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書類
別史類
故事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史評類
別集類
史鈔類
載記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術數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釋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史傳部類
庾楷
按《晋书·庾楷传》:楷,征西将军亮之孙,会稽内史羲小子也。初拜侍中,代兄准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假节,镇历阳。隆安初,进号左将军。使子鸿说王恭举兵。诏使谯王尚之讨楷。战于慈湖,大败,奔桓元。元用为武昌太守。楷后惧元必败,密遣使结会稽 世子元显,
以谋泄,为元所诛。
庾仲雍
按《万姓统谱》:仲雍,著《江纪》五卷。
庾歙
按《万姓统谱》:歙,中领军
冠,道子稽首归政,王国宝始总国权,势倾朝廷。王恭乃举兵讨之。道子惧,收国宝,绪悉斩之,恭即罢兵。道子 世子元显,
时年十六,为侍中,心恶恭,请道子讨之。乃拜 元显
为征卤将军,其先卫府及徐州文武悉配之,王恭复兴兵。荆州刺史殷仲堪、豫州刺史庾楷、广州刺史桓元并应之。道子日饮醇酒,而委事于 元显。
元显
虽年少,而聪明多涉,志气果锐,以安危为己任。于是以为征讨都督,伐恭,灭之。既而杨佺期、桓元、殷仲堪等复至石头, 元显
驰还京师,内外骚然。会道子有疾,加以昏醉, 元显
谋夺其权,讽天子解道子扬州、司徒,以琅邪王领司徒, 元显
自为扬州刺史。 元显
性苛刻,生杀自己。又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以充兵役,东土嚣然。既而孙恩作乱,加道子黄钺, 元显
为中军以讨之。道子更为长夜之饮,政无大小,一委 元显。
时谓道子为东录, 元显
为西录。西府车骑填凑,东第门下可设雀罗矣, 元显
聚敛不已,富过帝室。及谢琰为孙恩所害, 元显
求领徐州刺史,封其子彦璋为东海王。会孙恩至京口, 元显
距战,频不利。而孙恩遁,桓元复据上流。加 元显
骠骑大将军、开府、征讨大都督,以伐桓元,竟以刘牢之为前锋。于时扬土饥虚,运漕不继,元断江路,商旅遂绝。于是公私匮乏。大军将发。元进次寻阳,传檄京师,罪状 元显。
元至大桁,刘牢之遂降于元。 元显
奔入相府。元遣太傅从事中郎毛泰收 元显
送于新亭,并其六子皆害之。道子徙安成郡,酖杀之,时年三十九。及元败,大将军、武陵王遵承旨:追崇为丞相 ……子,爵除。叔璠,安远将军、丹阳侯。卒。
司马天助
按《魏书·司马天助传》:天助,自云司马德宗骠骑将军 元显
之子。刘裕自立,乃来归阙。除平东将军、青徐二州刺史,东海公。天助招率义士,欲袭裕东平、济北二郡,又破
付廷尉,并其从弟琅邪内史绪悉斩之,以谢于恭,恭即罢兵。道子乞解中外都督、录尚书以谢方岳,诏不许。道子 世子元显,
时年十六,为侍中,心恶恭,请道子讨之。乃拜 元显
为征虏将军,其先卫府及徐州文武悉配之。属道子妃薨,帝下诏曰:会稽王妃尊贤莫二,朕义同所亲。今葬加殊礼,一依琅邪穆太妃故事。 元显
夙令光懋,乃心所寄,诚孝性蒸蒸,至痛难夺。然不以家事辞王事,阳秋之明义;不以私限违公制,中代之变礼。 ……当与天下同举,诛锄奸臣,何忧府不开,爵不至乎。时楷已应恭檄,正徵士马。信反,朝廷忧惧,于是内外戒严。 元显
