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詩類
小學類
春秋類
四書類
易類
論語類
樂類
書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別集類
紀事本末類
傳記類
目錄類
正史類
史評類
雜史類
金石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天文算法類
雜家類
譜錄類
道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詞曲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律部類
新編部類
史傳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山无峭秀之气。又无茂林幽泉可以漱濯攀援。特一懒山。带一无情水耳。谂洞名之义于尚伯。其对类七仙之对。荒 唐不可
述。宗之甚捷。遇水辄跳过。伯氏,文远亦次第过去。余独不能。拾石为梁而后乃渡。宗之甚迟之。常号余为滞瀑 …… (第 306L 页)
级。松杉枫栝。峭茜葱蔚。日夜与水气相蒸。常有云岚被之。亭午不歇。下级迁延入渊心。魁然攒起。碜砑险怪。 不可
具状。望之如禾积。故得名云。石腰中凿若釜。下通渊水。滃然仰出者数丈。居民指此为龙井。岁旱县令常来此祈 …… (第 307H 页)
贰。在武王则必不在微子。箕子知天命。故知微子之 不可
立而不立也。而说者曰武王十六年。箕子来朝。过故殷墟。伤宫室毁坏生禾黍。作麦秀之歌。呜呼。箕子尝言之矣 (第 308L 页)
。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故既陈洪范。即亡之朝鲜。而武王就而封之。盖箕子之 不可
臣。武王亦知之。故遂其志而不臣焉。箕子既不臣周矣。必不以诸侯之礼事之。武王既不臣箕子矣。必不以诸侯之 …… (第 308L 页)
周。不臣也。又非宾也而朝之。何以为箕子。此二说。皆不知箕子者也。夫箕子知微子之可以存殷。而又知天命之 不可
违。故不敢立微子。知武王之 (第 308L 页)
不可
事。而又知天道之 (第 308L 页)
不可
绝。故为武王陈洪范。余故曰圣人不敢违天以循己。天全以所覆亿兆之人附属于周。而箕子曰我则 (第 308L 页)
不可。
故逃之朝鲜。天全以所植方内外之国宾服于周。而箕子曰我则 (第 308L 页)
不可。
故不朝周。余故曰圣人不敢枉己以循天。箕子庙在平壤而旧无记。岂谓其盛德峻功之在东土者。人人皆能诵之。无 …… (第 308L 页)
佺。流其党卢英瑞等。时国内空虚。民心疑惧。而赖公措置得宜。转危而之安。此又公之力也。最公事君大节。其 不可
诬者如此。余尝论之。处乱世事昏主。以能左右辅弼。康济一时者。古亦有其人。独公所遇之时。其崎岖险阻。古 …… (第 309H 页)
国元老。曾无一言及旽何也。岂竟无言欤。将言之而史略之也。牧隐言辛旽之败。恭悯王语群臣曰益斋先见之明。 不可
及也。尝言旽非端人。今果验。以是考之。公之言旽亦明矣。然是言也。何足以禁王用旽耶。其可惜也已。公从忠 …… (第 309L 页)
  石钟
余游山不喜入岩窟中。人言风穴多奇观。游者辄曲躬灌炬而入。余盖三至而不一入。人言南窟产钟乳。饮者目明。又有铜柱,金观音,玉马,石鹿,仙人掌,铜垆,石床之属。皆人世所未睹。又有江水。可以汎舟。固劝余一游。而余固不入。其后余由岛潭登石门崖。凿为峒。舟人言中有石钟。考之有音。余自峒口而窥之。有一巨石膨脝若豕腹。以杖叩之。硿硿然。始知风穴南窟人所称奇观者。皆 不可
信类此。与诸子一笑。题于石门。
  仙岩
余山水之性。与众异。世皆言好山水耶。或不允意。一泉一石。众 …… (第 312H 页)
解围去。太祖遂驰归军。使人取公尸。刻木为首以葬之。公左足有七黑子。太师庾黔弼常奇之。此其本末甚著。而 不可
诬者也。又按公行状。太祖设八关会。与群臣饮酒酣。太祖独悲思公泣数行下。命左右结草为人。像公及金乐。坐 …… (第 313L 页)
僧言泉水得秋风则幻色为薇花黄云。中焉曰中泉。东台以古柏胜。罗衲子之植也。鹳鹤之飞。腰焉而不肩。盖其崇 不可
以丈。西台以江色胜。夫凭高皆江 …… (第 314H 页)
之取之也泰。众人惑焉。达者信之。嗟夫。天下大棋局也。华夷一史笔也。翻覆转移之机。实有不知为而为者。此 不可
与不知者言也。(史书。即宋元纲目。而熊御史化受赐于 神宗皇帝者也。月沙朝京时。与御史围棋。以书为赌而 (第 315H 页)
兄立一文字。用告天下万世焉。
帝尧答放齐之举丹朱。直以嚚讼了之。嚚讼所以为傲虐。即心术之病也。但言其 不可可
矣。直斥其心术者。莫无有害于父为子隐之义乎。且帝德广运。过化 (第 237L 页)
瑾握瑜。韫椟自珍。非求善沽。晚成禄隐。不激不渝。薄试牛刀。百里交孚。如骥能展。如雨能施。粗迹循良。龚 黄可
追。苟充志业。何用不宜。脩程短算。时命俱随。畴秉化把。俾止于斯。不赢于躬。贻厥后昆。硕果不食。徵在子 …… (第 239L 页)
功于小学近思录。敛华就实。循序上进。尝曰为人而不至圣人。是谓忝生。为学而不志兼善。是非真学。又曰不知 不可
行。知而不行。又非真知。真积力久。心口相应。足目俱臻。隐显表里。粹然一出于正。无不可对人言者。事亲日 …… (第 240H 页)
。公不肯受。金公以书解之曰生虽卤下。慕义乐善。不让于古。虽不欲受人一芥。邵尧夫之安于潞公所待者。顾亦 不可
效耶。公病末学溺于文辞。尝曰后世载籍甚繁。书愈多而理愈晦。故不事著述。有应 旨疏策文 …… (第 240L 页)
内。故铢累寸积。德盛行尊。无愧为渼门之高弟也。萝山公孙鼎休以不佞慕悦公有素。谒丽牲之文。已积岁年。义 不可
以终辞。遂力疾而为之铭曰。
崧高松岳。钟毓精神。维河南氏。世笃儒珍。芝翁朅朅。绝类离群。宫商齐唱。以 …… (第 241H 页)
考景浍。归来亭末舟其先祖也。以和为度。事姑孝。承夫敬。亲党婢仆皆得其欢。哭长子理遣。仲子愿摄养。则义 不可。
终老于长孙家。诫诸孙曰家道升进由敦厚。产业持守在勤俭。用此为谟。毋忝尔先君。岁制亦禁止奢泰。咸颂克配 …… (第 242H 页)
臣。呜呼懿哉。孟子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观于公三世勤劳。公而忘私。益信国家之 不可
无世臣乃尔也。不佞与公有累世之好。夙谙公家学之纯内行之备。盖有人所未易及者。而淹病穷湖。声尘夐绝。今 …… (第 247H 页)
命词臣记实。镌双碑竖星州宾馆之前及晋州矗石楼傍。始公将举义。佩谱牒袋中。誓一死报国。谓从弟弘祯曰忠孝 不可
双全。君护吾母大芚山中。吾当专心讨贼。于是忠壮公屡破倭酋于熊川,金海,鼎岩。又大捷于茂溪。复高灵,星 …… (第 248L 页)
多用先生说。上疏谢因辞食物周急。三月 上将亲祭私亲庙。遣史官问祝式。对曰帝王家承统为重。 御名之书。 不可
轻议。私亲二字。只出于私家主恩之例称。称诸祝辞。非谨严之体。恐不如只称封号。五月闻 圣候不豫。诣城外 (第 253L 页)
 乃瘳。遂陈疏言 春秋渐晚。荣卫向衰。圣人所慎。尤 不可
不加念。以志率气。兢兢自持。毋忽少愈之戒。又请 世子频御书筵。 上嘉纳曰百章不如一登。卿其上来。上疏 (第 253L 页)
出卷孤蓬。扪藤远上心神𢥠。退溪土亭忽已远兮。云根绿字苍苔封。下视尘土何茫茫。因之万想罗心胸。神仙荒 唐不可
求。释子空虚 (第 24L 页)
不可
从。有人绿眉朱颜朝明堂。锦裳璀璨兮玉佩瑽瑢。忠言嘉谟日进于前兮。山龙穆临兮。焕黼黻而和笙镛。唐虞三代 …… (第 24L 页)
悲歌击长剑碎玉壶兮。虹翻月闪荧荧青灯釭。我往从之何所好。不喜高世而独立。又不喜尘世之纷哤。轩冕圭组兮 不可
以苟屈。钟鼓馔玉兮 (第 25H 页)
不可
以苟容。列鼎固荣而饮水亦甘兮。我生何幸昌辰逢。作歌高吟复长啸兮。二十四峰相应如撞钟。
