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地理類
政書類
別史類
編年類
目錄類
詔令奏議類
雜史類
正史類
藝術類
類書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少保,改内阁,管诰敕。十月卒。

费宏九月任。 元二月入阁。

胡汝砺二月升。三月卒。 王敞
三月任。九月加太子少保。 璟九月加太子少保。十二月致仕。 亨九月改南京。

李燧九月任。
方四、曹甫、蓝廷瑞、鄢本恕等躏四川;汪澄二、罗光权、王浩八、王钰五等扰江西,皆称王。四方告急无虚日。 兵部尚书王敞
不能办贼。帝既命洪钟、陈金、马中锡督师分讨。其年五月,罢敞,以鉴代之。鉴乃选将练兵,录民间材武士,令
郎夹江宿进疏陈六事,言:「忤逆瑾死者,内臣如王岳、范亨,言官如许天锡、周钥,并宜恤赠。又附瑾大臣,如 兵部尚书王敞
等及内侍余党,俱宜斥。」疏入,帝怒将亲鞫之,命张永召阁臣李东阳。东阳语永曰:「后生狂妄,且日暮非见君 ……汉中可抵秦、陇。今内外壅蔽,奖谕切责率皆虚文,宜切图预备之策。」时刘瑾窃柄,以唐言「壅蔽」,尤恶之。 兵部尚书王敞
希指,言今荡涤宿弊,唐乃云然,宜令指实。会瑾怒稍解,乃切责而宥之。久之,迁知宁波府。市舶中官崔瑶藉贡
、赵佑、杨璋、朱廷声、刘玉,部郎李梦阳、王纶、孙磐等,以兼劾群阉未得录。期雍偕同官王佩力请,皆召用。 兵部尚书王敞
附瑾进,期雍请斥之。焦芳、刘宇犹在列,而刘大夏、韩文、杨守随、林瀚、张敷华未雪,期雍皆极论。陈金讨江
,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 骂尚书王
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将以是日献俘,瑾使缓其期,欲俟事成并擒永。或以告永,永先期入献俘,是夜遂奏诛瑾。

于是英国公张懋、 兵部尚书王敞
等,奏永辑宁中外,两建奇勋,遂封永兄富为泰安伯、弟容为安定伯。涿州男子王豸尝刺龙形及「人王」字于足,
!」

当刘瑾时,廷臣党附者甚众。瑾诛,言官交劾。内阁则焦芳、刘宇、曹元。尚书则吏部张䌽、户部刘玑、 兵部王敞
、刑部刘璟、工部毕亨、南京户部张澯、礼部朱恩、刑部刘缨、工部李善。侍郎则吏部柴升、李瀚,前户部韩福,
 
《通典》刘宝以为孙为祖不三年。(谓本无承重之法。)丧服云。孙为祖周。案小记为祖后者。为祖母三年。二文不同。何以为正。(设为问。)答曰。经无孙为祖三年之文。(谓斩衰章无此文。)小记所云。为祖母三年。自谓无后。养人子以为孙者尔。(为人后者。无复父祖之差。同三年也。)丧服传。父卒然后为祖后者斩。此祖后谓父之长子。祖之适孙也。以上厌于父。父亡然后乃下为长子斩。非孙上为祖斩也。(谓本无承重之法。) 王敞
难曰。小记祖父卒。为祖母后者三年。此谓孙为祖后也。为祖母三年。祖父可知也。若如论意。当言父卒然后为子 …… (第 231H 页)
 《通典》刘智曰。父以已当继祖。故重其服。(为长子三年。)则孙为祖后者。不得

