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故事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史評類
史鈔類
傳記類
載記類
政書類
目錄類
職官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儒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正一部
。二月壬辰,武库火。

司徒盛允免,大司农种皓为司徒。三月,省冗从右仆射官。太尉黄琼免。夏四月,太常 刘矩
为太尉。甲寅,封河间王开子博为任城王。

五月辛酉,有星孛于心。丁卯,原陵长寿门火。己卯,京师雨雹。 ……钱还之。

十一月,冯绲大破叛蛮于武陵。

京兆虎牙都尉宗谦坐臧,下狱死。滇那羌寇武威、张掖、酒泉。 太尉刘矩
免,太常杨秉为太尉。


六年春二月戊午,司徒种皓薨。三月戊戌,大赦天下。卫尉颍川许栩为司徒。

下各上封事,及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又故刺史、二千石清高有遗惠、为众所归者,皆诣公车。太中大夫 刘矩
为太尉。

六月,京师雨水。秋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复破先零羌于泾阳。八月,司空王畅免,宗正刘宠为司空。 ……空刘宠为司徒,大鸿胪许栩为司空。

冬十月甲辰晦,日有食之。令天下系囚罪未决入缣赎,各有差。十一月, 太尉刘矩
免,太仆沛国闻人袭为太尉。十二月,鲜卑及濊貊寇幽、并二州。


二年春正月丁丑,大赦天下。三月乙巳,
,[一]桓帝时为司空。会司隶校尉李膺等抵罪,而南阳太守成档、太原太守刘暧下狱当死,茂与太尉陈蕃、司徒 刘矩
共上书讼之。帝不悦,有司承旨劾奏三公,茂遂坐免。建宁中,复为太中大夫,卒于官。  

(注[一]出纳 ……移正。

一三一0页一一行太守刘□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桓纪「□」作「质」。

一三一0页一一行司徒 刘矩
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据本纪,是时为司徒者乃胡广,非 刘矩
也。陈蕃传亦同此误。

一三一一页二行汝坟之卒章按:「坟」原斗「濆」,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三一
公谓正直顺于事也。委憨,委曲自得之貌。

注[二]尧时许由,禹时伯成子高,汤时务光等。

五年冬,代 刘矩
为太尉。是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一]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秉与司空周景上言:「内外吏
诛罚。  注[一]易师卦上六爻词也。

注[二]诗国风曰:「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注[三]四公谓 刘矩
为太尉,许训为司徒,胡广为太傅及宠也。书曰:「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它伎。」孔安国注云:「断断猗然专
三断大狱,一除内嬖,再诛外臣。而灾异犹见,人情未安者,殆贤愚进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前太尉陈蕃、 刘矩,
忠谋高世,废在里巷;刘祐、冯绲、赵典、尹勋,正直多怨,流放家门;李膺、王畅、孔翊,絜身守礼,终无宰相
。又山阳太守翟超,没入中常侍侯览财产,东海相黄浮,诛杀下邳令徐宣,超、浮并坐髡钳,输作左校。蕃与司徒 刘矩
、司空刘茂共谏请□、□、超、浮等,帝不悦。有司劾奏之,矩、茂不敢复言。蕃乃独上疏曰:「臣闻齐桓修霸, ……二一六四页一行而并竟考杀之按:刊误谓案汉、魏鞠狱皆云「考竟」,此误倒。

二一六四页三行蕃与司徒 刘矩
集解引惠栋说,谓考异云时胡广为司徒,非矩也,栋案刘恺传,考异非也。今按: 刘矩
未尝为司徒,考异说是。刘恺传亦误,参阅刘恺传校记。

二一六四页一一行营惑圣听按:何焯校本改「营」为
心。臣闻古之明君,必须贤佐,以成政道。今台阁近臣,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尚书朱宇、荀绲、刘祐、魏朗、 刘矩
、尹勋等,皆国之贞士,朝之良佐。尚书郎张陵、妫皓、苑康、杨乔、边韶、戴恢等,文质彬彬,明达国典。内外
由是一郡得全。岁馀,官民并丰,界无奸盗。

迁南阳太守,去官。拜护羌校尉,边境服其威信。卒于官。 刘矩
刘矩
字叔方,沛国萧人也。叔父光,顺帝时为司徒。矩少有高节,以父叔辽未得仕进,遂绝州郡之命。太尉朱宠、太傅
改。

  三二九六页 六行 陈蕃刘(智)〔矩刘〕茂上疏谏 按:时无刘智茂其人。集解引惠栋说,谓当是 刘矩
、刘茂。矩为司徒,茂为司空,陈蕃时为太尉也。今据改。

  三二九六页一五行 永乐太后宫署火 按:校
宽,本宰相之器。汉丙吉称为能宽容、有大度者,然宣帝综核已甚、又当守成之世,济之以宽,斯得其宜;故吉称 汉贤相。
今何时乎?上天资仁厚,惟大臣是听,而政府复一切从宽;毋怪乎纪纲凌夷、臣僚无等而藩镇益以亵视朝廷也。然 (第 32 页)
但在此也。今观玄成入相后所谓复玷诗者。其不欣然于爵禄之复。而慄然危惧。有倍于自责诗。其能长保令名。为 汉贤相
者。正有赖焉。而公则有见于此矣。故其在玄成为自责者易。而为复玷者难。其在学玄成者。学前之玄成为易。而 (第 372L 页)
衍,羊陟,陈翔,檀敷,刘儒,贾彪,符融,郑太,荀彧,皇甫嵩,朱隽,刘虞,公孙瓒,袁术,许荆,第五访, 刘矩,
刘宠,阳球,刘琨,张兴,包咸,杨仁,董钧,服虔,颖容,许慎,高龚,刘梁,高彪,刘茂,张武,戴封,雷义 (第 324L 页)
杜兼伯父。遇贼临刑。兼号呼愿为奴以赎。遂皆免。○ 后汉刘矩
以叔父未仕。辞州郡之命。遂致其叔父辟为太尉。(按此数子。生汉唐之末。而尽叔侄之道如此。岂不为后世之师 (第 317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