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周易复卦曰。六三。频复。厉无咎。程子释之曰。复。贵安固。频复频失。不安于复也。复善而屡失。危之道也。 刘质夫
曰。频复不已。至于迷复。频复之善。圣人虽与之。而其为戒于频失之危。亦深矣。 殿下之前后因事奋发者。凡 (第 252L 页)
 

忠信以得之注。朱子曰。发于己心而自尽为忠。循于物理而无违谓信。伊川见明道此语尚晦。故更云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便更稳当云云。然则后之释经。取其稳当之语。去其尚晦之语宜矣。大学章句。犹用明道之语。论语集注。只取伊川之语。语学之忠信。有何异同欤。
二程全书。 刘质夫
录明道语一条。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表里之谓也。观此则忠信两训。皆明道 (第 440L 页)
 此条专言志为气所使者之事。气盛时喜豪快。既衰则欿然而馁。体健时有营为。既病则戚然而嗟。人于其豪快而营为者。自恃以为志。而不知其大无志也。岂不可哀哉。此当言志而乃言性者。性即志之本体也。
志可克气。气胜则溃乱矣。今之人以恐惧而胜气者多矣。而以义理胜气者鲜也。(遗书 刘质夫
录明道语。)
 此条言志虽胜气。而亦有不足尚者。盖恐惧与义理。皆志之事也。其以恐惧而胜气者。必有所迫 (第 108H 页)
理学之祖之语。以见我朝五百年道统正脉实兆于此云。)人微不足书者。因师友附列于注中。(如因程子之卒而附 刘绚
以下诸贤。因朱子之卒而附黄干以下诸贤。)
凡真儒大贤主张此道者。在家述作。私相授受。而其重足以植天常 (第 142H 页)
不满覆瓿。而或不害为 刘绚
之春秋耶。乞命门下诸人。为之讨论修饰而亲自折衷。以就完本焉。万一天心悔祸。小子得脱于漏船之危。则当继 (第 123L 页)
 气与性不相离。故学必主于克气。性与气不相杂。

故学可至于复性。(杂识。)○此说虽袭用圣门克复之语。而语意迥别。己可克也。气可克乎。盖理气原是不相离杂。而果如克之。苟无相离之端耶。自古圣贤。或以为无㬥其气。或以为客气尽消。未尝有克之之论也。(记疑。)
气之与性。原不相离。而彼此有强弱之势。必至凿性。故君子之学。必以德胜气为主。乃可以复性。而气亦得以反其本然矣。夫气之有美恶。犹己之有公私。性之有本然气质。故圣贤言克己成己。又言尽性克性。又言养气克气。程子曰。志可克气。(遗书。 刘质夫
录。)朱子曰。学以胜气。(大全明道论性说。)此为老洲之所本。何谓圣贤无此论也。
 气异于理。固多精粗 (第 148L 页)
  不动心
王介甫主指新法。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谓不动心矣。今某人传受心学。天命不足畏。德性不足尊。性善不足师。其亦可谓不动心者欤。
  明道论明明德止至善 刘质夫
录伯子语曰。明明德。明此理也。止于至善。反己守约是也。此自是一义。若大学本指。恐决不然也。故朱子于章 (第 284L 页)
 篇中明道先生曰下段。却或有伊川语何也。
钟卤莽未曾考出。幸一一示及若何。
 元文之下下一字书之。如东铭如又曰自一身之中。又云伯淳常谈诗。如 刘质夫
曰等处。皆叶氏所添录耶。
皆原编也。非添录也。
 从原头说则理固有善而无恶。程子所谓天下之理。原其所 (第 179H 页)
缀缉圣人遗书。庶几有补尔。于是。著易,春秋传。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而 刘绚,
李龥,谢良佐,游酢,张绎,苏炳,吕大临,吕大钧,尹焞,杨时。成德尤著。
横渠之学。苦心得之。乃是致曲 (第 75H 页)
。今观胡文定所撰龟山志铭及东莱史传。皆以母为内艰。非特朱子行状为然而已。不知松江何所据而为此论也。 刘质夫
志记明道语曰。他人之学。敏则有矣。未易保也。斯人之志。吾无疑焉。然考遗事。则乃以此为伊川之言。殊可疑 (第 572L 页)
  