清心楼。次地主 (第 25H 页)
 山名金刚。金刚二字。本出佛经。所谓释王峰,地狱门,毗卢峰,众香城之类。皆用其语。所谓永郎,南石,卢春,祖师之属。荒 唐不可
诘。天荒绝险之中。邃古风俗之陋。槩可知也。噫。崇儒辟佛。自我 朝始严。至于 崇陵。毁撤佛舍。搆成学宫 (第 75L 页)
 长子埈,门人李建畴,柳重镇从行。是行。先生手书主敬集义四大字。刻于九龙洞口。又刻正中二字。正字先生前行所刻。中字槐园公此行所刻也。先生尝言金刚山名本出佛经。所谓释王峰,地狱门,毗卢峰,众香城之类。皆用其语。永郎,南石,卢春祖师之属。荒 唐不可
诘。天荒绝险之中。邃古风俗之陋可知也。逮至 本朝。崇儒辟佛。栗谷先生游此山也。觑破佛学之误。的见吾道 …… (第 518L 页)
之用。流行于物矣。乌乎可哉。合是数说而仔细玩索。则不待他求。而朱子释明德之义。了然于胸中。虽欲乱之而 不可
得也。
乙巳(先生五十四岁。)七月。孙钟亿生。
 行内则生子咳名礼。
丙午(先生五十五岁。)命长子埈 …… (第 521H 页)
 先生为学。以人心道心说为大宗旨。以为心之存亡得失。人之贤愚邪正。家国天下之治乱安危。皆从此处判断。舍此则更无可着手斡旋之地也。朝夕与学者亹亹说话。十八九在人心道心之说。门人权钟纯方读尚书。问其说。先生为写出一通示之。略曰。天地间只有一个道理而已。彻上彻下。亘古亘今。周流充满。 不可
移易。然道理本自无形。而其有形象可见者皆气也。气乃所以运行此道理之器也。故道外无器。器外无道则一而已 …… (第 521L 页)
目者皆可睹也。愿景辂熟读此说而得其指。反以体验于吾心发用之几。则何者是人心。何者是道心。既可以默喻而 不可
乱也。循人心去则为小人为乱为亡。从道心去则为大人为治为存者。皆可以次第呈露。而不待问人而知矣。○先生 …… (第 522L 页)
遂不直遂之训曰。朱子明言上智亦有人心。圣人亦有掩于形气。不能直遂底情否乎。此则三渊人心亦天机之论。恐 不可
少也。
丁未(先生五十六岁。)夏。筑霁月台。
 精舍东麓。旧有小台。修筑增广。命名霁月台。作铭刻石。 …… (第 523H 页)
曰。分言则心者万理之总会主宰者也。性者寂然不动而万理咸备者也。情者感而遂通而万理发用者也。各有所指。 不可
混沦看也。合言则心也性也情也一理也。浑然无彼此内外终始本末之间。此理之全体也。以理言则圣凡之心一也。 …… (第 524H 页)
心之实体。物皆然。心为要。是故于形于气于神于理。皆可以言心。但理先气后。理通气局。理帅气役之序。造次 不可
乱。此则只争毫发。柳洛隐晁读先生心说。有诗一绝云。情为达道性为中。自有此心主宰功。斯文一脉终难晦。左 …… (第 524L 页)
也。譬如鉴之明。即鉴之理也。而物之照于鉴而形者亦理也。钟之鸣。即钟之理也。而物之撞于钟而响者亦理也。 不可
道此是而彼非。此无而彼有也。是所谓合内外之道也。事事物物。各有天生不易之则。而心之在我者。飘散走作。 …… (第 525H 页)
 所谓易序者。本不知何人所作。而冒称程氏文。混载于二程全书拾遗。及今见行易大全之首。传来已久。至农岩先生。始辨其伪。先生以为其文不但文体与伊川他作不相近。其所言皆恍惚幽深。 不可
测知。危殆臲𡰈。 (第 525L 页)
不可
方向。使人不作禅会者几希矣。遂著说逐条辨析之。
己酉(先生五十八岁。)六月。 宪宗大王升遐。入郡庭受 …… (第 525L 页)
 书略曰。盛说上段。不当称侄云云。此无可疑。但孔朱之说。沙尤诸先生之文。不啻明白。而单證塘说。

恐亦未周。至于下段称考于本生一款。愚昧者不胜滋惑。斯义也已明于周公礼经。此实万古为人后者之大经大法也。汉宣称悼考悼妣于本生之失。程子论之甚严。断以乱伦失礼。而朱子取以笔之于纲目之书。则生于程朱之后者。更何疑于其间哉。以私家昭穆言之。则汉宣昭帝之孙行也。以孙继祖。似或未熟于常情。然帝王家则承统之序。至严至重。故贵贵之义专。而亲亲之恩掩焉。是以或以兄继弟。或以叔继侄。或以从祖继从孙。无所不可。既承统矣。则其为先君之臣子则一也。先君君也父也。嗣君臣也子也。问其服则斩衰也。斩衰服于君父者也。他 不可
以贰斩矣。问其庙则祢庙也。祢庙祭于君父者也。他 (第 527L 页)
不可
以贰称矣。既断其本生之斩。移之于此。既移其本生之祢。祭之于此。而乃反复称考妣于本生。则乌乎其可哉。窃 (第 527L 页)
料汉宣时。议礼之臣以为宣帝承昭帝之统。则昭帝于序为祖。 不可
无称考之地。故以本生之史皇孙当之。骤听则似若可疑。而此实有大不然者。以旁支入承大统者。宣帝之身也。入 …… (第 527L 页)
为祖乎。以戾太子为祖。则乌在承昭帝之统也。以昭帝为祖。则考之考不得为祖。而考之叔忽来为祖何哉。此所谓 不可
以小宗合大宗之统也。一言以蔽之。断之以礼经。则汉宣乃昭帝之子也。武帝之孙也。景帝之曾孙也。文帝之玄孙 …… (第 528H 页)
 以实丹阳诗青史行删北帝编之句也。合编之例。每岁中国纪年之下。附注高丽年数。其载事亦依年月次第错见之。盖窃取郑丈岩史略之遗意也。其书法则一遵朱子纲目旧例。惟事变创出及时势不同扶抑异宜处。不得已旁照起例。如于元主僭据以后。不大书纪年而分注之。不称帝而称主。不书崩而书殂。即其最大者也。上舍公尝问此书名篇。当以华史为主而东史附焉可也。今名以合编。疑于尊卑之无等。且吾东之进于中国。固可表

章。而纲目之于中国侯邦。未有别纪其年于正统年下之例也。先生曰。天之生物。使之一本。故君臣之义。亦由本国而推之。以达于天下。孔子鲁人也。其修史必因鲁史而及天下之事。此至义也。今此书虽以中华正统为主。而其所本之在吾东。则又 不可
掩。故其名篇与纪年之体。不得不然也。
癸丑(先生六十二岁。)春。闻中国有事之报。
 时冬至使在燕都还 …… (第 530H 页)
之可乎。曰。丁丑城下之盟要盟也。要盟非盟。春秋之义也。且虽清之臣邦。见义主兴。则无 不可
往从之理。盖尊华攘夷。天地之大义。不易所事。犹属小节也。垓下二十八骑以死从羽。而君子不以节义处之者。 …… (第 530L 页)
 先生见岭人疏。谓 英庙有二世子。不幸皆早世。

以 真宗于序为长。告庙册封。为承统世子。遗命追崇 庄献世子。以天伦则处叔齐之地。以父命则处伯夷之地。其不承统。可谓两顺夷齐求仁之心矣。今不论天理之所安。而切切然以得位失位为屈伸。则是为 先世子设心。不在于仁而在于怨也。且礼为所后父斩衰三年。所以正公义也。为本生父心丧三年。所以伸私恩也。圣人权度斟酌。已极精微。欲以一时偏见。轻议大礼。以为必负 先朝之遗命。纳本生于凌僭然后为足以尽孝。则岂不大误哉。特题数语于疏后。以示学者。
丙辰(先生六十五岁。)著周易传义同异释义。
 先生于易。用工甚多。始尝以程氏传求之积累岁而 不可
得。然后以本义求之。得圣人作易之本意。乃立筮室。崇奉圆神。一如朱子筮仪。命曰五十斋。有大事则齐明致诚 …… (第 531L 页)
 先生尝言尤庵先生忘身攻鑴而尊卫朱子。其功甚盛。可当一治之数。而犹恨止骂其外。而不曾就其论说。条辨邪诐。如朱夫子之于泰伯。常语叔友折衷。岂无事于屑屑而然耶。僻处一隅。鑴之全书。未易得见。而独其所谓或难者。传播于儒绅之间。故因而辨之。以掘拔其始终悖缪之本根所以然者。九原可作。则宋先生当莞尔而笑矣。
辛酉(先生七十岁。)

壬戌(先生七十一岁。)七月曾孙承祖生。
逮诬狱蒙 宥。
 时有金顺成逆狱。顺成供招以为其党有李燉者。自称李某之门下人。而盛说李某是当世第一流人。 不可
不与之共事。故仍使之往就通谋。其人今方在李某之洪川别业。鞫厅诸公。知其乱招。然以鞫体至重。遣禁郎一人 …… (第 533L 页)
 近例凡宪职除拜数日。不待疏辞。便即递代。以故山林诸公拜是职。无辞免者。先生以为既蒙非分之 恩命。豫度其径递。泯默无一言之辞。亦非分义之所敢安。即治一疏。授仲子墣。入京使写进。比至果闻径递之报。不得上。
著罗整庵困知记记疑。
 先生尝以为整庵与王阳明并世。能力排其邪论。 不可
