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傳記類
詔令奏議類
雜史類
正史類
類書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禪宗部類
[成子泽]
成子泽。登第官佐郎。与尹元老,元衡等切亲。且于交河先茔相近。因往来扫坟。言语相失。祸作后。劾子泽为任耳目。诪张不根之言。赐死。(先是。子泽为大君师傅。大君即 明宗大 王也。甲辰。登科。朝望无出右者。元衡,顺朋辈最忌之。忠顺堂入对后。谓柳仁淑党被祸。)
[成遇,成 (第 64H 页)
成子泽。登第官佐郎。与尹元老,元衡等切亲。且于交河先茔相近。因往来扫坟。言语相失。祸作后。劾子泽为任耳目。诪张不根之言。赐死。(先是。子泽为大君师傅。大君即 明宗大 王也。甲辰。登科。朝望无出右者。元衡,顺朋辈最忌之。忠顺堂入对后。谓柳仁淑党被祸。)
[成遇,成 (第 64H 页)
先生先世。自忠武公逮至肃州府君。皆居于白川都台,栗原等地。至五代祖罗州府君。移居通津阳陵。至祖司直府君。又移于金浦县西坎井里。
二十四年( 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二岁)
二十五年( 明宗大 王元年)丙午(先生三岁)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四岁)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五岁)
先生与群儿读千字文于 (第 442H 页)
二十四年( 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二岁)
二十五年( 明宗大 王元年)丙午(先生三岁)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四岁)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五岁)
先生与群儿读千字文于 (第 442H 页)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二十四年( 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六月二十九日。(寅时)公生于安东府北马岩里第。(公先祖正尹公。 国初。随外氏金文英公恂别业。来居安东。考右尹公。自茅沙洞。移卜马岩里。)
二十五年丙午( 明宗大 王元年。 ○公二岁)
二十六年丁未(公三岁)
二十七年戊申(公四岁)
二十八年己酉(公五岁)
二十九 …… (第 7H 页)
穆宗皇帝隆庆元年丁卯。(公二十三岁)侍退溪先生于书斋。(先生谓曰。儒家意味自别。工文艺非儒也。取科第非儒也。仍叹曰。世间许多英才。混汨俗学。更有甚人能摆脱得科臼邪。)四月。与李艮斋,白惺轩(见龙),朴判官(欐。)同栖于清凉。○六月。 明宗大 王升遐。
二年 ( 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公二十四岁)春。中别试进士 (第 8H 页)
二十五年丙午( 明宗大 王元年。 ○公二岁)
二十六年丁未(公三岁)
二十七年戊申(公四岁)
二十八年己酉(公五岁)
二十九 …… (第 7H 页)
穆宗皇帝隆庆元年丁卯。(公二十三岁)侍退溪先生于书斋。(先生谓曰。儒家意味自别。工文艺非儒也。取科第非儒也。仍叹曰。世间许多英才。混汨俗学。更有甚人能摆脱得科臼邪。)四月。与李艮斋,白惺轩(见龙),朴判官(欐。)同栖于清凉。○六月。 明宗大 王升遐。
二年 ( 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公二十四岁)春。中别试进士 (第 8H 页)
四年辛酉。大明则 孝宗是也。我朝则非 世祖朝也。乃燕山之七年也。嘉靖二十五年。非辛卯也。丙午也。乃 明宗大
王之元年也。嘉靖辛酉。则实 明宗之十六年也。贵记中年岁。如是其径庭。不知尊亦有所考邪。自京大归入海等 (第 96L 页)
。目今天灾时变。近古所无。臣民惴惴。不知更有何事。 殿下当敷求善策。汲汲救时。不宜深拱无所猷为也。 明宗大
