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浈阳果业寺开东岭洞谷铭 唐 · 元杰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七
阴阳精气。结为山岳者。则为胜为异。为奥为閟。故万岭交峙。而嵩华辨其方。偫岳效灵。而瀛壶拔其类。是知仙居灵宅。其必有党乎。鸣弦之北趾。果业之东阜。高不百仞。广才千亩。层岩石室。幽谷灵洞。殊境异观。秀绝奇伟。虽瀑流之下炉峰。悬磴之跻丹峤。路远莫觌。余不知其伦拟焉。桉寺记云。昔有方士。于是山鍊金变形。羽服登仙。故石座丹灶。至今存焉。观其东岭削成。石莹如玉。冈峦峭竦。岩壁重复。扪藟而升。如造云根。缥缈婵娟。似霞衣可攀。真气胜而尘累捐。五盖破而清机闲。荡然放怀。如羽翼之已生。赤城之可接。噫。境变志迁。若符契之协从也。下临长川。澄波吐澜。烟霞夕收。飞鸟不喧。杳渺逶迤。流注无间。西直巨壑。连嶂如屏。林霭朝翠。岩光昼清。筱簜藏辉。松下冥。虚廓寂寥。涵风有声。缘岭未极。划开洞门。黛容峥嵘。诡状轮囷。疑伏龙怪。镇含烟云。又有古木。倒傍绝壁。盘根网结。挂络空碧。崩崖傍倾。猿径下仄。羽人幽会。此焉瑶席。搏翠壁而直上。轧崎岖于紫氛。双岩屹以中断。奔屏蹙而成室。涵孕精爽。澄凝气源。信列仙之攸居。岂尘俗之所止哉。呜呼。鹤驾一去。凤箫响绝。荆榛蔽路。危磴败灭。迹留人境。而举世莫知。地联精刹。而偫游莫至。吁可怪乎。其晦藏也。元和丙申岁秋八月。余以胶鬲之困。寓居精舍。再从兄昭肃。时假兹邑。政便于人。务简多暇。与当寺僧知捷。日探道源。捷亦好古饕奇之士也。因语故实。缅思羽客之元风。以为灵迹神踪。精诚必复。乃操刃持畚。履险通幽。梯绝栈而历巉岩。排蒙笼而登杳霭。时更不稔。而神居秘躅。粲然皆睹。嗟乎。芝田元圃。岂远乎哉。天之与人。气通则合。客有顾咨而谂予者。或应之曰。天之运。否泰相济。故善利称德。有下民昏垫。人之道。行藏有数。故棘津蓬蔂。时惟鹰扬。灵物必通。道在斯著。不然。何荒阻千祀。勃焉而兴欤。乃为铭曰。
凿石通道兮援木枝。仰攀洞口兮践欹危。
奔龙伏虎兮势状奇。林攒峰倚兮蟠云螭。
下临阴谷兮神以慄。嵌岩岩兮洞无极。
老松肃瑟兮生远风。兴云霈霈兮烟雾黑。
悬岩排空兮色喷黛。坚根网络兮层霄外。
披霓解带兮羽翼生。下眺遥江兮入青霭。
世道纷纶兮何足谓。朝为荣华兮夕憔悴。
不如幽谷兮阅仙经。冀接浮邱兮整烟辔。
我窥丹灶兮坐山腹。众峰参差兮隐云族。
凿仙岭兮望瑶台。朝霞照海兮锦绮开。
赤松之所升降。王乔之所往来。
道或用晦兮灵物斯潜。殷道未昌兮说筑傅岩
纷予感此兮勒铭云根。山既不朽兮与名长存。
丞相太子少师太尉牛公神道碑铭 唐 · 李珏
 押真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
天球河图。有国之大宝。麒麟凤凰。王者之嘉瑞。方于贤彦。即又次焉。天佑我唐。才杰间出。辅时兴化。代有其人。公讳僧孺。字思黯陇西狄道人。本子姓。汉有牛崇。为陇西主簿。因家焉。代为西州豪族。八代祖宏。仕吏部尚书封奇章公。佐佑文帝。有重名于时。高祖凤。中宗时春官侍郎掌国史。曾祖休克。集州刺史。赠给事中。祖父绍。太常博士。赠太尉。父幼闻。华州郑县尉。赠太保。公七岁而孤。依倚外族周氏。岳岳卓卓。有老成之风。以丧礼自处。未尝戏弄。年十五。知先奇章公城南有隋室赐田数顷。书千卷。