谓无功。但理气决是二物。此朱子不易之定训。而整庵乃立异于其说。往往加轻侮之辞。惟其 …… (第 534L 页)
 七月。清人移咨本国。告以洋夷构衅之由。至是洋舶猝入 京江。都下大警。避乱人填咽峡路。讹传贼锋已犯都城。先生以为吾受国厚恩。且在郊关百里之内。今虽奄奄垂死。在家宛转。义所不安。当舆疾奔问。命仲子墣。先往视缓急。墣方借骑治装。闻贴息之报。乃止。是日柳重教进谒。先生笑曰。吾固知君来。盖平日曾语重教以奔问之义也。重教见案上有短牍。牍背手题云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又题云一散 不可
复聚。一分 (第 536L 页)
不可
复合。又云盗窃货色者斩。遗弃君父者斩。又云择地筑堡。一堡受敌。众堡来救。又云悖礼乱伦。罪当诛戮。废祭 …… (第 536L 页)
 

疏略曰。今国论两说交战。谓洋贼可攻者。国边人之说也。谓洋贼可和者。贼边人之说也。由此则邦内保衣裳之旧。由彼则人类陷禽兽之域。此则大分也。粗有秉彝之性者。皆可以知之。况以 殿下之明圣。岂容左腹之入也。但恐宗社危急之祸。迫于呼吸。而计利徼倖之论。乘间抵隙。则未知 圣明果能持之如一。刚决镇压。如孙讨虏斫案之勇也。此愚臣之所大惧也。其主国边之论者。又有两说。其一战守之说也。其一去邠之说也。臣愚以为战守常经也。去邠达权也。常经人皆可守。达权非圣人不能也。何者。盖有太王之德则可。无太王之德则无归市之应矣。百姓一散。 不可
复合。大势一去。 (第 537L 页)
不可
复来。此愚臣所以先事深忧。愿 殿下脱有事变。宁守常经。而毋遽以圣人之事自况也。 殿下若于战守之说。坚 …… (第 537L 页)
徯志。何事之 不可
济哉。仍请收用经学孝廉武才之士。疏远怀利忘义后君之辈。停土木之役。止敛民之政。去侈大之习。养好生之德 …… (第 538L 页)
 时 上用先生言。有诞诰中外之举。先生于疏末附陈曰。臣伏读朝纸。十行丝纶。足以见罪己责躬收拾人心之盛节也。第今物情。下不信上。痼疾已久。徒言无实。不足以济事。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如亟罢土木之役。悉禁敛民之政。大开从谏之门。深讲用贤之方。不留一毫私意。不杂一毫文具。不容一毫吝执。使举国晓然知 圣意之所在而必信不疑。乃所谓仁声也。不然。百姓至愚而神。彼其怨咨离叛。又非奉天一诏所能回也。又因前疏信赏必罚之说。以为怀利忘义。偷生苟免者。 不可
以不诛。好恶不明。功罪不章。偾事之所由也。时大臣三司请诛李寅夔。 上皆不从。物情 …… (第 539H 页)
之祸。如洪水猛兽。 殿下宵旰忧悸。使有司诛邪学之党。将士征入海之寇。人兽之关。存亡之几。决于呼吸。诚 不可
缓也。然徒治其末而不拔其本。徒止其流而不塞其源。则臣又恐根本之萌。源泉之涌。虽善者无如之何矣。朱子曰 …… (第 539L 页)
。交易之事绝。则彼之奇技淫巧不得售矣。奇技淫巧不得售。则彼必无所为而不来矣。此与诛捕征伐。本末相资。 不可
不加之意也。
壬午。上疏辞职。蒙 递。
十月丁亥。除同义禁。上疏辞。
 首陈癃疾垂尽。莫可承膺之状。 …… (第 539L 页)
去处。疏脱乃尔者何欤。不用其言而徒亵命德之器。在 圣明失举措之宜。在臣身毁廉义之防。此理甚明。 不可
冒没承膺。故玆敢沥血陈情。而仍及殿下之阙失。窃附古人毕义愿忠之义。妄窃自谓虽以此获蒙 天怒。万被诛戮 …… (第 541H 页)
 先生自赴 召以后。数疏所陈。皆未蒙 施行。而徒见忤于当路。士友之相爱者。皆以为当奉身而退。徐汝心上书。亦略及此意。先生答之略曰。恒老今日之来。初非有毫分智虑可以为国献策。只是国家危难之日。草野疏贱。自合有奔问之义。而 召命适及此际。故不揆猥越。冒昧出脚。随分贡愚于辞免之章而已。则其进退去就。岂专以所言之行不行为决哉。高明恐责之太过矣。愚意以子思如某去。君谁与守。孟子有师命。 不可
以请之意推之。则今于寇退之前。遽已告归。终有所未敢。故姑且跧伏 阙下。挨过时日。但贱疾时刻凛缀。若遂 …… (第 541H 页)
不幸丁丑之变。迫于事势。行权宜之道。而忍痛含冤之意。 不可
一日而忘也。况甲申以后。天地翻覆。冠屦倒置。则诚四海之所共愤。而圣贤拨乱一治之秋也。故 孝宗大王以天 …… (第 542H 页)
弟文纯公臣权尚夏。与当时贤士大夫。刱立 万东庙。盖天地腥膻。而王春一脉。独寄于此。其心诚苦。而其义诚 不可
已也。然此岂无稽而设哉。楚人以一间茅屋。享祀昭王则以韩愈之高识。不以为非而作诗以称之。静江虞帝之庙。 …… (第 542H 页)
之重寄。兼遭裔戎之猖獗。 国家之艰危何如。而凡系公论所在。咈而不从。以失群臣百姓之望何也。呜呼。往者 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愿 殿下渊然深思。涣发德音。亟 命复享。则国人知攘夷之义。洋寇怀畏惮之心。其风声气势 …… (第 542L 页)
李某前后章疏。悃款倾尽。事理明白。际此千人之诺诺。幸有一士之谔谔。而未见采纳之实。使不得安于朝廷。诚 不可
使闻于邻国也。古人云虎在深山。藜藿不采。朝有善士。敌国所畏。揖让于樽俎之间。折冲于千里之外。宋以司马 …… (第 543H 页)
 
祭文曰。惟卿百年间气。三代上人。明睿刚果。绝类离伦。蚤知为己。不由师承。洛闽宗祖。潭华矩绳。主敬明理。以道宰物。体用相涵。显微惟一。大义星陈。微言毫析。譬如长夜。炳然其烛。充实光辉。厥立孔大。如玉其色。而月斯霁。有识月朝。天民王佐。考槃在阿。清风立懦。 景陵吁俊。遐心莫回。逮予初服。宠之霜台。王公尊贤。岂无予心。悯卿耆艾。任卿嵁岩。海鲸扬波。万夫心寒。卿奋忠赤。曰捍予艰。舆疾登程。匪以召命。加额而呼。留活百姓。国有一老。贼破其胆。忠言嘉猷。乙夜省览。皎皎白驹。虽 不可
维。 (第 544L 页)
  
右十五宫。正十二宫同调。送三宫同调。如黄钟宫首句。以宫羽徵角为声。以下诸宫首句。亦各以本宫之宫羽徽(一作徵)角为声。馀句放此。○今五礼仪。载此全谱。而诸宫清大吕。皆混作汰。送夹钟宫第二句清黄钟。第五句清黄钟。第七句清黄钟。皆只作 黄可
疑。若谓有忌避而变通焉。则当避本律正声。而今皆不避。独于清声而避之。恐无是理。窃意其或出传写之误。并 …… (第 553H 页)
一均五声之位。则角声居中位。而诸律高下皆由此而折衷焉。)而在五行。又属木。其德为仁。仁者万善之长。亦 不可
以不表章也。中声起调。首朝宫位。(每章虽用中声起调。而第二声必用宫声。故曰首朝宫位。)臣不后君之象也 …… (第 562H 页)
)佩明月而为珰。(蕤南太蕤姑蕤)怅佳辰之 不可
再兮。(林姑应林南蕤林 (第 566L 页)
不可
忘。(林应姑林蕤南林) …… (第 566L 页)
乐吾之乐兮。诚 不可
以终极。(姑黄姑林▣姑林黄姑太姑)忧子之忧兮。孰知吾心之永伤。(姑林姑黄▣姑黄姑林姑蕤姑凡兮字用土音 (第 567H 页)
。皆不韪之。陈了翁以谏官被窜。每著凉衫。系麻鞋。以赴旬呈。重峰先生在谪所。一切贱役。无不供行。夫蔡, 黄可
戒。而陈,赵可法。故为一诵之。大抵 (第 331H 页)
。今见可作定山行。冒炎为此。亦甚不易矣。泰庵劳苦中。幸不生患。锓毕旋印。印七十帙。今尚未半。来月并妆 黄可
了。了之即布。警天下心目。庶可作回阳苗脉矣。损末新泰圣像。强疾来留庙侧。时事想有入聆。不更提。提则气 …… (第 15L 页)
三书。要斡其善恶之机。又少辈欲编辑师门及愚文字有可关系者。布诸诸省。似亦无伤。大抵此事有无效。效迟速 不可
知。而虽目前无效。不无终有实效者。 (第 16H 页)
不可
不为也。事盖大矣。 (第 16H 页)
不可
不择人任大者送去。念非我寒松,卓立 (第 16H 页)
不可。
望寒松,卓立必有为焉。天下事有在此行。千万留念。千万慎旃。菊隐丈必曰此事人皆当不辞。况吾友吾弟乎。细 (第 16H 页)
曰何为其然也。一冒罔极之辱。 不可可
以再冒乎。且当以已辱为恨。未死而思以必雪也。岂可以再辱为无何。而不思自励也乎。
