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二
明时直拟做清和。平地安知亦起波。于世不容非道屈。与天相合奈人何。封章文字葳蕤少。倚酒襟怀慷慨多。岂独墓前来大鸟。也应有气作山河。

挽词[修撰    徐宗泰
肃肃开明廷。蔼蔼登众髦。骈足郁以骛。轩毂纷滔滔。何哉彼丈夫。敛迹卧林皋。秉直遂乖遌。皎皎众所高。 (第 567L 页)
   追挽[金昌翕]
   追挽[金昌翕]
   附行状[赵正纬]
   附志铭[金昌翕]
   附墓表 徐宗泰
]
附墓表 徐宗泰
近岁儒学。长于步武礼法金石古训矣。而未闻有穷格功深。以至于通神会极。洞彻天人之奥者。世之论者咸谓 …… (第 386L 页)
其概略。无文而不辞者。欲以文字托于公也。 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观象监事。 世子师 徐宗泰
撰。
庚寅夏开刊留板于奉化太白山觉华寺 (第 387L 页)
阙于此人。诚为欠典。特 命赠秩赐谥。则实合于崇奖节义之道矣。 上曰。玆事合有褒嘉。而未及为之耶。左相 徐宗泰
曰。曹汉英。皂以文章节义。望重于时。而性伉高。不喜交游。以此官位淹滞矣。 国典。官正卿乃赠谥。而此则 (第 349L 页)
   挽词[赵正万]
   挽词[权尚夏]
   挽词[申镡]
   挽词[李乔岳]
   挽词[赵泰采]
   挽词 徐宗泰
   挽词[赵相愚]
   挽词[李健命]
   挽词[金万埰]
   挽词[金万增]
   挽
     
(咸平县监李乔岳)
挽词[赵泰采]
明时勇退古犹难。林下清名独保完。恋结 九阍常有梦。身閒三径若无官。 圣恩优老跻崇秩。耆画传神耸后观。存没世间何所憾。更看儿上主文坛。
     
(左参赞赵泰采)
挽词 徐宗泰
迹似云霞远。光同鸾凤仪。接人浑德气。饬己见冲规。耆社风流盛。台司步武迟。寒门忝王谢。再拜远缄辞。 (第 475H 页)
     
