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鼎修对。几字之义大矣。一念之微。善恶分矣。察其几而循善。则尧舜是也。不能察而从于恶。则桀纣是也。尧舜桀纣之所以分。只在一几字上耳。盖念之初发。人所不知之时。即是几也。苟能察是几而

分善分恶。恶则克祛。善则必从。以至发于外著于事。而人心听命。天理浑然。则尧舜之圣。职不过如是矣。伏愿殿下每于燕閒幽独之中。必向一念初萌处。精察固守。以此一几之微。制彼万几之繁。则三代圣王之治。不难致也。
  龙辅
对。此章云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性焉安焉。指生知之圣也。复焉执焉。指学知之贤也。大凡人性本 …… (第 527H 页)
 憙对。学问之道。只是知与行二者。而颜子之所以为亚圣者。即是明知力行而已。盖信道不笃则无以行之果。行之不果。则无以守之固矣。学者笃信而后。乃可以蓦直向前。欲罢不能。终至于贤圣之域焉。以是观之。笃信为力行之本。而苟不能知之明。则其何以信之笃也。伏愿以自明而诚四字。为圣学之本焉。
  龙辅
对。此篇云得五行之秀者为人。盖万物之中。惟人独得其秀而最灵。书曰。亶聪明。作元后。天之命元后也。必生 …… (第 538H 页)
 钟秀对。知不善未尝复行。固已为难。而至于已能知之。而便以自己之不善。明言于人者。为尤难。此为人君所当勉者也。
此章讲已讫。定性章。虽非张子所著。张子之一变至道。实在于见二程之后。而其于二程问答底大议论。无过于此书。然则虽斥张子之见。而张子之所以为张子者。亦在是矣。待教先读此章读讫。诸臣各陈文义。
  龙辅
对。此章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公之义大矣哉。普万物而无心。天地之公也。体宽平溥博之象。有温和 (第 542H 页)
 试官及讲员皆对曰。然矣。试官郑志俭。以命谓之明命。则理亦可谓之明理。难于讲员。
此明字。不必深看。以其赋与于人者言。故曰明命。天命未赋人之前。氤氲冲漠之理。固已充满。而及其既赋人之后。一团至善之德。各自圆融。正所谓光明宝藏也。然而一涉于气。易失本体。譬如炯然之冰。一接人手。便觉消减。必须常加顾諟之工。然后乃可以全其大也。且此章明德峻德存疑。谓自其虚灵不昧而言曰明。自其具众理应万事而言曰峻。而后儒力言其谬以为峻是明之极处。不容分贴。然则明亦峻也。峻亦明也。明与峻。更无分别耶。
  龙辅
对。以德本体之明。而谓之明德。以德全体之大。而谓之峻德。初非有二德也。
顾諟者。静存动察。皆有是顾字 …… (第 573H 页)
 试官及讲员。皆对曰。圣教诚然矣。(以上传五章)
[传六章]
古人论诚。或谓心。或谓中。或谓理。或谓德。大抵皆从名目上为训。而此独以工夫言之者。何也。子曰。主忠信。此属于诚意工夫耶。朱子曰。忠为实心。信为实事。

此实字。与诚意之诚字。同欤异欤。
  龙辅
对。诚字训诂。各随其所从言之地头。或指工夫。或指名目。而此诚字。虽与论语之主忠信同义。与朱子之两实字 …… (第 579L 页)
 载瓒对。湛然虚明。了无一事。则即静而未动时节也。至若是几欲动时。似是身外无事。心上有事之际也。
天为三才之始。水为五行之始。而一动以后相背而

行。遂为天渊之隔矣。夫以天与水之混融无间。及其剖判之后。睽乖至此。则理欲之同萌于心。而毕竟分张。不啻千里之缪者。亦何异于是。然则天不能遏水之相背。而理独可以胜欲之奔流耶。如欲谨于细微。则谨独之外。更有何说。当作吃紧工夫也。
  龙辅
对。天即理也。水之流者。虽属于气。而所以流者。未尝非理。则恐不可谓与天相背。心亦然。道心原于性命。人 …… (第 581L 页)
 鲁春对。反己而约之则为谨独。循理而达之则为制礼。慎独制礼。同是圣人遏存之工。而特有治心治身之别耳。
自慊故心自广而体自胖。体胖。或可训以睟面盎背矣。至于心广。则当于何处看晓。体胖则又当于何等