春川有一士人受勒者。 …… (第 244L 页)
犹如此。死不受辱上也。此抑其次也。
○未有不用绳墨而为宫室者也。未有不持绳墨而为大匠者也。
○知得事 不可
已。可做事也。知得学 (第 244L 页)
不可
已。可成学也。治农小事也。苟不知得 (第 244L 页)
不可
已。只见其劳不耐得过。知 (第 244L 页)
不可
已。心安于是。心安于是。能虑事而得。学亦犹是也。
○须是深理会人字。深理会人字。卓然见得人之所以为人 …… (第 244L 页)
宜可亲。急遽苟且之际。尤宜可与。不早审度。难免悔恨。
○忍人 不可
与同情。忮人 (第 246L 页)
不可
与同事。佞人 (第 246L 页)
不可
与同言。贪人 (第 246L 页)
不可
与同务。诞人 (第 246L 页)
不可
与同信。柔人 (第 246L 页)
不可
与同节。险人 (第 246L 页)
不可
与同心。反覆之人 (第 246L 页)
不可
与同德。
○有务舌之为能事者可乎。圣人有言矣。曰尚口乃穷。曰御人以口给。屦憎于人。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第 246L 页)
恶。其真末如之何矣。
○言自有准的。出言而过乎准的者。气轻者也。出言而不及乎准的者。气弱者也。气轻者 不可
与有谋。气弱者 (第 246L 页)
不可
与有为。
○言求裁之理。虽不中不远矣。行求循之理。虽不小不远矣。理未及裁而气乱之。理未及循而欲间之。 …… (第 246L 页)
。事之所易所欲者。欲使不及。不然必过之也。
○心者主于身者也。理心之所具也。气心之所乘也。理本无为。 不可
作主。气不命物。不得为主。故谓心即是理 (第 247H 页)
不可。
谓心即是气 (第 247H 页)
不可。
心是神明而已。是神明也何自而为神明。理与气合。便有此神明。其所本则理。其所体则气。既有此神明。却又具 …… (第 247H 页)
。主性宰情。其心之所以为主则一也。作主于身。以在人之神明虚灵。自做主管者言。如所谓主人翁者是也。于此 不可
偏属理气。主性宰情。以为心之本分一而不二。兼统体用者言。即所谓天理之主宰者是也。于此当以理言。譬之人 …… (第 247H 页)
即有渊沦天飞之失。发挥万变。立此人极。恰是太极之枢纽造化也。而其即有放奔十里之为。心若是甚好。而乃有 不可
恃者存焉。以其理虽为本。而形之以气。神妙不测之体。有异乎性之定理。所以极好之中。又自有不好也。极好也 (第 247L 页)
能更振矣。前索庵记。恐不能终副。乃于枕上咄咄搆思。漫草呈去。都不成语。可与赞叟商量。勿吝点改为佳。如 不可可
否则扯毁之亦何嫌焉。先先生文集甚荷印惠。读之其正大不倚之德。忠直不苟之节。令人肃然于数百载之下。抑所 …… (第 329L 页)
祺之寓于形像也。可默会之也。浩气之说。前示之偶惑。而今示之得其旨矣。不容更评。但浩然虽由集义配道。而 不可
以浩然。便谓道义也。至大至刚。即其气之体也。而乃集义配道之验也。不必谓理之当然也。盖此章专以气作主而 …… (第 330L 页)
合也。气合于理。方能浩然。若背理而自由则悍然冥然塌然苶然而 不可
为浩然耳。未知然否。可更商而见谕也。
答权圣吉
春书迄今稽覆。可想其颓懒无谓也。匪意两哥远来。惊喜过 …… (第 331H 页)
。亦已怪之矣。大节之安康。槩已聆悉。日来履用当一味冲迪。省暇玩究。亦日有所乐矣。见今世事。如澜之倒。 不可
挽回。纵使随波逐浪。竟不免渰溺以殁。不若安吾所宅。保守我所受之中。以俟命于天之为不获罪于所生也。苟得 …… (第 331H 页)
。别录所询浩然章许多心字。槩指此心之全体言。不必谓知觉运用也。必有事勿正勿忘勿助。乃集义养气之节度。 不可
谓集义之本也。必有事。事乎义也。勿正者。勿预期其气之浩然也。亦 (第 331L 页)
不可
曰归趣在气也。程子之以勿忘勿助。为与鸢飞鱼跃同意者。明其不涉安排而循夫当然之理而已。非牵比于理气之分 …… (第 331L 页)
危。药饵扶将。廑此不绝。然胃经全闭。神郛已窒。转侧在床褥中。要之一缕之尽。亦在非久。此非所恶。但河清 不可
见。弟子之好学。亦 (第 333H 页)
不可
望。是恐不能不怛化也。正父固难远游。第以不得诀语为恨。斋间少辈依旧相聚。而我不能朝夕。何裨之有。而晦 (第 333H 页)
宁有极。群下亦同悲。不获陪言笑。犹堪记额眉。白头馀喘在。题挽泪如丝。
  又
翩翩豪气旧王孙。当日苍 黄可
忍言。一渡云波催复魄。几年春草带遗冤。天家祸福关时运。泉路情文罄 主恩。庙社再安寰宇乐。不应犹作未归 (第 524L 页)
。又徒知晚唐之为唐。而不知始盛之为唐。甚者守井管之见。肆雌黄之口。全昧声律利病。而妄议工拙是非。至谓 唐不可
学。或谓唐不必学。靡靡焉惟宋之趋。才属文则曰足矣。不复求进。苟以悦时人之目而止。信乎言诗之难也。古人 …… (第 194L 页)
狗。余窃以为唐譬则鹄也。宋譬则虎也。学盛唐不懈则可以出汉魏以及乎古。学宋而益下则恐无以复正始。而宋亦 不可
能矣。噫。苟非沈潜妙诣。顿悟独得者。曷足以兴此。
诗说赞
先论才气。次观韵格。不取其肉。唯取其骨。清 (第 194L 页)
因言大臣不可不救。柳相曰。如我者。何敢救解。余欲以松翁之约问之。事体未安而止。仍累累极言。柳相乃曰。 舍人不可
如是太慷慨。世道甚险。切宜慎言。余曰。余与崔本无半分交谊。谁敢疑迹。柳相曰。世事 (第 208L 页)
不可
测。事至波及。人谁得脱。千金之躯。千万爱惜。后时人皆以松翁杀永庆。至梁千顷,姜海等谋陷系狱死。其时余 …… (第 208L 页)
之禁。在古而斑斑可见。岂意 圣明之下。有如是妨贤媢嫉之辈。亦以此为网打士林之计也。纲打士林。非罪浑则 不可。
而罪浑必以郑澈为言。臣等实不知澈之罪何许。而既罪其身。又及于相识也。浑与澈。生并一时。分有同闬。浑常 …… (第 210H 页)
儒者。国家之元气也。儒道之兴衰。而国以之治乱。人心之邪正。士习之污隆。无不系焉。帝王崇儒重道之心。固 不可
一日息也。近者。人心陷溺。士习浇薄。末路迷方之士。无所依归。而有一宏儒亦陷于罪罟之中。士气摧沮。儒林 …… (第 210L 页)
。乞降雠贼。是乃扬墨之类也。能言距扬墨者。圣人之徒也。今朝廷之讨其罪。皆据其已著之情状。在人耳目。昭 不可
掩者。正所以定是非于万世。初非钩摘隐慝。加之以情外之律也。大抵儒生之道。但当读书藏修而已。朝廷之是非 …… (第 211H 页)
堂论劄成浑后君党奸之罪。而臣亦以应教同参矣。今者显被韩孝祥等之诋斥。至曰妨贤媢嫉之辈。网打士林之计。 不可
腼然仍冒言地。请 命递臣职。 答曰。勿辞。退待物论。
执义李效元,掌令姜弘立等避嫌 启曰。成浑党奸后 …… (第 211H 页)
于委巷为说。至以害士类空人国妨贤媢嫉网打等语。极其丑诋。其自中营护之言。虽不足与较。而言官显被讥斥。 不可
腼然冒据。请 命递臣等之职。 答曰。勿辞。退待物论。
司谏郑毂 启曰。自吉奸凶当国。乘时乐祸。上掩君 …… (第 211L 页)
秽史。言之污口。朝廷之加罪于既死之后者。亦圣世之宽典也。彼成浑既与郑澈结为心腹。凡所谋议。无不预知。 不可
以寻常相识目之也。今者。韩孝祥等疏中。以为臣等实未知澈之罪何许云。则是以澈之罪为不甚可恶也。为此论者 …… (第 211L 页)
此亦由于急遽乎。此辈只欲为分疏之计。有此言。则其言固不足辨。然既以妨贤媢嫉网打士林斥之。则言官被此。 不可
腼然仍冒。且臣前为掌令时。论启此事。而启辞中措语。则有澈为浑构室。啸聚党类。啸聚者。乃盗贼之事。臣素 …… (第 212H 页)
等诋斥。掌令姜签。以顷参玉堂。参论成浑党奸之罪。大司谏权憘,献纳崔忠元。亦论成浑。今被韩孝祥等诋斥。 不可
腼然仍在。司谏郑毂。以显被韩孝祥等讥斥。且前日启辞中。措语不中。持平郑弘翼。论成浑之罪。削夺过中。臣 …… (第 212L 页)
僚。并引嫌而退。成浑后君党奸之罪。 圣鉴之所洞烛。国人之所共愤嫉。摭邪讨恶。台谏之职也。追削之典。固 不可
