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将以讲事成章。建大德昭大物。故立成礼烝而已。(常棣篇毛传云不脱屦而升堂。)岁饫不倦。时宴不淫。〇左传 孟懿子
会城成周。三旬而毕。晋叔宽曰天之所坏。不可支也。众之所为。不可奸也。与国语不同。
鸠飞(韦昭云鸠飞。 (第 481L 页)
劳进秩崇政大夫。遂蒙加赠于先大夫以上三世。以其十月。乞暇焚黄于墓前。以昭 锡命之荣。噫此君子之孝也。 孟懿子
问孝于夫子。答曰无违。又语樊迟而发其义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此事亲之终始。然礼之节文。 (第 313H 页)
 遂龟对。君子小人。固有以位言者。而此章之旨。似是专指受教者言也。盖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此二句。在夫子本是大概泛说。在子游引之。正见无人不当学道。武城虽小。亦当以礼乐治之。集注之别无从违。岂以两说为皆可通也欤。
此章集注曰。弗扰与阳货共执桓子。据邑以叛。然考左传。则阳虎执桓子。在定五年。而但曰阳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未闻有公山弗扰共其事也。若据邑以叛。则在定十二年堕费之时。经云季孙斯, 仲孙何忌
帅师堕费。费宰公山弗扰。据费以畔。而是时夫子已为司寇。亲命鲁大夫申句须,乐颀伐弗扰。仲由则 (第 104H 页)
 益运对。距心受病处。在于重禄轻义。齐王爱病处。在于重财轻民。知如此为病则不如此为药。对證之良剂。孟子何尝不告耶。特齐之君臣。说而不绎。从而不改耳。
孟子于沈同之私问伐燕也。只答以可伐之实。而未尝告以天吏然后可伐之意。则沈同岂能闻一知二。得孟子言外之义而不伐耶。及夫事误之后。乃曰彼如再问。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藉令孟子不知沈同之私问。出于齐王之所使。圣贤答问。各视其人之晓不晓而详略不同。则 孟懿子
未达。夫子亦岂不呼樊迟而告之。使之闻之乎。
 祖承对。沈同固非能伐燕者。亦未尝以王命来问。而言齐之将 (第 124L 页)
  别纸
 按邾隐公既即位将冠。(鲁定公三年。邾庄公卒。子隐公乞立。其冠亦在庄公三年内。)使大夫因 孟懿子。
问礼于孔子。孔子曰。其礼如世子之礼。冠于阼阶。以著代也。醮于客位。加有成也云云。懿子曰。今邾君之冠。 (第 335H 页)
耶。实非法服。如近时进士垂带背后。纵曰明祖之意。尤极骇眼。必欲从之。不几于守株刻舟之归耶。
 孔子答 孟懿子
曰始冠必加缁布。示不忘古也。此盖爱礼存羊之意也。程子曰今行冠礼。若制古服而冠。冠了不常著。却是伪也。 (第 483L 页)
人臣。为人少之礼乎。家语称孔子答 孟懿子
之问。吾取焉。曰。古者。王世子虽幼。其即位。则尊为人君。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曰。诸侯之冠。异 (第 529L 页)
循名。自反而不缩者也。
子游尝曰。朋友数则斯疏。其知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之理夫。
夫子于 孟懿子,
樊迟之问。既告以己见所存。又喻馀意于他人而使之闻之者。委曲竭尽。有足感服。千载之下。尚令人兴起矣。诲 (第 288H 页)
友夏仲。袖惠书而至。以审泉声岳色中。日与宾朋书史。为消遣世虑资。岂非天饷之清福耶。谬询仪礼丧冠三梁。 孟懿子
缁布冠五梁。其立制必有意义。而不见于经文。窃惟三为阴阳之合数也。凡丧礼。必象阴阳。而以三为主故。不但 (第 343L 页)
 鸢飞鱼跃。章句曰。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鸢飞鱼跃。如何是吃紧为人处。活泼泼之意。何以形容乎。
