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樂類
經解類
孟子類
論語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正史類
史鈔類
傳記類
載記類
雜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兵家類
天文算法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詔令奏議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中觀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泰始所行后世所可法也
图书集成案晋起居注曰武帝太始元年十二月太常
诸葛绪上言知士祭酒刘喜等议帝王各尊其祖所自
出大晋礼天郊当以宣皇帝配地郊宣皇后配明堂以
景皇帝文皇帝配博士宣兆议礼王者郊天以其祖配
周公以后稷配天于南郊以文王配五精上帝于明堂
经典无配地文魏以先后配不合礼制周配祭不及武

王礼制有断今晋郊天宜以宣皇帝配明堂宜以 文皇
配有司奏大晋初建庶事未定且如魏诏郊天大事
速议为定
晋书乐志泰始二年诏郊祀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
室肇 (第 16b 页)
   侯之心动矣是以惠公因鲁素用天子之礼
    乐遂有宰让郊庙之请然王使史角止之亦
    犹不许 晋文
请隧之意也盖是时王室之势 (第 37b 页)
典礼始备帝怒下胄诏狱嵩乃再会廷臣
先议配帝之礼言考季秋成物之指严父配天之文宜
奉献皇帝配帝侑食因请奉 文皇帝
配祀于孟春祈谷
帝从献皇帝配帝之请而却 (第 24b 页)
文皇
议不行已复以称宗
之礼集文武大臣于东阁议言礼称祖有功宗有德释
者曰祖始也宗尊也汉书注曰祖之称始始受命 (第 24b 页)
    蕙田案此口含为歃血之證
八年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注宋序齐/上王爵也)

(瓦屋/周地)
榖梁传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诸侯之参盟于是始故
谨而日之也诰誓不及五帝(注五帝谓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也诰誓尚书六)
(誓七诰是其遗文五帝之世道/化淳备不须诰誓而信自著)盟诅不及三王(注三王/谓夏殷)
(周也夏后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会众所归信不盟诅也)交质子不及
二伯(注二伯谓/齐桓 晋文)
 胡传周礼设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则请盟
 于会同听命于天子亦圣人待衰世之意耳德又下 …… (第 27b 页)
 耳敦以盛血尸之者执耳大者先歃小者亚之(哀十/三年)
 (吴晋争先国语曰吴先歃晋亚之又晋语宋之盟楚/人请先歃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定四年祝鮀曰)
  (晋文
践土之盟卫/成公弟犹先蔡)有玉帛以礼明神(哀十二年子贡/曰盟有玉帛以)
 (奉/之)有桃茢以祓不祥既 (第 42a 页)
造主合载一
主行皆大圣祖及宣尼亲所发明者比之常据不可同
涂又丘明修春秋悉以君子定褒贬陈泄冶以忠获罪 晋文
以臣召君于此数条复称君子将评得失特以宣
尼断之传曰危疑之理须圣言以明也或以东都不同
他都地有坛社宫阙 (第 59a 页)
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九十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吉礼九十
   宗庙时享
汉书 文帝
本纪文帝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见于高庙
景帝本纪元年诏高庙酎(张晏曰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之言纯也至 …… (第 1a 页)
事存继嗣故傍尊虽近弟侄弗祀君道虽
高臣无祭典案晋景帝之于武帝属居伯父武帝至祭
之日犹进觞爵今上既纂嗣 文皇
于孝武室谓宜进拜
而已觞爵使有司行事案礼过墓则轼过祀则下凡在
神祗尚或致恭况昭太后母临四海至尊亲曾北 …… (第 35b 页)
旷仰思从敬窃谓为允臣等参议甚有明證宜如所上
诏可
元徽二年十月丙寅有司奏至尊亲祠太庙 文皇帝

后之日孝武皇帝及昭穆太后虽亲非正统而尝经北
面未详应亲执爵与不下礼官议太学博士周山文议
案礼尊者 (第 37a 页)
典案晋景帝之于武帝属居伯父武帝至祭之日犹进
觞爵今上既纂祠 文皇
于孝武室谓宜进拜而已觞爵
使有司行事案礼过墓则轼过祠则下凡在神祗尚或
致恭况昭太后母临四海至尊亲曾北 …… (第 38b 页)
以愿议为允诏可
  文帝
路淑媛传 (第 39a 页)
文帝
路淑媛入后宫生孝武帝拜为
 淑媛上即位奉尊号曰皇太后宫曰崇宪废帝即位
 号太皇太后太宗践祚号崇宪太后 …… (第 39a 页)
等七人同匪子左丞王谌
重参议谓以币遍告二庙薶毁殷主于北墙宣太后上
室仍设脯醢以安神匪子议为允诏可
  文帝
沈婕妤 (第 40b 页)
文帝
沈媫妤为美人生明帝拜为媫 …… (第 40b 页)
          右宋后妃庙

