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孟子類
帝并称我将之诗祭文王
配帝而歌者也一诗之中止称天而不称帝则天之与
帝原自无异臣惟今日郊祀之义有简易可 行之道
(第 20a 页)
 幸学至南昌亦如之
明史礼志洪武四年礼部奏定仪物改初制笾豆之八
为十笾用竹其簠簋登铏及豆初用木者悉易以瓷牲
易以熟乐生六十人舞生四十八人引舞二人凡一百
一十人礼部请选京民之秀者充乐舞生太祖曰乐舞
乃学者事况释奠所以崇师宜择国子生及公卿子弟
在学者豫教肄之
明会典洪武四年令进士释褐诣国学行释菜礼

 (熊氏禾曰道者天下通 行之道
其所以为教者自天/子至于庶人一也先王建学必祀先圣先师自古至)
 (今未有以异独五学之说不同礼家谓诗书 (第 3a 页)
纬云伏牺之乐曰立基神农之乐曰下谋祝融之)
(乐曰属续又乐纬云颛顼之乐曰五茎帝喾之学曰六/英注云能为五 行之道
立根茎六英者六合之英皇甫)
(谧曰少昊之乐曰九渊则伏牺以下皆有乐今此惟存/黄帝尧舜禹汤者案易系辞云黄 (第 13a 页)
 言三何也欲言其明于天地人之道而老也五更者

 欲言其明于五 行之道
而更事也三老五更几人乎
 曰各一人何以知之既以父事父一而已不宜有三
 应劭汉官仪三老五更三代所尊也安 (第 19a 页)
 (之疑其如丸则相遇而相碍故辄漫应之曰日月气/也有形无质故相值而无碍此则未明视差之理为)
 (智者千/虑之失)
    蕙田案七政各有一天天动而七政随之各
    有所 行之道
各有 (第 13b 页)
行之
道则各有一极故 …… (第 13b 页)
    其位也北极正相对为南极二极之中纮古
    今皆谓之赤道去南北极四周皆平等日月
    星八重之天循黄道而行各有所 行之道

    北不定惟赤道为一定之界七曜各有一道
    则各有一极其极皆动移而惟北极不动赤
     (第 27a 页)
(道与春分同冬至行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去南极六十/七度去北极一百一十五度其日之行处谓之黄道又)
(有月 行之道
与日道相近交路而过半在日道之里半/在日道之表其当交则两道相合交去极远处两道相)
(去六度此其日月行道 (第 2a 页)
孙炎云陆中也北方 宿虚为中也西方之宿昴为)
(杜以西陆朝觌谓奎星朝见昴为西方中宿则昴未得/见宿是日 行之道
尔雅高平曰陆故以陆为道也汉志)
(载刘歆三统术云玄枵之初日在婺女八度为小寒节/在危初度为大寒中终于危 …… (第 12a 页)
率二至之后九日而增损一刻焉至哀帝时又改用昼
夜一百二十刻寻亦寝废至王莽窃位又遵 行之
光武
之初亦以百刻九日加减法编于甲令为常符漏品至
和帝永元十四年霍融上言官术率九日增减一刻不
与天相 …… (第 73a 页)
夏月晨昏相
切虽至丙夜无甚黯黑也
钦定协纪辨方书日出入之早晚昼夜永短所由分也
而早晚之故有二一由于日 行之
内外一由于人居之 …… (第 81b 页)
短夜长二分前后距
交不远黄道势斜则纬行疾故数日而差一刻二至前
后黄道势平则纬行迟故半月而差一刻此由日 行之

内外而生者也至于人居有南北则北极出地有高下
于是见日之出入早晚随地不同中国在赤道北北极
出地上南极出 (第 82a 页)
 郡黑水所经之三危山在焉今方舆路程图河源当

