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目錄類
別史類
傳記類
正史類
雜史類
金石類
類書類
別集類
马孟祯姜习孔列传
马孟祯字六符桐城人幼孤授徒奉母与同里左光斗
相友善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主考官叶向高奇之为
延誉声名大振明年成进士知江西分宜县悉心抚字
会以逋赋被督民恐失孟祯亟相戒输纳不数日立办
三十四年行取授广西道御史孟祯性刚直遇事敢言
既为言路益慷慨思树立首论辅臣朱赓误国及王锡
爵徇私灭公状有旨切责又言京堂官冒滥劾 姚文蔚
陈治则王永光又以灾变疏请御朝开讲亟发章奏遴
补部院大臣并召用邹元标赵南星皆不报石埭人孙
大功居京师力 (第 7b 页)
马孟祯字六符桐城人幼孤授徒奉母与同里左光斗
相友善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主考官叶向高奇之为
延誉声名大振明年成进士知江西分宜县悉心抚字
会以逋赋被督民恐失孟祯亟相戒输纳不数日立办
三十四年行取授广西道御史孟祯性刚直遇事敢言
既为言路益慷慨思树立首论辅臣朱赓误国及王锡
爵徇私灭公状有旨切责又言京堂官冒滥劾 姚文蔚
陈治则王永光又以灾变疏请御朝开讲亟发章奏遴
补部院大臣并召用邹元标赵南星皆不报石埭人孙
大功居京师力 (第 7b 页)
恳乞圣明亟定国是以一众志以保治安疏(壬/寅)
臣惟国家所最宜定者国是国是不定将上下日昡惑
于似有似无之言使有过应劣处应外转奸人得乘之
以肆无稽之说而逐异已且使首相沈一贯不安于位
久杜门而不出则今日之大可骇者臣辱言官之长不
可不明言以剖群疑而定国是孰应劣处御史于永清
是也孰应外转 都给事中姚文蔚 是也孰为异已吏部
诸郎之不听改科秦人多口之日非永清是也臣若仍
默不言恐满朝终不知国是终不定且永清之恶 …… (第 20a 页)
言戴不可去而忍幸灾又乘刘九经疏有十月南山之
语不过书生期望老成则与 文蔚 共肆言曰秦人欲挤
首相正与臣过吏部之言同时出岂不冤哉臣与首相
同舟同忧四年矣居常相约以调和人情为主首 …… (第 21b 页)
乡人有挤
首相之言耶且挤之欲何为盖贰憾又有欲实挤之者
矣在永清不过欲尽逐秦人之多口之能考察已者而
会 文蔚 推外之后迫欲从吏科以转京堂乃求之不遂 …… (第 21b 页)
议曾引九经疏中语为陷阱地此一
网也将半及于秦人矣于时首相不知也吏部四司之
受害者不知也众言官不知也虽 文蔚 亦不知也盖二
憾以其术笼人而永清又以其术笼 (第 22b 页)
文蔚 总之部郎交
搆之衅则有之秦人多口之谬则有之而强以无罪为
罪强以不贪为贪强以不参为参强以不党为党则二 …… (第 22b 页)
姚文蔚 营求力竭倾陷机深是非之清乱已多去留之
关系不浅于永清本当照祝御史例行提括赎与经过
夫马文卷重究念宪体 (第 23b 页)
姑与 姚文蔚 从轻量议示惩伏
乞皇上宣谕阁臣沈一贯即出视事以图化理大奋乾
断将于永清 (第 23b 页)
姚文蔚 分别降调外任以为乱纪肆毒之
戒敕下吏部并本院严饬各衙门虚心持已夫慎秉公
纵有错误不妨如赵文炳昔年改正 …… (第 23b 页)
国是可定而天下治平矣
乞处贪横并乞赐归以重风纪疏(总/宪)
臣于本月二十三二十五日两疏参于永清 姚文蔚 未
蒙皇上允行不意二臣辩疏一上即蒙允行是臣言不
足信二臣之言足信也在 (第 24a 页)
姚文蔚 以纠奸为横以自已
为忠臣义士以他人东征之功为已力时臣尚未起家
与今日事何干臣不必更言惟是于永清以御史 …… (第 24a 页)
肉消骨立
病不能支矣臣当去不去是犹望吏部也伏乞皇上赐
