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春秋類
小學類
別史類
編年類
地理類
政書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詔令奏議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寺侧有富资水梁太守任昉每行春
至此累日不能反傍有大石往往坐钓其上后人因名
其溪为昉溪村为昉村大中九年 刺史卢潘
以贤守名
宜讳始改为任公溪任公村而寺旧亦以昉名僧籍则
稍变其音为榜寺元丰元年本县始为立任公寺户而
(第 23a 页)
  山阜
率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五十七仞周二十一里率水
出焉寰宇志引山海经云渐江出三天子都在率东盖
此山也而郭璞亦云三天子都山在歙县界浙山出焉
汉书地理志云浙江出黟县南率山东入海 (唐卢潘
引/此以解山)
(海经中率山今地理志/率山乃作蛮中不可晓)是古有浙水之源皆由率山出 …… (第 5b 页)
自绩溪者出大鄣山自婺
源者出浙山故黟山与大鄣山皆有三天子都及鄣山
之名此其发源之著者馀小水不可胜数而 唐卢潘

庐江四辩以山海经庐江亦出三天子都特渐江在率 (第 6b 页)
  山阜

大鄣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百五十里祥
符经云即三天子鄣山按郭璞云三天子鄣山在新安
歙县东今谓之王山浙江出其边此几是乎旧出银铅
唐天宝四年尝采八年罢今无复有(三天子鄣山鄣或/作都故顾野王以)
(为今永康缙云山或又以为庐山而婺源灵岩三洞亦/以为当之唯此山有鄣名而 卢潘
亦以为丹阳郡旧)
(名鄣郡者由此盖自秦鄣汉丹阳郡都尉皆治歙今此/山与吴地分界又去故鄣亦不远然鄣郡有平 (第 22a 页)
歙)
李敬方字中虔大中四年至六年(唐艺文志云太和中/歙州刺史以敬方所)
(题黄山诗考/之和字误也) 卢潘
大中九年
于德晦大中十一年
任宇咸通七年
卢肇字子发袁州人状元登第咸通中朝散大夫持节 (第 25a 页)
  庐州碑记

庐州重建巢湖太姥庙记(唐龙纪元年那甚/夷撰今名巢湖庙)唐旌表万
敬儒孝行状碑(大中十三年知州 卢/潘
立今在孝义坊)南唐重修巢湖太
姥庙记(保大三年立今/在巢湖庙中)新开肥河记(开宝四年立/今在布政坊) (第 13a 页)
庐州
五县均田记(开宝四年立/今在布政坊) 唐卢潘
四辩(谓左传中庐在/襄阳之宜城不)
(当以庐为中庐振廪同食亦在楚庄王所都之处不当/命庐江之馆曰同食馆 (第 13a 页)
云浙江出三都山在率东盖此山也而郭璞亦云三都山在歙县界)
(浙江出焉汉书地理志云浙江出黟县南蛮中东入海 唐卢潘
引此以解/山海经中率山今地理志率山乃作蛮中不可晓是古有浙水之源皆由)
(率山出而郦道元注水经云浙<折 …… (第 50b 页)
绩溪者出大鄣山自婺源者出浙山故黟山)
(与大鄣山皆有三都山及鄣山之名此其发源之著者馀小水不可胜数/而 唐卢潘
作庐江四辨以山海经庐江亦出三都山盖潘尝为为歙州刺)
(史其所说亦必有㩀然言山阳山阴之水皆入彭蠡则未为 …… (第 51a 页)
符经云即鄣山鄣山鄣或作都顾野王以为今)
(永康缙云山或以为庐山而婺源灵岩三洞亦以当之惟此山有鄣名而 卢潘
又以丹阳郡旧名鄣郡者由此又与故鄣亦不远鄣有平去二声此)
(山直去声○愚按率山大鄣二山均为新安/郡山山 (第 57a 页)
诸胜旧志按山海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又/庐浙二水皆出三天子都亦曰天子鄣汉地理志)
(浙江水出黟县南蛮 中唐时卢潘
解山海经引汉/志以南蛮中为县南率山始有率山之名马端临)
(文献通考浙水发源张公始有张公之名今按东/至 …… (第 45b 页)
子都在焉新安志/大鄣山高五百五十仞周百五十里祥符经云即)
(三天子鄣山旧出银铅唐天宝中尝采今无复有 卢潘
以丹阳郡旧名鄣郡者由此盖唯此山有鄣)
(名又去故鄣亦不远县志相连有湖田山浙江之/水出焉/按三天子鄣原 …… (第 48a 页)
县北/四十里梁时太守)
(任昉行春至此爱其云溪缘源寻幽累日百姓因/名其溪为昉溪溪旁村为昉村唐太中十年 刺史)
(卢潘
改曰任/公村任公溪)断石村(在休宁县西南三里悬崖绝/壁巨石坠下如台状宋治平)
(中知县事吕大防书断石 (第 57a 页)
  霞亭(在舒城县东城上舆地纪胜宋李公麟隐居/之所苏轼曾为赋诗下有清心亭/按公麟)
(旧作公寅今/据府志改正)挹秀亭(在无为州学宫后宋满维端/有诗又四望亭在州治亦满)

