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春秋類
詩類
易類
故事類
地理類
編年類
目錄類
紀事本末類
正史類
類書類
雜家類
儒家類
小說家類
詩文評類
總集類
別集類
 附考湖在郡城南三里澄海门外湖中多鸳鸯故名
 又云以东西两湖相丽如鸳鸯也亦曰双湖总名南
 湖宋从事郎 闻人滋
南湖草堂记云槜李泽国也东
 南皆陂湖而南湖尤大计百有二十顷元陈世昌有 (第 3a 页)
吏,爱其亲者闻之,不觉泣涕之横集也。宜与子孙不孝之罪,以敬天下之为人母者。迥尝授经学于昆山王葆、嘉禾 闻人茂德
、严陵喻樗。所著有《春秋传显微例目》。
王柏,字会之。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年逾三十,始,捐去俗
名书不当受,转运使不谓然,遂兴大狱,庾死者十有四人。及闻省寺,讫报如迥言。迥尝授经学于昆山王葆、嘉禾 闻人茂德
、严陵喻樗。所著有《古易考》、《古易章句》、《古占法》、《易传外编》、《春秋传显微例目》、《论语传》
左闻北人仲梁长
左人氏:孔子弟子左人郢。闻人氏:鲁少正卯之。后汉闻人通闻人袭,吴闻人敏,晋闻人奭,南齐闻人邕, 宋闻人滋。
北人氏:《庄子》北人无择。仲梁氏:《左传》鲁仲梁怀。诗注:《礼记》仲梁子,《韩非子》有仲梁氏之儒。仲
阴雨辄纾五采。
鸳鸯湖 在治南三里,一名南湖,中多鸳鸯,或云以其东南西湖相接,如鸳鸯。故名。宋从事郎 闻人滋
尝为南湖。《草堂记》云:槜李泽国也。东南
皆陂湖,而南湖尤大,稽其故履,当百有二十顷。东郭湖 一名东
来主禅席,龙图学士苏轼三过访而三赋诗。庆元初僧本觉勒诗于石。嘉定甲申僧元澄建东坡三过堂。
南湖草堂  闻人滋
有南湖草堂记。
环碧堂 幽湖之畔,元朱显道贝琼记。
烟雨楼 在南湖之滨。五代时中吴节度使景陵王钱元璙
从古      江汉
  许衍       熊克
  洪迈       李焘
  王质        闻人滋
  赵彦端      张甫
  罗泌〈苹〉
文学典第八十卷
文学名家列传六十八
宋十八
李郛
按《江 ……。时中贵人用事,多畏惮质,阴沮之,出通判荆南府,改吉州,皆不行,奉祠山居,绝意禄仕。淳熙十五年卒。 闻人滋
按《老学庵笔记》:嘉兴人闻人, 茂德
名滋老儒也。喜留客食然不过蔬,豆而已郡人求馆客者多,就谋之又多蓄书喜借人,自言作门客牙充书籍行开,豆
二十八年春正月甲申,命台谏、侍从三人以上公荐监司治状。
绍兴二十九年,诏举可任将帅,及县令有政绩者, 闻人滋
议,更荐举法不果行。
按《宋史·高宗本纪》:二十九年三月丁丑,诏侍从、台谏、帅臣、监司岁举可任将帅者二人。夏四月辛亥,命县令有政绩者诸司同荐,不次升擢。按《选举志》:二十九年, 闻人滋
又请:凡在官历任及十考以上,无公私罪,虽举削不及格,许降等升改。或疑其太滥,则取吏部累年改官酌中之数
十七日皆进素膳。
旧制皇帝曰:御膳中宫曰内膳。自寿成皇后初立,恳辞内膳,诏权罢,今中宫因之。
嘉兴人 闻人茂德,
名滋老,儒也。喜留客食,然不过蔬豆而已。郡人求馆客者,多就谋之。又多蓄书,喜借人,自言作门客,牙充书
《泉南杂志》《造白沙糖》
造白沙糖法,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炼成白,劈鸭卵搅之,使渣滓上浮。按《老学庵笔记》云: 闻人茂德
言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等,自此中国方有沙糖, 茂德
乃宋敕局勘定官,余郡人也。
糖部艺文一《苏合山赋》唐·王泠然
饮食安乐兮,不易明说。君子行之兮,斯道 ……沈如其剂,色愈西域远甚。
《老学庵笔记》: 闻人茂德
言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等。
《集异 ……之精者,谓之狮子乳糖,亦有所本耳。按《后汉·显宗纪》注云:以糖作狻猊形,号曰猊糖。
《老学庵笔记》: 闻人茂德
言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自此
依恋。想见人情望白云。〉鸳鸯湖〈嘉兴志一名南湖。在县三里。 考證其先阔五十丈。深一丈。宋从事郎敕令所 删定官闻人滋。
尝为僧德辉记。南湖草堂云。携李泽国也。东南皆陂湖而南湖尤大。稽其故履。当百有二十顷。而其利实潴水以资
人姚惇。施良佐孙男六。良贵。良臣。良翰。良心。良器。良才。铭曰。川可回。石可泐。惟兹铭。诏罔极。〉 闻人滋
〈老学庵笔记嘉兴人 闻人茂德。
名滋。老儒也。喜留客食。然不过蔬豆而已。郡人求馆客者多就谋之。又多蓄书。喜借人。自言作门客牙。充书籍
二十五年,命侍从举知州、通判治迹显著者,以补监司之阙;仍保任终身,犯赃及不职,与同罪。

二十九年, 闻人滋
又请:「凡在官历任及十考以上,无公私罪,虽举削不及格,许降等升改。或疑其太滥,则取吏部累年改官酌中之
不当受,转运使不谓然,遂兴大狱,瘐死者十有四人。及闻省寺,讫报如迥言。

迥尝授经学于昆山王葆、嘉禾 闻人茂德
、严陵喻樗。所著有《古易考》、《古易章句》、《古占法》、《易传外编》、《春秋传显微例目》、《论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