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四書類
書類
詩類
孟子類
五經總義類
樂類
經解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時令類
法制類
載記類
雜史類
正史類
紀事本末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天文算法類
兵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詞曲類
詩文評類
楚辭類
宗教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經集部類
大集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汴

济汴受河在秦汉成皋荥阳之间地既狭而势皆倾东
故渠道无所散行于是合流时多分派时少又历世水
派数易故 辨正
最难此非独后世然也两汉之史未立
汴名而汴济至明帝时已杂称无别矣盖永平十三年
汴渠成诏曰自汴渠决败东浸 (第 7b 页)
 禹贡山川地理图卷上  宋 程大昌 撰
臣既不揆浅闻著论以发明禹贡而自古及今郡县山
川无不关括颇浩渺难见遂事为之图各以地理列置
固有出于古来旧说而质之禹贡不合者又有虽并经
文而地理位置改易其真者说既各不相同若杂为一
图则恐交错难晓臣今稽求先儒旧说各以其语先为
之图从而 辨正
其误旧说既竟乃出臣愚见为图以缀 …… (第 1a 页)
 

叙说

济源出河北越河而南又复名济世既疑之又会后世
汴水受河正与荥渎相上下故 辨正
益难臣既详著之
论而其委曲繁细者难察察言之既图列其地遂事为
之辨贵于易见

济伏流辨

济自河北截河 (第 16b 页)
  叙说
经之漾汉即秦之汉中与今兴元汉水是其东流为汉
之地也自汉高帝分巴蜀置郡乘乡名为广汉又会广
汉之地有嘉陵江自北南注且其水尝径今之兴州与
古漾汉相近世俗不察此两水隔山东西分流全不相
及顾乃因广汉郡名而误目嘉陵之水以为汉水已而
觉其自利州以上数百里不为东流与经之东流为汉
者不合则又别名其水以为西汉而以经之漾汉为东

汉班固溺于时习不能 辨正
又著之地理志桑钦郦道
元皆遵本其说臣详考知之自班固地理志出蜀中郡
县山水凡附汉水为名者皆出于已置广汉 …… (第 1b 页)
 

叙说

自西汉以后指言弱水之地其显著者凡六而班固地
志已三出矣条支一也酒泉昆崙二也张掖删丹本桑
钦说以为西上酒泉合黎三也自汉志以外贾耽以张
掖郡之张掖河当之唐史以小勃律之娑夷河东女之
康延川当之其多如此臣惟取条支妫水之西入西海
者以应经文而他皆不取为其地望不与经合也条支
之妫水唐史娑夷河康延川别为图以 辨正
之而班桑 …… (第 3a 页)
 

叙说

河汴首末惟桑郦水经有之而有大难晓解者其目凡
三济汴同为一流难遽辨别一也汴行平地徒壤无石
水道既数徙移人力亦时改凿故其支脉错出而无首
尾二也上自成皋下至淮泗其名称彼此相互鸿沟漕
渠阴沟莨荡浚仪之为渠梁鲁之为沟甚至砾丹京索
邲沙甾获雎涣濄或彼据此名或东仍西目无所质正
三也臣昔为禹贡后论既详言之今撮会其要事为之

图各加 辨正
列具左方贵于易见其应引事为證而寘
之文字则为厖冗者今书于此

汴济之别

济水之在河南者必因溢为荥泽 …… (第 25b 页)
汴固尝为汳亦为汴而东汉一史皆书为汴则汴之通
汳亦可證矣洎之奏陈大率祖袭郦道元语凡郦之误
洎皆因之不能 辨正
也洎谓漕渠为禹所凿不知司马
明谓三代以后乃始有之则其误固袭道元矣又言邲
实音汴当为汴水遍阅字书邲之读 (第 30a 页)
    传删削字句而未及为之训释鼎乃因朱子改本
    为之诠解凡改本圈记之字悉为芟除改本
     辨正
之语仍存于各章之末所谓右传之几 (第 4a 页)
   禹贡
禹贡在尚书家为典之摄何以曰夏书而不列于虞书
不称舜而称禹也作司空平水土尧老舜摄之时也玄
圭告功舜即位之时也宅揆陈谟皆言平水土之功则
禹贡宜在宅揆陈谟以前其不见收于虞史谓之夏书
盖救民于洪水之中者舜之心也取民于平水之后者

非舜之心也故禹之对舜仅言利用厚生以相民不敢
以贡赋利国为功如厎慎财赋成赋中邦亦惟禹贡言
之典谟初无是言况禹贡九州九山而舜分十二州十
二山注谓禹治水之后舜分冀为幽并分青为营禹所
画州地舜犹改定则所定贡赋在舜之时亦未必尽行

