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方有执” 相关资源

詔令奏議類
政書類
正史類
藝術類
醫家類
類書類
總集類
別集類
任已奏为判官遇下而和易不流临事而贞 方有执

臣职参国政务切军须实假平均以同计画伏请赐本
官充臣观察支使卢泾右件官博涉曲经该覆流略自
孔壁所坏 (第 68a 页)
 炳字文化河州人父相字玉鹤以医得名柳应聘为
 作玉鹤翁传炳号怀鹤
  (臣/)等谨案是编乃隆庆丙寅淮水决时炳避居楼
  上所集故以避水为名 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八卷 本草钞一卷 或问一卷
 痉书一卷
 有执字中行歙县人 (第 13a 页)
典端 方有执
廉洁无私政本实心而士庶蒙其抚育法
先近习而吏胥惮其威严广信府永丰县知县蔡国炳
丰资温粹事体周详清操不 (第 35b 页)
 马文璧仿巨然秋峦烟树图
(款书/)文璧为彝斋作
  树沈沈兮独古山霭霭兮相雄思石梁兮径度恍
  阴涧兮多风 雪泉先生出此画徵题时朱旦
  有执
热之叹故云马治壬戌夏五月廿又五日 (第 59b 页)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法律本自井然但系千载遗书
  错误颇多虽经历代注家编次诠解然各执己见
  位置无常难以为法兹集伤寒分经仍依 方有执
  
条辨而次序先后则更为变通金匮门类悉照林
  亿校本而纲领条目则详为分别并不拘泥前人
  惟在启发后学 …… (第 1b 页)
 (集/注)滑寿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

   方有执
曰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
  知病在太阳表也项颈后也恶寒者该风而言也
  风寒初袭而郁于表不 …… (第 15b 页)
  上条言太阳病又兼见此脉證者名曰中风以为

  中风病之提纲后凡称中风者皆指此脉證而言
  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脉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言既有
  如首条所揭之太阳病加之发热汗出恶风而脉
  缓者则其病乃是触犯 …… (第 16b 页)
  卫强是卫中之邪气强也营受邪蒸则汗出精气
  因之而虚故为营弱是营中之阴气弱也所以使
  发热汗出也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集/注) 方有执
曰上言阳浮而阴弱此言营弱卫强卫强
  即阳浮营弱即阴弱彼此互言而互相发明者也
  救者解救救护之谓不 …… (第 22b 页)
  流连而不愈者非荣不和是卫强不与荣和也当
  于未热未汗之时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迎而夺
  之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而病自愈矣
 (集/注) 方有执
曰时以暂言卫气不和者表有邪风而不 …… (第 23a 页)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不和则荣虽和而病不解
  故复发其汗以抑卫而和荣荣卫和而病自愈矣
  亦宜桂枝汤
 (集/注) 方有执
曰此与上条同上以暂言此言常者谓无
  时不然也上言藏藏为阴而主里此言荣荣亦阴
  而主里以暂言故其词 …… (第 24b 页)
  更生烦热故宜先行刺法疏其在经邪热然后却
  与桂枝发其肌腠风邪俾外内调和自然汗出而
  解矣
 (集/注) 方有执
曰桂枝全在服法发汗切要如经若服不
  如法汗不如经病必不除所以反烦反者转也言
  转加热闷也风池穴在 …… (第 26a 页)
  中风之病发于卫阳者也有初病不发热而恶寒
  者是谓伤寒之病发于荣阴者也发于阳者七日
  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合七数阴合六数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此推原中风伤寒之所以始以要其所
  以终之意凡在太阳皆恶寒也发起也愈瘳也
  程知曰此辨太阳病有发 …… (第 29b 页)
  即阴得阳解阳得阴解者谓日中得病今日夜半

  愈也阴得阳解者谓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日中夜半以大略言馀时可仿此意而
  推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
欲作再经者针 …… (第 31a 页)
  再经故自愈也再者再传阳明经也谓其邪已传
  经尽热盛不衰欲再转属阳明故也针足阳明以
  泄其热使其邪不再传则愈矣
 (集/注) 方有执
曰七日已上者该六日而言也
  魏荔彤曰 (第 31b 页)
方有执
谓针以遏其邪喻昌谓针以竭
  其邪言遏言竭皆言泄之也凡针刺者泄其盛气
  也故前言刺风池风府亦主泄其 …… (第 31b 页)
  主之服依桂枝汤法者是于固阳敛液中和荣卫

  解风邪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此太阳中风误汗之变證小便难者以
  汗漏不止必亡阳亡津液亡阳则气不足亡津液
  则水道枮竭且小便者 …… (第 35b 页)
  其汗出尿通则表里两解矣

 (集/注) 方有执
曰中风发热必自汗出六七日不解而烦
  者汗出过多亡津液而内燥也表以外證未罢言
  里以烦渴属府言欲饮 …… (第 41a 页)
  而解今饮水多而胃阳不充即使小便利亦必停

  中焦而为心下悸若更小便少则水停下焦必苦
  里急矣
 (集/注) 方有执
曰饮水多而心下悸者心为火藏水多则
  受制也小便少则水停所以里急也
  汪琥曰太阳病小便利者是膀胱之 …… (第 44b 页)
  以治肺也彼之汗后喘此之下后喘虽其致病之
  因不同而其所见之證不异所以从其證不从其
  因均用此汤亦喘家急则治其标之法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汗与下虽殊其为反误致变之喘则一
  惟其喘一故同归一治也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 …… (第 47b 页)
  痛之里不和故不主攻里当先解表也然其心下

  鞕满痛之微甚亦有别矣
 (集/注)杜任曰十枣汤惟壮实者宜之不宜轻用
   方有执
曰乃可攻之以上喻人勿妄下早之意漐
  漐汗出至短气言證虽有里犹未可下直至汗出
  不恶寒方是承上起下 …… (第 49b 页)
 (按/)咽痛少阴寒热俱有之證也咽乾肿痛者为热不
  乾不肿而痛者为寒故少阴论中有甘桔汤通脉
  四逆汤二治法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凡在太阳皆表證也误下则变證杂出
  而不可以一途拘之 …… (第 56b 页)
  是里热气逆所致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

  除里热也
   方有执
曰利与上条同而上条用理中者以痞鞕
  脉弱属寒也此用芩连者以喘汗脉促属热也
  喻昌曰太阳病原无下法 …… (第 62a 页)
  解肌表加厚朴杏子以降逆定喘也喘家谓素有
  喘病之人遇中风而喘者桂枝汤皆宜用之加厚
  朴杏子为佳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喘者气逆于上故呼吸不顺而声息不
  利也微者声息缓不似大喘之气急也以表尚在
  不解其表则喘不可定 …… (第 67a 页)
  可吐下仍当解表可与桂枝汤如法汗之使陷胸
  之邪不受外束胸中之气得以四达自不致内壅
  而上冲矣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邪下 …… (第 69a 页)
  从胸虚有热而化者宜也若从胸虚有寒而化者
  不论已成未成结胸则又当从活人书温补法矣
  不可混施也
   方有执
曰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亦传也太阳本 …… (第 74b 页)
 甘遂(一钱/另碾)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
  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集/解) 方有执
曰上焦有高邪必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
  汤平邪荡寇将军之职也以大黄为君咸能软坚
  以芒硝为臣彻上彻下 …… (第 75b 页)
  鞕满结实大痛手不可近故以大陷胸汤主之无

  疑也
 (集/注)内台方议曰日晡所作日晡所发
   方有执
曰此明结胸有阳明内实疑似之辨晡日
  加申时也小有微觉有也盖不大便燥渴日晡潮
  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 …… (第 76b 页)
 (集/注)王肯堂曰热实结胸及寒实结胸活人书不拘寒

