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小學類
四書類
詩類
書類
春秋類
孝經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別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法制類
史評類
正史類
雜史類
史鈔類
金石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農家類
天文算法類
雜家類
儒家類
術數類
小說家類
譜錄類
兵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詞曲類
曲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事彙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寄题白石楼 康 海
我闻白石楼乃在太行下丹机凌紫霄朱甍接岩鏬盘
郁横汾曲崔嵬紫金㕒夕烟荡洄潏朝晖辉檐庌两溪
互萦带千峰随晦冥屏障万翠列花柳四时明平生喜
游眺讵可如孙登春中过函谷遂有渤澥行徒怀南庄
老安能惬初盟人事苦迫促三日滞虞乡虽有泛舟趣
却无曾点狂回想王官谷新诗满素墙不识荡溪姓徒
羡诗思长何当与握手于时共徜徉同游诵其名知是
南庄子故家有若人私为南庄喜遨游翰墨场倏而踰
四纪不谓英妙姿尚在秦晋里便拟此登楼醉汝贤乔
梓三叹发朝邑弥月兴犹起感君寄书至展转爱君才
欲见不可得空望白云隈吾有双黄鹄飞飞自天来因
逢王子晋借之游蓬莱一去竟千载寥寥不可 回回 时
坐鹤背挈子临高台先过昆崙顶后瞰弱水湄徐访紫 (第 96a 页)
我闻白石楼乃在太行下丹机凌紫霄朱甍接岩鏬盘
郁横汾曲崔嵬紫金㕒夕烟荡洄潏朝晖辉檐庌两溪
互萦带千峰随晦冥屏障万翠列花柳四时明平生喜
游眺讵可如孙登春中过函谷遂有渤澥行徒怀南庄
老安能惬初盟人事苦迫促三日滞虞乡虽有泛舟趣
却无曾点狂回想王官谷新诗满素墙不识荡溪姓徒
羡诗思长何当与握手于时共徜徉同游诵其名知是
南庄子故家有若人私为南庄喜遨游翰墨场倏而踰
四纪不谓英妙姿尚在秦晋里便拟此登楼醉汝贤乔
梓三叹发朝邑弥月兴犹起感君寄书至展转爱君才
欲见不可得空望白云隈吾有双黄鹄飞飞自天来因
逢王子晋借之游蓬莱一去竟千载寥寥不可 回回 时
坐鹤背挈子临高台先过昆崙顶后瞰弱水湄徐访紫 (第 96a 页)
布政司领通关至盘陀驿遇陈桂报曰公今年中第
六名矣因述其事及揭榜果然馀皆如所梦噫天榜
定矣而忽有那移不定可不畏哉(旧通志/)
弘治中有 回回 入贡道山西某地经行山下见居民男
女竞汲山下一池 (第 93a 页)
回回 驻行谓伴者吾欲买此泉可
往与居人商评伴者漫往语民言乌有此买水何庸
且何以携去回回言汝毋计我事第请 (第 93a 页)
言价民笑漫
言须十金 回回 曰诺立与之众曰戏耳须二十 (第 93a 页)
回
回 曰诺即益之民曰戏耳乌有卖 (第 93a 页)
回回 怒将相击 (第 93a 页)
民惧乃闻于县县令亦令绐之曰是须三千金 回回
曰诺即益之令又反复言四千以至五千 (第 93b 页)
