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詩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經解類
孝經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目錄類
傳記類
編年類
法制類
正史類
史評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雜家類
醫家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见所以尊周而全晋也通旨问温即河阳何以两言/之曰温之会晋实召王故书会于温狩于河阳两全)

 (之/也) 啖助
谓以常礼言之晋侯召君名义之罪人也其
 可训乎若原其自嫌之心嘉其尊王之意则请王之
 狩忠亦至焉故夫子特 (第 25a 页)
 伯子男葬皆称公僭也史因其所报而书之耳胡氏

 从 啖助
以桓侯有谥而遂归之蔡季盖因季之贤而
 生此说耳是皆以己意观春秋之蔽也
及宋人卫人伐邾
 正传曰及者我 (第 29a 页)
 下诸侯之上乎其不称天者史之省文耳岂有孔子

 以匹夫作春秋去天王而不天之耶 啖助
以为不称
 天王宠篡弑以渎三纲误矣
王姬归于齐
 正传曰书王姬归于齐见不义非礼之始中终也公
 羊曰何 (第 5a 页)
 非也天子自往巡狩而诸侯适会朝于王所也盖当

 时王以巡狩之名而往故史亦以狩书非仲尼特书
 以尊周全晋也胡氏引 啖助
谓原晋自嫌之心嘉其
 尊王之意则请王之狩忠亦至矣又曰既为王讳之
 又为晋解之岂圣人大公至正之心哉
(第 29a 页)
 称侯公谥也私谥称公公谥称侯举一公谥而臣子追
 尊之失见矣观蔡季请谥于王则季之返国盖有请
 命之心焉此春秋所以善之也
 胡安国曰 啖助
曰蔡桓何以称侯盖蔡季之贤知请 (第 13a 页)
 宰不能相王于始也终去其天者以王不能若于天
 终也锡命称王与王使荣叔归含王使召伯会葬称
 王同意
 胡安国曰 啖助
曰不称天王宠篡弑以渎三纲也春
 秋书王必称天所履者天位也所行者天道也所赏
 者天命也所刑者天讨也今桓 (第 9a 页)
 也河阳与温一也指邑故言温指狩地故言河阳
 胡安国曰按左氏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仲尼曰以臣
 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以尊周而全
 晋也 啖助
谓以常礼言之晋侯召君名义之罪人也
 其可训乎若原其自嫌之心嘉其尊王之意则请王 (第 17b 页)
后此诸儒虽多训释大凡
不出三家之绪积习生常同然一辞使圣人明白正大
之经反若晦昧谲怪之说可叹也已幸而啖 叔佐
赵伯
循陆伯冲孙大山刘原父叶石林陈岳氏者出而有以
辨三傅之非至其所自为说又不免褒贬凡例之敝复 (第 8a 页)
得多左氏之学不
贤于公榖乎光武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立左氏博士
范升奏以左氏浅末不宜立且条左氏之失十四事
爱公榖以左氏解义多谬此嗜公榖者则指左氏之
疵也范升奏左氏不可立而陈元诣阙上书言丘明至 …… (第 10a 页)
秋三传束高阁之语为卢仝发而啖赵陆
氏及孙泰山之学为时所尚故欧阳公说赵盾事皆不
用三传而三传愈轻矣盖啖 叔佐
始疑左传为作俑之
首而喜攻左传者常佐佑其说左氏又不幸诚有所短
诸公遂因其所短并其所长厌弃之观伊川于论 …… (第 13a 页)
可以疑传也啖 叔佐
赵伯循谓丘明既与孔子同时不
应孔子没后岁久其书犹有赵襄子之称以赵襄子惎
智伯传文末简所书愚故谓丘明为 (第 29a 页)
    傅文而疏辨于下大抵先存一必欲废傅之心而百
    计以求其瑕颣求之不得则以不可信一语
    槩之盖不信三传之说创于 啖助
赵匡(按韩/愈赠) (第 1a 页)
也当习谷梁氏谓此类也若夫曲生例条以大夫曰
卒为正则凿矣要在反求于心断之以理精择而慎取
之自晋杜预范宁 唐啖助
赵匡此数子者用力甚勤时
有所取虽造宫墙之侧几得其门而入要皆未见宗庙
之美百官之富者也故不与七家之列( (第 37b 页)

