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樂類
詩類
五經總義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目錄類
時令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律部類
 (用盘盏后二盏屈卮御筵毕百官侍卫吏卒等并赐/簪花从驾缕翠滴金各竞华丽望之如锦绣衙前乐)
 (都管已下三百人自新椿桥西中道排立迎驾念致/语口号如前乐动满路花至殿门起寿同天曲破舞)
 (毕退 姜白石
有诗云六军文武浩如云花簇头冠样/样新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万数簪花)
 (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 (第 21b 页)
 宫之律为合字也明矣宫律定弦既得羽分为四字
 则变宫之律定弦得徵分而为合字也益明矣此所
 以琴之一弦实有不得不定为合字之义也 宋姜夔
 
论乐史称其详其七弦琴图说曰七弦散而扣之则
 间一弦于第十徽取应声如宫调五弦十徽应七弦
 散声四弦十徽 …… (第 16b 页)
 宫独存黄钟一均此以律吕论琴并失旋宫之义也
 或以律吕名调(以徵调为蕤宾调以/商调为姑洗调是也)或以律吕名弦
  (宋姜夔
七弦琴图说黄钟大吕并用慢角调/故于大弦十一徽应三弦散声云云是也)或以律 …… (第 24b 页)
 益信哉

    蕙田案此条疏通正义丝音尚徵一弦非宫
    之义
 三弦独下一徽说 宋姜夔
七弦琴图说谓黄钟大吕
 并用慢角调故于大弦十一徽应三弦散声太蔟夹
 钟并用清商调故于二弦十一徽应四弦 (第 28b 页)
   论隔弦取声音

诸弦散而扣之间一弦则应于第十徽而随调转弦必
有一弦当退一徽至十一徽然后应皆理势自然如此
如宫调五弦十徽应七弦散声四弦十徽应六弦散声
二弦十徽应四弦散声初弦十徽应三弦散声唯三弦
独退一徽于十一徽应五弦散声朱子琴律说及答吴
元士书皆深疑此事详为之说似谓独退一徽常在三
弦不知此唯宫调调弦则如此若更一调则退徽又在
他弦不常在三弦也宋中兴志 姜夔
乐议其图说甚明 (第 19a 页)
朱子盖亦考之不详耳又蔡西山先生谓琴唯黄钟一
均但絣定七弦以弹十一宫朱子谓季通之说不可行
考之 姜夔
图说琴须转弦合调蔡氏絣定七弦之说诚
误矣朱子又谓古人随月调弦若调至应钟则弦急恐
绝此亦不然古法转弦合 (第 19b 页)
调一调但转两三弦非尽取
七弦而更之也调之高下弦之紧慢上下不过一律非
谓由黄钟而渐紧以至于应钟也 姜夔
图说言简而明
今因其说推之如左 …… (第 19b 页)
   慢角调调弦法 姜夔
曰黄钟大吕并用慢角调故于大弦十一徽应三
弦散声 古大吕比今律短
 按慢角调者角弦慢张也此调宫弦退一位 (第 20a 页)
  姑洗调紧二七即南吕调仲吕调紧二七即无射调
蕤宾调紧二七即应钟调俗谓二七为商故曰清商
同名清商高下不同

  六十调新说(五音琴以第三弦散声为黄钟古人谓之平调今琴家俗谱以第一弦为宫故 姜夔
谓黄钟大吕即缦角太蔟夹钟即清商姑洗仲吕蕤宾即正调林钟夷则即缦宫南吕无射应钟即紧羽 …… (第 4a 页)
细不过羽
因是遂指大弦居首者为宫故聂崇义三礼图谓琴
第一弦为宫次弦为商又次为角为徵为羽为少宫
为少商 宋时姜夔
议乐盖仍其误遂谓黄钟大吕并
用缦角调故于大弦十一徽应三弦散声太蔟夹钟 (第 15a 页)
  按文献通考载宋朝太常琴制第一弦为黄钟第二
弦为太蔟第三弦为姑洗第四弦为蕤宾第五弦为
林钟第六弦为南吕第七弦为应钟各随钟律弹之
正与古法相合而陈𤾉 姜夔
皆非之妄矣但宋制以
琴之第七徽为中声其说非是

