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易類
四書類
詩類
詔令奏議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目錄類
別史類
傳記類
職官類
法制類
金石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儒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律部類
阿含部類
   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详于答文蔚
   之第二书故增录之元善当时汹汹乃能以
   身明斯道卒至遭奸被斥油油然惟以此生
   得闻 斯学
为庆而绝无有纤芥愤郁不平之
   气斯录之刻人见其有功于同志甚大而不
   知其处时之甚艰也今所去耴 (第 2a 页)
道静坐中光景洪与吕子相论致良/知之学无间于动静则相庆以为新得是书孟)
(源伯生得之金陵时闻滁士有身背 斯学
者故/书中多愤激之辞后附问荅语岂亦因静坐顽)
(空而不修省察克/治之功者发耶)
  家书墨迹四首(四 (第 25a 页)
麟尝为 斯学
矣余病戴记本经传弗分二氏本讹谬未
订乃左右采获以是正之提经于上抑传于下法当尔
非变古也语曰与其过而废 (第 24b 页)
   篆书序          前人
秦𨽻兴而篆书废汉四百年莫有能者观于汉代碑刻
可见矣三国六朝间亦无闻焉唐三百年李当涂一人
而已自秦丞相逮于宋初盖千年仅有徐骑省以能继
当涂自许何 斯学
之寥寥也宋人能篆书者颇多于唐 (第 27a 页)
 性情而纳之皇极者矣贵贱以之位父子以之亲兄
 弟以之友夫妇以之顺此皆不待学而后知直出于
 性理之常分尔况乎学 斯学
者宜何如哉惟不独私
 乎其身而巳为能宏而大之包乎四海而不外诩乎
 群侣而不遗使六沴弗得作诸福莫不至是 (第 2b 页)
世已有此论何况后儒予少与
海内士大夫游所见习于数者无如戴东原氏东原殁
其学无传比来金陵得谈子阶平其于 斯学
殆几于深
造自得者乃不自足而䁥就予予未老而衰昏眊健忘
无能益于阶平然有愿焉则以为欧逻巴之俗能尊其
(第 16b 页)
音而为宋良相然则公之于 斯学
固有独见其大者因
文以载道审音以知政孰谓文学与经济为两事哉
   说文新附考序
六书之学古人所谓小学 (第 17a 页)
言而不能行者诞
也知而不敢行者弱也非言与知也天下之大业存乎
人成天下之业者存乎学拟之而后言致之而后知
之道也仁甫长于论议而明于理名位所极宜仁甫
之自有者矣独念少与仁甫同业时遂有斐然之志既
而以言后先见录 …… (第 4a 页)
   理学括要序

理学括要凡六卷礼乐之具性命之说萃焉元故鳌溪
书院山长乐安詹先生道存所著而其从曾孙东鲁君
所编次以刻之松郡者深郡人也使序之曰自昔圣贤
其志广其学博其守约志广故欲以成天下之务学博
故必以周天下之故守约故尝不外乎此心之神明盖
非约不足以该博非博不足以济务孔子曰吾道一以
贯之又曰我欲托之空言不若见之行事也顾行之之
序则由身始孟轲氏没而世儒以功名就世者往往不

知约之守而惟博之务其道则杂未能至于博而或施
之应务其术则疏故君子之学鲜矣先生生当濂洛讲
明之后而又吴文定公之乡也其学有宗旨大抵本于
人伦日用之常以推极乎阴阳造化之变读是编也可
谓有斯志而又有 斯学
者矣惜也未见之行尔而若有
待于今东鲁君也君名崇辛未名进士出推一郡者行
始也
  (第 13a 页)
   顺天府乡试录后序
皇上御极之十六年是为嘉靖丁酉秋八月顺天府举
乡试之典上命侍讲学士臣某往主文柄既取士如式
刻其文以献臣某当叙于末简则申一言以告多士曰

国家建立庠序群俊髦之士于其内而俾之学夫学何
学也君子大人之学明德新民之事也 斯学
也唐虞三
代君臣之所以致治孔子孟子之所以垂训国家之所
以俾吾肄焉以致用于天下而我之所以将为天下用
(第 6a 页)
  告佑顺侯文古之人以守乡邦为荣者岂以父兄宗族亲戚友朋之

所在一旦出人所不意傲然官府之上赏罚予夺千里
之内为之荣哉吾生乎斯长乎斯饮食乎 斯学
问交游
莫非斯郡之人则知其风俗之盛衰究其民人之苦乐
莫吾若也幸而得民牧之寄除其所苦副其所乐革吾
平日 (第 7b 页)
 子小学题辞惟圣斯恻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
 枝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恭动罔或悖行有馀
 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思罔或逾穷理修身 斯学