不举。今朝廷之是非既正。万世之公议已定。 (第 212L 页)
不可
以一时浮薄阿好之偏论。轻递言官。且司谏郑毂顷日论启时。啸聚党类等语。措语失中。尤为未安而自引云。台谏 …… (第 212L 页)
别无所失。并 命出仕。 答曰依启。
十一日。府 启。国家设台谏之官。所以正是非而明公论也。居其职者。 不可
阿其所好。曲为偏私之言。而坡州牧使李成禄,光州牧使赵翊,全州判官闵有庆。 …… (第 212L 页)
邪论之所以横生。而浮诞之辈无所忌惮也。若非 圣上洞烛其情状。而使其说得行。则是非眩乱。公论晦塞。而国 不可
为国矣。岂可以事在既往而不为之追论哉。请李成禄,赵翊,闵有庆等。并 命罢职不叙。
答曰依启。其时传教 …… (第 213H 页)
则自当推鞫。此是自然之狱体也。惟在结末处之之如何耳。此则虽皋陶为方伯。义 不可
掩置矣。前台谏启辞中。隐其千顷等进告一节。有若监,兵使因风闻自为状启者然。其为设心极巧。而事之实状曲 …… (第 213L 页)
之谋。其设心之巧。阿好之状。尤极可恶。而臣等措语疏漏。不能直论其实状。致勤 圣教。论事失实之罪大矣。 不可
仍冒言地。请 命递臣等之职。 答曰。今见启辞。其事之实状曲折。宪府已知之矣。既知之则措语间偶未及尽书 …… (第 213L 页)
李成禄等削夺。校理崔尚重,李显英,修撰洪遵罢职。
修撰吴允谦以问礼官回来。始上疏曰。臣乃成浑门生也。 不可
忝在本职。请递事入 启。后五月。出为镜城判官。
大司宪郑仁弘承召入来。肃拜后辞职。 答曰。卿今上来。 …… (第 214H 页)
为教。臣等窃惑焉。夫以同心事之人。终不相知。仍欲沮抑清议而引进同己。不几于面瞒 君父乎。具瞻之地。决 不可
一日冒居。请 命递差。 答曰。不允。尹承勋五度呈辞。递差。
正言朴楗 启曰。尹承勋阿附私好。欺罔 君 …… (第 215H 页)
击重臣。图复党与。扶植亲交。沮抑清议之罪。 不可
不惩。臣于僚席之中。以当论言之。同僚不肯。臣之无状。言不见信。 (第 215L 页)
不可
忝冒。请 命递职。 答曰。勿辞。退待物论。
大司谏权憘,献纳崔忠元 启曰。今日 经席中。正言朴楗欲论 …… (第 215L 页)
请命递臣等之职。 答曰。勿辞。退待物论。
司谏郑壳 启曰。论尹承勋事。臣之所见。与大司谏权憘等无异。 不可
处置同僚。请 命递臣职。 答曰。勿辞。退待物论。
大司宪郑仁弘,执义李效元,掌令赵廷坚等 启曰。臣等 (第 215L 页)
窃念右议政尹承勋 榻前之辞。近于面瞒 君父。沮抑清议。引进同己之计。 不可
谓言语间微失。故论列累日矣。今见大司谏权憘,司谏郑壳等避嫌。有曰不过言语间差谬。奄至于被劾。 (第 215L 页)
不可
谓得中。臣等不敢自是己见。处置谏院。请递臣等之职。 答曰。 …… (第 215L 页)
令赵廷坚,持平蔡衡等。并引嫌而退。右议政尹承勋。身居大臣。面瞒君父。至引无根之说。欲抑清议而进同己。 不可
谓言 …… (第 216H 页)
适以私怨相倾。而 殿下想已洞烛其虚实矣。臣等未知汝谆何负于国家。何负于士林乎。可谓有功而无罪。可赏而 不可
罚矣。郑澈之官爵。既以追夺。永庆之官爵。既以追赠。而独于汝谆。不施追赏之典。反为戴盆之人。汝谆之冤。 …… (第 217H 页)
之变。虽非疵政之所致。岂可诿适然之天数哉。噫。一妇含冤。三年致旱。匹夫呼夫。五月飞霜。冤气致灾之验。 不可
诬也。呜呼。人孰无死。而死莫哀于非罪。死孰无冤。而冤莫甚于陷逆。其横被恶名。含冤地下者。岂若己丑连累 (第 217L 页)
。余因言大臣不可不救。柳相曰。如我者何敢救解。余欲以松翁之约问之。事体未安而止。仍累累极言。柳相曰。 舍人不可
如是大慷慨。世道甚险。切宜慎言。余曰。余与崔本无半分交谊。谁敢疑迹。柳相曰。世事 (第 411H 页)
不可
测。事至波及。人谁得脱。千金之躯。千万爱惜。后时人皆以松翁杀永庆。至梁千顷姜海等。以谋陷系狱死。其时 …… (第 411H 页)
请复官爵。(沙溪行状)
汝立狱后。浑,澈金长生,李希参会坐。澈曰。汝立党多在黄海道。拟汝立都事政官。 不可
无罪。长生曰。吏曹安知为逆。而不预拟。浑同澈议。希参告山海。山海其 …… (第 412L 页)
所。继以营吏候奔行于荣山江。引入于城内。泣谓公之仲氏(时在行中)曰。自此吾其无意于世矣。仍言奔丧。礼 不可
以披发。当括发。赵重峰时为都事。同在罗州。亦言昔年。苏斋卢相奔父丧时披发。退溪先生见之。亦亲括发。用 (第 413L 页)
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才。国家之利器。诸葛武侯为后主言。不及他事。惟曰亲贤臣。远小人。汪, 黄可
以御敌。则谁不能御敌耶。其亦暗矣。余观宋当日之势。未尝不掩卷太息。金初不敢遽有吞天下之计。先以与张邦 …… (第 260H 页)
自团保。以待王人者。不可胜数。李公建遣二人收两河。乃至急必行之计。彼潜善,伯彦沮挠百端者。非以其策为 不可
也。特借其事以沮李公。而使不安于在朝也。得失分明。昭若黑白。而高宗犹不能主张。终使奸计得行。李公至以 (第 261H 页)
去就争之而不得。其 不可
与有为也决矣。是故。天运于上而后四时五行宣其气。未有人君不能自强。而臣下独能有为者。如燕昭,汉光武皆 …… (第 261H 页)
戾。变乱成宪。为群小赤帜。章惇,蔡京相继绍述。上以此欺其君。下以此笼络人心。邪说诡论。缔结滋蔓而 不可
解。以至于中原涂炭。社稷丘墟。其祸烈矣。而当时之人。习为其学。如醉如梦。赵鼎一疏出。而罢去配享。然后 …… (第 263H 页)
操纵。在其手中。而使不敢动。正老泉所谓医者之视堇。使其毒可以治病。而不至于杀人。此惟孔明得为之。他人 不可
能也。及孔明既没。魏延遽叛。赖孔明死后节制。犹能制其死命。而不为所乘。不过使延仪二人次第自毙。而害未 …… (第 263L 页)
赵氏,田氏为不义则可也。若以为天之所厌则有碍云云。
天者。理与气而已。以理言之。则是非可否。有一定而 不可
易者。以气言之则消长通塞。盛衰强弱。各因其所乘之势。参差迭运。有万而不能齐者。圣人言理而不言气。存之 …… (第 264H 页)
亦莫之如何。若见其兴盛而以为天不厌之。则世间反道悖理而得富贵者多矣。是皆合于天而为天之所与者乎。其说 不可
行也。今夫天地。以生物为心。自春至冬。无一刻停息。然春夏发生而秋冬肃杀。其气使然也。 (第 264H 页)
不可
说天地以杀物为心也。如孔子不得位。终身阨穷。子思亲见其然。而中庸。犹曰大德。必得其寿。必得其位。盖圣 …… (第 264H 页)
意义。吾家亦未免从俗为之。至今以为恨。然余少时。在弘文馆见杂书。记我国物产而云无秫。果然则虽欲用之而 不可
得。当更问于老农之知谷性者以定耳。
灰漆
其法未详。今之治棺者。但于入棺后。漆布涂棺外合木之缝而已。 (第 265H 页)
其内不用漆。且漆必经日乃凝。仓卒虽欲用之。恐势有所 不可。
惟平时预作寿器者。乃可用。然礼文既云内外皆用灰漆。则必有其法。而特今人未讲耳。且不知所谓灰者何物。今 …… (第 265H 页)
耳。当试用以验其良否耳。更详之。
沥青
古人治棺。最重沥青。葬时用薄板。亦要用沥青故耳。然其造法。今 不可
晓。我国亦有所谓沥青者。用以漆器。只取生色而已。以此知我国沥青。非中国之沥青也。高氏云。以少蚌粉,黄 …… (第 265L 页)
葬者。松脂灌在棺椁间者。悉皆融烂。仅如豆粥。少间见风日还凝。别无利益云。岂随处土品有燥湿之异而然耶。 不可
臆料。假令不至坚结如石。终是辟水有功。似 (第 266H 页)
不可
不用。更当广问于经事者。以验其利害耳。更按沥青造法。丘氏仪节已载之。而其法出厚终礼。今人草草为之。学 …… (第 266H 页)
三分。沙土各一分。使灰得土而粘。得沙而坚。此家礼所定也。朱子后论此则以为当但用细沙和灰。黄土引木根。 不可
用之云。此说亦有异同。当何所定。然灰沙皆是燥物无液。终难粘结。恐当以家礼为定。若疑其引木则黄土比细沙 …… (第 266L 页)
