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其学实出于其曾祖信伯先生帖中所谓先著作
  是也故西山真先生特与之游他如魏参政了翁
  游丞相似杜丞相范王侍制遂亦尝举荐陵阳
  侍郎心传
因谓其所交皆天下正人然则此帖岂
  非其一左验也哉惟颙其善藏之吴宽谨题 …… (第 2b 页)
  西山先生书似草草作谛观之乃非草草者虽不
  用晋人笔法而亦不出于法之外岂胸次高故落
  笔便自不同邪然南渡诸公如魏鹤山 李心传

  弟书亦往往相类岂亦习尚使然耶宋之书法至
  是又一变也王鏊
 洪咨夔
 洪舜俞道场诗并札卷( (第 3a 页)
 黄氏日抄卷三十七    宋 黄震 撰
 读本朝诸儒理学书(五/)
  晦庵语类(一/)
   语类 李心传
初稡三十三家为语录刻本池州史公说得黄
士毅语类增多池本三十八家刻之蜀蜀兵火史之弟
敏叔护其本寘鄂州洪 (第 1a 页)
 虞允文(仁寿人七岁能属文绍兴间第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金人入寇允文为督视府)

(参谋激诸将力战败金人于采石孝宗时拜相封雍国公卒谥忠肃出将入相垂二十年孜孜)


(忠勤所著有诗文奏议等集数十卷)

 虞刚蕳(允文孙兄弟八人皆好脩而刚简最知名尝与魏了翁范仲黼 李心传
辈讲学蜀东门外)

(得程朱微旨著易书论语说以发明其义蜀人师尊之嘉定中召不至子㠭知连州亦以文学) (第 5b 页)
 曾极(字景建滂子志气豪放声名四起朱晦翁得其书及诗大异之书往来深期之谓其文似老苏)

(父子雁湖李公南塘赵公相与赓酬最多尝以诗语涉谤讪得罪谪道州卒于其所 李公心传)


(为言曾极久斥可念孝宗曰非为江湖集耶后有旨归葬所为文有春陵小雅金陵百咏)
 曾光庭(吉水人仕为永州东安簿靖康之难勒兵勤王会徽钦北狩列表劝进高宗立光庭不愿)

(受赏) (第 12a 页)
 李道传(性传弟读程氏书玩索义理至忘寝食擢庆元初进士累官著作郎历知果州致仕卒谥)


(文节道传笃于践履气节卓然于经史未有论著曰学未至不敢于诗文未尝苟作曰学未至)


(不暇居官以惠利为本江东人久而思焉)

  李心传(道传弟庆元初闭户著书以荐赐进士为史馆校勘修中兴四朝帝纪后迁著作郎诏重)

(修十三朝会要书成迁工部侍郎未几致仕心传有史才所著有高宗系年录学易编诵诗训)


(春秋考礼辩读史考及诗文共数百卷)
 李璧(焘第三子日诵万馀言举进士为正字宁宗时累官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后谪抚州又起)

(知遂宁府 (第 35a 页)
 李心传(道传弟庆元初闭户著书以荐赐进士为史馆校勘修中兴四朝帝纪后迁著作郎诏重)

(修十三朝会要书成迁工部侍郎未几致仕 心传
有史才所著有高宗系年录学易编诵诗训)


(春秋考礼辩读史考及诗文共数百卷)

 李璧(焘第三子日诵 (第 35a 页)
  水而出井之象君子观井之象法井之德以劳徕

  其民而劝勉以相助之道 李氏心传
曰劝相即相
  友相助相扶持之意与程子劳徕劝勉之说正相
  发明以见人君之养民者不穷亦犹井之养民者 …… (第 24a 页)
  二之能居顺不害也艮之吉在上九之能敦以厚