回回 亦益
之令亦惧以白于府守令语之此直戏耳 (第 93b 页)
回回 大怒
言此岂戏事汝官府皆许我我以此已逗遛数日今
悉以贡物充价汝尚拒我我当与决战即挺兵相向
守不 (第 93b 页)
得已许之 回回 即取椎凿泉破山入深穴得泉
源乃天生一石池水从中出即舁出将去守令问事
既成无番变试问此何物耶回回言 (第 93b 页)
若等知天下宝
有几众曰不知 回回 曰金贝珠玉万宝皆虚天下惟
二宝耳水火是也假令无二宝人能活耶二宝自有
之火宝犹易惟水宝不可得此是也 (第 94a 页)
六名矣因述其事及揭榜果然馀皆如所梦噫天榜
定矣而忽有那移不定可不畏哉(旧通志/)
弘治中有 回回 入贡道山西某地经行山下见居民男
女竞汲山下一池 (第 93a 页)
回回 驻行谓伴者吾欲买此泉可
往与居人商评伴者漫往语民言乌有此买水何庸
且何以携去回回言汝毋计我事第请 (第 93a 页)
言价民笑漫
言须十金 回回 曰诺立与之众曰戏耳须二十 (第 93a 页)
回
回 曰诺即益之民曰戏耳乌有卖 (第 93a 页)
回回 怒将相击 (第 93a 页)
民惧乃闻于县县令亦令绐之曰是须三千金 回回
曰诺即益之令又反复言四千以至五千 (第 93b 页)
回回 亦益
之令亦惧以白于府守令语之此直戏耳 (第 93b 页)
回回 大怒
言此岂戏事汝官府皆许我我以此已逗遛数日今
悉以贡物充价汝尚拒我我当与决战即挺兵相向
守不 (第 93b 页)
得已许之 回回 即取椎凿泉破山入深穴得泉
源乃天生一石池水从中出即舁出将去守令问事
既成无番变试问此何物耶回回言 (第 93b 页)
若等知天下宝
有几众曰不知 回回 曰金贝珠玉万宝皆虚天下惟
二宝耳水火是也假令无二宝人能活耶二宝自有
之火宝犹易惟水宝不可得此是也 (第 94a 页)
(外郎品级通事一人掌会同馆印寻省雍正十年/改定会同馆监督由部抡选引)
(见用一人四译馆则/简)
(国初沿明制置隶于翰林院立 回回 缅甸百夷西番/ 高昌西天八百暹罗八馆以译远方朝贡文字乾)
(诏下隆十三年以四译馆閒冗无事会同四译馆 (第 4b 页)
(见用一人四译馆则/简)
(国初沿明制置隶于翰林院立 回回 缅甸百夷西番/ 高昌西天八百暹罗八馆以译远方朝贡文字乾)
(诏下隆十三年以四译馆閒冗无事会同四译馆 (第 4b 页)
秋官正汉军一人(从六/品)
博士满洲一人蒙古二人汉军二人(从九/品)
(五官正满洲蒙古员额康熙四年定又初沿明制/设有 回回 科顺治初裁革以其职改𨽻汉军秋官)
(正博士初制满洲蒙古共六人不分员额除授又/汉军三人乾隆四十七 (第 7b 页)
博士满洲一人蒙古二人汉军二人(从九/品)
(五官正满洲蒙古员额康熙四年定又初沿明制/设有 回回 科顺治初裁革以其职改𨽻汉军秋官)
(正博士初制满洲蒙古共六人不分员额除授又/汉军三人乾隆四十七 (第 7b 页)
术必不能料理河务朕以此知尔之独立也三年二月
副总河嵇曾筠奏请挑挖祥符县 回回 寨引河
诏与齐苏勒商酌嵇曾筠复奏言亟宜乘汛水未发兴工
不及待会勘既而齐苏勒至武陟奉
诏同总督田 (第 26b 页)
副总河嵇曾筠奏请挑挖祥符县 回回 寨引河
诏与齐苏勒商酌嵇曾筠复奏言亟宜乘汛水未发兴工
不及待会勘既而齐苏勒至武陟奉
