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故事類
編年類
地理類
目錄類
正史類
  洮阳为县属零陵郡载在前汉书地理志后汉书

所志亦同而史记本纪有汉将破英布军洮水南
北之说实高祖之十二年则洮阳正以破布军有
闻于时而以名县水北曰阳洮阳郡洮北也前汉
书王子侯表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发之子狩
燕为洮阳侯则元朔以前洮阳已为县矣注汉诸
家者皆莫能的知洮水所在苏林则曰洮音挑徐
广则曰洮音道在江淮间至 史炤
著通鉴释文亦
谓洮音挑在淮南 (第 16b 页)
史炤
字音引用苏说而所谓 …… (第 16b 页)
楚极南之境洮
阳之南则越境也自楚入越未有不经洮阳者胡
氏以洮水南北为吾洮阳而用如淳之言一洗徐
广苏林 史炤
诸说之谬今陜西临洮府又有洮州
卫临洮在汉属陇西郡陇西洮水出西羌中北至
枹䍐洮州卫亦以西羌洮水所经得名 (第 17b 页)
 (即古云梦泽张楫云在华容者指此春秋文耀钩云/大别以东至富春九江衡山皆云梦地唐安审晖败)
 (唐兵于云梦泽中 史炤
曰云梦泽名祝穆曰郧夫人/弃子文于梦中言梦不言云楚子避吴入于云中言) (第 28b 页)
   古史
子由自序略曰太史公始易编年之法为纪传世家记
五帝以来然不得圣人之意余因迁之旧始伏羲讫秦
始皇为七本纪十六世家三十七列传谓之古史追录
圣贤之遗意以示后世云
   通鉴释文三十卷
左宣义郎眉山 史炤见可
撰冯时行序苏轼兄弟以师
事之者 (第 1b 页)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径合肥县应劭曰夏水
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出沛

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案川殊脉别无沿注之理
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
曰合肥也非谓夏水(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曰 史炤
曰合肥汉九江邑应劭曰夏水
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余按应劭所云郦道元固疑之矣道元以夏水出城父而东 (第 13a 页)
  苑陵县(卷二十二十五页六行)

  笺曰当作宛陵一清案通鉴释文辨误云魏大都督
宇文贵进据颍川东魏行台任祥退保宛陵 史炤

宛陵宣城邑彭泽聚在西按 (第 31b 页)
史炤
参取汉书地理志
及晋书地理志以为释殊不知地理志汉河南郡又
有宛陵县晋属荥阳郡后魏属陈留郡天平以后属 (第 31b 页)
广武郡任祥所退保者也详考诸志宣城之宛陵与
任祥所保之苑陵字有苑宛之异傅写者误以苑为

史炤
遂误释为宣城之宛陵所谓差之毫釐缪以
千里也朱氏之误殆与 (第 32a 页)
史炤
同而渠水注又改为菀
菀音郁更为非矣

  捕章山水注之水出东捕章山(卷二十二十五页八行)

  一清 (第 32a 页)
 司谏司马康公休撰温公之子也

通鉴释文三十卷
 左宣义郎眉山 史炤见可
撰冯时行为之序今考之
 公休之书大略同而加详焉盖因其旧而附益之者
 也
通鉴前例一卷修书帖一卷三十六 (第 26a 页)
南行七/八里有寺曰永祚双塔巍然见之四十里外浮浮若旌幢焉)
(傅隐君青/主所居也)至代州游五台山(彦案 史炤
通鉴注北台最高后/人名之叶斗峰有龙湫其东二) (第 35b 页)
 理志西河郡有皋狼县又有蔺县汉之西河春秋以
 来皆为晋土而古文蔺字与蔡字近或者蔡字其蔺
 字之讹欤
安王十三年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
  史炤
释文曰浊水名按汉志浊水出齐郡广县妫山
 (海陵本/费本同)余谓释文误矣史记书齐魏浊泽之会徐广
 注云 …… (第 1b 页)
 城西北胡城颍阴县之狐人亭也皇陂古长社县之

 浊泽也 史炤
纵不能远考水经注亦不能近考史记
 注乎八十四卷晋惠帝元宁元年浊泽注误与此同
 海陵本费氏本则又为炤所 (第 2a 页)
误也
   通鉴二(凡六条/)
显王元年齐伐魏取观津
  史炤
释文曰齐伐魏惠王请献观以和解即此观津
 也(海陵本/费本同)余按班志信都国有观津县是时属赵地
 去齐 …… (第 2a 页)
 观今卫县史记正义曰魏州观城县古观国国语注
 云观国夏太康弟五人之所封也以其地临河津故
 亦曰观津齐伐魏所取者也 史炤
但据史记所书以
 明观地而不详言之后人不能博考地理读其释文
 将遂以为信都之观津岂不误之乎
八年秦孝 (第 2b 页)
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
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

  史炤
释文曰岐谓岐山雍州名谓东崤西汉南商北
 居庸四山之所拥翳也(费本/同)余谓以岐为岐山是也
 以雍为州 …… (第 3a 页)
 戟邪偃在后唐韵戟名曰闟音所及翻史炤音非

三十六年苏秦说赵肃侯合天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
  史炤
释文曰在邺说文水在齐鲁间(海陵本/费本同)余按徐
 广注曰洹水出汲郡林虑县水经曰洹水出上党泫
 氏县 …… (第 5a 页)
   通鉴三(凡二条/)

赧王三年张仪说赵王曰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
  史炤
释文曰渑池赵邑余按赵与韩魏接境韩有野
 王上党魏有河东河内而渑池则秦地也汉地理志
 渑池县属弘农郡赵 …… (第 5b 页)
 即左传齐高傒之傒陆德明曰傒音兮若音胡启切
 则是溪字非傒字也
   通鉴六(凡五条/)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齐人隆技击
  史炤
释文曰技巨至切(海陵/本同)余按技渠绮翻炤音非 …… (第 9b 页)
 南三十里此岂荆山之漳水哉九十七卷晋康帝建

 元二年赵王虎投王波父子之尸于漳水海陵释文
 之误与此正同详辩于后
二世梦白虎齧其左骖马杀之
  史炤
释文曰三马为骖(海陵/本同)余按王肃云古者一辕
 之车夏后氏驾两马谓之丽殷益以一騑谓之骖周
 人又益 …… (第 15a 页)
 有右骖不当引三马为骖以释左骖

   通鉴九(凡五条/)
汉高帝元年秦王婴降轵道旁
  史炤
释文曰字书云车轮之穿为轵余按汉书注徐
 广曰轵道在霸陵苏林曰在长安东十三里汉宫殿
 疏曰轵道亭东去霸 …… (第 15b 页)
 𠗂之𠗂一木横遮车前二人挽之三人推之颜师古

 曰辂音胡格翻𠗂音同广韵𠗂音涸若从苏音洛当
 作𠗂 史炤
曰辂音路亦非也
周自后稷封邰
 史炤释文曰邰在右扶风□功县余按班志右扶风
 有斄县(斄古/邰字)又有 …… (第 18b 页)
 也

   通鉴十二(凡二条/)
八年上击韩王信馀寇于东垣
  史炤
释文曰高帝十一年更名真定国余按高帝十
 一年击陈豨豨将赵利守东垣帝攻之卒骂帝既拔
 东垣卒骂者斩之不 …… (第 20a 页)
 国高帝曷尝置真定国哉
十二年汉别将击英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

  史炤
释文曰洮音兆在淮南(海陵/本同)苏林曰洮音兆徐
 广曰洮音道在江淮间余谓 (第 20b 页)
史炤
引用苏音而所谓
 在淮南者因英布王淮南遂篡取徐广之说以为洮
 水在淮南意之也按通鉴上文布军既败走江南 (第 20b 页)
 通鉴十七(凡二条/)
武帝建元元年上雅向儒术婴鼢俱好儒雅推毂代赵
绾为御史大夫兰陵王臧为郎中令
  史炤
释文曰言荐举人如车毂之运转(费本/同)余谓炤
 说未为精当此言推车毂者主于进荐贤者亦主于
 进故以荐 …… (第 1a 页)
 海陵本释文曰鄃音俞余按汉书音义鄃音输音俞

 非
五年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
  史炤
释文曰谓以木石水为界也西南之徼犹北方
 之塞(费本/同)余按 (第 2a 页)
史炤
盖因颜师古注邓通傅而为之
 说邓通傅曰人有告通盗出徼外铸钱师古注云东
 北谓之塞西南谓之徼塞者以障塞 …… (第 2a 页)
 外城列屯戍而守之是北方之塞亦谓之徼也朝鲜
 傅曰朝鲜属辽东外徼是东方之塞亦谓之徼也师
 古殆考之未精详而 史炤
又依以为说而所谓以木
 石水为界者亦本于侯应之议应之议曰起塞以来
 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 …… (第 2b 页)
 谓之徼哉直言徼以邀遮为义岂不简而当乎
元朔二年蓼侯孔臧

  史炤
释文曰蓼音六邑名属六安国余按汉书地理
 志六县蓼县皆属六安国春秋文五年楚灭蓼及六
 皆皋陶后也陆德明 (第 3a 页)
经典释文蓼音了未尝有六音
 海陵本亦因 史炤
而误
   通鉴十九(凡二条/)
五年都尉韩说为龙额侯 (第 3a 页)
史炤
释文曰额鄂格切平原邑余按班志平原郡有
 龙额侯国注云额音洛若从鄂格切则是额 (第 3a 页)
史炤

 
殆不考字书也三十二卷成帝绥和元年误与此同
校尉李朔为涉轵侯
  (第 3a 页)
史炤
释文曰轵河内邑余按班史卫青傅作陟轵侯
 功臣表作轵侯食邑于齐郡之西安非河内之轵县
 也
   通鉴二 (第 3b 页)
(凡三条/)
元鼎二年置均输以通货物
  史炤
释文曰委输也谓诸有当输于官者又均输之 …… (第 3b 页)
 往来多苦恶不偿其费置输官以相绍运名曰均输
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伐南/越事)

  史炤
释文曰湟水名在金城临羌塞外余按水经云
 洭水过临洭县南出洭浦关为桂水山海经以洭水
 为湟水徐广曰湟水 …… (第 4b 页)
 博德伐南越出桂阳而下湟水者也若金城临羌之
 湟水则赵充国伐羌所度者非路博德所下之湟水
 也
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
  史炤
释文曰濑水名在越地余按臣瓒汉书注曰濑 …… (第 4b 页)
 县乃秦武公所置非汉武帝开置也

   通鉴二十三(凡二条/)
昭帝始元二年二王不复肯会龙城匈奴始衰
  史炤
释文曰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
 (费本/同)余按汉书匈奴傅匈奴诸王长少岁正月会单
 于庭祠五 …… (第 5b 页)
 祭之地不应龙城独以事龙神得名其说殊为未通
元凤元年赐燕王旦谥曰刺王

  史炤
释文曰刺七赐切余谓当音来达翻谥法暴戾
 无亲曰刺言其所为乖刺无亲亲之义也
   通鉴二十五(凡一条 (第 6a 页)
)
宣帝元康四年先零䍐开乃解仇作约
  史炤
释文曰䍐羌开羌皆西羌别种汉破灭之置县
 以其人处于地因以名之属天水郡余按汉书注苏
 林曰䍐开在金城南 …… (第 6a 页)
   通鉴二十六(凡二条/)
神爵元年伯牙操递钟

  史炤
释文曰晋灼曰递音递迭之递二十四钟各有
 节奏击之不常故曰递钟琴名也余按汉书注诸家
 之说不同晋灼之注 …… (第 7a 页)
 伯牙以善鼓琴名不闻其能击钟也师古曰琴名是
 也字既作递则与楚辞不同不得即读为号当依晋
 音耳合而观之晋灼本无钟琴名也四字 史炤
乃牵
 臣瓒注四字合为晋灼注使后学不得参考诸家之 (第 7a 页)
 异同而折衷之不已诬乎
辛武贤奏合击䍐开在鲜水上者
  史炤
释文曰山海经云北鲜之山鲜水出焉北流注
 于余吾余按汉书武帝纪匈奴远其累重于余吾水
 北颜师古注云余吾 …… (第 7b 页)
 于王莽置西海郡即䍐开所居之鲜水

   通鉴二十七(凡二条/)
甘露元年魏和意任昌至乌孙谋诛狂王(云云/)汉遣张
遵收和意昌系琐
  史炤
释文曰系系束也琐银铛也余按汉书西域傅
 赵德使罽宾与其王阴末赴相失阴末赴锁琅当德
 颜师古注曰琅当长 (第 8a 页)
锁也若今之禁系人锁也 史炤
 
盖引此以释琐而误写为银铛耳
二年上行幸萯阳宫属玉观 (第 8a 页)
  史炤
释文曰晋灼曰属玉鸟鵁鶄以名观也余按晋
 灼注本云属玉水鸟似鵁鶄省水字与似字便失文
 意
   通鉴三 …… (第 8b 页)
 比则当音毗至翻音必寐切者乃比及之比愈非本
 文之义
   通鉴三十一(凡二条/)
阳朔四年乌孙小昆弥乌就屠子拊离代立
  史炤
释文曰拊离乌孙小昆弥种名余按昆弥者乌
 孙王号也乌孙国有大小昆弥乌就屠者小儿弥之
 名拊离乃乌就屠之 …… (第 9a 页)
 明何必曲为之说

鸿嘉二年博士行大射礼有飞雉集于庭
  史炤
释文曰尔雅曰雉绝有力奋余谓尔雅释雉之
 异名奋其一也 (第 9b 页)
史炤
以奋释飞雉不亦拘乎
   通鉴三十三(凡一条/)
哀帝建平元年郎中令泠褒
  (第 9b 页)
史炤
释文曰泠姓也颜师古音廖(费本/同)余按汉书音
 义师古音零廖字乃傅写者误以零为廖耳炤不能
 察也 (第 9b 页)
   通鉴三十四(凡一条/)
四年董贤起冢内为便房外为徼道
  史炤
释文曰徼道小道也(费本/同)余谓徼道者徼巡之
 道为小道环绕便房之外以徼巡故曰徼道虽是小
 道实以徼 …… (第 10a 页)
   通鉴三十九(凡三条/)

更始元年莽绀袀服
  史炤
释文曰偏裻谓之袀戎衣也绀青色以为袀衣
 章怀注袀纯也纯为绀服其说非是(费本/同)余按裻衣
 背缝也左 …… (第 13a 页)
 有根据未可厚非此说乃师古之说章怀注后汉书
 后汉书不载莽袀服事以此说为章怀之说亦非是
二年吏民惶恐属县屯聚建等不能下
  史炤
释文曰属附也言附县而屯聚余按通鉴上文
 申屠建扬言三辅儿大黠共杀其主吏民闻此言惶
 恐不自安故三辅之 …… (第 13b 页)
 县而屯聚其说穿凿

骠骑大将军宗佻为颍阴王
  史炤
释文曰佻它彫切说文迁庙也余按迁庙之祧
 从示从兆此宗佻乃人姓 (第 14a 页)
史炤
误矣
   通鉴四十(凡一条/)
光武建武元年立秋日貙膢时
  (第 14a 页)
史炤
释文曰膢龙珠切说文腊祭也(海陵/本同)余按章怀
 太子贤后汉书注引前书音义曰貙兽以立秋日祭
 兽王者 …… (第 14a 页)
   通鉴四十二(凡二条/)
六年诏曰仓卒芜蒌亭豆粥
 海陵本释文曰蒌力无切余按章怀注蒌力于翻海
 陵本音非
与小儿共槽枥而食
  史炤
释文曰果木华实相半曰槽枥㯕椑也博雅木
 下支谓之椑㯕余谓饲兽之食器曰槽枥马枥也共
 槽枥而食者以犬马 …… (第 15b 页)
 为是
十五年封皇子辅为右翊公