臣归田以延残喘特奋乾断姑降于永清外任以彰法
纪 姚文蔚 原议分别亦乞皇上量惩敕吏部从公酌议
请旨定夺施行即臣去而法纪犹存矣奉圣旨都御史
总持台宪整肃百僚有所 …… (第 26a 页)
乃于倡疑摇动各官争忿之时方行劾奏致生疑惑曲
直莫分于永清既经总宪官指摘着调外任用 姚文蔚
策励供职方今时事可虞大小臣工正宜和衷同心共
图消弭如有怀私观望淆乱国是的科道官㨿实参来
处治卿总宪以 (第 26b 页)
臣惟国家所最宜定者国是国是不定将上下日昡惑
于似有似无之言使有过应劣处应外转奸人得乘之
以肆无稽之说而逐异已且使首相沈一贯不安于位
久杜门而不出则今日之大可骇者臣辱言官之长不
可不明言以剖群疑而定国是孰应劣处御史于永清
是也孰应外转 都给事中姚文蔚 是也孰为异已吏部
诸郎之不听改科秦人多口之日非永清是也臣若仍
默不言恐满朝终不知国是终不定且永清之恶 …… (第 20a 页)
言戴不可去而忍幸灾又乘刘九经疏有十月南山之
语不过书生期望老成则与 文蔚 共肆言曰秦人欲挤
首相正与臣过吏部之言同时出岂不冤哉臣与首相
同舟同忧四年矣居常相约以调和人情为主首 …… (第 21b 页)
乡人有挤
首相之言耶且挤之欲何为盖贰憾又有欲实挤之者
矣在永清不过欲尽逐秦人之多口之能考察已者而
会 文蔚 推外之后迫欲从吏科以转京堂乃求之不遂 …… (第 21b 页)
议曾引九经疏中语为陷阱地此一
网也将半及于秦人矣于时首相不知也吏部四司之
受害者不知也众言官不知也虽 文蔚 亦不知也盖二
憾以其术笼人而永清又以其术笼 (第 22b 页)
文蔚 总之部郎交
搆之衅则有之秦人多口之谬则有之而强以无罪为
罪强以不贪为贪强以不参为参强以不党为党则二 …… (第 22b 页)
姚文蔚 营求力竭倾陷机深是非之清乱已多去留之
关系不浅于永清本当照祝御史例行提括赎与经过
夫马文卷重究念宪体 (第 23b 页)
姑与 姚文蔚 从轻量议示惩伏
乞皇上宣谕阁臣沈一贯即出视事以图化理大奋乾
断将于永清 (第 23b 页)
姚文蔚 分别降调外任以为乱纪肆毒之
戒敕下吏部并本院严饬各衙门虚心持已夫慎秉公
纵有错误不妨如赵文炳昔年改正 …… (第 23b 页)
国是可定而天下治平矣
乞处贪横并乞赐归以重风纪疏(总/宪)
臣于本月二十三二十五日两疏参于永清 姚文蔚 未
蒙皇上允行不意二臣辩疏一上即蒙允行是臣言不
足信二臣之言足信也在 (第 24a 页)
姚文蔚 以纠奸为横以自已
为忠臣义士以他人东征之功为已力时臣尚未起家
与今日事何干臣不必更言惟是于永清以御史 …… (第 24a 页)
肉消骨立
病不能支矣臣当去不去是犹望吏部也伏乞皇上赐
臣归田以延残喘特奋乾断姑降于永清外任以彰法
纪 姚文蔚 原议分别亦乞皇上量惩敕吏部从公酌议
请旨定夺施行即臣去而法纪犹存矣奉圣旨都御史
总持台宪整肃百僚有所 …… (第 26a 页)
乃于倡疑摇动各官争忿之时方行劾奏致生疑惑曲
直莫分于永清既经总宪官指摘着调外任用 姚文蔚
策励供职方今时事可虞大小臣工正宜和衷同心共
图消弭如有怀私观望淆乱国是的科道官㨿实参来
处治卿总宪以 (第 26b 页)
箴,丹徒人,万历辛卯举人。
吴默《易说》六卷〈存〉。
字因之,吴县人。万历壬辰进士,太仆寺卿。 姚文蔚《 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存〉。
字养谷,钱塘人。万历壬辰进士,仕至太仆寺少卿。
李本固《古易汇编意辞
吴默《易说》六卷〈存〉。
字因之,吴县人。万历壬辰进士,太仆寺卿。 姚文蔚《 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存〉。