啖助

春秋集传


春秋例统(并新唐书二百)


春秋集注(陆淳春秋纂例一)

赵匡

春秋集传损益(同前 (第 49a 页)
 秋集传集注又撮其纲目撰为统例三卷以辅集传
 通经意焉所以剪除荆棘平易道路令趋孔门之士
 方轨康衢免涉于险难也 啖助
集传集注序(陆淳集传纂例) …… (第 5b 页)
 虽衰雅未为风逮平王之东人习馀化苟有善恶当

 以周法正之故断自平王之季以隐公为始所以拯
 薄勉善救周之弊革礼之失 啖助
春秋统例(白孔六帖八十八)
传以声子
 声子之谥非礼也服虔注(通典一百四)
为鲁夫人
 有文在手为鲁 (第 8b 页)
 武不书尊公也若如此良霄何不尊公乎啖集传(纂例)
 (四) 时会者非赵武别是未命之大夫而左氏曲解
 之 啖助
春秋集注(程端学春秋或问八)
宋芮司徒
 宋大夫服虔 (第 21a 页)
 战而已举例而见意凡恶事必须书者则避辞言之

 犹公夫人奔则曰逊杀大夫曰刺之类是也 啖助

 秋集传(纂例九)
徒葬于齐尔
 (注误字)徒为齐侯所葬(何校官本三)
(十年)传荆者何州名也 (第 7a 页)
 释废疾(疏二)
(九年)传聘诸侯非正也
 周礼云天子时聘以结诸侯之好人君亦有聘士之
 礼谷梁曰聘诸侯非正也言天子不当聘诸侯殊误
 矣 啖助
春秋集传(纂例四)
所侠也
 所者侠之氏尹更始注(疏二) (第 4a 页)
 叔诣卒无疾病死此其中义例必有不在一卒字中
 者而乃第书一卒字而其义已备此其故非深识经
 文者不能解也
 乃宋儒无学袭唐儒 啖助
赵匡之说重訾左氏传为
 秦后伪书且摘不更庶长诸秦官为辞此真不读春 …… (第 16a 页)
 秋见之汉志而其后各立学官经杜氏何氏范氏训
 定之后犹有苏宽刘炫戴宏闵因辈各为扬扢而惜
 其书俱蔑没无一传者惟唐儒陆淳作微旨纂例释
 疑联载 啖助
赵匡诸说其书犹存然率舛駮不足据
 若宋元诸经解则所见凡数十家亦又何一可置辨
 者而胡安国传则解经之中 (第 19a 页)
 为经之书召季何意献舞何人此时立献舞何据无

 稽至此
癸巳葬蔡桓侯
 称侯误文胡氏谓抑以垂训误矣例既葬无不称公
 称谥者胡氏又引唐人 啖助
邪说谓蔡季之贤故知
 请谥则春秋列国书葬书谥者无算焉能皆得贤弟
 而请之且贤弟已避位尚得豫新政而为请 (第 30a 页)
 而锡以文渎可知矣若王无天字此是阙文先儒皆

 谓非义所存胡氏惑 啖助
之说谓削天贬王为宠篡
 弑则当桓生时天王之宠桓者至再至三聘问之间
 历有辞命彼时皆有天今独无天乎且使 (第 3b 页)
 生实帅师与宋右师华元相持竟获华元乐吕并狂
 狡焉此其当国用事万万超子公之上为何如而曰
 权不足是日较策书而茫然不知其就里者宜乎
 助
赵匡之徒得共起而议其后也
 郑穆公以三年冬卒其子灵公以四年夏即被弑裁
 七月耳于是郑人立子良(穆公 (第 1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