 西十九度而阳关当西二十六七度之间是黑水所
 经在河源昆崙西偏千六百里之远距黄河东北
 之道
已二三千里若洮河在陜西内地则相距六七
 千里矣盖黑水在甘州发源时已与黄河下流相远
 其流至三危则绕出 …… (第 37a 页)
 至唐武德二年始分为沙州而以燉煌为之属县三
 苗三危既在其地则舍甘州黑河别无所谓禹贡之
 黑水矣其水虽入于沙泽无南 行之
迹然甘肃瓜州
 之地数千里皆沙也地稍低者即汇为泽而水入焉
 案旧舆图西番之西大流沙之南涌出一泽名曰嘉 (第 38b 页)
 (主丧事敕皇太子诸王皆服期乃命翰林学士宋濂/等修孝慈录立为定制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
 (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其庶母皆齐衰杖期十一月壬/戌朔书成此则当时别有所为而未可为万世常 行)
 (之道/
也)
 华氏学泉曰或问仪礼父在为母齐衰期今父在为
 母斩衰三年于义安乎曰天尊地卑而乾坤定父天
 也母 …… (第 18b 页)
 矣其至者圣人守之其未尽善者亦微有损益焉出

 母之丧情之所不容恝礼而强使恝焉非情也则亦
 非礼也是以伯鱼 行之
而夫子姑听之圣人之大也
 亦圣人之微也子思则自计其道不足以及此故已
 之子思之严也亦贤圣之分也王氏栐 (第 24a 页)
 时大夫不可踰其父兄审矣婼之不从岂以平子为
 其族非其亲父兄欤
 广安游氏曰大率为人子其事亲则当尽礼而其所
 循 行之道
如所谓温良恭俭让所以施于人交于物
 修之于家 (第 16a 页)
行之
于外其道皆当如此也曰奢曰骄曰
 纵曰傲曰狠曰厉此类虽无与于孝然皆足以害孝
 夫孝者心必谨气必和言必顺 …… (第 16a 页)
 易称者非我求人之称惟因其所称以验我之所为

 诚则形之谓也
 新安王氏曰称孝言能尽事亲之道也称慈言其奉
 亲有深爱也称弟言其 行之
恭顺也称仁言其心之
 爱敬也称信言其用志笃实也郑注不敢受重赐者
 心也而五者备有焉此五者其善多矣反此 …… (第 19b 页)
 穷也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不忍也岂可独遂其无

 穷之情哉故惟当室者 行之
非当室者不然也深衣
 之言略矣
 马氏曰孟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乐于中
 者文必称于外冠衣不纯素 (第 40b 页)
 马之贱不必秣之也士之贱必饮酒然后用乐故以
 饮酒言之曰膳不祭肺则燕食可知马不食榖则牲
 牢可知驰道不除则常 行之道
可知祭事不县则宾 (第 24b 页)
 衣服三曰事为四曰异别五曰度六曰量七曰数八
 曰制淫谓过奢侈故以八政禁令之事以防淫过之
 失贵贱同者故不云民道履蹈而行谓齐一所 行之
 道
以同国之风俗敬养耆老所以致敬孝之意哀恤
 孤独所以逮及不足谓以恩意逮及之不足则孤独 (第 32a 页)
 弗殊在殷而上礼质而亲故五世而昏姻可通由周

