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類
地理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儒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禪宗部類
世纶对。以一卦之六画而言之。五与上为天则是天之阴阳也。三与四为人则是人之仁义也。初与二为地则是地之刚柔也。此所谓兼三才而两之者也。天道以气言而曰阴阳。地道以质言而曰刚柔。人道之仁与义。乃以理而言者。而在人之理。不独仁义而已。则固宜并言五常之理。然仁义之中。莫不 包礼
之理知之理信之理。则仁义特是人道之大者也。故孟子曰有仁义而已。然则称人之道而特言仁义者。盖其举二包五 (第 137H 页)
上系第四章。知周乎万物下注。程子释之曰。义之所包知也。其义周尽万物之理。此专若以义训知也。义之与知。各居五性之一。则固不可以此包彼。亦不可以彼训此。而程子之言如此何也。
就四德而只举仁义。则仁 包礼 义包知。以太极图言之。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则礼知固包在仁义中矣。程子此说。考之全书。谓易之义。与天地相 (第 385L 页)
就四德而只举仁义。则仁 包礼 义包知。以太极图言之。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则礼知固包在仁义中矣。程子此说。考之全书。谓易之义。与天地相 (第 385L 页)
今日。乃戊申元朝也。昔晦斋李先生在嘉靖戊申元朝。作自新箴。盖春者一年之首。而元朝者又春之最初日也。旧换新改。阳德始布。古人进德之工。虽日新又新。靡日不新。而察天机之动。观万物之变。则其奋励自新之意。又自别于恒日矣。此先生自新之箴。所以作于元朝也。余后先生百八十载。而又值戊申元朝。年今四十有六矣。自顾蔑裂浅学。将不免为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则慨前哲之莫追。抚年光而自悼者。又奚啻先生察机观物。奋励自新之意而已耶。兹敢步先生箴韵十二字。盖廿四句也。聊叙感慨赪叹之意。因以寓自警云。
于天之元。在人曰仁。 包礼 义智。实主于身。元初赋与。无有疏亲。胡余所循。独惭古人。昔李文元。在戊申春。感兹阳昭。思新厥德。作箴 (第 392H 页)
于天之元。在人曰仁。 包礼 义智。实主于身。元初赋与。无有疏亲。胡余所循。独惭古人。昔李文元。在戊申春。感兹阳昭。思新厥德。作箴 (第 392H 页)
父在观其志。孝子之志。傍人亦难易见。盖孝子之心。惟恐其志之人或见得。如泰伯之志。当时无看破者。
亦难易见四字。意思甚好。而以论此章则太深。可观者观之耳。
礼之用。礼字大都 包礼 体段说。用字合作行字。但 …… (第 298H 页)
。
仁义互为体用。专指阳气发用则仁固为体。若以阴阳待对言之。阴为阳之体。
四破则仁义礼智。约言之则仁 包礼 义包智。其实则一个仁而已。 (第 303H 页)
亦难易见四字。意思甚好。而以论此章则太深。可观者观之耳。
礼之用。礼字大都 包礼 体段说。用字合作行字。但 …… (第 298H 页)
。
仁义互为体用。专指阳气发用则仁固为体。若以阴阳待对言之。阴为阳之体。
四破则仁义礼智。约言之则仁 包礼 义包智。其实则一个仁而已。 (第 303H 页)
昭晢隐赜。森列错综。坐如泥塑。公掞善颂。及至接物。一团和气。模仿钻仰。想像玩味。天地生物。维仁莫贵。 包礼
义智。此四德谓。生与德并。何物独未。维其所乘。气万品汇。凤鸱兰榝。冰炭泾渭。气以成质。七非五纬。耳目 (第 179L 页)
论诚身之事而单提君臣父子仁义两件。不言礼智何义。抑以仁义二字包该礼智欤。然则五性以仁智为体统。今遗却智而必以其所统之义为提纲。可疑。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莫亲于父子。义莫重于君臣。此就人道上言其最大而已。初非为论性发也。中庸言获乎上顺乎亲。而曰不诚乎身不顺乎亲矣。此言先诚其身而继之以君臣父子者。盖本乎彼也。仁 包礼 义包智 (第 320H 页)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莫亲于父子。义莫重于君臣。此就人道上言其最大而已。初非为论性发也。中庸言获乎上顺乎亲。而曰不诚乎身不顺乎亲矣。此言先诚其身而继之以君臣父子者。盖本乎彼也。仁 包礼 义包智 (第 320H 页)