攘袂慷慨谓道子曰:去年不讨王恭,致有今役。今若复从其欲,则太宰之祸至矣。道子日饮醇酒,而委事于 元显。
元显
虽年少,而聪明多涉,志气果锐,以安危为己任。尚之为之羽翼。时相傅会者,皆谓 元显
有明帝神武之风。于是以为征讨都督、假节,统前将军王恂、左将军谢琰及将军桓之才、毛泰、高素等伐恭,灭之。既而杨佺期、桓元、殷仲堪等复至石头, 元显
于竹里驰还京师,遣丹阳尹王恺、鄱阳太守桓放之、新蔡内史何嗣、颍川太守温详、新安太守孙泰等,发京邑士庶 ……中,因而扰乱,赴江而死者甚众。仲堪既知王恭败死,狼狈西走,与桓元屯于寻阳。朝廷严兵相距,内外骚然。诏 元显
甲仗百人入殿,寻加散骑常侍、中书令,又领中领军,持节、都督如故。会道子有疾,加以昏醉, 元显
知朝望去之,谋夺其权,讽天子解道子扬州、司徒,而道子不之觉。 元显
自以少年顿居权重,虑有讥议,于是以琅邪王领司徒, 元显
自为扬州刺史。既而道子酒醒,方知去职,于是大怒,而无如之何。庐江太守会稽张法顺以刀笔之才,为元显谋主,交结朋援,多树亲党,自桓谦以下,诸贵游皆敛衽请交。 元显
性苛刻,生杀自己,法顺屡谏,不纳。又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号曰乐属,移置京师,以充兵役,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既而孙恩乘衅作乱,加道子黄钺, 元显
为中军以讨之。又加 元显
录尚书事。然道子更为长夜之饮,政无大小,一委 元显。
时谓道子为东录, 元显
为西录。西府车骑填凑,东第门下可设雀罗矣。 元显
无良师友,正言弗闻,谄誉日至,或以为一时英杰,或谓为风流名士,由是自谓无敌天下,故骄侈日增。帝又以 元显
有翼亮之功,加其所生母刘氏为会稽王夫人,金章紫绶。会洛阳覆没,道子以山陵幽辱,上疏送章绶,请归藩,不许。及太皇太后崩,诏道子乘舆入殿。 元显
因讽礼官下议,称己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于是公卿皆拜。于时军旅荐兴,国用虚竭,自司徒已下,日廪七升,而 元显
聚敛不已,富过帝室。及谢琰为孙恩所害, 元显
求领徐州刺史,加侍中、后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十六州诸军事,封其子彦章为东海王。寻以星变, 元显
解录,复加尚书令。会孙恩至京口, 元显
栅断石头,率兵距战,频不利。道子无他谋略,唯日祷蒋侯庙为厌胜之术。既而孙恩遁于北海,桓元复据上流,致 ……之重,言何容易,求福则立至,千忤或致祸。在朝君子,岂不有怀,但惧害及身耳。元忝任在远,是以披写是实。 元显
览而大惧。张法顺谓之曰:桓元承藉门资,素有豪气,既并殷、杨,专有荆楚。然桓氏世在西藩,人或为用,而第下之所控引,止三吴耳。孙恩为乱,东土涂地,编户饥馑,公私不赡,元必乘此纵其奸凶,窃用忧之。 元显
曰:为之奈何。法顺曰:元始据荆州,人情未辑,方就绥抚,未遑他计。及其如此,发兵诛之,使刘牢之为前锋,而第下以大军继进,桓元之首必悬于麾下矣。 元显
以为然,遣法顺至京口,谋于牢之,而牢之有疑色。法顺还,说 元显
曰:观牢之颜色,必贰于我,未若召入杀之。不尔,败人大事。 元显
不从。道子寻拜侍中、太傅,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崇异之仪,备尽盛典。其骠骑将军僚佐文武,即配太傅府。加 元显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征讨大都督、十八州诸军事、仪同三司,加黄钺,班剑二十人,以伐桓元,竟以牢之为前锋。法顺又言于 元显