乃辞亲肄习。孜孜矻矻。不舍蚤夜。洎四五年。业成举进士。轩然有声。时韦崖州作相。网罗贤隽。知公名。愿与交。公袖文往谒。一见如旧。由是公卿籍甚。名动京师。得上第。联以贤良方正举。又冠甲科。策中盛言时事。无有隐避。持权者深忌之。出为伊阙。名府贤侯。羔雁继至。封章屡荐。每为中执事所沮。皆不满秩。从潞帅郗士美管记。三奏不得请。竟除河南。会有次对大寮。因言事解于上前。迁监察御史。丁太夫人忧。服阕。除本官。转殿中。公以文高气直。累岁堙屈。问望所属。推美于台阁间。入省拜礼部员外郎。时孟尚书有重望。以地官贰卿。兼领纲宪。荐公知杂。转都官员外侍御史。免宪职。授考功员外郎集贤学士穆宗即位宰相称其能。迁库部郎中掌书命。召对与语。上德之。面赐五品服。未几。迁中丞。每对延英必移时。尽言天下事。有武将李直臣宿州刺史。豪夺聚敛。以货数百万厚结权贵。公按之。为有力者排。几不胜。竟以词坚理直。上意回。直臣乃得罪。由是上以清直知。又面赐金紫。拜户部侍郎。时望允塞。中书令韩宏以财投分。公拒而不受。上因他事知之。愈贤公。遂作相。持重顾大体。不言细事。尝谓同列诸相曰。致理之本。流品为先。彝伦攸叙。盖谓此也。每惜名器。力与同列争。方镇以不廉闻者。辄奏贬。以贿赂求进者。必阻之。先是李司徒逢吉杜循州元颖同作相。穆宗寝疾。议建储贰。与公不协。后元颖出镇井络。逢吉衔之。思有释憾。于政事堂谓公曰。西川前有废立谋。上熟知之。来日延英发其事。公不知。慎勿沮议。公曰。王导有言。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正近此耳。又安得不言哉。逢吉喑呜而止。敬宗年少嗣位。公雅善敷奏。每言一事。必本末陈之。上甚倚爱。同列挟中助力赫赫。妒公之贤。公亦思避其锋。三上疏求外任。上以武昌善地。建节幢兼相印以授之。既至。问人所病害。咸言鄂土疏薄。岁一修城。役工诛茅。人用咨怨。公默许心计。埏泥范塼。未及三年。尽换旧制。崇墉坚壁。人到于今赖之。文宗嗣位二年。公入觐。诏复相位。上雅知公名。一见恨得之晚。会宋相申锡以廉介闻。巨奸郑注。挟北军势。卜射取财货。富侔于国。忌宋之直。阴画诡计。诬与藩邸通。因内臣而上其变。造作似是。众皆符会。上惊闻激怒。下法吏议其罪。谏官伏阁争不得。公入侍密启。上意乃宽。止于郡佐。公实有力。今李崖州剑南西川。上言西蕃别屯以维州降。带甲之士甚锐。其地要害。得之足以壮边部。徐图河湟。此其渐也。上疑不决。下南宫议。百执事皆是西川奏。公独曰。国家近与昆夷歃血。四镇晏然。今若自亏大信。犬戎恃众。见诘渝盟。彼直我曲。未可量也。上曰。丞相之言是。诏还维州。初德裕承籍地势。自负机术。公介特素不与之交。及是大不平。遂成宿憾。公与李尚书宗闵同辅政。出入殿省。进退有度。上偏目公曰。卿才类霍光。异日可属大事。公惧满辞位。再陈封章。宠加端寮。出镇淮海。不改相印。再登将坛。扬州江淮之冲。习偷薄之俗。公清净易。化人移风。俾及五年。臻于至理。仓廪实。礼义行。刑措政成。脱屣归。优诏屡降。雅志不回。拜检校司空东都留守文宗将有大制置大除授。必降中使。假于他方。入皇城宣密旨。献可替否。如在君前。其信重也如此。俄以左仆射徵。王人就赐官告。特明异礼。公感恩虽厚。退身愈坚。一对而归。不诣相第。亦有中阻。未谐人情。又加相印。出为汉南节度使。制出。上悔之。欲追成命。公固辞。上曰。且不与卿周岁别。出都门。特赐清庙器六事。皆饰玉。如古时制。宣曰。以卿精忠。