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孟子類
經解類
論語類
    蕙田案此府兵简阅
唐会要卫士初置以成丁而入六十出役其家不免王
徭遂渐逃散年月渐久宿卫之数不给开元六年五月

二十七日置折冲府每年一简点十一年十一月二十
日兵部尚书张说置长从宿卫兵十万于南衙十三年
二月二十一日号彍骑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改为左
右羽林骑
文献通考自 高宗
武后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寖
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
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 …… (第 26b 页)
    蕙田案以上唐方镇之兵
唐书兵志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
北衙者禁军也初高祖以义兵起太原定天下悉罢遣
归其愿留宿卫者三万人以渭北白渠旁子弃腴田分
给之号元从禁军太宗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于北门
长上曰百骑又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领以诸卫将军
号飞骑 高宗
始取府兵越骑步射置左右羽林军武后 (第 34a 页)
    吹諠哗恐乖肃敬故不奏曲
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四年三月李靖俘突厥颉利可汗
以献 十四年十二月丁酉侯君集俘高昌王以献 高宗
本纪永徽元年九月高侃俘突厥车鼻可汗以献 (第 50b 页)
年十二月丁卯从太上皇阅武
于城西
旧唐书高祖本纪贞观八年是岁阅武于城西高祖亲
自临视劳将士而还
唐书 高宗
本纪显庆二年十一月乙巳猎于滍南壬子
讲武于新郑 …… (第 26b 页)
朝衣冠
甚盛人物亦多侯景以数千人渡江一朝瓦解武不可
黩人不可弃此之谓也
    蕙田案此事亦见新唐书 高宗
本纪及册府
    元龟
册府元龟麟德二年四月丙寅讲武于邙山之阳帝御
城北门楼以观之 …… (第 27b 页)
淮别委官 高宗
本纪建炎二年冬十月甲寅命扬州浚隍修城阅
江淮州郡水军 三年七月乙巳诏江西闽广荆湖诸
路团教峒丁枪杖手 …… (第 60b 页)
 如此则兵精而国振矣诏劄与诸路帅司措置施行
绍兴四年冬十月丁酉诏州县团教弓手土兵 五年
春正月庚申置诸州军教场选兵专习弓弩立格按试
礼志绍兴五年正月始御射殿阅诸班直殿前司诸军

指教使臣亲从宿卫亲兵并提辖部押亲兵使臣射射
共一千二百六十人每六十人作一拨遂诏户部支金
千两付枢密院激赏库充犒用三月御射殿阅等子赵
青等五十人角力转资支赐钱银有差八月御射殿阅
广东路经略司解发到韶州士庶子弟陈裕试神臂弓
特补进武校尉赐紫罗穿衫银束带差充本路经略司
指使 高宗
本纪绍兴十四年十一月甲子复内教即禁中阅 …… (第 61b 页)
差自是岁以冬月行之号曰冬教
兵志二十四年臣僚言州郡禁卒远方纵弛多不训练
春秋教阅临时备数乞申严旧制 高宗
本纪绍兴三十年秋七月甲申诏诸路帅司春秋
教阅禁兵弓弩手 三十一年五月壬辰选两浙江东
福建诸州禁军弓弩 (第 62a 页)
 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
 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褚亮传高祖猎亲格虎亮恳愊致谏帝礼纳其言
唐书 高宗
本纪显庆二年十一月乙巳猎于滍南壬子
讲武于新郑 五年十二月辛未猎于安乐川
龙朔元年十月丁卯猎于陆浑戊 (第 26a 页)
辰猎于非山
旧唐书 高宗
本纪总章二年九月己亥发自九成宫壬 (第 26a 页)
寅停华林顿大蒐于岐
唐书 高宗
本纪咸亨二年十二月癸酉猎于昆阳 四
年闰五月丁卯禁作簺捕鱼营圈取兽者
上元元年十一月乙酉猎于华山回武 (第 26b 页)
    能备载云
通典元嘉中三吴水潦谷贵人饥彭城王义康立议以
东土灾荒人凋谷踊富商蓄米日成其价宜班下所在
隐其虚实令积蓄之家听留一年储馀皆敕使籴货为
制平价此所谓常道行于百代权宜用于一时也
周书武帝本纪建德三年正月诏以往岁年谷不登民

多乏绝令公卿道俗凡有贮积粟麦者皆准口听留
以外尽粜
旧唐书 高宗
本纪永徽六年八月大雨道路不通京
师米价暴贵出仓粟粜之
永隆元年十一月洛州饥减价出粜以救饥人
册府元龟 (第 29a 页)
 明为适孙亦期之意也适孙为祖父后服与子同
 (顾氏炎武曰冢子身之副也家无二主亦无二副故/有适子者无适孙 唐高宗
有太子而复立太孙非矣) (第 15b 页)
 敬也吾其可以不之敬乎若慢之是慢吾父母也推
 类而长莫不皆然若晋武惑冯紞之谗不思太后之
 言而疏齐王攸 唐高宗
溺武氏之宠不念太宗顾托 (第 15b 页)
 益亡又进则民让善怨益亡则不争不足言矣民让

 善则忘怨不足言矣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云三年无改于
父之道可谓孝矣 高宗
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欢子云
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诗云孝子不

 郑氏曰弛犹弃忘也孝子不藏 (第 3b 页)
识父母之过无改于
 父之道不以己善駮亲之过也 高宗
殷王武丁也名
 篇在尚书三年不言有父小乙丧之时也欢当为欢 (第 3b 页)
 动于中则达乎面目见乎四体况天地之广大国家
 之盛衰其有不见乎故问之蓍龟而蓍龟动以应候
 乎四体而四体动以知祸福善恶各以物至如 高宗
 