曰:自举大事,未有威断,桓谦兄弟每为上流耳目,斩之,以孤荆楚之望。且事之济不,济在前军,而牢之反覆,万一有变,则祸败立至。可令牢之杀谦兄弟,以示不贰。若不受命,当逆为其所。 元显
曰:非牢之无以当桓元。且始事而诛大将,人情必动,二三不可。于时扬土饥虚,运漕不继,元断江路,商旅遂绝。于是公私匮乏,士卒惟给粰橡。大军将发,元从兄骠骑长史石生驰使告元。元进次寻阳,传檄京师,罪状 元显。
俄而元至西阳,帝戎服饯 元显
于西池,始登舟而元至新亭。 元显
弃船退屯国子学堂。明日,列阵于宣阳门外, 元显
佐吏多散走。或言元已至大桁,刘牢之遂降于元。 元显
回入宣阳门,牢之参军张畅之率众逐之,众溃。 元显
奔入相府,唯张法顺随之。问计于道子,道子对之泣。元遣太傅从事中郎毛泰收 元显
送于新亭,缚于舫前而数之。 元显
答曰:为王诞、张法顺所误。于是送付廷尉,并其六子皆害之。元又奏:道子酣纵不孝,当弃市。诏徙安成郡,使 ……不时达。义熙元年,合葬于王妃陵。追谥元显曰忠。以临川王宝子修之为道子嗣,尊妃王氏为太妃。义熙中,有称 元显
子秀熙避难蛮中而至者,太妃请以为嗣,于是修之归于别第。刘裕意其诈而案验之,果散骑郎滕羡奴勺药也,竟坐 ……楷故事,寻进号前将军;允之为吴国内史;恢之骠骑司马、丹杨尹;休之襄城太守。各拥兵马,势倾朝廷。后将军 元显
执政,亦倚以为援。 元显
宠倖张法顺,每宴会,坐起无别。尚之入朝,正色谓 元显
曰:张法顺驱走小人,有何才异,而暴被拔擢。当今圣世,不宜如此。 元显
默然。尚之又曰:宗室虽多,匡谏者少,王者尚纳刍荛之言,况下官与使君骨肉不远,蒙眷累世,何可坐视得失而不尽言。因叱法顺令下。举坐失色,尚之言笑自若, 元显
深衔之。后符下西府,命出勇力二千人。尚之不与,曰:西藩滨接荒馀,寇虏无常,兵止数千,不足戍卫,无复可分彻者。 元显
尤怒。会欲伐桓元,故无他。及 元显
称诏西伐,命尚之为前锋,尚之子文仲为宁远将军、宣城内史。桓元至姑熟,遣冯该等攻历阳,断洞浦,焚尚之舟
年少固辞。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民间。珣薨,弘悉燔烧券书,一不收责;馀旧业悉以委付诸弟。未免丧,后将军 司马元显
以为咨议参军,加宁远将军,知记室事,固辞不就。道子复以为咨议参军,加建威将军,领中兵,又固辞。时内外
徐广
按《晋书本传》: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人,侍中邈之弟也。世好学,至广尤为精纯,百家数术无不研览。谢元为兖州,辟从事。谯王恬为镇北,补参军。孝武世,除秘书郎,典校秘书省。增置省职,转员外散骑侍郎,仍领校书。尚书令王珣深相钦重,举为祠部郎。会稽 世子元显
时录尚书,欲使百僚致敬,内外顺之,使广为议,广常以为愧焉。 元显
引为中军参军,迁领军长史。桓元辅政,以为大将军文学祭酒。义熙初,奉诏撰车服仪注,除镇军咨议,领记室,
但未知获死所耳。一坐皆为之惧。仲堪惮其坚正,以杨佺期代之。朝廷闻而徵绩为御史中丞,奏劾无所屈挠。会稽 世子元显
专政,夜开六门,绩密启会稽王道子,欲以奏闻,道子不许。车引亦曰: 元显
骄纵,宜禁制之。道子 元显
闻而谓众曰:江绩、车引间我父子。遣人密让之。俄而绩卒,朝野悼之。
母灌,因悲泣不自胜,序叹息,谓牢之曰:卿此儿既为家之孝子,必为国之忠臣。起家为王恭前军参军,又参会稽 世子元显