用以贶别。宠待之礼。当时无俦。公到襄州。均井税。薄地征。人用胥悦。咸歌来暮武宗初缵极。听信未一。行险者乘时而起。凶德参会。倒置天下事。清贤名辈。多被斥逐。惟公位高德重。最难摇撼。臲卼龃龉。几至二年。属大水坏居人庐舍。公以实上闻。仇家得以逞志。举两汉故事。坐灾异策免。降授太子少师。时议不平。又还检校司徒太子太保。俄又改太傅。再临东郊。刘从谏死。刘稹自擅。以昭义军阻命。天兵诛讨。五年方剋。上喜甚。素忌公者。媒孽锻鍊。诬公与从谏交。上怒下诏。旬日三贬公至循州长史。凿空指鹿。四海之士感冤之。公推运达命。恬然如得好官。时踰岭越险。二年在海上无所苦。今上即位。大明善恶。三迁至少保。转少师。牵复高位。分司东洛。池台琴酒。逍遥自娱。贤士大夫。尚其轨躅。未半岁。遘疾薨于东都城南之别墅。自婴疾至于捐馆。谭笑言语。宴居自若。口占理命。纤悉无遗。上闻为之轸悼。联日不视政。公卿相吊。正人雪涕。册赠太尉。遣大僚吊祭。公端明简重。忠厚诚悫。平居私室。如见大宾。不喜释老。唯宗儒教。早与韩吏部皇甫郎中为文章友。其名相上下。晚与白少傅刘尚书为诗酒侣。其韵无高卑。前后作镇。皆佩相印。辟署多名人。难其进而勇于退。俭必中礼。贵而不奢。知命达理。保和居易。三领大镇。接护军以礼貌。不至交欢。再入中书。待枢使以公平。不容请托。有恩必报。有雠不校。韦崖州于公恩也。嫁二女归名士。荐长子登周行。李崖州于公雠也。恤窜谪之穷途。厚供待于逆旅。其厚德欤。亦难能也。夫人同郡辛氏。赠仆射秘之女。贤明懿淑。称于族姻。有子五人。曰蔚曰丛。能嗣其业。皆擢进士第。蔚监察御史。丛使府协律。曰奉倩洛阳。二人未知名。公以大中戊辰岁十二月二十九日薨。以大中己巳岁五月十九日葬。小子不佞。早栖门墙。考选第叨殊等之科。开宾筵忝入幕之吏。国士相遇。笔札见知。周旋款眷。垂三十载。刊石表墓。分也难辞。公历官三十一政。作相一十九年。逮事六宗。光辅四帝。承主恩必由直道。解相印实无罪名。自少及长。不失色于人。佐时理家。无悖入之货。持身斤斤。履道甚夷。尝病在高位者不知止足。终日抗论。剋期拜章。竟不及年。俾孤美志。铭曰。
公之生兮禀星辰。公之道兮侔古人。
公之才兮浑而真。公之性兮威且仁。
公之文兮邻。公之艺兮游夏均。
公之俭兮自我身。公之简兮无杂宾。
公之贞兮肃人伦。公之慎兮质鬼神。
公之相兮平如钧。公为邦兮政如
公不幸兮罹数屯。公无辜兮介于循。
天开日明兮为君。举直措枉兮幽冤必伸。
牵复高资兮言旋洛滨。逍遥琴筑兮无异隐沦。
屈指悬车兮歉然十旬。素怀未遂兮美疹来臻。
悲缠冕旒兮哀动搢绅。宠赠加等兮冠于台臣
有司职丧兮归葬咸秦。观者叹息兮国人酸辛。
袁安馀庆兮令嗣兟兟。陈实道广兮门生振振。
乃缵徽猷兮刻于贞珉。碑生金字兮名德长新。
孟才人叹 唐 · 张祜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武宗皇帝疾笃,迁便殿。孟才人以歌笙获宠者,密侍其右。上目之曰:「吾当不讳,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上悯然。复曰:「妾尝艺歌,愿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上以其恳,许之。乃歌一声〈何满子〉,气亟立殒。上令医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绝。」及帝崩,柩重不可举。议者曰:「非俟才人乎?」爰命其至乃举。嗟夫!才人以诚死,上以诚命,虽古之义诚,无以过也。进士高璩登第年宴,传于禁伶。明年秋,贡士文人多以为之目。大中三年,遇高于由拳,哀话于馀,聊为兴叹。
