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詔令奏議類
地理類
故事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史評類
政書類
史鈔類
傳記類
目錄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兵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清代道教文獻
也不守其险而守于险之外若即险而守则敌与我
共其险矣是以古人之守江也必守淮而河亦然唐
人禦突厥也始以河为界其后 张仁愿 乃建三城于
河之外焉是即守江之意盖择其要害之地扼其吭
而折其胁是以唐自有此城之后朔方益无寇岁省 (第 44a 页)
共其险矣是以古人之守江也必守淮而河亦然唐
人禦突厥也始以河为界其后 张仁愿 乃建三城于
河之外焉是即守江之意盖择其要害之地扼其吭
而折其胁是以唐自有此城之后朔方益无寇岁省 (第 44a 页)
也况自古守封疆者必据险阻然不守其险之险而
必守乎险之外是以古人之守江也必守淮而唐人
之禦突厥也始以河为界其后 张仁愿 建三城于河
外以扼其吭而折其胁自是突厥不敢踰山牧马而
朔方益以无虞岁省费亿计减镇兵数万此守在外 (第 18a 页)
必守乎险之外是以古人之守江也必守淮而唐人
之禦突厥也始以河为界其后 张仁愿 建三城于河
外以扼其吭而折其胁自是突厥不敢踰山牧马而
朔方益以无虞岁省费亿计减镇兵数万此守在外 (第 18a 页)
仲猃狁于襄汉武帝遣卫青出塞取河南地为朔方
郡筑城缮塞因河为固后世称之曰雄才大略唐初
朔方军以河为境嗣是 张仁愿 取河南地于河北筑
三受降城突厥不敢踰山牧马朔方亦无寇岁省费
亿计至宋李继迁叛走斤泽进陷灵肃河套复 (第 28a 页)
郡筑城缮塞因河为固后世称之曰雄才大略唐初
朔方军以河为境嗣是 张仁愿 取河南地于河北筑
三受降城突厥不敢踰山牧马朔方亦无寇岁省费
亿计至宋李继迁叛走斤泽进陷灵肃河套复 (第 28a 页)
宋徐铉摹峄山碑
宋徐铉篆书千文
宋袁正已书摩利支天经阴符经
宋尹熙古书汾阴坛颂
宋 张仁愿 书唐宪宗庙碑
宋 (第 1b 页)
张仁愿 书后周太祖庙碑
宋孙崇望书嵩岳庙碑
宋李建中书千文
宋李建中和马侯诗帖 …… (第 1b 页)
宋尹熙古书汾阴坛颂
汉武帝封泰山还祀汾阴何所取义而唐玄宋真皆因
之良可笑也颂文为王文贞旦撰亦天书之绪谈耳尹
熙古者书院待诏差有圣教笔而不能免通微院体聊
为志之(弇州续藁/)
宋 张仁愿 书唐宪宗庙碑
宪宗陵庙葺于开宝六年其撰者为宗正丞赵某书者
为待诏 (第 14a 页)
张仁愿 俱沓拖不足观当是时艺祖方经营海
内祀典之不遑而首注心于宪宗者盖深有感于帝之 (第 14a 页)
威略与藩镇之横而赵韩王之说所由进也天下从此
定矣(弇州续藁/)
宋 张仁愿 书后周太祖庙碑
后周太祖庙碑盖宇文氏也其文与书亦出赵宁 (第 14b 页)
张仁
愿 书行笔殊草草意小胜耳丹石之不能谨严始自李
太和滥觞于 (第 14b 页)
仁愿 至二米极矣故志之(弇州续藁/)
宋孙崇望书嵩岳庙碑
右嵩岳中天王庙碑卢崖州撰有唐季衰薾之风孙崇 (第 14b 页)
宋徐铉篆书千文
宋袁正已书摩利支天经阴符经
宋尹熙古书汾阴坛颂
宋 张仁愿 书唐宪宗庙碑
宋 (第 1b 页)
张仁愿 书后周太祖庙碑
宋孙崇望书嵩岳庙碑
宋李建中书千文
宋李建中和马侯诗帖 …… (第 1b 页)
宋尹熙古书汾阴坛颂
汉武帝封泰山还祀汾阴何所取义而唐玄宋真皆因
之良可笑也颂文为王文贞旦撰亦天书之绪谈耳尹
熙古者书院待诏差有圣教笔而不能免通微院体聊
为志之(弇州续藁/)
宋 张仁愿 书唐宪宗庙碑
宪宗陵庙葺于开宝六年其撰者为宗正丞赵某书者
为待诏 (第 14a 页)
张仁愿 俱沓拖不足观当是时艺祖方经营海
内祀典之不遑而首注心于宪宗者盖深有感于帝之 (第 14a 页)
威略与藩镇之横而赵韩王之说所由进也天下从此
