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易類
樂類
詩類
四書類
五經總義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別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雜史類
正史類
史評類
史鈔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農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詞曲類
詩文評類
 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
 仰珙刋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
 孝肃之子也
  王廷相
葬次说赵季明族葬说何如曰序昭穆收族 (第 17b 页)
 (从屏后趋出泣拜曰愿以某生年所值日葬父乃克/葬后公官至南京大司马赠宫保则葬日吉凶何必)
 (拘而多/疑乎)
  (王廷相
曰葬有风水之说何如曰邪术惑世以愚民/也古之大儒已历诋其谬矣曰今之学士大夫尚崇) (第 26a 页)
 号呼于涂而迎之以归祠庙以妥之木主以依之祝
 辞以告之牲醴俎豆以飨之哭泣擗踊以哀之三年
 而除其服岁时举祀如常仪则庶乎其可也
  (王廷相
曰寇乱而失其体招魂而葬何也曰葬所以/藏其体敛衣冠而招魂不亦作虚乎闭精灵于沈冥)
 (之域不几于失鬼神 (第 22b 页)
 (是王师所临见枯骸必掩埋之而后去洪武三年禁/止浙江等处水葬火葬中书省礼部议以民间死丧)
 (必须埋葬如无地官司设为义冢以/便安葬并不得火化违者坐以重罪)
  (王廷相
曰贫不能营葬具何如曰衣衾棺椁切于身/者也苟贫也馀不必具可也其甚也衣衾周体有棺)
 (而无椁亦可也子游 (第 9a 页)
则不往
(蜀谯周云礼哭于门内之右明为变位也后日之哭/既朝与其殡卒事出改服即位如初亦三日五哭也)
  (王廷相
曰并有父母之丧如之何曰记有之其葬也/先轻而后重其奠也虞也先重而后轻曰今也同葬) (第 8a 页)
 (不为也不求勉于此而徒欲并废于彼如之何其可/也且晋于殽之役子墨衰绖遂墨以葬文公得罪于)
 (万世大矣况墨以庙祭乎然则何/为而可功衰祭于主深衣荐于庙)
  (王廷相
丧中祭祀说三年之丧祭乎曰记有之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故孔子曰缌)
 (不祭又何助于人三 (第 38b 页)
 (张子曰今人多历年所而葬者亦当用改葬之服盖/古者未葬则主人不除今既除之矣则犹当从改葬)
 (服礼改葬服缌久不葬者似难为虞/祭以其无几筵也三日而省墓可也)
  (王廷相
曰有故过期而葬者其礼何如曰未葬不可/变服斩衰之丧周而葬者则以葬之次月小祥其大)
 (祥仍依再周之礼禫 (第 22b 页)
  (王廷相
修墓制服说父母之墓崩毁或盗发露柩体/修之宜何服曰此痛之甚者也可无制服以临之乎)
 (礼无正文以义而起 (第 9b 页)
 (父忧去官已而真宗思之即其家起复为淮南发运/使及史嵩之丧父经营起复是也今人以服阕为起)

 (复误矣宋制衔上亦带书如起复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臣赵普是也)
  (王廷相
夺情说三年之丧可以服官政乎曰记有之/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之丧三月不从政又曰)
 (三年之丧祥而后从 (第 31b 页)
 明

汪氏 克宽 德辅(环谷)


宋氏 濂  景濂(潜溪)


冯氏 善 (文所)


邵氏 宝  国贤(二泉)



邱氏 浚  仲深(琼山)


黄氏 润玉 南山(四明) 王氏 廷相 子衡(浚仪)
吕氏 楠  仲木(泾野)


杨氏 廷和 介夫(新都)


薛氏 蕙  君采(亳州)


何氏 (第 18a 页)
 存异黄氏润玉曰衣必有内外衿衽二尺五寸言用
 布一幅长二尺五寸斜尖裁为燕尾状施于领下作
 内外衿也  王氏廷相
曰如郑贾说是衣皆无衽如
 对衿比甲之制矣衰领当如二矩相交衣身承领不
 尽别用布二尺五寸交斜裁之缀于衣 (第 61a 页)
丑良切鬼也)(五音篇海音察罗鬼也)(说文长笺与虚同)(五音篇海)
(音劬亚也)(字汇补渠追切音逵怪石 王廷相
阴阳管见辨罔两罔象山魈水之怪来游人间皆非所谓神也) (第 63a 页)
  律吕精义乃臣父之遗志而臣愚所述也分为内外二
篇内篇主声数者为本外篇主辨论者为末虽则祖述
前贤师法往古然非宋已来律家常谈也是以臣愚窃
谓比照大明清𩔖天文分野等书事例宜加大明二字
于书名之首焉何也盖此一书前代未有实自我朝始
耳良由世庙中兴礼乐咸新文化远被而朝野臣民靡
然向风矣当此之时于历数则有若乐頀华湘唐顺之