  终也君子通 微之
思亦在乎顺之厚之而已项氏
  安世以为思不出位唯上九一爻可以当之则笃
  厚意尤为深切气不翕聚则无以 …… (第 41b 页)
  程子曰二柔在内中虚为诚之象二刚得上下体
  之中中实为孚之象
  (臣/)谨按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性命精 微之
旨具载
  于中而六十四卦独不言诚者何也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在人成性无非此真实之理所弥纶而贯 (第 75a 页)
   轩珍藏记苍岩子蕉林居士提举淮南东路常
   平(二字/漫漶)之印淮南东路转运副使印日华李君
   实鉴定泰安州印诸印后 李心传
跋云赵京兆
   所藏此轴奇伟特甚以岁月验之盖苏公元符 …… (第 36b 页)
   如此岂待百年而后定耶若夫笔老墨秀挟海
   上风涛之气以平生所见论之当为海内苏书
   第一绍定癸巳岁九月七日陵阳 李心传
谨书
   后有成纪李氏一印又王遂题云天一生兮上
   浮羽人俟兮丹邱溯儋耳兮东注夹昆崙兮倒
    …… (第 37a 页)
   靖国元年辛巳五月至毗陵六月因疾告老以
   本官致仕七月廿八日遂薨公之书是赋时年
   已六十有五距其薨仅隔一岁实为晚年之笔
    李侍郎微之
谓其笔老墨秀挟海上风涛之气
   当为海内苏书第一诚知言也哉濂尝见漳水 (第 39b 页)
   著作是也故西山真先生特与之游他如魏参
   政了翁游丞相似杜丞相范王待制遂亦尝举
   荐陵阳 李侍郎心传
因谓其所交皆天下正人
   然则此帖岂非其一左證也哉惟颙其善藏之
   吴宽谨题下有阿尔喜普之印东平 (第 7b 页)
 (续/)五代明元历(王处/讷)万分历 蜀永昌历(胡秀/材)正象
 历(亦蜀/人作)南唐齐政历(陈威/勋)五代显德钦天历(王/朴)
历五十变 (李心传
朝/野杂记)
 黄帝至秦历凡七变 汉四百年历凡四变 魏晋
 迄隋历十六变(后魏后周/六历不预)唐三百 (第 7a 页)
 埙并列实录院既禁野史又罪李光小史自谓国史
 可徵而天下无复敢立私议者孰意李焘起双流作
 百官表桧遣人谕意欲一通问而不可得 李心传

 脩高孝光宁实录于理宗朝故今所书桧恶如许必
 非当时三世所作史矣呜呼公论之在天下不能一
 日废也 (第 43a 页)
  隆兴三年以寝殿在净明寺易安斋去青城稍远乃徙
寺之旧熙成殿于端诚殿后以充寝殿 紫阳方氏曰
此用咸淳临安志修有会要续会要李焘续通鉴长编 李心传
高孝系年要录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国史仁宗
英宗两朝国史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陈均皇
朝备要皆可详考偶客 (第 25a 页)
一恐无此理此乃郑玄因考工记
匠人九夫为井有沟洫浍而生此论学者不读注与疏
不知先儒并不曾讲此旁加之说惟 李心传
不然考工
(第 12b 页)
心传
亦不信此不可不疑也(正义方里为井沟广四尺深四尺方十里为成
洫广八尺深八尺治沟者皆不出税独言治沟者总在 ……
(第 12b 页)
乡遂之贡法都鄙之助法皆有榖粟所云九榖指何地
乎山泽之材则通天下而言岂止于畿内乎他鹘突舛
忤尚多有之 李心传
三礼辨辟之不一此不可不疑也
后郑注井邑丘甸县都曰井田之法备于成周今谓之
都者食采地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 …… (第 17a 页)
百亩却只助耕公田八十亩比贡法乃是什
一之一不知刘歆周礼如何于载师妄说一法甸稍县
都皆无过十二全不可晓 (李心传
亦强说不通)

  一周礼先郑后郑不同处不可胜算后郑注礼记仪礼
自为舛异说多不合取 (第 25b 页)
李心传
三礼辨标出其尤不然


  一史记秦纪不书初行钱见班固汉明帝时古秦纪六 …… (第 25b 页)
  一三夫为屋康成以为三三相任如今一家右邻左邻
相保任也井田如此乡遂不井康成亦谓三三相任且
以一户南向论之左邻为东家右邻为西家左邻之东
又有东家则为左邻西家则左邻之右邻矣循绕交加
井田乡遂田之法古人如此详密不患迁移至如比闾

族党则又今之五家一甲相似然今又无二十五家为
闾以上之法也

  一井田之法 李心传
以为今世不可行老泉之论详矣
决是不可复行

  一司马迁史记常不满于汉以为不能复古班固汉书
如百官表 …… (第 26b 页)
  一后郑多以齐田穰苴司马法兵法注周礼又以汉制
揣度比拟回所不取 李秀岩
曰井田之制八与四也八
谓八家同井九井中有公田四谓四井为邑三十六井
四邑为丘百四十四井丘四为甸五百七十 (第 27b 页)
六井四县
为都二千三百四井也郑玄谓旁加十里成一同提封
万井恐不可信九千二百一十六井乡遂之数则五与
四也五谓五家为比五比为闾而中有四闾为族五家
为邻五邻为里而中有四里为都起军则五人为伍五