定矣(弇州续藁/)
宋 张仁愿 书后周太祖庙碑
后周太祖庙碑盖宇文氏也其文与书亦出赵宁 (第 14b 页)
张仁
愿 书行笔殊草草意小胜耳丹石之不能谨严始自李
太和滥觞于 (第 14b 页)
仁愿 至二米极矣故志之(弇州续藁/)
宋孙崇望书嵩岳庙碑
右嵩岳中天王庙碑卢崖州撰有唐季衰薾之风孙崇 (第 14b 页)
战战则无暇城矣今请密发
军士不十日至塞下未三旬而工毕蕃人始知巳无奈
何上从之已事军还吐蕃始来数日退 张仁愿 为朔方军总管先是朔方军北至突厥以河为 …… (第 82a 页)
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酬求
福因收马料兵而后渡河时突厥嘿啜尽众西击突厥
施葛娑 仁愿 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
城首尾相应以绝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景以为西
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 (第 82b 页)
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
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仁愿 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
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
各四百馀里皆据津济遥相应接北拓地三百 …… (第 82b 页)
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
山牧马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 仁愿 初建三城
不置壅门及格曲战敌之具或问曰此边城禦贼之所
不为守备何也 (第 83a 页)
仁愿 曰兵贵在攻取不宜退守寇若至
则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则生其
退恧之心也其后常元楷为朔方军 (第 83a 页)
总管始筑壅门以
备寇议者以此重 仁愿 而轻元楷焉
刘昌为泾原营田使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受 (第 83a 页)
军士不十日至塞下未三旬而工毕蕃人始知巳无奈
何上从之已事军还吐蕃始来数日退 张仁愿 为朔方军总管先是朔方军北至突厥以河为 …… (第 82a 页)
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酬求
福因收马料兵而后渡河时突厥嘿啜尽众西击突厥
施葛娑 仁愿 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
城首尾相应以绝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景以为西
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 (第 82b 页)
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
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仁愿 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
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
