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政書類
地理類
目錄類
正史類
雜史類
金石類
類書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维相《礼记管见》〈未见〉。
余心纯《礼经搜义》二十八卷〈存〉,
《黄洪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顾湄 曰:心纯,字葵明,黄冈人,万历壬辰进士,授怀宁知县,再补嘉善知县,卒。
曹学佺《礼记明训》二十七卷
余心纯《礼经搜义》二十八卷〈存〉,
《黄洪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顾湄 曰:心纯,字葵明,黄冈人,万历壬辰进士,授怀宁知县,再补嘉善知县,卒。
曹学佺《礼记明训》二十七卷
,予亦从水火夫乞得一敝衣,被服而走。诸内人各幅绢蒙首,宽舄短衣,狼狈疾趋。独龚直指夫人美而艳,即旧院 顾湄
生也,恒俯拾尘土自污。于是有掖而行者,有倦而憩地者,有颠踬不能行、使人负而趋者。半日危途,艰辛万状; (第 9 页)
柴绍炳原葬论
朱董祥论葬书
张栻题赠地理卷后
胡翰风水问答序
宋濂慈孝庵记
顾湄 咫闻录
郑汉奉径地粹言
俟庵风水论
第四集乐集第一卷○乐书孤存(一)
论
六艺之
朱董祥论葬书
张栻题赠地理卷后
胡翰风水问答序
宋濂慈孝庵记
顾湄 咫闻录
郑汉奉径地粹言
俟庵风水论
第四集乐集第一卷○乐书孤存(一)
论
六艺之
杂记曰。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〇郑曰。天子至士。葬即反虞。〇冯善曰。案传注。天子九虞。以九日为节。诸侯七虞。以七日为节。〇 顾湄
曰。虞与卒哭之期。中间一月。相去尚远。欲合为一。便多挂碍。〇镛案虞祭之必间一日。在经无文。大夫以上中 (第 82L 页)
《檀弓》曰。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孔云。己子服期。昆弟子之应服大功。故引之(一作也)。 〇 顾湄
曰。兄弟之子称犹子者。本诸此矣。然古人于兄弟之子。直称父子。汉疏广谓兄子受曰。宦成名立。惧有后悔。岂 (第 279L 页)
《开宝礼》 宋太祖开宝六年语(一作诏)行之。 养母齐衰三年。(谓养同宗及三岁以下。遗弃之子者。与亲母同。〇家礼图同。)〇镛案此所谓养同宗者。亦三岁前失母者也。
《孝慈录》为养母斩衰三年。〇 顾湄 曰。养母之服。不见于经。盖古无异姓相养之理。然乳哺抚育。恩参造化。宁有不服之理。齐斩之制。理宜然也。 (第 327L 页)
《孝慈录》为养母斩衰三年。〇 顾湄 曰。养母之服。不见于经。盖古无异姓相养之理。然乳哺抚育。恩参造化。宁有不服之理。齐斩之制。理宜然也。 (第 327L 页)
《礼考》韩愈曰。改葬缌。谓子之于父母。其他则皆无服。又曰。自启殡至于既葬。三月则除之。未三月则服以终三月也。曰。妻为夫何如。曰。如子(句)无吊服而加麻何如。曰。今之吊服。犹古之吊服也。(改葬服议。)〇朱子曰。郑玄谓三月而除。王肃谓事毕而除。俱不可考礼。宜从厚从郑可也。郑氏谓三年者。服缌三月。否则吊服加麻。葬毕除之是也。(子思曰。礼父母改葬。缌而除服。非父母。不服缌也。)〇丘浚曰。馀亲皆素服布巾。(东儒皆从之。)〇俞汝言曰。葬之时服缌。
非服三月也。戴德云葬而除。〇 顾湄 曰。缌者主布而言。非必系之三月也。缌亦吊服。岂必三月乎。袁氏云。丧无再服。〇徐曰。改葬不必终三月。子 …… (第 346H 页)