伍为两而中有四两为卒也司马法则三与十也三为
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两百亩十取一也三者
皆不同郑玄浑而言之无所分别以此推之乡遂无井
田则五家受田五百亩五五相保以纳贡税乎加以菜
则有一家三百亩者一家二百亩者一家一百亩五十
亩者诸侯之国之地必一国三倍而后可立国

  一 李秀岩
谓管仲作内政缠兵籍始悉取公田以授民
一都之间殆增千卒矣回谓此乃管仲初改周制以一 (第 28a 页)
井九百亩之田为九家废中间公田公庐舍而九家各
取什一之租旧只有公田八十亩之入今则有九十亩
之入又多一夫甚于鲁宣公之税亩矣春秋不书齐桓
公时事不入于鲁史也晋作州兵鲁作丘甲郑作丘赋
皆自管仲始至于商君决裂无馀皆管仲之罪 秀岩

一都殆增千卒盖二千三百四井所取即司马法候算
康成旁加十里四都为同提封万井 (第 28b 页)
秀岩
大不然之

  右再书十条可损益者事物之变不可损益者道理 (第 28b 页)
也以血祭祀社
稷五岳与狸沈副辜(副事逼反)皆杀牲也享先王之礼各为
六而肆献祼馈食礿祠尝烝其说文而繁至 李心传

礼器此章则谓郊血上帝全脀而不献腥楚语谓之全
脀然回已书在先通典祭先燔柴则焚牲焚玉币矣始
迎尸入牲 (第 26b 页)
荐血腥爓熟 心传
果何见而谓祭天不献腥
乎祭天七献有尸有配一全脀焚之而已则不亦简乎 …… (第 26b 页)

心传
史学其于经耻其未读丙子年取九经一读之不
两日遍一经二经三经书其所读之大纲三礼辨其一
也回谓 (第 27a 页)
心传
之学走马看锦非所谓沉潜乎训义反覆
乎句读者也学易尤疏卤易之为书可取程朱二家及
其先君子隆山之说一质而 …… (第 27a 页)

心传
以为陈馔于奥乃特牲少牢迎尸坐之于奥之礼
(第 27b 页)
心传
以为旧说非是回则 (第 27b 页)
心传
说多非是

  附论专席受酢为苟敬大飨诸侯相飨三献之介
诸侯使仪礼有苟敬之文

  大飨君三重席而酢 …… (第 27b 页)
  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殽肉豆郑司农注羞进也
羊肆体荐全脀也羊殽体解节折也肉豆者切肉也玄
谓肆读为剃羊剃者所谓豚解也 紫阳方氏曰正义
从后郑非也郊禘之事有全脀康成以禘为祭天非之
尤者故一非而百非郊祭天者全脀禘宗庙大祭有全

脀其全体也康成以豚解训全脀亦非也先郑读羊肆
之音为肆陈之肆又音赐康成以为羊剃音剔意谓祭
而用羊非祭天殊不知宗庙之礼有牛有羊有豕以禘
为祭天既非矣又疑祭天不用羊故非之又非 李心传
引王安石肆其体而进之未知其从何音何义 (第 29a 页)
心传

天子宗庙之祭腥其俎不害于全脀熟其殽然后体解
为二十一回谓如此则全脀一牛一羊一豕也体解二
十一又一 …… (第 29a 页)
一犊后乃迎尸入牲别用何犊 心传
兼取全脀体解且
姑以羊言之荐腥者一全脀之羊乎荐熟者一体解之
羊乎先郑一说后郑一说王介甫一说 (第 29b 页)
李心传
又一说
学者详之然回欲从先郑但一疑二羊而二用乎二羊
而各腥各熟乎 小子又曰而掌珥于社稷祈于五祀
凡沈 …… (第 29b 页)
禳去之衈而
志反衅邦器谓礼乐之器及祭器杂记曰宗庙之器成
则衅以豭豚 紫阳方氏曰刏衈之说后郑用衅法解 李心传
不从祈字为刏则衅与否何从回谓亦不足较
矣衅钟以牛齐宣欲以易羊则古者牛羊豭豚鸡之血
皆可以衅后世废其礼 …… (第 30a 页)
  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祭祀割羊牲登其首凡祈珥
共其羊牲宾客共其法羊凡沈辜侯禳衅积共其羊牲