  热但用陷胸汤不瘥者用枳实理中丸即应手而
  愈
   方有执
曰寒以饮言饮本寒也又得水寒两寒抟
  结而实于胸中故谓无热證也
  程知曰结胸有大小之别寒热之异不得 …… (第 81b 页)
  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水即饮也以不实鞕故曰水结胸胁亦
  里也以热结不高故曰在里
  程知曰此言热结于里兼少阳者则不宜陷 …… (第 83b 页)
  也较之大结胸为尤甚此时宜急下之或有生者
  若复迁延必至邪胜正负形气相离烦躁不宁下
  亦死不下亦死矣
 (集/注) 方有执
曰结胸證全具已主死矣而更加以烦躁
  即不再下亦主死也 …… (第 86b 页)
 (集/注)成无已曰气宜通也以塞故痛邪结阳分则阴气

  不得下通邪结阴分则阳气不得上通故知二者
  皆按之痛鞕也
   方有执
曰此设问答以明结胸藏结之同异藏结
  之时时下利者阴邪结于阴藏而寒甚也以寒甚
  故脉小细𦂳此其所 …… (第 88b 页)
 (注/)藏结无三阳證不发热无太阳也不往来寒热无
  少阳也其人反静无阳明也舌胎滑白胸中有寒
  故可温不可攻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胎滑本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而成然丹
  田阴也胸中阳也热反在阴而寒反在阳所以为
  不可攻也
  程知 (第 90b 页)
  劲急故脉阴阳俱𦂳也此承上篇首条言太阳病
  又兼此脉此證者名曰伤寒以为伤寒病之提纲
  后凡称伤寒者皆指此脉證而言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或者未定之辞必者定然之谓曰或曰
  必者言发热早晚不一而恶寒则定然即见也
  喻昌曰仲景虑恶寒体痛 …… (第 7a 页)
  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證亦可用麻黄汤汗之观其

  不曰以麻黄汤发之主之而皆曰可发汗则有商
  量斟酌之意焉
 (集/注) 方有执
曰伤寒脉本𦂳不𦂳而浮则邪见还表而
  欲散可知矣发者拓而出之也麻黄汤者乘其欲
  散而拓出之也或 …… (第 15a 页)
 (注/)太阳病外證未解谓太阳病表證未解也若脉浮
  𦂳是为伤寒外證未解今脉浮弱是为中风外證
  未解也故当以桂枝汤汗解之
 (集/注) 方有执
曰外證未解谓头痛项强恶寒等證犹在
  也浮弱即阳浮而阴弱此言太阳證凡在未传变 …… (第 16a 页)
  复烦热而脉浮数者是表邪未尽退而复集也可

  更发汗其不用麻黄汤者以其津液前已为发汗
  所伤不堪再任麻黄故宜桂枝更汗可也
 (集/注) 方有执
曰伤寒发汗者服麻黄汤以发之之谓也
  解散也复重复也既解半日许何事而复哉言发
  汗或不如法或汗后不 …… (第 17a 页)
  矣反恶寒者非表邪也乃阳虚不能卫外所致故
  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盖用附子以扶阳芍药
  以补阴甘草佐附芍补阴阳而调荣卫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未汗而恶寒邪盛而表实已汗而恶寒 …… (第 18a 页)
  子汤主之今发汗后不恶寒但恶热则是胃实也

  故与调胃承气汤泻热以和胃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发汗后不恶寒其人表气强也但热亡
  津液而胃中乾故曰实也当和胃气以乾在胃而
  实也故曰与调胃承气 …… (第 19b 页)
  不可轻汗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尺以候阴迟为不足荣主血汗者血之
  液尺迟不宜汗者嫌夺血也
  张璐曰尺中脉迟不可用麻黄发汗当频与 …… (第 20b 页)
  汤證也今小便不利而烦渴是太阳府病膀胱水
  畜五苓證也故用五苓散如法服之外疏内利表
  里均得解矣
 (集/注) 方有执
曰已者言发汗毕非谓表病罢也烦渴者
  膀胱水畜不化津液故用四苓以利之浮数者外
  表未除故凭一桂以和 …… (第 26a 页)
  惕然不能自主所以叉手冒心欲得自按以护庇
  而求定也故用桂枝甘草汤以补阳气而生津液
  自可愈矣
 (集/注) 方有执
曰汗多则伤血血伤则心虚心虚则动惕
  而悸故叉手自冒而欲得人按也桂枝走表敛液 …… (第 35b 页)
  佐栀子使邪热上越于口庶一吐而胸中舒烦热

  解矣
 (集/注) 方有执
曰窒者邪热壅滞而窒塞未至于痛较痛
  为轻也
  程知曰下之而阳邪内结则以陷胸攻之阴邪内
  结则以 …… (第 44b 页)
  言然按之心下濡而不痞者是虚烦也故亦宜栀
  子豉汤若按之不濡而痞鞕则又为实烦当用大
  黄黄连泻心汤矣
 (集/注) 方有执
曰更烦本有烦不为利除而转甚也
  林澜曰此利后馀热之證也曰下利后而利止者 …… (第 45b 页)
  热自可愈也有前證若更加少气者是热伤其气

  也加甘草以扶之若呕者是热迫其饮也加生姜
  以散之
 (集/注) 方有执
曰虚烦不得眠者大邪乍退正气暴虚馀
  热闷乱胃中不和也剧极也反覆颠倒心中懊憹
  者胸膈壅滞不得舒快 …… (第 47a 页)
  血而愈也故太阳病凡从外解者惟汗与衄二者

  而已今既失汗于荣则荣中血热妄行自衄热随
  衄解必自愈矣
 (集/注) 方有执
曰此承上条复以其證之较轻者言以见
  亦有不治而自愈者所以晓人勿妄治以致误之
  意太阳病脉浮𦂳发 …… (第 56a 页)
  可行麻黄汤宜黄芩芍药汤盖衄后脉浮表未解
  也脉微表已解也于此见仲景用麻黄汤于衄后
  之大旨
   方有执
曰伤寒脉浮𦂳者寒多风少之谓也上二 …… (第 57b 页)
  当汤以攻其血

 (集/注) 方有执
曰谛审也言如此为血證审实无复可疑
  必须抵当汤勉人勿二之意
  程知曰身黄脉沉结少腹鞕三者皆下焦畜 …… (第 64b 页)
  今小便反利则为病在荣分有瘀血也法当下之
  宜以抵当汤小其制为丸缓缓下之不可过用抵
  当汤也
 (集/注) 方有执
曰上条之方变汤而为丸名虽丸也而犹
  煮汤焉汤者荡也丸者缓也变汤为丸而犹不离
  乎汤盖取欲缓不缓不 …… (第 65b 页)
  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者以其为表解里热之痞也
 (集/注)活人书云大抵结胸痞皆应下然表未解者不可
  攻也
   方有执
曰表非初病之表乃下后复汗疏缓其表
  之表也解犹救也如解渴解急之类是也解表与
  发表不同伤寒初病之 …… (第 68a 页)
  而兼治之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
  滓内附子别煮汁义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
  也
 (集/注) 方有执
曰痞本阴邪内伏而虚热上凝复恶寒汗 …… (第 70b 页)
  及也盖水饮内蓄津液不行故痞病不解耳宜五
  苓散外发内利汗出小便利则愈于此可类推矣
 (集/注) 方有执
曰泻心汤治痞而痞不解则非气聚之痞
  可知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津液涩而不行伏
  饮凝结也五苓散利水 …… (第 80b 页)
  生姜泻心汤方中去芩连乾姜以病解无寒热之
  邪也佐旋覆代赭石者所以补虚宣气涤饮镇逆
  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解谓大邪已散也心下痞鞕噫气不除
  者正气未复胃气尚弱而伏饮为逆也故用旋覆
  代赭石汤以养正而散 (第 83b 页)
  揭太阳风寒两伤以为下篇荣卫兼病之提纲后
  凡称太阳中风伤寒涉于荣卫同病者皆指此二
  条而言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大青龙汤一则曰主之一则曰发之何
  也主之者以烦躁之急疾属动而言发之者以但 …… (第 6a 页)
  是为风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二麻
  黄一汤小发荣卫之汗其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
  者盖因大汗已出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服桂枝汤證转大汗出脉转洪大者乃
  风多寒少风邪欲散而以微寒持之两者皆不得 …… (第 13b 页)
 (集/注)成无已曰欬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
  表證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
  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方有执
曰发热不渴寒胜也故以服汤已而渴为
  寒去欲解大意与上条相彷故治亦同
  程知曰此明水寒未解治宜小青 …… (第 26a 页)
  能自愈也