《礼考》横渠曰。今人多历年而葬者。亦当用改葬之服。盖古者未葬。则主人不除。今既除之矣。则犹当从改葬服礼。改葬服缌。久不葬者。似难为虞祭。以其无几筵也。三日而省墓可也。〇 顾湄 问曰。湄母死。贫不克葬。于玆九年矣。今请援改葬之例而服缌。虽然。韩退之谓改葬与未葬者有异。则缌亦未合 …… (第 350H 页)
后。乃祔先灵。(义详虞祔条。)此虞祔之大义也。今也或未葬而先虞。或既葬而不虞。其可曰行先王之礼也乎。 顾湄 陈瑚之伦。乃欲以改葬之缌。用之于初葬之柩。而辄援横渠。以自卫得乎。
变礼二(失尸柩无所殡葬。)
《 (第 350L 页)
非服三月也。戴德云葬而除。〇 顾湄 曰。缌者主布而言。非必系之三月也。缌亦吊服。岂必三月乎。袁氏云。丧无再服。〇徐曰。改葬不必终三月。子 …… (第 346H 页)
《礼考》横渠曰。今人多历年而葬者。亦当用改葬之服。盖古者未葬。则主人不除。今既除之矣。则犹当从改葬服礼。改葬服缌。久不葬者。似难为虞祭。以其无几筵也。三日而省墓可也。〇 顾湄 问曰。湄母死。贫不克葬。于玆九年矣。今请援改葬之例而服缌。虽然。韩退之谓改葬与未葬者有异。则缌亦未合 …… (第 350H 页)
后。乃祔先灵。(义详虞祔条。)此虞祔之大义也。今也或未葬而先虞。或既葬而不虞。其可曰行先王之礼也乎。 顾湄 陈瑚之伦。乃欲以改葬之缌。用之于初葬之柩。而辄援横渠。以自卫得乎。
变礼二(失尸柩无所殡葬。)
《 (第 350L 页)
谓大夫四月。大非也。左传云。士踰月而葬。宁当减士之一月。不可增大夫一月。
反哭升堂。反诸其所作也。 顾湄 云。此升堂与入室。明指至家而言。所作谓居处于斯。所养谓饮食于斯。下云反而亡焉。失之矣。则知在家。非在 (第 377L 页)
反哭升堂。反诸其所作也。 顾湄 云。此升堂与入室。明指至家而言。所作谓居处于斯。所养谓饮食于斯。下云反而亡焉。失之矣。则知在家。非在 (第 377L 页)
案千万人信之。其一二人訾之。其势不可胜也。虽然。正之胜邪。天命也。不出数百年。东方之人。亦或有觉其非。而邻乎德者也。 顾湄
咫闻录
葬书中。有八卦五行经。托于黄帝所作。岂黄帝时已有其术邪。周礼。辨兆域正墓位。尚书。卜涧东瀍西 (第 533H 页)
葬书中。有八卦五行经。托于黄帝所作。岂黄帝时已有其术邪。周礼。辨兆域正墓位。尚书。卜涧东瀍西 (第 533H 页)
子也。书之上下四旁。皆有识语。何焯曰。金仁山表注。名重而书仅中等。且元刻有残阙处补全者。未可尽信。是 顾湄伊人
妄为补合耳。(案此其晚年定本。与蔡传颇有异同云。)
尚书纂传四十六卷。元梅浦王天与立大撰。何焯曰。李 …… (第 219L 页)
诗
毛诗指说一卷。唐成伯瑜撰。凡四篇。其传受一篇。足资考核。唐世说诗正义而外传者惟此书耳。其中尚有阙字。瑜新唐志作玙。何焯曰。李中麓钞本。(案定诗序首句为子夏所传。其下为毛苌所续。宲此书发其端。)
毛诗本义十五卷。(附)补郑氏诗谱一卷。宋欧阳修前十二卷。摭篇为论为本义。多规毛,郑之说。其偶从毛,郑者则第十三卷取舍义一条中著之。盖后三卷是揔论也。此书召南篇内阙失二十馀行。又此诗谱一
卷。当云补郑氏诗谱。板心云诗本义谱。专系之本义者非也。▣▣目云郑氏诗谱。又专以归郑者亦非也。何焯云遵王宋。 伊人 校勘未当。深为可怪。(案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俱废。宲发于修。然修之书。本 …… (第 220L 页)
至宋说礼之书。凡一百四十四家。宝庆二年表进。何焯曰。名重而书平平。又曰。集说从两钞本付刻。皆未尽善。 伊人 分校成部。大有乖误。后数年。有项氏宋本。为骨董家所得。中阙十馀卷。其板最精且多。魏鹤山序一首。屡劝东 (第 224L 页)
海借校。并补刻魏序。未之从也。其书今在金陵。应物色得之。真至宝也。 伊人 擅乱补遗卷数。另疏别纸毛扆。汲古阁书目云礼记集 …… (第 224L 页)
