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易類
五經總義類
故事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目錄類
正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別集類
 胡一桂曰太学新讲义三十七篇统例一卷不著其
 人绍圣丁丑中都本
刘郑注周易
  六卷
 胡一桂曰集刘牧 郑夬
二家所著集者不知名
周易十二论
  通考一卷 (第 4a 页)
 注继往开来亘百代而一见者也其自谓孔子没而
 易已亡若至今日始明岂虚语哉嗟嗟子云见嘲刘
 歆而桓谭侯芭谓其必传尧夫见嫉于秦玠 郑夬

 司马君实以兄事于洛中余不佞结交矣鲜今且白
 头所为求溪桓侯司马非余而谁后世有来矣鲜当
 谓知言 (第 27b 页)
 卦之妙而后备列先天之所由运行动植之所以感
 应而要之以折衷之法庶几览者由门及序升堂入
 室识其条贯是编也尚少裨好古博雅之君子若
 夬
所谓泄天之蕴岂无祸福不可谓之知言今但虞
 绝学之无传亦何暇疐跋乎祸福之閒哉世有觉者 (第 18a 页)
 邵伯温撰录其父诰命谥议行状墓志之属辨惑述

 传授源流辨 郑夬
之妄
吕氏家塾记一卷
 侍讲吕希哲原明撰
桐阴旧话十卷
 吏部尚书颍川韩元吉无咎撰记其家世旧事以京 (第 21a 页)
   刘长民易十五卷
右皇朝刘牧长民撰仁宗时言数者皆宗之庆历初吴
秘献其书于朝优诏奖之田况为序
   钩隐图三卷
右刘牧撰皆易之数也凡四十八图并遗事九有欧阳
永叔序而其文殊不类
    郑扬庭
用易传十二卷 (第 9b 页)
右皇朝 郑夬
剔庭撰姚嗣宗谓刘牧之学受之吴秘秘
受之夬夬又作明数明象明传道明次例明范五篇邵
雍言夬窃其学于王豫沈括 (第 10a 页)
 易传十一卷(李/光)   易传十一卷(毛/璞)
 易传十二卷(陈/禾)   易传十一卷(丁易/东)
 周易本传三十三卷(李舜/臣)
 易传十三卷 (郑/夬)
   易传十卷(张/浚) …… (第 3a 页)
 易五十家解四十二卷(杨文/焕)
 易统删定十卷(古成/之)  周易集解三十六卷(林/栗)
 周易集注六卷(刘牧 郑/夬
二家) 周易集注十卷(张清/子)
 周易集传十一卷(经籍/志) 周易集解十卷(吕大/圭)
 易义海一 …… (第 7a 页)
 周易原旨六卷(保/八)  周易辞微三卷(宋萟/文志)
 周易或问十卷(姚/麒)  周易时用书十二卷 (郑扬/庭)
 明用书九卷 (第 15a 页)
(郑扬/庭)
  周易𨼆诀一卷(通志/略)
 周易述问一卷(皇甫/佖) 周易述说一卷(詹一/麟)
 周易会通四 (第 15a 页)
易开奥图克
孝进孝经传诏褒之

周易传

胡瑗(翼之)易传十卷门人倪天隐所纂非其自著故序首
称先生  郑夬(扬庭)
周易传十二卷姚嗣宗谓刘牧之学 (第 23b 页)
奥图克
孝进孝经传诏褒之

周易传

胡瑗(翼之)易传十卷门人倪天隐所纂非其自著故序首
称先生 郑夬 (扬庭)
周易传十二卷姚嗣宗谓刘牧之学 (第 23b 页)
   欧阳子易说
或曰欧阳子说易奈何曰其说以大衍为筮占小事而
不之学夫谓大衍为止于筮占是欧阳子又未知圣人
之筮占也彼既以今世巫史之术待筮占又以今世之
筮占待大衍则其以为不足学也又何难焉
    郑夬
说以复姤生六十四卦 (第 12a 页)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以次相生重一卦为八卦为六十
四卦此重卦法也而先天图用之其画自一阴一阳始
左画自复之一阳逆数而至乾右画自姤之一阴顺数
而至坤故 郑夬
谓乾坤生八卦为大父母复姤生六十
四卦为小父母其说盖出于此按先天图法第一画左
阳右阴第二画左右各两分之 (第 12b 页)
    而卷首题曰朝奉郎致仕其始末亦略可见