 (集/注) 方有执
曰阴阳以脉言而二便在其中两者和则
  血气无相胜负故可必自愈
  程知曰脉以左右三部匀停为无病故汗吐 …… (第 33b 页)
  汗出而解者以其未经汗吐下其人未虚故均不

  发战津液未伤故汗大出而解也
 (集/注) 方有执
曰三日言遍三阳也浮数不传阴也微邪
  气衰也夜半阴尽阳生之时也濈然和而汗出猊
  能食胃气回也
太阳 (第 35b 页)
  传入胃府则为胃家实也

 (集/注) 方有执
曰阳明经也胃府也实者大便结为鞕满
  而不得出也虽则迟早不同而非日数所可拘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 …… (第 7a 页)
  邪热入胃而成内实之诊故其脉象有如此者

 (集/注) 方有执
曰伤寒三日该中风而大约言也脉大者
  阳明气血俱多也
  沈明宗曰此正阳明之正脉也仲景谓三日阳明
  …… (第 7b 页)
 (注/)阳明之病夲自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而
  不透彻乃为汗不如法故未尽之邪因而转属阳
  明也邪在经则为外證邪入府则为胃家实矣
 (集/注) 方有执
曰此言由发太阳汗不如法致病入胃之
  大意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 (第 8a 页)
  中风传来者以风乃阳邪阳能化榖故能食也不
  能食名中寒是自伤寒传来者以寒乃阴邪不能
  化榖故不能食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此以食之能否验风寒之辨盖阳明主
  水榖风能食阳能化榖也寒不能食阴不杀榖也
  名犹言为也中寒即伤 …… (第 8b 页)
  反恶热则知为阳明外證故不与中风外證同也
  然阳明之热发于肌肉必蒸蒸而热又不似太阳
  之阵阵发热可知矣
 (集/注) 方有执
曰此以太阳中风传入阳明之外證言
  魏荔彤曰病有太阳中风不解传入阳明者何以 …… (第 9b 页)
  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是太阳去表之邪未尽
  故仍恶寒也然去表未尽之邪欲传阳明不能久
  持故恶寒必将自罢即日当自汗出而恶热矣
 (集/注) 方有执
曰此以太阳伤寒传入阳明之外證言
  程应旄曰阳明恶寒终是带表至于府病则恶热
  矣表之罢否须于此验之 …… (第 10b 页)
  归并阳明此为阳明病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恶寒二日自止者热入里而将恶热此
  以正阳阳明言也
  程应旄曰六经虽分阴阳而宰之者胃五藏六府
  …… (第 12a 页)
  之所由分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古人大便必更衣不更衣言不大便也
  程应旄曰转属层次不止有表罢不罢之分而表
  罢入里复有燥实燥不 …… (第 13b 页)
 (集/注)成无已曰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太阳受病
  也若反汗出濈濈然者是太阳之邪转属阳明也
  故经曰阳明病法多汗
   方有执
曰呕不能食热入胃也反汗出者肌肉著 …… (第 21b 页)
 厚朴(一觔/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右六味蜜合丸如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
  以和为度
 (集/注) 方有执
曰麻子杏仁能润乾燥之坚枳实厚朴能
  导固结之滞芍药敛液以辅润大黄推陈以致新 …… (第 28b 页)
  之

 (集/注) 方有执
曰可攻以上以转失气言懊憹悔憹痛恨
  之意盖药力不足以胜病燥鞕欲行而不能故曰
  可攻言当更服汤以促 …… (第 34a 页)
  不可与承气汤即有里急腹大满不通等證亦祗
  宜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盖以脉迟
  故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潮热阳明王于申酉戌故热作于此时
  如潮之有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脾主四肢而
  胃为之合胃中燥实而 …… (第 37a 页)
  小承气汤和之可也故凡服承气汤不转失气者

  慎不可攻也此盖仲景戒人不可轻下之意
 (集/注) 方有执
曰此以潮热转失气次第而详言之以决
  当下之候也转失气反屁出也胀满药寒之过也
  哕亦寒伤胃也复鞕而 …… (第 39a 页)
  便诊其脉仍滑疾则更服之今脉反见微涩则是
  里虚无气不能承送故为难治所以不可更与承
  气汤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滑以候食故为大便鞕之诊疾者属里
  热也微者阳气不充无以运行涩者阴血不足无 …… (第 40b 页)
  药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水榖入胃其精者为津液粗者成楂滓
  水精渗出肠胃之外清者为津液浊者外而为汗
  下而为小便故汗与小 …… (第 45a 页)
  活动也

 (集/注) 方有执
曰了了犹瞭瞭也素问曰阳明主肉其脉
  侠鼻络于目灵枢曰足阳明之正上循咽出于口
  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 (第 48b 页)
  便利自可愈也