南齐书礼志建武二年有司奏景懿后迁登新庙车服
之仪祠部即何佟之议曰周礼王之六服大裘为上衮
冕次之五车玉辂为上金辂次之皇后六服祎衣为上
褕翟次之首饰有三副为上编次之五车重翟为上厌
翟次之上公有大裘玉辂而上公夫人有副及祎衣是
以祭统云夫人副袆立于东房也又郑云皇后六服唯
上公夫人亦有袆衣诗云翟茀以朝郑以翟茀为厌翟
侯伯夫人入庙所乘今上公夫人副袆既同则重翟或

不殊矣况景皇懿后礼崇九命且晋朝太妃服章之礼
同于太后宋代皇太妃唯无五牛旗为异其外侍官则
有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即散骑侍即各二人分从前
后部同于王者内职则有女尚书女长御各二人棨引
同于太后又魏朝之 晋王
晋之宋王并置百官拟于天
朝至于 (第 42a 页)
晋文王
终犹称薨而太上皇称崩则是礼加于
王矣故前议景皇后悉依近代皇太妃之仪则侍卫陪
乘并不得异后乘重翟亦谓非 (第 42a 页)
 系狱而武平心决之得不死则又造谢不惭先儒谓
 圣礼家之宗而身为赃吏子为贼徒可为世鉴王肃
 在魏以女适 司马昭
当是时昭篡魏之势已成肃为
 世臣封兰陵侯官至中领军乃坐观成败及毋邱俭
 文钦起兵讨贼肃又为司马师画策 (第 28a 页)
    才可与立三国人才可与权
纪元表癸卯汉后主建兴元年(四年魏文帝崩太子睿/立是为明帝 五年魏)
(明帝太和元一七年吴黄龙元吴王称帝景十年吴/嘉禾元 十 年魏青龙元 十五年魏 初元)
午汉延熙元年(二十子是年吴赤乌元齐二年魏明帝/崩太 芳立 三年魏 王芳正始元)

(月十二年魏嘉平元孙十四年吴太元元建十五年二/ 吴改元神凤四月 权薨子亮立改为 兴 十七)
(年魏司马师废其主芳为齐王迎立高贵乡公髦改元/为正元 吴五凤元 十九年魏甘露元吴太平元)
戊寅汉景耀元年(五废是年魏封 司马昭
(第 50a 页)
晋公
吴孙/綝 其主亮立琅琊王休改元永安)
(立三年 (第 50a 页)
司马昭
弑其主髦迎/ 常道乡公奂改为景元)癸未汉炎兴元年(十月为/魏所灭)
(一在位四十/ 年改元四) (第 50a 页)
          右蜀汉
甲申魏咸熙元年(进封 司马昭
(第 50a 页)
晋王
马二年十二月/禅位 (第 50a 页)
晋王
太子司 炎晋封为陈)
(留/王) …… (第 50a 页)
 庙至怀德京兆府君应落想足下亦是识刁侯不欲
 告惠怀二帝不知于礼云何循答曰古礼及汉氏之
 初皆帝帝异庙即位大事谒于太祖故 晋文
朝于武 (第 53b 页)
    下之分此条以三公沿袭成例故存之
晋书乐志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
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及太和中左延年攺夔驺