赵贞吉顾应祥等诸臣出焉于乐律则有若张鹗吕楠
廖道南 王廷相
韩邦奇等诸臣出焉如是诸臣未能殚
举各有著述一时出者皆赖世宗皇帝好学作养之所
致也由是臣父恭王厚烷及臣 (第 47b 页)
  序曰不经之谈儒者不信盖常理也不经之谈儒
者信之岂非一大怪异事乎候气之说有二作乐
致物此其正说非不经之谈也埋管飞灰此其谬

说乃不经之谈也然自两汉扬雄蔡邕已有是说
迄于宋元朱熹许衡中历多儒未尝辨论以破其
谬是故学者惑之久矣恭惟世庙中兴礼乐咸新
文化远被于是始有一二儒臣稍稍辨论以破其
谬若 王廷相
刘濂季本何瑭之徒是已此系本朝
盛事理合拾遗补阙著成篇章以备国史采用或
少裨于万一云耳

   (第 22a 页)
王廷相
曰律吕何为者正乐之法器也人有性情 …… (第 22a 页)
  跋曰按刘濂指诗经即乐经其论甚精何瑭引俗
乐證古乐其说甚明李文察谓律吕乃乐之筌蹄
而永乃声气之元其论益精其说益明要之皆为
有见者也季本辨往而不返之非 王廷相
等辨候
气之谬诚为卓见不可诬也故其言或同或不同
或当或未当今并载之以广异闻但诸臣所著律
书皆宗三分损 (第 42b 页)
  臣闻宋朱熹之言曰看乐记大段形容得乐之气象当
时许多名物度数人人晓得不须说出故止说乐之理
如此其妙今许多度数都没了只有许多乐之意思是
好只是没顿放处又曰今礼乐之书皆亡学者但言其

义至于器数则不复晓盖失其本矣臣自壮年以来始
见韩邦奇 王廷相
及何瑭等所著乐书略有省焉乃曰
古乐今乐盖不甚相远也慨生之既晚不获与前辈同
游虽有一得之愚无凭质问楚辞 …… (第 1b 页)
  古人之律凡有三品上品以玉中品以铜下品以竹王
子年拾遗记曰黄帝吹玉律正璇衡晋志曰黄帝作律
以玉为琯舜时有玉律曰昭华之琯汉章帝时泠道舜
祠下得白玉琯晋武帝时汲郡魏襄王冢中得古玉律
荀勖依姑洗玉律小吕玉律以造尺隋志引梁武帝钟
律纬曰从上相承有古玉律八枚惟夹钟有昔题刻刘
贶曰书传言舜有白玉琯汉时舜祠下实得之晋汲冢
亦获玉律则古用玉律明矣周礼大司乐六律六同郑

氏注曰此十二者以铜为管又大师执铜律以听军声
典同掌六律六同注曰故书同作铜律述气同助阳皆
以铜为之大戴礼保传篇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
中某律月令注曰律候气之管以铜为之汉制亦用铜
故律志曰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
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是以
用铜也 王廷相
曰上古断竹为管后世易以铜玉自今
论之玉不可以多得嶰谷之竹出自昆崙亦非人力可 (第 29a 页)
 震巽坎艮坤为次窃疑卦之生也由太极而两仪而
 四象而八卦初非先有乾而后生兑先有兑而后生
 离有震巽坎艮而后生坤也
  王子衡
曰易自文王孔子以至汉唐并无以图为说
 者独邵氏云天地定位章伏羲八卦之位帝出乎震
 章文王八卦之位不知 (第 9a 页)
   (孙无父而为祖后者祖父在虽当为祖母承重/亦降为期今祖父已卒而遭祖母之丧故得申)
   (三年也 王氏廷相
曰礼父在厌其母故齐衰期/父卒始得为母申其私而齐衰三年是以承重)
   (者祖亦厌其祖母没而后齐衰三年 (第 12b 页)
 (处从左畔横裁入六寸下右畔亦然又从上左下裁/入六寸处邪裁乡右接右畔六寸处断为两祍邪裁)
 (各尺五寸合上下各一尺总二尺五寸也两案注以/衣带下尺为掩裳上际疏以此衽为掩裳 旁下际)
  (王氏廷相
谓上衰长六寸疏谓有外衿则有内衿可/知黄氏宗羲云用布二尺五寸交斜裁之为二缀于)
 (前衣身下左右在左为 (第 45a 页)
言以
欺其君且以欺天下后世者也隋以后无言候气者蔡
氏乃欲多截管拟黄钟冀其幸而有应其求之愈难而
愈远矣 明王廷相
何瑭朱载堉皆辨其谬袁黄答张居
正五不合之说则谓候之不得其法事不见史仅见李
世达序今附载之其云依法候之 (第 2b 页)
飞去又韩保升本草注云
有人候其封穴坏而看之见有卵如粟在死虫之上果
如陶说盖诗人知其大而不知其细也近世 王浚川

述陈明卿类书皆与二陶段氏之说合夫之在南岳有
山僧如满言其如此因导夫之自于纸卷中展看一一
悉符陶段 (第 2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