 (集/注) 方有执
曰病人谓凡有病之人而證犯如此者则
  皆当如此治之此示人辨凡百胃实之大旨也
  程应旄曰攻法必待有燥 …… (第 52a 页)
  难食郁湿瘀此欲作榖疸之徵非阳明热湿腹满
  发黄者比虽下之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
  脉迟中寒故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迟为寒不化榖故食难用饱湿郁而蒸 …… (第 61b 页)
  热不去蓄于阳明不得外越而上蒸但头汗出而
  不解者亦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则亦必通身
  濈然汗出而愈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血室头汗期门注皆见太阳篇中阳明
  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
  血室之脉起于气街上 …… (第 68a 页)
  下后或小便利而心中懊憹者乃热郁也非湿瘀
  也便鞕者宜调胃承气汤下之便软者宜栀子豉
  汤涌之可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无汗小便不利则湿停懊憹湿停热郁
  所以知必发黄也
  张璐曰外不得汗下不得溺而湿热郁于胸中不
  …… (第 79b 页)
  入里而成实也故虽不大便不可攻之若攻之则
  怫郁在经之邪不解必令发热色黄若其人里燥
  小便利则同燥化当不发黄而必大便鞕矣
 (集/注) 方有执
曰合应也赤热色也胃热上行面应赤色
  攻则亡津液故发热色黄因小便不利也
  程知曰言热在阳明之经不可 …… (第 80a 页)
  浆热灼胃府也此为湿热瘀蓄在里外薄肌肤故
  身必发黄也茵蔯蒿汤主之者通利大小二便使
  湿热从下窍而出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越散也头汗瘀热发黄注皆见太阳篇
  中茵蔯逐湿瘀之黄栀子除胃家之热大黄推壅
  塞之瘀三物者苦以泄 …… (第 81a 页)
  乃上焦太阳之表热也吴茱萸气味俱热药病不
  合故反剧也法当从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
  之例治之宜葛根加半夏汤
 (集/注) 方有执
曰食榖欲呕胃寒也故曰属阳明言与恶
  寒呕逆不同也上焦以膈言也 …… (第 86a 页)
  胃阳亦必作哕矣所以然者客热虽除胃亦虚冷
  故也以其人本来胃虚故攻其热必哕哕即乾呕
  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攻热皆寒药故知必哕胃中虚以不能 …… (第 87b 页)
  病呃逆之人与饮冷水则气自脐下冲上出口而
  作格儿格儿之声声长时止者为实可治声短不
  已者为虚难治
 (集/注) 方有执
曰此又出趺阳脉而以哕与衄言皆逼汗
  而不得汗之所致也咎过愆也责虚言求病于虚
  取实言反以虚为实而 …… (第 89b 页)
  之喘满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则表虚也汗出胃
  乾大便为难则里实也久则胃热炽盛必发讝语
  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越出谓枉道而出也
  张璐曰伤寒四五日正邪热传里之时况见脉沉 …… (第 93a 页)
  则里热未结不但热去不尽且虚其中热乘虚而
  上干于心语言必乱此表虚汗出里实讝语所以
  必待过经入府而后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方有执
曰过经谓宁迟迟非谓必待十三日后也
  程知曰此言讝语不当下早也既出汗矣而讝语
  则必有燥屎在胃此当 …… (第 94b 页)
  乎目也谵语者神不守乎心也已属恶候加之喘
  满阳上脱也故曰死下利阴下脱也故曰亦死也
 (集/注) 方有执
曰直视精不荣于目也谵语神不主乎心
  也喘则阳争于上利则阴争于下胃中土也阴阳
  争夺于上下而中气不 …… (第 97a 页)
 (注/)脉浮而芤浮为阳盛芤为阴虚阳盛则发热阴虚
  则汗出二者相搏则胃气生热愈盛胃中津液立
  亡其阳则绝者言阳亡津液绝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浮为气上行故曰阳芤为血内损故曰
  阴胃中生热者阴不足以和阳津液乾而成枯燥
  也
  张璐曰此言 …… (第 101b 页)
  證今中风挟风邪则有头眩證理固然也寒邪属
  阴若兼饮则欬而呕今不呕而咽痛则以风属阳
  邪风病则兼火故欬而咽痛以类相从也
 (集/注) 方有执
曰眩风旋而目运也风故不恶寒能食欬
  逆气也咽门胃之系也胃热而气逆攻咽则欬而
  咽伤也
  程知曰 (第 104a 页)
  之间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呕
  烦而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
  处所传不一故有或见之證也
   方有执
曰五六日大约言也往来寒热者邪入躯
  壳之里藏府之外两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乃 …… (第 10b 页)
 (注/)此承上而言无论伤寒中风邪传少阳病在半表
  半里有柴胡證但见一證便以小柴胡随證加减
  治之不必待其悉具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此承上条辨认少阳一经为病之大旨
  郑重光曰有柴胡證但见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者
  言往来寒热是柴胡證 …… (第 14b 页)
  去表入里归并少阳之机故独从少阳以为治也
  主以小柴胡汤者和解其表里也此三阳合病不
  必悉具柴胡證而当用柴胡之一法也
 (集/注) 方有执
曰三阳俱见病而独从少阳小柴胡以为
  治者太阳阳明之邪微少阳近里而里證见故从
  少阳一于和而三善备 …… (第 16a 页)
  柴胡證仍在者可复与柴胡汤则解但以误下其
  證必虚故解必蒸蒸而热振振而寒邪正交争然
  后汗出而解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蒸蒸而振作战汗也必如此而后解者
  以下后里虚故也
  程知曰邪气还表故蒸蒸而热下后正虚故振振
  …… (第 19b 页)
  解少阳为主而散太阳为兼也支者侧也小也支

  结者即心下侧之小结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支节四肢骨节也支结言支饮抟聚而
  结也发热至微呕太阳之表也故曰外證未去
  程知曰此邪入少阳而太 …… (第 22a 页)
  汤已反渴者是少阳转属阳明也以法治之谓当
  分其经府见證而治之也葛根白虎调胃间各从
  其宜而用之可耳
 (集/注) 方有执
曰已毕也服柴胡汤已毕而渴则非暂渴
  其为热已入胃亡津液而渴可知故曰属阳明也
  沈明宗曰服柴胡汤已 …… (第 26b 页)
  如或不愈其呕不止心下满急郁郁微烦此为少
  阳表里均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攻里和表自
  可愈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过经与坏病同不知何逆而二三下之
  适所以致逆故曰反也下而又下阳明虽未伤而
  少阳亦未除故曰柴胡 …… (第 35a 页)
  證固不可与承气汤矣然此亦非柴胡證故柴胡
  汤亦不可与也须从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若呕者
  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可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胸中痛邪在膈也若曾极吐则应有心
  下嗢嗢欲吐之状何也以胃口已被吐伤邪热上 …… (第 38a 页)
  气下之却用芒消何也盖潮热虽属实然已先用
  丸药伤动藏府若再用大黄下之则脾气伤而成
  坏證矣祗用芒消润燥以取利也
   方有执
曰十三日过经也不解坏證也非其治也 …… (第 40b 页)
  其大概而言究不可以日数拘也
 (集/注)成无己曰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
  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方有执
曰阳以表言阴以里言能食不呕里气和
  而胃气回阴不受邪可知矣
  汪琥曰邪在少阳原呕不能食今反能食而 …… (第 42b 页)
  身外热躁也内热为有根之火故但烦不躁及先

  烦后躁者皆可治外热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
  及先躁后烦者皆不可治
   方有执
曰去往也言表邪去而入于里所以外无
  他热而内则烦躁也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 …… (第 43b 页)
  水适来乘虚而入于血室也法当刺期门期门为
  肝之穴肝为藏血之所今邪入血室故刺期门随
  其血分实热而泻之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血室为营血停留之所经血集会之处
  即冲脉所谓血海是也其脉起于气冲并少阴之 …… (第 44a 页)
  无胸胁满如结胸讝语等證是为结而未实也尚
  有如疟状之寒热发作有时乃为邪在少阳半表
  半里也故用小柴胡汤以和表里热自解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前经水适来者因热入血室血出而热 …… (第 45a 页)
  语如见鬼状者是为邪在阴也无犯胃气及上二
  焦者通谓三焦也盖禁人汗吐下三法皆不可轻
  用当俟其经行必热随血去而愈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必自愈者言俟其经行血下则邪热得
  以随血而俱出犹之鼻衄红汗故自愈也盖警人
  勿妄攻以致变乱之意 (第 46a 页)
  下趋者属阳明也今腹中痛转气下趋少腹者乃
  太阴欲作自利之候也此仲景示人不可以诸痛
  为实而妄议下之意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腹中痛转气下趋者里虚不能守而寒
  邪下迫也 …… (第 6b 页)
  腹胀满者里寒邪也身体疼痛者表寒邪也凡表
  里寒邪之證同见总以温里为急故当先温其里
  后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集/注) 方有执
曰里虚表实惟其虚也故必先之惟其实
  也故可后焉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注 (第 12b 页)
  微细也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少阴受邪则阴
  盛而行阴者多故但欲寐也此少阴病之提纲后
  凡称少阴病者皆指此脉證而言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少阴肾经也居于极下其脉起于小趾
  之下灵枢曰是主所生病者嗜卧但欲寐盖人肖 …… (第 6a 页)
  中发汗顾及其阳则两感之寒邪均得而解之矣

 (集/注) 方有执
曰发热邪在表也脉沉少阴位北而居里
  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发热故曰反也以邪在表
  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 …… (第 7b 页)
  虚津液已涸即见少阴口燥咽乾可下之證若尺