诏同总督田 (第 26b 页)
事康熙三十五年七月大兵破噶尔丹
圣祖降敕书于策妄阿喇布坦
特命舒兰驰驿赍至西宁付 回回 酋长喀锡色勒叶大魁
启德等转送事毕还朝是年九月
圣祖以噶尔丹尚存活将再行
亲征舒兰复随
驾往宁 (第 19b 页)
圣祖降敕书于策妄阿喇布坦
特命舒兰驰驿赍至西宁付 回回 酋长喀锡色勒叶大魁
启德等转送事毕还朝是年九月
圣祖以噶尔丹尚存活将再行
亲征舒兰复随
驾往宁 (第 19b 页)
表于阶上行礼次两翼满洲蒙古汉军各官次汉
文武百官次朝鲜国进贡使臣次外国诸王使臣
次土鲁番 回回 哈密卫人及董苏固尔地方喇嘛
等行礼
八年四月戊申定三大节礼仪凡元旦冬至
上诣
皇太后宫行 (第 8b 页)
文武百官次朝鲜国进贡使臣次外国诸王使臣
次土鲁番 回回 哈密卫人及董苏固尔地方喇嘛
等行礼
八年四月戊申定三大节礼仪凡元旦冬至
上诣
皇太后宫行 (第 8b 页)
返于黄钟耶犹夫癸亥岁十二月既尽甲子元日
虽非立春宁得不谓之返于甲子耶朱载堉以算
术取巧必欲其返而十二律之本数皆舛是犹 回
回 以春分为岁首十二月为一岁天竺以黑月白
月纪时一岁二十四月是二法者皆可舍气盈朔
虚而气盈朔虚在 (第 14a 页)
虽非立春宁得不谓之返于甲子耶朱载堉以算
术取巧必欲其返而十二律之本数皆舛是犹 回
回 以春分为岁首十二月为一岁天竺以黑月白
月纪时一岁二十四月是二法者皆可舍气盈朔
虚而气盈朔虚在 (第 14a 页)
克一人司喀尔奈一人司塞他尔一人司喇巴卜
一人司巴拉满一人司苏尔㖠一人皆衣锦面杂
色纺丝接袖衣锦面倭鞋缘边 回回 帽青鞋靴绿
绸□膞司舞二人舞盘二人皆衣靠子锦腰襕纺
丝接袖衣先作乐司舞二人起舞舞毕舞盘人上 (第 9b 页)
一人司巴拉满一人司苏尔㖠一人皆衣锦面杂
色纺丝接袖衣锦面倭鞋缘边 回回 帽青鞋靴绿
绸□膞司舞二人舞盘二人皆衣靠子锦腰襕纺
丝接袖衣先作乐司舞二人起舞舞毕舞盘人上 (第 9b 页)
白叟鼓腹讴歌承应乐作换庄农舞毕次文士九
名感天地承应乐奏啄木耳次武士九名感祖宗
承应乐奏黄蔷薇次进宝 回回 五名颂得胜承应
乐奏红衲袄次香斗老人三名黎民欢乐承应乐奏
调笑令次五方夜叉五名承应乐奏鬼令次 (第 2b 页)
名感天地承应乐奏啄木耳次武士九名感祖宗
承应乐奏黄蔷薇次进宝 回回 五名颂得胜承应
乐奏红衲袄次香斗老人三名黎民欢乐承应乐奏
调笑令次五方夜叉五名承应乐奏鬼令次 (第 2b 页)
六改汉凡四改魏迄隋十五改唐迄五代十五改
宋十七改金迄元五改明大统法即元之授时本
西域扎玛里鼎所撰书而郭守敬等参改者也 回
回 法相传为西域玛哈穆特所著元之季世其书
始行有回回司天监之官明初以其法与大统参
用时称精密 …… (第 2b 页)
测交食凌犯俱密合以世方多故终未颁行我
太宗文皇帝时亦用大统法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考验西法最善即用以推时宪康
熙初习大统 回回 法者咸抵排之
圣祖仁皇帝博访廷臣屡
命会同测验惟西法所推一一符合于是交相让能焉自
御纂数理诸书折衷指 …… (第 3b 页)
开列呈览及期大学士冯铨同汤若望携窥远镜
诸器赴观象台测验其初亏食甚复圆时刻分秒
及方位大统 回回 法俱有差误惟西洋新法吻合