 而来则礼文尚严虽百世不通曰周道然者言周所
  行之道
如是也周官言定系世所谓系之以姓也以
 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所谓缀之以食也小记言妇
 人不知也则书氏则殷 …… (第 3b 页)
 宗尊之统也又曰继别子之所自出(宗子/议) 又曰宗
 子法久不行今虽士大夫亦无收族之法欲约小宗
 之法且许士大夫家 行之
其异宫同财有馀则归不
 足则取及昏冠丧祭必告皆今可行仍似古法详立 …… (第 19b 页)
 后世虽有笾豆簠簋百姓且不得而见安得习以成
 俗故礼俗不相干盖制而用之谓之礼习而安之谓
 之俗如春秋祭祀不待上令而自安而 行之
刑是仪
 刑之刑须是二者合为一方谓之礼俗若礼自礼俗
 自俗不可谓之礼俗不显不承无斁于人斯且如成
 王 (第 41a 页)
 不可能君子须得位然后可以行道是爵禄不可辞
 然而尚可辞中庸则不可辞白刃自非死君亲之难
 则不可蹈然而尚可蹈也中庸则不可蹈中庸乃常
  行之道
孔子言其难如此盖设教以勉人也
 延平黄氏曰均天下国家能义而已辞爵禄能廉而
 已蹈白刃能勇而已不可均而 …… (第 11a 页)
 非中庸耳荀子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责苟察名
 不责苟传惟其当之为贵当者中庸之谓也中庸非
 难能但不可苟以是三者为之耳
 高要谭氏曰凡最高难 行之
事皆可以能为之惟中 …… (第 12b 页)
 矣廉者之于爵禄能之则可辞也勇者之于白刃能
 之则可蹈也凡超世绝伦之行能之则皆可为也虽
 然能则能矣此岂常人之道哉今日 行之
后日不可
 复继矣惟中庸每事皆任天理故不以能为之心为
 之天理所在即吾所行也天理所不在即吾所不行 …… (第 14a 页)
 无是法也理有可则有不可若为名义所激血气所

 扶直意而行率情而为更不顾天理如何则知其可
 而不知有不可惟一槩之以天理审度其可不可而
  行之
则虽行天下难能不可继之事无非君子之时
 中
 晋陵钱氏曰均犹平也均平天下国家才者能之辞
 爵禄廉者能 …… (第 15b 页)
 焉而已矣踰日踰月则未免私欲一念之萌挺然杰
 出者惟颜子而曰三月不违仁三月之久亦未免私
 欲一念之萌至于生而知之安而 行之
有若孔子犹
 曰我学不厌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
 益不如学也文王则曰亹亹至于不显亦若有所临 …… (第 17b 页)
 有二不变云者亦为勉强者言之也斯二者言道之
 庸也死生通塞变之大者能不为死生通塞之所变
 则可谓庸矣欲其强于 行之
也舜圣人也故言其与 …… (第 30a 页)
 然君子处南方之强而世之号为强者乃处北方之
 强则所贵于强不在刚猛矫犹抑也哉疑辞也强哉
 矫犹言强其矫也君子于中庸知而 行之
非矫抑而
 然也塞实也国有道不变其实以趋时国无道不变 …… (第 30b 页)
 也不见知而不悔是中者也

 蓝田吕氏曰此章论 行之
所以求乎中也素隐行怪
 未当行而 (第 33a 页)
行之
(第 33a 页)
行之
过者也半涂而废当行而不行
  (第 33a 页)
行之
不及者也素读如傃乡之傃犹傃其位之素也
 君子之学方乡乎隐则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潜龙所
 以勿用也然其志嘐 …… (第 33a 页)
 与违对者也依于仁则不违于仁依乎中庸则不可
 须臾离也圣人择天下之善知天下之本不出乎中
 庸反之于心而悦 行之
于己而安考之于理而不谬
 合之先王而不违措之天下国家而可行则将自信
 而不疑独立而不惧举世非之而不悔 …… (第 33b 页)
 延平杨氏曰不以成德为行而以诡异矜世则其流

 风足以败常乱俗矣后世虽有述焉君子不为也以
 道为高疑若登天然则半涂而废者盖有之见其若
 大路然则 行之
者必至矣尚谁已之此颜渊之所以
 欲罢不能也依者对违之名依乎中庸则无违矣盖
 不待择而从容自中也君子之 …… (第 34b 页)
 新安朱氏曰案汉书素当作索此第十一章素隐行
 怪言深求隐辟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然以其足
 以欺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
 不择乎善 行之
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
 人岂为之哉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
 力之不足也此其知虽足以及 …… (第 35a 页)
 人难知力行谲怪使人难及皆非中庸中庸贵于能
 久故孔子弗为
 临川王氏曰申屠负石赴河仲子辟兄离母是行怪
 也君子必遵中庸之道 行之
悠久不为变易苟半途
 而废非君子所为也昔子贡谓孔子之道至大天下
 莫能容而请少贬焉公孙丑谓孟子宜若登 (第 36b 页)
天然使
 人不能几及此二子者不知孔孟遵中庸之道而