  史炤
释文曰右冯翊也(费本/同)余按汉三辅左冯翊右
 扶风未尝有右冯翊也右翊封国史无所考不可妄
 引以为释 (第 16b 页)
   通鉴四十四(凡一条/)
中元二年初烧当羌豪滇良
  史炤
释文曰滇良益州西夷(费本/同)余按后汉书西羌
 傅羌无弋爰剑玄孙研居湟中最豪健羌中号其种
 为研种研 …… (第 16b 页)
 零夺居大榆中地此所谓湟中羌去益州甚远乌得
 谓之益州西夷乎
   通鉴四十五(凡四条/)
明帝永平三年汤以六事自责(云云/)苞苴行邪
  史炤
释文曰苞说文草也以为粗履从包取其藏物
 苴履中草亦包也余按此苞苴谓人以苞苴相问遗
 者也记曲礼凡以弓 …… (第 17a 页)
 编萑以苴之是编萑苇以裹鱼及肉也亦兼容它物
 故禹贡云厥包橘柚孔丛子曰吾于木瓜之惠见苞
 苴之礼行是也先儒解苞苴之义甚明 史炤
特为怪
 迂以罔世通鉴之罪人也
八年耿固请置度辽将军屯五原以防南匈奴逃亡
  (第 17b 页)
史炤
释文曰辽水在幽州之域谓出师当度辽水也 …… (第 17b 页)
 心使不敢招诱南部之众耳

十四年寒朗以刘建等物色问颜忠王平二人错愕不
能对
  史炤
释文曰错仓各切或作䇎竦也愕逆各切相遇
 惊也或作愕(海陵/本同)余按章怀注曰错愕犹仓卒也错
 音七故 …… (第 18b 页)
 海陵本释文曰糒步拜切乾糇也余按糒音平秘翻

 海陵本音非
   通鉴四十六(凡二条/)
章帝建初二年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
  史炤
释文曰褠臂衣即臂韝也余谓 (第 19a 页)
史炤
因章怀注
 而误也按字书臂韝之韝旁从韦此所谓绿褠绿单
 衣也下文言领袖正白则为单衣之褠而非臂韝之
  (第 19a 页)
韝明矣
元和元年支拄桥梁

  史炤
释文作支柱竹主切余按通鉴正文乃是支拄
 拄字从手不从木音竹柱翻
   通鉴四十七(凡二条/)
章和元 (第 19b 页)
年羌迷唐据大小榆谷以叛
  史炤
释文曰榆溪名水注溪曰谷西羌中有大小二
 谷也(海陵/本同)余按水经河水径西海郡南又东径允川
 而历大 …… (第 19b 页)
 长榆王恢云树榆为塞者此地也详而考之榆溪自
 是榆溪大小榆谷自是大小榆谷居然可知也
温宿王将八千骑于东界徼于窴
  史炤
释文曰徼吉吊切边徼余谓此乃徼遮之徼读
 与邀同 (第 20a 页)
史炤
音义俱非
   通鉴四十八(凡二条/)
和帝永元四年钩盾令郑众 (第 20a 页)
  史炤
释文曰盾音顺中官所𨽻其处在少府监(海陵/本同)
 余按盾音食尹翻后汉书百官志钩盾令宦者为之
 典诸 …… (第 20b 页)
 八卷灵帝中平元年则又误矣
十三年迷唐复还赐支河曲侯霸出塞至允川击破迷


  史炤
释文曰允音铅水出金城允街(费本/同)余按水经
 注允川去赐支河曲数十里在大小榆谷之西此金
 城塞外地 (第 21a 页)
也若允街县则属金城郡在塞内通鉴言
 侯霸出塞至允川本文甚明 史炤
殆弗之考也
   通鉴四十九(凡三条/)
安帝永初二年皇太后幸若卢狱录囚 (第 21a 页)
史炤
释文曰卢音庐(海陵/本同)余谓卢读如字 (第 21a 页)
六年春正月诏曰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彊孰
  史炤
释文曰彊去声(费本/同)余谓郁养彊孰者言物非
 其时未及成熟为土室蓄火其下使土气蒸暖郁而
 养之彊使 …… (第 21b 页)
 去声自此之后凡勉彊之彊炤多从去声盖蜀人土
 音之讹也
元初元年羌豪号多钞掠武都汉中巴郡板楯蛮救之
  史炤
释文曰楯音顺(海陵/本同)余按楯音食尹翻未尝有 …… (第 21b 页)
 手不从木此亦炤操土音之讹板楯蛮以木板为楯
 故名
   通鉴五十(凡一条/)
永宁元年辽西鲜卑大人乌伦其至鞬各以其众诣度
辽将军邓遵降
  史炤
释文曰乌伦其至鞬鲜卑种名(费本/同)余谓乌伦
 其至鞬乃鲜卑种帅二人之名非种名也观通鉴上 …… (第 22a 页)
   通鉴五十二(凡一条/)
顺帝永和元年武陵溇中蛮反

  史炤
释文曰溇力主切(海陵/本同)余按类篇溇郎侯切水
 出武陵蛮中广韵九麌韵内有溇字郎主切说文雨
 溇溇也 (第 23a 页)
类篇经温公修定音溇水音义甚明当以郎
 侯切为正 史炤
于四十六卷章帝建初三年溇中已
 音郎侯切今此则自相反至一百二十三卷宋文帝
 元嘉二十八年溇中注其误与 …… (第 23a 页)
   通鉴五十四(凡一条/)
延熹二年李云上书曰梁冀虽持权专擅虐流天下以
罪行诛犹召家臣扼杀之耳

  史炤
释文曰扼于侧切(海陵/本同)余按扼音于革翻炤音
 非
   通鉴五十五(凡一条/)
八年杨秉奏曰昔懿 (第 24a 页)
公刑邴歜之父夺阎职之妻而使
二人参乘卒有竹中之难
  史炤
释文曰参或作骖三马曰骖乘余按杨秉明言
 使二人参乘而 (第 24a 页)
史炤
乃以三马曰骖乘为说文义乖
 刺齐懿公事见左傅左傅言使邴歜仆阎职参乘此 (第 24a 页)
   通鉴六十二(凡四条/)

建安元年董承奔野王韩暹屯闻喜胡才杨奉之坞乡
  史炤
释文曰坞乡即太原邬县余按此时诸将奉献
 帝居安邑既而互相疑阻各自分屯安邑闻喜野王
 皆在河东河内之境 …… (第 8b 页)
 为远隔山岭杨奉若往太原之邬不能复奉献帝还

 雒阳及出屯梁县
二年曹操东征袁术术留其将桥蕤等于蕲阳以拒操
操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
  史炤
释文曰水经蕲水出江夏蕲春县北山郦道元
 注云即蕲山也又南对蕲阳注于大江亦谓之蕲阳
 口余按 (第 9a 页)
史炤
此注乃承章怀注之误也按三国志袁
 术时侵陈曹操东征之术留蕤等拒操蕤等败死术
 走度淮则是战于淮北也蕲 …… (第 9a 页)
 淮南之蕲阳操兵自北来则蕤败而术走度淮将焉
 往哉蕤等拒操处盖沛国之蕲县也范史衍阳字而
 通鉴因之章怀因蕲阳而注误 史炤
又承其误也
三年吕布遣许汜王楷求救于袁术术曰(云云/)汜楷曰
明上今不救布为自败耳布破明上亦破也
  (第 9b 页)
史炤
释文曰明上犹明府也余按汉时诸州牧郡守
 人称之为明府袁术僣号故汜楷称之为明上以汜 …… (第 9b 页)
   通鉴六十三(凡一条/)
四年曹操常从士徐他

  史炤
释文曰从疾容切相就之士也(费本/同)余谓常从
 者士之常随从在左右者也从音才用翻
   通鉴六十四( (第 10b 页)
凡一条/)
十年白骑入东垣高干入濩泽
  史炤
释文曰东垣即陈留长垣侯国也余按此东垣
 乃河东郡之垣县时杜畿守河东东垣及濩泽皆河
 东属县也详观通鉴 …… (第 10b 页)
   通鉴六十五(凡一条/)

十三年孔融与郗虑有隙
  史炤
释文曰郗绮戟切(海陵/本同)余谓郗丑之翻若绮戟
 切则郤字也 (第 11a 页)
史炤
于字画亦不审谛如此八十九卷
 晋悯帝建兴元年释郗鉴海陵本之误与此同
   通鉴六十六(凡二条/)
(第 11a 页)
六年曹操与韩遂交马语秦胡观者前后重沓
  史炤
释文曰重沓重足著地也(海陵/本同)余按汉书所谓
 重足而立言人畏惧之甚不敢并足著地故重足而 …… (第 11a 页)
 立也此直谓秦人胡人夙知曹操之威名聚而观之
 前后重沓安有重足著地之事哉
十八年魏公操引军还参凉州军事杨阜言于操
  史炤
释文曰参所今切地名余观炤释是以引军还
 参为句下文曰凉州军事杨阜凉州军事何官邪当
 以引军还为句参凉 …… (第 11b 页)
   通鉴六十八(凡二条/)
二十四年陆逊进封娄侯

  史炤
释文曰娄会稽邑(海陵/本同)余按娄县前汉属会稽
 郡后汉则属吴郡今苏州昆山县即其地七十一卷
 魏明帝 (第 12b 页)
太和三年误同
子敬即駮言不可
  史炤
释文曰驳杂也言不同也余谓駮异也立异议
 以纠駮群议之非非杂也
   通鉴六十九(凡四条/)
魏文帝黄 (第 12b 页)
初元年王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

  史炤
释文曰汉改雍州曰凉州治陇西魏分凉州置
 秦州治上邽余按此时凉州刺史已徙治武威后汉
 凉州刺史治汉阳郡 (第 13a 页)
陇县非陇西也
为坛于繁阳
  史炤
释文曰繁阳魏郡之邑在繁水之阳其界为繁
 渊(海陵/本同)余谓魏王时南巡至颍川郡之颍阴县筑坛
 于曲蠡 (第 13a 页)
之繁阳亭是年遂以繁阳为繁昌县 史炤

 以魏王时居邺遂以为筑坛于魏郡之繁阳殊不考 …… (第 13a 页)
 百里安得以杜佑所谓去濡须三十里之羡溪扶合
 江夏之沙羡乎沙羡之羡音夷羡溪之羡读如字
朱然伺间隙攻破魏两屯
  史炤
释文曰间古限切间厕之间(海陵/本同)余谓间厕之
 间音古苋翻安有音古限切者若言间隙之间读从 (第 14b 页)
 平声则亦谓之中间空隙处也
诸葛亮发教与群下曰犹弃敝蹻而获珠玉
  史炤
释文曰虞卿蹑蹻担簦之蹻释云蹻草屦也举
 夭切(海陵/本同)余按史记徐广注曰蹻草屦也无音索隐
 曰音脚 …… (第 15a 页)
 草蹻之蹻韵书草蹻之蹻讫约翻正与索隐音同

五年帝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颍浮淮如寿春
  史炤
释文曰按汉书蔡即九江下蔡县亦古州来国
 其地在淮颍之会颍水出颍川阳城东至下蔡入淮
 左傅楚灵王狩于州 (第 15b 页)
来次于颍尾是也(海陵/本同)余谓
 炤
言淮颍之会固可以释自颍浮淮其谓循蔡颍之
 蔡为下蔡则非矣夫所谓循蔡颍浮淮者循蔡水至
 颍水出颍口而浮 …… (第 15b 页)
 入于淮魏文帝龙舟所行水道固至下蔡入淮然言
 循蔡颍者循蔡河以至循颍河也
吴徐盛植木衣苇为疑城假楼自石头至于江乘
  史炤
释文曰石头城名在吴丹阳郡秣陵即其地(费/本)
 (同/)余按 (第 16a 页)
史炤
释盖因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孙权作石
 头城徙治秣陵而有是说然秣陵县与石头城自是
 两处秣陵县在东石头城在 …… (第 16a 页)
 镇石头隆军西赴邃甚众奉邃攻隆杀之是秣陵与
 石头为两处之二證也一百二卷晋海西公太和五
 年释石头误同
六年帝以舟师循涡入淮
  史炤
释文曰涡乌禾切水洄为涡又古禾切说文水 …… (第 16b 页)
 文为释是矣且谓在沛国谯县则此时已分置谯郡
   通鉴七十一(凡六条/)
明帝太和二年横门邸阁与散民之榖足周食也
  史炤
释文曰邸阁据说文属国舍也下又有邸阁非
 此余观炤说盖以汉昭帝使丞相率百官送鄯善王
 于横门外遂傅合说 …… (第 17a 页)
 民之榖足以周食是指邸阁为积粟之所岂属国舍
 乎况许叔重只以属国舍释邸字未尝释邸阁也汉
 郡国朝宿之舍皆曰邸叔重但以为属国舍亦已拘
 矣 史炤
援以释邸阁愈远而不近矣炤又云下又有
 邸阁非此此谓青龙元年诸葛亮治斜谷邸阁也亮
 所治邸阁亦以蓄米是 (第 17b 页)
二邸阁其义正同邸阁之义

 详见于下
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
  史炤
释文曰箕谷或谓郿县郿坞是余按 (第 18a 页)
史炤
因上
 文有由斜谷取郿一语遂设或人之说以箕谷为郿
 县郿坞然考后汉书冯异傅箕谷当在陈仓之南汉
 中之 …… (第 18a 页)
 军是其军未至郿也
马谡与张合战于街亭合大破之诸葛亮拔西县千馀

家还汉中
  史炤
释文曰汉阳陇县有街泉亭所谓街亭即此(海/陵)
 (本/同)余按炤说以续汉志为据而续汉志所载在陇县
  (第 18b 页)
者乃街泉亭非街亭隋志汉川郡西县有街亭山魏
 时西县亦属汉阳郡通鉴下文书诸葛亮拔西县千
 馀家还汉中则街亭在西县明矣
吴王守阳羡长
  史炤
释文曰阳羡汉会稽邑余按阳羡县前汉属会 (第 18b 页)
 稽郡自后汉和帝以后至吴皆属吴郡
三年汉萧何定汉律益为九篇又有令三百馀篇决事
比九百六卷
  史炤
释文曰比毗至切近也谓律法近有九百六卷
 (海陵/本同)余按颜师古汉书音义曰比以例相比况也则
 比字当 …… (第 19a 页)
 百馀篇及司徒鲍公撰嫁娶辞讼决为法比都目凡

 九百六卷此通鉴所据以为书者也
四年吴主扬声欲至合肥
  史炤
释文曰合肥汉九江邑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
 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余按应劭所云郦道元固
 疑之矣道元曰施水 …… (第 20a 页)
 阺阁之义不待辨而明矣程大昌曰为邸为阁贮粮
 也通典漕运门后魏于水运所立邸阁八所俗名为
 仓
陆逊入江夏催人种葑豆
  史炤
释文曰葑方用切菰根也江东有葑田(海陵/本同)
 按葑音封菜也亦谓之蔓菁豆菽也陆逊之兵时在 …… (第 23a 页)
 江夏催人种菜及菽示将久驻以给军食种菰根何
 用邪又江东之葑田乃是葑泥其深有没牛者此田
 又不产菰根
诸葛亮作身没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
  史炤
释文曰断都玩切绝也余谓断后者为殿也勒
 兵在后以断追兵断音丁管翻
诸葛亮废廖立为民徙之汶山
  (第 23b 页)
史炤
释文曰汶亡运切(海陵/本同)余按汉武帝开汶山郡 …… (第 23b 页)
 汶音岷禹贡岷嶓既艺岷山导江之岷史记皆作汶
 索隐曰汶亦作岷杨正衡晋书注汶山亦音岷广韵
 十七真韵内亦有汶字武巾切此皆明證也但 史炤
 