坚固。则但令密杵而筑之。庶几两全。且礼文。下土每以尺许为准。此亦多用之。以俟其实之意。要须十分审察。 不可
全任役人所为也。
藏明器
家礼。以板塞其门。但恐板木既朽。则土有崩陷之患。以砖或石代之。似无此患。更 (第 267L 页)
使李曙进守临津。南汉则弃之可也。臣以为南汉既弃不守。则陆路命脉绝矣。虽有散民起而为盗。谁能禁之。然则 南汉不可
不守也。水原军及都监军皆扈 大驾。此则虑意外之患也。临津把守。待三南之兵。甚为迂缓。贼若进迫则无可及 …… (第 488L 页)
犹可及为。须思日后之虑。快 赐允从可矣。昉曰。此乃远大之计也。 上曰。此言非不善矣。而世子年幼无学。 不可
离我而去也。公曰。 世子虽幼冲。宰臣若奉往。则凡 …… (第 489H 页)
宣庙朝分朝时。大臣及吏兵曹官员皆从往矣。 上曰。在一时奉命之轻重而已。虽大臣独往。亦以便宜为之。何事 不可
做。贵曰。人臣孰肯舍 殿下舍 世子。而从大臣南下者乎。一国群情如一。大臣以下更无异议矣。公曰。分朝则 …… (第 490H 页)
擅自取舍乎。自 上定之可矣。罢出。巳时末更为入侍。副察使金瑬追入。李贵曰。臣意定州不幸之后。则自 上 不可
在京也。李楘曰。李贵之言误矣。公曰。李植所言亦误矣。 东宫岂可由内浦行乎。若是则避乱而已。南方人有何 …… (第 490L 页)
边者甚多。若以 东宫命令。尽释此辈。则人心可以慰悦矣。 上曰。此言宜矣。公曰。 东宫则不久当发。江都 不可
无都体察使。臣之所带体察之任。须速遆改何如。 上曰。仍带以往可矣。公曰。所往之道。即须决定。钦曰。内 (第 490L 页)
浦地偏。不如往公州。仍向全州。公曰。内浦则决 不可
往矣。南方士子。平日虽目之以豪强。我国名分甚重。若至急难。则名为士子者。必有与国同休戚之心。非但为国 …… (第 490L 页)
。佥曰。然矣。公曰。号牌厅木同。欲持往分 朝。以为赏给之用矣。瑬曰。都体察使既往分 朝。臣独当重任。 不可
无赞画使。须令大臣差出何如。供曰。号牌事何以为之。钦曰。号牌永罢可矣。公曰。追现之军。亦令尽罢乎。逃 …… (第 491H 页)
直为除拜。如监兵使大官守令外。虽小邑守令。必须极择可合之人。直为除拜。然后可以耸动人情矣。公曰。臣亦 不可
无赞画使。李植以承旨兼往何如。 上曰。依为之。植曰。虽大臣自辟。臣甚不似。请改定。 上曰。相臣既己自 …… (第 491L 页)
 上曰。胡书回答。未知何以为之。公曰。臣则时未见胡书。而此后难处之事必多矣。今则事势已迫。姑息之计。 不可
得已。而至于奉币称臣。虽国亡。决不可为矣。 上曰。中朝若已许和。则在我无 (第 491L 页)
不可
和之理矣。 上曰。领府事多病。将何以得达远途乎。予用宪焉。公曰。臣虽死于道路。躯命有何所惜。若 东宫 …… (第 491L 页)
   
(自丁卯退老衿阳后。 宣召相继。公每启以有难则赴之意。终不就。至是闻西报甚急。即入觐。命引见。)
上御兴政堂。引见公。入侍都承旨李圣求,记事官郑复吉,卞时益,李时梅。李圣求启曰。李完平府院君言。前日入侍时。以方席抬入。非但于心未安。身亦不便。今日入侍时不以此。而使小宦扶拥而入。则于心安焉。而身亦便稳云矣。 上曰。已为传教外庭。决 不可
步入。使之乘肩舆入厅内。而令小宦扶入可也。中官以公意启曰。前日入侍之时。多有未安者。请去肩舆。而令小 …… (第 493H 页)
入矣。中官又以公意启曰。至再陈渎。极知未安。而 御坐至近之地。 不可
以闭户。而安心乘舆云矣。 上曰。然则小宦辈扶拥以入可也。第未知筋力可能行步乎。中官曰。虽不能行步。可 …… (第 493L 页)
。公曰。别无目前之急。则将来之患。何可预度也。 上曰。兴治之死。实是我国之幸。兴治若不死而东抢。则祸 不可
测矣。公曰。兴治之死。非人力所及。实是天佑之幸也。龙胡开市。虽有督出牛马之患。而时无大军渡江之急。庶 …… (第 494H 页)
。纵或仍留。其何能谋国乎。日者荐蒙 恩数。至令构赐第宅。心实不安。情甚悯迫。况死亡无日。更睹 天颜。 不可
复期。虽欲陈达所怀。而昏愦迷错。不知所云矣。 上曰。近来教化不行。风俗大坏。纲常之变。稠生叠出。而民 …… (第 494H 页)
亲上死长。无难御之贼。而有可恃之势。此在一转移之间。而今则守令如有保民而治者。必以不为国事目之。此大 不可
也。且节用而爱民。然后国无浮费。而民心可得矣。此乃 圣上之所当体念者也。臣又闻惟能通天下之志。然后可 …… (第 494L 页)
不忘焉。守令为政。常欲其着实。故综核名实。所尚如此。卿言及此。亦当改其所尚。而但或有违道干誉者。此大 不可
也。公曰。所谓违道干誉者。大不然。使守令爱民如子。而得其欢心。然后可以言治。岂有无民而为国者乎。今之 …… (第 494L 页)
乃当今之痼弊也。 上曰。守令七事。乃是治民之大纲领。今之守令。或有全不行之。而只事干誉者。如此之人。 不可
不惩治矣。公曰。若使守令。专事保民。而不为国事。则 国家调用。亦无所赖。然如晋之尹铎损其户数者。以今 …… (第 495H 页)
战。军卒则以为将领无良。恃谁而战。如使将帅军卒各尽其道。则庶可以御敌。且褒赏节士之举。 不可
不为。而死节之中。亦有轻重。其为卞明。固亦难矣。臣闻高丽时猝发黄海道十万兵。终能御敌。而今则未行师之 …… (第 496L 页)
为一。兵寓于农。农寓于兵。故业不专一而兵势不振矣。 宣庙朝臣为领相时。 宣祖欲行立兵之法。臣曰。此事 不可
轻易为之。域内之患。亦 (第 496L 页)
不可
不虑。 宣祖曰。卿之所虑。予亦知之矣。 上曰。前朝兵势甚强。不难于讨贼。而变乱相继。诚如卿所虑也。公 …… (第 496L 页)
。而若自 上下问。则老臣敢不毕陈所见。 上曰。近来诸臣相议之事。卿必闻知。于卿所见。何事为可。何事为 不可。
公曰。自 上虽有必不长驱之教。而彼若出其不意。有所抢攘。则何以当之。必须先备军兵器械以待之可也。而下 …… (第 497L 页)
而时无定将。且无别㨾举措。至于精锐及山尺军不欲出送者。谓此奴必不长驱。故然尔。而臣窃疑之。自我先犯则 不可。
而彼若猝发则其何忍退缩。其所以不先措备者。不过镇物之意。而以今日见之。实为迂远。彼贼必欲攻岛者。意兴 …… (第 498H 页)
卿言宜矣。公曰。壬辰倭寇时。初定守城之计。终有去邠之举。 先王谓小臣曰。当退守平壤。又令前进曰。此城 不可
守。时崔兴源亦入侍。不欲大言。而臣则曰。虽父母之国。义 (第 498L 页)
不可
往。同死 社稷可也。 圣见高明。以此恢复。到今思之。寒粟生身。铁骑则异于倭寇。若入守江都。则一国之内 …… (第 498L 页)
压之人往之。亦能为也。 上曰。江都为避乱设。而不得安静。则亦非避乱之所矣。公曰。虽江都。若无兵食。则 不可
守。且 先朝避乱时。勿问罪之轻重。尽为疏放。岂 朝廷屈于罪人而然哉。如焚烧还谷之簿。尚且感祝。况罪谪 …… (第 498L 页)
峙粮十五万。诚如此言。岂不盛哉。公曰。此言非虚。 上曰。唐太宗之来。方四十里结阵云。然乎。公曰。大邦 不可
犯。而鍊兵已久。故能抗衡耳。强则强矣。而未免为不义之国。不足法也。 上曰。高句丽幅员。自何止何。公曰 …… (第 499H 页)
之甚也。臣谪居洪川时。妻子食麦仅过。而尚不若今年也。古人所谓忧国愿年礼。臣常念念不忘矣。且臣将待尽。 不可
数 …… (第 499H 页)
命勿谢。于是退出。
梧里先生别集卷之二
 附诸臣奏对(此下。公虽不入侍。而上教及臣僚所▦为公而言者。 不可
不传。故附载于篇末。)
   …… (第 500H 页)
   
(时公按阙西已四年。诸筵臣以元帅权慄失士民心。请递慄而代以公。 上重西事。即不许。六月。拜相还 朝。仍兼四道都体察使。即南下开府于星州。)
上御别殿朝讲。参赞官郑逑进曰。都元帅权慄大失两南人心。无不欲其罢归。改易宜矣。 上曰。谁可大代者。逑曰。顷日筵中。领相柳成龙以为李德馨可遣。 上曰。予亦思之。而方为吏判。予所重也。且德馨曾为宣慰使。倭贼所尝识。似 不可
