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類
政書類
地理類
目錄類
別史類
正史類
史評類
雜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藝術類
術數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入大清,以疾卒,年三十七。而应箕先起兵贵池,死焉。贞慧以入狱受刑,南京亡,脱归,终于家。同时,南昌 王猷定于一,
以古文名,与方域相埒;而魏禧稍后出,世遂并称侯、魏。魏禧字冰叔,宁都人也。后方域六岁生焉,不相识。负 (第 37 页)
张氏,扬州宋□□之妻。乙酉扬城陷,张虑被辱,先自溺死;将死,出金一囊,结其夫肘,使得是以免。有女生四月矣,投夫怀,俾沈诸水,遂死;其兄张符聪诔之。
★(附录)南昌 王猷定 贞妇行
谁焚大林,扬灰九州;有宋之子夫何尤!吁嗟呼!仰天云流,俯地河流;莫如其由(一解)。曷 (第 73 页)
★(附录)南昌 王猷定 贞妇行
谁焚大林,扬灰九州;有宋之子夫何尤!吁嗟呼!仰天云流,俯地河流;莫如其由(一解)。曷 (第 73 页)
★拙作不能多录,录数首有关切者。虽不识忌讳,不敢匿肝胆于骨肉知己;祈秘之行箧。遇敝友杨企而、张尔公、 王于一
诸同臭者,出示之,俾知鄙志;则所谓予人以仁义之大也。湛恩手勒。■
易 服
秋风三 (第 78 页)
易 服
秋风三 (第 78 页)
先生未知名时,首为御史所识,揄扬不啻口出。海氛四起,多掠资粮于内地。御史一日游山庄,为士兵突至,缚之去,置平西将军王朝先营,索饷数万不得,囚水牢中。亲友莫敢赴。先生故常来往海上,诸营多相识者,挺身往,请之朝先,握手道故,遽释御史归。而部下大哗,谓『是必周生受赇,故来请,或力而拘,或暂而免,将军乃为秀才欺耶』!朝先故武人,忽发怒,下先生狱,榜掠之。先生不屈,赖座客方君伯吕、万君旋吉百方营护,而沈阁学彤庵亦以为言,伯吕等再请之,得放还。然先生足由是躄。尝自笑曰:『吾今且为半人』,因别署甓翁。呜呼!由其报知己者观之,而其君臣父子之间可知也。
先生踪迹遍天下,所至皆有诗,于浙最厚查方舟,于山右则申凫盟,傅青主,于江右则 王于一, 于闽则许有介,于山左则于公冶、纪伯紫。丧乱而后,尝尽薙其发为僧矣,未几,以母在返初服。晚年已倦游,适 (第 167 页)
先生踪迹遍天下,所至皆有诗,于浙最厚查方舟,于山右则申凫盟,傅青主,于江右则 王于一, 于闽则许有介,于山左则于公冶、纪伯紫。丧乱而后,尝尽薙其发为僧矣,未几,以母在返初服。晚年已倦游,适 (第 167 页)
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五死而得绝。时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 王猷定 、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 (第 229 页)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五死而得绝。时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 王猷定 、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 (第 229 页)