地位。方可自许耶。曾子平生。战兢临履。则亦果有体胖时节耶。
  龙辅
对。心广。即君子坦荡荡是也。体胖。即孟子浩然之气是也。而曾子所以战兢临履者。或恐其心不广而体不胖。则 (第 582H 页)
 鲁春对。先儒论此。以为四岳荐舜时。瞽已烝乂。而然此自四岳之心视之耳。舜之心不尔也。舜视顽嚚有一分之未格。便不可以为人。不可以为子。故

如穷人无所归。此说尽然。
伊尹之以割烹要汤。固是齐东野人之言。而但负鼎俎以滋味者。既出于史记。则亦不可全归之架凿。抑或有近似于言者之言者耶。
  龙辅
对。战国功利之徒。先诈力而后礼义。故为此等议论。以藉重而已。若伊尹之一介取与。惟义是视者。岂肯自辱其 (第 135L 页)
山则不骞不崩。松柏则无不或承。犹可为祝君之语。而至于日月。中则昃满则亏。是岂足为颂君受福之义乎。
  龙辅
对。形容其福之厚大则取喻于山阜冈陵。形容其福之凑集则取喻于川至也。载瓒对。此章宗旨。即是天与君之际。 …… (第 283L 页)
于上祝下者也。且欲使农夫万寿无疆云者。语意无或不伦耶。故黄慈溪亦云合依古注作臣祝之辞。未知如何。
  龙辅
对。诗有朝廷之作。有乡党之作。朝廷之作。其辞庄。乡党之作。其辞婉。故善说诗者。先观其大旨。次观其训诂 …… (第 289H 页)
 益运对。以有字为臣有之意。语似牵强。诚如圣教。且以君称所有则当称有商臣民。不当称有商孙子。若于孙子而称有则当属其祖先。不当属他人。此尤可疑然。此一节。首称穆穆文王。继称假哉天命。则此天命似属文王。恐难属之于商家矣。
陶复陶穴。集传云陶窑灶也。复重窑也。夫窑灶者。陶

瓦之地。岂人所居之地乎。设令居之。其将既居于窑。居于重窑。而又居于窑与穴乎。以事理以文势。俱涉可疑。有何他说之可取者耶。
  龙辅
对。陶复陶穴。说者多矣。皆不能明白的当。而谨按王雪山之言曰陶今之堑也。以陶为盖其上谓之复。而以陶为基 …… (第 291H 页)
诞后稷。何义欤。
  龙辅
对。此所云民者。非群黎百姓之谓也。单指后稷而言也。说文曰民。众萌也。谓始生之萌也。故古之人多以民字用 …… (第 292H 页)
于祭告者。皆属可疑。至于有客臣工等篇。或只颂来客。或只饬农工。而并列于颂。尤似无义。皆可详论欤。
  龙辅
对。颂者容也。形容其成功以告神明者也。功虽成于后王。业实基于先后。则赞美后王之功。所以阐扬先后之德也 (第 294L 页)
。故清庙之诗。专言与祭之执事。而程子谓之言意之表。可以见文王之盛德至善。烈文之诗。专言助祭之诸侯。而大学叹其亲贤乐利而没世不忘。则非如后世文人颂祷之词。而时迈之赞美。小毖之惩悔。亦可以推知矣。至于有客之只颂来客。以其微子来见祖庙之诗也。臣工之只饬农工。为其戒农事而告农功之诗也。其为并列于颂。似不必起疑矣。(周颂)
[鲁颂]
马之蕃息。何关于心思。而此以思无邪颂之耶。百里奚爵禄不入心。故饭牛而牛肥。诗人颂美之意。亦如

