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書類
地理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傳記類
目錄類
紀事本末類
詔令奏議類
正史類
類書類
雜家類
兵家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清代道教文獻
(甲者今但升名其后又许纳敕三次为定制焉大 李元/阳
白崖毕钵罗窟志岩壁上有独木桥十馀所 木如)
(指长三尺或五六尺巇险不敢著足樵子儇疾者履之/而过亦不 (第 33a 页)
女开垆相对依江渚) (杨巨源大堤曲丨丨婵/徐夤南书筵中咏红手)
(帕诗鹤绫三尺晓霞浓送与东家丨丨容苏 李中溪
边/吟茜裙丨丨采莲去笑冲微雨上兰舟 轼李钤辖)
(坐上分题戴花诗丨丨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第 48b 页)
  蓼
蓼花(宋史乐志风入松丨丨红曳珠佩遵渚鸿石林泉/高致石有怪石坡石松石兼云松者也林 兼之)
(林木秋江怪石怪石之在秋江也江上丨丨蒹葭之致/可以映带远近作一二也 王十朋民事堂赋射的黑)
(而米斛千兮撷丨丨以为粮寿柳宗元田家诗丨丨被/堤岸陂水寒更渌 杜牧题 安县甘棠馆御沟诗水)
(殿半倾蟾口涩为谁流下丨丨中溪温庭筠东归有怀/诗鹭眠茭叶折鱼静丨丨垂 又 上行见荷叶下)
(许浑朝台送客诗岭北居人莫回首丨丨枫叶万重关/ 方干陆处士别业诗蝉噪丨丨发禽来山果香 刘)
(兼莲塘霁望诗远岸牧童吹短笛丨丨深处信牛行芹/李咸用登楼值雨诗见松槛下 于鹄寄周恽诗见)
(叶下竹 李中溪
边吟诗见蘋穗下平王禹偁诗携瓶下/岸买 叶挂席背风穿丨丨 孔 仲风雨有秋色率) …… (第 39a 页)
波)
(任希古诗丨丨疑池上菱花似镜前鱼梅尧臣任适/尉乌程诗到时丨丨长 司马光诗 动惊丨丨)
蘋穗 (李中溪
边吟诗鸂鶒双飞/下碧流蓼花丨丨正含秋)
蘋末(庾肩吾团扇铭清逾丨丨莹等寒泉月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 (第 43b 页)
 (论其理以至六合之外伊川叹/曰平生唯见周茂叔论至此)可卓(丁鹤年诗无锥丨丨香/岩地有柱难擎把国天)
涿(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竹角切音斲)
 补藻封涿(易林丨丨沟/渎灌溃国邑)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竹角切音斲)
 补藻片琢(名山记 李元阳
点苍山志曰山腰多白石腻如/切肪白质墨章丨丨为屏有山川云物之状)施琢(王/禹) (第 8b 页)
  馆选散授不拘内外如永乐乙未沈晹知县戊戍
  莫圭孔友谅知县宣德癸丑傅纲知县正德甲戌
  王邦瑞知州嘉靖丙戍 李元阳
王格张铎连矿知 (第 55a 页)
  懿美之迹而志不知载惜矣
军都山在昌平州西北二十里昌平汉军都县以山名
也后汉卢植隐居上谷立黉肆教授生徒昭烈微时修
弟子礼焉彼时军都县属上谷郡又名居庸山
银山在昌平东北六十里峰峦高峻冰雪层积色白如
银故名麓有石崖皆成黑色又名铁壁顶为中峰迥出

云霄缘石梯上五里许下视梵刹如弹丸刹乃唐时建
领七十二庵沙门邓隐峰藏修之所有浸月泉天清桥
巨虎石诵经台诸胜
   明李元阳
记晓起骑行几二十里路人乃云赤独
  子去密云已旬日矣众相顾色阻南沙谓予曰银
  山铁壁去此不远盍往游 …… (第 32b 页)
  不游为恨荆川名顺之编修武进人湛泉名与龄
  验封郎山西人少海名瀚考功郎顺庆人南沙名
  过职方郎富顺人予则名 元阳
(第 34b 页)
仁甫
(第 34b 页)
中溪