于四十五卷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先有此误至此又
 误焉至八十四卷晋惠帝元宁元年汶山羌之汶音
 旻则亦知有旻 (第 24a 页)
 通鉴释文辩误卷四   宋 胡三省 撰
   通鉴七十三(凡二条/)
青龙三年帝好土功既作许昌宫
  史炤
释文曰许昌汉颍川长社邑献帝都之魏文帝
 改曰许昌明帝于此建宫(海陵/本同)余按两汉志颍川郡
 有长社 …… (第 1a 页)
 许昌与长社自是两县历晋至隋唐皆然乌得以许

 昌为长社邑哉
景初元年时有诏录夺士女前已嫁为民妻者还以配
士人又简选其有姿首者内之掖庭
  史炤
释文曰掖庭即宫中永巷也后改为掖庭余按
 汉书音义永巷宫中之长巷也前汉书百官表少府
 属官有黄门钩盾尚 …… (第 1b 页)
 于此宫掖二字人通言之盖居者谓之宫附左右者
 谓之掖内之掖庭未得班于六宫也
   通鉴七十四(凡三条/)
三年吴主遣诸将唐咨等络绎相继
  史炤
释文作骆驿注曰驿马也余按前史骆驿与络 (第 2a 页)
 绎字虽异而义则同通鉴言络绎相继文义不待释
 而明岂驿马之谓乎
邵陵厉公正始元年诸葛瑾攻柤中
  史炤
释文曰柤之加切春秋鲁襄公会吴于柤即此
 (海陵/本同)余按春秋柤之会杜预注曰柤楚地左传是年
 三月癸 …… (第 2b 页)
 之地也襄阳记曰柤中之柤读如租税之租柤中在
 上黄县界去襄阳一百五十里沔南之膏腴沃壤谓
 之柤中杜佑通典曰柤中在襄州南漳县界以此言
 之 史炤
误矣
正始四年汉董允欲敩费袆之所行
  (第 3a 页)
史炤
释文曰敩教也余按敩字固以教为义但言董
 允欲教费袆之所行上下文义殊不通敩当作效
   通鉴七十五(凡 (第 3a 页)
六条/)

八年吴扬声欲入寇王基策之曰此不过欲补䘺支党
还自保护耳
 海陵本释文曰䘺衣缝解也 (史炤
误已在五十三/卷汉桓帝元嘉元年)
 按礼记内则衣裳䘺裂谓衣缝解也若此所谓补䘺
 支党自当以补缀为义 (第 3b 页)
崔寔政论所谓补䘺缺坏枝
 拄邪倾韩愈诗所谓破袄请来䘺皆与此补䘺同义
九年曹爽劾孙礼怨望结刑五岁
  史炤
释文曰结缔也谓刑不解者五岁余谓结者刑 (第 3b 页)
 法家所谓结正罪名也结刑五岁结以徒作五岁之
 刑而不输作
嘉平三年王凌闻吴人塞涂水
  史炤
释文曰涂同都切水名出汉益州牧靡南山西
 北至越巂入绳水出马湖合岷江(费本/同)余按通鉴所
 谓吴人塞 …… (第 4a 页)
 此水吴塞滁河之水以淹北道限魏兵涂读曰滁若

 益州越巂之涂水则在蜀境非吴境也吴人安得而
 塞之 史炤
于一百七十一卷陈宣帝太建五年复误
 随事辨之于后
令狐愚辟山阳单固为别驾
  (第 4b 页)
史炤
释文曰单多寒切姓也余按单姓之单音善姓
 苑以为出于周卿士单襄公之后拓跋兴于代北其
 部帅有可单氏后孝 …… (第 4b 页)
 单音都寒翻都寒之单后魏太和之后始有此姓三

 国时安有此姓邪
四年立皇后张氏东莞太守缉之女也
  史炤
释文曰东莞汉琅琊邑入三国属吴余按东莞
 县汉属琅邪郡魏分为东莞郡其地在淮外吴守江
 而已安能越淮而有 (第 5a 页)
东莞邪且魏立皇后而取吴东
 莞太守之女必无是事
丁奉使兵裸身缘堨
  史炤
释文曰堨于割切壁也说文壁间有隙(海陵/本同)余 …… (第 5a 页)
 正此堨也丁奉之兵舍舟登岸以攻魏屯安有壁隙
 之可缘哉
   通鉴七十六(凡二条/)
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司马师新割目瘤疮甚
  史炤
释文曰瘤力救切赤瘤肿病也(海陵/本同)余谓瘤者
 悬疣附赘之类目瘤之疾今人亦有之瘤音留 …… (第 5b 页)
   通鉴七十七(凡二条/)
丼露二年姜维出骆谷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
兵少邓艾进兵据之以拒维

  史炤
释文曰长城方城山名左传所谓楚国方城以
 为城者在汉南阳堵阳叶县之境山自比阳连百里
 号曰方城亦曰长 …… (第 6b 页)
 之四旁地名以为證据何可容易着笔乎

元帝景元二年襄阳太守胡烈表言吴将邓由等十八
屯同谋归化诏王基部分诸军径造沮水以迎之
  史炤
释文曰沮水出武都东狼谷南至沙羡入江余
 按汉书地理志沮水有二一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
 南至沙羡入江盖合 …… (第 7a 页)
 正指临沮当阳之沮水非指东狼谷之沮水也
   通鉴七十八(凡/)(条/)
四年诸葛绪趣截姜维较一日不及
  史炤
释文曰趣截速断也趣趋玉切余谓史言诸葛
 绪趋前将以邀截姜维之军较迟一日不及于事耳
 非速断之谓也趣读 …… (第 7b 页)
   通鉴七十九(凡四条/)

晋武帝太始六年吴丁奉入涡口
  史炤
释文曰涡屋戈切又姑华切(海陵/本同)余谓此涡口
 即涡水入淮之口 (第 8a 页)
史炤
于七十卷魏文帝黄初六年
 音涡为乌禾切已误矣今愈误一百六十卷梁武帝
 太清元年涡阳音古禾切又音瓜古禾 (第 8a 页)
切是瓜又误
七年吴以陶璜为交州牧璜讨降夷獠州境皆平
  史炤
释文曰西南夷谓之獠余按夷自是夷獠自是
 獠汉书所谓西南夷以在益州西南徼外者陶璜所 …… (第 8a 页)
 下文言州境皆平可以知矣详又见一百一十六卷
 安帝义熙七年一百四十六卷梁武帝天监二年
八年徐肇夜遁众凶惧皆弃甲挺走
  史炤
释文曰甲铠也挺杖也(海陵/本同)余按梃杖之梃从
 木不从手从手之挺其义出也拔也挺走言弃甲拔
 身而走 (第 8b 页)

羊祜每会众江沔

  史炤
释文曰汉江沔水余按汉沔本是一水故汉书
 注云汉上曰沔羊祜镇襄阳其所统之地在江沔之
 间江岷江也沔汉沔 …… (第 9a 页)
   通鉴八十(凡三条/)
咸宁四年杜预上疏以为宜敕兖豫等诸州留汉氏旧
陂缮以蓄水馀皆决沥令饥者尽得鱼菜螺蚌之饶
  史炤
释文曰螺大者如斗出日南涨海中余按螺蚌 …… (第 9a 页)
 凡陂池湖泽皆有之第不能皆大如斗耳何必言出
 日南涨海中哉杜预所言正指兖豫陂泽所生之螺
 蚌非指日南涨海之螺也
羊祜好游岘山
  史炤
释文曰岘胡甸切余按岘山之岘音胡典翻未
 尝有读从去声者一百一十九卷宋营阳王景平元
 年大岘一百六十卷 …… (第 9b 页)
 与此同

五年琅邪王胄出涂中
  史炤
释文曰涂同都切水名在堂邑(海陵/本同)余按吴作
 堂邑涂塘堨今涂河之水以为塘也涂读与滁同今
 滁州之 …… (第 10a 页)
   通鉴八十一(凡四条/)
太康二年戎狄彊犷

  史炤
释文曰犷古孟切余按字书犷音古猛翻炤亦
 因土音语转也
三年王恺恍然自失
  (第 10b 页)
史炤
释文曰恍然狂之貌(海陵/本同)余谓恍然者失意之
 貌非狂之貌也
四年新沓康伯山涛薨
  (第 10b 页)
史炤
释文曰新沓水名(海陵/本同)余按魏明帝景初三年
 以辽东东沓县吏民过海居齐郡界者立新沓县非 (第 10b 页)
 水名也
六年慕容涉归与宇文部素有隙
  史炤
释文曰宇文部南单于之远属也余按宇文部
 亦鲜卑种其先有大人曰普回建国号曰宇文并以
 为氏宇文犹华言天 (第 11a 页)
子也通鉴下卷云鲜卑宇文氏
 段氏方彊可以知宇文之出于鲜卑 史炤
殊不之考
 不已疏乎
   通鉴八十二(凡四条/) (第 11a 页)
十年鲜卑宇文氏段氏方彊
  史炤
释文曰段氏鲜卑檀石槐之后余按杜佑通典
 徒河段疾六眷出于辽西因乱被卖为乌桓大人库
 傉家奴库傉以其健 …… (第 11b 页)
 曼而嫡传绝矣至其支孙步度根魏明帝时为轲比
 能所并诸部大人遂各世相传袭段氏固鲜卑种但
 鲜卑种姓甚众非皆出于檀石槐 史炤
之说未知何
 据
惠帝元康元年宜烧云龙门以胁之
  (第 12a 页)
史炤
释文曰胁火迫也宜作熁余谓此直恐胁威胁
 不必以火迫为释亦不必改胁为熁
拓跋禄官分其国为三部一居上谷之 (第 12a 页)
北濡源之西自

统之
  史炤
释文曰濡源在上谷之北属幽州余按水经注
 濡水从塞外来入塞其发源之地远在北荒中不属
 幽州至后魏太武帝 (第 12b 页)
时置禦夷镇于濡源之西北详
 见一百一十四卷晋安帝义熙三年
拓跋猗卢居定襄之盛乐故城
  史炤
释文曰盛乐汉书作成乐城名在并州新兴郡
 (海陵/本同)余按成乐县前汉属定襄郡后汉属云中郡至 …… (第 12b 页)
 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故
 新兴郡有定襄云中二县而成乐古城之地弃之塞
 外矣拓跋氏既盛彊尽据幽州塞外之地猗卢遂据
 盛乐故城 史炤
但知晋志新兴郡有定襄县遂以为
 盛乐城在并州新兴郡殊不知魏晋新兴郡之定襄
 县唐志及元丰九域志忻州之 …… (第 13a 页)
   通鉴八十三(凡二条/)
九年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䍐开析
支之地

  史炤
释文曰颜师古曰䍐开羌之别种也汉武帝破
 之置县因以此名之余按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有䍐
 开县师古注曰本破 …… (第 14a 页)
 而檿居其三是则柘弓弓材之至善者岂可以桑木
 混而为言邪二百七十卷梁均王祯明四年桑柘释
 亦误
汉赵固王桑自䂭硗津西渡
  史炤
释文曰䂭五劳切硗口劳切(海陵/本司)余按䂭丘交 (第 18a 页)
 翻硗牛交翻炤音非
王澄留屯沌口
  史炤
释文曰江夏安陆有沌水其地曰沌口余按水
 经注沌水南通沔阳之太白湖湖水东南通江谓之
 沌口范成大曰自石 …… (第 18b 页)
 窦家沙江之西岸有沌口参而考之沌水不出于安
 陆
   通鉴八十九(凡三条/)
悯帝建兴三年郑攀马隽屯涢口
  史炤
释文曰涢水出江夏安陆名曰涢口余按水经
 注涢水出蔡阳县东南过随县又南过江夏安陆县
 分为二水西入于沔 (第 19a 页)
者谓之涢口

刘曜进拔冯翊转寇上郡
  史炤
释文曰转寇转相为寇也余谓转移也言刘曜
 既拔冯翊又移兵寇上郡也
四年石勒围乐平太守韩据于坫城
 海陵 …… (第 19b 页)
 坫耳当作沾读从颜音

   通鉴九十(凡四条/)
元帝建武元年朱伺就王廙于甑山
  史炤
释文曰甑山县名余按甑山时属零陵界隋朝
 方置甑山县此时未为县也
周访进至沌阳
  (第 20a 页)
史炤
释文曰江夏安陆县有沌水其地曰沌阳余按
  (第 20a 页)
史炤
此注与八十八卷怀帝永嘉六年沌口注同但
 改沌口为沌阳耳如此注书岂不容易沈约志沌阳 …… (第 20a 页)
 林障故城北以其地在沌水之阳故以名县
大兴元年冬十月刘曜至赤壁即皇帝位以石勒为大
司马大将军加九锡增封十郡进爵为赵公
  史炤
释文提起赵公注曰刘曜字永明元海之族子
 僣即皇帝位于赤壁国号赵改元光初始于此余按
 刘曜即皇帝位于赤 (第 20b 页)
 通鉴释文辩误卷五   宋 胡三省 撰
   通鉴九十七(凡二条/)
康帝建元二年燕王皝伐宇文逸豆归逸豆归遣南罗
大涉夜干将精兵逆战
  史炤
释文曰南罗夷狄国名其先本辰韩种地在高
 丽东南居漠乐浪地(海陵/本同)余按 (第 1a 页)
史炤
盖以新罗国释
 南罗也自辰韩种以下皆史家新罗传之说如此则 …… (第 1a 页)
 宇文国远甚安得谓南罗居乐浪地乎

赵王虎斩王波及其四子投尸漳水
  史炤
释文曰山海经曰漳水出荆山南注于沮水(海/陵)
 (本/同)余按赵时都邺此邺之漳水汉书沟洫志所谓引
  …… (第 2a 页)
 也石虎在邺安得远投王波父子之尸于荆山之漳

 水乎 史炤
释漳水之误非一处不暇缕数读通鉴者
 参考辩误当自知之
   通鉴九十八(凡二条/)
穆帝永和六年姚弋 (第 2b 页)
仲据滠头
  史炤
释文曰滠水在西阳(海陵/本同)余按九十五卷成帝
 咸和八年姚弋仲降于石虎徙居清河之滠头 (第 2b 页)
史炤
 
只据广韵滠水在西阳遂引以为释西阳固自有滠
 水然西阳今之黄州时为晋土读史须考本末炤更 …… (第 2b 页)
 不能省记姚弋仲所居之滠头在清河一时检看广
 韵便引以为注是未足以语通鉴也下卷下年滠头
 注误同
燕伐赵命慕舆泥搓山通道
  史炤
释文曰搓锄加切邪斫木也又仕雅切(海陵/本同)
 按字书槎音锄加切者水中浮木也搓音仕雅切者
 邪斫木 …… (第 3a 页)
 加切非其义矣从仕雅切为是如此则邪斫木也四