   武成月日
武成错简先儒 辨正
者不一今姑以蔡本读之其閒月 (第 15a 页)
上大禹
成赋而有如是之敝法乎哉

兵以鼓进

兵以鼓进以金退集注亦本赵氏东阳许氏据周礼大
司马之职以 辨正
不知杜注左氏亦同斯文孔颖达疏 (第 3a 页)
略臣据经史 辨正
此数而法兴设难徵引诗书三事皆
谬其二臣校晷景改旧章法法兴立难不能有诘直云
恐非浅虑所可穿凿其三次改方 (第 25a 页)
惰之状疑舛未 辨正
者聚议裁之诏可惟覆点检官之
职命覆校勘官兼之乃出太清楼书籍内侍刘崇超预
其事又请募人以书籍鬻于官者验 (第 35a 页)
 右千牛卫将军克颜上周礼图降敕奖谕
巳丑诏中书五房编总例从韩琦所请也(行状所叙或/可别载不然)
(待书成/日附之)
辛卯契丹国母遣林牙天德节度使耶律通左谏议大

夫史馆修撰马估契丹遣保静节度使耶律惟新右谏
议大夫史馆修撰王实来贺正旦
是岁天下主户六百九十四万八千四百七十口一千
五百七十万六千四百九十客户三百八十七万七千
一百一十口六百七十二万六千三百三 废估马司
命群牧司官兼领之 应天府失入平民死罪未决通
判孙世宁 辨正
之吏当坐法知府刘沆纵弗治提点刑
狱韩宗彦往按举沆复沮止之宗彦疏于朝卒抵吏罪 (第 23a 页)
居之下其侵越岂不白乎当今之弊正在
群司不举职而务苟且必使举职者有害而苟且者有
利将何劝焉望诏执政大臣 辨正
湛穆是非明行奖黜
若谓湛已行之命惮于追改则伤风败俗贻患于后不
若一时追改之愈也相襄皆大郡于湛不为轻重 (第 33a 页)
所以讳而不言臣沗列政府动系国
体不幸枉遭诬陷惟赖朝廷推究虚实使罪有所归章
凡三上而充亦上章乞朝廷力与 辨正
虚实明示天下
使门户不致枉受污辱于是上复批付中书曰凡朝廷 (第 9b 页)
既久臣本不欲自明适以宰职总领史任今
实录若即依安石所诬编录既因臣提举修进则便为
实事它时直笔之士虽欲 辨正
亦不可得望以臣奏付
实录院许令纪实以信后世内批依所奏施行时元祐
二年也司马光记所闻于赵抃曰上谕执政以 (第 6b 页)
欺使去此位固无所复议若未许臣去位即当容臣
以中书所奏下閤门令中外知事枉直上乃从安石
议而降是诏
壬戌权三司使司勋郎中天章阁待制薛向为右谏议
(第 9a 页)
盖以起尝 辨正
王韶李师中曲直故为人所恶陛下牵
于众毁故不欲留起耳 诏开封府界提点司昨引见
保丁该免春夫一月如当时免 (第 21a 页)
馀万十馀年来才役数万人又非创筑于誓书无妨亦
已住修河东界至前后己经分画北朝更欲 辨正
不欲
相违巳专遣人与北朝差来官商量然恐北朝所差官
不肯依理同议对执争占失两朝敦守欢好之礼如苏
直等庄 (第 38b 页)
主书曰两朝继好六纪于兹事率故常谊存悠久比承
使指谕及边陲已约官司偕从 辨正
当守封圻之旧以
需事实之分而信介未通师屯先集侵焚堠戌伤射巡
兵举示力争殊非和议至欲当中独坐位特改于臣 …… (第 6a 页)
更观禧意对答集又有再改与/大辽国书两朝继好六纪于兹事率故常谊存悠久比)
(承使指谕及边陲已约官司偕从 辨正
当守封圻之旧/以需事实之分而信介未通师屯先集侵焚堠戌伤射)
(巡兵举示力争殊非和议致于当中独坐位特改 (第 14b 页)
路提点刑狱韩宗道具析体量赜违慢诏条不实因依
以闻初宗道奏赜奉行条法有违而赜自列 辨正
朝廷
知其无罪也其后宗道以体量不当罚铜十觔(十年三/月二十)
(一日河北宪司言赜不堪/治洺却不载差替 (第 12b 页)
曰既无观望岂宜更作稍
重所谓灼见三有俊心者当钦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
享今执政既为开陈明知其非罪不当不与 辨正
也安
礼曰挚在都省每白公事必至聚听处未尝间见执政 (第 29b 页)
杀又言已差提举
左江都巡检供奉官閤门祗候成卓及监填乃金坑朝
奉郎邓阙同至永平寨约安南定地界依诏以计议
疆至所为名并从之(七月八日辛亥八月二日乙亥/七年五月十二日庚戌奖谕开)
(路功八月七日/令成卓供析) (第 19a 页)
司准备差使以经略司荐格计议 辨正
归化顺安州疆
界有劳也
甲午宣德郎南丰朱京为监察御史京言御史台假之
则重略之则轻今耳目之司屡进屡却则 (第 1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