  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又恐亡阴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微者阳气不充故曰无阳无阳则化不
  行故汗不可发也尺以候阴弱涩者阴血不足也
  故谓复不可下其当亟 …… (第 11b 页)
  必𦂳去而暴微其證必手足由冷而反温是知邪
  随利去为欲解也故此时虽烦下利乃阴退阳回
  故知其必自愈也
 (集/注) 方有执
曰𦂳寒邪也自下利脉暴微者阴寒内泻
  也故谓手足为反温言阳回也阳回则阴退故谓
  𦂳反去为欲解也 …… (第 13a 页)
  痛手足热骨节痛是为表寒当主麻黄汤发表以
  散其寒今少阴病脉沉无热恶寒身痛手足寒骨
  节痛乃是里寒故主附子汤温里以散寒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少阴肾也肾主骨寒淫则痛
  程应旄曰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太阳伤寒同有
  此證也以脉沉辨之沉属阴寒重 …… (第 16a 页)
  下利恐阴降极阳下脱也故君以葱白大通其阳
  而上升佐以姜附急胜其阴而缓降则未脱之阳
  可复矣
 (集/注) 方有执
曰少阴病而加下利者不独在经而亦在
  藏寒甚而阴盛也治之以乾姜附子者胜其阴则
  寒自散也用葱白而曰 …… (第 19a 页)
  引水自救下焦虚寒故小便色白下利而渴小便

  色白非里热可知矣
   方有执
曰此反覆申明晓人勿认烦渴均为热證
  以致误之意
  程应旄曰烦證不尽属少阴故指出但欲寐来渴
  證 …… (第 23b 页)
  温失此不治因循至五六日加之自利复烦躁不

  得卧寐者此少阴肾中真阳扰乱外越欲绝之死
  證此时即温之亦无及矣
 (集/注) 方有执
曰脉微沉细但欲卧少阴本病也汗出而
  不作烦热无阳也欲吐经中之邪不退也自利藏
  病进也更复烦躁不得 …… (第 27a 页)
  末斯则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

  阴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證有不退者乎
   方有执
曰吐则伤阳利则损阴厥冷者阴损而逆
  也烦躁者阳伤而乱也茱萸辛温散寒暖胃而止
  呕人参甘温益阳固本 …… (第 39b 页)
  厥阴俞常器之曰灸太冲皆误郭雍曰灸太溪虽

  系少阴经穴亦误仲景曰宜温其上 方有执
曰上
  谓顶百会穴是也图经云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
  后一寸五分顶中央原治小儿脱肛久不差可灸
  七 …… (第 42b 页)
  虽止仍主死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头眩俗谓昏晕也诸阳在头下利止而
  头眩者阳无依附浮越于外神气散乱故时时自
  冒也死可知矣
   …… (第 43a 页)
  之汗故也欲救其阴白虎猪苓二汤择而用之可

  耳
 (集/注) 方有执
曰强责谓过求也小便与汗皆血液也少
  阴少血劫汗夺血则小便为之涸竭故难也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呕渴心 …… (第 47b 页)
  胱加茯苓利水以𨗳饮也或腹中痛者寒凝于里
  加附子温中以定痛也或泻利下重者寒热郁结
  加薤白开结以疏寒热也
 (集/解) 方有执
曰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 …… (第 53a 页)
 (注/)少阴病咽痛者谓或左或右一处痛也咽中痛者

  谓咽中皆痛也较之咽痛而有甚焉甚则涎缠于
  咽中故主以半夏散散风邪以逐涎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此以风邪热甚痰上壅而痹痛者言也
  故主之以桂枝袪风也佐之以半夏消痰也和之
  以甘草除热也三物者 …… (第 58b 页)
  热自除且少阴之藏本肾属水胃府属土泻土所

  以救水也
   方有执
曰口燥咽乾者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
  邪热客于其经而肾水为之枯竭也然水乾则土
  燥土燥则水愈乾所以 (第 65b 页)
  矣岂宜发表利水耶

 (集/注) 方有执
曰金匮云水停心下甚则悸者是悸为水
  甚而厥则寒甚也寒无象而水有形水去则寒消
  而厥亦愈入胃者水能 …… (第 7b 页)
  通脉附子等汤临證者酌而用之可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脉微而厥统言之也肤冷言不独手足
  以见阳气内陷也藏厥言非在经也
  喻昌曰脉微而厥则阳气衰微可知 …… (第 10a 页)
  冷日深烦躁日甚虽用茱萸附子四逆等汤恐缓
  不及事惟当灸厥阴以通其阳如手足厥冷过时
  不还是阳已亡也故死
 (集/注) 方有执
曰灸所以通阳阳不回故主死也 …… (第 13b 页)
  等气自平故知阴阳和而病自愈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厥五日热亦五日阴阳胜复无偏也当
  复厥不厥阳气胜也阳主生故自愈可知也
  张璐曰此云厥终不过五日 …… (第 21a 页)
 (集/注)王肯堂曰设未欲食宜乾姜甘草汤呕而胸胁烦
  满者少阳證也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邪干其府故
  呕而胸胁烦满肝主血故后必便血
   方有执
曰热少厥微邪浅也所以手足不冷而但 …… (第 22a 页)
  三日其热续在不去与厥相应始可期之旦日夜
  半愈也若俟之三日后虽热不罢而亦不愈且脉
  犹数者此为热气有馀留连荣卫必发痈脓也
 (集/注) 方有执
曰食饲也索常也谓以素常所食之饼饲 …… (第 30a 页)
  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乃

  胃气将绝求食以救终无补于胃也故曰必死
 (集/注) 方有执
曰反者言不顺于道也黄芩汤寒药也彻
  亦除也应亦当也反能食者胃欲绝引食以自救
  也中以胃言死谓万物 …… (第 31b 页)
 (注/)厥阴下利有大热而渴脉强者乃邪热俱盛也今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是邪热衰也邪热既衰
  故可令自愈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微热阳渐回也渴内燥未复也脉弱邪
  退也令自愈言不须治也
  程知曰下利以阳复邪微为愈微热而渴證已 …… (第 34b 页)
  内有热也若身无热其邪已衰亦可令自愈也设
  下利脉数而渴日久不差虽无身热必圊脓血以
  内热伤阴故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脉数与上文微热互相发明
  程应旄曰脉数而渴阳胜阴矣故亦令自愈若不 …… (第 35a 页)
  未盛若便发热尚在不死今六七日不利忽而下
  利发热汗出不止者是阴盛于中而阳亡于外故
  为有阴无阳也其死可知矣
 (集/注) 方有执
曰发热而利里阴内盛也故曰有阴汗出 …… (第 39a 页)
  此条阴盛而阳不复故为难治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厥七日而下利阴盛而阳不复也
  张璐曰厥利与热不两存之势也发热而厥七日
  是热者自热厥利者自厥利 …… (第 40b 页)
  也身有微热外热也上条有无汗怫郁面赤之表
  尚可期其冒汗而解此条汗出而厥则已露亡阳
  之变矣故主以通脉四逆汤救阳以胜阴也
 (集/注) 方有执
曰下利故曰里寒阴不守也外热故汗出 …… (第 42a 页)
  邪未尽而不解也今大汗出热不去而更见拘急
  肢疼且下利厥逆而恶寒是阳亡于表寒盛于里
  也故主四逆汤温经以胜寒回阳而敛汗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大汗出阳虚而表不固也热不去言邪
  不除也内拘急四肢疼者亡津液而骨气不利也
  下利厥逆恶寒亡阳而 …… (第 43a 页)
  逆辈恐阳不能急回宜急灸厥阴以通其阳若脉
  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乃无
  气以续之喘是阳气上脱也故主死
 (集/注) 方有执
曰其喘必息短而声不续乃阳气衰绝也 …… (第 44b 页)
  热而又见厥冷是邪既上逆而下焦虚寒不固为
  阴进阳退之象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者急壮
  其阳也阳回则可望生矣
 (集/注) 方有执
曰脉弱虽似邪衰而小便复利则是里属
  虚寒也故曰见厥者难治以身之有微热故虽厥
  犹可以四逆汤救其阳 …… (第 46b 页)
  于里故为未愈也
 (集/注)成无己曰脉浮为邪气还表作汗之兆故云欲愈
  不浮则邪气深入正多变證故云未愈
   方有执
曰风脉当浮以厥阴本微缓不浮故微浮 …… (第 49a 页)
  则邪见还表为欲愈也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注/)丑寅卯三时厥阴风木乘王之时也正气得其王
  则邪自退故病解
 (集/注) 方有执
曰厥阴之解自寅卯而终少阳之解自寅
  卯而始盖寅为阳初动阴尚强卯为天地辟阴阳
  分所以二经同旺其病 (第 49b 页)
  自然目合热蒸则汗自出也若施治得宜使邪还
  于表而解否则未可卜也宜以柴胡桂枝白虎三
  汤酌其所当合而用之可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关上乃少阳之部
  位故曰三阳合病
  魏荔彤曰诊其脉浮为太阳大为阳明其长上于
  …… (第 12a 页)
  大则犹为顺可以下之今脉不大而弦五六日讝
  语不止是土病而见木脉也名曰负负者尅贼也
  慎不可下当刺期门以直泻其肝可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并犹合也彼此相兼合而有轻重多寡
  之不同谓之并盖少阳间隔阳明去太阳远故但
  兼并也
  喻昌曰 (第 18b 页)
  同煎法各异故施用不同也于此可类推矣