偶因歌态咏娇嚬(一作清唱奏歌频)传唱(一作选入)宫中十二春。
却为(一作绝后)一声河满子,下泉(一作九原)须吊旧才人。
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太尉牛公墓志铭849年5月 唐 · 杜牧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唐佐四帝十九年。宰相牛公讳某字某。八代祖宏。以德行儒学相隋氏。封奇章郡公。赠文安侯文安后四世讳凤。及仕中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于公为高祖文安后五世集州剌史赠给事中讳休克。于公为曾祖。集州太常博士太尉讳绍太尉华州郑县尉太保讳幼闻太保生公。孤始七岁。长安南下杜樊乡东。文安有隋氏赐田数顷。书千卷尚存。公年十五。依以为学。不出一室。数年业就。名声入都中。故丞相韦公执谊以聪明气势。急于褒拔。如柳宗元刘禹锡辈。以文学秀才。皆在门下。韦公亟命柳刘于樊乡访公。曰愿得一相见。公乘驴至门。韦公曰是矣。东京李元礼为后进师。隋奇章公仁德禄位。二者包而有之。公登进士上第。元和四年应贤良直谏制。数强臣不奉法。忧天子炽于武功。诏下第一。授伊阙。以直被毁。周岁凡十府奏取不下。伊阙满岁。郤公士美昭义军书记辟。凡三上请。诏除河南。拜监察御史。丁母夫人忧。制终复拜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迁礼部员外郎都官员外郎侍御史知杂事。改考功员外郎集贤殿学士库部郎中知制诰。赐五品命服。半岁迁御史中丞宿州剌史李直臣以赃数万败。穆宗得偏辞于中。称直臣冤。且言有才。宰相言格不用。公以具狱奏。上曰。直臣有才可惜。公曰。彼不才者。无饱食以足妻子。安足虑。本设法令。所以縳束有才者。禄山朱泚。是才过人而乱天下。上因可其奏曰善。赐章服金紫。迁户部侍郎。掌财赋事。上益亲重。欲相之。会中书令韩。宏男公武谋曰。大人守大梁二十年。齐蔡诛后始来朝。今不以财援中外。设有飞一辞者。谁与保曰。公武赍宏书。献公钱千万。公笑曰。此何名为。公亟持去。明年。宏公武继卒。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上怜宏大臣父子并死。稚孙将家事。走中使至第。尽取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宏货。独朱勾细字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纳。上大喜。以指历簿。遍视旁侧曰。果然。吾不谬知人。言讫。殿上皆再拜呼万岁。寻以本官平章事明年正位中书侍郎。加银青三品。兼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敬宗即位。与武士畋宴无时。徵天下道士。言长生事。公亟谏曰。陛下不读元元皇帝五千言。以清静养生。彼道士庸人。徒誇欺虚荒。岂足师法。未一岁。请退不许。连四月日间以疾辞。