(左议政 徐宗泰)
挽词[赵相愚]
曾从函丈闻题品。讲席推公第一人。勇退本非忘 圣世。卷怀惟欲保馀春。儿横金带兼双璧。 (第 475H 页)
以持难。而终则 允从。于此亦可见不为必主已见之意也。
四月八日熙政堂朝 讲
是曰讲诗传泮水八章。司经 徐宗泰
曰。礼记云辟。明也。雍。和也。臣世采曰。以制则如璧。以义则明与和也。参赞官赵持谦曰。鲁僖公虽非贤君。 (第 344H 页)
而已。且见金盛迪之疏。则昨日西学制士之时。多士至有作挐罢场之举云。士习之不美。据此亦可见矣。今大司成 徐宗泰
文雅有馀。论议和平。可堪其任。虽有辞职之举。切望 殿下勿听其辞。使之久于其职。以成士习。千万幸望。盖 (第 190H 页)
等曰。筵中相争。既非侵斥。不可以此每为引避。乃宪官南二星李宏,谏官权持等所处置也。玉堂沈寿亮,黄玧, 徐宗泰
等上劄请益笃诚礼。召还尤斋。而台启一款。全不举论。劄本出于吴道一也。时尤斋到骊江上疏中。有昔臣在京。 …… (第 414H 页)
于在永平之时。执此而见之。则持极辈搆虚巧诋之状可知也。是时。持极辈党类甚盛。人无敢出气辨其是非者。惟 徐宗泰
疏中。略言宰臣去姓诟诋之为过当。掌令俞命一于处置极也。以贻书大老。意在无他。谓之倾轧。语欠称停为辞。 (第 415H 页)
惭恧。必欲速退。无重罪戾。而适值诸僚不备。国事多故。黾勉供职。已多日月。臣犹自知。人谓斯何。伏见校理 徐宗泰
疏本。极论选用太骤官方不清之弊。其所论皆中当今政弊。臣甚瞿然。臣之处政曹已过半岁。不可谓不久。通塞铨 …… (第 171L 页)
得失之可以指斥者。不但此一二事。况今世道污下。论议分裂。好恶不同。毁誉失真。此时此任。尤见其难为也。 宗泰
之慷慨论事。臣固多之。而臣之罪戾。亦不可以自恕。且臣素以虚羸善病。每当寒暑风雨之变。人未必病而臣辄先 (第 172H 页)
辞。府君既承 命。以振文风。得人材为己任。凡前后掌试。藻鉴孔明。尝所奖选诸生如李师命,金昌协,昌翕, 徐宗泰。
皆以文名。是冬。兼同知义禁府事。擢拜兵曹判书,兼知春秋馆事,军器寺提调。府君于文学才猷。既靡有不具。 (第 104L 页)
   挽词[行左参赞李畬]
   挽词[行礼曹判书金镇龟]
   挽词[行大司宪洪受瀗]
   挽词[行副护军 徐宗泰
   挽词[行副护军宋奎濂]
   挽词[判尹宋昌]
   挽词[行副司直李寅烨]
   挽词
朴士安(泰维)退自夜对韵
   是岁正月二十七日。 上命夜对于熙政堂。入侍承旨安垕,校理吴道一,翰林 徐宗泰,
朴泰维,假注书李允修。余亦以副修撰入对。进讲纲目讫。仍赐酒馔。下教曰。君臣之间。有同家人父子。且有  …… (第 387H 页)
   是岁三月十九日。旱馀得雨。 上喜甚。遂命召侍臣。会于银台。出御题喜雨诗命韵。使各赋诗以进。承旨李师命,朴纯,宋昌,尹以道,鱼震翼。玉堂余及 徐宗泰。
翰林李畬,申启华。注书俞得一,假注书李东郁,申命元,兵曹佐郎李溭应制。命太学士诣宾厅科次。入格者各以 (第 387L 页)
滞。强起行公者。才数日。而一番起动。辄添一段危苦。方此负席涔涔。苶然无馀地矣。即伏闻昨日筵中。大司成 徐宗泰
攻斥伊日违牌之失。语意甚峻。而其所谓有嫌碍者有赴衙 (第 439H 页)
今此北路掌试之任。至于三易其人。朝家事体之苟简。已不可言。而揆以人臣不择夷险之义。亦岂容如此也。日者 徐宗泰
度支辞疏之下询庙堂也。臣 …… (第 489L 页)
曾不惮烦。则其病状之不至深重。从可知矣。而搢绅间或有知其状者亦多。曰以其病则不至于难涉远途云。虽未知 宗泰
之一向难进。有何所执。而论以召之役则往役之义。自与奔走供剧有间。而必至于终始力辞。臣窃以为未安也。且 …… (第 490H 页)
则前后除拜。宜乎再三控辞。而及时奉使之任。亦又托疾不来。此亦岂事体所宜也。今者虽才差出而其有疾。则与 宗泰
等耳。若其地望则曾任文衡者。尤当畀以试事。臣以为北路试官之任。仍以 (第 490H 页)
徐宗泰
差遣。以稍存国体。免致终始苟简。似或得宜。伏惟 圣明裁处。取进止。 …… (第 490H 页)
被斥乞免劄
伏以臣昨伏见礼曹判书 徐宗泰
之疏。盛气张皇。极意侵诋。臣诚且駴且愧。继之以慨然也。惟彼北路之役。虽日易十人。本不系于臣身利害。则 …… (第 490L 页)
责人之薄于待己。而己之加于人者。反又有甚焉者。凡人乘忿之言。类多失中。则其言之如此。亦何足怪也。第观 宗泰
前后之事。多与平日所为不相类。抑无乃欲因此生一节拍。为决其去就之资耶。夫人臣进退。自有其义。不必如此 (第 490L 页)
狱录囚。府君谏曰。汉帝诣狱。未必亲入狱中。举措不可轻也。 上不从。)八月。以北路试官事陈所怀。(试官 徐宗泰
引疾不赴。代者辄辞。府君请还差 (第 553H 页)
宗泰。
以存国体。从之。) 仁显王后升遐。差总护使。(逆宗杭将书 梓宫上字。府君斥去之。杭退曰。吾其死矣。俄 (第 553H 页)
。至于玆事。必须折衷于先正诸大臣之言。熟讲而行之。无使有未尽之悔。 上命姑徐之。将设别科于北道。试官 徐宗泰
引疾免。后又再易他人。皆辞避。公奏请还差 (第 562H 页)
宗泰。
以存国体。八月。 仁显王后上宾。差总护使。宗室杭尝阴结黯,希载。谋害圣母者。至是将书 梓宫上字。公麾 (第 562H 页)
 上以旱甚。欲依汉故事。亲诣狱录囚。公谏曰。汉帝诣狱。未必亲入狱中。举措不可轻也。 上不从。北道试官 徐宗泰
引疾不赴。代者转辞。公请还差 (第 573H 页)
宗泰。
以存国体。 仁显王后升遐。公为总护使。逆杭当书 梓宫上字。公令该曹改以他人。杭面无人色曰。吾其死矣。 (第 573H 页)
直。每钦蓍蔡足稽疑。艰虞溢目无今日。殄瘁伤心咏古诗。园寝周旋如梦寐。白头临挽泪交颐。
挽词[行副护军 徐宗泰
晚来位望俨台司。今日公唯栋干姿。终始身无关节事。寻常门似布韦时。早知规范沈凝在。每仰谟猷笃实为。 (第 586H 页)
  因谏院启辞吏参疏[再疏](甲申四月五日)
   因谏长韩圣佑疏辞吏参疏(甲申七月)
   因铨长 徐宗泰
疏辞职疏(甲申七月十五日)
   因铨长 徐宗泰
疏辞职疏[再疏](甲申七月十九日)
   因铨长 徐宗泰
疏辞职疏[四疏](甲申七月二十七日)
   因谏院启辞都承旨疏(甲申八月二十日)
   辞大司宪兼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