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詩文評類
別集類
    长子也与弟合字子常俱有隐操后元兵至

    福州抗节死之 林希逸鬳斋
续集中与其兄
    弟赠答诗文甚多又有同所作壬申酬倡集
    跋今其书已佚惟此集犹传前有淳祐庚戌 …… (第 1b 页)
    合并有隐操至元中郡府上其行谊诏徵不
    就合字子常云云其说又异然同合之俱为
    公遇子已见原序同字子真合字子常已见
     鬳斋
集俱确凿可信通志既以死难之林同
    为公遇子则隐逸之林仝不得又曰弟合字
    子常也且改同为仝 (第 3a 页)
郑兴,郑众,郑玄,崔灵恩,贾公彦等六家。其四十五家。佚其十之八九。赖是编以传。)
鬳斋考工记解二卷。 宋林希逸。
每段有图。虽未极详博。而文颇明显。何焯曰。汲古宋本中有阙叶。应访求补全。(案考工记虽补周官。然后往往 (第 224L 页)
别释。唐有杜牧注。宋有陈祥道注。林亦之,王炎诸家解而并不传。独 希逸
此书仅存。良由浅显。初学易寻求也。)
仪礼图十七卷。宋杨复信斋朱子门人。尝为朱子编仪礼经传通解。此图 (第 224L 页)
(明朱善。)○三礼凡十二种。三礼图二十卷。(宋聂崇义。)周礼订义八十卷。(宋王与之。)考工记解二卷。 (宋林希逸。
)仪礼图十七卷。(宋杨复。)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卫湜。)礼经会元四卷。(宋叶时。)太平经国之书十 (第 11L 页)
父谓孔子曰。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 林希逸
谓此皆为人而非为己。所以不免于四谤。西溪谓此其所以致迹与影者。道应训曰。圣人审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宜。 (第 307H 页)
萌于内。则便是出世间人。
遇治世则以皋夔稷契为心。遇衰世则以箕子比干为心。遇乱世则以诸葛文山为心。 林希逸
云。圣人知道则心愈细。异端知道则心愈粗。细故智周万物。粗故一事不措。是儒释之分。
庄子逍遥游是无入而 (第 183L 页)
见。(尤。疑冘。古犹字。)答赵咏道。 媛媛姝姝。(庄子媛姝者。得一先王之说。则媛媛姝姝。而私自说也。 林希逸
注。媛媛姝姝。浅见自喜之䫉。)张无垢。(六十四卷) 小注。衡麓横浦之类。(衡麓。疑五峰。横浦。张子韶 …… (第 548H 页)
静而魄精明。火不燥而水不溢。固长生久视之要诀也。河上公以营为魂则失义也。按此老子语而修养家之意如此。 林希逸
所说。与此不同。)林士谦。 孟子将梁惠王。(将。疑从字。)郑子直。 义理之辨。(理。疑利字。)林仲参 (第 551H 页)
。讹而又讹。益可悲也。余观明陈深所为诸子品节。载道德经八十一章。其笺解不著姓氏。疑亦是深所自为者。及 林希逸
所注。皆舛谬不足以得其十一。老子虽非圣人之道。其书既行于世。要不可使其意不明。重误后世。故辄于暇日。 (第 444H 页)
。而自然成章。未尝言及文章蹊径上也。朱先生。亦尝口说利病。而无一字于注文中及之。使善观者。自然晓得。 林希逸
注庄子。都说文章好扬扬地。庄子本意。不如此。安得为后世之子云乎。明人。亦坐此。杜元凯注左传。历数几凡 (第 505L 页)
生虚室神先爽,篇展《南华》几试凭。”噬呵笔》云:“中书也感吹嘘力,崛强全消听指挥。”
  三O
   林竹溪
皖{柳絮》云:“一春从未见渠开,只见纷纷点翠苔。忙杀娇痴小儿女,闲庭捧手待飞来。”怀宁劳崇煦云:“笑
。〔《左传》:〕林楚怒焉,及衢而骋。〕《庄子》〔草木怒生〕,又说〔大鹏怒而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林希逸
曰:〔庄子好用一怒字。〕王介甫诗〔山木悲鸣水怒 流〕,此老善用苦人好字面。
半山用王右丞诗 王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