  七音琴第 一张指法是为     律本吹笙定之 (第 10b 页)
十二律声按弦附木而取然须转弦合本
律所用之字若不转弦则误触散声落别律矣每一弦
各具三十六声皆自然也此 姜夔
之说见于文献通考
二家所说琴制长短实同而尺寸之数则有不同乃所
用之尺为异耳姜氏尺寸皆依曲尺以曲尺是鲁 (第 58b 页)
尝罢一三七九惟存五弦谓其得五音之
正最优于诸琴也今复俱用太常琴制其长三尺
六寸三百六十分象周天之度也 姜夔
乐议分琴
为三准自一晖至四晖谓之上准上准四寸半以
象黄钟之子律自四晖至七晖谓之中准中准九
寸以象黄钟 …… (第 70a 页)
记太平御览编载乐事亦遗而不书庄子言鲁
之调瑟二十五弦皆动盖此云续汉书云灵帝胡
服作箜篌亦非也

   姜夔
定瑟之制桐为背梓为腹长九尺九寸首尾
各九寸隐间八尺一寸广尺有八寸岳崇寸有八
分中施九梁皆象黄钟之数梁 (第 80a 页)
(以笙吹诗间歌者谓堂上堂下一歌一吹更迭而作也/ 宋宁宗时 姜夔
进大乐议其议登歌当与奏乐相合)
(歌者登歌彻歌是也奏者金奏下管是也古之乐或奏/以金或吹以管或吹以笙不 (第 12a 页)
 之用天地自然之妙如此千古其谁觉之

琴徽图(史记乐书言琴长八尺一寸朱子言弦四尺五寸 姜夔
言三尺六寸朱载堉言通身五尺五寸)
 (龈岳间五尺盖琴原有大琴中琴小琴而所言之尺寸各代又有不同也今以三 …… (第 11a 页)
钟皆在二七弦)
载堉六十调新说(五音琴以第三弦散声为黄钟古人谓之平调今琴家俗谱以第一弦为)
 (宫故 姜夔
谓黄钟大吕即缦角调太蔟夹钟即清商姑洗仲吕蕤宾即正调林钟夷则即缦宫南吕无射)
 (应钟即紧羽其说非是) …… (第 17a 页)
宫细不过羽因是遂指大
弦居首者为宫故聂崇义三礼图谓琴第一弦为宫次
弦为商又次为角为徵为羽为少宫为少商 宋时姜夔
乐议亦仍其误谓黄钟大吕并用缦角调云云者其说 …… (第 22a 页)
                     

 按宋宁宗时 姜夔
乐议论七弦琴图曰七弦散而扣
 之则间一弦于第十晖(今作徽)取应声假如宫调五弦
 十晖应七弦散声四弦十 …… (第 24b 页)
 (二十徽太蔟应四散四十徽林钟应六散初散为林钟浊声初十徽黄钟应三散三十徽仲吕应五散也)
 以律长短配弦大小各有其序(按律配弦各有法非以黄钟配大弦之说)
 (也)
 右 姜夔
论五调取应声之法得之但习于大弦为宫
 之说以大弦散声为黄钟不能正其慢角清商慢宫
 之名而蕤宾调尤无谓 …… (第 26b 页)
 宫变徵二音变宫变徵二音亦正律也(文献通考载宋朝太常琴制有)

 (第一弦为黄钟以至第七弦为应钟随律弹之正与古法相合陈晹 姜夔
非之妄矣)
 按先儒之说宫亦随律而旋大小弦皆递为宫病在
 泥于陵犯之说谓本均所用为宫之律更不得有长 (第 35a 页)
 下宫上宫韦注未明读者难晓荆川稗编载一说谓
 上宫是清角下宫是下徵笛谱虽以正声下徵清角
 为三宫而四乐音尚宫则非徵角之调明矣 姜夔

 乐议云今大乐外有所谓上宫调下宫调盖当时有
 十二调调以其宫之清声起毕者为上宫以其宫之
 倍声起 …… (第 14a 页)
 少少声(合一琴而计之为百十有二声)但七徽之左为声律之初气厚声
长声和节缓故琴之取声多在于此七徽则为正声正
律初气之馀承徵羽既尽之后而黄钟之宫后有应于
此者且其下六弦之为声律亦皆承其已应之次以复

于此而得其齐焉气已消而复息声已散而复圆是以
虽不及始初之全盛而君子犹有取焉过此则其气愈
散地愈迫声愈高节愈促而愈不可用矣此六徽以后
所以为用之少虽四徽亦承已应之次以复于初而得其齐
而终有所不能反也(他处但泛声多取之自当别论而俗曲繁声亦或有取则亦非君子所宜听也)
宋史 姜夔
乐议分琴为三准自一徽至五徽谓之
上准四寸半以象黄钟之半律自四徽至七徽谓
之中准中准九寸以象黄钟之正律 …… (第 34a 页)
 唯无大夹蕤夷无应六律之位若歌大吕则须转弦
 黄转大太转夹姑转中(蕤宾于十徽应初弦而为角)林转夷南转
 无应钟一律无弦当附木取之耳宋志言琴律载
 夔
七弦琴图说专及应声不及朱子琴律说之详又
 载朱子说云调弦之法散声隔四而得二声中徽亦
 如之而得四声八 (第 36a 页)
 之为四声如帮榜傍博帮宫清之平榜宫清之上傍
 宫清之去博宫清之入以上皆以喉牙齿舌唇合四
 声以配五音乃论六书之义原非论五音也 姜夔

