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類
易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傳記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正史類
別史類
雜史類
類書類
醫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曲類
別集類
詔令奏議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洞神部
正一部
續道藏
代不毁之庙。别立园寝。永以宁神。岁时烝尝。与国终始。有
何不可乎。又孝和在则天末年。自身处储嗣。 昌宗 小竖。素
宣威权。恶盈稔贯。众所共弃。南衙则宰相归奉。北门则将
军向从。推崇嗣君。谁曰不可。岂若韦氏 (第 07b 页)
何不可乎。又孝和在则天末年。自身处储嗣。 昌宗 小竖。素
宣威权。恶盈稔贯。众所共弃。南衙则宰相归奉。北门则将
军向从。推崇嗣君。谁曰不可。岂若韦氏 (第 07b 页)
曰天下无道谓人主无道也戎马生于郊
战伐不止戎马生于郊境之上久不遗也
○严曰人之生也悬命于君君之建也悬
命于人君有道而万姓 昌宗 庙显君无道
而宗庙倾万民丧自然之应○荣曰生起
也不用道而修文专饰兵而用武四郊多
垒五兵斯起戎马 (第 003a 页)
战伐不止戎马生于郊境之上久不遗也
○严曰人之生也悬命于君君之建也悬
命于人君有道而万姓 昌宗 庙显君无道
而宗庙倾万民丧自然之应○荣曰生起
也不用道而修文专饰兵而用武四郊多
垒五兵斯起戎马 (第 003a 页)
西蜀至祖师通玄刘真人昔尝在丈人观收
九天魔女锁之于八角井繇是大教愈彰得
其雷祖宗𣲖者孙太初赵师古社 昌宗 吕真
人近有刘虚正王法进监军赵必渥其徒甚
众独许志高真人得法大显元系阆州人任
四川机宜拜通玄刘真人为 (第 002a 页)
九天魔女锁之于八角井繇是大教愈彰得
其雷祖宗𣲖者孙太初赵师古社 昌宗 吕真
人近有刘虚正王法进监军赵必渥其徒甚
众独许志高真人得法大显元系阆州人任
四川机宜拜通玄刘真人为 (第 002a 页)
宗钦曰允也其圣余曰允也其愚
唐书吴兢张说同领史职相盖监脩则天实
录兢直书魏元忠为相面奏先帝以来蒙被
恩渥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使小人在侧臣
之罪也太后不悦诸张深怒之乃谮元忠云
后老矣不若狭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之狱
将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
官使證元忠说许之明日诏太子相王及宰
臣参对往复不决 昌宗 曰张闻元忠言召说 (第 132b 页)
将入宋璟谓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
邪陷正以求苟免苦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
事有不测璟当叩閤力争与子同死弩力为
之万代胆仰在此举也左史刘知几曰无污
青史为子孙累遂入太后问之说未对 昌宗
从旁迫趣说曰陛下视之在廷犹如是况在
外乎臣实不闻有是言但 (第 133a 页)
昌宗 逼臣使诬證
之尔他日更引对如前元忠遂得免死至是
时史见之说阴祈改窜数字兢终不许曰若
循公请则此史不为 (第 133a 页)
唐书吴兢张说同领史职相盖监脩则天实
录兢直书魏元忠为相面奏先帝以来蒙被
恩渥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使小人在侧臣
之罪也太后不悦诸张深怒之乃谮元忠云
后老矣不若狭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之狱
将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
官使證元忠说许之明日诏太子相王及宰