 (集/解) 方有执
曰大邪初退血气新虚起居作劳复生馀
  热乃用苦寒以发其微汗者以劳伤之复热与初
  病之实热不同伦也方 …… (第 5a 页)
  枳实栀子豉汤汗之脉沉有里者当以下解者用
  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下之若无表里證当和解
  之者用小柴胡汤和之对證施治斯为合法
 (集/注) 方有执
曰此示病后不谨调理致复之大法脉浮
  有所重感者也脉沉饮食失节也 …… (第 5b 页)
 (注/)伤寒解后虚羸寒伤形也少气热伤气也气逆欲
  吐馀邪挟饮犯胃也故宜竹叶石膏汤益虚清热
  以降逆气也
 (集/注) 方有执
曰病后虚羸少气脾胃未强饮食难化则
  痰饮易生饮停气逆故欲吐也
  程知曰伤寒解后津液不足则虚羸馀热 …… (第 8b 页)
 (注/)病人脉已解谓病脉悉解也惟日西微烦者以病

  新差强食谷蚤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不
  须药也损谷自愈
 (集/注) 方有执
曰强与谷谓强其进食也损者言当节减
  之也
  喻昌曰注家牵引日暮为阳明之王时故以损谷
  为当小下 …… (第 10a 页)
  桂微汗之厥者加炮附子吐则以补中益气汤加淡豆

  豉探吐之适可即止总当识此为新病之后也
   方有执
曰伤寒包中风而言也易犹交易变易之
  易言大病新差血气未复强合阴阳则二气交感
  互相换易而为病也身 (第 12a 页)
  治失宜也此时即有表證桂枝亦不中与当观其
  脉證知所误犯者何逆而随證治之不可以成法
  拘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既不可定以正名则亦难以出其正治
  故但示人以随机应变之微旨一以贯之斯言尽
  之矣
  程知曰病 …… (第 4a 页)
  未竭故曰易治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表以误汗言里以误下言故曰俱虚阴
  指里阳指表无阳谓阳竭也阴独谓痞也青黄脾
  受尅贼之色微黄土见 …… (第 10a 页)
  用白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讝烦胃有热也
  其风湿风温身重亦不外乎兼寒兼热故此汤中
  用苓半大黄为佐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胸满者下后里虚外热入里挟饮上搏 …… (第 18b 页)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发其汗血液大伤心失所
  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宁也液竭于下宗筋失养
  故小便已阴茎疼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恍 …… (第 21a 页)
  汗也故见不能眴不得眠亡阴等病也发阳虚之
  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虚家之汗也故见寒慄
  而振亡阳等病也
 (集/注) 方有执
曰亡血阴已虚矣发汗复亡其阳故寒慄
  而振也 …… (第 23a 页)
  戒人虽有可汗之證亦不可发汗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咽喉乾燥津液素亏本于肾水不足盖
  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发汗则津液愈亡
  程应旄曰凡遇可汗之證必当顾 …… (第 24a 页)
  阳不得阴无从化汗故反致不解也其火袭入阴
  中伤其阴络迫血下行故必圊血也命名火邪示
  人以当治火邪不必治圊血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躁手足疾动也到犹言反也谓徒躁扰 …… (第 26b 页)
  相交通故名火逆也

 (集/注) 方有执
曰痹湿病也因火逆治火邪夹阳邪而上
  逆阳不下通阴不用事化不行而水不得泄故湿
  著下体而重痹也
  (第 30a 页)
  风寒暑湿之病固皆统属太阳然痉湿暍三种虽
  与伤寒形證相似但其为病传变不同故曰宜应
  别论也
 (集/注) 方有执
曰痉湿暍三者皆风寒之变證既成变證
  则当别为立论然自风寒变来本属太阳犹有风 …… (第 5a 页)
  明證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寒阴凝于下也太阳
  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
  经则有头摇口噤反张拘强之證故名痉病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此以痉之具證言身热头热面赤目脉 …… (第 5b 页)
  湿痉病之脉也因风邪郁于阳故病发热也湿邪
  凝于阴故脉沉细也此承上条痉病得沉细脉之
  义非谓太阳病发热脉沉细即名之曰痉病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发热太阳未除也沉寒也细湿也 …… (第 6b 页)
  连胸背而俱强故曰项背强𠘧𠘧也无汗恶风实
  邪也宜葛根汤发之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两解
  太阳阳明之邪也
 (集/注) 方有执
曰𠘧𠘧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颈𠘧𠘧然形 …… (第 9a 页)
 (集/注)成无己曰湿盛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
  气内流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湿气古云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方有执
曰此以湿之入里者言也关节疼痛者寒
  湿之气走注内渗所以脉沉而细也痹以疼痛言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 (第 13a 页)
  上也小便反利下利不止是阴脱于下也阴阳相

  离故死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治湿当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
  也误治而阴阳散亡也
  程知曰湿之中人阴先受之故本经湿證多从助 …… (第 15a 页)
  汗大汗出此汗之不如法所以不解也若治风湿
  者必俟天气晴明发其汗但令其汗微微似欲出
  状则风与湿俱去而病自解矣
 (集/注) 方有执
曰阴雨不止则湿不除所以益当发汗也 …… (第 16b 页)
  表也小便不利湿内蓄也身微肿者湿外薄也以
  甘草附子汤微汗之袪风为主除湿次之也已上
  二条皆详风湿之义以明风湿之治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抟掜聚也言风与湿掜合抟聚共为一
  家之病也烦风也痛湿也风淫则掣湿淫则痛风 …… (第 19b 页)
  病不一中暍则不传不愈即死也虽同为太阳经

