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樂類
孝經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史評類
政書類
史鈔類
傳記類
雜史類
正史類
詔令奏議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儒家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曲類
別集類
史傳部類
事彙部類
續道藏
可半也欧公摹写明鬯殊为呜咽可为后世人
主宠倖后宫浊乱朝政者之戒
庄宗五子长曰继岌其次继潼继嵩继蟾继峣继岌母
曰 刘皇后 其四皆不著其母名号庄宗即位继岌为北
都留守判六军诸卫事迁检挍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豆卢革为相建言唐故 …… (第 7a 页)
向延嗣趣继岌班
师延嗣至成都崇韬不出迎及见礼益慢延嗣怒从袭
等因告延嗣崇韬有异志恐危魏王延嗣还具言之 刘
皇后 涕泣请保全继岌庄宗遣宦官马彦圭往视崇韬
去就是时两川新定孟知祥未至所在盗贼亡聚山林 …… (第 8b 页)
崇韬方遣任圜等分出招集恐后生变故师未即还而
彦圭将行见 刘皇后 曰臣见延嗣言蜀中事势巳不可
祸机之作间不容发安能三千里往复禀命乎 (第 9a 页)
刘皇后
以彦圭语告庄宗庄宗曰传言未审岂可便令果决皇
后以不得请因自为教与继岌使杀崇韬明年正月崇
韬留任圜守蜀 (第 9a 页)
主宠倖后宫浊乱朝政者之戒
庄宗五子长曰继岌其次继潼继嵩继蟾继峣继岌母
曰 刘皇后 其四皆不著其母名号庄宗即位继岌为北
都留守判六军诸卫事迁检挍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豆卢革为相建言唐故 …… (第 7a 页)
向延嗣趣继岌班
师延嗣至成都崇韬不出迎及见礼益慢延嗣怒从袭
等因告延嗣崇韬有异志恐危魏王延嗣还具言之 刘
皇后 涕泣请保全继岌庄宗遣宦官马彦圭往视崇韬
去就是时两川新定孟知祥未至所在盗贼亡聚山林 …… (第 8b 页)
崇韬方遣任圜等分出招集恐后生变故师未即还而
彦圭将行见 刘皇后 曰臣见延嗣言蜀中事势巳不可
祸机之作间不容发安能三千里往复禀命乎 (第 9a 页)
刘皇后
以彦圭语告庄宗庄宗曰传言未审岂可便令果决皇
后以不得请因自为教与继岌使杀崇韬明年正月崇
韬留任圜守蜀 (第 9a 页)
中多可观处
豆卢革父瓒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
地之中山唐亡为王处直掌书记庄宗在魏议建唐国而故
唐公卿之族遭乱丧亡且尽以革名家子召为行台左丞相
庄宗即帝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
问除拜官吏多失其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
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故事故引以
佐已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高是时庄宗内畏 刘皇后
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革说俯仰 (第 1b 页)
豆卢革父瓒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
地之中山唐亡为王处直掌书记庄宗在魏议建唐国而故
唐公卿之族遭乱丧亡且尽以革名家子召为行台左丞相
庄宗即帝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
问除拜官吏多失其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
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故事故引以
佐已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高是时庄宗内畏 刘皇后
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革说俯仰 (第 1b 页)
温韬之发诸陵万世所共愤咽而流涕者也
温韬京兆华原人也少为盗后事李茂贞为华原镇将
冒姓李名彦韬茂贞以华原县为耀州以韬为刺史梁
太祖围茂贞于凤翔韬以耀州降梁已而复叛归茂贞
茂贞又以美原县为鼎州建义胜军以韬为节度使末
帝时韬复叛茂贞降梁改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义
胜军为静胜军即以韬为节度使复其姓温更其名曰
昭图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
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
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
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
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其后朱友谦叛梁取同州晋
王以兵援友谦而趋华原韬惧求徙他镇遂徙忠武庄
宗灭梁韬自许来朝因伶人景进纳赂 刘皇后皇后 为
言之庄宗待韬甚厚赐姓名曰李绍冲郭崇韬曰此劫
陵贼尔罪不可赦庄宗曰已宥之矣不可失信遽遣还 (第 6b 页)
温韬京兆华原人也少为盗后事李茂贞为华原镇将
冒姓李名彦韬茂贞以华原县为耀州以韬为刺史梁
太祖围茂贞于凤翔韬以耀州降梁已而复叛归茂贞
茂贞又以美原县为鼎州建义胜军以韬为节度使末
帝时韬复叛茂贞降梁改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义
胜军为静胜军即以韬为节度使复其姓温更其名曰
昭图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
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