中正仁义。不言礼智何也。
朱先生解此。以中正当礼智。然窃恐周子本意。只是谓中正底仁义也。盖仁义或有过不及。而此说本乎大易。易道以中正为贵也。观下引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结之。则可见此仁义之亦为专言而 包礼 智者也。非别以中正替礼智立名也。然既有朱先生屡言之者。不敢不遵。
在天元为始。在人仁为始。而五行以 (第 548L 页)
朱先生解此。以中正当礼智。然窃恐周子本意。只是谓中正底仁义也。盖仁义或有过不及。而此说本乎大易。易道以中正为贵也。观下引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结之。则可见此仁义之亦为专言而 包礼 智者也。非别以中正替礼智立名也。然既有朱先生屡言之者。不敢不遵。
在天元为始。在人仁为始。而五行以 (第 548L 页)
太极为万化根本。则阴阳五行。皆根本乎太极。而图说之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者。无乃是阴阳之自相为根。而动根于静静根于动之谓欤。
太极之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阴阳之生于动静者。亦随以互根。以气言则阴而无阳阳而无阴。以理言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太极所以为万化根也。
既曰中正仁义。又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而不及礼智何也。
朱子以中正为礼智。虽其单言仁义而 包礼 智在其中。盖仁义为人性之大关键。与天地之阴阳刚柔。同一意象。
太极以静为体。以动为用否。
太极之静 (第 161L 页)
仁 包礼 义包智之义。可得以详闻欤。
专言性则仁为一太极而已。分而为二则仁义为对立之关键而阴阳之象也。礼只是仁 (第 435L 页)
拘相碍而求之者也。此有一事可譬者。仁固一也。而有专言者。仁为一心之全德是也。有对言者。仁与义对立而仁 包礼
义包智者是也。有偏言者。仁义礼智。各为一性是也。方其说全体也。仁不害为全体之一。及其分为两片也。仁不 (第 416H 页)
。智为主。情之蔼然发生。仁为主。意之粲然品节。礼为宰。志之确然断定。义为宰。以仁义对言则仁者心之德而 包礼
为体。为酬酢万变之主。义者心之制而包智为用。为裁割万事之宰。四德之均之为主宰者。固此心之全体然也。第 (第 438L 页)
同人之际也。盖详来教。以此学为一大事。有八千壮士渡江之意。不觉敛衽。此最难得。夫紫阳夫子恢宇宙之量。 包礼
乐之具。进日新之德。畜富有之业。继往圣于千古。而开来学于无穷者。岂徒以天挺绝异之姿。浑然而大成乎。窃 (第 217H 页)
矢人函人章附注朱子说。
恻隐之心。为仁之端者。盖仁为生理故也。有此生理。故有此恻隐之心。有此恻隐之心。故又有羞恶恭敬是非之心。非恻隐则生意绝矣。羞恶恭敬是非。亦何自而发。此所以谓有恻隐之心。方会动也。动时。固未尝不感。然于此处。谓之感动则不可。至若动意。未尝止息云者。盖谓此心周流不滞。虽未及动。其生意。则未尝不在云矣。鸢鱼飞跃。恐不相衬。亦非欲以生。形容天理也。如何如何。
新安陈氏说。欲人以是非之智。而择为仁之术。
专言四德。则仁固为首。而 包礼 义智矣。若各就礼义智。据其所重而言。则亦不妨自为一义。恐未见其相碍也。格物致知云云。于此不相着。未详 (第 340H 页)
恻隐之心。为仁之端者。盖仁为生理故也。有此生理。故有此恻隐之心。有此恻隐之心。故又有羞恶恭敬是非之心。非恻隐则生意绝矣。羞恶恭敬是非。亦何自而发。此所以谓有恻隐之心。方会动也。动时。固未尝不感。然于此处。谓之感动则不可。至若动意。未尝止息云者。盖谓此心周流不滞。虽未及动。其生意。则未尝不在云矣。鸢鱼飞跃。恐不相衬。亦非欲以生。形容天理也。如何如何。