  中之病而虚实施治不同宜以人参白虎汤主治
  之
 (集/注) 方有执
曰蒸热谓之暑伤暑谓之暍汗出恶寒者
  太阳表不固也身热者暑邪伤阳也渴者亡津液
  而内燥也
  程知 …… (第 22a 页)
  执失宜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身热疼重而曰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
  所致者土主肌肉而恶湿水渗土而蒸发也脉微
  弱者热则血乾而气耗 (第 25a 页)
  也若不头痛身疼恶寒吐泻汗出发热渴而引饮
  是表解而里未解也宜辰砂六一散或白虎加人
  参汤补而清之可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外感也吐利内伤
  也上以病名求病證此以病證实病名反覆详明
  之意
  程应旄曰 …… (第 4b 页)
  苓散以两解其饮热若不欲饮水者是中寒也主
  理中丸以独温其中理中丸即理中汤和剂作丸
  也
 (集/注) 方有执
曰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阳邪盛也寒多不
  用水者阴邪盛也五苓散者水行则热泻是亦两 …… (第 7b 页)
 (注/)霍乱吐利已止而身痛不休者此里和而表未和
  当消息轻重以治之故宜桂枝汤小汗以和其外
  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吐利止里和也身痛表退而新虚也消
  息犹言斟酌也桂枝汤固卫以和表也小和言少 …… (第 8b 页)
 (注/)霍乱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

  乃中外皆寒之證也宜四逆汤助阳以胜阴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吐利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里阴盛也汗
  出发热恶寒表阳虚也宜四逆汤中外合救之剂
  也
  程知曰吐利 …… (第 10b 页)
  躁不得复入也与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胆苦入
  心而通脉胆寒补肝而和阴引阳药使不被格拒
  内经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
   方有执
曰已止也下即利也断绝也言吐利两皆 (第 11b 页)
 (集/注)成无己曰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
  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津液故不可重发
  汗
   方有执
曰此丁宁发汗之节度也
  张锡驹曰汗乃津液汗多则亡津液何以又谓亡
  阳也经云上焦开发腠理薰肤充身泽 …… (第 4b 页)
 (集/注)成无己曰宿食在中下脘则宜下宿食在上脘则
  当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方有执
曰上脘谓胃府之口也
  张志聪曰胃为水谷之海有上脘中脘下脘之分
  上主纳中主化今食在上脘不得腐化故 …… (第 18a 页)
  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鞕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下利心下鞕者诸泻心汤證也若寸关尺三部脉
  平实有力虽下利仍宜攻其鞕也
 (集/注) 方有执
曰三部脉皆平血气和可知矣心下鞕实
  也所以急下之也
  张锡驹曰本经云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
  …… (第 19b 页)
 (注/)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时而复发其利者此宿食积
  病攻之不尽故也若其人形气不衰饮食尚强当
  攻其未尽自不复发矣宜大承气汤
 (集/注) 方有执
曰其期也谓周其一年之月日期也
  程应旄曰下利差后而馀邪之栖于肠胃回折处 …… (第 21b 页)
  脉而厥当脐握热始暖亦寒之甚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诸外实指一切之邪在表而言也发微
  热邪入里也无脉阳内陷也
  程知曰下之则表邪内陷外不热而内发微 …… (第 36a 页)
 (集/注)成无己曰无阳者亡津液也阴多者寒多也大便

  鞕则为阴结下之虚胃阴寒内甚故清谷腹满
   方有执
曰阴以寒言强犹言多也清谷阴不能化
  也腹满阴寒凝滞而内胀也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 (第 37b 页)
  平人不病之缓脉也闰以太息故五动亦为平脉
  非呼吸不能定其至数持脉时必从此始故曰呼
  吸者脉之头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呼者气之出脉之来也吸者气之入脉
  之去也头头绪也脉随气之出入来去名状虽多
  呼吸则其源头也然脉 …… (第 6a 页)
  名曰内实外虚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
  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间
  气之降而下也出呼而 …… (第 7a 页)
  高章之盛禀阴气盛则得惵卑之弱此平人之常
  若能兼见缓迟平脉斯为阴阳相抱荣卫相和始
  名曰强强者即色鲜颜光血满肉𦂳之谓也
 (集/注) 方有执
曰缓以候胃迟以候脾阳气长者言胃气
  有馀也颜色声音毛发皆阳也鲜丽也光辉也商
  清也长美也形容胃阳 …… (第 9b 页)
  在浮沉之间故候中也肥人肌肤厚脉当沉瘦人
  肌肤薄脉当浮今肥人脉反浮瘦人脉反沉故当
  责其病在何藏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责求也肥人当沉者肌肤厚其脉深也
  故求其病于浮瘦人当浮者肌肤薄其脉浅也故
  求其病于沉 …… (第 10b 页)
  至数之缓脉来四至从容不徐不疾以至数之缓

  验胃气之和也
 (集/注) 方有执
曰缓有二义此以相兼言盖谓气血和平
  也
  程知曰缓有和缓之义宽缓之义与浮大相类不
  与迟相类故 …… (第 14a 页)
  若得纯弦而直无濡弱和缓为但弦无胃是肝死脉
  也下三藏虽无纯洪纯浮纯沉之文省文也当仿此
 (集/注) 方有执
曰微非脉名盖微微之弦有胃气之谓也
  魏荔彤曰微弦不甚弦且带濡弱如短促亦非木
  之本性又必兼长脉是 …… (第 15a 页)
  愈受尅则绝故知至秋当死也馀藏皆仿此

 (集/注) 方有执
曰此以四时脉气属五行生尅应病以主
  吉凶生死之理揭一以例其馀所以示人持诊之
  要法也
南方心脉其 …… (第 16a 页)
  愈也若得洪大而少和缓此洪多胃少是心病脉
  也若得洪大而无和缓此但洪无胃是心死脉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其脉洪大而长应万物盛长之象也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
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 …… (第 16b 页)
  谓已解也设若本日汗濈濈然自出者此解兆已
  见虽脉洪大不须发汗明日便自解矣何以言之
  立夏得洪大脉是得其时脉故也四时仿此
 (集/注) 方有执
曰此言脉得应时而王则病有当解之时
  举夏以例其馀示人推仿之意 …… (第 17a 页)
  也若得毛浮而无缓迟此但浮无胃是肺死脉也
  若得毛浮而数则为病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
  也火尅西方金法当发痈肿而难治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肺主皮毛上为华盖故脉毛浮缓迟者 …… (第 18a 页)
  曰顺五藏之脉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五藏各
  见本脉自无病也若见他脉以此推之纵者病甚
  横者病微逆者病虚顺者病实也
 (集/注) 方有执
曰乘犹乘舟车之乘纵直也横者纵之对
  顺从也逆者顺之反
  程知曰非其时而得之则为相乘纵横为患最重 …… (第 20b 页)
  迟涩阴也阳乘阳阴乘阴各从其类而相乘也其
  阴邪乘阳阳邪乘阴府邪乘藏藏邪乘府各以脉
  證错综参之可类推矣
 (集/注) 方有执
曰浮数阳也以阳部而见阳脉故知乘府 …… (第 21a 页)
  不足阳气下陷入于阴中也此内伤不足阴阳相

  乘有休止之恶寒发热非外感有馀风寒中伤荣
  卫无休止之恶寒发热也
 (集/注) 方有执
曰阳先乎阴以陷入也故曰从讳之也阴
  随于阳以上入也故曰乘伤之也恶寒者阳不足
  以胜阴而与阴俱化也 …… (第 23a 页)
  气微也荣微则血虚故不止于发热而且筋急也
  其脉濡者卫气衰也卫衰则表不固故不止于恶
  寒而且汗出如流珠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沉以候里荣行脉中故衰微可知浮以 …… (第 25a 页)
  中沉似有似无即前阳不足之微脉故曰阳气衰

  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萦萦如蛛丝牵惹旁旋微细欲绝之状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
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馀命 …… (第 27a 页)
  尚固不过榖气不充名曰内虚非行尸可比虽困