征卤军事。隆安三年,王恭起兵于京口,以诛司马尚之兄弟为名。牢之时为恭前军司马、辅国将军、晋陵太守,置 ……,于情何有。牢之至竹里,斩恭大将颜延,遣敬宣率高雅之等还京袭恭。恭方出城耀军,驰骑横击之,一时散溃。 元显
进号后将军,以敬宣为咨议参军,加宁朔将军。二年,孙恩为乱,东土骚扰,牢之自表东讨,军次虎疁。贼皆死战 ……入海。是时四方云扰,朝廷微弱,敬宣每虑艰难未已,高祖既累破妖贼,功名日盛,故敬宣深相凭结,情好甚隆。 元显
进号骠骑,敬宣仍随府转,军、郡如故。 元显
骄淫纵肆,群下化之;敬宣每预燕会,未尝饮酒,调戏之来,无所酬答, 元显
甚不悦。寻进号辅国将军,馀如故。元兴元年,牢之南讨桓元, 元显
为征讨大都督,日夜昏酣,牢之骤诣门,不得相见;帝出饯行,方遇公坐而已。桓元既至溧洲,遣信说牢之;牢之以道子昏闇, 元显
淫凶,虑平元之日,乱政方始,假手于元,诛除执政,然后乘元之隙,可以得志于天下,将许元降。敬宣谏曰:方 ……曰:吾岂不知今日取元如反覆手,但平元之后,令我那骠骑何。遣敬宣为任,元扳为其府咨议参军。元既得志,害 元显,
废道子,以牢之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牢之与敬宣谋共袭元,期以明旦。值尔日大雾,府门晚开,日旰,敬宣不
等盟于柴桑,连名上疏自理,诏赦元等而不赦恭、楷,楷遂依元,元用为武昌太守。楷后惧元必败,密遣使结会稽 世子元显:
若朝廷讨元,当为内应。及元得志,楷以谋泄,为元所诛。
魏咏之
按《晋书本传》:咏之字长道,任城人也。
年少固辞。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民间。珣薨,弘悉燔烧券书,一不收责;馀旧业悉以委付诸弟。未免丧,后将军 司马元显
以为咨议参军,加宁远将军,知记室事,固辞不就。道子复以为咨议参军,加建威将军,领中兵,又固辞。时内外
百年逋寇,前贤挫屈者多矣。功名虽贵,鄙生所不敢谋。会忱病卒。召泰为骠骑咨议参军,迁中书侍郎。时会稽王 世子元显
专权,内外百官请假,不复表闻,惟签 元显
而已。泰建言以为非宜, 元显
不纳。父忧去职,袭爵阳遂乡侯。桓元辅晋,使御史中丞祖台之奏泰及前司徒左长史王准之、辅国将军司马珣之并
何无忌
按《晋书本传》:无忌,东海郯人也。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州辟从事,转太学博士。镇北将军刘牢之,即其舅也,时镇京口,每有大事,常与参议之。会稽 世子元显
子彦章封东海王,以无忌为国中尉,加广武将军。及桓元害彦章于市,无忌入市恸哭而出,时人义焉。随牢之南征
盐,又破之。三战,并大获,俘馘以万数。恩自是饥馑疾疫,死者大半,自浃口奔临海。元兴元年正月,骠骑将军 司马元显
西伐荆州刺史桓元,元亦率荆楚大众,下讨 元显。
元显
遣镇北将军刘牢之拒之,高祖参其军事,次溧洲。元至,高祖请击之,不许,将遣子敬宣诣元请和。高祖与牢之甥东海何无忌并固请,不从。遂遣敬宣诣元,元剋京邑,杀 元显,
以牢之为会稽内史。惧而告高祖曰:便夺我兵,祸其至矣。今当北就高雅于广陵举事,卿能从我去乎。答曰:将军 ……在。皇后寝疾之际,汤药不周;手与家书,多所求告。皆是朝士共所闻见,莫不伤怀愤叹,口不敢言。前扬州刺史 元显
第五息法兴,桓元之舋,逃远于外,王路既开,始得归本。太傅之嗣,绝而复兴,凡在有怀,谁不感庆。裕吞噬之 ……存,主威久谢。桓温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自斯以后,晋道弥昏,道子开其祸端, 元显