王以二百年 宗社。付之 殿下。 殿下受其忧也。非受其乐也。二百年 宗社日阽危地。而 殿下不思所以振起 (第 83H 页)
田。而别无亲蚕之举。及至八年。王妃亲蚕。而亦无亲耕之举。惟 中宗大王八年。并举亲耕亲蚕之礼。而厥后 明宗大
王八年亲耕。则亦无亲蚕之举。以此观之。则亲耕后必行亲蚕之说。固非定例。而矧今后宫嫔御亦已备矣。虽行亲 (第 484L 页)
与历代之事不同。而与朱子之说相反之甚耶。所谓强析为二。合行改正。合为一世者。真可谓今日豫备之言也。 明宗大
王之丧。 仁宗王妃服制。退溪初以嫂叔服为定。奇高峰以书往复。多引古礼。曲为之说以證之。以为当服齐衰三 (第 232L 页)
亲者。皆服斩之语及晋季母后为嗣君持斩制者。以證其言。臣等请有以破之。昔我 明宗大
王之丧。 仁圣王后以属则嫂叔也。先正臣李滉初误。以为当服嫂叔之服。李滉之门人奇大升驳言其不可。推出继 (第 145L 页)
也。先生曰。若先生在经席之上。为益甚大。假使无所猷为。而 上心倚重。人情悦赖。此亦利及于人也。至是 明宗大
葬。因日官议进定于九月。先生贻书退溪。并论其事。略曰。今 嗣王幼冲。国步多艰。揆之道理。恐不如令旨。 (第 183L 页)
殿下深惩既往。痛自勉厉。一反前日之为。必以穷理明善。正心克己自饬。蚤夜不懈。以为群臣四方之表率。而又必广求贤能。毕登于 朝。使之各得其职。 献可替否。庶几政令施措。粹然一出于正。无有偏私以间之。至其君臣相接之体。又以九经之道。推而行之。尊亲敬体。靡不致极。终始如一。则 圣德日新。 圣治日盛。 国体之尊。翘足可见矣。至于传说讹误之端。不必一一究覈。以伤大体。其有自显于物议者。亦皆随其轻重而斥黜之。俾国人知今日之事。源于己巳。造意虽不同。均之失其常分。永绝其患则善矣。臣窃惟三代以降。帝王无纯德。治忽好相嬗。大抵始初清明而末流转成危乱者。滔滔皆是。虽以周宣王唐玄宗之功烈。犹不免此。惟我 明宗大
王即位之日。春秋未盛。大为当国诸臣所误。屡起大狱。善士被戮。而中年以后渐能觉悟。得任尚震,李浚庆诸贤 (第 135L 页)
也。然其死而为之服也则未闻有行三年之制者。亦未闻有以服制之隆杀。为害于宗统也。是以我朝 恭懿殿之于 明宗大
王之丧。虽因奇大升之议。定继体之服而服期而止。先正臣李滉所谓岂有不止于期之理者。此其明證也。礼曰天子 (第 119H 页)
慈圣礼陟之恸。公除之后。又继有 两殿汤剂之忧。臣等不敢遽以常时所 禀者仰禀。而臣等窃考 本朝故事。 明宗大
王于孝陵初丧。有先正臣李彦迪等议请开筵事。语在彦迪文集中。 宣祖大王于 明庙初丧。亦 御经筵语在先正 (第 405L 页)
居上王之位。则世子之号无少为碍也。今日事势与 定宗大王时有别。而先正臣李彦迪当 仁宗大王违豫之日。 明宗大
王方为大君。而有封为 世弟。以定 国本之议。先贤定论既如此。则今此 延礽君位号。似当定为王世弟。伏惟 (第 478L 页)
三纲行实警民编等书。颁布于八路。使州县之官。晓谕民间。奖砺激劝。则其于变风易俗之道。岂少补哉。昔我 明宗大
王下教于礼曹曰。近来教导未至。风俗浇薄。不孝不友不姻不睦之法。自有国典。而闾阎之人。妄行非义。 (第 455H 页)
自 上益加精一之工。以为典学之要而以身先焉。则将见风行于上。草偃于下。而治隆俗美。邦其永孚干休矣。 明宗大
王下教于学宫曰。学宫。风化之本。首善之地。近来学校陵夷。是虽上不能鼓舞振作之致。师生之习。亦为偷靡。 (第 70H 页)
也。今无故骤进。实非微分所安。如使臣贪恋恩荣。冒进而不耻。岂不为违负夙心。羞当世而辱朝廷者邪。昔在 明宗大
王时。先正臣李滉自水部侍郎。升拜大司空。以为曾无尺寸报效。而遽尔超升。实前所未有之事。上章力辞必递而 (第 454L 页)
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澄所达。亦出于不讳嫌名之义。 孝宗大王尝以理皇称之。又曰。臣尝从李端夏闻之。 明宗大
王持礼甚严。王妃沈氏必以章服侍。家法之整肃如此。此后世所当法也。又曰。古者有女史记诸宫中之事。付之史 (第 191L 页)
然后国统尊重。然 明宗朝奇大升为三年之论。而先正臣李滉以谓岂有不止于期年之理乎。是以。 仁圣王后服 明宗大
王之丧。定为期年。而 宣祖大王承 明庙之统。亦未闻尊卑之论矣。 上有人心世道至此之教。故进言曰。 圣 (第 149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