新安陈氏说。欲人以是非之智。而择为仁之术。
专言四德。则仁固为首。而 包礼 义智矣。若各就礼义智。据其所重而言。则亦不妨自为一义。恐未见其相碍也。格物致知云云。于此不相着。未详 (第 340H 页)
偶阅心统性情图说。张子曰心统性。故仁义礼智为性。而又有言仁义之心者。心统情。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情。而又有言恻隐之心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者。在情则下云恻隐
羞恶是非之心。而在性则只言仁义之心。而不言礼智之心何也。
下示图说疑义。说到精深。未易供对。然窃意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用。而心则性情之主。故经注中言心性处。有以仁义而言者。有以恻隐羞恶而言者。以仁义而言心者。心之全德也。以恻隐羞恶而言心者。心之端绪也。其言仁义之心而不别言礼智之心者。非以礼智独不可以心言之也。盖以仁存于心而义形于外。以仁义为体用故也。礼又是仁之著。智又是义之藏。而只言仁义则 包礼 智在中。不待悉数而足。不待遍举而该矣。其略于性而详于情者。性则仁义礼智根于心。人无有不知故也。情则恻 (第 165H 页)
羞恶是非之心。而在性则只言仁义之心。而不言礼智之心何也。
下示图说疑义。说到精深。未易供对。然窃意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用。而心则性情之主。故经注中言心性处。有以仁义而言者。有以恻隐羞恶而言者。以仁义而言心者。心之全德也。以恻隐羞恶而言心者。心之端绪也。其言仁义之心而不别言礼智之心者。非以礼智独不可以心言之也。盖以仁存于心而义形于外。以仁义为体用故也。礼又是仁之著。智又是义之藏。而只言仁义则 包礼 智在中。不待悉数而足。不待遍举而该矣。其略于性而详于情者。性则仁义礼智根于心。人无有不知故也。情则恻 (第 165H 页)
乎。以其相克之理言之。金克木则金为木之敌也。义何为仁包乎。以此推之。仁包四性之说。不能无惑也。且仁若 包礼
义智乎。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俱是仁之用也。然则人能极其为仁之工。则义礼智亦自成熟。而似别无三者之工。此 (第 288H 页)
子所谓性。是正说人性。孟子所谓性。是专就天理上说。
孔子只言仁智而不并举义礼者何也。大槩只有仁智。仁 包礼 智包义。有天理然后有节文。有卞别然后有节制。自仁而礼。自智而义者。阳进阴退之义也。
论气不论性。是指 (第 286H 页)
孔子只言仁智而不并举义礼者何也。大槩只有仁智。仁 包礼 智包义。有天理然后有节文。有卞别然后有节制。自仁而礼。自智而义者。阳进阴退之义也。
论气不论性。是指 (第 286H 页)
专而立言。以明仁之偏言则为爱之理。而专言则为心之德也。爱之理固心之德。而德字不专指爱之理而言也。盖仁 包礼
义智。故德之名。惟仁当之。恨不及与质论。
朱子曰。仁兼义言者。是言体。专言者是兼体用言。 谓对义而言 (第 436L 页)
朱子曰。仁兼义言者。是言体。专言者是兼体用言。 谓对义而言 (第 436L 页)
亦有发不中节。情炽性凿者哉。(善恶之恶。与七情之恶。其分亦若是矣。)如聪明睿知。朱子谓生知之质。然实 包礼
智之智在中。故朱子谓便是这一个。然今若以礼智二字。谓孟子已合言性与质。则是成说乎。此爱恭二字。谓朱子 (第 343H 页)
太极图说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盖人之所以为性者。有仁义礼智四德。统而言之则礼者仁之著也。智者义之藏也。仁 包礼
义包智。如天地造化。分为四序。而其实则春而夏者阳也。秋而冬者阴也。是以濂溪图说已以仁义两字。配了阴阳 (第 208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