 字当在仕雅切之下
燕王隽使中部俟釐慕舆句督蓟中留事
  史炤
释文曰俟釐姓也余按史言中部俟釐慕舆句
 则慕舆其姓句其名俟釐盖其官称也亦犹部大之
 类
   通鉴九 (第 3b 页)
十九(凡四条/)
七年库傉官伟帅众自上党奔燕
  史炤
释文曰库傉官代北三字姓余按库傉官渔阳 (第 3b 页)
 乌桓大人库傉之馀种非出于代北也鲜卑既衰拓
 跋兴于代北慕容宇文段国盛于辽西皆鲜卑部落
 各自为种 史炤
无所据而强为之注妄矣
丁零翟鼠帅所部降燕
  (第 4a 页)
史炤
释文曰丁零在康居北去匈奴庭接习水七千
 里余按炤注乃是引汉时丁零国事通鉴九十四卷
 成帝咸和四年书云 …… (第 4a 页)
 至是入朝于赵盖其徙中国久矣翟鼠者翟斌之种

 类也
八年太原薛瓒
  史炤
释文曰瓒圭瓒也余按薛瓒者人姓名 (第 4b 页)
史炤

 圭瓒为释是不为人名乎
九年殷浩迁姚襄于梁国蠡台
  (第 4b 页)
史炤
释文曰蠡音礼余按司马彪郡国志睢阳县有
 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巍然介立超然独上谓
 之蠡台续述征记云 …… (第 4b 页)
 征记之说蠡当音卢戈翻
   通鉴一百(凡一条/)
十一年凉王祚恶河州刺史张瓘之彊遣张掖太守索
孚代瓘守枹罕
  史炤
释文以彊遣张掖太守索孚为句注曰彊其两
 切下彊人酒同余谓 (第 5a 页)
史炤
读通鉴且不得其句况敢
 释通鉴乎彊当读如字于此句断下文彊人酒自依
 其两切 (第 5a 页)
   通鉴一百一(凡一条/)
升平五年桓温以弟豁督沔中七郡诸军事
  史炤
释文曰沔水名出武都东南入江余谓炤但释
 沔水未能释沔中七郡也按魏兴上庸新城襄阳新
 野义成竟陵七郡皆 …… (第 5b 页)
   通鉴一百二(凡四条/)
海西公太和四年郗超曰欲务持重则莫若顿兵河济
控引漕运

  史炤
释文曰河济水名出王屋山余按河济殊源天
 下之所同知也而尽以为出王屋山固非矣河出积
 石济出王屋以言河 …… (第 6a 页)
 石门以东碻磝以西今济郓曹濮滑汴诸州皆河济

 之地
燕王炜遣乐安王臧统诸军拒桓温
  史炤
释文曰乐安鄱阳郡之邑也属扬州燕之诸王
 遥领也余按晋魏以下封建诸侯王不惟不得君国
 子民亦不得食其国 …… (第 6b 页)
 国曰乐安和帝又改前汉千乘郡曰乐安郡是郡自
 晋汔于元魏属青州燕何必取江南鄱阳之乐安以
 封其子弟邪
温使豫州刺史袁真攻谯梁开石门以通水运
  史炤
释文曰谯梁地名在豫州余按谯梁谓谯郡及
 梁国也皆属豫州炤言地名在豫州将以谯梁为一
 处邪为两处邪可谓 (第 7a 页)
语焉而不详矣

李弘李高反益州刺史周楚遣子琼讨高又使琼子梓
潼太守虓讨弘皆平之
  史炤
释文曰虓虎声也余谓虓者周琼之子何庸以
 虎声为释
   通鉴一百三(凡一条/)
孝武帝宁康元年梁州刺 (第 7b 页)
史杨亮遣其子广袭仇池与
秦梁州刺史杨安战广兵败沮水诸戍皆奔溃
  史炤
释文曰沮水名出汉中余按班志沮水出武都 …… (第 7b 页)
 口以此言之沮水不出汉中也
   通鉴一百四(凡一条/)
太元五年秦王坚分三原九嵏武都汧雍氏十五万户
散居方镇
  史炤
释文曰谓汧雍之间氐羌也余按苻秦氐种也 …… (第 8a 页)
 秦种类也苻秦曷尝分之使散居哉且举汧雍而遗
 三原九嵏武都亦注书之失也
   通鉴一百五(凡一条/)
八年慕容垂自凉马台结草筏以渡
  史炤
释文曰结草为舟也余谓上古朴略舟犹必刳
 木为之若结草为舟必至沈溺所谓筏者箄筏也编
 芦苇可以为筏芦苇 (第 8b 页)
草类也

   通鉴一百六(凡三条/)
十年慕容农慕容麟共攻翟真
  史炤
释文曰翟徒历切姓也余按上卷八年翟斌起
 兵赴燕王垂翟真者斌之兄子也炤于翟斌之翟音
 直格切至翟真之翟 …… (第 9a 页)
 为是
氐啖青

  史炤
释文曰啖青氐羌名徒滥切(海陵/本同)余按氐自是
 氐羌自是羌二种也史明言氐啖青而谓之氐羌名
 缪矣韵 …… (第 9b 页)
 秀容非元海所生之地而先有秀容之名则其说为
 不通矣
秦王崇为梁王乾归所逐杨定与崇共攻乾归乾归遣
凉州牧轲弹秦州牧益州立义将军诘归拒之
  史炤
释文曰轲音柯姓也余按轲弹益州诘归皆姓
 乞伏通鉴下文载轲弹司马翟瑥怒轲弹曰将军以
 宗室居元帅之任则 …… (第 11b 页)
 柯亦非

   通鉴一百九(凡三条/)
安帝隆安元年秃发乌孤自称西平王
  史炤
释文曰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吕光之将也余
 按秃发氏世为部帅未尝为吕光将特乌孤尝受吕
 光爵命耳谓秃发为 (第 12a 页)
河西鲜卑种可也曰河西鲜卑
 人则似以河西鲜卑为地名
沮渠曲粥曰勒兵向西平出苕藋
  史炤
释文曰藋徒栗切(费本/同)余按字书藋徒吊翻至 (第 12a 页)
 一百一十六卷安帝义熙二年炤亦自知其误矣
魏袭中山慕容麟追至派水为魏所败而还
  史炤
释文曰派匹拜切派谷名在河东安邑(费本/同)
 按魏袭中山慕容麟追至派水当在中山界若河东
 安邑果有 …… (第 12b 页)
 县有义台城则派水在中山新市明矣派音攻乎翻

   通鉴一百一十(凡二条/)
二年燕主宝至乙连长上段速骨宋赤眉等作乱
  史炤
释文曰长上人名(海陵/本同)余谓卫兵更番迭上长
 上者宿卫官名异于众兵之迭上者也唐武散阶有
 怀化执 (第 13a 页)
戟长上归德执戟长上此则长上为官名之
 明證也
杨轨西奔□海
  史炤
释文曰□音未详余按阚骃十三州志金城临 …… (第 13a 页)
 羌县有卑和羌海郦道元曰古西零之地□海其此
 地欤□与零同音怜
   通鉴一百一十一(凡二条/)
三年张豁戍柳泉
  史炤
释文作张詻呼各切(海陵/本同)余按通鉴诸本及晋
 书皆作张豁字书詻音鱼格切炤音亦非
四年西秦王乾归迁 (第 13b 页)
都苑川
  史炤
释文曰苑川邑即陈仓县后魏改今名(海陵/本同)余 …… (第 13b 页)
 仓之宛川与西秦所都之苑川字有宛苑之异而改

 陈仓为宛川又在百许年之后 史炤
殆未之考也一
 百一十五卷安帝义熙六年又误
   通鉴一百一十二(凡二条/)
五年河西王利鹿孤遣骑袭 (第 14b 页)
沮渠蒙逊执蒙逊从弟鄯
善苟子
  史炤
释文曰鄯善复姓其先西域人以国为姓苟子
 其名(海陵/本同)余按通鉴本文明以鄯善苟子为蒙逊从
 弟凡读 (第 14b 页)
通鉴者不俟博考已知鄯善之非姓矣是后

 沮渠鄯善复见于宋武帝永初二年释文之误愈不
 可掩
桓玄缚元显于舫前而数之
  史炤
释文曰舫甫往切(海陵/本同)余按舫甫妄翻炤音误
   通鉴一百一十三(凡一条/)
元兴三年刘裕斩桓修 (第 15a 页)
修司马刁弘帅文武佐吏来赴
裕谓曰今日贼玄之首已当枭于大航矣
  史炤
释文曰大航方舟也余按大航谓朱雀航也在 …… (第 15a 页)
 建康朱雀门外秦淮水上
   通鉴一百一十四(凡六条/)
义熙元年秦主兴命鸠摩罗什翻译经论三百馀卷
  史炤
释文曰翻译翻覆而寻译也余谓古之译者传
 四方之言此所谓翻译者翻夷言为华言也寻绎之
 绎从糸不从言义亦 (第 15b 页)
不同
殷仲文请治乐刘裕曰性所不解
  史炤
释文曰解古介切晓也(费本/同)余谓此亦蜀人土 (第 15b 页)
 音之讹解晓之解音胡买翻
三年杨盛遣军临浕口
  史炤
释文曰浕水出襄阳(费本/同)余按水经注浕水北
 发武都氐中南径张鲁城东又南过阳平关西而南
 入于沔谓 (第 16a 页)
之浕口有浕口城浕水在汉中不在襄阳
  史炤
蜀人也而不知浕水所在况四海疆域之广乎
魏主圭北巡至濡源
  (第 16a 页)
史炤
释文曰濡乃官切水出涿郡(海陵/本同)(第 16a 页)
史炤
以 …… (第 16a 页)
 公作西南夷传其时未有獠也岂可言西南夷谓之

 獠哉况此乃交州之獠尤不可以为西南夷
八年夏王勃勃欲攻炽盘王买德谏曰炽盘吾之与国
  史炤
释文曰诸侯相许与者名曰与国余谓与国者
 相与相亲之国非相许与也
仇池公杨盛叛秦侵扰祁山
  (第 19a 页)
史炤
释文曰祁山在武都西羌中余谓汉武帝未开
 置武都郡则可言祁山在羌中既置郡则祁山为王
 土矣水经注祁山在 …… (第 19a 页)
 邽二百四十里杜佑曰祁山在今同谷郡长道县东
 十里以为在西羌中可乎
   通鉴一百一十七(凡三条/)
十一年魏崔浩曰轻骑南下布濩林薄之间
  史炤
释文曰濩胡郭切布濩地名在代北余谓崔浩
 言布濩林薄之间正祖司马相如上林赋布濩太原
 语法郭璞注云布濩 (第 19b 页)
犹布露也毛晃曰布濩流散也
 濩音胡故翻 史炤
音义俱非 (第 19b 页)
十二年西秦王炽盘攻秦洮阳公彭利和于漒川
  史炤
释文曰洮阳零陵邑属荆州余按汉书地理志
 零陵郡固有洮阳县但此洮阳在陇西时属姚秦地
 理志所谓洮水出西 …… (第 20a 页)
 筹修泥和洮阳二城置戍之语又以为吐谷浑戍兵

 处终不悟零陵之为误也
沙门昙永使王华提衣襆自随
  史炤
释文曰襆博木切尔雅裳削幅谓之襆(海陵/本同)
 按尔雅所谓裳削幅者自是□字非此襆字此襆字
 音房玉 …… (第 21a 页)
   通鉴一百一十八(凡四条/)

十三年王镇恶进军渑池遣毛德祖袭尹雅于蠡吾城
禽之
  史炤
释文曰蠡吾县之城在高阳国属冀州余按地
 志高阳国固自有蠡吾县但刘裕伐秦命王镇恶自
 殽渑入关辅既进军 …… (第 21b 页)
 魏移渑池县于今福昌县西六十五里唐之福昌县
 本宜阳县蠡吾城盖即蠡城也
姚彊姚难合兵屯泾上以拒镇恶
  史炤
释文曰泾水出安定泾阳开头山余按 (第 22a 页)
史炤

 止言泾水发源之地耳汉书地理志泾水东南至阳
 陵入渭姚彊等所屯泾上其地当在汉京兆阳陵界
十四年秦 (第 22a 页)
王炽盘以左丞相昙达都督洮罕以东诸军


  史炤
释文曰洮罕地名余按洮罕谓临洮枹罕之地
 洮罕故是地名然临洮枹罕各是一处
恭帝元熙元年王康还洛阳保金墉 (第 22b 页)
城魏河内镇将于
栗磾游骑在芒山上攻逼交至
  史炤
释文曰应劭曰芒属沛国芒县之山也余谓炤
 引应劭说以注汉高祖隐芒砀山泽间则可矣此时
 魏兵至芒山以逼金 …… (第 22b 页)
 在沛国芒县之山安能逼金墉哉

   通鉴一百一十九(凡六条/)
宋武帝永初元年宋王留子义康为都督豫司雍并四
州诸军事
  史炤
释文曰雍州名入南北系宋按南北史无地理
 志今用晋志郡邑相统属处各于逐国土地合音释
 者各分所系(海陵 …… (第 23a 页)
 炤前数十年使炤用公休之说则必拈出公休释文

 以为依据今观二家释文炤未尝拈出公休而海陵
 板行公休本真是蹈袭 史炤
以是知海陵本为好事
 者托公休以欺误后人也
凉公歆与沮渠蒙逊战于蓼泉
 史炤释文曰蓼力竹切(海陵/本 (第 24a 页)
库全书
 通鉴释文辩误卷六   宋 胡三省 撰
   通鉴一百二十(凡五条/)
文帝元嘉元年跷骑
  史炤
释文曰跷牵么切行轻貌(海陵/本同)余按通鉴本文
 是年即无跷字 (第 1a 页)
史炤
于跷骑之上注貂渠是秦王炽
 盘遣太子暮末出貂渠谷攻河西事下注倢伃是尊
 帝母胡倢伃事二事之间有王华领 (第 1a 页)
骁骑将军事是

 误以骁骑为跷骑而曲为之说也
魏主命长孙翰尉眷北击柔然魏主自将屯柞山
  史炤
释文曰柞山其地在柔然国余按魏收魏书帝
 纪魏未迁洛以前诸帝多幸柞山其山在大河之西
 世祖始光三年度君 …… (第 1b 页)
 且魏主遣将击柔然自将大军为后继以壮声势耳

 岂必至柔然国中而屯兵乎
三年谢晦弟黄门侍郎㬭
  史炤
释文曰㬭疾雀切余按字书疾雀切皭字埤苍
 曰白色也㬭音子肖翻释小明也晦㬭兄弟也其命
 名之字旁皆从日音 (第 2a 页)
子肖翻为是
湟河
  史炤
释文曰湟胡光切说文细缯也余按炤释湟河
 而引说文细缯全不可晓详考通鉴是年有秦夏战 …… (第 2a 页)
 帛事盖音胡光切者注湟河之湟字也引说文者注
 缯帛也此又传写之误
四年魏奚斤上疏言赫连昌亡保上邽鸠合馀烬
  史炤
释文曰鸠鹘鸼也鸠合犹乌合之称(费本/同)余按
 左传郯子言少皞以鸟名官五鸠鸠民者也五鸠指
 言祝鸠氏 …… (第 2b 页)
 鹘鸼为注其言犹乌合之称尤非鸠合之义
   通鉴一百二十一(凡一条/)
五年秦王暮末以叔父光禄大夫沃陵为凉州牧
  史炤
释文曰沃陵姓也(海陵/本同)余按通鉴本文既言沃
 陵为暮末叔父则乞伏者其姓而沃陵者其名此不
 难见也 (第 3a 页)
史炤
之昏缪乃如此
   通鉴一百二十二(凡二条/)
十年魏平凉休屠征西将军金崖 (第 3a 页)
  史炤
释文曰休屠武威邑属北凉(费本/同)余谓金崖者
 本匈奴休屠种居于平凉魏以为征西将军通鉴文
 意甚明若 (第 3b 页)
因地志武威郡有休屠县引以为注则通
 鉴本文休屠之上有平凉二字便说不行 史炤
缪矣
杨难当攻葭萌获晋寿太守范延朗
 海陵本释文曰葭萌县名属梓潼余按葭萌县汉属
 梓潼郡刘蜀改为汉寿 …… (第 3b 页)
 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馥表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