云七月丁亥礼部言钦天监改用新法推注已成
请易新名颁行和硕睿亲王曰宜 …… (第 5a 页)
十四年十一月
命内大臣及部院大臣登观象台测验先是四月 回回 科
秋官正吴明烜疏言臣祖默沙亦黑等本西域人
自隋代来朝授官经一千五十九载专管星宿行
…… (第 6b 页)
八月二十四日夕见皆关象占不敢不据实上闻
并上顺治十四年 回回 科推算太阴五星凌犯书
日月交食天象占验图象七月又言汤若望推算
天象舛谬三事一遗漏紫气一颠倒觜 …… (第 7a 页)
若望新法十谬及选择不用正五行之误下议政
王大臣等集议将汤若望及所属各员罢黜治罪
于是废西洋新法用大统旧法
七年八月因旧法不密用 回回 法时钦天监监副
吴明烜疏言现用旧法不无差谬与五官正戈继
文等所进书暨 (第 7b 页)
回回 科七政书三本互有不同宜
令四科详加校正以求至精下礼部议寻议五官
正戈继文等推算七政金水二星差 (第 7b 页)
宋十七改金迄元五改明大统法即元之授时本
西域扎玛里鼎所撰书而郭守敬等参改者也 回
回 法相传为西域玛哈穆特所著元之季世其书
始行有回回司天监之官明初以其法与大统参
用时称精密 …… (第 2b 页)
测交食凌犯俱密合以世方多故终未颁行我
太宗文皇帝时亦用大统法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考验西法最善即用以推时宪康
熙初习大统 回回 法者咸抵排之
圣祖仁皇帝博访廷臣屡
命会同测验惟西法所推一一符合于是交相让能焉自
御纂数理诸书折衷指 …… (第 3b 页)
开列呈览及期大学士冯铨同汤若望携窥远镜
诸器赴观象台测验其初亏食甚复圆时刻分秒
及方位大统 回回 法俱有差误惟西洋新法吻合
云七月丁亥礼部言钦天监改用新法推注已成
请易新名颁行和硕睿亲王曰宜 …… (第 5a 页)
十四年十一月
命内大臣及部院大臣登观象台测验先是四月 回回 科
秋官正吴明烜疏言臣祖默沙亦黑等本西域人
自隋代来朝授官经一千五十九载专管星宿行
…… (第 6b 页)
八月二十四日夕见皆关象占不敢不据实上闻
并上顺治十四年 回回 科推算太阴五星凌犯书
日月交食天象占验图象七月又言汤若望推算
天象舛谬三事一遗漏紫气一颠倒觜 …… (第 7a 页)
若望新法十谬及选择不用正五行之误下议政
王大臣等集议将汤若望及所属各员罢黜治罪
于是废西洋新法用大统旧法
七年八月因旧法不密用 回回 法时钦天监监副
吴明烜疏言现用旧法不无差谬与五官正戈继
文等所进书暨 (第 7b 页)
回回 科七政书三本互有不同宜
令四科详加校正以求至精下礼部议寻议五官
正戈继文等推算七政金水二星差 (第 7b 页)
西去吐鲁番各千五百里北数百里抵卫拉特以
天山为界为西域要道迎护朝使统领诸番后又
止封忠顺一王其地为 回回 辉和尔哈喇辉三种
杂居头目不相统属其王不能制至成化后吐鲁
番强盛数夺其国旋复旋失卒为吐鲁 (第 25a 页)
天山为界为西域要道迎护朝使统领诸番后又
止封忠顺一王其地为 回回 辉和尔哈喇辉三种
杂居头目不相统属其王不能制至成化后吐鲁
番强盛数夺其国旋复旋失卒为吐鲁 (第 25a 页)
佛法王尤信尚设齐日必亲自洒扫馈食石晋高
居诲使于阗记谓其喜鬼神而好佛已近于今之