乃以鄂岳六州建节。号武昌军。命公为礼部尚书平章事节度使。公始至。问民疾苦。皆曰城土疏恶。岁输䉴为苫具。奸吏旁缘。主为侵取。费与税等。岁久。前后政欲画计策。讫无所施。公即除去冗长。用公私钱陶塼甃城。凡五年乃就。明年文宗即位。就加吏部尚书明年。急徵拜兵部尚书平章事。重拜中书侍郎宏文馆大学士。郑注怨宋丞相申锡。造言挟漳王为大逆。状迹牢密。上怒必杀。公曰。人臣不过宰相。今申锡宰相。假使如所谋。岂复欲过宰相有他图乎。臣为中丞。爱申锡忠良。奏为御史申锡之心。臣敢以死保之。上意解。由是宋不死。大和六年西戎再遣大臣贽宝玉来朝。礼倍前时。尽罢东向守兵。用明臣附。李太尉德裕时殿剑南西川。上言维州降。今若使生羌三千人烧十三桥。捣戎腹心。可洗久耻。是韦皋二十年至死恨不能致。事下尚书省。百官聚议。皆如剑南奏。公独曰。西戎四面各万里。来责曰。何事失信。养马蔚茹川上平凉坂。万骑缀回中。怒气直辞。不三日至咸阳桥。西南远数千里。虽百维州。此时安可用。弃诚信有利无害。匹夫不忍为。况天子以诚信见责于夷狄。且有大患。上曰然。遂罢维州议。大和六年检校右仆射平章事淮南节度使。经六年开成二年。连上章请休官。诏益不许。公曰。臣惟退罢。可以行志。夏五月。以兵付监军使。拜疏讫就道。除检校司空留守东都明年左仆射。上恐公不起。诏曰。朕比有疾良已。思一面叙。公不得已至阙下一拜谢。闭门不出。明年检校司空平章事襄州节度使。出都门。赐黄彝樽龙杓凡六品。名出周礼。诏曰。精金古器。用以比况君子。非无意也。襄州七年饶假军人。入赋不一。公至。据地造籍。免贫弱四千万。均入豪强。皆曰甘心。不出一怨言。明年武宗即位。就加司徒会昌元年秋七月。汉水溢堤入郭。自汉阳王张柬之一百五十岁后。水为最大。李太尉德裕维州事。曰修利不至。罢为太子少师。未几检校司徒太子少保明年检校官太子太傅留守东都。刘祯以上党叛诛死。时李太尉专柄五年。多逐贤士。天下恨怨。以公德全畏之。言于武宗曰。上党轧左京。控山东刘从谏父死。擅之十年。后来朝加宰相。纵去不留之。致祯叛。竭天下力乃能取。此皆公与李公宗闵宰相时事。从谏太和六年十二月十七日拜阙下。实以其月十九日节度淮南明年正月从谏宰相东迁河南少尹吕述。公恶其为人。李太尉书。言祯破报至。公出声叹恨。上见述书。复闻前纵从谏去。謺二怒不一参校。自十月十二月。公凡三贬至循州员外长史。天下人为公挼手咤骂。公走万里瘴海上二年。恬泰若无一事。今天子即位。移衡州汝州长史。迁太子少保少师。凡四年复位。大中二年十月二十七日。薨于东都城南别墅。年六十九。天子恫伤。不朝两日。册赠太尉。天下善人。执手相吊哭。公忠厚仁恕。庄重敬慎。未尝以此八者自勉。而终身益笃。为宰相急于铨品。凡名清官。不忍持一资以假非其人。以道德谟于天子。每指古义为据。有言机利克迫。必鈲⿰(名刂)使之摧破。三大邦去苛碎条约。除大患。其轻巧吏欲贼公爱恶希向。所为浑然。终不能见。故所至必大治。衣冠单穷。出俸钱嫁其子女。月与食。岁与衣。资送其死丧。凡数百家。李太尉志必杀公。后南谪过汝州。公厚供具。哀其穷。为解说海上与中州少异。以勉安之。不出一言及于前事。镇武昌时。军容使仇士良监军使。公律以礼敬。暑甚。大合军。拱手至暮。一不摇扇。益自俭克。平居非公事不出内屏。周三岁。语言举止。率有常度。仇军容开成末首议立武宗。权力震天下。每言至公。必合手加颡曰。清德可服人。但过吝官财。与人无一毫恩分耳。不肯引誉。不敢怨毁。淡居其中。公始自河南荐乡贡士郎官。