 治古葭萌之地
   通鉴一百二十三(凡二条/)
十五年太子率更何承天立史学
  史炤
释文曰率更令官名也犹秦中更也(海陵/本同)余按
 汉书百官表即有太子率更令续汉志本注曰主庶
 子舍人 …… (第 4a 页)
 如光禄勋卫尉中更秦爵级非官也
十六年老父被苫而耕

  史炤
释文曰苫草覆屋余按被苫而耕盖被苫于身
 以蔽雨非覆屋也
   通鉴一百二十四(凡三条/)
十九年雍州 (第 4b 页)
刺史刘道产善为政民安其业小大丰赡
由是民间有襄阳乐歌山蛮不可制者皆出沿沔为村

  史炤
释文曰乐歌山蛮其地在雍州襄阳(海陵/本同)余谓
 襄阳之民安其业大小丰赡故有襄阳乐之歌凡昔 …… (第 4b 页)
 而居因通鉴本文而求其义居然可见乐歌句断炤
 乃以乐歌山蛮为句是不求其义也
二十年魏皮豹子镇仇池杨文德来求援诏以为武都
王屯葭芦城
  史炤
释文曰葭芦城度赤河经岐山三百四十里即
 其地(海陵/本同)余按今阶州福津县东南七十里有葭芦
 城世传 (第 5a 页)
魏将邓艾与蜀将姜维相持于此后魏置葭

 芦县后周并入盘堤县仇池山在成州之西百里阶
 成二州皆古武都郡地岐山在凤翔府东去葭芦道
 里甚远 史炤
之言未可信也
二十三年魏主军至东雍州临薛永宗垒永宗出战大
败与家人皆赴汾水死
  (第 5b 页)
史炤
释文曰汾水出汾阳北山余按 (第 5b 页)
史炤
止能言汾
 水发源之地不知薛永宗举家赴汾水而死其地不
 在太原汾阳界水经汾水出太原汾阳北山东南过 …… (第 5b 页)
 注释而后能有别

   通鉴一百二十五(凡二条/)
二十七年魏主围悬瓠施大钩于冲车之端以钩楼堞
  史炤
释文曰钩剑属(费本/同)余谓如古者吴钩之钩可
 以言剑属此所谓大钩者乃诗以尔钩援之钩言施
 大钩于冲 (第 6b 页)
车之端以钩楼堞则非剑明矣
芮芮亦遣使远输诚款
  史炤
释文曰芮芮国名余按芮芮即蠕蠕魏呼柔然
 为蠕蠕南人语转为芮芮沈约宋书李延寿南史皆 (第 6b 页)
 以蠕蠕为芮芮从南人语音也
   通鉴一百二十六(凡二条/)
二十八年魏人乃肉薄登城
  史炤
释文曰谓相背负而上城也余谓薄迫也不用
 梯冲以身迫城缘之而上谓之肉薄登城
魏宗爱杀秦王翰于永巷
  (第 7a 页)
史炤
释文曰永巷宫中所直名汉官仪曰令一人宦
 者为之秩六百石掌宫婢侍史余按永巷者宫中之 …… (第 7a 页)
 阳溧洲则在大江中

鲁秀等攻大航克之王罗汉闻官军已度即放仗降缘
渚幢队以次奔散
 海陵本释文曰幢队执幡幢之队者余按是时南北
 朝用兵各置幢主队主皆有副非执幡幢之队也
 炤
误同而注在上文幢队主副之下海陵本移寘于
 此盖亦疑上文有幢队主副四字而不得其说耳
卒散民尽可蹻足而待 (第 8a 页)

  史炤
释文曰蹻纥约切举足行高也又丘妖切举足 …… (第 8a 页)
   通鉴一百二十八(凡三条/)
孝武帝孝建元年鲁爽引兵直趣历阳薛安都宗越等
戍历阳与爽前锋杨胡兴等战斩之爽不能进留军大
岘使鲁瑜屯小岘
  史炤
释文曰大岘山名在寿州六安县有五岘山是
 以分大小岘桐城亦有五岘非此余按 (第 8b 页)
史炤
但以鲁
 爽自寿阳趣历阳而留军大岘遂谓大小岘皆在寿 …… (第 8b 页)
 易言也

臧质进计于南郡王义宣曰下官中流鼓棹直趣石头
  史炤
释文曰鼓棹歌鼓而行舟也(海陵/本同)余按鼓之为
 义击也扇也动荡之也击棹以行舟汉书所谓楼船
 卒水居 (第 9b 页)
击棹者今人谓之打棹打亦与击同义鼓棹
 之义夫人能知之炤乃谓歌鼓以行舟浅缪甚矣
何尚之曰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
  史炤
释文曰沔水出武都东南入江过江夏谓之夏
 水余 (第 9b 页)
史炤
释用应劭汉书注劭注江夏郡曰沔水 …… (第 9b 页)
 唐置鄂州则夏口之名移于江南而沔水入江之口
 止谓之沔口或谓之汉口夏口之名遂与沔口对立
 分在江之南北以此释何尚之之言乃为明白 史炤
 
止引应劭注而不能䆒其地名之离合余故备论之
   通鉴一百二十九(凡一条/)
大明三年岂可三缄
  (第 11a 页)
史炤
释文曰家语鲁人三缄其口余按孔子家语孔
 子观周入后稷之庙有金人三缄其口铭其背曰古 (第 11a 页)
 之慎言也岂鲁人哉
   通鉴一百三十(凡二条/)
明帝泰始元年魏侍中司徒平原王陆丽
  史炤
释文曰陆姓也古帝号有陆终其后因以为氏
 (海陵/本同)余按陆丽者陆俟之子陆突之孙本步六孤氏
 与拓跋 …… (第 11b 页)
 所建置之地非深考不能知也一百四十三卷东昏
 侯永元二年释汶阳误同
四年南康公褚渊卒世子贲耻其父失节以爵让其弟

  史炤
释文曰贲耻符非切姓也耻其名(海陵/本同)余按褚
 贲渊子也通鉴之文甚明贲耻其父失节者以渊奉
 宋氏社 (第 17b 页)
稷输之于齐也不当以贲为姓耻为名 史炤
 
之误多类此贲读曰蕡音符分翻 (第 17b 页)
   通鉴一百三十六(凡三条/)
武帝永明三年李叔献献十二队纯银兜鍪乃孔雀毦
  史炤
释文曰孔雀鸟名毦者毛羽饰也博雅曰㲥毦
 罽也一曰积羽为衣一曰兜鍪上饰余谓毦者以孔
 雀毛为兜鍪饰耳不 …… (第 18a 页)
 说
五年魏主诏七庙亲子孙及外戚缌麻已上亲赋役无
所与

  史炤
释文曰缌两麻一丝之布也余按礼记杂记曰
 朝服十五升去其半而缌加灰锡也注曰缌精粗与
 朝服同去其半则六 …… (第 18b 页)
 云去其半而缌始云加灰锡明此缌衰不加灰不治
 布故也详考杂记注疏则朝服之布十五升去其半
 者为缌麻服之衰其加灰治布者则为锡衰 史炤

 缌为两麻一丝之布其说不经见
六年魏筑城于醴阳陈显达攻拔之进攻沘阳
  (第 19a 页)
史炤
释文作澧阳注曰天门邑余按天门郡之澧阳
 今之澧州沘阳县今之唐州唐州与澧州相去甚远
 夐隔江汉陈显达既 …… (第 19a 页)
   通鉴一百三十七(凡一条/)
八年魏太皇太后冯氏徂高祖勺饮不入口者五日

  史炤
释文曰勺职略切挹取也余按诗泂酌彼行潦
 挹彼注兹此酌字音职略翻以挹取为说周官考工
 记梓人为饮器勺一 (第 20a 页)
升勺音上酌翻勺饮之义取此
 非挹取之酌也
   通鉴一百三十八(凡二条/)
十一年王融行逢朱雀桁开喧湫不得进
  史炤
释文曰湫即由切本作啾谓喧哗啾唧也(费本/同)
 余谓此湫即左传湫隘之湫顾野王云湫子小翻隘 (第 20a 页)
 也以喧哗湫隘为说文义自通何必改为啾唧之啾
 乎
车前无八驺何得称丈夫
  史炤
释文曰驺厩御也余按晋志诸公诸从公车前
 给驺八人王融望为公辅故云然驺者在车前传呼
 辟开道止行人者今 (第 20b 页)
人所谓驺哄
徐勉曰王君名高望促难可并𧝬衣裾
  史炤
释文曰𧝬帛也(费本/同)余谓于此以帛为释其义 …… (第 20b 页)
 殊为不通按字书弊字亦有从敝从衣者以弊为说
 其义乃通
   通鉴一百三十九(凡一条/)
明帝建武元年魏安定靖王休卒自卒至殡魏主三临
其第
  史炤
释文曰临力禁切哭也余谓此君临臣丧之临
 读如字君临臣丧固哭之但史言三临其第当以临
 幸临视之临为义汉 …… (第 21a 页)
   通鉴一百四十(凡三条/)
二年魏主曰代人迁洛者宜悉葬邙山其先有夫死于
代者听妻还葬夫死于洛者不得还代就妻其馀州之
人自听从便
  史炤
释文提起妻其二字注曰妻七计切以女嫁人
 曰妻余谓若如炤释当以妻其馀州之人为句读之
 便使上下文皆失其 …… (第 21b 页)
 然妻读如字
沮水氐杨馥之为齐击武典氐杨集始破之

  史炤
释文曰沮水出房陵东至郢入江余谓沮水有
 二辩已见七十七卷魏元帝景元二年此沮水乃武
 都沮县之沮水非出 …… (第 22b 页)
 分汉中置新城郡欲以新异观者之目耳

三年魏寇司州栎城戍主魏僧岷拒破之
  史炤
释文曰栎城在司州属后魏余按此时魏寇齐
 之司州为栎城戍主所破则栎城属齐不属魏明矣
 齐之司州镇义阳 …… (第 23a 页)
 非河内也

李崇搓山分道
  史炤
释文曰搓山与氐羌相近槎锄加切亦作查(海/陵)
 (本/同)余按槎音仕雅翻邪斫木也此与晋穆帝永和六
  (第 23b 页)
年燕命慕舆泥搓山通道同义 史炤
于此以搓山为
 山名又愈误矣
聚礌石临崖下之
  (第 23b 页)
史炤
释文曰礌落罪切推石自高而下也余谓释是
 而音非音洛罪切者礌硌之礌推石自高而下之礌 …… (第 23b 页)
 当音卢对翻汉书李陵传乘隅下垒石垒音卢对翻
 音义正与此礌同特古字借用不同耳
徐州刺史裴叔业引兵攻虹城
  史炤
释文曰虹户工切后魏之地余谓此虹城即汉
 虹县也今泗州犹有虹县汉书音义虹音贡今人读
 如绛南齐徐州刺史 (第 24a 页)
镇钟离裴叔业自钟离引兵度
 淮攻魏之虹城以挠魏南寇之兵正今泗州之虹县
 也 史炤
音户工切特随字自为之音非有所据也 (第 24a 页)
 或云皮反字之误反读如字是时梁将王弁侵魏徐
 州蕃郡民续灵珍攻蕃城以应梁此蕃郡蕃城即汉
 鲁国之蕃县传写通鉴者番上缺草遂为番郡番城
  史炤
又从而音蒲何切误矣
葛荣列陈数十里箕张而进 (第 12a 页)
  史炤
释文曰箕张犹春秋鱼丽之陈余按左传鱼丽
 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箕张之陈与鱼丽之陈固
 当不同列宿之象箕 (第 12b 页)
张翼舒箕四星下二星翕而相
 近上二星开张列陈前阔而后狭故曰箕张即今军
 中言杷头陈也
葛荣至洛魏主御阊阖门引见
  史炤
释文曰阊阖天门也(海陵/本同)余按阊阖门洛阳宫
 城门辩已见八十四卷晋惠帝太安元 (第 12b 页)
史炤
前说 …… (第 12b 页)
 已误此又以阊阖为天门宫城门固取天门以为名
 然径以为天门则不可一百六十卷太清元年阊阖
 门注亦误
羊侃自瑕丘溃围出魏境至渣口
  史炤
释文曰渣侧加切水名出义阳一作溠(海陵/本同)
 按水经注偪阳有柤水南乱沂而注于沭谓之柤口
 柤音侧 …… (第 13a 页)
 里甚径若自兖州至申州道里甚远观者可以知所
 决择矣
   通鉴一百五十三(凡二条/)
中大通元年魏杨昱据荥阳陈庆之攻之将士相帅蚁
附而入
  史炤
释文曰蚁蚍蜉也附者谓其能屯聚也余谓蚁
 能附著木石墙壁而行缘而登高史言陈庆之将士 …… (第 13b 页)
 缘荥阳城而登若蚁之附木石墙壁而登高然非以
 蚁能屯聚为谕也
初魏以梁益二州境土荒远更立巴州以统诸獠又立
隆城镇
  史炤
释文曰巴春秋时巴地晋宋间为夷獠所居至
 后魏得其地立巴州余按汉书地理志巴郡十一县
 皆春秋时巴国之地 …… (第 14a 页)
 非魏立也

   通鉴一百五十四(凡二条/)
二年魏尔朱荣曰拥生蛮北填六镇
  史炤
释文曰填读曰镇余谓此乃补填之填音停年
 翻言欲驱生蛮以补填六镇叛亡之户
陈庆之引兵围悬瓠破魏颍州刺史 (第 15a 页)
娄起等于溱水
  史炤
释文曰溱侧诜切水名在河南余按此 (第 15a 页)
史炤

 广韵以为释也广韵所谓溱水在河南者以周宣王
 弟郑桓公邑于新郑而食溱洧新郑县汉属河南郡 …… (第 15a 页)
   通鉴一百五十六(凡四条/)
五年贺拔胜遣军攻冯翊安定沔阳酂城皆拔之于是
沔北荡为丘墟矣

  史炤
释文曰沔阳汉中邑余按汉中郡自汉以来固
 有沔阳县然以历代地志考之宋立冯翊安定等侨
 郡于沔北梁置沔阳 …… (第 16a 页)
 复州置酂城郡于汉阴县之地亦皆沔北北属梁雍
 州刺史以通鉴下文观之可以知矣汉中之沔阳县
 属梁州时梁州之地已为魏有 史炤
释非
魏主西奔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鸿宾迎献酒食 (第 16a 页)
史炤
释文曰稠桑地名在荥阳西余按魏主自洛西 …… (第 16a 页)
 辩见于后
贺拔胜自南阳帅所部西赴关中至淅阳

  史炤
释文曰淅旨热切淅阳郡名淅水所出余按魏
 淅阳郡汉弘农郡析县之地也有析水后魏置析阳
 郡魏收地形志只从 …… (第 17a 页)
 淅字宋朝邓州淅川内乡二县即其地炤以为淅水
 所出是矣若音旨热切则浙字非淅字也
魏孝武帝闺门无礼
  史炤
释文作阖门注云阖胡猎切闭也今按通鉴诸
 本皆作闺门下文书闺门无礼事甚 (第 17a 页)
史炤
误矣 (第 17a 页)
   通鉴一百五十七(凡三条/)
大同三年东魏丞相欢游汾阳之天池
  史炤
释文曰汾水之阳河东邑余按汾阳县自汉至
 后魏皆属太原郡魏自正光以后北边盗起恒朔陷
 没乃置秀容郡于汉 …… (第 17b 页)
 游者乃秀容之汾阳也隋炀帝建汾阳宫即此地