包捷, 刘城, 吴骐, 王翃, 周筼, 缪永谋, 王光承, 李麟友, 屠廷楫, 金是瀛, 诸九鼎, 王猷定,
戴笠, 陆圻(徐介), 柴绍炳, 孙治, 张纲孙, 毛先序, 沈谦, 陶澄, 徐延寿, 陈允衡,
乱后自以为明室世家。辑广遗民录以寄意。取清江谷音桐江月泉吟社。以益程敏政所撰宋遗民录。长科没。属其藁 王猷定。
(第 362L 页)
猷定 转属毛晋。多散佚。止有目录一帙。秦人李楷为之序。大略谓宋之存亡。为中国之存亡云。从子沛字平子。以博物 (第 362L 页)
猷定 转属毛晋。多散佚。止有目录一帙。秦人李楷为之序。大略谓宋之存亡。为中国之存亡云。从子沛字平子。以博物 (第 362L 页)
包捷, 刘城, 吴骐, 王翃, 周筼, 缪永谋, 王光承, 李麟友, 屠廷楫, 金是瀛, 诸九鼎, 王猷定,
戴笠, 陆圻(徐介), 柴绍炳, 孙治, 张纲孙, 毛先序, 沈谦, 陶澄, 徐延寿, 陈允衡, …… (第 371L 页)
昙。字铁闇。浙江钱塘人。为人倜傥英伟。贯穿经史百家之言。与弟▣▣并有令闻。时人方之机,云,轼,辙。 王猷定 字于一。号轸石子。江西南昌人。父止敬太仆卿。 (第 373H 页)
猷定 举贡生。及遭乱居广陵。穷愁著书。力追大雅。海内能文之士。翕然推之。每对客龂龂讲论。举一事辄源其本末。 (第 373H 页)
兼工笔札。客死西湖。篇帙多散亡。 猷定 与黄岗杜浚善。手录浚诗数百篇圈点之。又有一夹袋。每赴宴会。遇佳果核辄收之。与浚共啖。其笃爱如此。
戴 (第 373H 页)
昙。字铁闇。浙江钱塘人。为人倜傥英伟。贯穿经史百家之言。与弟▣▣并有令闻。时人方之机,云,轼,辙。 王猷定 字于一。号轸石子。江西南昌人。父止敬太仆卿。 (第 373H 页)
猷定 举贡生。及遭乱居广陵。穷愁著书。力追大雅。海内能文之士。翕然推之。每对客龂龂讲论。举一事辄源其本末。 (第 373H 页)
兼工笔札。客死西湖。篇帙多散亡。 猷定 与黄岗杜浚善。手录浚诗数百篇圈点之。又有一夹袋。每赴宴会。遇佳果核辄收之。与浚共啖。其笃爱如此。
戴 (第 373H 页)
周筼
缪永谋
王光承
李麟友
屠廷楫
金是瀛
诸九鼎
王猷定
戴笠
屈大均
青庄馆全书卷之四十一(完山 李德懋 懋官 著 男光葵 奉杲 编辑 德水 李
缪永谋
王光承
李麟友
屠廷楫
金是瀛
诸九鼎
王猷定
戴笠
屈大均
青庄馆全书卷之四十一(完山 李德懋 懋官 著 男光葵 奉杲 编辑 德水 李
山人集(阎尔梅)。刍狗斋集(黄周星)。白门集(钱梅)。醒公集(张屈)。真冷堂诗藁(纪映钟)。四照堂集 (王猷定)
。织帘居集(顾梦麟)。土音集(沈士柱)。青箱堂集(王崇简)。泽畔吟(周灿)。东有堂集(万曰吉)。咏性 (第 69L 页)
字伯绳。绍兴山阴人。有遁斋藁。(朱彝尊明诗综。)
伯绳。循过庭之训。键户蕺山之麓。息交绝游。予偕南昌 王于一。 挐舟访之。披衣出见。时手辑念台先生遗书。得睹礼经考次一编。皆本先生之意。而伯绳终身从事此书。而既而伯 …… (第 147H 页)
中。披其帷则从后出。两君行谊略同。而刘君为念台先生之子。先生就义之后。闭户辑其遗书。庚子冬。予偕南昌 王猷定。 访之蕺山下。升其堂。阶草不除。堂之左。列先生顺天府尹时头踏。垂苏半脱。毵毵然尚存。主人前揖。年未艾。 …… (第 147H 页)