考吏部科目选。三开幕府中丞宰相外。凡取六十馀人。上至宰相。次布台阁。皆当时名士。每暇日宴语寮吏。必言古人脩身行事。旁诱曲指。微警教之。不以己所长人所不及裁量高下。以生重轻。后进归之。承望声光。得一言许可。必自矜重。夫人辛氏。以公封张掖郡。赠仆射秘之长女。士林称为妇师。凡三十年。前公八年殁。五男六女。长曰蔚。监察御史。次曰丛。浙南府协律郎。皆以文行登进士第。不藉公势。次曰奉倩河南府洛阳。二人皆雅齿。长女嫁户部郎中上党苗愔。次女嫁河中节度副使检校郎中范阳张洙。次女嫁河南府户曹集贤校理常山张希复。次女嫁前进士邓叔。次女未笄。一人始数岁。以某年月日葬少陵南某乡某里。铭曰。
道既讹衰
必有以扶。
厥公之生。
以隆其洿。
幽以烛明。
暵以雨濡。
以教其徒。
以佐天子。
灭绝霸駮。
如有枢柅。
摽揭峙倚。
巍乎二纪。
臣宗德老。
钜杰魁礨。
孰为忌畏。
潜去南海
不校不辩。
旋复显大。
百行浑圆。
邻于及年。
以归其全。
赠释疏言还道林寺 唐 · 李节
会昌季年,武宗大剪释氏,巾其徒且数万人,民隶其居,容貌于土木者沈诸水,言词于纸素者烈诸火。分命御史承驲走天下,察敢隐匿者罪之,由是天下名祠珍宇,毁撤如扫。天子建号之初,雪释氏之不可废也。诏徐复之,而自湖已南,远人畏法,不能酌朝庭之体。前时焚撤书像,殆无遗者,故虽明命复许创立,莫能得其书。道林寺湘川之胜游也。有释疏言,警辨有谋。独曰:「太原府国家旧都,多释祠,我闻其帅司空范阳公,天下仁人。我第往求释氏遗文,以惠湘川之人,宜其听我而助成之矣。即杖而北游,既上谒军门,范阳公果诺之,因四求散逸不成蕴帙者,至释祠而不见焚而副剩者,又命讲丐以补缮缺漏者。未几,凡得释经五千四十八卷,以大中九年(855)秋八月,辇自河东而归于湘焉。喜释氏之助世,既言之矣。向非我君洞察理源,其何能复立之!即既立之,且亡其书,非有疏言识远而诚坚,孰克洪之耶!吾嘉疏言奉君之令,演释之宗,不惮寒暑之勤,德及远人。为叙其事且赠以诗。诗曰:
湘川狺狺兮俗犷且很,利杀业偷兮吏莫之驯。
繄释氏兮易暴使仁,释何在兮释在斯文。
湘水滔滔兮四望何依,猿狖腾拿兮云树飞飞。
月沈浦兮烟暝山,樯席卷兮橹床闲。
偃仰兮啸咏,鼓长江兮何时还。
湘川超忽兮落日晼晼,覆秋亭兮兰被春苑。
上人去兮几千里,何日同游兮湘川水。
潭州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 唐 · 郑愚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
天下之言道术者多矣。各用所宗为是。而五常教化人事。不外于性命精神之际。史氏以为道家之言。故老庄之类是也。其书具存。然至于荡情累。外生死。出于有无之间。煚然独得。言象不可以拟议。胜妙不可以意况。则浮屠氏之言禅者。庶几乎尽也。有口无所用其辩。巧历无所用其数。愈得者愈失。愈是者愈非。我则我矣。不知我者谁氏。知则知矣。不知知者何以。无其无不能尽。空其空不能了。是者无所不是。得者无所不得。山林不必寂。城市不必喧。无春夏秋冬四时之行。无得失是非去来之迹。非尽无也。冥于顺也。遇所即而安。故不介于时。当其处无必。故不跼于物。其大旨如此。其徒虽千百。得者无一二。近代言之者必有宗。宗必有师。师必有传。然非聪明瑰宏杰达之器。不能得其传。当其传。皆是时之鸿庞伟绝之度也。今长沙郡西北有山名大沩。蟠林穹谷。不知其岚几千百重。