成其永衅,桓元藉运乘时,加以先父之业,因基革命,人无异心。高祖地非桓、文,众无一旅,曾不浃旬,平凶剪
陆俟讨获之。壬午,行幸河西。诏兼散骑常侍宋宣使于刘义隆。丙申,冯崇母弟朗来朝。三月,司马德宗骠骑将军 司马元显
子天助来降。壬子,车驾还宫。夏五月己亥,行幸山北。六月,遣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尚书左仆射安原督诸军
盐,又破之。三战,并大获,俘馘以万数。恩自是饥馑疾疫,死者大半,自浃口奔临海。元兴元年正月,骠骑将军 司马元显
西伐荆州刺史桓元,元亦率荆楚大众,下讨 元显。
元显
遣镇北将军刘牢之拒之,高祖参其军事,次溧洲。元至,高祖请击之,不许,将遣子敬宣诣元请和。高祖与牢之甥东海何无忌并固请,不从。遂遣敬宣诣元,元剋京邑,杀 元显,
以牢之为会稽内史。惧而告高祖曰:彼夺我兵,祸其至矣。今当北就高雅于广陵举事,卿能从我去乎。答曰:将军 ……在。皇后寝疾之际,汤药不周;手与家书,多所求告。皆是朝士共所闻见,莫不伤怀愤叹,口不敢言。前扬州刺史 元显
第五息法兴,桓元之舋,逃远于外,王路既开,始得归本。太傅之嗣,绝而复兴,凡在有怀,谁不感庆。裕吞噬之
,天锡应声曰:桑葚甘甜,䲭鸮革响,乳酪养性,人无妒心。后形神昏丧,虽处列位,不复被齿遇。隆安中,会稽 世子元显
用事,常延致之,以为戏弄。以其家贫,拜庐江太守,本官如故。桓元时,欲招怀四远,乃用天钖为护羌校尉、凉
是内外戒严。恩遣别将攻广陵,杀三千馀人,退据郁洲,是时刘裕又追破之。九月,桓元表至,逆旨陵上。十月, 司马元显
大治水军,将以伐元。元兴元年正月,卢循自称征虏将军,领孙恩馀众,略有永嘉、晋安之地。二月,帝戎服遣西军。三月,桓元,剋京都,杀 司马元显,
放太傅会稽王道子。 又按《志》:三月甲寅,流星赤色,众多西行,经牵牛、虚、危、天津、阁道,贯太微、紫
。关,所以制畿封国也,月犯之,是为兵起于郊甸。十月甲子,月又犯东蕃次相。占同二年。既而桓元戡金陵,杀 司马元显
、太傅道子。是岁,秀容胡师亦聚众反,伏诛。

天兴五年三月,太白犯五诸侯。四月,月奄辰星,在东井。五
》云云。 按《五行志》:四年五月,旱。按《宋书·五行志》:去冬桓元迫杀殷仲堪,而朝廷即授以荆州之任; 司马元显
又讽百寮悉使敬己。此皆陵僭之罚也。
隆安五年,旱。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 ……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兴元年九月、十月不雨,泉水涸。
按《宋书·五行志》:是年正月, 司马元显
以大众将讨桓元,既而元至,杀 元显。
五月,又遣东征孙恩馀党,十月,北讨刘轨。
元兴二年,旱。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
堪寻亦败亡。
隆安五年,大水。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五月,大水。是时会稽王 世子元显
作威陵上,又桓元擅西夏,孙恩乱东国,阴胜阳之应也。
元兴三年,涛水入石头。
按《晋书·安帝本纪》:元
桓,四体之下称。元自下居上,犹征钟之厕歌谣,下体之咏民口也。而云落地,坠地之祥,迸走之言,其验明矣。 司马元显
时,民谣诗云:当有十一口,当为兵所伤。木亘当北度,走入浩浩乡。又云:金刀既以刻,娓娓金城中。此诗云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