轻也。然则孙为祖后者皆三年。(问。庶子之长孙。既不继曾高祖。此孙为祖持重三年否。答曰云云。)〇杜琬曰。庶祖无适可传。非正体乎上也。凡祖是庶而父为长。宜服齐衰。〇 王敞
曰。庶子之子。为继祢之宗。则得为其子三年矣。父尊其祢。而子替祖服。不贵正体。而必云爵土。此非义矣。( (第 236L 页)
又云。君为祖三年。谓受位于曾祖者也。祖不受国。无重可传而犹三年。斯皆正统贵体之义。不必以爵土传己也。)〇束晰曰。小宗之绪。主其祖父之祀。岂可自同众孙不服三年哉。(又君为祖三年之说。与 王敞
同。)〇庾蔚之曰。祖虽非适。是已所承执祭传统。岂得不以重服服之乎。已服祖以斩。故祖亦服己以周。〇镛案 …… (第 236L 页)
视祖适庶。升降其服。天下其有是乎。杜琬之说。悖理甚矣。〇又按丧服。君为祖三年。郑注。有父祖废疾之说。 王敞
束晰。并引此注。尊为经典。然夏启以来。三四千年。天子诸侯之邦。都无此事。此郑玄之空言也。岂礼家之所可 …… (第 236L 页)
 郑曰。祖父在则其服。如父在为母。〇孔曰。若祖卒时父在。己虽为祖期。今父没祖母亡时。己亦为祖母三年也。〇镛案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谓祖父卒时。父尚在。己未曾为祖父后。及祖父既卒之后。父又卒。己乃为祖母后也。此人未尝为祖父后。今但为祖母后。恐人疑于其服。(先儒每云。母服不可过于父服。所恐在是也。)故明著三年之制也。若父先祖而亡。则祖父在时。此人已为祖母之适孙矣。何以云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乎。〇又按通典刘宝之说。(刘云。小记所云为祖母三年。自谓无后。养人子以为孙者尔。)全与经背。不足多辨。(全文及 王敞
吴商之说。见第一条。)
 《通典》刘表曰。父亡在祖后。则不得为祖母三年。以为妇人之服不可踰。夫孙为祖 …… (第 238H 页)
 《通典》晋何琦议曰。卿士之家。别宗无后。宗绪不可绝。若昆弟以孙若曾孙后之。理宜然也。礼缘事而与不应。拘常以为碍也。魏之宗圣。远继宣尼。琦从父以孙绍族祖。荀顗无子。以兄孙为嗣。此成比也。〇庾纯曰。为人后者三年。或为子。或为孙。若荀太尉。养兄孙以为孙。是小记所谓为祖后者也。〇 王敞
曰。为人后者。必择其昭穆之伦。立之不得。高祖无子。立玄孙之序也。案礼士二庙。若立玄孙。则所严之祖。不 …… (第 249H 页)
。大夫以下。唯(一作惟)继别大宗于其旁支。既有血孙。不得使大宗绝祀。可如荀顗之礼。其祭止曾祖者。当从 王敞
之说。〇又按 世宗十八年。以广平大君玙。为抚安君芳蕃后。(芳蕃太祖之别子。)锦城大君瑜。为昭悼君芳硕 (第 249H 页)
若分宾主焉。流水自北来汩汩出石。罅激射溅。沫如跳珠。振鹭盘。折而东不知其所止。(指葱秀水也。)时越与 王敞
同游此山。临流观渔。因以改名。倪谦使朝鲜录云。崇水院。在葱秀山之东。有川出山之岩穴。流悬三条。至冬冻 (第 398L 页)
峰之为贤士大夫。 成宗二十三年弘治戊子。与工科右 给事
中王敞。来颁诏。成慵斋(伣)时为平安监司。迎送接待。记其酬答。而载于丛话者。和易之仪。款洽之词。可谓 (第 16H 页)
  

即位敕(弘治)
朕嗣守 祖宗鸿业。统御万方。声教所暨。宜覃恩泽。矧伊王国。世笃忠诚。锡赉之典。尤所当厚。特遣正使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侍讲董越,副使工科右给事中 王敞。
赍诏敕谕王。并赐王及妃币帛纹锦。至可收领。尚其体朕眷怀。秉礼服义。益隆藩辅。共享太平之福。
 右 孝 (第 510H 页)
宗皇帝敕书。弘治元年。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侍讲董越,右给事中 王敞
来颁。越至 王京。见 康靖王。叹曰。越旧闻 贤王。学问高明。通达礼义。今奉使幸亲见之。果然矣。 王既 (第 510H 页)
未生还。
九连城
桃花流水泻残春。面面云山作四邻。一杖穿云迷处所。峡中应是有秦人。
次弘治戊申董越, 王敞