 之
故反欲贬之也樊迟请学稼此盖废圣人之道欲
 学野夫之事故夫子鄙之
 长乐刘氏曰富贵贫贱天之命也非力之可 …… (第 36b 页)
 者中道而废今女画画者止也止言不进也失于力
 之不足则又贤乎止而不进也孔子言彼则中道而
 止吾则弗能已也
 吴兴沈氏曰先儒类以君子遵道而 行之
文属半涂
 而废君子依乎中庸之文属遁世不见恐非通论尝
 因文会理盖夫子因言弗为行怪钓名之事故以君 …… (第 39b 页)
 废徒知之而终不能行也君子依乎中庸则非徒行
 也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则非徒知也故曰惟圣者能
 之上章既分知仁勇之三等此章复极言知 行之

 欲人尽其心也然又恐人谓其难故下章以所知所 (第 42a 页)
行之
近反复言之 …… (第 42a 页)
 霅川倪氏曰素者平素也言以隐居为常而不知通
 变者也不知通变未害也而又行怪以求名则伪也
 后言素贫贱行乎贫贱以中庸之道 行之
故可也此
 乃素隐行怪怪则非中怪则非庸正背驰矣依与倚
 不同依者从也倚者偏也中立则可偏倚则不可注
  …… (第 42b 页)
 之说此章讲明中庸之旨首举二者以开其端而后

 终之以圣人之能事盖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常
  行之
道素隐行怪过而反庸者也岂得为庸半涂而
 废安于不及者也岂足为中是必依乎中庸则无过
 而反常之事是必遁 (第 43b 页)
 地之深不可得而测鱼跃而出之处则人之所见极

 矣圣人示人以中庸常 行之道
极其所至以此为准
 天地之间有鸢之飞有鱼之跃自得其得自乐其乐
 各极性分所至有不能自已者人能默识此理 …… (第 23b 页)
 物而无乎不在者天理也故君子无所不至其察乎

 夫妇可以与知可以能 行之
地也天地有所不知有
 所不能之地也造端于可以与知可以能 (第 24b 页)
行之
地此
 精义入神利用安身之事也致察于有所不知有所
 不能之地此过此以往穷神知化之事也要之可以
 与知 …… (第 24b 页)
 周礼云柯长三尺博三寸柯柄长短其法不远人犹
 以为远明为道不可以远也所求乎子以下四者言
 欲求之于他人必先 行之
于己欲求乎子以孝道事
 己须以孝道事父母夫子圣人犹曰我未能凡人当
 勉之无已又譬如己为诸侯欲求于人以 …… (第 29b 页)
 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何有于我者以在己者言之
 非有所求于他人者也庸德之行是行以德成而德
 之外无馀行庸言之谨是言以行出而 行之
外无馀
 言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将以践言也则其行顾言矣
 有馀不敢尽耻躬之不逮也则其言顾行矣言行相
 顾 …… (第 35a 页)
 践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馀