是否。
  龙辅
对。灵台之诗。叹美鸟鱼麋鹿之乐。而先儒犹谓之灵台一诗。可以见文王德之盛功之至。盖观诗之法。只将意思想 (第 295H 页)
自唐虞之时。而况自黄帝以来。亦皆有学宫之名。则此古字。只指三代说。恐似不备。(检校直阁臣徐 龙辅
癸卯录。)
尝辇过苑中。时苑花方盛开。晓雨新过。朝霞淡抹。顾谓近臣曰。春物初敷。至理可见。花之蓓蕾未 …… (第 145H 页)
一岁之所为。如是者屡岁。而于政令事为之间。得失便否。辄多默悟于心中。此亦日省之一道也。(原任直阁臣徐 龙辅
甲辰录。)
尝命修大嫔墓。教曰。忆在先朝。凡于大嫔宫时节祀享。墓道修奉。每自憧憧。未尝暂弛。予自幼时 …… (第 147H 页)
体各有长短而俱可观。故桂坊金敏材在桂坊时。以三本劄疑所无之说。撰成一本。此亦多可观矣。(检校直阁臣徐 龙辅
乙巳录。)
今人好看新书。予切恶之。新购燕本。不肯挂眼。近因四库全书新本。见明本释宋刘荀所撰。荀即刘 …… (第 157L 页)
之人。一事虽有可疑。必曲成其是。名德蔑裂之类。一节虽有可取。必同归无称。此便是私意。
尝使入侍承旨徐 龙辅,
注书徐滢修反复问难。滢修以金縢册祝之辞。既称三王。则追王之礼。已在武王之世。而中庸所云周公成文武之德 (第 160L 页)
。追王大王王季者。似若始举于成王周公之时。两说同出于经而自相矛盾为疑。 龙辅
不能对。教曰。明儒顾炎 (第 160L 页)
临大事决大疑。鲜有不慌乱颠错者。其病皆从不学中出来。
士大夫不以不通经为耻。馀无足论。(直提学臣徐 龙辅
甲寅录)
今人言经学。但知谈性说理之为经学。而不知事事物物。无非舍经学不得。试以近日华城筑城言之。凡 (第 201L 页)
有意存焉。而目今印行之训义。多有未尽处。如得更为考證。删繁补漏。以为一代成书则幸甚。(原任直提学臣徐 龙辅
丙辰录)
小学不可但以初学入德之门论。编中所载。无非圣 …… (第 207L 页)
不正之类。不许入格。则何患不一变至道也。非但泮长如此。凡在主试之任者。不可以不知此。(原任直提学臣徐 龙辅
丁巳录)
命谕善入侍。教曰。书筵与经筵有异。课程则宜严。而礼数则宜𥳑。讲读之际。必反覆问难。从容开 (第 214L 页)
中止云。可惜可惜。后来之人。有能精钞誊出。作为一统文字。则其为有补于掌故。诚不细矣。(原任直提学臣徐 龙辅
己未录)
从古农家者流。其书甚多。而古今各殊。名实不侔。举以措之。每有郢书燕说之叹。故判书朴世堂早岁 (第 245H 页)
。狱者人命所系。古之圣人。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犹且不为。予何惮一时之劳而少忽审理之道也。(检校直阁臣徐 龙辅
癸卯录)
俄闻摘奸。史官言一二所淆杂。视春科无异云。饬久解弛。致有多士蹂躏之弊。良用恻伤。予之嗣服后 …… (第 251L 页)
之音。其感也哀。故其声也噍杀。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咨尔掌乐之臣。其须黜浮躁而懋舒缓也。(原任直阁臣徐 龙辅
甲辰录)
命诸路旧还停捧。筵臣以年丰难之。教曰。今岁虽稍稔。新旧还逋。一时催科。在所轸恤。况岁末停捧 …… (第 257H 页)
以仰想。而予嗣服后。姑未行之。故每当上林耕耘之时。辄躬临见之。盖追列朝重稼穑之圣意也。(检校直阁臣徐 龙辅
乙巳录)
岁甲辰。关东饥。命移岭南之浦项仓粟以赈之。遣御史督运。既竣事。命御史进督运图障子。置卧内。 (第 265L 页)
武臣堂下。朔试射未尝废却。故武臣射艺。大胜于前。而才落者绝无。古法之不可废。有如是矣。(原任直阁臣徐 龙辅
壬子录)
人才何间于京乡。而近来铨注。皆出京华。至于遐方。则百不举一。此岂立贤无方之道哉。十室之邑。 …… (第 294L 页)
为老人之子若孙者。悬望之心。日急一日。岂可旷日踰时。以孤孝子之情也。须即颁下。毋致稽滞。(直提学臣徐 龙辅
甲寅录)
岭南慰谕使辞陛。以趁元朝复命奏。教曰。予之一念憧憧。在于二十三邑望哺之民。尔能体予心。使斯 (第 311L 页)