为熊豹虎兕之封。虺蜮蚺蟒之宅。虽夷人射猎。虞迹樵氓。不敢田从也。师始僧号灵祐福州人。笠首屩足。背闽来游。庵于翳荟。非食时不出。凄凄风雨。默坐而已。恬然昼夕。物不能害。非夫外生死。忘忧患。冥顺天和者。孰能与于是哉。昔孔门殆庶之士。以箪瓢乐陋巷。夫子犹称咏之不足。言人不堪其忧。以其有生之厚也。且死生于人。得丧之大者也。既无得于生。必无得于死。既无得于得。必无得于失。故于其间得失是非。所不容措。委化而已。其为道术。天下之能事毕矣。皆涉语是非之端。辩之益惑。无补于学者。今不论也。师既以兹为事。其徒稍稍从之。则与之结搆庐室。与之伐去阴黑。以至于千有馀人。自为饮食纲纪。而于师言。无所是非。其有问者。随语而答。不强所不能也。数十年言佛者。天下以为称首。武宗毁寺逐僧。遂空其所。师遽裹首为民。惟恐出蚩蚩之辈。有职者益贵重之矣。后湖南观察使相国裴公休酷好佛事。值宣宗武宗之禁。固请迎而出之。乘之以己舆。亲为其徒列。又议重削其须发。师始不欲。戏其徒曰。尔以须发为佛耶。其徒愈强之。不得已又笑而从之。复到其所居。为同庆寺而归之。诸徒复来。其事如初。师皆幻视。无所为意。忽一二日。笑报其徒。示若有疾。以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终于同庆精庐。年八十三。僧腊五十五。即窆于大沩之南阜。其徒言将终之日。水泉旱竭。禽鸟号鸣。草树皆白。虽有其事。语且不经。又非师所得之意。故不书。师始闻法于江西百丈怀海禅师谥曰大智。其传付宗系。僧牒甚明。此不复出。师亡后十一年。其徒有以师之道上闻。始诏加谥号及坟塔。以厚其终。岂达者所为耶。噫。人生万类之最灵者。而以精神为本。自童孺至老白首。始于饮食。渐于功名利养。是非嫉妒。得失忧喜。昼夜缠缚。又其念虑未尝。时饷历息。煎熬形器。起如冤雠。行坐则思想。偃卧则魂梦。以耽沈之利欲。投老朽之筋骸。餐饭既耗。齿发已弊。又拔白饵药。以从其事。外以夸人。内以欺已。曾不知息形影。捐虑安神。自求须臾之暇。以至溘然而尽。亲交不啻如行路。利养悉委之他人。愧负积于神明。辱殆流于后嗣。淫渝汗漫。不能自止。斯皆自心而发。不可不制以道术。道术之妙。莫有及此。佛经之说。益以神性。然其归趣。悉臻无有。僧事千百。不可梗概。各言宗教自号矛盾。故褐衣瞢首。未必皆是。若予者。少抱幽忧之疾。长多羁旅之役。形彫气乏。尝不逮人。行年五十。已极迟暮。既无妻子之恋。思近田闾之乐。非敢强也。恨不能也。况洗心于是。踰三十载。适师之徒有审虔者。以师之图形自大沩来。知子学佛。求为赞说。观其图状。果前所谓鸿庞伟绝之度者也。则报之曰。师之形实无可赞。心或可言。心又无体。自忘吾说。审虔不信。益欲赞之云云。既与其赞。则又曰。吾从居大沩者尚多。感师之开悟者不一。相与伐石。欲碑师之道于精庐之前。欲其文辞近吾师之侧。谓予又不得不为也。予笑不应。后十来予门。益坚其说。且思文字之空。与碑之妄。空妄既等。则又何虞。咸通六年岁在乙酉。草创其事。会予有疾。明年二月。始迄其铭。又因其说。以自警触。故立其意。不专以褒大沩之事云尔。铭曰。
湖之南。湘之西。
山大沩。深无蹊。
虎日啸。猿又啼。
雨槭槭。风凄凄。
高入云。不可梯。
虽欲去。谁与携。
彼上人。忘其身。
一晏坐。千馀旬。
去无疏。来无亲。
夷积阻。构嶙峋。
栋宇成。供养陈。
我不知。徒自勤。
物之生。孰无情。
识好恶。知宠惊。
真物藏。百虑陈。
随婉转。任峥嵘。