之梦文王之卜神降于虢星入于秦皆其物也故曰
 至诚如神神即诚也不可以行至疾速言之
 河南尹氏曰嵩前有董 (第 26a 页)
 权者反经而合道也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圣

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
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书曰 高宗
谅闇三年不言善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礼何以独善之
也曰 (第 34b 页)
高宗
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贤王也继世即位而慈
良于丧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礼废而复起故善之善
之故载之书中而高之故 (第 34b 页)
 何异于知人之有形色貌象而不知有心君之尊也
 况又附以纬书如北辰曜魄宝之类尤为不经且郑
 注周礼昊天上帝谓即 天皇大帝
又析月令皇天为 (第 17b 页)
 其同也圣人之意其在兹乎 陈氏祥道曰郑氏之
 徒谓四圭之玉黄钟大吕之乐夏正以祀感生帝于
 南郊苍璧之玉六变之乐冬日至礼 天皇大帝
在北 (第 7a 页)
 极者于圜丘 天皇大帝
曜魄宝也五帝太微之帝也
 分郊与丘以异其祀别四帝与感生帝以异其礼王
 肃尝攻之矣然肃合郊丘而一之则是 (第 7b 页)
 善则称亲之义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
父之道可谓孝矣 高宗
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欢
 正义郑氏康成曰弛犹弃忘也孝子不藏记父母之
 过无改不以巳善驳亲之过 (第 20b 页)
高宗
殷王武丁也名篇
 在尚书(孔疏案其惟不言在尚书说命篇言乃欢在/无逸篇郑不见古文尚书见尚书序有高宗) (第 20b 页)
 (大夫同明矣公之昆弟不继祖祢者也而其服乃若/是则所谓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者其不能无误乎)
 (顾炎武日知录冢子身之副贰也家无二主亦无二嗣/故有适子者无适孙 唐高宗
有太子而复立太孙非矣)
丧服小记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注尊先祖之正/体不二其统也)
(言不继 …… (第 41a 页)
 (二重乃得遂长子之服然则父必连祖而后重乎且/礼言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而我必曰继祢之适子)
 (亦不得为长子三年其义又何居乎此皆吾所谓立/说之未善者也若郑玄谯周则可以 为善
矣玄之注)
 (丧服传曰庶子者为父后者之弟也小记兼祢此专/言祖容祖祢共庙由此则小记之文与丧服传大传) (第 45a 页)
已死者伤见生者十亡八九
则孝礼颓焉民人则生理罢焉王家则国事紊焉又闻
周公无逸篇述殷王中宗享国七十五年 高宗
享国五
十九年祖甲享国三十三年自时厥后惟耽乐之从或 …… (第 33b 页)
 (无用诚皆至/切之议也)
 (何孟春曰古者父在为母期武后始令同父三年开/元五年卢履冰以为非是田再思曰 高宗
实行之著)
 (令已久何必乖先帝之旨阂人子之情使与伯叔母/姑姊妹同履冰谓武后阴储篡谋升齐抗斩乘陵唐) …… (第 35b 页)
 (练冠縓缘既葬除之疑当时此礼已废或已葬而未/忍即除故请之故云庶母无服者非也抑三年之丧)

 (达乎天子窃更有疑乎今日朝廷之丧服也子张云/书云 高宗
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 (第 37b 页)
高宗
古)
 (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三年曾申曰/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达故窃有疑)
 ( (第 37b 页)
弥多会礼之家名为聚讼宁有定哉而父在为母三年
传之已踰二纪出自 高宗
大帝之代不从则天皇后之
朝大帝御极之辰中宫献书之日往时参议将可施行
编之于格服之已久前主所是疏而为律 (第 37a 页)
 (子者何服以见何情以处乎理有所不可也抑其子/之服于期而申其父之不娶于三年圣人所以损益)
 (百世而不可/改者精矣)
  唐高宗
加至齐衰三年开元礼政和礼书仪家礼明
 集礼因之孝慈录改为斩衰会典今律文因之
丧服妻(敖继公曰下章传曰 (第 5b 页)
 (谓不世出之贤君而裴傅之徒固陋/庸臣习常玩故不能将顺其美惜哉)
宋书周朗传世祖即位朗上书曰三年之丧天下之达
丧以其哀并衷出故制同外兴日久均痛故愈迟齐典
汉氏节其臣则可矣薄其子则乱也云何使衰苴之容
尽呜号之音息夫佩玉启旒深情弗忍冕珠视朝不亦

甚乎凡法有变于古而刻于情则莫能顺焉至乎败于
礼而安于身必遽而奉之何乃厚于恶薄于善与今陛
下以大孝始基宜反斯谬
旧唐书高祖本纪高祖崩遗诏丧事一依汉制
贞观政要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人情之至痛者
莫过乎丧礼也故孔子云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天
子达于庶人一也又曰何必 高宗
古之人皆然近代帝
王遂行汉仪以日易月之制甚乖于礼典朕昨见徐干 (第 17b 页)
(故以昭穆父祖为喻宁曰即之于传则无以知其然若/引左氏以释此传则义虽有似而于文不辨 高宗
殷之)
(贤主犹祭丰于祢以致雉雊之变然后率修常礼/文公颠倒祖考固不足多怪矣亲谓僖祖谓庄)逆祀
则是无 (第 30a 页)
    而言也降及后世犹然故晋惠于悯怀亦行
    此礼至齐则降为期服不知何人创为此礼
    而后世遂因之不革亦礼之一变也
唐书三宗诸子传 高宗太子
弘上元二年薨诏谥为孝
敬皇帝百官从权制三十六日释服 (第 1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