魏大都督宇文贵进据颍川东魏行台任祥退保宛陵
  史炤
释文曰宛陵宣城邑彭泽聚在西余按 (第 18a 页)
史炤

 取汉书地理志及晋书地理志以为释殊不知地理
 志汉河南郡又有苑陵县晋属荥阳郡后魏属陈留
 郡天平 (第 18a 页)
以后属广武郡任祥所退保者也详考诸志
 宣城之宛陵与任祥所保之苑陵字有苑宛之异传
 写者误以苑为宛 史炤
遂误释为宣城之宛陵所谓
 差之毫釐缪以千里也 (第 18a 页)
魏行台杨白驹与东魏阳州刺史段粲战于蓼坞
  史炤
释文曰蓼即安丰之邑(费本/同)余按汉书地理志
 蓼六二县皆属六安国蓼六春秋时犹为列国皋陶
 之后也俱 …… (第 18b 页)
 盖当时之人于此谷筑坞因谓之蓼坞汉书音义曰

 襄山在潼关北十馀里
   通鉴一百五十八(凡二条/)
四年魏广州守将骆超
  史炤
释文作骆越注曰骆姓也越其名余按骆越乃
 汉时南方蛮之种名此魏将也通鉴诸本皆作骆超
 参考通鉴前后所书 …… (第 19a 页)
 卷中大通二年亦以为骆超
九年宇文泰登邙山以袭高欢黎明泰军与欢军遇

  史炤
释文曰黎音离黎犹比也谓比至天明也(海陵/本同)
 余按史记黎明之黎作邌说文曰邌徐也读与黎同
 音力兮 …… (第 19b 页)
 亦有从力兮翻者

   通鉴一百五十九(凡一条/)
十一年柔然头兵可汗使其弟秃突佳来送女且报聘
  史炤
释文以聘为娉注曰说文娉问也谓昏礼问名
 余按古礼有交聘之聘有聘女之聘说文始以聘女
 之聘为娉字与交聘 …… (第 20a 页)
 为一事并有馀事之谓
   通鉴一百六十(凡二条/)
太清元年荀济知上有大志然负气不服常谓人曰会
于盾鼻上磨墨檄之
  史炤
释文曰矛盾之鼻也余按荀济只言盾鼻 (第 21a 页)
史炤
 
乃汎引矛为说以杂之盾之有鼻盖盾背有隆起处
 故谓之鼻记朱干设锡郑玄注曰干盾也锡傅其背 …… (第 21a 页)
 盾背盾背外高龟形亦外高故云如龟盖见汉礼然
 也或谓锡即盾鼻矛若有鼻当施于何所
二年西丰公大春守石头
  史炤
释文曰石头在丹阳秣陵建业中孙权城之余
 按江左置丹阳尹秣陵建业二县皆治京邑建业改
 为建康自避晋悯帝 …… (第 21b 页)
 为界炤以为在秣陵建业中者抑以为在二县中间

 邪既不能指定实处而其文质俚亦甚矣且汉建安
 中孙权筑石头城至此三百馀年通鉴书石头事凡
 几 史炤
于魏文帝黄初五年晋海西公太和五年释
 已误此释又添一误也张舜民曰石头去台城九里
 天生城壁在清凉寺北 …… (第 22a 页)
   通鉴一百六十二(凡二条/)
李迁仕樊文皎帅锐卒五千深入至菰首桥东

  史炤
释文曰菰首桥在淮地(海陵/本同)余按淮者秦淮水
 也李迁仕等先将兵度淮攻东府前栅焚之侯景退
 众军营 (第 22b 页)
于青溪之东迁仕又进至菰首桥东则此桥
 当在青溪上曰在淮地何邪
御甘露厨有乾苔味酸咸分给战士
  史炤
释文曰苔藓也(海陵/本同)余谓苔生于海其形如发
 春二三月海人采取之纳土窖中出而晒之成片今
 南人多 (第 22b 页)
食之若苔藓者生于阶墙及阴湿之地安可

 食邪
   通鉴一百六十三(凡二条/)
简文帝大宝元年陈霸先修崎头古城徙居之
  史炤
释文曰崎头城名在梁地余谓侯景虽专梁命
 未改江淮以南皆梁地崎头为梁地一语不注可也
 按陈霸先自始兴出 …… (第 23a 页)
 界南康今赣州

侯景遣侯瑱随于庆徇蠡南诸郡
  史炤
释文曰蠡南地名蠡力兮切又力㡳切余谓蠡
 南诸郡指彭蠡湖以南诸郡如豫章庐陵安成临川
 南康是也蠡音礼力 …… (第 23b 页)
 诸曹总国机要尚书惟听受而已特置删定郎以治

 律令
帝裸裎为乐
  史炤
释文曰裎袒也古襌衣赵魏之间无袌者谓任
 余按朱氏孟子解裸裎露身也义甚简明襌衣之说
 本之广韵无袌谓任 …… (第 27a 页)
 辞以罔后学
二年惶怖且悲不觉声颤

  史炤
释文曰䡀注云旨善切摇也通作颤余按通鉴
 释文正作颤字当音之膳翻䡀音旨善切者孙愐云
 裸形无可蔽也非声 (第 27b 页)
 通鉴释文辩误卷八   宋 胡三省 撰
   通鉴一百六十八(凡一条/)
文帝天嘉三年和士开善握槊
  史炤
释文曰槊通作槊矛长丈八者为槊(海陵/本同)余按
 握槊局戏也李延寿曰握槊盖胡戏近入中国刘禹
 锡观博 (第 1a 页)
曰握槊之器其制用骨觚棱四均镂以朱墨
 耦而合数取应日月视其转止依以争道 史炤
乃以 …… (第 1a 页)
 为握丈八之槊是但知槊之为兵器而未知握槊之
 为局戏也
   通鉴一百六十九(凡二条/)
五年陈宝应逃至莆口
  史炤
释文曰莆音甫(海陵/本同)余按莆口在唐泉州莆田
 县界今兴化军之地莆音蒲音甫非
天康元年周信州蛮冉令 (第 1b 页)
贤等反远结涔阳蛮为声援
  史炤
释文曰涔阳渚之蛮在郢中余按后周置信州 …… (第 1b 页)
 涔评屯屯堨涔水溉田数千顷又东南流注于澧水
 涔阳盖居是水之阳也二百六十六卷梁太祖开平
 元年雷彦恭攻涔阳公安正此涔阳 史炤
释亦误九 …… (第 2a 页)
 域志江陵府公安县有涔阳镇
   通鉴一百七十(凡八条/)
临海王光大元年巴山太守黄法慧从宜阳出醴陵共
袭华皎
  史炤
释文作澧阳注曰天门邑余按地理志醴陵澧
 阳自是两县醴陵县后汉置属长沙郡澧阳县晋武
 帝太康中立天门郡 …… (第 2b 页)
 避其母郑太后讳改为宜阳今袁州宜春郡也自宜
 春至醴陵不及二百里澧阳则在洞庭太湖之北自
 宜春袭长沙不出澧阳也
齐主封弟仁约为乐浪王
  史炤
释文曰乐浪郡名古朝鲜之国其地系北齐余
 按齐主以古郡名爵诸弟为王耳未尝使之君国子
 民乐浪古朝鲜之地 (第 3a 页)
自晋至于慕容氏之末世已不

 能有其地北齐安能系属之哉
宣帝太建三年周遣右武伯谷会琨等聘于齐
  史炤
释文作堒注曰其字未详余按通鉴诸本皆作
 琨炤所见本于昆旁王偶缺上一画耳
五年齐人于秦郡置秦州州前江浦 (第 3b 页)
通涂水
  史炤
释文曰涂同都切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
 绳(海陵/本同)余按晋惠帝置堂邑郡于汉堂邑县至安帝
 改堂邑 …… (第 3b 页)
 汉牧靡之涂水也
七年周主伐齐鲍宏曰进兵汾潞直掩晋阳

  史炤
释文曰汾潞二州名系后周余按周齐敌国疆
 埸之间各置州郡齐置汾州于西河周置汾州于定
 阳若潞州上党郡则 …… (第 4b 页)
 入壶关黄泽亦可以掩晋阳非指二州名也

八年周主谓群臣曰朕去岁属有疾疹遂不得克平逋

  史炤
释文曰疹章忍切瘾疹皮外小起也余按此疾
 疹之疹与疢字同音丑刃翻经传作疢作疹者俗书
 也周武帝举大兵以 …… (第 5a 页)
 生义然音切终不能改也

前出河外直为拊背未扼其㗋
  史炤
释文曰拊揗也谓摩其背也余按周主此语本
 之娄敬娄敬说高祖曰夫与人斗不扼其吭而拊其
 背未能全胜周武帝 …… (第 5b 页)
 十四卷隋恭帝义宁元年拊其背注亦误
齐主猎于祁连池

  史炤
释文曰祁连山之池也在匈奴中余谓此祁连
 池汾阳之天池也即后所谓猎于天池者也史互言
 之耳北人谓天为祁 …… (第 6a 页)
 事也唐书地理志岚州静乐县有天池祠窦苹曰天
 池祠在今宁化军北六十里横岭下管涔山
   通鉴一百七十三(凡一条/)
七年齐领军大将军尉相愿
  史炤
释文曰相息良切姓也愿其名相氏出姓苑又
 息浪切后秦录有冯翊相云作德猎赋余 (第 7a 页)
史炤
之 …… (第 7a 页)
 用皆勋戚也尉相愿之进用必以尉景
   通鉴一百七十四(凡三条/)
十二年于仲文军至蓼堤去梁郡七里
  史炤
释文曰蓼县之堤音力竹切(费本/同)余考五代志
 梁郡无蓼县也元丰九域志曰蓼堤汉梁孝王筑在
 梁郡西北 (第 7b 页)
通鉴本文言去梁郡七里若以蓼县为梁

 郡附城之县则当治郭下若以蓼县为外县无缘去
 城七里便置县 史炤
之说不待攻而破矣蓼读如字
于仲文取金乡席毗罗军大溃争投洙水死
  (第 8a 页)
史炤
释文曰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北入泗余按
  (第 8a 页)
史炤
能言洙水所出与所入而已水经洙水自盖县
 西南流至卞县入泗郦道元注则曰洙水至卞城西
 南入泗水乱流西南 …… (第 8a 页)
 席毗罗军既溃走于仲文追奔蹙之洙水故争投水

 而死也
周杀代奰王达滕闻王逌
  史炤
释文曰代徒对切姓也奰平秘切名也玉音肃
 姓也达其名(海陵/本同)余谓 (第 9a 页)
史炤
以代奰王达为二人姓
 名则下文滕闻王逌亦二人姓名乎释文以古有玉
 姓欲以稀姓愚后学殊不思读通鉴者详味 …… (第 9a 页)
 王读如字十一家谥法色取行违曰闻不醉而怒曰
 奰
   通鉴一百七十五(凡三条/)
十三年隋主如岐州
  史炤
释文曰岐州元魏所置至隋废之余按魏书地
 形志太和十一年置岐州治雍城镇至炀帝大业三 …… (第 9b 页)
 年始改州为郡是年隋文帝受周禅改元开皇岐州
 未废也若已废岐州则史不书如岐州矣
沙钵略从父玷厥居西面号达头可汗
  史炤
释文曰玷厥突厥种名余按通鉴本文明言玷
 厥为沙钵略之从父号为达头可汗读者皆知玷厥
 为人名而释以为突 (第 10a 页)
厥种名何其舛也
长城公至德元年吐谷浑寇隋临洮洮州刺史皮子彦
出战败死汶州总管梁远击走之

  史炤
释文曰汶音问以汶水为名水出琅邪余按吐
 谷浑居西垂时寇洮岷汶州即唐之岷州与汉之汶
 山郡之汶同 (第 10b 页)
史炤
以琅邪汶水为释音义皆误汶山
 之汶读曰岷辩已见七十二卷魏明帝青龙元年
   通鉴一百七十六(凡二条 (第 10b 页)
)
二年隋以贺娄子干为榆关总管
  史炤
释文曰榆关在陇右蒙恬为秦将侵胡开地数
 千里垒石为城树榆为塞是也余按在陇右者汉金 …… (第 10b 页)
 郡之榆林塞也隋置榆关总管于唐胜州界
三年丰州刺史章大宝昭达之子也在州贪纵朝廷以
太仆卿李晕代之
  史炤
释文作本晕注曰本与㡷同戎姓晕其名(海陵/本同)
 余按本字乃李字之误也 (第 11a 页)
史炤
别引㡷字以为说此
 与徐道明见郑玄论语序云书以八寸策误作八十
 宗因曲为之说者何异 (第 11a 页)
   通鉴一百七十七(凡一条/)
隋文帝开皇九年陈武州刺史邬居业
  史炤
释文曰邬姓也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
 为氏(费本/同)余按 (第 11b 页)
史炤
据广韵而为释也左传昭二十
 八年晋灭祁氏羊舌氏分其田以为县以司马弥牟
 为邬大夫是以邬为县非以邬为郡 …… (第 11b 页)
 皆曰守至汉景帝中二年始以郡守为太守此皆考

 之不精之过也
   通鉴一百七十八(凡一条/)
十八年设鹿角为方陈
  史炤
释文曰鹿角陈名犹春秋鱼丽之陈尔余按炤
 于一百五十二卷梁武帝大通二年葛荣列陈箕张
 而进释曰箕张犹春 …… (第 12a 页)
 皆剡其端如鹿角然埋之陈前以禦胡马冲突内为
 方陈非如春秋鱼丽之陈也
   通鉴一百七十九(凡二条/)
二十年车骑将军榆林阎毗
  史炤
释文曰榆林县名隋置胜州兼置此县其地有
 榆溪塞即蒙恬为秦侵胡累石为城树榆为塞是也
 余按 (第 12b 页)
史炤
于一百七十六卷陈长城公至德二年隋
 以贺娄子干为榆关总管注云榆关在陇右下亦引 …… (第 12b 页)
 夏之北唐之绥银麟胜皆汉上郡地炤前言榆关在

 陇右非也今因榆林而引树榆为塞事则近之
仁寿二年忤意者严霜夏零
  史炤
释文曰零雨余谓此言杨素威权忤其意者祸
 罚立至如当夏降霜非零雨之谓也
   通鉴一百八十(凡二条/) (第 13b 页)
四年岚州刺史乔钟葵
  史炤
释文曰岚州名在太原因岢岚山为名有渥洼
 地出良马亦山气也余 (第 13b 页)
史炤
之说全引广韵广韵 (第 13b 页)
 以为岚州近太原犹可 史炤
以为在太原则缪矣汉
 武帝得神马渥注水中李斐以为在敦煌界今云岚
 州有渥洼地未知广韵何所据也至云亦山 (第 14a 页)
气也则
 是广韵解岚字为山岚之岚其义不为岚州发也炤
 亦引之以释岚州可谓无所决择矣
杨素侄玄挺
  史炤
释文作玄挻注云挻抽延切(费本/同)余按隋书作
 玄挺音徒鼎翻通鉴诸本亦皆作玄挺 (第 14a 页)
   通鉴一百八十一(凡二条/)
倭王多利思比孤
  史炤
释文曰倭女王国名在东海中(费本/同)余按范晔
 后汉书倭国在韩国东南大海中依山岛而居其地
 大较在会 …… (第 14b 页)
 至目多利思比孤三十一世其间惟一世立女王耳
 桓灵之际固尝谓之女王国隋唐之间岂复谓之女
 王国哉
八年宜社于南桑乾水上
  史炤
释文曰桑乾即马邑属雁门余按汉书地理志
 马邑县属雁门郡桑乾县属代郡自是两县而谓桑
 乾即马邑可乎水经 …… (第 15a 页)
 过蓟县故城南时炀帝在蓟将伐高丽故宜社于桑
 乾水上
   通鉴一百八十二(凡三条/)
九年诏徵天下兵集涿郡
  史炤
释文曰涿范阳邑余按通鉴本文曰涿郡而 (第 15b 页)