 而讱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 行之
力则行顾
 言矣慥慥笃实猊言君子之言行如此岂不慥慥乎
 赞美之也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
  …… (第 41b 页)
 也所责乎朋友之施己者如此而反求乎己之所以
 先施于彼者则未能如此也于是以其所以责彼者
 自责于庸言庸 行之
间盖不待求之于他而吾之所
 以自修之则具于此矣今或不得其读而以父君兄
 友之四字为绝句则于文意有所不 (第 43a 页)
 此五者
 蓝田吕氏曰天下古今之所共谓之达所谓达道者
 天下古今之所共行所谓达德者天下古今之所共
 有虽有共 行之道
必知之体之勉之然后可行虽知
 之体之勉之不一于诚则有时而息求之有三知之 (第 28b 页)
 则一 行之
有三成功则一所入之涂则不能不异所
 至之域则不可不同故君子论其所至则生知与困
 知安行与勉行未有异也 …… (第 29a 页)
 心以加诸彼远而推之四海而准久而推之万世而
 准故一身修而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而所以治
 天下国家皆出乎此也此者何中庸而已 又曰性
 一也流 行之
分有刚柔昏明者非性也有三人焉皆
 有目以别乎众色一居乎密室一居乎帷箔之下一
 居乎广庭之中三人所见昏 …… (第 29b 页)
 学知困知及其知之一也安得不贵于学乎
 建安游氏曰人伦天下所共由也故谓之达道知仁
 勇天下所同得也故谓之达德德者得乎道也故曰
 所以 行之
者三三德之成功至诚而已故曰所以 (第 30a 页)

 之
者一知者知此道也故曰好学近乎知仁者体此
 道也故曰力行近乎仁勇者进此道也故曰知耻近
 乎勇盖知耻则能 …… (第 30a 页)
 也故谓之达德于是五者之道生而知安而行仁也
 学而知利而行知也困而知勉强而行勇也三者天
 下之达德而人欲不得而私焉故曰所以 行之
者一 …… (第 30b 页)
 天也先王惇五典敷五教以迪之所以事天也盖天
 下之为天下唯是五者而已离此以为道则冒险阻
 犯荆棘非通道也 行之
天下人伦绝而天理灭矣圣
 人之所以为圣亦岂有他乎哉人伦之至而已故上
 言不可以不知天而继之以此好学以 …… (第 31a 页)
 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

 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达道虽人
 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 行之
达德虽人所同得
 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閒之而德非其德矣知之者之
 所知 (第 32a 页)
行之
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而言则所以
 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
 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 …… (第 32a 页)
 之次也斯三者指三近而言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
 家则尽乎人矣言此以结上文修身之意起下文九
 经之端也 曰达道达德有三知三 行之
不同而其
 致则一何也曰此气质之异而性则同也生而知者
 生而神灵不待教而于此无不知也安而行者安于 …… (第 32b 页)
 质纯粹天理浑然无所亏丧者也学而知者有所不
 知则学以知之虽非生知而不待困也利而行者真
 知其利而必 行之
虽有未安而不待勉也此得清之
 多而未能无蔽得粹之多而未能无杂天理少失而
 能亟反之者也困而知者生而不 (第 33a 页)
明学而未达困心
 衡虑而后知之者也勉强而行者不获所安未知其
 利勉力强矫而 行之
者也此则昏蔽驳杂天理几亡 …… (第 33a 页)
 知则不足以知事之是非无仁则不能行知无勇则
 不能果敢而行三者皆人之性内得于心谓之德可
 以通行于天下故曰达德行此五者在乎知仁勇知
 仁勇三者 行之
在乎至诚一者至诚也困者临事不
 通之辞安行者从容中道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利而 (第 34b 页)
行之
者谓不由中有所利 (第 34b 页)
行之
(第 34b 页)
行之
者 …… (第 34b 页)
 严陵方氏曰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即此知之事也孟子曰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即此 行之
事 …… (第 36a 页)
 五品通天下所共由者也知其至谓之知至其至谓
 之仁力其至谓之勇是知仁勇所以得夫吾心者也
 通天下而共得之故谓之达德得之之要在诚其身
 故曰所以 行之
者一知者知吾之有是达德达道也
 行者行吾之达德达道也尝试观之童孩之良能则
 生知安行不独于圣人而得也 …… (第 38b 页)
 推之人推之国家推之天下无不在此其道不既要
 矣乎若夫由知仁勇而行道自尔达无所事乎推矣
 晏氏曰说者皆以 行之
者三为知仁勇 (第 39b 页)
行之
者一为
 至诚非也为是说者盖泥夫经言知仁勇断于 (第 39b 页)
行之
 