(维端所/筑有诗)便民仓(在无为州北三十/五里黄洛河水次)同食馆(在府南/城上唐)
(刺史路应建陈鸿有记引左传自庐以往振廪同/食之名/按 唐卢潘
辨自庐以往为襄阳中庐县)
(而改名曰建德馆今详陈鸿记文是取左/传同食之义非以左传之庐为今庐州也)璇渊 (第 47b 页)
 应求(元和中庐州刺史韩愈为/作神道碑及同食馆记)郑綮(庐州刺史黄巢/掠淮南綮移檄)
 (请无犯州境巢笑为敛兵州独完岁满去赢钱/千缗藏州库后他盗至终不敢犯郑使君钱) 卢潘
 (大中间庐州太守/尝作庐江盗辩)
五代马仁瑀(南唐庐州节度使政/甚廉平大得民心)
 宋刘筠(知庐州临事明/达治尚简严)刁衎(知庐州政绩 (第 20a 页)
曰昉村村旁有山近故北野县每山上石坠则不利县
官县废后其事亦止大中十年 刺史卢潘
为改曰任公
溪任公村 废北野县城在县北三十五里永徽五年
睦州清溪县女子陈硕贞作乱县人蒋宝举兵应之事 (第 8b 页)
二十一里率水出焉寰/宇志引山海经渐江出三天子都者率东盖此山也汉书地理志)
(云浙江出黟县南丨丨东入海 唐卢潘
引此以解/山海中丨丨今地理志丨丨乃作蛮中不可晓)泉山(方舆胜览/丨丨泉州)
(清源郡之主山在州北五里 (第 35b 页)
  儒宫碑

  沈佐黄撰杜英正书并篆大中十三年十一月(金石录)

  万敬儒孝行状碑

  大中十三年知州 卢潘
(舆地碑目) (第 14a 页)
  庐州重建巢湖太姥庙记 唐龙纪元年那甚夷撰今
在巢湖庙中


  唐旌表万敬儒孝行状碑 大中十三年知州 卢潘

今在孝义坊

  南唐重修巢湖太姥庙记 保大二年立今在巢湖庙


  新开肥河记 开宝四年立今 (第 2a 页)
在布政坊

  庐州五县均田记 开宝四年立今在布政坊

   唐卢潘
四辩 谓左传中庐在襄阳之宜城不当以庐
为中庐振廪同食亦在楚庄王新都之处不当命庐 (第 2a 页)
 泰贯撰正书大中十二年(金石文字记/)

广济院石幢
 在芜湖县大中十二年(舆地碑目/)
万敬儒孝行状碑
 大中十三年知州 卢潘
(舆地碑目/)
四面山大中寺碑
 在太湖县北十五里大中十三年建(舆地碑目/)
桃林场记
 大中十三 (第 165a 页)
  言(唐书高适传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丨丨丨丨权近侧目) 正色准绳(孙逖授萧谅/御史中丞制)
  (将求独坐更伫兼才斯丨/丨于丨丨俾生风于台阁) 端劲知名(杜牧授李蔚侍御/史 卢潘殿中侍御)

  (史
等制御史之举职者前代有埋轮都亭之奏国朝/亦有戴豸正殿之劾若非丨丨丨丨之士不在斯选) 振
  凛霜标( (第 39a 页)
廊庙之士耻言韬略(唐自大中以来以兵为戏/者久矣廊庙之士耻言韬)
(略以櫜鞬为凶物以钤略为凶夫就有如 卢潘
薛能者/自为粗材一旦宇内烟尘飙起遽以褒衣博带令狎燕) (第 13b 页)
邕拜左/台殿中侍)
(御史弹劾任/职人颇惮之)戴豸正殿之劾(御史之举职者国朝亦有/戴豸正殿之劾杜牧行 卢)
(潘/
制)嫉邪忿佞(除殿中侍/御史崔沔)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𨽻焉(百/官)
(志/)缀供奉班出入(后唐天成 (第 15a 页)
 枯死如草及春却青
太常博士崔硕云汝西有练溪多异柏及暮秋叶上敛
 俗呼合掌柏
洛中鬻花木者言嵩山深处有碧花玫瑰而今亡矣
崔硕又言常 卢潘
云衡山石名怀
三色石楠花衡山石楠花有紫碧白三色花大如牡丹 (第 5a 页)
 江为洞庭本于水经而胡晁曾氏因之
国语注姑蔑今太湖当作大末甬句东今句章东海口
 外洲当作浃口盖传写之误 (唐卢潘
引地理志浙江/出黟县南率山东入海)
 (今汉志云/蛮夷中)
战国策田单为栈道木阁迎齐王与后于城阳山中 (第 4a 页)
   授裴注等侍御史制   元 稹
敕水部员外郎(五字集作诸道盐铁转/运东都留后兼侍御史)裴注等法者古
今所以(集无/以字)公共也一日去之则百职尽坠是以秦汉
以降御史府莫不用刚果劲正之士以维持纪纲季代

(集作/氏)而还埋轮破柱之徒绝不复出朕甚(阙/)焉去岁以
来俾(集作/比)命御史丞为宰相盖欲慰荐人之不敢为也
尔等或以吏最或以学闻当僧孺慎简之初遇朝廷渴
用之日又安可回惑顾虑于豪黠而姑以揖让步趋之
际为塞职乎可依前件
   授李蔚侍御史 卢潘殿中侍御史
等制
               杜 牧
敕将仕郎殿中侍御史李蔚剑南西川节度判官朝议 (第 10a 页)
郎检校尚书礼部员外郎检校御史上柱国赐绯鱼袋 卢潘
等夫法不立而化行恶不去而善进虽使尧舜在
上未之有也故御史之举职者前代有埋轮都亭之奏
国朝亦有戴豸正殿 (第 1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