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既不知经纬表为何物。则相与叹服而已。不得云家坐是凭也。
户籍期至。乃据此簿。增减推移。使诸里户额。 大均
至实。无有虚伪。
寅申巳亥之年七月初吉。乡丞告曰。户籍期至。将差都监。(首监也。)诸乡风约。例亦改差 …… (第 426L 页)
户。今七月十五日内收单子。直纳于官家。仍许打印成帖。无复草单正单之说。以此知悉。比之前总。虽增五户。 大均
之政。不可怨也。如有一民纷纭来诉者。即当惩一。毋敢妄动。又或私与吏议。行赂图免者。事既不成。律又至严 …… (第 427L 页)
政猛于虎。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馀万虎狼。散在民间也。
欲赋役之 大均。
必讲行户布口钱之法。民生乃安。
均役事实云。变通之论有四种。曰户布。曰结布。曰口钱。曰游(一作游)(第 444H 页)
。此役无弊。且考周官之法。凡军伍。必以配田。圣人之制。其敢不暗遵之乎。〇若大修尺籍。使诸里军额。秩然 大均。
乃查军契。乃查役田。其无契无田者。须用此法。又或穿渠筑堰。以作役田。使之输赋。则万世无弊。其泽远矣。 …… (第 488L 页)
里签代。〇尺籍既成。每一里。选上户头民五六人。列书一册。受其署名。其约文曰。本县尺籍。今既修正。军役 大均。
民情悉平。然其中有损此益彼者。日后若有喜事之民。以此起讼。不欲承受。则尺籍毁矣。尺籍毁则军政乱。军情 (第 490L 页)
朴溉字 大均
号烟波居士。忠州人。生而神彩秀彻。儿戏尝为泛舟之弄。及长学问日进。常曰人子为学。莫孝若也。穷达在天。 (第 100L 页)
 
玄鸟。 祀。 肇。 员。 河。
毛无祀训。既不破字。则义不难知。郑改为祫。谓高宗崩三年丧毕之祭。何以知其必然。毛义似不述祫祭事也。
毛训肇如字。言民所安止而后。始有彼四海。郑改作兆。言兆域正天下之经界。谓兆域共文。然如毛训而后。上下句益觉承接。
毛训景为大。员为均。言王政甚 大均。
郑改为云。谓此句为问辞。诸侯大至。所云维何。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即其所云。设为问答。以破毛传。然如 (第 438H 页)
毛传义乃长。

毛训河如字。言政教 大均。
如河之润物。其沾润无所不及。郑改为何。既设问辞。故不得不异。维何即诸侯大至。口之所云。开其端。觉其梗 (第 438L 页)
录其一人。 上允之。东培除济物万户。后监南海县。
壬辰。东培从闵镇远入燕都。与其宗人李廷基,李炜,李 大均
等相见。得系谱以来。
甲午。葂始居江华。时留守金镇圭差葂留营千总。且兼摄中军。上疏言葂流落此土。朝廷 (第 177H 页)
玄鸟之景员维河。毛云。景大。员均。河如字。言诸侯来至。其辞皆云。殷王之政甚 大均。
如河之润物。郑改员为云。河为何。言诸侯所贡于殷大至。所云何乎。言殷王受命。皆其宜。设为问答之辞。其训 (第 495L 页)
一念。耿耿如丹。尝上疏勉君德。反复剀切。不避触激。 上虽不能用。以是受知最深。每语筵臣。亟称其贤。又 陈均
役之失。切中时病。大臣执纸叹曰。见此使人心痛。侍讲 春官。辄以勤学正心。惓惓开导。有可以感发睿志。  (第 496H 页)
   余一生诗盟。在由苏入杜。而尹竹史既望无月之什。与余诗韵不谋而同。可喜其诗盟之又与我敦也。为用原韵答之。
   昌宁柳生 (大均)
请余字之。既以汝钟命之。诗以代序。
   邻人以秣陵赵(哲)菜果绝句二十咏横卷求题。(白菜,萝葍,雷 ……   内下定武兰亭帖。有松雪十三跋本。承 命题跋。因题一绝句。(卷中兰亭二本。第一本则非定武本也。)
   题吴翁(载恒)独宜亭遗帖(并小序)
   赠别柳小云上舍(光汉)还昌宁之怡云山庄(柳汝钟 大均。
即小云之子也。辛丑春。 大均
请字于余。故字之曰汝钟。)
   郑辅京(翊朝)登科唱名日。喜赠一诗。
   病中。猥蒙 圣上连日 
曾风景异。云中自在水晶流。(一生相对水晶盘。李玉溪句也。)堪嗤稷卨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昌宁柳生 (大均)
请余字之。既以汝钟命之。诗以代序。
马中伯乐相千里。琴上黄钟协一均。桂籍时来登吉 (第 613H 页)
   独宜翁江海京洛之间。凡四迁其居。而随揭亭名曰独宜。因自号。独宜翁之所宜。翁独自知。不与众人同其宜。亦可见翁之平生所宜在于澹泊宁静。不易地而变迁。所随寓而便