臣参对往复不决 昌宗 曰张闻元忠言召说 (第 132b 页)
将入宋璟谓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
邪陷正以求苟免苦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
事有不测璟当叩閤力争与子同死弩力为
之万代胆仰在此举也左史刘知几曰无污
青史为子孙累遂入太后问之说未对 昌宗
从旁迫趣说曰陛下视之在廷犹如是况在
外乎臣实不闻有是言但 (第 133a 页)
昌宗 逼臣使诬證
之尔他日更引对如前元忠遂得免死至是
时史见之说阴祈改窜数字兢终不许曰若
循公请则此史不为 (第 133a 页)
不似。凡圣并生憎。
掀翻三藏教。灭尽五家灯。渠有甚长处。光头一个僧。
这汉无知。不分豕亥。掉头不说寿 昌宗。 举足踏破苕
溪戒。全是使鬼驱风。一任贵买贱卖。浪得虚名在世
间。祇为少了阎浮债(真寂院请)。
鼓山 (第 0505c 页)
掀翻三藏教。灭尽五家灯。渠有甚长处。光头一个僧。
这汉无知。不分豕亥。掉头不说寿 昌宗。 举足踏破苕
溪戒。全是使鬼驱风。一任贵买贱卖。浪得虚名在世
间。祇为少了阎浮债(真寂院请)。
鼓山 (第 0505c 页)
往寿昌扫塔。至建州遇徐兴公。用韵奉答
萍踪无意忽相逢。共听涛声几树松。举拂难扶兴圣
脉。扪心多负寿 昌宗。 客程烟雨愁中落。师塔苔痕梦
里封。临发巳将归日约。初秋同笑白云峰。
*** 乙亥夏归寿昌。扫先和尚 (第 0526c 页)
萍踪无意忽相逢。共听涛声几树松。举拂难扶兴圣
脉。扪心多负寿 昌宗。 客程烟雨愁中落。师塔苔痕梦
里封。临发巳将归日约。初秋同笑白云峰。
*** 乙亥夏归寿昌。扫先和尚 (第 0526c 页)
师匠。末世津梁。正未正之纲宗。传不传之妙道。据兴
圣座。雷音洪震于普天。衍寿 昌宗。 法雨均沾于大地。
人天归敬。神鬼钦承。泥洹于八旬之年。庆忌于百岁
之日。真风不替。昙花再现于斯时。化 (第 0720b 页)
圣座。雷音洪震于普天。衍寿 昌宗。 法雨均沾于大地。
人天归敬。神鬼钦承。泥洹于八旬之年。庆忌于百岁
之日。真风不替。昙花再现于斯时。化 (第 0720b 页)
公懋德入山访师置二十
五则问头机锋相契未几观察使曹公学佺复以鼓
山请于是行扫寿昌经和尚塔更名道訚绍寿 昌宗
派也演法鼓山玄风遐播遍历雪峰西禅诸院还住
信州丙子赴请武林弘扬祖道环猊座听法者万指
有奇再兴湖墅妙行 (第 0532c 页)
五则问头机锋相契未几观察使曹公学佺复以鼓
山请于是行扫寿昌经和尚塔更名道訚绍寿 昌宗
派也演法鼓山玄风遐播遍历雪峰西禅诸院还住
信州丙子赴请武林弘扬祖道环猊座听法者万指
有奇再兴湖墅妙行 (第 0532c 页)
又旁出博山大舣禅师。复续一枝。
(计二十字)。
派曰。元道弘传一。心光照普通。祖师隆法眼。永
播寿 昌宗 ○其少林派。(计七十字)。
派曰。福慧智子觉。了本
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清净真如海。湛 (第 0485b 页)
(计二十字)。
派曰。元道弘传一。心光照普通。祖师隆法眼。永
播寿 昌宗 ○其少林派。(计七十字)。
派曰。福慧智子觉。了本
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清净真如海。湛 (第 0485b 页)
登岸。则岸人共见有两
金甲神行水中。左右擎船而来。船中人。知为金刚拯
救。共感沈德。号为青果沈佛家。 昌宗 起曰。黄蘖枝头。
有甚蜜果。沈翁业果證果。救已救人。才不是自了汉
(出新异录)。
明万历间。嘉禾沈 (第 0544c 页)
金甲神行水中。左右擎船而来。船中人。知为金刚拯
救。共感沈德。号为青果沈佛家。 昌宗 起曰。黄蘖枝头。
有甚蜜果。沈翁业果證果。救已救人。才不是自了汉
(出新异录)。
明万历间。嘉禾沈 (第 0544c 页)
广宏行愿證真常」
#+END_VERSE
寿昌下旁出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另演二十字为
(大蚁元来)派。
#+BEGIN_VERSE