随感自警识
言之巾节。若是其难哉。只在理明而心正耳。○死生可委也。心不可操也。三军可敌也。己不可克也。○嗟尔发愤矣。励志哉。噫。刚果哉。噫。○自以察我。蹜蹜无所容。○太甲困而学者也。既困矣。胡不学也。○程子曰。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必不肯一日安于所不安也。○又曰。复善而屡失。危之道也。圣人与其复而危其失。云厉无咎。屡失为危。屡复何咎。过在失而不在复也。○ 刘质夫
曰。频复不已。遂至迷复。○只今日用工夫。养病之馀。却且收拾身心。○生乎人间二十年。惟丕作欺天逆理。愿 (第 446H 页)
一笑。所谕邢说之编在近思。是圣贤不以人废言之公心。复何疑乎。诸门人说话。反不与焉。恐高明考之未详也。 刘质夫,
谢显道,侯师圣,刘安礼,吕与叔之言。何尝不在是录耶。大抵邢之禀气精明。故见处透悟。能言人 (第 377H 页)
 此言使人不由其诚。勉强为之。而无诚意。虽材所可为者。亦不能尽之矣。朱子曰尝见横渠简与人。

谓其子日来诵书不熟。宜教他熟诵。尽其诚与材。 刘质夫
曰频复不已。必至迷复。
 频复频失而不止。久则玩溺而不能复。必至上九之迷复。
人于天理昏者。是只为嗜 (第 382L 页)
中也。(吕与叔录。)又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出则不是。唯敬而无失最尽。 (刘质夫
录。)此两条皆载于近思录耳。闻贤孙女新行时具币而来。凡卑幼见于尊者。不可无币。而考之礼书。舅姑有重服 (第 447L 页)
  

菊轩集序[洪奭周]
不究于年而能传于后世者鲜不赖文辞。终童白獜之对。王文考灵光之赋。脍炙艺苑。迄于玆不沫。而侈言无实。君子不尚焉。王辅嗣甫弱冠注周易解老子。谭古者争珍之。孔冲远为五经疏义列于学官。读书者奉为球璧。而

其得年不盈四十。彼亦可谓宏儒隽才矣。然辅嗣之学。殽于异端。冲远之学。专于训诂。语道则有未醇焉。 刘质夫,
吴伯礼讲学程朱之门。不幸蚤世。著述无所见。而两先生亟扬诩之。同门之士。亦翕然自以为不及。至今称两先生 (第 255L 页)
悠。孰与公似。不曾少试。殉身以死。呜乎。于此见公行业之终始也。昔程门弟子如杨谢游尹。固斐然显矣。至如 刘绚,
李吁者。年四十而死。位皆未达。其亦没没乎尔。然有伊川之祭文。故后之人。于刘知其信之笃。得 (第 524H 页)
若公虽谓之间架已就而未见其止。亦可矣。呜呼。叔世之才难转甚。法门之衰败方极。而公乃以杨应之高才英气。 刘质夫
温粹刚毅。申之以深潜缜密如吕与叔。闳肆开发如李端伯。明悟善学。深体力行。又似乎朱门之吴伯丰。萃众美于 (第 491L 页)
发。而发之所长。长于术学。及晚。始以伊洛正脉付诸西山。馀如何叔京,刘子澄之学。亦莫不然。其父亲何辰, 刘绚。
皆以正学自为致力。然后付托于庭下。故其庭下作兴。亦勃然而无所碍。究而言之。虽以颜曾程朱之圣之学。迹其 (第 123L 页)
凭处多矣。
不得成于乐也条注。缀兆。乐记注。缀。舞者行位相连缀也。兆。位外之营兆也。兆如限域之谓。 刘质夫
曰条注。程子门人。程子曰。游吾门者众矣。信 …… (第 143H 页)
之笃。得之多。行之果。守之固。若 质夫
者几希。觉轩蔡氏曰。 (第 143L 页)
质夫。
跬步不忘学。
杨墨之害甚于申韩条。朱子曰。杨墨之学。出于老子。盖是杨墨曾就老子学来。故庄列之书。皆说 (第 143L 页)
。富贵易灭。吾知其不足贵。今兄德优于吾侪。行高乎末俗。赢其躬而誉于人。亦复何吁。第余小弟别有馀悲。昔 刘质夫
与李端伯为内外兄弟。而俱受学伊川程夫子之门。夫子称其出入同门。而才气相类。志尚如一。盖奇其所遇之幸。 …… (第 131L 页)
然交欣。幸其所遇非偶然。而人之奇之也。亦称列于 质夫
端伯矣。自从河阴。治任各归。一南一北。合堂观善。纵云疏阻。炳炳心肝。两地相照。每书问往来。辄互叙向来 (第 132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