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
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
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其后朱友谦叛梁取同州晋
王以兵援友谦而趋华原韬惧求徙他镇遂徙忠武庄
宗灭梁韬自许来朝因伶人景进纳赂 刘皇后皇后 为
言之庄宗待韬甚厚赐姓名曰李绍冲郭崇韬曰此劫
陵贼尔罪不可赦庄宗曰已宥之矣不可失信遽遣还 (第 6b 页)
水娄道者入禁。令嫔妃
出见。师阅之凡二百许人。皆无语。至章献忽曰。陛下
可善遇此人。帝奇之。意遂定○ 章献明肃 刘太后。成
都人。少随父下峡。至玉泉寺。有长老善相。谓其父曰。
君贵人也。及见后则大惊曰。君之贵在此 (第 0220a 页)
出见。师阅之凡二百许人。皆无语。至章献忽曰。陛下
可善遇此人。帝奇之。意遂定○ 章献明肃 刘太后。成
都人。少随父下峡。至玉泉寺。有长老善相。谓其父曰。
君贵人也。及见后则大惊曰。君之贵在此 (第 0220a 页)
衷至当。伏查汉和熹邓皇后、顺烈梁皇后,晋康献褚皇后,辽睿智萧皇后皆以太后临朝,史册称美。至如宋之章献 刘皇后,
有今世任姒之称,宣仁高太后有女中尧舜之誉。明穆宗皇后,神宗嫡母,上尊号曰仁圣皇太后;穆宗贵妃,神宗生
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四十五卷目录
经籍总部纪事七
经籍典第四十五卷
经籍总部纪事七
《宋史·真宗 章献明肃刘皇后 传》: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纪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 ……。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勾当三班院。始诏读唐史,固求解三班以颛进讲。同修国史。史成,迁工部侍郎。诏定 章献明肃 、章懿太后祔庙礼,绶援《春秋》考仲子之宫、唐坤仪庙故事,请别筑宫家。藏书万馀卷,亲自校雠,其笔札尤精
第四十五卷目录
经籍总部纪事七
经籍典第四十五卷
经籍总部纪事七
《宋史·真宗 章献明肃刘皇后 传》: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纪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 ……。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勾当三班院。始诏读唐史,固求解三班以颛进讲。同修国史。史成,迁工部侍郎。诏定 章献明肃 、章懿太后祔庙礼,绶援《春秋》考仲子之宫、唐坤仪庙故事,请别筑宫家。藏书万馀卷,亲自校雠,其笔札尤精
读于迩英今。《馆阁书目》以为二十卷,富弼所上者,非也。乃政要耳。
《王氏挥麈录》曰:仁宗即位方十岁。 章献明肃 太后临朝,章献素多智谋,分命儒臣冯章靖元孙宣公奭宋宣献绶等采摭历代君臣事迹,为观文览古一书,祖宗故事
《王氏挥麈录》曰:仁宗即位方十岁。 章献明肃 太后临朝,章献素多智谋,分命儒臣冯章靖元孙宣公奭宋宣献绶等采摭历代君臣事迹,为观文览古一书,祖宗故事
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闻见前录》: 章献明肃 太后,成都华阳人。少随父下峡,至玉泉寺,有长老者善相人,谓其父曰:君,贵人也。及见后,则大惊曰:君之
《闻见前录》: 章献明肃 太后,成都华阳人。少随父下峡,至玉泉寺,有长老者善相人,谓其父曰:君,贵人也。及见后,则大惊曰:君之
时辈多之。克明亦善佛道,人马花竹翎毛禽虫畜兽鬼神屋宇,皆造于妙。
按《挥麈后录》:仁宗即位,方十岁, 章献明肃 太后临朝,命儒臣冯章靖元孙宣公奭宋宣献绶等,采摭历代君臣事迹,为观文览古一书。祖宗故事,为三朝宝训十
按《挥麈后录》:仁宗即位,方十岁, 章献明肃 太后临朝,命儒臣冯章靖元孙宣公奭宋宣献绶等,采摭历代君臣事迹,为观文览古一书。祖宗故事,为三朝宝训十
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魏王继岌已破蜀, 刘皇后
听宦者谗言,遣继岌贼杀郭崇韬。崇韬素嫉伶人,常裁抑之,伶人由此皆乐其死。皇弟存乂,崇韬之婿也,进谗于 ……见杀。友谦子建徽为澶州刺史,有诏彦琼使杀之,彦琼秘其事,夜半驰出城。邺人见彦琼无故夜驰出,因惊传曰: 刘皇后
怒崇韬之杀继岌也,已弑帝而自立,急召彦琼计事。邺都大恐。贝州人有来邺者,传此语以归。戍卒皇甫晖闻之,
饰犹集翠羽为之。
绍熙元年,里巷妇人以琉璃为首饰。《唐志》:琉璃钗钏有流离之兆,亦服妖也。
《宋史 刘皇后 传》:仁宗即位,后称制,柴氏、李氏二公主入见,犹服髲剃。后曰:姑老矣。命左右赐以珠玑帕首。时润王元份
绍熙元年,里巷妇人以琉璃为首饰。《唐志》:琉璃钗钏有流离之兆,亦服妖也。
《宋史 刘皇后 传》:仁宗即位,后称制,柴氏、李氏二公主入见,犹服髲剃。后曰:姑老矣。命左右赐以珠玑帕首。时润王元份
曰:汝发甚鬒,惜为颈血所污,可先断之。茂直许焉。刃未及发,会得释。后励志于学。开宝二年,登进士第。 《章献明肃刘皇后
传》:后赐与有节,柴氏、李氏二公主入见,犹服髲剃。太后曰:姑老矣。命赐以珠玑帕首。润王元份妇李氏老,
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末帝时,降梁,梁使复其姓温,更其名曰昭图。庄宗灭梁,韬来朝,因伶人景进纳赂 刘皇后,
皇后为言之,庄宗待韬甚厚,赐姓名曰李绍冲。按《康延孝传》:庄宗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以功 ……军节度使,徙镇宣武。诛敛其民,积货千万。庄宗灭梁,象先来朝洛阳,辇其资数十万,赂唐将相、伶官、宦者及 刘皇后
等,由是内外翕然称其为人。庄宗待之甚厚,赐姓名为李绍安。按《段凝传》:梁亡,凝率精兵五万降唐,庄宗赐以锦袍、御马。凝出入唐朝无愧色,见唐将相若倡优,因伶人景进纳赂 刘皇后,
以求恩宠。庄宗甚亲爱之,赐姓名曰李绍钦,以为泰宁军节度使。按《霍彦威传》:彦威,为陕州留后。庄宗灭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