  理人为御史
玉带山在州东北十五里山腰白石周围如带实拱揖
皇陵者又五里为笔架山三峰并列迥出云表 …… (第 34b 页)
  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

   李元阳
纪盘山顶上无土盘石径四丈许有大字
  刻云唐李从简游李靖舞剑台盖此石即靖舞剑
  处也字刻约八寸许深 (第 54b 页)
也又云昆崙西南有嘉湖分为潞江大居槟榔安
义四大江皆折数千里入南海而无源弱水黑水其入
流沙而出此乎履按 李元阳
曰西洱海出浪穹是黑水
伏流别派也点苍山后濞水漾水合而会兰沧江入南
海兰沧即黑水也其辨曰潞江兰沧皆由吐 (第 23a 页)
  江阴县城池考
江阴县城自梁太平二年始筑跨乾明演教二寺故址历隋
唐皆因其旧以其创始故曰古城后梁乾化三年改筑(祥符/图经)
(载城周一十三里天祐十年/筑内有子城即古城旧址)后晋改县为军曰军城门四曰
延庆钦明通津朝宗宋增城门四东曰新津南曰观风西曰望
京北曰澄江外城门五东曰春晖西曰天庆南曰朝宗西曰
爱日东北曰建寅元定江南城郭尽燬至正十一年兵起始

诏天下复缮城郭时州人黄傅摄州事率乡民垒土城之国
初龙凤三年更加修筑甃砖垒石增女墙辟四门名仍其旧
岁久而倾如履平地正德元年知县刘纮修朝宗天庆二
门六年知县王鉼裒民力畚土筑之周九里三十步高一
丈五尺门皆有楼东南北各置水关次年流贼渡江寇城
下居民赖以保障十二年推官王钧置扉木架城上覆以
瓦嘉靖十二年 知县李元阳
增建城楼八座各当空阙瞭
望相属二十二年巡江御史马公璋捐赎垒石培址甃砖 (第 49b 页)
云云士祯按黄华老
人即金翰林修撰王庭筠字子端此四诗有真迹石刻
在汾州府学朱翰林彝尊吴徵士雯皆曾见之盖 李中
(元/阳)
侍御摹刻于点苍而滇人傅会为仙耳又云苍山
中岩亦号雪山相传即如来苦行之地草石皆作栴檀 (第 19a 页)
按黄华老
人即金翰林修撰王庭筠字子端此四诗有真迹石刻
在汾州府学朱翰林彝尊吴徵士雯皆曾见之盖李中
(元/阳)
侍御摹刻于点苍而滇人傅会为仙耳又云苍山
中岩亦号雪山相传即如来苦行之地草石皆作栴檀 (第 19a 页)
生在滇有张半谷含辈从游时谓杨门六学
士以比黄秦晁张诸人半谷即愈光馀则杨弘山士云
王纯庵廷表胡在轩廷禄 李中溪元阳
唐池南锜又有
吴高河懋为七子以拟廖明略升庵谓七子文藻皆在 (第 17b 页)
  尤生
江南尤生者忘其郡县将赴乡试而苦贫无装具夜梦
人告曰市桥下有白金二锭重二十两五更可往取之
如其言而往无所见夜复梦如前又往亦无所遇桥侧
有银工某者怪其早行频数邀而问之尤告以梦且叹
鬼神弄人如此至夜复梦如前更促其早往至则果有

白金如其数银工又邀而问之对以故出示果白金也
银工曰吾误矣昨闻君述梦聊镕铅锡为之以戏君耳
不意误取箧中金以往然神先告之特假手于我此定
数也即举以相赠已而中式乃倍酬银工焉
  李参政仆
己未七月廿八日京师地震前河东道参政 李元阳

