请。故末传焉。无染韦氏女。世显贵。今主衡山戒法。
龙安海禅师碑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佛之生也。远中国仅二万里。其没也。距今兹仅二千载。故传道益微。而言禅最病。拘则泥乎物。诞则离乎真。真离而诞益胜。故今之空愚失惑纵傲自我者。皆诬禅以乱其教。冒于嚚昏。放于淫荒。其异是者。长沙之南曰龙安师。师之言曰。由迦叶至师子。二十二世而离。离而为达摩。由达摩至忍。五世而益离。离而为秀为能。南北相訾。反戾斗狠。其道遂隐。呜呼。吾将合焉。且世之传书者。皆马鸣龙树道也。二师之道。其书具存。徵其书。合于志。可以不慁。于是北学于惠隐。南求于马素。咸黜其异。以蹈乎中。乖离而愈同。空洞而益实。作安禅通明论。推一而适万。则事无非真。混万而归一。则真无非事。推而未尝推。故无适。混而未尝混。故无归。块然趣定。至于旬时。是之谓施用。茫然同俗。极乎流动。是之谓真常。居长沙在定十四日。人即其处而成室宇。遂为宝应寺。去于湘之西。人又从之。负大木。砻密石。以益其居。又为龙安寺焉。尚书裴公某李公某侍郎吕公某杨公某御史中丞房公某。咸尊师之道。执弟子礼。凡年八十一。为僧五十三期。元和三年二月九日而没。其弟子元觉洎怀直浩初等。状其师之行。谒予为碑。曰。师周姓。如海名也。世为士。父曰择交。同州录事参军。叔曰择从。尚书礼部侍郎。师始为释。其父夺之志使仕。至成都主簿。不乐也。天宝之乱。复其初心。尝居京师西明寺。又居岣嵝山。终龙安寺。葬其原。铭曰。
浮图之修。其奥为禅。殊区异世。谁得其传。遁隐乖离。浮游散迁。莫徵旁行。徒听浮言。空有互斗。南北相残。谁其会之。楚有龙安。龙安之德。惟觉是则。苞并绝异。表正失惑。貌昧形静。功流无极。动言有为。弥寂而默。祠庙之严。我居不饰。贵贱之来。我道无得。逝耶匪追。至耶谁抑。惟世之几。惟道之微。既陈而明。乃去而归。象物徒设。真源无依。后学谁师。呜呼兹碑。
衡山中院大律师塔铭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衡山中院大律师曰希操。没年五十七。既没二十七年。其大弟子诫盈。奉公之遗事。愿铭塔石。公昝姓。凡去儒为释者三十一祀。掌律度众者二十六会。南尼戒法。坏而复正。由公而大兴。衡岳佛寺。毁而再成。由公而丕变。故当世之士若李丞相泌。道未尝屈。睹公而稽首。尊之不名。出世之士若石廪瓒公。言未尝形。遇公而叹息。推以护法。是以建功之始。则震雷大风示其兆。灭迹之际。则陨星黑祲告其期。斯为神怪。不可度已。故其与物大同。终始无争。受学之众。他莫能偕也。凡所受教。若华严照公兰若贞公荆州至公律公。皆大士。凡所授教。若惟瑗道郢灵干惟正惠常诫盈。皆闻人。呜呼。始终哉。为之铭曰。
首有承兮卒有传。革大讹兮持法权。众之至兮志益虔。雷发兆兮功已宣。星告妖兮寿不延。灵变化兮迎大仙。砻兹石兮垂万年。世有坏兮德无迁。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中唐 · 元稹
五言排律 押虞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达州市
元和十年三月二十五日,予司马通州。二十九日,与乐天于鄠东蒲池村别,各赋一绝。到通州后,予又寄一篇。寻而乐天贶予八首,予时疟病将死,一见外不复记忆。十三年,予以赦当迁,简省书籍,得是八篇。吟叹方极,适崔果州使至,为予致乐天去年十二月二日书,书中寄予百韵至两韵凡二十四章,属李景信校书自忠州访予,连床递饮之间,悲吒使酒,不三两日,尽和去年已来三十二章皆毕,李生视草而去。四月十三日,予手写为上下卷,仍依次重用本韵,亦不知何时得见乐天,因人或寄去,通之人莫可与言诗者,唯妻淑在旁知状。(案:其本卷寻时于峡州面付乐天,别本都在唱和卷中,此卷唯五言大律诗二首而已。)
引用典故:寿陵失步 朽株
我病方吟越,君行已过湖(元和十年闰六月至通州,染瘴危重,八月,闻乐天司马江州)。
去应缘直道,哭不为穷途。
亚竹寒惊牖,空堂夜向隅。
暗魂思背烛,危梦怯乘桴(此后每联之内,半述巴蜀土风,半述江乡物产)。
坐痛筋骸憯,旁嗟物候殊。
雨蒸虫沸渭,浪涌怪睢盱。