「 元道宏传一
心光普照通
祖师隆法眼
永传寿 昌宗」 洞山下二十七世(雪庭下十三世)绍兴显圣(散木湛然)圆澄禅师
另演五十六 (第 0564a 页)
#+END_VERSE
寿昌下旁出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另演二十字为
(大蚁元来)派。
#+BEGIN_VERSE
「 元道宏传一
心光普照通
祖师隆法眼
永传寿 昌宗」 洞山下二十七世(雪庭下十三世)绍兴显圣(散木湛然)圆澄禅师
另演五十六 (第 0564a 页)
改授罗番长官司。传至龙从云,清顺治十五年,归附,仍准世袭。
大龙番长官司,在州东三十里。始于唐时龙 昌宗。 明洪武四年,改授大龙番长官司。传至龙登云,清顺治十五年,归附,仍准世袭。
木瓜长官司,在州西七十里
大龙番长官司,在州东三十里。始于唐时龙 昌宗。 明洪武四年,改授大龙番长官司。传至龙登云,清顺治十五年,归附,仍准世袭。
木瓜长官司,在州西七十里
,尝谓杜征南《春秋后序》述纪甲历为得实,自馀史家皆差,蒋系以为然。终著作郎。
《文艺传》:张昌龄与兄 昌宗 皆以文自名, 昌宗 官太子舍人、修文馆学士。撰《古文纪年新传》数十篇。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尝谓:仲尼
《文艺传》:张昌龄与兄 昌宗 皆以文自名, 昌宗 官太子舍人、修文馆学士。撰《古文纪年新传》数十篇。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尝谓:仲尼
盈乎器,为凫雁蟾蜍以饰之,谓之水芝欹器。憕各为作颂。《唐书·杨再思传》:再思居宰相十馀年,阿匼取容。 昌宗
以姿貌倖,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耳。
《开元天宝遗事》: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
《开元天宝遗事》: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
张亚卿
张景宪 张若水
张弦 张绶
张景 张昌宗
张俞 张九哥
张模 张庠
张次元 张伯玉
张巨 ……有何景。对曰:两岸绿杨遮虎渡,一湾芳草护龙洲。曰:所食何物,对曰: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瓜煮鳖裙羹。 张昌宗
按《尚友录》: 昌宗, 汉阳人。处家以义,历八世不分。冯京有诗一水潆洄绕沌村,子房苗裔此间存。同居八世三千口,可惜君恩未表门
张景宪 张若水
张弦 张绶
张景 张昌宗
张俞 张九哥
张模 张庠
张次元 张伯玉
张巨 ……有何景。对曰:两岸绿杨遮虎渡,一湾芳草护龙洲。曰:所食何物,对曰: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瓜煮鳖裙羹。 张昌宗
按《尚友录》: 昌宗, 汉阳人。处家以义,历八世不分。冯京有诗一水潆洄绕沌村,子房苗裔此间存。同居八世三千口,可惜君恩未表门
不豫,即共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谋挟太子为耐久朋,遂下制狱。诏皇太子、相王及宰相引元忠等辨于庭,不能决。 昌宗
乃引张说为證,说初伪许之,至是迫使言状,不应,后又促之,说曰:臣不闻也。易之等遽曰:说与同逆。说曩尝谓元忠为伊、周。夫伊尹放太甲,周公摄王位。此反状明甚。说曰:易之、 昌宗
安知伊、周,臣乃能知之。伊尹、周公,历古以为忠臣,陛下不遣学伊、周,将何效焉。说又曰:臣知附易之朝夕
不豫,即共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谋挟太子为耐久朋,遂下制狱。诏皇太子、相王及宰相引元忠等辨于廷,不能决。 昌宗
乃引张说为證,说初伪许之,至是迫使言状,不应,后又促之,说曰:臣不闻也。易之等遽曰:说与同逆。说曩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