虞伐檀文王三曲更自作声节其名虽存而声实异惟
因夔鹿鸣全不改易每正旦大会太尉奉璧群后行礼
东厢雅乐常作者是也后又改三篇之行礼诗第一曰
于赫篇咏武帝声节与古鹿鸣同第二曰巍巍篇咏
用延年所改驺虞声第三曰洋洋篇咏明帝用延年
所作文王声第四曰复用鹿鸣鹿呜之声重用而除古
伐檀
     (第 15b 页)
 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昏礼杀于此焉
 又云冬合男女春班爵位皆谓顺也王肃云昏姻始
 于季秋止于仲春不言春不可以嫁也而 马昭
多引
 春秋以为之证反诗相难错矣两家俱失义皆不通
 通年听昏盖古正礼也今案士昏礼请期之辞云惟
 是三 (第 33a 页)
 鹿(僖二十八年晋侯侵曹伐卫取五鹿杜注卫县西/北有地名五鹿阳平元城县东亦有五鹿盖两注)
 (以存疑晋之卫县今为山东东昌府观城县元城县/即今大名府治也案五鹿为卫邑 晋文
取之而仍属)
 (卫襄二十五年卫献公自齐还国齐崔杼止其帑以/求五鹿此时盖属卫哀十四年齐卫救范氏围五鹿 …… (第 16a 页)
 (归德府睢州治东/南接宁陵县境)城濮(庄二十七年公会齐侯于城/濮杜注卫地将讨卫之立子)
 (颓是时王命齐桓为侯伯僖二十八年 晋文
败楚于/城濮即此今山东曹州府濮州南七十里有临濮城) …… (第 17b 页)
 (太子申生居之亦谓之新城亦谓之下国新城以城/曲沃而名下国以桓叔至武公国之三世为晋之旧)
 (国也僖二十四年 晋公
子入于曲沃朝于武宫盖武/公庙所在后为栾氏食邑襄二十三年晋栾盈入于)
 (曲沃以叛即此晋亡入魏秦谓之左 …… (第 30b 页)
 (注晋别县在上党后为羊舌赤之食邑昭二十八年/灭羊舌氏以乐霄为铜鞮大夫汉置铜鞮县属上党)
 (郡晋因之故城在/今沁州南十里)桑田(成十年 晋公
召桑田巫杜注/晋邑故虢地后入晋僖二年)
 (虢公败戎于桑田即此今河南陜/州阌乡县东三十里有稠桑驿) …… (第 35a 页)
 (谓屈产为地名今汾州府石楼县东南四里/有屈产泉牧马川上多产名驹接隰州界)垂棘(杜/注)
 (地/阙)高梁(僖凡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伐晋及高梁杜注/晋地在平阳杨县西南僖二十四年 晋公
子)
 (使杀怀公于高梁即此今平阳府临汾县东北三/十七里高梁都地名梁虚是也与洪洞县接界)
 略(僖 (第 39b 页)
十五年晋侯许赂秦伯东尽虢略内及/解梁城杜注从河南而东尽虢界见山川)解梁城
 (杜注河东解县今山西蒲氏府/临晋县东南十八里有解城)令狐(僖二十四年 晋/公
子济河围令)
 (狐入桑泉取臼衰文七年晋败奈师于令狐即此阚/骃曰令狐即猗氏也今蒲州府猗氏西十五里有令 (第 39b 页)
    卿之司马司空也
成三年左氏传于是荀首佐中军矣
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注韩/厥为)
(新中军赵括佐之巩朔为新上军韩穿佐之荀骓/为新下军赵旃佐之晋旧有三军今增此为六军)

    蕙田案 晋文
于三军之外别立三行后改为
    新上下军其后罢之至景公遂立六军俨然
    天子之制矣
四年左氏传 …… (第 20b 页)
功使为令尹
二十六年左氏传楚令尹子玉司马子西帅师伐宋
二十八年左氏传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子西将
子上
将右
    蕙田案春秋时楚亦为三军其军将出于临
    时简择城濮之役子玉以令尹将中军子西
    …… (第 56a 页)
    尹孙叔敖不为军帅鄢陵之役则子反以司
    马将中军子重以令尹将左军皆无一定之
    例也
蔿吕臣实为令尹
三十三年左氏传楚令尹 子上
侵陈蔡
文公元年左氏传穆王立以其为太子之室与潘崇使
为太师且掌环列之尹(注环列之尹宫卫之/官列兵而卫 …… (第 56b 页)
    官名随时改易尊卑无定耳
楚子田孟诸宋公为右盂郑伯为左盂期思公复遂为
右司马子朱及文之无畏为左司马(注将猎张两甄故/置二左司马然则)
(右司马一/人当中央)
十二年左氏传令尹大孙伯卒成嘉为令尹
宣公四年左氏传及令尹子文卒斗班为令尹子越为
司马蔿贾为工正谮子扬而杀之子越为令尹已为司