 炤
以范阳之邑误矣自汉高帝置涿郡而治涿县曹
 魏改涿郡曰范阳郡隋开皇初废范阳郡大业初并 …… (第 15b 页)
   通鉴一百八十五(凡四条/)

唐高祖武德元年李密以杨汪为宋州总管
  史炤
释文曰后周武帝以王谦为益州总管总管之
 名始此(费本/同)余按令狐德棻后周书周明帝武成元
 年初改都 …… (第 18b 页)
 公宪为益州总管尉迟纲为荆州总管尉迟回为秦
 州总管则总管之名非始于用王谦也
隋炀帝谓萧后曰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
  史炤
释文曰沈直金切言为沈湎之后(海陵/本同)余谓炀 …… (第 18b 页)
 荏翻
宇文化及于帐中南面坐人有白事者默然不对下牙

方取启状与唐奉义等参决之
  史炤
释文曰牙旗名军中所建下牙言其视事晚也
 余谓下牙犹古之言退朝也岂视事晚之谓乎刘冯
 事始曰牙旗者将军 (第 19b 页)
之精军行建牙后世至于官府
 早晚军吏两谒亦谓之牙呼谓既熟虽天子正殿受
 朝谒者亦名正牙
薛举进逼高墌
  史炤
释文曰高墌城名墌之石切(海陵/本同)余按新唐书 …… (第 19b 页)
 卷折□音亦误惟杜佑通典□音思历切
   通鉴一百八十六(凡三条/)
程知节为王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

  史炤
释文曰捩力计切拗捩也(海陵/本同)余按韵书捩音
 力计切琵琶拨也拗捩之捩音练结翻 (第 20a 页)
右翊卫大将军淮安王神通
  史炤
释文曰唐有十六卫各有左右其左右卫及左
 右金吾卫谓之四卫馀谓之杂卫(费本/同)余按隋受周
 禅置左右 (第 20b 页)
 通鉴释文辩误卷九   宋 胡三省 撰
   通鉴一百八十八(凡四条/)
三年赵郡公孝恭击萧铣东平王阇提斩之
  史炤
释文曰阇辰遮切姓也余按古无阇姓阇提盖
 萧铣之子侄而封王
王世充自将战兵左辅大将军杨公卿帅左龙骧二十 (第 1a 页)
八府骑兵左游击大将军郭善才帅内军二十八府步

兵右游击大将军跋野纲帅外军二十八府步兵总三
万人以备唐
  史炤
释文曰左右龙骧左右游击分骑兵步兵各有
 府皆隋之制王世充因之余按隋志无龙骧游击分
 骑步兵之制有府兵 (第 1b 页)
而已 史炤
以意妄为之说
七月世充洧州长史张公谨与刺史崔枢以州城来降
  (第 1b 页)
史炤
释文曰洧州本尉氏县王世充始置尉州武德
 四年以尉氏扶沟𨻳陵置洧州余按炤释以新志尉 …… (第 1b 页)
 史炤释文曰朝直遥切那奴多切余按丁度集韵朝

 那之朝音与邾同音追输翻二百九卷中宗景龙二
 年朝那山音亦误
则天垂拱元年乐城文献公刘仁轨薨
  史炤
释文曰刘仁轨汴州尉氏人仁轨子及兄子授
 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余谓此因其封邑而 …… (第 24b 页)
 在乐寿县东南十六里唐以古县名封仁轨
   通鉴二百四(凡一条/)
三年黑齿常之大破突厥于黄花堆
  史炤
释文曰黄花堆突厥地名余按黄花在神武川
 元和初朱邪执宜所保之地其地在朔州塞内非突
 厥地也魏收地形志 …… (第 25a 页)
   通鉴二百五(凡一条/)
延载元年突厥可汗骨笃禄卒弟默啜自立为可汗

  史炤
释文曰默啜突厥种名余按通鉴明言默啜为
 骨笃禄之弟则默啜乃人名非种名也
   通鉴二百六(凡三条/) (第 25b 页)
神功元年孙万荣与其奴逃至潞水东
  史炤
释文曰潞水在潞州为并州浸即浊漳水也余
 按周礼职方氏并州其浸涞易冀州其浸汾潞其川
 漳则漳自是漳潞自 …… (第 25b 页)
 水从塞外来南径渔阳县东又南过潞县西谓之潞
 水汉光武遣邓隆击彭宠军于潞南即是水也孙万
 荣正死于是水之东
圣历元年狄仁杰因食疏粝
  史炤
释文曰疏菜食也粝脱粟也张晏曰一斛粟舂 …… (第 26a 页)
 之说为文从义顺也

二年左卫铠曹参军郭元振
  史炤
释文曰参军官名十六卫皆同铠曹后改为胄
 曹余按 (第 27a 页)
史炤
但以参军为官名参军之官名何从始
 耶沈约曰参军后汉官孙坚为车骑参军事是也本
 于府主无敬晋世孙楚为大 …… (第 27a 页)
   通鉴二百七(凡三条/)

长安四年太后疾少间
  史炤
释文曰间居苋切少愈也余按论语病间释音
 如字孔云少差也 (第 28a 页)
史炤
释文凡疾间之间并从去声
 未知何据
久视四年贾敬宗奏张昌宗强市人田
  (第 28a 页)
史炤
释文曰强其两切抑买之也余谓强其良翻非
 人所愿以威势逼抑而市之谓之强市
成均祭酒同鸾台凤阁三品李峤罢 (第 28a 页)
为地官尚书

  史炤
释文曰五帝名学曰成均余按唐百官志垂拱
 元年改国子监曰成均监以国子祭酒为成均祭酒
 
 
 
 
  (第 28b 页)
 内外守捉兵马非边戌之守捉也宣宗之崩踵故事
 增人守捉此其證也
   通鉴二百十(凡二条/)
二年前右率府铠曹参军柳泽
  史炤
释文曰铠甲也铠曹十六卫官属也(费本/同)余按 …… (第 3a 页)
 唐制太子十率府亦有铠曹等诸参军柳泽乃十率
 府属非十六卫府属也右率府右卫率府
玄宗先天元年能撩李日知嗔
  史炤
释文曰撩莲条切说文撩理也(海陵/本同)余谓炤音
 是而义非撩取也嗔怒也言取怒也又俗说以擿发
 为撩今 …… (第 3b 页)
   通鉴二百一十一(凡一条/)
开元二年立皇子嗣主为鄄王

  史炤
释文曰鄄于巾切故卫地在濮阳余按卫地之
 鄄音吉掾翻无于巾一音
   通鉴二百一十二(凡二条/)
七年 (第 4a 页)
王毛仲严察有干力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惮之
  史炤
释文曰睿宗改千骑曰万骑余按太宗选骁勇
 者从游猎谓之百骑则天时稍增为千骑中宗改曰
 万骑非睿宗也通鉴 …… (第 4a 页)
 甚明

十三年更名长从宿卫之士曰彍骑分𨽻十二卫总十
二万人为六番
  史炤
释文曰隋制十二卫唐因之曰翊卫曰骁骑卫
 曰□卫曰屯卫曰禦卫曰候卫为左右焉彍骑分隶
 十二卫每卫万人余 (第 4b 页)
按唐受隋禅置十二卫府已微
 变其官名至武德五年又改(云云/)辩见一百八十六
 卷高祖武德元年今 史炤
所云十二卫武德元年之
 制也以唐六典考之则开元之十二卫曰左右卫曰 …… (第 4b 页)
 费本注曰绶谓之綟余按晋书绿綟绶谓以䓞屮染
 绶故绶因谓之綟此言丝一綟犹丝一缭耳非綟绶
 之綟唐制麻三斤为綟未知丝一綟其为斤两何如
 也 史炤
亦曰綟犹缭也 (第 5a 页)
十八年京城第舍郊畿田园参半皆宦官矣
  史炤
释文曰参半间厕也余谓参者三也或三分之
 一或三分之二也半则中分而言之言有其半也
   通鉴二百一十 (第 5b 页)
(凡一条/)
二十四年史窣于者与安禄山同里闬
  史炤
释文曰闬说文闾也汝南平舆里门曰闬余谓
 此亦 (第 5b 页)
史炤
以广韵为据也按汉高祖居沛与卢绾同
 里闬何特汝南平舆里门曰闬哉 …… (第 5b 页)
 通鉴二百一十五(凡四条/)
天宝元年陇右节度使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
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
  史炤
释文曰宁塞廓州军后曰宁边余按陇右所统
 十军而独释宁塞一军何也十军注详见通鉴正文
 下
田同秀上言见 (第 6a 页)
玄元皇帝告以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
上遣使于故函谷关尹喜台旁求得之

  史炤
释文曰崔浩云尹喜为散关令也盖老子尝过
 尹喜故田同秀托言藏灵符于尹喜宅耳余按抱朴
 子云老子西游遇关 …… (第 6b 页)
 于故函谷关尹喜台旁则以尹喜为函谷关令矣史
 记言老子去周度关时周都洛函谷关为是
二年崔成甫红袹首
  史炤
释文曰袹普驾切通俗文帛三幅曰帕(海陵/本同)
 按袹首之袹莫百翻今人谓之抹额是也韩愈元和
 圣德诗 …… (第 7a 页)
 费本注曰誗直毅切余按誗直严翻费本误
   通鉴二百一十六(凡二条/)
八载吐蕃多贮粮食积檑木及石
  史炤
释文曰檑卢回切余按此檑木即前卷炮应如
 雨之檑合音卢对翻 (第 7b 页)
史炤
音释前后不相照应类如
 此
十载高尚雍奴人 (第 7b 页)
  史炤
释文曰雍奴雍州县名余按唐书地理志幽州
 有雍奴县非雍州也
   通鉴二百一十七(凡五条/)
十四载贾 (第 8a 页)
循华原人也
  史炤
释文曰华原邑名属耀州余按五代史梁开平
 初华原贼帅温韬聚众据县岐王李茂贞始以华原
 置耀州使韬镇之此 …… (第 8a 页)
 华原县属雍州开元元年以雍州为京兆府

安禄山乘铁舆
  史炤
释文曰舆羊茹切余谓此舆字即舆字今人多
 读从平声盖舁车之舆是人舆之则音羊茹切若乘
 舆则人乘车舆也读 (第 8b 页)
当平声二百二十五卷代宗大
 历十四年乘舆误同
禄山步骑散漫人莫知其数
  史炤
释文曰漫谟官切又莫半切余谓当从下音
肃宗至德元载鲁炅屯叶北以备安禄山 (第 8b 页)
  史炤
释文曰叶县之北汝州也余按通鉴下文鲁炅
 立栅于滍水之南未至汝州
程千里出崞口讨贼
  (第 9a 页)
史炤
释文曰崞口在代州(海陵/本同)余按旧唐崞口在相
 州西山在代州者崞县非崞口也二百二十六卷德
 宗建中 …… (第 9a 页)
   通鉴二百一十八(凡五条/)
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

  史炤
释文曰安禄山所劫同罗兵号曳落河余按禄
 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馀人号曳落河曳落河
 者胡言壮士也是时 …… (第 9b 页)
 同罗之壮者与奚契丹之壮者养之通谓之曳落河

 其不预曳落河之养者尚多今遣助思明者同罗之
 兵及曳落河通有万许人耳
茇涉至此劳苦至矣
  史炤
释文曰茇草舍一曰草木根本亦作跋余按茇
 草舍也郑康成之说草行曰茇水行曰涉正应此义
 不当妄引草木根本 …… (第 10a 页)
 县本汉安定县唐为泾州治所在彭原西一百二十
 里保定县固是年更名然非乌氏之地
太子至平凉阅监牧马
  史炤
释文曰渭州有马监余按唐之盛也秦兰河渭
 泾原岐豳宁庆鄜坊延夏及河曲之地凡监四十有
 一岂特渭州有马监 …… (第 10b 页)
 平凉原州非渭州也

贼势大炽西胁汧陇
  史炤
释文曰汧水在安定余按前汉书地理志汧水
 出扶风汧县西北又曰郁夷县有汧水郦道元以为
 汧水即鱼龙水唐书 …… (第 11a 页)
 皆因汧水而名汧水不在安定
   通鉴二百一十九(凡一条/)
第五琦请以江淮租庸市轻货溯江汉而上至洋川
  史炤
释文曰洋音祥汉戚夫人生于洋川高祖宠之 …… (第 11a 页)
 本之郦道元水经注道元好奇之过也

   通鉴二百二十(凡三条/)
至德二载史思明开井陉路
  史炤
释文曰井陉山在镇州井陉县余按唐穆宗讳
 恒始改恒州为镇州玄宗改州为郡恒州曰常山郡
 肃宗改郡为州复曰 (第 12a 页)
恒州此时未有镇州也
乾元元年李嗣业在河内安庆绪涉沁水攻之
  史炤
释文曰沁水县名属泽州(费本/同)余按唐书地理
 志沁水出沁州沁源县东南出山而东流过河内县 (第 12a 页)
 北安庆绪自邺攻河内须涉沁水而进兵此指河内
 之沁水非泽州之沁水县也
王仲升斩党项酋长拓跋戎德
  史炤
释文曰拓跋本代地元魏复姓余按元魏之拓
 跋氏起于代北党项之拓跋氏起于西陲宋朝之西
 夏党项拓跋之后也 …… (第 12b 页)
 辞氏米禽氏拓跋氏而拓跋氏最强二百五十八卷
 昭宗大顺元年注又误
   通鉴二百二十一(凡二条/)
二年郭子仪等围邺城壅漳水灌之
  史炤
释文曰山海经曰漳水出荆山南注于沮水余
 按郭子仪壅邺旁之漳水以灌城非出荆山之漳水
 九十七卷晋康帝建 (第 13a 页)
元二年赵王虎投王波父子之

 尸于漳水释文之误正与此同已辩于前矣二百六
 十卷昭宗光化三年漳水注复误盖 史炤
读书不多
 只据广韵以释通鉴又不能亲师取友以求闻所未
 闻所以到底错了孤陋自是者其戒之哉然余亦当
  (第 13b 页)
自以此为戒也
李光弼自将屯中潬城
  史炤
释文曰河南县有中潬城余按河阳有三城以
 守河桥自晋杜预建桥于富平津此大河有桥之始 …… (第 13b 页)
 使遂为重镇中潬城三城之一不在河南也宋白曰
 中潬城东魏所筑
   通鉴二百二十二(凡三条/)
上元二年奴刺党项寇宝鸡
  史炤
释文曰浑奴刺也吐谷浑自称曰浑主故以浑 …… (第 14b 页)
 浑奴刺连言亦言浑与奴刺两种耳太宗贞观二十
 一年奴刺啜匍俟友内附此则奴刺别是一种之明
 證也
代宗广德元年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禦使
  史炤
释文曰魏博藩镇自田承嗣始传五世至田弘
 正入朝十年复乱更四姓传十世有州七曰贝魏博 …… (第 15a 页)
 此时命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禦使未须以
 贝魏博相磁洺卫七州为注详辩于二百六十六卷
 梁太祖开平元年
明经则诵帖括以求侥倖
  史炤
释文曰谓为机括而诵之余按高宗之时以刘
 思立之言明经加试帖举人乃总括经文以类聚之
 而诵习以应帖试谓 (第 15b 页)
之帖括括总括也非机括之谓

