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射,兼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曰肃。鄘彊直无私,与杨凭、穆质、许孟容、 王仲舒
友善,皆以气自任。而鄘当官,以峭法操下,所至称治。猛决少恩,在淮南七年,其生杀禽擿,多委军吏,而参佐
则吏得为非。四方闻者,或以朝廷为乏士,要重之司,不宜久废。帝曰:非不知卿之劳,但择如卿者未得其人耳。 《王仲舒
传》: 仲舒
为苏州刺史。穆宗立,每言 仲舒
之文可思,最宜为诰,有古风。诏为中书舍人。既至,视同列率新进少年,居不乐,曰:岂可复治笔砚于其间哉。
故事密上,毋得群诣殿门请对。且伏閤上疏,岂非故事,今遽绝之,则国家复有大事,谁敢旅进而言者。昔唐阳城 王仲舒
伏閤雪陆贽,崔元亮叩殿陛理宋申锡,前史以为美事。今陛下未忍废黜皇后,而两府列状议降为妃,谏官、御史,
窥其际。及裴延龄诬逐陆贽、张滂、李充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 拾遗王仲舒
守延英閤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谊,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励。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
朱脩之
按《宋书本传》:脩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脩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 王弘中
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脩之戍滑台,为卤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
弘正      韩充
  刘昌裔      郑权
  马总       孔戣
  崔倰        王仲舒
  崔弘礼      卢士玫
  薛平       崔郾
  卢弘宣      高瑀
  杨元卿   ……倰党与盛,有司不敢名其罪。出为凤翔节度使。踰年,徙河南尹。以户部尚书致仕,卒,赠太子少保,谥曰肃。 王仲舒
按《唐书本传》: 仲舒,
字弘中,并州祁人。少客江南,与梁肃、杨凭游,有文称。贞元中,贤良方正高第,拜左拾遗。德宗欲相裴延龄,与阳城交章言不可。后入阁,帝顾宰相指曰:是岂 王仲舒
耶。俄改右补阙,迁礼部考功员外郎。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坐累为连州司户参军,再徙荆南节度参谋。元和初,召为吏部员外郎,未几,知制诰。杨凭得罪斥去,无敢过其家, 仲舒
屡存之。将直凭冤,贬峡州刺史,母丧解。服除,为婺州刺史。州疫旱,人徙死几空;居五年,里闾增完,就加金紫服。徙苏州。堤松江为路,变屋瓦,绝火灾,赋调尝与民为期,不扰自办。穆宗立,每言 仲舒
之文可思,最宜为诰,有古风。召为中书舍人。既至,视同列率新进少年,居不乐,曰:岂可复治笔研于其间哉。 ……得治之,不自愧。宰相闻之,除江西观察使。初,江西榷酒利多他州十八,民私酿,岁扺死不绝,榖数斛易斗酒。 仲舒
罢酤钱九十万。吏坐失官息钱五十万,悉产不能偿, 仲舒
焚簿书,脱械不问。水旱,民赋不入,叹曰:我当减燕乐他用可乎。为出钱二千万代之。有为佛老法、兴浮屠祠屋者,皆驱出境。卒于官,年六十二,赠左散骑常侍,谥曰成。 仲舒
尚义概,所居急民废置,自为科条,初若烦密,久皆称其便。
崔弘礼
按《唐书本传》:弘礼,字从周,系出博 ……张仲武