 七音之协四声各有自然之理今以平入配重浊以
 上去配轻清奏之多不谐协以夔言观之则凡用五
 音当分 (第 4a 页)
 一声全无韵逗曲折可听也明代乐章似仿此谱亦

 以一声叶一字按 姜夔
言乐曲知以一律配一字而
 未知永言之旨则南宋之乐固以一律配一字而赵
 子敬因之作谱元明并沿以为乐也 (第 7b 页)
 不行此律之所以止于十二也(今按黄钟不与它律为役者它律为宫当用为黄钟者用黄钟之清声不得)
(用正声唯黄钟一均皆正声)
北史隋牛弘议曰案周官云大司乐掌成均之法郑众
注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三礼义宗称周官奏黄钟
者用黄钟为调歌大吕者用大吕为调奏者谓堂下四

县歌者谓堂上所歌但以一祭之间皆用二调是知据
宫称调其义一也明六律六吕迭相为宫各自为调
宋史 姜夔
大乐议十二管各备五声合六十声五声成
一调故十二调(按此本皇侃礼记疏)
 调者旋宫之法也以均主言之谓之 …… (第 2b 页)
 曲然则大司乐奏黄钟歌大吕为奏黄钟宫歌大吕

 宫乎抑自黄钟宫至夹钟羽皆可奏自大吕宫至姑
 洗羽皆可歌也其非古法明矣

右总论立调

宋史乐志 姜夔
议古乐止用十二宫周六乐奏六律歌
六吕惟十二宫也王大食三侑注云朔日月半随月用
律亦十二宫也古人于十二宫 …… (第 4a 页)
 生也至于用调合歌则林钟以下管促声高宫商宜
 用浊倍以倍生正亦皆是下生周语夷则无射称上
 宫(解见前宋志 姜夔
言今太乐外有上宫调下宫调)隋黄钟宫用林钟调属下
 徵可證
 十二宫
    宫(下生) 徵(上生)  …… (第 5a 页)
 此十二管更相为宫本礼运疏疏言每宫备有五声
 凡六十声不言八十四声者一均虽有七声不用二
 变故只言六十声也

右论十二宫

宋史乐志 姜夔
议云郑译之八十四调出于苏祗婆之
琵琶大食小食般涉者胡语伊州石州甘州婆罗门者 (第 6a 页)
 馀悉仍旧于义无乖
 俗乐旧有倍四倍五之器失之太清(唐志倍四本属清乐形类雅音)
 (而曲出于胡部宋史 姜夔
言有倍四之器银字中管之号又有中管倍五者以意裁夺不合正律失之太)
 (清)今箫色有背四急工二调亦失之太 …… (第 18a 页)
 均而别以一声为始终也凡乐每奏一均必先发其
 均主之声然后文之以五声至于曲终一声仍归本
 均古人立均不过如此故州鸠论武王七律有上宫
 下宫之名 姜夔
谓太乐外有所谓上宫调下宫调盖
 其始也发清黄之少宫谓之上宫则正声为下宫其
 始也用短律之倍声谓之下宫 (第 26a 页)
             南通州王坦撰
五声数论琴
夫古人审定八音之乐各从其类匏竹以度之长短较
其空窍各均土以量之多寡较其中空容受金石以权
衡之轻重较其厚薄等差革本止一声为众乐之节奏
其体制大小悉以律吕为准则至于丝则丝纶有巨细
徽柱有长短必以五声之数较定之方不失古圣人作

乐精微之妙后世以丝竹之乐为八音之要领竹乐以
律吕相较丝乐亦以律吕相较有谓黄钟均以仲吕为
角此以律吕论琴不得其所以然之理也有谓隋废旋
宫独存黄钟一均此以律吕论琴并失旋宫之义也或
以律吕名调(以徵调为蕤宾调以商调为姑洗调是也)(或以律吕名
弦 
宋姜 夔
七 )
(弦琴图说黄钟大吕并用慢角调故于大弦十一徽应三弦散声云云
是也 或以律吕名徽)

(明张右衮太 …… (第 1b 页)
范围故并著其
同异以明之(同者谓倍声与正声相同异者谓相生之声与正声较其
数实异也 )