字养谷,钱塘人。万历壬辰进士,仕至太仆寺少卿。
李本固《古易汇编意辞
黄读易编十二卷〈未见〉
万尚烈易赞测易大象测各一卷〈存〉
徐曰仁周易翼注〈未见〉
吴默易说六卷〈存〉 姚文蔚 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存〉
李本固古易汇编意辞集十七卷〈存〉
杨廷筠易显六卷〈存〉易总一卷〈未见〉
刘
万尚烈易赞测易大象测各一卷〈存〉
徐曰仁周易翼注〈未见〉
吴默易说六卷〈存〉 姚文蔚 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存〉
李本固古易汇编意辞集十七卷〈存〉
杨廷筠易显六卷〈存〉易总一卷〈未见〉
刘
祯间,矿贼数万破寨陷楼,三人并投缳死,后数年,具题坊表。
滑鲲妻孙氏
按《凤阳府志》:孙氏,滑鲲妻, 进士文蔚 母,以苦节自守。遇变,骂贼被杀。其子恸哭不去,贼义而舍之。
马鼎亲妻王氏
按《凤阳府志》:王氏,马鼎
滑鲲妻孙氏
按《凤阳府志》:孙氏,滑鲲妻, 进士文蔚 母,以苦节自守。遇变,骂贼被杀。其子恸哭不去,贼义而舍之。
马鼎亲妻王氏
按《凤阳府志》:王氏,马鼎
泮语不合,起殴之,泮即弃官去。纯劾罢龙祯。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倡同列救龙祯,又数搆是非,与 都给事中姚文蔚
比而倾纯。纯不胜愤,疏发永清交搆状,语侵首辅沈一贯。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帝雅重纯,
骫骳不能持,后系狱,及言事者因他人言稍释,用一二而矿税之害,遂终神宗世。始,都御史温纯劾御史于永清及 给事中姚文蔚,
语稍涉一贯。给事中钟兆斗为一贯论纯,御史汤兆京复劾兆斗而直纯。纯十七疏求去,一贯已揭留纯。至岁乙巳,
史记事、吴亮、熊廷弼等,给事中则张国儒、胡应台、顾士琦、段然等,先后疏论至五十馀人,并及其党,陈治则 姚文蔚
、姚士慎、熊鸣夏、卲庶、刘道隆,而工部主事刘汝佳国子监助教吴道长素干清议亦攻赓。给事中喻安性者,赓里 ……懿。御史彭端吾复疏诋赓,给事中忻请停其赠谥,帝不听。赓醇谨无大过,与沈一贯同乡相比,昵给事中陈治则、 姚文蔚
等,以故蒙诟病云。
曹于汴、河南道御史汤兆京、协理御史乔允升佐之。故御史康丕扬、徐大化,故给事中钟兆斗、陈治则、宋一韩、 姚文蔚,
主事郑振先、张嘉言及宾尹、天峻、国缙咸被察,又以年例出绍徽、应甲于外。群情翕服,而诸不得志者深衔之。
即弃官去。纯劾罢龙祯。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倡同列救龙祯,显与纯异,以胁制纯,又数搆是非,与 都给事中姚文蔚
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搆状,并及 文蔚,
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 文蔚
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给事中陈治则、钟兆斗皆一贯
马孟祯
按《明外史本传》:孟祯,字泰符,桐城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分宜知县。将内召,以征赋不及四分,为户部尚书赵世卿所劾,诏镌二秩。甫三日,而民逋悉完。邹元标、万国钦辈亟称之。续授御史。文选郎王永光、仪制郎张嗣诚、 都给事中姚文蔚 、陈治则,以附政府擢京卿,南京右都御史沈子木年几八十未谢政,孟祯并疏论之。大学士李廷机被劾奏辨,言入 ……曰:廷机在礼部昵邪妄司官彭遵古,而聂云翰建言忤时,则抑之至死。秉政未几,姜士昌、宋焘、郑振先皆得罪。 姚文蔚 等滥授京堂,陈用宾等屡拟宽旨。犹不谓之谬哉。王锡爵辞召,密疏痛诋言者。孟祯及南京给事中段然并上疏极论
