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小學類
別史類
地理類
編年類
史評類
政書類
正史類
目錄類
傳記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醫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清代道教文獻


*** 李令伯
陈情事表

臣密言: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
祖母刘 (第 23a 页)
   题骆宾王集后(二则/)
宾王起义世所共知而不知其奉母至孝集中三与上
官启皆以捧檄负米为言至裴行俭辟为记室力辞以
母老不堪远行情致酸楚意旨真笃言言涕泪即 李令
表弗过也道王命以自陈则抗词不答半千谕以干
进则守道不回槩宾王操履类出唐文士上遗集班班
学者徒泥裴语何 (第 3a 页)
(像记感应碑张大理诗杜光庭石函记李/吉甫真人影堂记二真君碑二仙公碑)唐平都二仙
公碑(景云二年 李虔
之撰)唐平都山二仙君铭(景云二年/薛湜撰)玉石碑
(即景观三真人碑唐贞元中李吉甫/修碑刻见存碑石莹润 (第 25a 页)
   跋三国志
陈承祚蜀人也其书虽帝魏而未尝不尊蜀于蜀二君
书先主后主而不名于吴诸君则曰权曰亮曰休曰皓
皆直斥其名蜀之甘皇后穆皇后敬哀皇后张皇后皆
称后而吴之后妃但称夫人其书法区别如此 李令伯

陈情之表称蜀为伪朝承祚不惟不伪之又以蜀两朝
不立史官故于蜀事特详如群臣称述谶纬及登坛告
天之文魏吴皆 (第 3a 页)
 (酆都县平都山唐建宋改景德观又名白鹤观段文/昌脩平都观记云平都最高顶即汉时王远阴长生)
 (二真人蝉蜕之所舆地碑目仙都观有二仙公碑 李/虔
撰二仙铭薛湜撰俱景龙二年立号白玉碑百川)
 (学海治平末东坡泊舟仙都观下道士持阴长生石/刻金丹诀就质 (第 18b 页)
履道家乎蜀蜀之士若司马相如扬雄虽能显其亲于
无穷而德不足 李令伯
以孝称于后世而君子不能无
憾可以当仁人孝子而无愧者惟诸葛武侯张敬夫为
然斯二贤者皆百世之士也人不以百 (第 39a 页)
候风潮朝贡(一无/潮孛)蛮胡贾人舶交海中(祝曰舶大舟也 李虔
风俗通云)
(晋曰舶音白○一/作交舶其海中)若岭南帅得其人则一边尽治不相
寇盗贼杀无风鱼之灾水旱疠毒 (第 16b 页)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PROPERTY: JUAN 原序

王忠文集原序
古之为士者文行皆备而必行为之本故三代以上文
最高古而无以文名者其所本不系于文也秦汉以来
士始有专以文名如或违道畔义君子不道也杨子云
剧秦美新是已若断断焉发于忠君爱亲之诚读之使
人感激奋发希慕之不置虽去之千载犹目前然者诸
葛武侯之出师 李令伯
之陈情是已近数百年来士多
喜读韩文公欧阳文忠公苏文忠公之文要皆本其立 (第 8a 页)
疚之情未泄兴言永慕举目增伤夫怨于中者哀声可
以应木石感于情者至性可以通神明故徐元直指心
以求辞 李令伯
陈情以穷诉上以弃兴王之佐命下以
全奉亲之笃诚而蜀主不以为非晋君待之逾厚此二
者岂贪贫贱恶荣华厌万乘之 …… (第 31b 页)
鸣不漉浸焚原则螭龙盘蜿是知陛下止杀故飞走宅
心皇慈好生而浮潜育德臣面奉纶綍垂示休祥预承
嘉宴不胜藻跃 李虔
僻处西土陆机少长东隅微臣惭
于往贤逢时盛乎曩代辄竭庸琐敢献颂云
太素式肇大德资生功玄不器道要无名质文 (第 47b 页)
人年六十凡赠诗若干卷是为序
  邵氏寿诗序
长洲邵守中年六十矣事其祖母有 李令伯
之风为人
敦朴无城市浮靡之习三子镛锡釴皆游郡胶锡尝游
于兵备宪副王侯之门于是守中以某月某日生辰王
(第 26b 页)
下后世之达也达于一身古
之人有行之者严君平费长房之类是也达于一家庞
德公陈仲弓之类是也达于一国管幼安 李令伯
之类
是也达于天下万世伊尹周公孔孟之类是也仲达于 (第 17b 页)
   次韵陪驾观灯
绣筤含风下玉除宫商挟奏斐然殊福祥周室流为火
恩泽尧樽散在衢伏枕但能知广乐挥毫何以报明珠
愿留巾箧归田日追咏公欢每自娱(沈存中笔谈云正/衙法座香木为之)
(加金饰四足堕角其前小偃织藤冒之每车驾出幸则/使老内臣马上抱之谓之驾头车后曲盖谓之筤两扇)
(夹之通谓之扇筤皆遍绣亦有销金者即古之华盖○前/□礼乐志乐歌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宋○)