朱子曰。日用常行。天理流行。如鸢飞鱼跃云。则非吃紧为人处乎。退陶先生曰。泼。弃水也。凡水弃之。则分散洒着。盖喻此理之分散着落。
 论语 孟懿子
问孝。夫子何不直言以礼。而必待樊迟而告之。何也。
待樊迟以告者。其亦不愤。不启之意也。
 子谓韶尽美 (第 364L 页)
秉彝之同得也。公议峻发。 处分严正。臣不胜钦颂之至。又以参赞官入 侍昼讲。讲论语。 上命进文义。对曰 孟懿子
问孝。子曰无违。夫无违云者。不背于理之谓也。人子事亲之道。固宜尽礼于生死葬祭之节。而人君之孝。与匹夫 (第 459L 页)
汉光晋元之外。鲜有不行是礼者。身为万乘之主。欲致隆于父母。此亦人之至情。子何非之深也。对曰非然也。昔 孟懿子
问孝。夫子答以无违。无违者不违于礼也。子之于亲。生事葬祭。悉合于礼然后。方可谓之孝。不然虽隆其名号。 (第 516H 页)
养体尽其力而养志尤贵。故孟子曰事亲若曾子者可也。曾子之孝尽矣。而止曰可者。皆人子之所当为也。孔子答 孟懿子
者。告众人也。答孟武伯与游夏者。各因其所失而教之。事亲之道。亦当省躬所失而改 (第 460L 页)
 心为道欲为义何也。声为律身为度。似无关于大文之意。
心为全体而欲其用也。道为全体而义其用也。圣人之心。全体是道。圣人之欲。惟义而已。声为律身为度。即不踰矩之意也。何谓无关。
  孟懿子
之问孝。夫子当直告之矣。今只言无违。而更告樊迟以悉何也。
吾亦尝疑此而未释矣。妄意以为懿子之父。虽擅 (第 308L 页)
 朱子曰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然则三四五六七十之为近似于立底不惑底知天命底耳顺底从心所欲不踰矩底妙。可得闻欤。
圣人独觉之妙。今何能猜测而指名哉。
  孟懿子
未达所言之意。而既不能问。则何不告其从者以告于懿子。而告樊迟以发之也。
想樊迟与懿子分密。
 礼之释 (第 450L 页)
来春欲一晋庐下。然冗扰无已时。安保其得自由也。临纸怛怛。只此不戬。
  别纸
 终三年上食云云。
孟懿子
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也者。圣人所以因天理酌人情。而制 (第 459L 页)
谏时)
云云。(阙文)我国前规。则 德宗虽曰尝居储位。追隆之举。难免后世之讥议。尤不可援以为例也。昔 孟懿子
问孝。孔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圣人之孝。固以尊亲为大。而尊亲之道不违于礼。然 (第 76H 页)
 陈氏曰。事亲而不能有终有始。灾及其身。必矣。
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陈氏曰。致。极也。乐。谓愉色婉容。人子事亲之心。自始至终。无一毫之不尽。可谓孝矣。 孟懿子
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下同。)
 朱子曰。无违。谓不背于理。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 (第 504L 页)
 士冠礼疏丧礼。或西领或南领。此东领者。嘉礼异于凶礼故也。北上。便也。
冠了又不常著(小注)
 (按)丘氏浚曰。缁布冠。亦当时不用之服。似是存古之意。宜从之。不必泥程子此说也。又曰。 孟懿子
曰。始冠。必加缁布之冠。何也。孔子曰。示不忘古。冠而弊之。注云。此冠不复用。初冠暂用之。不忘古也。则 (第 510H 页)
然之则。则其本虽德。其事虽善。而不可谓之仁也。此非卦辞之不利有攸往。上九之有眚无攸利者乎。又以孔子答 孟懿子
问孝之语观之。则孝贵无违。无违者无违其礼也。孔子仍告樊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 (第 72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