回教矣后之言 回回 者或以为即唐之回鹘然回
鹘种落虽繁其散处多在天山以北隋时回鹘尚
名铁勒而 (第 1b 页)
回回 国人已云传教中国辽元二史回
鹘 (第 1b 页)
回回 亦两国并见则其族类之异可知明史西
域传称天方于西域为大国 (第 1b 页)
回回 之祖曰马哈木
者首于此地行教又称默德那 (第 1b 页)
回回 祖国地近 …… (第 1b 页)
皆守教不替所谓谟罕蓦德即排罕帕尔音之讹
也今之叶尔羌喀什噶尔诸城在唐时皆为于阗
属地虽未即为 回回 祖国要其服习回教固已久
矣夫回部居天山之阳四境广远向以受制准夷
未通中国自
王师底定以后设 …… (第 2a 页)
部入贡后稍西迁改为伊力把里此为哈实哈儿
叶尔钦诸城地其东兼为柳城火州吐鲁番诸地
其俗习尚回教亦称 回回 国
国初顺治二年有 (第 5a 页)
回回 天方国来贡其后准噶尔渐
强遂服属之输其赋税至康熙二十一年间其酋
长阿卜都里什特父子为噶尔丹所 …… (第 5a 页)
府地寻废宋时亦为于阗国元至元时置于阗及
鸦儿看两城水驿后又诏安慰鸦儿看等城即今
之叶尔羌明时称为叶尔钦旧属于回部亦称 回
回 国为逆回小和卓木霍集占之故城乾隆二十
三年大兵进讨逆回至此两和卓木负固拒守屡
战辄败而城未下 (第 37a 页)
居诲使于阗记谓其喜鬼神而好佛已近于今之
回教矣后之言 回回 者或以为即唐之回鹘然回
鹘种落虽繁其散处多在天山以北隋时回鹘尚
名铁勒而 (第 1b 页)
回回 国人已云传教中国辽元二史回
鹘 (第 1b 页)
回回 亦两国并见则其族类之异可知明史西
域传称天方于西域为大国 (第 1b 页)
回回 之祖曰马哈木
者首于此地行教又称默德那 (第 1b 页)
回回 祖国地近 …… (第 1b 页)
皆守教不替所谓谟罕蓦德即排罕帕尔音之讹
也今之叶尔羌喀什噶尔诸城在唐时皆为于阗
属地虽未即为 回回 祖国要其服习回教固已久
矣夫回部居天山之阳四境广远向以受制准夷
未通中国自
王师底定以后设 …… (第 2a 页)
部入贡后稍西迁改为伊力把里此为哈实哈儿
叶尔钦诸城地其东兼为柳城火州吐鲁番诸地
其俗习尚回教亦称 回回 国
国初顺治二年有 (第 5a 页)
回回 天方国来贡其后准噶尔渐
强遂服属之输其赋税至康熙二十一年间其酋
长阿卜都里什特父子为噶尔丹所 …… (第 5a 页)
府地寻废宋时亦为于阗国元至元时置于阗及
鸦儿看两城水驿后又诏安慰鸦儿看等城即今
之叶尔羌明时称为叶尔钦旧属于回部亦称 回
回 国为逆回小和卓木霍集占之故城乾隆二十
三年大兵进讨逆回至此两和卓木负固拒守屡
战辄败而城未下 (第 37a 页)
(在二十/九都) 李塘(在三十/二都) 上大塘(在三十/四都) 石塘
(在四十/三都) 古塘(在三十一都以上/八塘据县志添入)
回回 堂堰 下马堰 酥溪堰 后清堰(俱在一都/久圮)
(国朝顺治九年里人/ 徐汪领砌石坝) 高堰(在 (第 14b 页)
(在四十/三都) 古塘(在三十一都以上/八塘据县志添入)
回回 堂堰 下马堰 酥溪堰 后清堰(俱在一都/久圮)
(国朝顺治九年里人/ 徐汪领砌石坝) 高堰(在 (第 1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