(史记周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
(其声魄云○杜审言诗尧樽随步辇舜乐绕行麾○杜/诗衢樽不重饮○淮南子道出一原通九门散六衢注)
(布散于六合之衢也○钧天广乐用赵简子疾七日不/知人事○杜诗云诗成珠玉在挥毫 李令伯
诗官无中)
(人不如/归田)
   和蔡枢密南都种山药法(公自注云蔡诗并序/云蒙见索南都种山)
   (第 8a 页)
于四海尧舜大圣也孟子称之曰孝弟而已矣故君子
莫大乎爱亲尝取 李令伯
陈情表读之有不感咽流涕
废书以叹者乎乌虖 (第 22b 页)
令伯
之表太行之云也斯图也若
之何使王公见之慰其忧增其忧殆非所以处王公也
虽然君与亲一也在亲为亲在君为君世 (第 22b 页)
   跋蔡桧岩诗后
南史载济阳考城之蔡年移四代不殒家声信矣盖司
徒谟生丝丝生綝綝生廓廓生兴宗其后有顺有约有
撙至凝殆八九世高风素节不乏于时江左名族如王
如谢皆莫加焉今君俊岂其苗裔耶君俊为仆言世居
吴中徙秀之华亭家传儒素大父弃世时祖母徐年方
盛终身柏舟之誓吾父事之甚谨晨夕不离左右以故

薄宦情而遣其子出入世故故姻党称吾祖母之节而
称吾父之孝吾赖祖父之庆而又有子三人焉孙一人
焉虽无银鹿之弄而有䌽衣之戏矣仆闻之叹曰何蔡
氏之有馀庆也非积善之报耶尝观 李令伯
陈情表祖
母刘九十有六奉养不离至言零丁孤苦终鲜兄弟外
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煢煢独立形影
(第 16b 页)
   欧阳公论归去来辞
六一居士惟重陶渊明归去来以为江左高文当世莫
及涪翁云颜谢之诗可谓不遗炉锤之功矣然渊明之
墙数仞而不能窥也东坡晚年尤喜渊明诗在儋耳遂

尽和其诗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
韵诗全使渊明诗者(遁斋闲览/)
   李格非论归去来辞
李格非善论文章尝曰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
陶渊明归去来辞 李令伯
乞养亲表皆沛然如肝肺中
流出殊不见斧凿痕是数君子在后汉之末西晋之间
初未尝欲以文章名世而其词意超迈如 (第 9b 页)
馈金而暮夜不欺一
过邻封而酷吏改德洎乎辞荣圣世囊止一琴勇退急
流年方逾艾羊叔子恩存去后岘山馀堕泪之碑 李令
心切堂前魏阙有陈情之表补过尽忠于毕世承欢
聚顺者廿年至若三径就荒长守杜门之辙数椽垫隘
时闻还劵之言接 (第 23a 页)
  奉赠秦郎中时卜邻横泖
我乘太乙舟偶过袁崧宅平生两青眼喜见有此客客
从胄监登桂籍日下名齐云五色蹑凫峨豸十年间附

凤攀龙万方赫八闽郡县苦兵革老弱转为沟壑瘠草
中寇窃侦天险阃外元勋劳石画斗南使星夜流白献
可替否承帝责花门卒就鈇钺诛木湾荐贡珠琛舶流
亡复业军给食萱树堂思荔枝陌陈表情同 李令伯

家事异徐元直江妃凿冰跃鲤鱼橘包笋脯罗前除雁
行衣䌽互劝酒鹤发垂珥犹观书奴躬耕稼婢织纴座
右章甫无 (第 56b 页)
   沈祖母王硕人寿九秩序
子于父母其属近其情昵其恩至故彼此之分显易以
敷施而人情之所以感发而叹咏者亦曰父兮生我母
兮鞠我又曰陟彼岵屺瞻望父母与夫堂构菑穫又皆
属于父子至谓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凡此圣人皆

系乎父母之于子而祖孙不与焉若孙之于祖情非不
昵也恩非不至也圣人设教忠厚之至岂不欲引而近
之然其等威隆杀自有不得而同者原夫尊亲不以远
而可疏也不以近而可亵也故曰尊祖曰敬宗曰穆族
职是之故孙之于祖其养当益厚礼当益严情当益致
然自书传之所纪载孙及养其祖者盖甚寡由是 李令
遂著名于不朽也吴人沈君仲说自其先府君不禄
于今若干稔矣独其祖母王硕人综理家事鞠育仲说 (第 28a 页)
  许节妇传

昆山蒋哲妻许氏名安世医用衡女用衡家教颇严庭
无巫祝尼媪之迹安为处子静心密地耳不纳市井闾
巷秽恶声年十八嫁哲嫁两载而哲殁殁后两月而子
生家无厚资堂有遗姑所亲乘时以后事微动之安抱
儿泣谓姑曰妾愿与此儿同存亡人言无虑也纺绩织
纴一心养姑教子笑语不入于邻积二十六年贞白之
操无罅隙可议乡里私称为节妇今其子明为教官即
遗腹者

赞曰 李令伯
曰舅夺母志是章其母之丑也夫以匹夫
匹妇之志夺之弗能也戒其勿夺亦弗能也惟已处之
而已矣若曰可夺则共姜之 (第 3b 页)
之列而付之民社之任其贤可知矣袁侯受
任释其弓马之劳而按夫文墨之事其往宜矣独侯有
母夫人在堂高年七十馀 李令伯
所谓尽节于陛下之
日长报刘之日短者能无慨然于怀乎方是时 (第 18b 页)
令伯

此言犹未食晋人之粟也苟仕焉而食人之粟处两难 (第 1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