    蕙田案传自子文授政子玉以后继之者蔿
    吕臣 子上
大孙伯成嘉凡五人斗般为令尹
    当在成嘉之后非即继子文而为令尹也
其孙箴尹克黄(注箴尹/官名) (第 58a 页)
    宋志俱无之
中书监及令(汉武帝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仆射成帝更名中谒者令而罢仆射)
(东京省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 文帝
改为中书置监令并一人晋因之) 中书侍
(魏置中书通事郎晋改曰中书侍郎员/四人江左初改为通事郎寻复如 (第 25a 页)
    为定论也宜并存以俟来者
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
五年一朝(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然此大聘与朝 晋文
霸时所制也虞)
(夏之制诸侯岁朝周之制侯甸男采卫要服六者各以/其服数来朝 疏昭三年左传郑子太叔曰文 (第 11a 页)
襄之霸)
(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故云 晋/文
霸时所制而 (第 11a 页)
晋文
霸时亦应有比年大夫之聘但子)
(太叔略而不言此亦据传文直云大聘与朝不云比年/小聘案左传三年聘五年朝诸 …… (第 11a 页)
 (吴氏澄曰书言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谓不当巡守/之年每年一方诸侯来朝周而复始则是各方诸侯)

 (每五年而一/朝京师也)
    蕙田案此 晋文
霸时之制五年一朝盖取唐
    虞之法比年小聘三年大聘则周礼邦交之
    正法也孔氏颖达曰周室既衰 (第 12b 页)
 法贾疏分别言之极明
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
(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此 晋文
霸时所/制也 疏按昭三年左传郑子太叔曰文襄之霸也其)
(务不烦诸侯令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故郑云 (第 4a 页)
晋文
霸时所制也)
 陈氏礼书轻财重礼交人之道也听命达言使者之 (第 4a 页)
不及三王者周公制盟载之法谓凡/邦国有疑会同始为之不如春秋之世屡盟也)交质
子不及二伯(注二伯谓/齐桓 晋文)
    蕙田案荀卿亦云盟诅不及三王与榖梁同
    然周官司盟掌盟载之法天子会诸侯于方
    岳 (第 5b 页)
 休老劳农以至诸侯大夫不世爵其言养老恤孤分
 田制禄亦所以成始也王制所论其序如此然而九
 州之地近于诬诞朝聘之言疑于 晋文
所制又可疵 …… (第 4a 页)
 至孟子时六国并雄则周已亡但未灭耳其所欲行
 于当世与孔子已稍异不惟孟子虽孔子复出亦不
 得同矣秦灭汉兴郦食其请立六国后而张良以为
 非及 文帝
初贾谊所言正朔官名色尚黄数用五而 …… (第 6b 页)
 追还帝王之道耶然则治后世之天下而求无失乎
 古人之意盖必有说非区区陈迹所能干也
 孙氏(景南/)曰案前汉郊祀志 文帝
使博士诸生刺六
 经中作王制谋议巡守封禅事则知礼记之书杂出
 于汉儒明矣特其时去古未远老师宿儒得于载 …… (第 7a 页)
 严何为弛商贾之律使得操奇赢以乘上之急也论
 者皆以为遭秦绝学而古制不可复识究观诸生之
 所考亦既详矣 文帝
能使人论次其书而不能用与
 叶公好龙何异吾尝论汉人不能复古览王制之书
 每为之太息也
 江陵项氏曰王 …… (第 10b 页)
 则皆取于公羊氏其言诸侯朝聘之节则取于左氏

 其馀必皆有所授盖 文帝
合汉初今文博士之传斟
 酌增损共为一书将以兴王制致太平者其说自应
 与古文诸书不合郑康成无策以通之强 …… (第 11a 页)
 加诸侯甚非居重驭轻强干弱枝以身使臂之意也
 七国之乱吴实首祸汉之君分受其责众建诸侯之
 策所以痛哭于 文帝
之世欤 又曰附庸壤地褊小
 迫于大国之间德不足合瑞于天子地不足敌大于
 诸侯虽有命以自居于其国而其势 (第 37a 页)
 国以予少者如此则彼未必服或以生乱又如周王

 以原田与 晋文
其民不服至于伐之盖世守其地不
 肯遽从他人若封王子弟必须有空地方可封左氏
 载齐地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 (第 45a 页)
 莫适所主而望大国之安靖周室既不以为意齐侯
 自见为牧伯之后而取方伯连帅之权而因以为利
 耳当是时中国盖多故矣此盖其始变也未几齐桓
  晋文
踵其馀迹而牧伯之事始大放肆不出于王命
 而强大得以专行于弱小矣虽然王使召伯赐齐侯 (第 30a 页)
 以侯伯之命(庄二十/七年)是犹有待于王之命也 晋文

 天王于践土而策命诸侯为侯伯君子以为何异于
 要而取之也况于二公之身其亲所屠灭者甚众方
 之古牧 (第 3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