创出法禁。自朝廷卿大夫。私室燕处之际。切勿著白色。则上好下甚之效。自当不期然而然矣。(原任直提学臣徐 龙辅
丙辰录)
王者之政。莫先于宫府一体。国朝名臣论事者。辄以罢内需司为急务。予自春邸时。亦尝有经度于中。 …… (第 324H 页)
关西之为。则非所以顺其性也。其令湖南道臣。趁早开赈。量宜停还。俾居者安堵。离者还集。(原任直提学臣徐 龙辅
丁巳录)
昔孝庙自沈中回驾时。汉人之从而东来者。住接于阙外近处。自成一村。閒居无事。捕鱼进供。谓之汉 (第 333L 页)
闻侍从之疏于契活者。至或徒步赴公云。忠信重禄之意。不应如是。此所以屡回提饬。不惮烦复也。(直提学臣徐 龙辅
戊午录)
诸臣祇迎承候等节。不载于仪注节目。亦非自上所指教者。而亦系分义礼节。不可拚弃。动驾时大臣卿 …… (第 349L 页)
之眇然。未必不由于此。近日以来。年少名官之多补外邑者。盖欲迨其少壮。习知民社之事也。(原任直提学臣徐 龙辅
己未录)
予于斋日。不酬接公事。只判下京外狱案。岁以为常。每决一案。筵烛屡跋。未尝不兢兢致慎于一字一 (第 353H 页)
。岂一世之士尽皆如此。今若急于防奸。刱为无前之法。则是疑之也。疑之而欲士子之无伪得乎。(检校直阁臣徐 龙辅
癸卯录)
教翰林曰。尔等之职。顾不重欤。昔在先朝。以大公史笔四字。特书颁赐。圣人一言。至矣尽矣。尔等 …… (第 392L 页)
禁矣。不然而徒欲以法防之。则法之所可行者。不过是无势微贱之类而已。乌在其设法之本意也。(原任直阁臣徐 龙辅
甲辰录)
内阁臣书进春帖子。教曰。古人作字。要正不要好。此亦有敬字工夫。书法不过六艺之微。而其不宜放 (第 394L 页)
务成人之美。亦仁之事也。
贫而无怨。劳而不伐。可谓君子人矣。(原任直阁臣徐 龙辅
壬子录)
柳星汉疏。上款语犯莫重。言外之有情无情不须论。下款特不识禁中地形。误认为近阙之地而然。渠亦 (第 427H 页)
动计千万。近年以来。此亦废而不行。后生少年之出入宫禁者。不复知旧有是事矣。(原任直提学臣徐 龙辅
丙辰录)
春。展拜园寝。适值诞辰。才诣版位。玉涕汍澜。至香案前。攀号哀恸。群臣不敢仰视。过数时。力请 …… (第 447L 页)
近来世禄之家后生少年。岂无才知出类之人。而率多低视家规。崇尚浮华之归。此父兄之过也。(原任直提学臣徐 龙辅
丁巳录) (第 458H 页)
日有肉。重阳有柑橘茱萸。嘉平有羊。惟所谓岁馔。古所未闻。而东俗最重是节。故亦不能不循俗。(直提学臣徐 龙辅
戊午录)
春。拜园至华城。有欠安节。诸臣求对曰。此时展拜。圣怀增怆。易有添损。请即回銮。上曰。予以陟 …… (第 481L 页)
厥仪卫之备。供亿之需。不烦经费。不用民力。善为措划之方。有司之臣。不可以不豫加商度。(原任直提学臣徐 龙辅
己未录)
暮春。驾诣庆熙宫。教近臣曰。予于丙申后。未尝多日临此阙。回忆问寝侍汤时事。窗轩栏陛。触目无 (第 484H 页)
览一事。于是依其门类。撮其精英。常置座右。用作茶饭。此是书之所以得名也。凡数昼数夜而书成。内阁待教徐 龙辅
对校。其目曰审几微。曰正朝廷。曰正百官。曰固邦本。曰制国用。曰明礼乐。曰秩祭祀。曰崇教化。曰备规制。 (第 497L 页)
谟汇编而成之者也。起予初元丙申。以至于今。逐年增修。癸卯以前。筹司堂上李性源编。甲辰以后。筹司堂上徐 龙辅
编。其义例规模。一如汇编。分门列目。互有详略。天官之目十三。(曰官职。曰体统。曰任使。曰差除。曰吏隶 (第 582L 页)
  
四十三岁少真自赞
尔冠野尔衣深。宜尔置之岩壑之栖。胡为乎绯袍而荔带。滥竽乎玉府金闺。

四阁臣画像赞
岁丙辰。 上御集福轩。召画工李命基。写 御真。命阁学士徐 龙辅,
李晚秀,李始源及臣公辙。轮日入侍董役。工讫仍许四臣各写一本。 上时与 元子临见。见其容发得似则辄顾而 (第 645H 页)
春回八彩拥祥烟。阳和普泽覃编户。(原任直阁臣金载瓒。)保傅新书讲细毡。节近流虹腾华祝。(检校直阁臣徐 龙辅。
)纶颁贻燕诵周篇。宫壸拜赐恩濡首。(原任直阁臣郑东浚。)班笏环瞻喜耸肩。千一史应书简策。(检校待教臣 (第 48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