遣也。仍谓同知事李恒福曰。卿方主兵。于意如何。对曰。臣与慄有亲嫌。不敢可否。而慄则无才器。德馨则有方 …… (第 500L 页)
琢曰。李某才德具备。岂止为元帅而已。 上曰。曾以李某为元帅。德馨为西伯之意。密问于领相。领相以为李某 不可
迁动。今问兵判。兵判以为如何。恒福对曰。李某优于德馨。 上曰。虽从李某为元 …… (第 500L 页)
则西事难矣。逑曰。递慄送某。外议亦然。而关西为根本之。故思其次以德馨为言矣。琢曰。将在外而论其长短甚 不可。
如慄者亦且难得。 (第 501H 页)
不可
轻递。 上曰。诸宰所言所答。详悉书出。议于他宰而为之可也。
丙申四月十七日体相时从事官引对
    (第 501H 页)
(册使李宗诚。被贼虚喝。自釜营夜逃。人心汹惧。讹言贼必为变。公在星营。即驰遣从事奏以镇定之意)
上御别殿。引见都体察使从事官卢景任。上问体察使安否。景任对曰。别无疾病。 上曰。时住何地。景任曰。住营于星州。 上曰。山城耶。景任曰。有龙纪城。僧将惟政筑之未毕。 上曰。体察使时做甚事。景任曰。戓(一作或)分付各道公事。或组鍊四五邑军卒。且以星州军一十三百各为手下兵。常常鍊习矣。 上曰。元军几何。景任曰。下去未久。猝 不可
以威力团束。大概束伍军。左道则稍似完全。而右道则尤甚荡败。欲渐次聚合。而所聚时未满万。 上曰。所教者 …… (第 501H 页)
逃去之理。臣亦以为贼虽凶谋叵测。拘留二使。岂有所轻重。厥后闻有被掳人来告贼奇者云。乘醉而出来。此言亦 不可
凭信。而因金应瑞闻之。自 上不无惊虑之意。状启中难以书悉。故令臣进达。此外无他也。光庭曰。闻都体察使 …… (第 502H 页)
既有元帅则体察不必往。当初设立。不必如是。景任曰。体察主民事。元帅主兵事。而臣意以为不然。兵民一也。 不可
二之。此是体察之常所深闷者也。且观其处之事。则民事别无所为者矣。 上曰。体察使时住何地。景任曰。在庆 …… (第 503L 页)
耶。景任曰。体察使初以五六万为列营。以洪季男守彦阳等木栅。木栅形势龃龉。故诸将皆以为山城当贼路初程。 不可
不固守云。故体察使使洪季男,金太虚守之。 上曰。山城险夷如何。景任曰。四面广阔。不至险阻。而东 …… (第 503L 页)
。且体察使岂有只管民事之理乎。景任曰。元帅体察俱存。则事必不济。许筬曰。舆尺之言。正谓此也。令出多门 不可。
 上曰。体察有号令。元帅承受可也。筬曰。体察为都元帅。都元帅为副 …… (第 504H 页)
。何必谋同然后有为也。景任曰。其处事势。有所不然。 上曰。虽云二人同在一处。而事且不济。然当此之时。 不可
轻易递易也。罢出。
庚午正月二十五日昼讲时诸臣奏对
上御资政殿昼讲。特进官洪宝同,经筵金起宗,参赞官 …… (第 504L 页)
矣。 上曰。国之有此人。犹黄钟大吕。足以镇国家之耆德也。在于朝廷足矣。何可以职任责哉。兴一曰。退夫之 不可。
彼岂不知。第老病兼之。不堪任事。思欲在丘垄耳。如完平相家本清贫。眷属且多。在于京里。势难支 (第 504L 页)
其声色。方为全美。
绝句则律诗类也。五言绝则无出右丞(王维)。同时名作。近于右丞者。略取之。七言绝则 初唐不可
学。太白以下。皆可取。晚唐绝句亦佳。并抄诵数百首。以为准的。
七言歌行。最难学。才高学浅者。韦,柳, …… (第 518H 页)
作。以其词语平近故也。必不得已姑学李杜。参以苏黄诸作。以为准的。
排律。虽当以杜诗为主。然甚无次第。 不可
学。学短篇绝妙者。且不易学。须参以韩,柳律。以为准的。七言排律。古无可法。须从俗酬酢。无过二十韵。 …… (第 518H 页)
。先学古诗唐诗。归宿于杜。乃是三百篇楚辞正脉。故始为定论。而老不及学。惟以此训语后进。大抵欲学诗者。 不可
不看诗薮也。
作文模范
古今风俗事情悬殊。而文章词令。通于其间。虽使古人生于今世。必为今之文。此与诗 (第 518L 页)
学不同。当以唐,宋以下为法。惟其本源来历。 不可
不溯求而知之也。诗书正文,孟子正文,论语,庸学并传注。为先熟读。终身温习。此义理本源。 (第 518L 页)
不可
一日塞也。荀,杨。乃韩文之所从出。数十篇抄读。此外易系辞。春秋三传中左传。礼记等书。有馀力则熟观采穫 (第 518L 页)
。韩文。文之宗。 不可
不先读。七八十首抄读。若得臭味。仍以为终身模范可也。 …… (第 518L 页)
然末学之得力者少。 不可
专为归宿。如诗之杜诗也。茅鹿门(坤)所抄八大家文。最为中正。柳之于韩。如伯仲。欧,王,曾。专出于韩。 …… (第 519H 页)
文。如碑志序记作史著书之业。则 不可
染指也。大明之文有二道。方逊志,王阳明。最为中正。乃韩,欧之类也。崆峒以下四大家,十大家。则专学左, (第 519L 页)
国,班,马。务以不谐世俗为高。施之于今。一无当于词令。学之又极难。决 不可
入其门也。吾文法既定之后。时一取览。不无一二可喜也。宋世义理之文太极,西铭,温公之文。见于古文真宝者 …… (第 519L 页)
数子之作。为准的。古四六。徐庾为上。四杰次之。取其宏大绝妙者。人各二三篇。以助藻丽之气。虽学今文。 不可
废也。纲目正史也。作文者。必通识事务。又必稽古引史。虽无暇于读。 (第 519L 页)
不可
不从头至尾。二三番致精阅览。使前古治乱得失。略存诸胸中也。 (第 519L 页)
之坐。异于他坐。开坐之后。不分昼夜。则以臣病势。决难往参。且罪之有无。事之轻重。臣既不知其本末。则恐 不可可
否于其间。若或缘臣不参。有所停鞫。则其在狱体。尤为未安矣。 上曰。进参鞫厅则可见文案。自当议谳。而狱 …… (第 169H 页)
命宣酝。世采曰 天恩至此。感激何可胜达。而臣本无酒量。今若或倾杯袖中。或使有馀沥。则尤极未安。酒量之 不可
强。如官方才分之 (第 169L 页)
不可
强。若蒙许以小酌则庶可尽酌。而至于有馀沥则极为不敢矣。 上曰有馀沥无妨。随量以饮可也。遂罢出。
六月 …… (第 169L 页)
 孝庙锐意图治。欲明大义于天下。前日 答大臣之批。乃不忘 孝庙遗意。今日朝廷虽不成貌样。而在我之道。 不可
无自强之策。伏愿 殿下深追 先王之志焉。 上曰。儒臣所达。极为切至。可不体念焉。世采曰。臣病数月未瘳 …… (第 170H 页)
中。弘济时艰。则国家之幸也。世采曰。臣虽昏昧。非不知 圣眷之难孤。而臣病状如此。才分难堪。虽欲强勉而 不可
得矣。 上曰。予意已悉于前后疏批。今日前席。开谕备至。而若一向求退。则予将郁抑而成疾。卿须勿生遐心。 …… (第 171H 页)
虑矣。自古大臣被斥于人。则或出城外。或留江上。陈疏恳辞。再三勉谕。而后还入者有之。而至于径出远乡则似 不可
矣。领相南九万家在结城。当己巳屏退时则久处乡庐。势所固然。而今则位在三事。而一向在外。极涉未安矣。凡 …… (第 171H 页)
往见之。安保其必无也。若然则 国事之收杀无期。大臣之不安深甚矣。请自今申饬政院。儒生之疏若泛论时弊则 不可
防遏。而如以希载事侵斥大臣语意危险者。则一切勿捧似宜。然儒疏自政院退却。则儒生必斥政院以为壅蔽。故不 …… (第 171L 页)
教则可以防日后纷纭之弊矣。 上曰。所达是也。儒生若曰大臣台官各有所执。俱出于为 国之心。而如此重罪。 不可
容贷于常法之外云尔。 …… (第 171L 页)
则夫孰曰 不可。
而此则不然。假托清议。荧惑主听。一节加于一节。不但就事论事。必欲击去大臣。坏乱 国事而后已。此弊若不 …… (第 172H 页)
旨任弘望曰。以 榻前 下教。出于朝报耶。 上曰依为之。弘望曰。大臣所达。虽防一时之弊。而有关于言路。 不可
不深虑也。臣世采曰。臣亦忝冒于大臣之列。而他大臣不干于此事。只以希载事侵攻领相之疏。勿为捧入之意为教 …… (第 172H 页)
念之事矣。第二条背义趋利。此诚末世之痼弊也。近年以来。时事屡换。故士夫间利欲太胜。而义理晦塞。此弊诚 不可
长也。第三条只就即今时事而言也。第四条 国家朋党之祸。若不防塞。则将至于国不为国矣。防塞之道。只在于 …… (第 172L 页)