宜。以翰墨烟云。供养终老。不惟自享颐期。亦以贻厥子孙之寿。长子命毅年今七十九。次子命华亦年七十一。不亦美哉。今以翁遗帖请余题跋者命华也。翁之所宜。甚合余性。余遂乐为之题。
随处独宜亭。平生揭为铭。道心虚白室。遗草太玄经。自养年年静。能延世世龄。襟怀略相似。宛与拭眸青。
赠别柳小云上舍(光汉)还昌宁之怡云山庄(柳汝钟 大均。
即小云之子也。辛丑春。 (第 637H 页)
大均
请字于余。故字之曰汝钟。)
八域游筇遍。名山了债归。清新诗满箧。豪放酒沾衣。步月寻花径。怡云掩竹扉。 (第 637H 页)
贡举事陈白时。值匆挠未蒙发落可恨。后更乘间言之。而周世宗见元稹均田图。慨然发叹。诏颁其法。期以一岁。 大均
天下之田等事并及之。伊川上书中有云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又云所谓立志者至诚一心。以道自任。以圣人之 (第 209L 页)
几何。诸色支费总计几何。有馀者归之何许。不足者何所取之。俟其毕集。然后选忠厚通练之士数人。类会考究而 大均
节之。务使州县。贫富不至甚相悬。则民力之惨舒。亦不至大相绝矣。
  (第 315L 页)
进士元世贞,洪祐昌。寅永无男。取秉夔为嗣。三女适承旨金学性,进士李寅禹,徐翼辅。而经历李寅达,县令金 大均,
弘均,进士世均,判官尹致容,承旨致定,李稷铉。皆外出。稷铉系也。 (第 270L 页)
女。男幼。女李埈。馀幼。寅永娶郡守金世淳女。生二女幼。李复渊一男寅达武科经历。一女尹晚植。金炳文三男 大均
荫仕今主簿,弘均。馀幼。二女赵秉宪,洪在元。尹庆烈二男致容,致定。三女金最秀进士,金圭善,金大根。李 (第 324H 页)
不痛哉。今之议者。非不知釐正之为急。而惮于骚扰。务为姑息。诚能一朝赫然出令。先行改量之政。期以二年。 大均
国内之田。而别遣里行。明查虚实。后时者诛。伪报者诛。受赇纵奸。反缩国结者诛。打量不公。多致民骚者诛。 (第 94L 页)
。而汉法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三日之调。则所以周知民数之法。莫妙于此。而贵贱不别。通国而递征之。则亦出于 大均
之政也。肆昔我 世宗。令才臣朴訔。商定制度。而继下书于政府。谕以必行之意。惜乎。当时议制诸臣。未能深 …… (第 521L 页)
能藏富于民也。自夫债还并用之后。民之脂膏已竭。而 国将随之。岂不痛哉。为今之计。莫如悉革债还之制。而 大均
户口田三者之敛。经用之不给者。省冗费汰冗官。以称其数。惟务所以阜吾之民。而国用自裕。是岂难知之数哉。 …… (第 530L 页)
也。人主于是乎布之以大信。合之以 大均。
数天下之口。皆隶军役。数天下之户。皆助军用。贵贱之品不殊。良役之等无别。故周官复除。其限甚严。汉法虽 …… (第 531L 页)
役之民。一朝得役。则其骚动理也。然其骚也。止于口而已。何能为乱。久则当知 朝廷之意。非利其米布而出于 大均
之政。则宁有不格者乎。夫以孔子子产之为政。先毁而后誉。孔明之治蜀。尚严而多怨。其势然也。故臣意不止以 …… (第 534H 页)
而患不均。此 大均
之政也。故 殿下诚行此法也。则三代之旧典。而圣人之所欲也。节制行而天下治。顾矻矻于褊小之壤哉。
田政 …… (第 535H 页)
元稹均田图。慨然叹曰。此治国之本。王政之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习知之。期以一岁。 大均
天下之田。其规为志意宏大如此。汉朝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今屡世承平。豪富 (第 548L 页)
。夏盟趍百辟。朝气耸三军。地涌华山宝。天晴沁水氛。雄图无不遂。日出贺如云。
发愤振萎弱。惩前外戚馀。 大均
军国赋。崇饰帝王居。宰相惟行檄。 经筵但侍书。异时应想像。洒淅欲何如。
公孙归政日。家耄逊荒时。茗叶 (第 91H 页)
。再娶原州边氏援国之女。柔顺贞静。治家整饬。公之砥砺名行。盖多其助云。生男泰兴,女尹相殷妻。泰兴生男 大均,
永均,女金商基妻。 (第 316H 页)
大均
生男铉国,铉斗,铉奎。铉奎为永均后。铉国生男一澈,女赵钟龟妻。铉斗生男希澈。铉奎生男贵澈,气澈。铉国 (第 316H 页)
亦以次选升。其入禁卫者。计其劳勚。甄付仕籍。其在边邑者。倍其兵数。广设屯田。以农以守。亦计劳而付仕。 大均
量地之法。第其水旱肥瘠。划定常税。全纳米粟。大略依先王什一之制。视年分之丰歉而上下之。更立常平之法。 (第 13L 页)
视。此与郑注略相出入。傥不至甚谬否。
大师之礼。即有事出兵。而宜于社造于祢及行师有律。坐作有度是也。 大均
者。分田授民。而闾比党州。秩然不紊。甲士车乘。皆出其中。大田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以讲武事而拣其能否 (第 73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