按《唐书本传》:仲武,范阳人。通《左氏春秋》。会昌初,为雄武军使。行泰杀元忠,宰相李德裕计:河朔请帅,皆报下太速,故军得以安,若少须下,且有变。帝许之,未报,果为绛所杀,复诱其军以请,亦置未报。是时,回鹘为黠戛斯所破,乌介可汗托天德塞上,而仲武遣其属吴 仲舒
入朝,请以本军击回鹘。德裕因问北方事, 仲舒
曰:行泰、绛皆游客,人心不附。仲武,旧将张光朝子,年五十馀,通书,习戎事,性忠义,愿归款朝廷旧矣。德
郑儋尚书谢河东节度使表 令狐楚
  河阳节度使谢上表      前人
  为荆南节度使谢恩表     王仲舒
  与鄂州柳中丞书       韩愈
  为杜司徒让淮南立去思碑表 刘禹锡
  岭南节度飨军堂记   ……宗,而指期仰观众星俟拱辰。而何日所守有限不获,指阙辞让无任感激攀恋涕咽之至。
《为荆南节度使谢恩表》 王仲舒
臣某言:中使某至奉三月二十五日敕除臣江陵尹兼御史大夫荆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者如纶炳然,中天而下伏读,
佑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夏州刺史,充夏绥银宥节度使,代李听。以听为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朔方灵盐节度使。以 中书舍人王仲舒
为洪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江西观察使。己卯,放京兆府今年夏青苗钱八万三千五百六十贯,宣委令狐楚,以楚山
以留云名,岂有他哉。或曰:晦冥之朝,风雨之夕,云气往往停留其上。故得名。云:嗟夫江山亭榭,非人不传。 唐王弘中,
在连山僧景常建。亭以供游息,而燕喜之名载诸简册。宋欧阳永叔守滁阳,僧智仙筑亭,以备宴游赏,而醉翁之名
重建因名。
仙泾桥 在府城外袁家浜金兵入吴,袁氏仆藏幼主不死故名。
宝带桥 在府城外去郡东南十五里, 唐王仲舒
捐带助费故名。宋绍定四年郡守邹应博重建。明正统间巡抚侍郎周忱修治。
尹山桥 在府城外跨运河,明天顺六
木兰堂之左,以祠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刺史。改曰三贤堂。绍兴二十八年,蒋璨重建。三十二年,洪遵益以 王仲舒
、范仲淹像、复更曰思贤堂。
瞻仪堂 在厅事东。绍兴三十一年,洪遵建。吴民俗重,太守每来者,必绘其像。
,俗传舁柩至此,雷雨暴作,明日视之,则白石掩棺成墓矣,遂号白石墓。
唐中丞王季友墓 在县槠山之南。 观察使王仲舒
墓 在集灵观北。
司空李承鼐墓 在杨子洲。
宋尚书黄畴若墓 在西沇江。
大理寺少卿范应铃墓 在丰城桂

打石潭 去州四十里。
鱼潭 去州五十里。
蛇龙潭 去州六十里。
天泽泉 按《州志》:在惠宗寺后, 王弘中
所凿,唐刻天泽泉。
蒙泉 一曰蒙池。
潮泉 按《州志》:昼夜消长,与海潮相应。在州者三沈水洞红靠坪楞
诗》、《祭马总女挐文并李于女挐墓志》、《韩弘碑》、《论孔戣致仕状》。四年甲辰正月,敬宗即位;二月,有 《王仲舒
碑》;四月,有《张彻墓志》;八月,有《孔戣墓志》。是年公没,年五十七.《行状》云:得病满百日假,既罢
 章孝标
  施肩吾      张南史
  吴勔       李约
  吴武陵      南卓
   王仲舒      
冯定
  韦昌明      令狐楚
  李商隐      温廷筠
  邵谒       费冠卿
   ……为高榻相待。南公《赠副戎》等诗曰:翱翔曾在玉京天,堕落江南路几千。从事不须轻县宰,满身犹带御炉烟。 王仲舒
按《唐书本传》: 仲舒,
字弘中,并州祁人。少客江南,与梁肃、杨凭游,有文称。贞元中,贤良方正高第,拜左拾遗。德宗欲相裴延龄,与阳城交章言不可。后入閤,帝顾宰相指曰:是岂 王仲舒