  无害胃气复榖气充自然安矣谷神即谷气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周氏云形体之中觉见憔悴精神昏愦
  食不忻美而脉得四时之从无过不及之偏是人
  病脉不病也形体安和 …… (第 29b 页)
 (集/注)成无己曰唇吻者脾之候肝色青肝绝则真色见
  于所胜之部也四肢者脾所主肝主筋肝绝则筋
  脉引急发于所胜也
   方有执
曰口唇边曰吻四肢手足也漐汗出貌习
  鸟数飞也言手足颤摇如鸟之习飞奋振而不已
  也 (第 31b 页)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注/)脾之华在唇四白环口黧黑其华萎矣冷汗阴黄
  皆脾绝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口为脾之窍黧黑者熏黄黑暗土败之
  色也柔汗俗谓冷汗是也
  张锡驹曰脾主四白环口黧黑土败而水侮也 …… (第 32a 页)
  而真色见故为脾绝也

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注/)肾司二便溲便遗失肾绝也肾藏精与志狂言直
  视精志俱败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溲便遗溺也肾司阖辟阖辟废故二便
  皆无禁约也经曰肾藏志狂言者是失志矣失志
  者死肾主骨骨之精为 …… (第 32b 页)
  不能坐即略坐非伸足依倚不可故曰坐而下一

  脚者腰痛也凡心痛者皆伛偻护其痛处故曰里
  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舌强则言迟经络牵急则舌强筋挛则
  经络拘急肝属木其合筋其主风头属阳里属阴
  头摇者阴不与阳和也 …… (第 36a 页)
 (注/)人病恐怖者阳神不足也阳不足则恐神不足则
  怖恐则血随气下故面白脱色不润泽也怖则气
  随神乱故脉形如循丝累累然而乱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恐怖惶惧也循理治也丝言细也累累
  联络貌脱色犹言失色也盖内气馁者则外色夺
  所以有卒然之变也 …… (第 36b 页)
  阴脉如暑去秋来万物虽未即死然日趋死候故

  曰死也盖天人无二理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主
  生阴主杀故也
 (集/注) 方有执
曰阴阳者通脏腑血气表里虚实风寒寒
  热而总言之也
  程知曰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邪气自里之表欲
   …… (第 42a 页)
  有是證也动脉之状颇似数脉惟上下无头尾如
  豆大厥厥动摇故名曰动也厥厥者谓似有根之
  摇动动而不移非若滑脉之流动动而不居也
 (集/注) 方有执
曰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
  之阴阳以部位言下言动脉之定位与其形状厥 …… (第 44a 页)
  按之不移即所谓端直也紧者如转索无常即所
  谓不端直也端直则不能如转索转索则不能似
  端直其为劲急则同所以相类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此明弦紧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张
  于弓一定而不可动移也转索无常言左右旋转
  而不可拘也
  程 …… (第 45a 页)
  彼之强而虐及之之谓也此六脉者名曰残贼残
  则明伤贼则暗袭脉中有此当属实邪不论何部
  但本脉中兼见此脉辄防邪至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诸脉谓各部之脉也作起也言六者若
  见于各部之脉中则皆能于其部生起病端
  张锡驹曰残伤残贼贼害也 …… (第 46b 页)
  发热而愈而凡下脓血与痈脓皆非死證若阴阳
  俱厥厥者必利故五液注下下焦不阖命将难全
  也
   方有执
曰清指风浊指寒曰洁曰浑以天地之偏
  气言也阴中于邪已下至浊邪中下一节是释上
  文阴即下焦阳即上焦 …… (第 49a 页)
  反大发热者乃邪盛正衰此为难治也设使恶寒
  知尚在表若呕必欲入里也腹内痛者知邪已入
  里内攻必欲下利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微发热邪退也大发热邪盛也恶寒尚 …… (第 50b 页)
 (集/注)成无己曰痂癞者疠风也眉少发稀身有乾疮而
  腥臭经云脉风成疠是也
  朱震亨曰经云诸痒为虚血燥不荣肌腠所以痒
  也
   方有执
曰经云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
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榖气脾涩不 …… (第 55a 页)
  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血乃成也经常也三焦
  者气之道路卫气疏则气不循常度故三焦绝其
  常度也
   方有执
曰疏言不能固护实犹言强也榖入于胃
  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榖消而水化也阴血大下
  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 …… (第 60a 页)
  主纳榖脾主化榖故能食者胃也能化者脾也今
  阳微中寒脾胃俱病所以心内虽饥饥而虚满不
  能食也
 (集/注) 方有执
曰饥而虚满者阳主化榖卫阳衰微不化
  榖故虚满而不能食也 …… (第 62b 页)
  不足缓者胃气有馀不足则脾失健运有馀则胃
  强能食此胃强脾弱所以虽能食而不能消化也
  故使吞酸而噫食卒不化气填胀闷于膈中也
 (集/注) 方有执
曰阳气以胃中之阳气言不足则不能化
  榖胃气以胃中之榖气言有馀言有宿食也有宿 …… (第 63a 页)
  医者前后施治如法而浮数之脉自当迟缓如经
  则饥欲食病者愈也若施治失宜数脉终始不退
  则生恶疮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恶疮与屎脓虽不同其为血热则皆然
  也
  程知曰此言趺阳脉迟缓妄下则有浮数之变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 …… (第 65a 页)
  滑为胃气实𦂳为脾气强滑𦂳并见如持实以击
  强故主急痛痛还自伤脾胃也以手把刅而成疮
  者犹之操刀自割而贻其害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滑为食故在胃则主榖气实𦂳为寒故
  在脾则主邪气强持实击强言胃实脾强两相搏
  击而为病譬如以手 …… (第 67a 页)
  消榖凡里病得此脉者皆易治也若不沉数而沉
  𦂳沉𦂳为里寒则为残伤胃气之證故曰难治也
 (集/注) 方有执
曰沉以候里故在脾胃为土实榖气实也
  数为热阳也𦂳为寒阴也言趺阳主脾胃脾胃主
  榖榖气实若脉见数 …… (第 67b 页)
  转则膈中寒气下趋洞泄也若少阴脉浮不出则
  下焦阳虚寒气聚于阴器不得发泄故病疝阴肿
  大而痛也
 (集/注) 方有执
曰趺阳之土败而少阴所以无制也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 (第 70a 页)
  水一泛溢则呕吐下利无所不至若趺阳脉和胃
  土有权则水有制而少阴负则为顺矣顺者土不
  为水侮也
 (集/注) 方有执
曰万物资生于土而百骸藉养于胃水土
  平成物阜人安非天下之至顺乎古今谓趺阳有
  脉者不死有以哉 …… (第 70b 页)
  滞故肢冷也

 (集/注) 方有执
曰弱为虚损不足脉阴虚生内热所以烦
  然属虚烦故虽烦亦微也涩为少血而不滑不能
  上与阳相顺接所以厥 (第 71b 页)
    例居前六经病次之类伤寒病又次之至若
    杂病杂脉与伤寒无预者皆略去之定为二
    百八十三法亦无足取惟 方有执
作伤寒条
    辨削去叔和序例大得尊经之旨太阳三篇
    改叔和之旧以风寒之伤荣卫者分属尤为 …… (第 2a 页)
    经末每经文各冠以大意纲举目析颇有条
    理故医家称善本焉康熙甲寅顺天林起龙
    重刻 方有执
之书以昌此书附后各施评点
    极论昌之所注全出于剽窃方氏丑词毒詈
    无所不加夫儒者著书尚相 …… (第 3a 页)
论与伤寒无预者皆略去计得二百八十
三条并以治字易法字而曰二百八十三治虽有深心
漫无卓识亦何足取万历间 方有执
著伤寒条辨始先 (第 5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