祸。自以先世相韩。辑广遗民录以见志。取清江谷音桐江月泉吟社。以益程克勤所撰宋遗民录。小有殁以其藁。属 王于一。 于一转属毛子晋。而二子亦奄逝矣。余问之。子晋诸郎。止得目录一帙。后有君子。能补亡刊正釐为全书。则小有 (第 157H 页)
伯绳。循过庭之训。键户蕺山之麓。息交绝游。予偕南昌 王于一。 挐舟访之。披衣出见。时手辑念台先生遗书。得睹礼经考次一编。皆本先生之意。而伯绳终身从事此书。而既而伯 …… (第 147H 页)
中。披其帷则从后出。两君行谊略同。而刘君为念台先生之子。先生就义之后。闭户辑其遗书。庚子冬。予偕南昌 王猷定。 访之蕺山下。升其堂。阶草不除。堂之左。列先生顺天府尹时头踏。垂苏半脱。毵毵然尚存。主人前揖。年未艾。 …… (第 147H 页)
祸。自以先世相韩。辑广遗民录以见志。取清江谷音桐江月泉吟社。以益程克勤所撰宋遗民录。小有殁以其藁。属 王于一。 于一转属毛子晋。而二子亦奄逝矣。余问之。子晋诸郎。止得目录一帙。后有君子。能补亡刊正釐为全书。则小有 (第 157H 页)
方之。机云轼辙。又骏男才巨而学赡。贯穿经史百家之言。为人英伟倜傥。有不可一世之槩。(王晫今世说。) 王猷定
(第 180H 页)
王猷定 字于一。江西南昌人。选贡生。著有四照堂集。(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第 180L 页)
猷定 别号轸石子。太仆卿止敬之子。(王士禛感旧集。) (第 180L 页)
于一 遭乱。居广陵穷愁。著书力追大雅。海内能文之士。翕然推之。客死西湖。篇帙散失。大梁周司农刻其遗稿。行世 (第 180L 页)
。(王晫今世说。) 于一 以诗古文词自负。对客龂龂讲论。每举一事。辄原其本末。听之霁心。盖兼有笔札喉舌之妙者。其行书楷法。亦自 …… (第 180L 页)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昨闻之友人。有细人谤仆。老弟代为不平。谋欲众辱之。此甚不必也。仆试举一事。昔 于一 在时。数至金陵。随身一书箧。舍馆定而谨藏之。启闭皆不令人见。家兄弟与仆咸疑其所藏。一日乘其醉熟。相与 (第 180L 页)
探其箧。则其中仅有一巨卷。乃手录仆诗数百篇。圈点之密。类上第举子所刻闱中牍。家兄弟顾仆而叹。 于一 之知音。一至于此。 (第 180L 页)
于一 又有一夹袋。每赴宴会。遇有佳果核。则收而纳其中。他日逢余。辄出以相啖。知余所嗜也。袋中有方策。每听余 …… (第 180L 页)
则如 于一 之好我。又岂当然者耶。可以一笑而释矣。惟知己如 (第 181H 页)
于一。 虽属往因。不能不感。书至此。不觉出涕。(杜浚变雅堂集与蒋前民书。)
清明后一日。登文游台眺望。目断长 …… (第 181H 页)
尘。梨花白发台前客。麦饭黄冠梦里人。壮士歌风长忆沛。泰山封石耻言秦。荒荒日月过天地。钟鼓楼边照几巡。 (王猷定 四照堂集。)
戴笠
笠初名鼎立。字则之。改今名。更字耘野。又字曼公。吴江人。县学生。(朱彝尊明诗综。 (第 181H 页)
王猷定 字于一。江西南昌人。选贡生。著有四照堂集。(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第 180L 页)
猷定 别号轸石子。太仆卿止敬之子。(王士禛感旧集。) (第 180L 页)
于一 遭乱。居广陵穷愁。著书力追大雅。海内能文之士。翕然推之。客死西湖。篇帙散失。大梁周司农刻其遗稿。行世 (第 180L 页)