 大明命赫然罔有内外德崇业广乃复其初昔非不
 足今岂有馀
圣人言诚又言敬诚则其心实而有物敬则其心 (第 3a 页)
  小学题辞(朱子作/)
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天地四德人/性具焉所谓)
(天命之/谓性也)凡此厥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爱亲
敬兄忠君悌长是曰秉彝有顺无强(性无不善故情之/感物而动者各有)
(条理所谓率/性之谓道也)惟圣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万善足
焉众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颓其纲甘此暴弃惟圣斯恻
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枝(性者根也道者枝也小/学所以培其根也大学)
(所以达其枝也所/谓修道之谓教也)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恭动罔

或悖行有馀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思罔或逾(洒扫应/对入孝)
(出恭所以养其诚行之事也诵诗读书咏歌舞蹈所以/启其明知之事也幼小则真淳木漓智识未开故其教)
(之之序/如此)穷理修身 斯学
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内外(穷理/致知)
(则善无不明力行自修则身无不诚盖既长则聪明开/而克己要故其教之之 (第 28b 页)
  礼学四际约言序
古礼湮废不可尽知又多不行于今世故其追而考之
也难盖仪礼缺而不完礼记乱而无序自朱子欲以经
传相从成为礼书然犹苦于体大未究厥业然则后之
欲为 斯学
者不益难哉余姑择其大者要者略依经传
之体别为四际八篇以记礼之纲焉其详且小则未暇
也又采小学仪节于首附 …… (第 21a 页)
  历象要书序
历象一书自少小以好奇之心学之盖久而茫然此学
近无师授又予未习为方圆勾曲乘除之算故其通也
甚难七八年间来往心怀弗释也乙巳之冬以书卷馀
暇覆究 斯学
搜极繁乱摘厥窈微三月在空山之中远
有端序矣缅自羲轩迎策而此术兴三代之衰禨祥中
废故自秦以前如溯昆崙然 (第 22b 页)
   九
诗法曰事文类聚不可用盖宋事多也后引苏黄之诗
以为式教以养生之诀继以治病之物可乎茂秦视苏
黄诗为何物耶又唐人歌诗如度曲可以协丝簧谐音
律晚唐格卑声调犹在及宋柳耆卿周美成辈出能为
一代新声诗与词为二物是以宋诗不入弦歌也词曲
自六朝已然不始于宋唐诗可入歌谱者亦少茂秦此
论亦谬又严沧浪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

矣甚有不法前贤而法同时者李洞曹松学贾岛唐彦
谦学温庭筠卢延让学薛能陈履常学黄山谷予笔之
以为学者戒夫诗以求工为主何以同时便不可学如
皮日休陆龟蒙贾岛孟郊卢仝马异刘沧许浑诸人皆
有心相肖天然匹偶彼此同学之意黄山谷苏门六君
子之一也尝云子曕诗句妙一世乃云学庭坚体盖退
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体以文滑稽耳如山谷斯言爱
斯学
之苏且学黄也 (第 5b 页)
 尔瞻江上尔瞻曰黔中孙淮海李同野马心庵皆致

 力 斯学
君此行惜不及见三君耳予平播后辑黔记
 乃合三公类传于理学已复为公请谥而得恭乃知
 正甫先生与尔瞻言不 (第 5a 页)
孔子委吏可也乘
田可也中都宰可也鲁司寇可也斯所谓證诸往者也
不然必自计曰吾奚藩奚臬奚台奚邑官至而后习
养子而嫁者也故同者由之心者也异者即乎事者
也功者證乎迹者也体者存乎位者也通者贯乎一者
也问者曰若是则 (第 15b 页)
   科目题名记
乡试题名刻石学宫自洪武至嘉靖癸卯而石之下方
尽矣上海唐君尧宾以经明行脩擢为教授于 斯学

访坚珉题丙午己酉与今壬子凡三科虚其下以俟方
来是岁所取士盛有得人之誉侍御临川曾公佩寔监 (第 57a 页)
老于庠序终不一遇如陈海涯由庠序积累仅升于礼
部为贡士如龙湖员溪者皆闻道知学君子也可不谓
盛哉员溪向意 斯学
孜孜一念匪朝伊夕精存神注未
尝斯须舍是而他有所为顾处骇蔽之时隤然居上下
之间不欲以学自名如庄生所称古 (第 78b 页)
齐语者必临菑学楚语者必郢齐学而秦楚学
而晋一出口有耳者能辩之然则学诗学汉学魏学晋
学唐至声不能辩几矣 斯学
盛于弘正间而李何为之
冠洎近世一二君子自相雄长傲倪当世呼于垤泽能
令人宋之乎岭南好诗赋公车之士至舍本 (第 19a 页)
于孔孟而南轩记三先生祠亦曰瞻
三先生之在祠也其各起敬起慕心存身履以进于孔
孟门墙孔孟远矣朱张未远也处 斯学
味斯言思朱张
在是即周程在是周程在是即孔孟在是学以聚之当
深契孔孟之心达而行之必无负孔孟之训若曰泮宫 …… (第 4a 页)
人才辈出后之求洙泗于潇湘者咸愿咏歌于 斯学

其盛欤公号敬斋为人岂弟慈良有长者风尝修县置
建谯楼既揭牌而邻寇息改思济为顺济正坊名而四
境安雨旸 (第 2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