说四十二本。绵纸旧钞。世无其书。止有此影钞宋本一部。今昆山所刻。借此古写㨾。而新刻后半部。为 顾伊人 紊乱次第。幸存此本为正。卫正叔自跋云绍定辛卯。某备员江东漕筦。大资政赵公善相。见予集说。欣然损赀锓木 …… (第 225H 页)
朅来严濑别刊此本。庚子六月跋也。所以有卷第几之后。添入几条者。乃赵公刻后所增也。昆山刻书时下半部。乃 顾伊人 所校。对将后添者移入。前本失之矣。赖此本犹存卫公之旧。翁方纲曰。卫氏此书。刻于嘉熙四年庚子。慈溪黄氏 …… (第 225H 页)
诸经总类
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释易,书,诗,三礼,三传,孝经,论语,尔雅,老庄。前有序录一卷。序言癸卯追陈。
至德初年也。何焯曰。从导王钞本付刊。 伊人 所校。满纸皆讹谬。武林顾氏豹文有宋本。屡劝东海借校。未从也。(案德明吴人。多从吴音。如以来为黎。以野 (第 227L 页)
尚书纂传四十六卷。元梅浦王天与立大撰。何焯曰。李 …… (第 219L 页)
诗
毛诗指说一卷。唐成伯瑜撰。凡四篇。其传受一篇。足资考核。唐世说诗正义而外传者惟此书耳。其中尚有阙字。瑜新唐志作玙。何焯曰。李中麓钞本。(案定诗序首句为子夏所传。其下为毛苌所续。宲此书发其端。)
毛诗本义十五卷。(附)补郑氏诗谱一卷。宋欧阳修前十二卷。摭篇为论为本义。多规毛,郑之说。其偶从毛,郑者则第十三卷取舍义一条中著之。盖后三卷是揔论也。此书召南篇内阙失二十馀行。又此诗谱一
卷。当云补郑氏诗谱。板心云诗本义谱。专系之本义者非也。▣▣目云郑氏诗谱。又专以归郑者亦非也。何焯云遵王宋。 伊人 校勘未当。深为可怪。(案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俱废。宲发于修。然修之书。本 …… (第 220L 页)
至宋说礼之书。凡一百四十四家。宝庆二年表进。何焯曰。名重而书平平。又曰。集说从两钞本付刻。皆未尽善。 伊人 分校成部。大有乖误。后数年。有项氏宋本。为骨董家所得。中阙十馀卷。其板最精且多。魏鹤山序一首。屡劝东 (第 224L 页)
海借校。并补刻魏序。未之从也。其书今在金陵。应物色得之。真至宝也。 伊人 擅乱补遗卷数。另疏别纸毛扆。汲古阁书目云礼记集 …… (第 224L 页)
说四十二本。绵纸旧钞。世无其书。止有此影钞宋本一部。今昆山所刻。借此古写㨾。而新刻后半部。为 顾伊人 紊乱次第。幸存此本为正。卫正叔自跋云绍定辛卯。某备员江东漕筦。大资政赵公善相。见予集说。欣然损赀锓木 …… (第 225H 页)
朅来严濑别刊此本。庚子六月跋也。所以有卷第几之后。添入几条者。乃赵公刻后所增也。昆山刻书时下半部。乃 顾伊人 所校。对将后添者移入。前本失之矣。赖此本犹存卫公之旧。翁方纲曰。卫氏此书。刻于嘉熙四年庚子。慈溪黄氏 …… (第 225H 页)
诸经总类
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释易,书,诗,三礼,三传,孝经,论语,尔雅,老庄。前有序录一卷。序言癸卯追陈。
至德初年也。何焯曰。从导王钞本付刊。 伊人 所校。满纸皆讹谬。武林顾氏豹文有宋本。屡劝东海借校。未从也。(案德明吴人。多从吴音。如以来为黎。以野 (第 227L 页)
大临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此云谅闇。闇阴同义。信默之谓也。郑氏不见古文尚书。其说迂远。殆不可取。 顾湄
谅闇考书说命。云王宅忧谅阴三年。礼记作谅闇。论语作谅阴。义同而字异。郑康成柱楣剪屏之说。迂回未尽。杜 (第 438L 页)
顾梦麟
顾湄
吴蕃昌(蕃昌或作繁昌)