矣。 上曰。事情 不可
不该备。依此制进可也。臣世采曰。古今论事。必以一时所重为王。今者 圣上夬断。 坤宫复位。诚前古所未有 …… (第 173H 页)
。其在今日明赏罚之方。似当有参酌分拣之道矣。检讨官李徵明曰。万元,凤徵虽有罪名。而其所树立亦甚可嘉。 不可
仍置罪籍中矣。得一曰。李万元既参于论罪儒贤之启。则固有其罪。而己巳争论一节。有足可尚。凤徵则亦无参启 …… (第 173H 页)
。弘望曰。李万元己巳立节诚足可尚。而以参于故奉朝贺宋时烈案律之启。方在远窜。罪名不轻。与李凤徵异。似 不可
全释。姑为减等何如。 上曰然则李万元减等。李凤徵放送。得一曰。李后定己巳陈疏一节。有足可尚。故敢达矣 …… (第 173H 页)
变无穷。固当谨之于始。始若不谨则日后必有难处不能镇定之事矣。非以希载为无罪。有所容贷。盖有所重者存。 不可
轻易处之矣。臣世采曰。 圣教详备。臣岂不知 圣意所存。而设或时殊事异。则容或有如此事。目今 圣明临御 …… (第 177L 页)
。有欠称停之教。为毕竟归宿判付矣。构曰。造谋者固不暇论。而传言者便是同谋。此非凡罪。乃是极恶大罪。似 不可
卞其首从矣。左相所达及台论之如此者。盖以初头 判付之语则人皆稔闻而铭心。中问 判付则人皆不知而然也。 …… (第 178L 页)
二劄万言疏及今年疏。皆言党祸。至请颁 教。而前日密劄之批。反覆开谕。臣不胜感叹。 孝庙以来第一大义。 不可
只事大言。必当务其实。而即今 国势如此。何暇念及于境外事乎。必须祛党论收人才。安养民生。整顿军政。实 …… (第 179L 页)
之救以死。此 不可
不念也。即今人才之退处田野者及出外者。不能尽知。只以臣之所知者敢达。申翼相,李畬在近畿。而申翼相素有 (第 180H 页)
雅望。向来处身。优于他人。 不可
不置诸朝右。而日者为省扫呈辞下乡。知旧皆言其不来。厥后自备局请为 下谕。继拜判金吾。宜速入来。而尚今 …… (第 180H 页)
不任清显。则恐不合于 朝家用人之道。自 上若欲用之。则 谕以虽有先训。为子不能屈意否为 教。不然则亦 不可
强迫。或处之以承旨及诸曹参议似可矣。此人在朝廷则士论亦必有所助。自 上谅此召用何如。 上曰。依为之。 …… (第 180H 页)
军政言之。择将领鍊士卒为大。至于军器。自是其中末节。而亦且如此。极为可骇。目今方内虽粗安。阴雨之备。 不可
不预虑。且是 孝庙朝已成之规。则 (第 181L 页)
不可
不各别申饬。别遣御史之时。使点阅 启闻何如。  …… (第 181L 页)
圣教。故姑此留滞。而前头必将病死旅邸。古人云匹夫之志 不可
夺。臣之当初为 国黾勉之意。想已 洞悉。毕竟决归。乃臣之分也。自古无田野人入相者。设或有之。岂尝有如 …… (第 182L 页)
太过。 圣上则益加恩礼。臣则贻书劝勉。 上下协力。竟使还 朝。两相既还则臣固当退也。夫可去者则许之。 不可
去者则不许。自是道理。臣之当退。异于顷日两相之去 国。自 上若加殊礼则决不当如是矣。且见古今事迹。则 …… (第 182L 页)
视士子。许入后始入门。则作门军士在于四馆点阅之后。似无与军士相鬨之弊矣。臣世采曰。防禁随从之举。固无 不可。
而第近来士子风习不美。必欲冒法而图便。则 朝家法禁虽严。士子亦思所以自便。防闲之道。殊无善策矣。即今 …… (第 183H 页)
往遇倭人。而称以此乃吾地。故来见云尔。则虽可谓理直。而第当此彼人诘问之时。往见有妨。况自古交邻之道。 不可
不慎。至于边情事机则尤 (第 185H 页)
不可
不审察矣。且闻佥使之言。则八月间造船。而虑有漂风之患。不得不多赍衣资及糗粮云。既不能详探倭情。佥使行 …… (第 185H 页)
此差送之官员。决不侵逼。且此岛本是我国之地。则彼虽问之。曲在于彼。不须虑也。九万曰。日寒风高之患。亦 不可
不虑。而但 朝家若示不紧之意则彼必不欲速往。若强令赴之。则虽未知逢变与否。而亦不无风涛之虑矣。 上曰 (第 185L 页)
。彼人若果有异志。则其间不无事情变幼之虑。急送宜矣。且奉命之人。宜即速往。 不可
论风势之高下矣。臣世采曰。若逢倭人则称以郁岛诚可矣。而但此事乃是两国相持未决之事。经先往见。其在交邻 …… (第 185L 页)
中有草盖假家。多设釜鼎。多捕海獭。煎油而去。且多产生鳆海藿等物。故彼辈欲禁我人。以为专吞之计云。此虽 不可
详知。而地形则非人所居之地云矣。 (第 186H 页)
鑴将为其副。公言于积曰。无事而设体府。盖欲训鍊军兵。而某在本兵。不得参其议。事必有掣肘者。若不以某为 不可可
与之同事耶。积心虽不欲而不能难。即应之曰。当设副体察以处公。及其荐鑴。不得已并及公。 上遂用公为副体 …… (第 44H 页)
部伍。隶于兵营。则无缺于本邮传 命。而有益于一路军政。至于居山驿属。几至万数。而介在摩云摩天两岭间。 不可
不团结以守天作之关防。今事将就绪而遽罢。岂非失计。遂不罢。尝入 筵席。请于心经毕讲后。讲先正臣李珥所 …… (第 45L 页)
布。支一国中外经用。不患其不给而自可无儿弱逃故之徵布矣。仍计户数量经费。为节目甚详。而有大臣力持以为 不可。
至是。因诸路儒生试讲之议。公又曰。臣闻岭南校生落讲者。多愿纳布助役。而惟恐名隶军簿。关西士民。则直欲 (第 46H 页)
计户出布。古人有欲试井田于一方者。户布之法。今亦姑试之关西。恐无 不可。
乃询便否于本路。则监司兵使亦皆言群情便之。而台臣以变成宪扰民心。交章攻之。事竟不行。公叹曰。天下事不 …… (第 46H 页)
 文庙。公上疏。以为当因此举仿 中朝之制。釐正其初不当配者。而 中朝之抑而祀于乡者。则我国无乡可祀。 不可
罢。直罢其祀者十三人。而亦有一二可惜者。乃历论荀况,马融,王弼,王肃,杜预,何休之有疵病当罢。又言七 …… (第 46H 页)
壬戌春。又兼兵曹判书,训鍊大将。复判金吾。公以户调既不得行。而又查蠲儿弱邻族徵布。军额日缩经用日匮。 不可
不变通军制。以救其弊。请并训局别队。兵曹精抄。简其精壮。合为一营。名以禁卫。属之本兵。而汰其馀丁万数 …… (第 46L 页)
语侵公。 上以得一凌踏大臣特罢。公言得一之罢由于臣。臣诚惶蹙。况 圣批赋性邪毒之 教。恐有害于辞命。 不可
不改也。上从之。公每以新进名官主论议。有朋党之渐为忧。时。尤斋承 召入见。仍寓近畿。以台谏避辞。有不 …… (第 48L 页)
此三人者。 不可
不略示警责。以镇定 朝著矣。臣言出于深虑国事之渐非而少辈必愤然不快。然臣名位已极。因此获退。亦无所恨 …… (第 49L 页)
勤干。今乃缔结朋比。予实痛之。若改过自新。未必不复亲宠也。今此数人者。若能自悔其过。则更至大用。亦何 不可
乎。 上曰。东西分党。已成痼弊。常以为虑。今又自中分党如此。大臣所陈沮抑镇定之言。诚为得宜。而谴罚太 …… (第 49L 页)
谕再三。 玉音谆切。公备陈情势之难安。请退。 上曰。卿有休戚与同之义。当国势岌嶪之日。予独依卿。卿亦 不可
恝视。留与共事。是予望也。公惶感不敢辞。旋又请暇而出。闻 上有痘候。竭蹶入城。直宿 禁中。 上候复常 …… (第 50L 页)
外。又特 赐厩马。甲子春。因马岛诈书。 询问诸宰。公言委书虽巧许难信。而 国家形势。多有可虞者。人才 不可
不收拾。人心 (第 50L 页)
不可
不固结。海防 (第 50L 页)
不可
不修饬。请令诸臣条陈而讲行焉。仍言金洪福久罪废。史局缺员可叙复。韩泰东代草下语差失非大罪。赵持谦事。 …… (第 50L 页)
则数三年内。可以厚偫粮饷矣。 上命道臣举行。夏。又请暇 赐对温谕。令速还朝。公仍言 圣体平复未久。虽 不可
逐日 赐对。时招讲官。讨论经书。或讲磨治务。则无害于调摄而必有所进益矣。 上曰。予当为卿留意焉。公在 …… (第 51H 页)

不可
不即施易名之典。待其家状。速为议谥。今者参奉君衰粗。谒余请状公。余少也。从公游。周旋艺苑。每发望洋之 (第 54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