三弦独下一徽 宋姜夔
七弦琴图说曰七弦散而扣之则间一弦于第
十徽取应声如宫调五弦十徽应七弦散声四弦十徽
应六弦散声二弦十徽 (第 29b 页)
经传通解载赵彦肃所传古雅颂十二诗谱皆字旁
注某律某吕并无指法是即一字一弹之旧律朱子颇
疑其不能成声然 姜夔
白石词集凡词旁皆注节拍而
所附琴谱亦惟注律吕与赵彦肃谱同夔固精于音者
也熊朋来瑟谱因赵彦肃谱而广之但 …… (第 64a 页)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余为之反覆辨难终无以
破其惑今是书成于旋宫转调一篇畅发鄙意惜荷友
已逝不及见也他如 姜白石
之七弦琴图说朱子之琴
律所言弦音亦有未安并述其槩而辨论之聊以备愚
者千虑之一得后有审音之士或不以为轻 (第 66b 页)
  宗庙迎神乐九变(出周礼大司乐)黄钟为宫三奏大吕为角
太簇为徵应钟为羽各二奏(此唐永和乐拟周礼九变)周礼三宫
之乐言宫角徵羽不言商(乐书引荀卿云大师审商故佩玉亦止言宫角徵羽

周木德审商则唐宋不当审商)
惟地宫四律相生天人二宫注者求
其说而不通辄言律有所避恐无此理唐作三和之
乐就各均取角徵羽求合于周礼之文(如大吕为角则于大吕均
取中吕起调毕曲太簇为徵则于太簇均取南吕起调毕曲应钟为羽则于应钟均取夷则起调毕曲然
于黄钟为宫无意)
自此郊庙之乐皆因仍其法 姜夔尧章

极辩之上文太簇为徵重出疑有错简今释奠迎神
或只用黄钟为宫一曲叠奏之(有以子丑寅亥四律合为说者然上 (第 4a 页)
  世本尔雅皆曰庖牺氏作瑟又曰大帝使素女鼓五十
弦悲不自胜乃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隋志言伏羲瑟
二十七弦通历曰伏羲作二十五弦之瑟高氏小史亦

云大昊氏作二十五弦瑟淮南子云神农作瑟事物纪
原谓宜从世本之说瑟书引黄帝纪素女于广都来为
帝鼓五十弦帝损之为二十五弦其瑟长七尺二寸聂
氏礼图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颂瑟长七尺二
寸广一尺八寸吴良辅乐书曰八尺一寸宫数也七尺
二寸商数也 姜夔
乐议曰八尺一寸者九黄钟律之长
也广一尺八寸者倍黄钟律之长也七尺二寸者八黄
钟律之长也陈旸乐书曰汉武祠 …… (第 1b 页)
  又如郊庙乐章汉房中歌十七郊祀歌十九梁十二雅
唐十二和盖亦以歌瑟合乐唐诗犹以陌上桑归雁为

瑟曲(李太白瑟诗弹作陌上桑薛能归雁诗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温庭筠瑟诗雁声还向
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按全唐诗作钱起诗注中作薛能误)
近代 姜尧章
又作越九歌以拟楚之
九歌而自为鼓瑟之谱(亦托言祠神舜禹越王越相项
王涛之神曹娥庞将军旌忠蔡孝子)
或谓 (第 8b 页)
   三宫无商调
大司乐圜钟函钟黄钟三宫求神之乐皆无商调郑氏
谓祭尚柔而商坚刚恐未必然其他诸儒有别为说者
亦多穿凿陈晹乐书引荀卿说太师审诗商避所尅为
稍近理周以木德王而商为金佩玉左徵角右宫羽亦
不言商皆周人之言也太师五声未尝不言商审商者

特不用于起调毕曲故商调缺焉近代俗乐无徵调其
初必有审徵者更代易世因仍不知改作唐以土德不
知审角而但依周礼审商至宋尚仍唐制皆不知审音
宜革而因者也乐书注引琵琶女梦异人授谱后有湘
妃怨哭颜回二徵调疑当时胡琴无徵调则不用徵声
起调盖有自来矣大司乐三宫之律为宫为角为徵为
羽旋宫不相管摄且太蔟为徵重出此处必有错简
议乐请各用本均宫角徵羽正为此也然其称为徵 (第 23a 页)
  孙过庭论书必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章草涵泳飞

白若豪釐不察则胡越殊风

   姜尧章
书谱曰作字须考篆文知点画来历先后如左
右之不同刺刺之相异王之与玉示之与衤以至秦
奉泰春形同理殊得其源 (第 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