。(王晫今世说。) 于一 以诗古文词自负。对客龂龂讲论。每举一事。辄原其本末。听之霁心。盖兼有笔札喉舌之妙者。其行书楷法。亦自 …… (第 180L 页)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昨闻之友人。有细人谤仆。老弟代为不平。谋欲众辱之。此甚不必也。仆试举一事。昔 于一 在时。数至金陵。随身一书箧。舍馆定而谨藏之。启闭皆不令人见。家兄弟与仆咸疑其所藏。一日乘其醉熟。相与 (第 180L 页)
探其箧。则其中仅有一巨卷。乃手录仆诗数百篇。圈点之密。类上第举子所刻闱中牍。家兄弟顾仆而叹。 于一 之知音。一至于此。 (第 180L 页)
于一 又有一夹袋。每赴宴会。遇有佳果核。则收而纳其中。他日逢余。辄出以相啖。知余所嗜也。袋中有方策。每听余 …… (第 180L 页)
则如 于一 之好我。又岂当然者耶。可以一笑而释矣。惟知己如 (第 181H 页)
于一。 虽属往因。不能不感。书至此。不觉出涕。(杜浚变雅堂集与蒋前民书。)
清明后一日。登文游台眺望。目断长 …… (第 181H 页)
尘。梨花白发台前客。麦饭黄冠梦里人。壮士歌风长忆沛。泰山封石耻言秦。荒荒日月过天地。钟鼓楼边照几巡。 (王猷定 四照堂集。)
戴笠
笠初名鼎立。字则之。改今名。更字耘野。又字曼公。吴江人。县学生。(朱彝尊明诗综。 (第 181H 页)
其世。与之交。惜其才而悲其遇。不知涕洟之何从也。是以前年金陵顾与治死。去年南昌 王于一
死。死之日。伶仃悽楚之状。与介同。而与治遗文。为施愚山先生所刻。 (第 232H 页)
于一 遗文。为周先生所刻。介独诗文散失无可传者。其生平笔札。颇有奇气。无大著作。未能自成一家。不克与其名相 (第 232H 页)
于一 遗文。为周先生所刻。介独诗文散失无可传者。其生平笔札。颇有奇气。无大著作。未能自成一家。不克与其名相 (第 232H 页)
古砚歌。略述皇明之迹。以敬和之。)
辱收菲质承咨询。为君虚心写轮囷。大雅委地竟何陈。海中寒碧同沉沦。 (王猷定。 有寒碧琴记。)尚幸晚接君子邻。主人好古风味醇。楮生春秋欲竭论。弹指往事过墨轮。生后三古嗟寡闻。纵有赌 (第 251L 页)
辱收菲质承咨询。为君虚心写轮囷。大雅委地竟何陈。海中寒碧同沉沦。 (王猷定。 有寒碧琴记。)尚幸晚接君子邻。主人好古风味醇。楮生春秋欲竭论。弹指往事过墨轮。生后三古嗟寡闻。纵有赌 (第 251L 页)
孽容或生乱。而然诸阳朋来。当自祗于无咎。则招徕贤俊以胜乎群阴者。宁可以少缓也。人之一身。阴阳皆备。先 王于一
阳始生之日。必安静以养之。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声色必去。嗜欲必禁者。无非所以助潜阳而遏壮阴。至于刑杀 …… (第 492H 页)
礼曰。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先儒曰。为天下之术。在乎正心。正心在乎务学。又曰。人主之学。本 于一 心。一心合天。何事不济。古之言学者必曰正心。心者身之本也。正心之道。在乎先致其知。盖天下之事必本于方 (第 495H 页)