按《明外史本传》:孟祯,字泰符,桐城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分宜知县。将内召,以征赋不及四分,为户部尚书赵世卿所劾,诏镌二秩。甫三日,而民逋悉完。邹元标、万国钦辈亟称之。续授御史。文选郎王永光、仪制郎张嗣诚、 都给事中姚文蔚 、陈治则,以附政府擢京卿,南京右都御史沈子木年几八十未谢政,孟祯并疏论之。大学士李廷机被劾奏辨,言入 ……曰:廷机在礼部昵邪妄司官彭遵古,而聂云翰建言忤时,则抑之至死。秉政未几,姜士昌、宋焘、郑振先皆得罪。 姚文蔚 等滥授京堂,陈用宾等屡拟宽旨。犹不谓之谬哉。王锡爵辞召,密疏痛诋言者。孟祯及南京给事中段然并上疏极论
陈璘与行长角相当,麻贵抵蔚山,中伏而败。董一元攻石曼子,亡失多。大学士赵志皋、给事中郝敬,皆请撤兵。 给事中姚文蔚
、张辅之争之。会平秀吉死,国内乱。十一月,清正渡海先遁,贵入岛山西浦,綎攻行长,石曼子引舟师救之,为 ……杨一魁议留兵暂守,而责朝鲜供饷。左都御史温纯言,留兵宜练。大理卿郑继之言,留兵宜处饷。给事中许子伟、 姚文蔚
、侯先春、杨应文、御史周盘,皆议撤。给事中李应策、杨天民议,去留俱听之督抚。而张问达又谓,兵不可撤。
奉公署,誓必杀奉。奉逃匿楚王府,众乃投奉党耿文登等十六人于江,以巡抚可大护奉,燔其辕门。事闻,一贯及 给事中姚文蔚
等请撤奉,不报。而御马监监丞李道方督理湖口船税,亦奏奉水沮商舟,陆截贩贾,徵三解一,病国剥民。帝始从
一年夏,淮率家丁三百馀,张飞虎帜,金鼓震天,声言欲入大内谒帝,遂潜住广渠门外。给事中田大益、孙善继、 姚文蔚
等言:淮于春寒雪拥时统家丁数百沿边搜括士民,取金至数十万,今又声言入京即求镇守阳骇军民之耳目阴夺将吏
。至于勤劳,乃臣子之分。资深,亦恬淡之常。不必旁开劳升闰升之蹊径,以启凌猎竞攫之倖孔。如先年杨应文、 姚文蔚
辈,垂涎清秩,藉口滥竽,倚恃冰山,要胁铨宰,竟贻廉耻扫地之诮。而今安在哉。是惟秉衡大臣,持以至公,则
。一,重将领。一,添巡捕。一,分汛地。一,议操练。一,责成本国。给事中李应策疏驳其,竭中国以徇外裔, 给事中姚文蔚
亦论之。于是户兵会议:数年疲耗,今始息肩,自宜内固根本,不当更为繁费。朝鲜壬辰倭患之始请兵不过一万,
吴炯《周易绎旨》八卷
万尚烈《易赞测》一卷,《易大象测》一卷
吴默《易说》六卷
姚文蔚 《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
李本固《古易汇编意辞集》十七卷
杨廷筠《易显》六卷
汤宾尹
万尚烈《易赞测》一卷,《易大象测》一卷
吴默《易说》六卷
姚文蔚 《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
李本固《古易汇编意辞集》十七卷
杨廷筠《易显》六卷
汤宾尹
郑璧《古今兵鉴》三十二卷,《经世宏筹》三十六卷
王有麟《古今战守攻围兵法》六十卷
姚文蔚《 省括编》二十二卷
赵大纲《方略摘要》十卷
高折枝《将略类编》二十四卷
施浚明《古今
王有麟《古今战守攻围兵法》六十卷
姚文蔚《 省括编》二十二卷
赵大纲《方略摘要》十卷
高折枝《将略类编》二十四卷
施浚明《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