若牧人无牲则受布于司马使其贾买牲而共之 紫
阳方氏曰王介甫谓饰羔雁以缋乃贽见之礼非祭祀
之事 李心传
衣文绣之说事出庄子恐先王不然匈奴
谷量牛马不言羊可知也王者有天下十二闲之马仅
三千馀匹官吏牧圉养之者 …… (第 31b 页)
  秋官犬人掌犬牲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瘗亦如之
凡刏珥沈辜用駹可也凡相犬牵犬者属焉掌其政治郑
司农伏谓伏犬以王车轹之瘗祭地曰瘗埋也 正义
已祭祀共犬牲犬是金畜故五行传云二曰言言之不
从则有犬祸故连类在此犬有两义按说卦艮为狗艮
卦在丑艮为止以能吠守止人则属艮以能言则属兑
兑为言故也 李心传
体全曰牷伏軷祭也生民曰取羝 (第 32b 页)
则膳夫为主人今孔氏论享谓主君亲献宾
宾亲酢主君乃诸侯飨异国卿之礼推而上之天子之
享来朝者果不设主人乎 李心传
三礼辨谓燕饮酒则
膳夫为主飨则王自主之语在大宗伯职回以大宗伯
职考之以宾礼亲邦国之下正文与注中并无王 …… (第 21b 页)
不亲为主则不知 李心传
所谓飨则王自主之语在宗
伯者果何所据乎有大宗伯大宾客则摄而载祼之文 (第 22b 页)
李心传
所谓检索不见其语孔氏所谓飨时主君亲献
宾宾亲酢主君亦不知何所据也

  飨燕食酒主人之疑

  紫阳 (第 22b 页)
方氏曰飨礼酒不敢饮未见谁为主人周礼有大
宗伯摄祼燕礼酒成礼而爵无算王膳夫为主侯宰夫
为主食礼设酒于觯不饮不设主人郑氏以礼酒为飨

燕之酒王光远王介甫皆以为礼酒飨也饮酒燕也
心传
引春秋传曰公当飨卿当燕王室之礼也 (第 23a 页)
心传

由是言之飨燕皆谓之礼不得分而为二矣回疑文王
时未有天下鹿鸣以下二十二诗有文王燕飨之诗有
武王成王 (第 23a 页)
之形如豆容四升面径尺柄尺亦云叔
孙通所作周之笾豆不可得知叔孙通以意为之故又
曰叔孙通制礼器汉书所无也 李心传
曰曾子曰笾豆
之事则有司存后世礼文放逸官失其方为君子者则
亦当讲求古制脩其礼物以授有司盖不容略也然则 …… (第 9a 页)
酢酱皆是苦盐 李心传
谓之颗盐西北有之回至草地
达人见惠曾食而今教化平章往为奉御过回家见此
物嗔不合擅藏御膳散盐今淮浙闽广 (第 9b 页)
皆散失无馀宋末惟直斋陈氏书最多至
五万一千八百馀卷且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后
亦散失于兵火至于蜀中三 李秀岩
东窗凤山三族号 (第 34a 页)
书惟视笔法精神朕得王献之洛神赋九行
置之几閒日阅数十过觉于书有所得又云学书必以
钟王为法然后出入变化 李心传
以谓思陵本敩黄庭
坚书后以伪豫遣能黄庭坚书者为閒改从右军或云 (第 5b 页)
  世撰而其子椿裒次之名世字元亚临川人
    祖孝甫见宋史隐逸传即原序所称文昌先
    生者是也 李心传
系年要录称绍兴三年十
    月诏抚州进士邓名世赴行在以御史刘大
    中之荐也四年三月乙亥上此书 (第 28b 页)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PROPERTY: JUAN 自序

居易录自序
古书目录经史子集外厥有说部盖子之属也庄列诸
书为洞冥搜神之祖亦史之属也左传史汉所纪述识
小者钩纂剪截其足以广异闻者亦多矣刘歆西京杂
记二万许言葛稚川以为汉书所不取故知说者史之
别也唐四库书乙部史之类十三有故事杂记丙部子
之类十七有小说家此例之较然者也六朝已来代有
之尤莫甚于唐宋唐人好为浮诞艳异之说宋人则详

于朝章国故前言往行史家往往取裁焉如王明清挥
尘三录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之属是也予自束
发好读史传旁及说部闻有古本为类书家所不及收
者必展转借录老而不衰二十 (第 3b 页)

李心传伯微
撰编首有国史院劄子行下隆州宣取高
宗系年要录指挥孝宗光宗两朝系年要录指挥公牒
三通 (第 14a 页)
心传
自序二通此书于宋南渡后朝章国故大纲
细目粲然悉备史家巨擘也
龙泉叶绍翁四朝见闻录自甲集迄戊集亦纂述南 (第 1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