    书中杂论经义间纪事实颇足以资博览其
    论易取 郑夬
之说盖其时邵伯温易学辨惑
    未出故不知其误亦颇称引王安石陆佃之
    说而所辨字音字义惟引字 …… (第 1b 页)
头浪拍空归帆一夜趁秋风月明初上荻花丛渐入
三秋烟景好此身将过浙江东梦魂先在鉴湖中
沈存中笔谈说江南人 郑夬
为一书谈其间一说云乾
坤大父母也复姤小父母也自乾坤六变而六十四卦 …… (第 16a 页)
各三十
二而六十四卦成其卦之覆变数之序初爻馀爻耦者
阳能资始阴能代终也自非圣哲不能措意如此疑此
书与 郑夬
书同
陈留驿壁有人题感怀诗一篇其一联云一生更部残
零阙尽老江乡远小州其意甚可悲此必老选人所作 (第 16b 页)
祚而乃以速其灭然则轲无
负于丹而丹之负于樊将军也多矣
朱子变卦之说漫无根据近于傅会盖宋熙宁元丰间
郑夬
者曾著书谈易变曰乾一变生复得一阳二变 (第 5b 页)
解》二卷, 宋咸《易训》三卷 又《易补注》十卷, 又《刘牧王弼易辨》二卷, 皇甫泌《易解》十九卷,  郑扬庭《
时用书》十二卷, 又《明用书》九卷, 《易传辞》三卷, 《易传辞后语》一卷, 陈良献《周易发隐》二十
其自谓孔子没而易已亡,若至今日始明,岂虚语哉。嗟嗟,子云见嘲刘歆,而桓谭侯芭谓其必传。尧夫见嫉于秦玠 郑夬,
而司马君实以兄事于洛中。余不佞,结交矣鲜,今且白头,所为求溪桓侯司马,非余而谁。后世有来矣鲜,当谓知
卦变解》二卷。宋咸《易训》三卷,又《易补注》十卷,又《刘牧王弼易辨》二卷。
皇甫泌《易解》十九卷。 郑扬庭《
时用书》十二卷,又《明用书》九卷,《易传辞》三卷。《易传辞后语》一卷。
陈良献《周易发隐》二十卷。
于朝,赐号葆光处士。后黄裳等再荐,诏以为福州司户本州教授。其学颇宗郑氏。
陈氏曰:其学多言取象。 郑扬庭《
周易传》十三卷:
邵伯温《辨惑》云:沈存中《笔谈》,言江南人 郑夬,
字扬庭,曾为一书,谈易其间。一说曰:乾坤,大父母也。复姤,小父母也。乾一变生复,得一阳。坤一变生姤, ……有传授,而微妙变通,则其所自得也。平时未尝妄以语人,惟大名王天悦、荥阳张子望尝从学,又皆蚤死。秦玠、 郑夬
尝欲从先君学,先君以玠颇好任数,夬志在口耳,多外慕,皆不之许。玠尝语夬,以王天悦传先君之学,夬力求之
这两卦又伏两卦。林黄中便倒转推成四卦。四卦里又伏四卦。此谓互体。朱子曰:
互体自左氏已言,亦有道理。 郑夬
又有《变卦说》,谓乾坤,大父母也。复姤,小父母也。乾一变生复,得一阳。坤一变生姤,得一阴。至乾六变生
之,亦得小过。为占之,曰:内卦互得渐。渐,女归吉。外卦互归妹,说以动所归妹也。
《梦溪笔谈》:江南人 郑夬,
曾为一书谈《易》,其间一说曰:乾坤,大父母也。复姤,小父母也。乾一变生复,得一阳。坤一变生姤,得一阴
通书》行于世。

邵雍古周易八卷〈注〉宋志无周易会通因革有之〈未见〉
《宋史》:雍字尧夫,河南人 郑夬
周易传〈注〉《通考十三卷》《读书志》《玉海》俱作十二卷,《宋志》不列《易传》别著,时用书十二卷,明用书九卷,《易传系》三卷,《易传辞后语》一卷〈佚〉
邵伯温曰:先君易学微妙,元深不肖所不得知也。大名王天悦,尝从学早死, 郑夬
赂其仆于卧,内窃得之,遂以为己学,入京师补国子监,解试策问八卦次序,夬以所得之说,对有司异之,擢在优
德集》二卷,《易学辩惑》一卷。
陈氏曰:邵伯温撰。录其父诰命,谥议行,状墓志之属,辩惑述传,授源流辩 郑夬
之妄。

《吕氏家塾记》一卷。
陈氏曰:侍讲吕希哲原明撰。

《桐阴旧话》十卷。
陈氏曰:吏部尚书颍
运行动植之所以感应而要以折衷之。法庶几览者,由门及序升堂入室,识其条贯是编也。尚少裨好古博雅之君子若 郑夬
所谓泄天之蕴,岂无祸福。不可谓之知言。今但虞绝学之无传亦何暇疐跋乎。祸福之閒哉。世有觉者恒发明之。
养甘旨后注易。苏昌龄为之序。德安县。唐郑善果本传云郑州荣阳郡公刑部尚书。出为江州刺史。卒今按治平中。 郑扬庭
撰善果之孙良公墓碑善果薨于官葬本县葛仙洞。自然冲。生俊生良有爵命乐道丘园不仕其后谷步东冲永泰南宅。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