者三之后故遂 (第 39b 页)
行之
者三为知仁勇则似之矣奈
 何 (第 39b 页)
行之
者一之后即无一言以及至诚讵可便指 …… (第 39b 页)
 天下之所共由故曰达道知仁勇之三者天下之所
 同得故曰达德达道之五者君臣之道行于朝廷父
 子夫妇昆弟之道行于闺门朋友之道行于乡党推
 而 行之
大槩有三矣此非行之者三乎达德之三者
 知之德则不惑仁之德则不忧勇之德则不惧三者
 虽不同其归于修身则 …… (第 40a 页)
 于文下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

 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以是见之也知之者存乎智
  行之
者存乎仁是是非非之谓智爱人利物之谓仁
 智之所知虽有顿渐及其能辨是与非则一而已故
 曰及其知之一也仁 …… (第 40b 页)
 利物则一而已故曰及其成功一也知者所以穷理
 好学之人虽未能穷理而亦庶几于明理故曰近乎
 知仁者为道则远力 行之
人虽未必能极而亦庶几
 于致远故曰近乎仁勇者所以为义知耻之人虽未 …… (第 40b 页)
 体而目明足健然后可以行路而至于远仁为体而

 知明勇决然后可以行道而至于圣所以 行之
者三
 即此知仁勇之谓也所以 (第 41b 页)
行之
者一何也一者本心
 之实理也理该万殊皆同一本故总谓之一也达道
 五一一皆有实理无实理则非道也达德三一 (第 41b 页)
一皆
 有实理无实理则非德也道有五名而实理则一德
 有三名而实理则一所以 行之
者一即实理是也何
 以见实理之为一也天命之性即理之所在也人之
 才质虽有知愚贤不肖之殊而天命之性未尝 …… (第 41b 页)
 当仁臣之当敬子之当孝父之当慈未必不昧其所

 以然知虽及之而仁不能守仁虽能守而勇不能断
 则于当 行之
理或夺于私欲或蔽于利害以至灭天
 常而败人纪者多矣故曰所以 (第 42b 页)
行之
者三德虽人所
 同得然或勉强焉或矫饰焉则知出于数术仁流于
 姑息勇过于彊暴而德非其德矣故 (第 42b 页)
行之
必本于诚
 一者诚也三者皆真实而无妄是之谓诚德至于诚
 则以之为君必尽君道以之为臣必尽臣道处夫妇
  …… (第 42b 页)
 仁而勇特中人以下之事岂夫子意欤