索绠飘蚊蚋,蓬麻甃舳舻。
短檐苫稻草,微俸封(去声)渔租。
泥(去声)浦喧捞蛤,荒郊险斗貙。
鲸吞近溟涨,猿闹接黔巫。
芒屩泅牛妇,丫头荡桨夫。
酢醅荷裹卖,醨酒水淋沽(巴民造酒如淋醋法)。
舞态翻鸲鹆,歌词咽鹧鸪。
夷音啼似笑,蛮语谜相呼。
江郭船添店,山城木竖郛。
吠声沙市犬,争食墓林乌。
犷俗诚堪惮,妖神甚可虞。
欲令仁渐及,已被疟潜图。
膳减思调鼎,行稀恐蠹枢。
杂莼多剖鳝,和黍半蒸菰。
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巴橘酸涩,大如弹丸)。
芋羹真暂淡,䶉炙漫涂苏。
炰鳖那胜羜,烹鯄只似鲈(通州俗以鯄鱼为鲙)。
楚风轻似蜀,巴地湿如吴。
气浊星难见,州斜日易晡。
通宵但云雾,未酉即桑榆(此后并言巴中风俗)。
瘴窟蛇休蛰,炎溪暑不徂。
伥魂阴叫啸,鵩貌昼踟蹰。
乡里家藏蛊,官曹世乏儒。
敛缗偷印信,传箭作符繻。
椎髻抛巾帼,镩刀代辘轳。
当心鞙铜鼓,背弝射桑弧(巴民尽射木弓,仍于弓左安箭)。
岂复民氓料,须将鸟兽驱。
是非浑并漆,词讼敢研朱。
陋室鸮窥伺,衰形蟒觊觎。
鬓毛霜点合,襟泪血痕濡。
倍忆京华伴,偏忘我尔躯(此后并言与乐天同科、共游处等事)。
谪居今共远,荣路昔同趋。
科试铨衡局,衙参典校厨(书判同年,校正司省)。
月中分桂树,天上识昌蒲。
应召逢鸿泽,陪游值赐酺。
心唯撞卫磬,耳不乱齐竽(此后并言同应制时事)。
海岱词锋截,皇王笔阵驱。
疾奔凌騕袅,高唱轧吴歈。
点检张仪舌,提携傅说图。
摆囊看利颖,开颔出明珠。
并取千人特,皆非十上徒。
白麻云色腻,墨诏电光粗。
众口贪归美,何颜敢妒姝。
秦台纳红旭,酆匣洗黄垆。
谏猎宁规避,弹豪讵嗫嚅。
肺肝憎巧曲,蹊径绝萦迂。
誓遣朝纲振,忠饶翰苑输(元和四年为监察御史,乐天为翰林学士)。
骥调方汗血,蝇点忽成卢。
遂谪栖遑掾,还飞送别盂。
痛嗟亲爱隔,颠望友朋扶。
狸病翻随鼠,骢羸返作驹。
物情良徇俗,时论太诬吾。
瓶罄罍偏耻,松摧柏自枯。
虎虽遭陷阱,龙不怕泥涂(此已上并述五年贬掾江陵,乐天亦遭罹谤铄)。
重喜登贤苑,方欣佐伍符(九年,乐天除太子赞善,予从事唐州也)。
判身入矛戟,轻敌比锱铢。
驿骑来千里,天书下九衢。
因教罢飞檄,便许到皇都(十年春,自唐州诏予召入京)。
舟败罂浮汉,骖疲杖过邘。
邮亭一萧索,烽候各崎岖。
馈饷人推辂,谁何吏执殳。
拔家逃力役,连锁责(音债)逋诛。
防戍兄兼弟,收田妇与姑。
缣缃工女竭,青紫使臣纡。
望国参云树,归家满地芜。
破窗尘𡋯𡋯,幽院鸟呜呜(此已下并言靖安里无人居,触目荒凉)。
祖竹丛新笋,孙枝压旧梧。
晚花狂蛱蝶,残蒂宿茱萸。
始悟摧林秀,因衔避缴芦。
文房长遣闭,经肆未曾铺。
鹓鹭方求侣,鸱鸢已吓雏。
徵还何郑重,斥去亦须臾。
迢递投遐徼,苍黄出奥区。
通川诚有咎,湓口定无辜(三月稹之通州,八月乐天之江州)。
利器从头匣,刚肠到底刳。
薰莸任盛贮,稊稗莫超踰。
公干经时卧,钟仪几岁拘。
光阴流似水,蒸瘴热于炉。
薄命知然也,深交有矣夫。
救焚期骨肉,投分刻肌肤(本题云:寄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员外、开州韦大员外、通州元九侍御、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窦七校书,兼投吊席八舍人)。
二妙驰轩陛,三英咏裤襦(庾三十二、杜十四并居北省,李十一、崔二十二、韦大各典方州)。
李多嘲蝘蜓,窦数集蜘蛛(李二十雅善歌诗,固多咏物之作,窦七频改官衔,屡有蜘蛛之喜)。
数子皆奇货,唯予独朽株。
邯郸笑匍匐,燕蒯受揶揄。
懒学三闾愤,甘齐百里愚。
耽眠稀醒素,凭醉少嗟吁。
学问徒为尔,书题尽已于。
别犹多梦寐,情尚感凋枯。
近喜司戎健,寻伤掌诰徂(今日得乐天书,六年闻席八殁)。
士元名位屈,伯道子孙无。
旧好飞琼翰,新诗灌玉壶。
几催闲处泣,终作苦中娱。
廉蔺声相让,燕秦势岂俱。
此篇应绝倒,休漫捋髭须(乐天戏题篇末云:此篇拟打足下寄容州诗,故有戏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