礼曰。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先儒曰。为天下之术。在乎正心。正心在乎务学。又曰。人主之学。本 于一 心。一心合天。何事不济。古之言学者必曰正心。心者身之本也。正心之道。在乎先致其知。盖天下之事必本于方 (第 495H 页)
峻途焉是骋。罔昼夜以轰轕。哀马逸而莫止。昧毂下之胡越。俄辕摧而辐裂。竟轮坏而轴折。前才覆而后继。归百 王于一
辙。非尔乘之不良。乃尔御之乖法。余少师乎秦楼。解操鞭而援辔。倘为御于我王。庶或展此薄伎。智为轮兮人倚 (第 382H 页)
则亦岂我 圣朝钦崇先贤。风励后世之至意也哉。伏见 殿下尊贤重道之诚。卓冠于百王。而三十年黯昧之是非。 大明于一
朝。华阳兴岩之祠。亦既赐 御笔之额。而凡系扶正抑邪之道。皆无所不用其极。凡为 殿下之臣而稍慕儒贤之风 (第 166L 页)
窃谓为祖祢立宗庙以祭。而大院不敢入祢室处祢位。以享主上奉承之礼。是大院不敢与先王比尊敌体。而不安主上之祢事之也。然则将降其事祢之礼。然后得其心之所安矣。故曰别庙者。压降之流也。不降者。入庙之源也。
别庙论
夫别庙者。别立祢庙也。是大院不可居宗之祢位。故别于 宗庙。而别为庙以奉之也。是别庙 宗庙二庙也。自别庙观之。 主上继祢之小宗也。自 宗庙观之。 主上继祖之大统也。以 主上为小宗。则为大统于彼。以 主上为大统。则为小宗于此。而遂兼小宗大统。则是为二本而为二庙矣。不专乎此。不专乎彼矣。然将合小宗于彼也。则大院不敢偪于彼也。移大统于此也。则 先王不可替于此也。于是不得共享大院 先 王于一 庙之内。乃享大院于此。享 先王于彼。苟曰旁支达为干。大宗移于已而为一。则何乃为是有此有彼之礼乎。然而 …… (第 416H 页)
今曰大院当为正适。而与先王为一体。则是将祢先王。而大院之于先王。当以父子之伦为主。父子同享其子孙之祭 于一 庙之内。其来尚矣。有何未安之有。且先王许主上之不降大院。则必欲 主上之祢事之也。由祢及祖。人子之常。 …… (第 418H 页)
其祢也。不敢事之以正。而苟为未安之别庙者。乃是当降之證也。苟可以事大院以祢。事先王以祖。则何不享祖祢 于一 庙之内。而为之别庙耶。为之别者。是不以为二乎。别者。何谓也。是不为既有此而又有彼之称耶。苟谓祖祢一体 (第 422H 页)
别庙论
夫别庙者。别立祢庙也。是大院不可居宗之祢位。故别于 宗庙。而别为庙以奉之也。是别庙 宗庙二庙也。自别庙观之。 主上继祢之小宗也。自 宗庙观之。 主上继祖之大统也。以 主上为小宗。则为大统于彼。以 主上为大统。则为小宗于此。而遂兼小宗大统。则是为二本而为二庙矣。不专乎此。不专乎彼矣。然将合小宗于彼也。则大院不敢偪于彼也。移大统于此也。则 先王不可替于此也。于是不得共享大院 先 王于一 庙之内。乃享大院于此。享 先王于彼。苟曰旁支达为干。大宗移于已而为一。则何乃为是有此有彼之礼乎。然而 …… (第 416H 页)
今曰大院当为正适。而与先王为一体。则是将祢先王。而大院之于先王。当以父子之伦为主。父子同享其子孙之祭 于一 庙之内。其来尚矣。有何未安之有。且先王许主上之不降大院。则必欲 主上之祢事之也。由祢及祖。人子之常。 …… (第 418H 页)
其祢也。不敢事之以正。而苟为未安之别庙者。乃是当降之證也。苟可以事大院以祢。事先王以祖。则何不享祖祢 于一 庙之内。而为之别庙耶。为之别者。是不以为二乎。别者。何谓也。是不为既有此而又有彼之称耶。苟谓祖祢一体 (第 422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