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詞曲類
之云。亦不至孟浪耶。聊 陈所闻。
以博閒中之一粲。
答金远明
今日。是戊午二月三日也。始得见丁巳腊月三日书。来谕所谓邈如隔世者。真无虚 (第 523H 页)
之误耶。
答金宅明(川进)
先生祥祭。只隔旬馀。而痘忧适发。更是大悲闷处。练变权停与否。猥蒙谬询。略 陈所闻。
惟裁谅焉。瓶窝答人问云仍痘废祭。未见于古书。况三年祥禫。是何等大节耶。人子所自尽者。只在于此。而缘俗 (第 541H 页)
之不凡。立论之甚精。又以见用功之笃厚。久欲一番叩问。以毕其说。而病馀神思耗落。有意未果。今烦辱索。妄 陈所闻。
幸执事恕之。其中第一头。专以气为心者。彼所为说。钉钉胶粘。许多病根。皆从此出。执事卞之得矣。语之当矣 …… (第 217L 页)
德之全。以齐王爱牛之类。孺子入井之际。为明德之发出底。则彼专言未发者。便是死水非活底法。而亦非吾儒之 所闻
也。执事以为如何。至于四七之卞。执事推配河洛图位数。纵横错综。叠见层陈。浩浩乎其卞之不穷。多有发前人 (第 217L 页)
。施以反坐。乐安因问启陈李承薰,权日身惑众之罪。又引公及李公基庆为證。相国承命就乐院。召问诸人。公直 陈所闻。
相国乃请治日身。而承薰卒无事。然若镛等日造飞语闻于上下。乐安坐废。基庆窜极边。公子亦参儒疏。独被放逐 (第 444H 页)
。理气说实是学问之头颅。而询及于倥倥聋瞽之人。如何有借听借视之道耶。虽然求蒙闻寡之意。亦不可孤。故略 陈所闻。
亦不敢自以己见为必信而无疑也。夫理与气。浑沦无间。而元不相离。故程子曰器亦道道亦器。虽在气中而亦不相 (第 64H 页)
。且海槎录其时未行于世。相国想必未及见之。不知鹤峰先生在彼时行事首末。而以所闻于人者记之故如此也。玆 陈所闻
以求正焉。昔春秋时晋伐齐。入其地。齐使国佐请成于晋。晋人欲令齐境内之田。尽东其亩。盖欲齐示向已屈伏意 (第 72H 页)
尽。臣亦填沟壑。则 朝家虽欲一辨其真伪。而不可得矣。疏远如臣。只当直 陈所闻
见而已。不宜赘说至此。愚衷所激。不知所裁。臣无任云云。
焕文庵重修劝缘文
夫君子有游观之乐。内典重舍 (第 535L 页)
添寒感。咳嗽特甚。倚壁度夜。苦闷何喻。教意谨悉。但如许大节。岂愚陋者所可臆断耶。然勤意不可孤。玆敢略 陈所闻。
为人后者于本生亲服制。圣人只以伯叔父断定。故程叔子濮园议。既称皇伯考。今当以显伯考题粉面。至于旁题。 …… (第 111L 页)
李景五(国栽)问目(辛未)
询及疑礼。谨已领悉。顾此肤识浅见。何敢容易判断耶。然远叩之意不可孤。敢以 所闻。
略注各条下。幸更商量。
 祖丧未练。又遭父丧。大祥时变服及禫祭之节。何以为之。
虽在父丧中。祖服不可 (第 120L 页)
第一升资。先是有大臣乞暇展扫于湖南者。其还。 上问沿路守令治状。大臣乃盛称公。为治非后世俗吏比。仍历 陈所闻
某某事。 上命依汉褒良吏故事。增公秩。台臣 (第 365L 页)
 国家用法。一出于大中至正之道。而诚意浅薄。反被情外 严教。无非如臣无状。忝居言责之致。何敢一刻仍冒。请 命递斥臣职。
宪府请放还被窜台臣等启(丁未)
两司以李䎘等放还之意。累日争执。而尚靳一 俞。臣窃闷焉。䎘等所争。初出于尊 君父明义理。则有何可罪之事。而今乃姑施量移之典。有若有罪获谴从重之轻者然。此犹未免为 圣朝失当之举。而公议之所以郁而未伸者也。今日所论。若不得请。则决不可止。请前执义李䎘,前掌令朴增辉,申命圭,前持平俞櫶,李夏,前献纳金澄,前正言赵圣辅等。亟 命放还。
请放还前司谏李垕启
李垕之当初引避。盖出于直 陈所闻。
则可谓毋负其职责。而 殿下疑之太深。罪之太遽。两司之固请还收。不过一循公议而已。今此量移之举。亦可见 (第 540L 页)
余适自玄石先生寓所。转拜于杨州墓舍。陪话半晌。倾倒无馀。余言今番更化。由于微径。有可忧而无可喜。仍历 陈所闻
数三事。老峰蹙然曰方自外来。安知其如此。深以轻进为恨。勇退之意。已兆于此日。其后谒于城西。又以世道为 …… (第 633L 页)
刚而左袒也。
近日李打愚『翔氏』毋论学术高下。其恬静守志难进易退之节。亦高人数等。而柳家淫狱事。设令 所闻
之误。不过如南冥之于河狱。而今乃视以为大何。殆若罪犯逆律者然。诚不省其何谓也。柳狱事湖中人多以打愚为 …… (第 643L 页)
示直卿。大以为骇云。余与朴汝吉语次偶及 所闻。
谓师生之间。岂容有此。汝吉亦以余言为是。传于朴士元。士元乃尼山之甥侄也。以为必无是事。即使朴汝厚问于 …… (第 645H 页)
之函丈。先生不信曰林德涵方在玉堂。详谙国事。而其言以为少无可疑。君闻之误矣。余曰德涵之所知外也。吾之 所闻
内也。容有不同。其后数年。德涵之所以忧之者。殆倍于余。当戊辰先生之超拜铨长也。诸公以为善类大为之会。 …… (第 645H 页)
上英明。一朝而除之。冲年事业。晋悼公之比也。然时人若欲杀英甫则吾当力救。先君子曰公之言。皆出于积憾。 所闻
皆出于谤毁。无一近似。而信 (第 647H 页)
颠顿。不获已而去。姑全其进退之节而已。于斯三者。閤下可以自量自择。岂浅劣之所敢妄论者耶。既辱眷厚。不 得不略
陈所闻。悚仄悚仄。伏惟。
上药泉书(丁丑腊月十二日)
抵城时。未及躬修起居。尚切歉叹。意表匀札。远及 (第 123L 页)
人以直臣称之。怨仇盈世。胥动浮言。竟至论罪。臣谓直臣受祸。非国之福。而寿亲得罪。亦伤孝理之政。顷日略 陈所闻
而不敢尽矣。转致纷纭。极为未安矣。因与许积语不合。 上亦无所可否。而攻公者复喧然。并讪宋先生矣。禁府 (第 42L 页)
。且臣伏见持平李东彦疏本。不胜駴悚之至。一武弁去就。何至大费气力。而臣之当初注拟。继而疏卞。亶出于各 陈所闻
之实状。台启既停。请令速赴者。亦不过职掌例事。古事姑不暇悉数。虽以近年事言之。或有资历崇重。过于此人 (第 142H 页)
世隆平。云何不淑。遽至于斯。天靳平治。有如是耶。曰余迂拙。托契最深。始初相遇。一见如旧。求余一言。即 陈所闻。
心领意会。如石投水。目击道存。其乐如何。长拟百年。永保斯欢。一朝至此。冤哉苍天。哀哀旅榇。发向桑梓。 (第 386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