各四百馀里皆据津济遥相应接北拓地三百 …… (第 82b 页)
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
山牧马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 仁愿 初建三城
不置壅门及格曲战敌之具或问曰此边城禦贼之所
不为守备何也 (第 83a 页)
仁愿 曰兵贵在攻取不宜退守寇若至
则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则生其
退恧之心也其后常元楷为朔方军 (第 83a 页)
总管始筑壅门以
备寇议者以此重 仁愿 而轻元楷焉
刘昌为泾原营田使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受 (第 83a 页)
将帅
耸剑元戎唐大诏令张延师册执羁霸府尽忠肃之勤
诚耸剑元戎罄旌麾之茂绩
玉帐金坛唐大诏令折冲之寄符玉帐而总金坛
御札授方略国朝淳化以参政赵昌言为川陕西路兵
马都总管太宗以蜀寇尚有残孽命昌言安抚招讨仍
御札数幅叮咛授以方略
赐黄金一器天圣七年刘平授忻州团练使属上封事
言赵元昊连姻耶律必为边患授邠宁环庆副都总管
遣中使赐黄金一器
冒矢石不顾身张士贵贞观中为龚州道行军总管太
宗以其冒矢石先登劳之曰尝闻以忠报国者不顾身
于公见之
帝为赋诗祖道 张仁愿 为朔方军总管春还朝秋复督 (第 1b 页)
耸剑元戎唐大诏令张延师册执羁霸府尽忠肃之勤
诚耸剑元戎罄旌麾之茂绩
玉帐金坛唐大诏令折冲之寄符玉帐而总金坛
御札授方略国朝淳化以参政赵昌言为川陕西路兵
马都总管太宗以蜀寇尚有残孽命昌言安抚招讨仍
御札数幅叮咛授以方略
赐黄金一器天圣七年刘平授忻州团练使属上封事
言赵元昊连姻耶律必为边患授邠宁环庆副都总管
遣中使赐黄金一器
冒矢石不顾身张士贵贞观中为龚州道行军总管太
宗以其冒矢石先登劳之曰尝闻以忠报国者不顾身
于公见之
帝为赋诗祖道 张仁愿 为朔方军总管春还朝秋复督 (第 1b 页)
轧荦山(安禄山母丨/子于丨丨丨)
(狄所谓战斗神者既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庐野兽尽鸣/望气者言其祥范阳节度 张仁愿 遣搜欲杀之匿而免)
(母以神所命遂字轧荦随母嫁狄将安延偃/遂冒姓安归国更名禄山遂乱天下本传)
诗集仙 (第 15b 页)
(狄所谓战斗神者既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庐野兽尽鸣/望气者言其祥范阳节度 张仁愿 遣搜欲杀之匿而免)
(母以神所命遂字轧荦随母嫁狄将安延偃/遂冒姓安归国更名禄山遂乱天下本传)
诗集仙 (第 15b 页)
羌杂处江统郭钦尝论之矣以魏武之英略不知虑此
何耶魏之六镇唐之三受降城源怀之所论 张仁愿 之
所营果周秦之故塞欤石晋以十六州赂契丹中国失
势以宋太祖太宗之烈不能争尺寸终宋之世武功不
竞卒贻青 (第 17b 页)
何耶魏之六镇唐之三受降城源怀之所论 张仁愿 之
所营果周秦之故塞欤石晋以十六州赂契丹中国失
势以宋太祖太宗之烈不能争尺寸终宋之世武功不
竞卒贻青 (第 17b 页)
处置边防疏
臣闻设险守国经世之要务有备无患保邦之远图古
之有国家者未始不以城郭沟池为固其在边疆所系
尤重不可一日缺焉者也臣切见我朝西北边防处置
可谓周密然日久弊生不无少弛且如陜西河套本吾
内境国初设东胜卫于此以控扼其地其后废而不守
遂使河套之险弃为敌巢每岁秋冬敌辄屯聚其间为
我边患其宁夏地方花马池至灵州一带地势平衍城
堡稀疏边墙低薄易于掏挖壕堑狭浅可越而过敌每
拥众从此而入肆为杀掠我军无险可据分而备之则
患人力之单微聚而不罢则忧馈饷之难继使一方骚
然八郡困敝职此之由往时建议者每欲举 张仁愿 筑
受降城故事复守东胜阻河为固连接宁夏大同二镇
以为声援是诚上策顾事体重大未敢轻议为今之计 (第 1b 页)
臣闻设险守国经世之要务有备无患保邦之远图古