郭山孝女
暂驻云軿为赋诗。蛮乡少妇秉天彝。名登天雅篇为史。说在苍生口是碑。古庙莓苔春寂寂。遗墟烟 (第 416H 页)
   赠别姜副使(弘重)
   辛持宪(启荣)赴日本。席上走笔以赠之。
   黄海道中望海排律(以下天使时制述官。次董越 王敞
皇华集韵。)
   重登凤山楼
   重游大同江
   晚宿安定馆
   赴肃宁馆
   开城府
 
几个人。青山随处在。黑齿讵堪邻。古庙今应过。君须为我嗔。
黄海道中望海排律(以下天使时制述官。次董越 王敞
皇华集韵。)
皇华下紫极。节序属朱明。白日停双盖。青山间两京。宫袍穿树稳。驲骑度桥鸣。客兴乘风迥。诗 (第 83H 页)
。于忠于孝两无亏。
葱秀山
争秀千峰似累棋。铺张亦一范宽师。之而皆是承生气。丑怪犹能带美姿。石跪羵羊 王敞
句。苔封赑屃董君碑。若令近在京城地。不啻杨花伯仲之。(董越葱秀山记。有伯仲于汉江杨花语。)
宿凤山郡 (第 567L 页)
  

许忠贞公庙重修上梁文
伏以五宗有共尊之祖。肇祀迄今。百世为不迁之祠。新庙因古。所作弈弈。如在洋洋。盖闻圣人致孝乎鬼神。大夫能保其祭祀。子孙之诚感则祖考之气应。昭明焄蒿。霜露之序换而怆惕之心生。春秋修荐。周君子寝庙。雅颂所以咏歌。汉丞相祠堂。诗史所以嗟叹。恭惟忠贞公。孔岩家世。左海人豪。自文敬文正以来忠孝清白。(家训曰家传忠孝。世守清白。)况天性天质之禀。智仁英明。粤自廿四岁唱名甲科。朝廷徵雨下之瑞。(唱名时有甘霈。朝臣相贺曰沛然下雨。有商霖之徵。)至若十一尺(身长十一尺二寸。)长身玉立。华使仰天上之仙。(董越 王敞
见公曰所不知者天上人。人间则无此人。)况复充然有武略文谟。发之为经国练世。明圣学振儒风。斥佛法。万卷 (第 360H 页)
 正德十六年岁在辛巳六月晦日。清风守文公。病卒于郡衙。无嗣。子弟数人扶榇以归。公之婿宜春许公某。闻讣驰来。迎丧于岭路。殡于荣川草谷之故居。是年月。葬于郡东未岩里石峰东向之原。从遗命也。既而公家大小。丧患相仍。其外孙或处或移。事多有未遑者。去年张君寿禧来谓滉曰。吾外祖下世。今垂四十年。而墓表不刻。责在吾辈。敢以碣铭为请。滉甚善其言。徵其行状。则文牒散逸。旧人无存。凡历官行事。仅得于传闻。不能详也。今撮其大者云。公讳敬仝字钦之。安东甘泉人也。 国初有讳曰龟为政丞。高祖 汉英
内部令。曾祖淑器宝城监务。祖孙贯安东判官。连三世皆由正科。考讳续命典涓司直长。妣秦氏江顺府少尹有经之 (第 448H 页)
   次义顺馆
   次良策馆
   次嘉平道中怪石
   次渡大定江
   次望圣居天磨二山(以下董越, 王敞
韵。)
   次开城府
   次过安城不入
   次清川江
   次云兴午饷
   次林畔夜雨
  
平川。风光触处供新兴。多少诗情柳影前。
次望圣居天磨二山(以下董越, 王敞
韵。)
数点浮空黛色齐。众峰奔突眼中低。穿云石壁藤为路。碍日楼台玉作梯。逸气欲凌黄鹤背。仙游难借赤龙 (第 178L 页)
下至贱隶皆与焉。因设大宴以合族。还京以告族人。且曰。路下之成既非同族。当有以剖破群疑。乃取路下成氏子 汉英
为子婿。以示定论。当时物议多以为非。(历考古今传记。中国最重同姓。虽其本贯不同。源派未辨。而亦必以同 (第 62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