顾湄
吴蕃昌(蕃昌或作繁昌)
大临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此云谅闇。闇阴同义。信默之谓也。郑氏不见古文尚书。其说迂远。殆不可取。 顾湄
谅闇。考书说命云。王宅忧谅阴三年。礼记作谅闇。论语作谅阴。义同而字异。郑康成柱楣剪屏之说。迂回未尽。 (第 148L 页)
。耻躬堂集(彭士望)。钓台集(戴冠)。世仪堂集(吴日昶)。采山堂集(周筼)。秋槐堂集(王翃)。水乡集 (顾湄)
。田间集(钱秉镫)。独漉堂集(陈恭尹)。确庵集(陈瑚)。馀生诗藁(戴本孝)。湿西草堂集(万寿棋)。白 (第 69L 页)
稼穑。游钓托烟波。草漫乌犍卧。门开白鸟过。社馀分一醉。斜日下庭柯。(顾梦麟织帘居集。) 顾湄
湄字伊人。江南太仓人。有水乡集。(王士禛感旧集。)
余及门 (第 148H 页)
顾伊人。 事母陈孺人以孝。闻其先君麟士。长于毛郑之学。海内所称织帘先生也。余尝访 (第 148H 页)
伊人 于其里。茅斋三楹。衡门丙版。庭阶洁治。地无纤尘。至后圃。见嘉树文石。则曰此吾父在日。某先生所尝过而憩 (第 148H 页)
焉者也。丹黄遗帙。插架如新。藓壁旧题。漫漶可识。麟士可谓有子矣。(吴伟业梅村集陈孺人寿序。) 伊人 胚胎前。光桀出确庵子之门。其为诗。陶冶性情。清丽婉约。名章秀句。芊眠绮合。于孤情瘁音。苕发颖竖。或偏 (第 148H 页)
弦而独张。或一徽而众悲。确庵子以为远过元人。 伊人 虽盛年英妙。而不能无梦华许剑。愀怆怫㥜之辞。确庵子拟之以元人者。信也。(钱谦益有学集题 (第 148H 页)
伊人 诗。)
寄灵隐白谷载一两公。交游多半在禅丛。为忆巾瓶事远公。一棹钟声残照里。六桥山色暮寒中。遥天落木 (第 148H 页)
风尘老。旧国平芜烟水空。相送虎溪成久别。比来吟兴复谁同。 (顾湄 水乡集。)
吴蕃昌(蕃昌或作繁昌) (第 148H 页)
湄字伊人。江南太仓人。有水乡集。(王士禛感旧集。)
余及门 (第 148H 页)
顾伊人。 事母陈孺人以孝。闻其先君麟士。长于毛郑之学。海内所称织帘先生也。余尝访 (第 148H 页)
伊人 于其里。茅斋三楹。衡门丙版。庭阶洁治。地无纤尘。至后圃。见嘉树文石。则曰此吾父在日。某先生所尝过而憩 (第 148H 页)
焉者也。丹黄遗帙。插架如新。藓壁旧题。漫漶可识。麟士可谓有子矣。(吴伟业梅村集陈孺人寿序。) 伊人 胚胎前。光桀出确庵子之门。其为诗。陶冶性情。清丽婉约。名章秀句。芊眠绮合。于孤情瘁音。苕发颖竖。或偏 (第 148H 页)
弦而独张。或一徽而众悲。确庵子以为远过元人。 伊人 虽盛年英妙。而不能无梦华许剑。愀怆怫㥜之辞。确庵子拟之以元人者。信也。(钱谦益有学集题 (第 148H 页)
伊人 诗。)
寄灵隐白谷载一两公。交游多半在禅丛。为忆巾瓶事远公。一棹钟声残照里。六桥山色暮寒中。遥天落木 (第 148H 页)
风尘老。旧国平芜烟水空。相送虎溪成久别。比来吟兴复谁同。 (顾湄 水乡集。)
吴蕃昌(蕃昌或作繁昌) (第 148H 页)
疏曰。既夕礼。主人反哭。升自西阶。主妇入于室下。始云遂适殡宫。故知初反哭在庙也。反哭之吊。亦在庙也。○读礼通考。 顾湄
反哭不于庙辨曰。丧卒窆。乃反哭。郑注既夕礼及檀弓。皆云反哭于祖庙。贾疏亦遂因之曰先祖后祢。而两经俱无 (第 410L 页)
。黄庭表与坚: 〔王宫灭没馀抔土,霸为消沉付夕阳〕。许九日旭: 〔白门柳色千条雨,皖口山形二月春〕。 顾伊人湄: 〔一棹钟声残照里,六桥山色暮寒中〕
。王异公撰: 〔谢公屐冷山无恙,白傅船空水自流〕。徐存永延寿: 〔千里别情芳草外,五更残梦落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