采峪死焉其二仆皆死逾二日一仆复活云初地震时
不知已死但见二伟丈夫各高丈馀驱出门顾视同行 (第 7b 页)
遗于辞无所假盖以文举为七人之领
袖也(杨用修集曰吴高河懋常以杨宏山士云王纯庵/廷表胡在轩廷禄张半谷含 李中溪元阳
唐池南)
(锜为杨门六学士以拟苏门秦黄晁张廖略云余曰得/非于子而七乎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余固不) (第 15b 页)
(热则寒火类矣正与赤火对烧酒/染青衣可点之以送客而衣无伤)
阴火潜燃 徐兢记自四明之高丽黑洋夜火熠熠
元阳
记西洱冬夜起风水面火高数丈洱水咸自分水
崖下河鱼不入与海同故也曾弗人曰吕宋客言船上
夜以淡水茶泼海则 (第 14b 页)
   金鸡
武夷接笋道士程应元者曾入金鸡下洞从舟中仰视
洞若不甚深广所堆木若有限比履其所甚宏邃内有
三丈馀楠木上阁仙蜕十三函每函头颅一二片胫骨
一二茎手骨一二节皆裹以锦帕一函中有鹤骨头与
足各一又楠木刳一舟长丈馀阔三尺内细罗香末并
香灰几满而洞中香灰成堆者亦累累然上金鸡洞视
下洞为小人不敢到万历丁丑五月有张富郎者年八

十馀冒险入其中则见数人鼾睡香灰内傍有铜磬覆
地富郎翻而视之磬下一鸡遽展翼鼓扇香灰眯目仓
皇俯伏半晌稍息亟由篮缒下半空篮掀富郎坠入舟
子怀中无恙后年九十终应元亲见富郎道其详陈司
马又亲见应元纪其实
   金鸡洞香炉
武夷金鸡洞旧志云嘉靖甲午飞来铁香炉可三百斤
戊戌 御史李元阳
作记谓洞中见新置一物如香奁状 (第 25a 页)
熊耳山地)
(理志熊耳之山出三水洱水其一焉/计其道里与朱说不合未能断也)而西流注于洛(任/臣)
(案 李元阳
云地理志谓南中山曰昆弥水曰洛山海经/洱水西流入于洛盖澜沧江亦名洛水言脉络分明也)
(据此则诸洛/非上 (第 37b 页)
 工书 启 越
鹤 余承恩         参将 靖 川
鉴 李际春和元       按察 历 楚 中溪李元阳仁甫       
太守 靖 滇
吾 徐楚世望        参政 历 浙
西 鲍恂仲孚秀民      徵士 初 秀
  (第 2a 页)
又有火刘协新论水性宜冷而有华阳之温泉火性
宜热而有萧丘之寒燄按萧丘在海中有自生火春起
秋灭着木不焚又 李元阳
洱海记言夜见水面火高数 (第 36a 页)
 生集辄闭门面试一文或破题数首随阅随定毕使
 开门呼名而出案牍随之先后允惬私嘱者无所措手
得三士 明 李元阳
集杨文襄一清为提学谓人曰吾
 于陜得三士康海吕楠马理也后果为闻人
为损月俸 献实宗臣为福建督学进退诸 (第 29b 页)
 洗热恼心悉依清净力
螺髻插星 王世贞咏大佛诗何来布金地螺髻插星
 辰谓尔原无相怜予亦幻身
母即佛  明李元阳
集杨黼读书养亲一日闻蜀有无 (第 6a 页)
 伴进一象骨扇及出关以其扇返之交王谢表有廷
 臣清白之语
貂扇 明纪事本末刘瑾冬月团扇饰以貂皮
不敢挥扇  李元阳
集张时宜教授建昌与郡人罗近 (第 1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