之有国家者未始不以城郭沟池为固其在边疆所系
尤重不可一日缺焉者也臣切见我朝西北边防处置
可谓周密然日久弊生不无少弛且如陜西河套本吾
内境国初设东胜卫于此以控扼其地其后废而不守
遂使河套之险弃为敌巢每岁秋冬敌辄屯聚其间为
我边患其宁夏地方花马池至灵州一带地势平衍城
堡稀疏边墙低薄易于掏挖壕堑狭浅可越而过敌每
拥众从此而入肆为杀掠我军无险可据分而备之则
患人力之单微聚而不罢则忧馈饷之难继使一方骚
然八郡困敝职此之由往时建议者每欲举 张仁愿 筑
受降城故事复守东胜阻河为固连接宁夏大同二镇
以为声援是诚上策顾事体重大未敢轻议为今之计 (第 1b 页)
益兵三千人。岁收
粟二十万石。八年。西受降城为河所坏。城使周怀义上言
宰相。议徙天德故城。坦以受降城 张仁愿 所作。城当碛石。
得制北狄之要。若避河流。宜退三数里。其费不多。天德故
城北倚山。去河甚远。失制虏要 (第 05b 页)
粟二十万石。八年。西受降城为河所坏。城使周怀义上言
宰相。议徙天德故城。坦以受降城 张仁愿 所作。城当碛石。
得制北狄之要。若避河流。宜退三数里。其费不多。天德故
城北倚山。去河甚远。失制虏要 (第 05b 页)
然神化为儒士称谢艾为第八世又在北魏为温子升为第
九世在隋为文中子王通为第十世在唐为张公艺为十一
世又为 张公仁愿 为第十二世又为张公万福为第十三世
元宗僖宗幸蜀扈御有功又为崔公祐甫为第十四世又为
蜀世子元膺为第 (第 1p037b 页)
九世在隋为文中子王通为第十世在唐为张公艺为十一
世又为 张公仁愿 为第十二世又为张公万福为第十三世
元宗僖宗幸蜀扈御有功又为崔公祐甫为第十四世又为
蜀世子元膺为第 (第 1p037b 页)
淳妻谢氏
吴学道妻嵇氏 唐秉极妻曹氏
杜琏妻丁氏 李愆妻陈氏
张善政 妻汤氏 韦一恒妻张氏
朱长履妻沈氏 王时采妻汤氏
陈王庭妻王氏 ……备极酸怆。晨炊不继,二子拾蕨佐之,守节五十馀年。明末卒。大司马李邦华过庐辄拜。大冢宰李日宣表其门。 张善政 妻汤氏
按《太平府志》:汤氏,芜湖 张善政 妻。汤瑜女。年未二十夫亡。欲身殉,不遂。养姑教子,守节六十馀年。尝出金买婢,闻其夫为贫鬻妻也,还之,
吴学道妻嵇氏 唐秉极妻曹氏
杜琏妻丁氏 李愆妻陈氏
张善政 妻汤氏 韦一恒妻张氏
朱长履妻沈氏 王时采妻汤氏
陈王庭妻王氏 ……备极酸怆。晨炊不继,二子拾蕨佐之,守节五十馀年。明末卒。大司马李邦华过庐辄拜。大冢宰李日宣表其门。 张善政 妻汤氏
按《太平府志》:汤氏,芜湖 张善政 妻。汤瑜女。年未二十夫亡。欲身殉,不遂。养姑教子,守节六十馀年。尝出金买婢,闻其夫为贫鬻妻也,还之,
张源德
张策 张归霸
张归厚 张归弁
张汉杰 张仁愿 〈兄仁颍〉
张格〈弟播〉 张崇
张宣 张颢
张武 张瑗
……族诛。
张汉杰
按《五代史·张归霸传》:归霸子汉杰,事末帝为显官,用事。梁亡,唐庄宗入汴,遂族诛。 张仁愿 〈兄仁颍〉
按《五代史·张存敬传》:存敬子 仁愿。 有孝行,存敬卒,事其兄仁颍,出必告,反必面,如事父之礼。 仁愿 晓法令,事梁、唐、晋,常为大理卿,卒,赠秘书监。
张格〈弟播〉
按《十国春秋·前蜀》:张格,字义师,
张策 张归霸
张归厚 张归弁
张汉杰 张仁愿 〈兄仁颍〉
张格〈弟播〉 张崇
张宣 张颢
张武 张瑗
……族诛。
张汉杰
按《五代史·张归霸传》:归霸子汉杰,事末帝为显官,用事。梁亡,唐庄宗入汴,遂族诛。 张仁愿 〈兄仁颍〉
按《五代史·张存敬传》:存敬子 仁愿。 有孝行,存敬卒,事其兄仁颍,出必告,反必面,如事父之礼。 仁愿 晓法令,事梁、唐、晋,常为大理卿,卒,赠秘书监。
张格〈弟播〉
按《十国春秋·前蜀》:张格,字义师,
之外,若即险而守,则敌于我共其险矣。是以古人之守江也,必守淮而河亦然。唐人禦突厥也,始以河为界,其后 张仁愿
乃建三城于河之外焉,是即守江之意,盖择其要害之地,扼其吭而折其胁也。是以唐自有此城之后,朔方益无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