云糊天。月不明。
金在矿。火收荧。
我不知。天地先。
无首尾。功用全。
六度备。万行圆。
常自随。在畔边。
要即用。长目前。
非艰难。不幽元。
哀世徒。苦驰驱。
觅作佛。何其愚。
算海沙。登迷庐。
眼喘喘。心区区。
见得失。系荣枯。
弃知觉。求形模。
近似远。易复难。
但无事。心即安。
少思虑。简悲欢。
净荡荡。圆团团。
更无物。不劳看。
听他语。被人谩。
生必死。理之常。
荣必悴。非改张。
造众罪。欺心王。
作少福。须天堂。
善恶报。正身当。
自结裹。无人将。
心作恶。口说空。
欺木石。吓盲聋。
牛阿房。鬼五通。
专觑捕。见西东。
禁定住。阳朦胧。
与作为。事不同。
最上乘。有想基。
无结净。本无为。
人不见。自心知。
动便是。莫狐疑。
其下说。没文词。
识此意。见吾师。
漳州三平大师碑铭 唐 · 王讽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一
得菩提一乘。嗣达摩正统。志其修證。俾人知方。则有大师法名义中俗姓杨氏。为高陵人。因父仕。生于福唐县。年十四。宋州律师元用剃发。二十七具戒。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禅那。大师幼悟法印。不汨幻机。日损薰结。元超冥观。先依百岩怀晖大师。历奉西堂百丈石䂮。后依大颠大师宝历初漳州。州有三平山。因芟薙住持。敞为招提。学人不远荒服请法者。常有三百馀人。示以俗谛。勉其如幻解脱。示以真空。显非秘密度门。虚往实归。皆悦义味。知性无量。于无量中。以习气所拘。推为性分。知智无异。于无异中。以随生所系。推为业智。以此演教。證可知也。大师一日病背疽。闭户七日不通问。洎出。疽已溃矣。无何。门人以母丧闻。又闭户七日不食饮。武宗皇帝简并佛刹。冠带僧徒大师至于三平深岩。至宣宗皇帝稍复佛法。有巡礼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刺史太子郑少师薰俾蒇其事。旬岁内寺宇一新。因旧额标曰开元。于戏。知物不终完。成之以裨教。知像不尽法。约之以表微。晦其用而不知其方。本乎迹而不知其常。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六日。宴坐示灭。享年九十一。僧腊六十五。讽自吏部侍郎以旁累谪守漳浦。至止二日访之。但和容瞪目。久而无言。徵其意。备得行止事实。相见无间然也。问曰。周易经历三圣。皆合天旨神道。注之者以至虚而善应。则以道为称。以不思而元览。则以神为名。达理者也。经云隐而显。不言而喻。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后之通儒。有何疑也。异日又访之。适有刑狱。因语及。师曰。孝之至也。无所不善。有其迹乃匹夫之令节。法之至也。莫得而私。一其政则国之彝典。其于适道适权又如此。言讫颔之。不复更言。今亡矣夫。强拟诸形容。因为铭曰。
观迹知證,语默明焉。
观證知教,权实形焉。
体用如一,曷以言宣。
太素浩然,吾师亦然。
观其定容,见其正性。
不阅外尘,朗然内净。
智圆则神,理通则圣。
师能得之,随顺无竞。
吾之行止,师何以知。
得性之分,识时之机。
心大师,邈不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