 钱塘于氏曰谓所以 行之
者一非止以此一行知仁
 勇三者乃谓知仁勇三者行于达道亦此诚之一有
 以为之也此穷源反本之论
 新定顾 (第 44b 页)
氏曰上言致知人君之先务下文遂具陈知
 天理之说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妇曰
 昆弟曰朋友之交通行于天下惟此五者也所以
 之
者三有德则道行无德则道废曰知则知乎此理
 者也曰仁则行乎此理者也曰勇则果断于有行者 (第 44b 页)
 也通于天下之谓达得于中之谓德所以 行之
者一
 也上文之所谓天三德之行天理之运动也因又推
 明致知力 (第 45a 页)
行之
说致知一也有生而知有学而知有
 困而知力行一也有安而行有利而行有勉强而行
 禀资有卑高造道有难易及其 …… (第 45a 页)
 施氏曰可以由之一身不可与天下共由非达道可
 以得之一身不可与天下同得非达德知者不惑则
 明足以见之仁者不忧则静足以守之勇者不惧则
 动足以 行之
所以行五者必以知仁勇是不以天废 (第 46a 页)
 所故以七教兴举其民使之皆得其所也淫谓过奢
 侈故以八政禁令之事以防淫淫过之失贵贱同有
 故不云民道履蹈而行谓齐一所 行之道
以同国之
 风俗敬养耆老所以致恭孝之心哀恤孤独所以逮
 及不足谓以思意逮及之不足则孤独者也尊上贤
  …… (第 1b 页)
 训云掌道方慝以诏辟忌注云方慝四方言语所恶
 是也 陈氏浩曰周官大史典历代礼仪之籍国有
 礼事则豫执简策记载所当 行之
礼仪并奉所当知
 之讳恶以进天子重其事故齐戒以受其谏谏犹教 (第 45b 页)
 大濩周曰大武礼乐志云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
 与乐纬不同其馀无异名曰六英者宋均注云为六
 合之英华五茎者能为五 行之道
立根茎也 孔氏
 颖达曰案司乐注云汤德能使天下得其所是其德
 也元命包曰汤之时民乐其救之于患害故曰濩 …… (第 6a 页)
 节奏容仪发动也 孔氏颖达曰人之歌曲清洁显
 明以象天钟鼓铿锵宽广壮大以象地终于羽始于
 宫象四时变化终而复始也舞者周匝回环象风雨
 之回复五 行之
色谓 (第 32b 页)
行之
声宫商角徵羽相应成 …… (第 32b 页)
 羽为物足以致用夫然则各得其所不相陵犯而无
 惉懘之音矣八风象八卦也其所以拟而遂之者八
 音所以节而 行之
者八佾之舞而已盖主朔易者坎
 也故其音革其风广莫为果蓏者艮也故其音匏其
 风融震为竹故其音竹其风明庶 …… (第 34a 页)
 文作于春夏而成于秋冬相生所以相成相剋所以
 相治故曰成文而不乱律十有二宫以应岁十有二
 月合而为四时四时分而为八节八节 行之
以八风 …… (第 35b 页)
 也凡此皆百度得数而有常不变也言百者亦举其

 成数耳 应氏镛曰合之象两仪分之象四时增中
 央土则为五行分以四隅则为八方五声配乎五
 之
色故各成文而不乱八音配乎八卦之风故各从
 律而不奸自一度衍之而至于百则百度各得其数
 犹八卦至于六十 …… (第 37b 页)
 旅而还归也世多违背道理武王独能乐其志意不
 违厌其仁义之道理恒以道自将也既不违厌道理
 又能备举而 行之
以利天下不私自恣己之情欲也
 情见谓武王伐纣之情见于乐也义立谓伐纣之义 …… (第 47a 页)
 正义郑氏康成曰言乐出而不反而礼有往来也自
 由也 又曰此明礼乐所由生先王有仁民之德施
 于外故为乐以章之有报本之情动于中故为礼以
  行之 
孔氏颖达曰此明礼乐之别报施不同作乐 (第 48a 页)
谥法使百代之下为人臣为人子者知尊君严
父奉亡如存不敢以轻重之意行乎其间以伤名教者

序论二天下有难 行之道
虽曰古有是道而后世终不
可行者非古有是道也后之人设是道以实之尔岂有
可行于古而不可行于今之道乎若曰臣 …… (第 37b 页)
父之得失使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大行受大名细
行受细名行生于己名生于人此真不可 行之道
也自
非伐无道诛有罪收其鲸鲵以为京观则安得有恶谥
之称乎臣以为立谥之意本为昭穆命谥之义取于尊
隆且生 (第 38a 页)
 程大昌演繁露李广传丞相李蔡得赐冢地盗取三
 顷卖之又盗取神道外壖地一亩葬其中世之言神
 道者始此又霍光茔起三土阙筑神道神道言神

 之道

 宝刻丛编汉蜀郡属国都尉王君神道在南阳题云
 汉故蜀郡属国都尉王君神道封陌案郦道元注水
 经淯水 (第 1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