邪。俄改右补阙,迁礼部考功员外郎。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坐累为连州司户参军,再徙荆南节度参谋。元和初,召为吏部员外郎,未几,知制诰。杨凭得罪斥去,无敢过其家, 仲舒
屡存之。将直凭冤,贬峡州刺史,母丧解。服除,为婺州刺史。州疫旱,人徙死几空;居五年,里闾增完,就加金紫服。徙苏州。堤松江为路,变屋瓦,绝火灾,赋调尝与民为期,不扰自办。穆宗立,每言 仲舒
之文可思,最宜为诰,有古风。召为中书舍人。既至,视同列率新进少年,居不乐,曰:岂可复治笔研于其间哉。 ……得治之,不自愧。宰相闻之,除江西观察使。初,江西榷酒利多他州什八,民私酿,岁抵死不绝,谷数斛易斗酒。 仲舒
罢酤钱九十万。吏坐失官息钱五十万,悉产不能偿, 仲舒
焚簿书,脱械不问。水旱,民赋不入,叹曰:我当减燕乐他用可乎。为出钱二千万代之。有为佛老法、兴浮屠祠屋者,皆驱出境。卒于官,年六十二,赠左散骑常侍,谥曰成。 仲舒
尚义概,所居急民废置,自为科条,初若烦密,久皆称其便。
按《旧唐书·文苑传》: 仲舒,
字弘中,太原人。少孤贫,事母以孝闻。嗜学工文,不就乡举。凡于结交,必知名之士,与杨顼、梁聿、裴枢为忘形之契。贞元十年,策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科, 仲舒
登乙第,超拜右拾遗。裴延龄领度支,矫诞大言,中伤良善, 仲舒
上疏极论之。累转尚书郎。元和五年,自职方郎中知制诰。 仲舒
文思温雅,制诰所出,人皆传写。京兆尹杨凭为中丞李夷简所劾,贬临贺尉。 仲舒
与凭善,宣言于朝,言夷简掎摭凭罪, 仲舒
坐贬峡州刺史。迁苏州。穆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其年出为洪州刺史、御史中丞、江南西道观察使。江西前例榷酒私酿法深, 仲舒
至镇,奏罢之。又出官钱二万贯,代贫户输税。长庆三年冬,卒于镇。
冯定
按《册府元龟》:定,字介夫。累
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其极也。若侍从酬奉则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王维,制册则常衮、杨炎、陆贽、权德舆、 王仲舒
、李德裕,言诗则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谲怪则李贺、杜牧、李商隐,皆卓然以所长为一世冠,其
制诰。变诏书体,务纯厚明切,盛传一时。
《王涯传》:涯文有雅思,永贞、元和间,训诰温丽,多所槁定。 《王仲舒
传》:穆宗立,每言 仲舒
之文可思,最宜为诰,有古风。召为中书舍人。
《崔群传》:穆宗立,以吏部侍郎召之,劳曰:我为太子,卿力
相约书其事矣。欧阳公后复不然,何也。予读富公之书,至汗出尚,以春秋之诛为未快,呜呼可畏哉。
韩退之作 王仲舒
碑,又作志。苏子瞻作司马君实行状,又作碑,其事同,其词各异。
予客长安蓝田,水坏一墓,得退之自书薛助
年,韦皋撰,张绰行书。
李固墓碑
按《天下金石志》:韦皋撰。
唐举废功述
按《金石录》:贞元二十年, 王仲舒
撰,韦国正书。
钜鹿时
其后又曰助赏设。及帝加尊号,又陈献贺之礼。
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罢申州贡茶。辛秘贡貀,又回纥来贡, 王仲舒
进箭。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本纪》:十五年三月,罢申州岁贡茶。
按《册府元龟》:穆宗 ……以数少劳人,从观察使李程之请也。八月,泽潞节度使辛秘进貀七头。五坊使进貀八头,非常献也。十二月,江西 观察使王仲舒
进腊日箭三千只,非常例也。
穆宗长庆元年,刘总进马。罢诸道贡献及助军钱。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