   通鉴二百二十三(凡一条/)
二年秋七月税天下青苗钱以给百官俸
  史炤
释文曰唐租庸调之法坏代宗始以亩定税而
 税以夏秋时以国用急不及秋苗方青即征之号青
 苗钱余按乾元以来 …… (第 16a 页)
 书秋七月税天下青苗钱安得谓不及秋即征之乎
   通鉴二百二十四(凡二条/)
大历五年元载请割郿虢宝鄠盩厔𨽻李抱玉
  史炤
释文曰郿虢并扶风县名余谓 (第 16b 页)
史炤
仅能引汉
 书地理志耳汉右扶风有郿虢二县及晋省虢县存
 郿县后魏于虢县地置武都郡西魏置洛邑县后周
  …… (第 16b 页)
 平阳为郿城后周废入周城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周
 城曰渭滨大业二年改曰郿县扶风隋唐为岐州时
 为凤翔府
朕今亲御禁旅
  史炤
释文曰旅众也说文军五百人为旅余谓禁旅
 直言禁兵耳不必拘五百人为说
   通鉴二百二十五(凡一条/) (第 17a 页)
十四年泽州刺史李鴳上庆云图诏曰卿云灵芝怪草

异木何益于人
  史炤
释文曰卿如字文选卿云黼黻河汉谓司马长
 卿扬子云也后言瑞者以卿云为庆云皆取黼黻河
 汉之意(海陵本 (第 17b 页)
费本同)余谓 史炤
缪矣古者卿庆同音班固
 白雉诗永延长兮膺天庆叶韵音卿是也卿云即庆
 云晋天文志瑞云一曰庆云一曰景云嘉 …… (第 17b 页)
   通鉴二百二十六(凡五条/)

沈既济上选举议曰责于侍郎则曰量书判资考而授
之不保其往也
  史炤
释文以量书为句断注曰尚书掌七品以上选
 侍郎掌八品以上选皆有铨量之书所以叙其资地
 而进退之也(费本 …… (第 18a 页)
 取其言辞辩正书取其楷法遒美判取其文理优长
 资考者限年蹑级谓之资课校殿最谓之考
京畿观察使崔宁
  史炤
释文曰天子千里地以远近言之则言畿此指
 京师故谓之京畿余按古者王畿地方千里唐以长
 安为西京洛阳为东 …… (第 18b 页)
 畿诸州谓雍岐同华商邠也
德宗建中元年朝臣请赦刘文喜上皆不听曰微孽不

除何以令天下
  史炤
释文曰孽庶子也犹木之有孽生故以为谕余
 按 (第 19a 页)
史炤
此亦本之广韵然刘文喜岂唐之庶子哉凶
 孽妖孽皆孽也不专以庶子为义此言微孽犹凶孽
 之孽耳一百五十二卷 (第 19a 页)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魏高欢
 言嬖孽擅朝指郑俨徐纥也炤之误亦如此
刘海宾言于上曰臣乃陛下藩邸部曲
  史炤
释文曰藩谓为藩屏者凡郡国朝宿之舍率名 …… (第 19a 页)
 人率称诸王邸第为藩邸谓籓国邸第也此说较简
 明宝应初上以雍王为天下兵马元帅故刘海宾自
 谓藩邸部曲
王国良遣使乞降犹疑未决
  史炤
释文曰犹馀救切玃属其性多疑一说陇西人
 呼犬子曰犹好先行却住以俟其人遂曰犹豫犹疑 …… (第 19b 页)
 莠犹在贾谊所谓犹尚如此之犹不必引犹豫以释
 犹疑也
   通鉴二百二十七(凡三条/)
二年南至江淮闽越
  史炤
释文曰闽越东南越余按此言闽谓七闽之地
 及百越之地耳若以汉书言之则闽越之地今福建 …… (第 20a 页)
 路是也东越之地今温州是也南越之地今交广是
 也岂得谓闽越为东南越乎一百六十七卷陈武帝
 永定元年注闽中亦误辩己见前
宣武节度使刘洽
  史炤
释文曰宣武节度使自刘玄佐始传四世而灭
 有汴颍宋亳余按新唐书方镇表建中元年分宋亳
 颍别为节度使寻号 …… (第 20b 页)
 汴州洽改名玄佐玄佐传子士宁士宁为李万荣所
 逐是刘氏在宣武仅二世也何尝传四世哉
入敕使院擘裂杀之
  史炤
释文曰擘博厄切说文撝也余按此乃分擘之
 擘非撝也
   通鉴二百二十八(凡三条/)
四年外侵则汧渭为 (第 21a 页)


  史炤
释文曰汧渭二冰出凤翔府宝鸡县余按二百
 一十八卷肃宗至德元载炤释汧陇之汧已误今又
 误汉书地理志渭水 …… (第 21b 页)
 州界渭水出唐渭州界代宗初吐蕃陷秦渭入大震

 关唐遂以陇州为极边故曰汧渭为戎
以李昌巙为京畿渭南节度使
  史炤
释文曰巙渠龟切(海陵/本同)余按巙奴刀翻 (第 22a 页)
史炤

 莽以其字旁从夔遂自为音切也
胶水蒋沇
  (第 22a 页)
史炤
释文曰胶水在汉胶东县一曰密水唐时胶西
 为密州余按水经胶水出黔陬县胶山北过其县西
 又北过夷安下密胶 …… (第 22a 页)
 水县莱州古东莱郡地胶水县盖当胶水下流入海
 之地非密州也
   通鉴二百二十九(凡二条/)
朱泚推云梯载壮士攻城翼以轒辒
  史炤
释文曰说文淮扬名车隆穹为轒应劭曰轒辒
 匈奴车博雅以为柳车余按柳车非所以攻城应劭 …… (第 22b 页)
 而为之注也盖轒辒者攻城之车兵法曰修轒辒距
 闉者三月而后成谓攻城也轒辒不特匈奴有之中
 国亦有此车
韩滉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
  史炤
释文曰京岘山名京大也即琅邪大岘山(费本/同)
 余按韩滉时镇润州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京岘山
 在润州州 …… (第 23a 页)
 滉以乘舆播迁欲阻江自守其治楼堞起升抵润皆
 自守规摹也
   通鉴二百三十(凡二条/)
兴元元年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
  史炤
释文曰诞谩不经之称余谓妄为大言曰诞欺 (第 23b 页)
 语曰谩皆虚而不实之谓非不经之称也
张献甫怒樊泽曰行军乃敢自图节钺
  史炤
释文曰节以专杀斧钺以专断余按记王制诸
 侯赐鈇钺然后杀是斧钺以专杀也至于汉魏以下
 持节者亦得以专杀 …… (第 24a 页)
 不可如此区别自是之后炤屡拈出此二语盖自以

 为得而不知其失也
   通鉴二百三十一(凡四条/)
进退羁碍
  史炤
释文曰羁马络头也碍谓羁所挂碍也余按羁
 者有所绊碍者有所止
钟虡不移
  (第 24b 页)
史炤
释文曰虡音具余按经典释文及诸字书虡音
 巨无音具者此又蜀人土音之讹 (第 24b 页)
贞元元年新州司马卢杞遇赦移吉州长史陈京赵需
等争之不已上大怒左右辟易京顾曰赵需等勿退
  史炤
释文曰京姓也风俗通云郑公子段封京城其
 后因为氏顾其名余按陈京赵需等争卢杞移吉州
 长史事德宗大怒当 (第 25a 页)
时左右之臣皆辟开而易其故
 处陈京乃顾谓赵需等曰勿退此一段稍识文理者
 皆知京之为陈京顾之为回顾也 史炤
以京为姓顾
 为名大似不识文理彼岂真不识文理哉其病在于 …… (第 25a 页)
 不详观通鉴上下文而轻为注释至于板行其书以
 诳后学不知乃所以自彰其缪妄也
以李泌为陜虢都防禦水陆运使泌宿曲沃将佐来迎
  史炤
释文曰曲沃县名属绛州余按此非绛州之曲
 沃也绛州之曲沃晋封桓叔者也春秋之时晋以曲
 沃为别都盖自桓叔 …… (第 25b 页)
   通鉴二百三十二(凡二条/)

陆贽上奏曰以逆泚之偷居上国怀光之窃保中畿
  史炤
释文曰天子千里地以远近言之则言畿当天
 下之中故谓之中畿余按陆贽所谓怀光窃保中畿
 谓怀光窃保河中也 …… (第 26b 页)
 中府居两京之中以为中都故谓之中畿也

二年百姓至蒸郁手足以避役
  史炤
释文曰蒸火气上行也熨持火所以申缯也余
 按以火申缯固谓之熨然此言以火熨手足耳不必
 以申缯为释
  (第 27a 页)
 佐时之言曰我大唐使者岂得衣小夷之服小夷正
 指牂柯蛮
   通鉴二百三十五(凡三条/)
十二年以浑瑊王武俊并兼中书令
  史炤
释文曰浑户本切本浑沌氏之后(海陵/本同)余按浑
 瑊铁勒九姓浑部之后世为皋兰州都督安得为浑
 沌氏之 …… (第 3a 页)
 各立战功至德宗时瑊之劳绩尤为显著通鉴盖屡

 书不一书而足 史炤
前固尝释浑瑊矣至此方以为
 浑沌氏之后何邪又按刘禹锡集有送浑大夫赴丰
 州诗曰凤衔新诏降恩华又见旌旗 …… (第 3b 页)
 同
韦渠牟形神恌懆
 史炤释文曰恌馀招切忧也悸也余按恌音他彫翻
 即轻恌之恌
十六年泗州刺史张伾出兵攻埇桥
  史炤
释文曰埇桥地名在淮泗一曰道上加土为埇
 余按泗水固合于淮然言埇桥在淮泗抑以为在淮 …… (第 4a 页)
 都台五人在台院各有其职而知杂者台院之长史
 炤言御史之职有四非也
宦者举软舆迎上扶升舆决殿后罘罳疾趋北出
  史炤
释文曰罘罳阙前饰罘复罳思也臣将入请事
 于此复思之余按 (第 16b 页)
史炤
据汉书注而为之释耳然汉
 书注所云者阙前罘罳也此殿后罘罳则不可以臣
 将入奏事于其下复思之为释程大昌 …… (第 16b 页)
 史炤释文曰漼徂回切余谓漼音七罪翻
   通鉴二百五十(凡三条/)
懿宗咸通元年王式命望海镇将云思益浙西将王克
容将水军巡海澨
  史炤
释文曰说文澨埤增水边土人所止者余按 (第 22a 页)

 炤
此说亦由广韵来通鉴所谓巡海澨者巡逻海濒
 耳顾野王曰澨水边地朱元晦曰澨水涯也说较简 (第 22a 页)
 而明
六年诸道进私白者闽中为多
  史炤
释文曰闽中南越中地余按南越之地唐为岭
 南五管唐之闽中福建观察使所管也一百六十六
 卷梁敬帝绍泰元年 (第 22b 页)
 史炤释文曰劈匹历切破也又博厄切分也(费本/同)
 谓从匹历切为是辩已见前
李嗣昭等复取振武城杀吐谷浑降者二千馀人
  史炤
释文曰吐谷浑西域国居丼松山之阳洮水之 …… (第 5a 页)
 西余按吐谷浑自高宗时为吐蕃所破举国内徙其
 国之故地尽入吐蕃此时吐谷浑多居代北不复在
 丼松山之阳洮水之西矣
天祐元年陈班贬凑州司户
  史炤
释文曰凑千侯切又则侯切余按新旧唐书地
 理志无凑州凑当作溱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溱州
 溱州时属黔中节度 (第 5b 页)
使然凑字亦无千侯切一音
朱全忠表称邠岐兵逼畿甸请上幸洛阳

  史炤
释文曰天子千里地曰畿天子五百里曰甸余
 按禹贡天子五百里甸服孔安国注云规方千里以
 为甸服去王城面五 …… (第 6a 页)
 里曰甸畿侯畿则禹贡之侯服也若甸畿已为禹贡

 绥服周官之甸畿非畿甸之谓也
皇后出自捧玉卮以饮全忠
  史炤
释文曰卮古字作觚饮酒器也余按觚有棱之
 器也卮圆器也古字未必以卮为觚盖炤以为抵即
 卮字误作觚耳炤又 …… (第 6b 页)
 注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

 升曰散 史炤
谓抵受五升既与应劭异抑以郑玄所
 谓觯者为抵与然后世之玉卮非古之抵也
   通鉴二百六十五(凡二条 (第 7a 页)
)
泌阳刘存
  史炤
释文曰泌阳县名属泌县余按炤既曰泌阳县
 名矣不应又曰属泌县是必曰属泌州而误作属泌
 县也然泌州本昌州 …… (第 7a 页)
 天祐三年朱全忠徙治泌阳表更名泌州此时唐州

 未改为泌州不当以泌阳属泌州为释欧史职方考
 只书唐州
昭宣帝天祐二年封皇弟褆为颍王
  史炤
释文曰褆时尔切余按温公注扬子褆以支翻
 又音题未尝从时尔切
   通鉴二百六十六(凡六条/)
梁太祖 (第 7b 页)
开平元年梁王入馆于魏魏博节度使罗绍威
恐王袭之

  史炤
释文曰魏博唐之藩镇也节度贝博魏相磁洺
 卫七州治魏州(海陵/本同)余按唐代宗广德元年平史朝
 义以田 …… (第 8a 页)
 袭更史氏何氏乐氏罗氏皆保有六州故罗绍威之
 悔诛牙兵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
 安得七州哉
山后八军巡检使李承约
  史炤
释文曰山后八军谓涿营瀛莫平蓟妫檀皆属
 卢龙节度使卢龙乃幽州范阳郡也(海陵/本同)余按涿营
 瀛莫平 …… (第 8b 页)
 卢龙节度使治幽州范阳郡则可矣
朱全昱睨帝曰朱三汝本砀山一民也

  史炤
释文曰砀山秦之砀郡在唐为宋州余按汉书
 地理志梁国故秦砀郡颜师古注曰以有砀山故名
 砀郡汉初置梁国都 …… (第 9b 页)
 之成武表置辉州则砀山县此时属辉州矣
以养子宣武节度副使友文为开封尹

  史炤
释文曰宣武节镇本治宋州梁徙于汴州(海陵/本同)
 余按唐肃宗乾元二年置汴滑节度使治滑州上元
 二年废 …… (第 10a 页)
 洽破李希烈得汴州遂徙治焉自此迄于唐亡宣武
 节度皆治汴州未尝徙也及梁受唐禅定都汴州乃
 复徙宣武节度于宋州而汴州置开封尹 史炤
殆未
 尝深考本末也
以权知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
  (第 10b 页)
史炤
释文曰高季昌字赂孙陜州陜石人余按五代
 史高季昌字贻孙非字赂孙也陜州峡石人非陜石
 也 (第 10b 页)
二年晋兵犹屯余吾寨
  史炤
释文曰余音馀又音徐余吾水名在朔方即其
 地以为寨(海陵/本同)余按汉书朔方有余吾水时晋兵救
 上党而 …… (第 11a 页)
   通鉴二百六十七(凡三条/)

三年岐王置翟州于鄜城
  史炤
释文曰翟直格切余谓翟当读为狄春秋战国
 时岐梁泾漆之北皆戎狄之地岐王置翟州盖取诸
 此
刘守文以重赂 (第 11b 页)
招诱契丹吐谷浑之众
  史炤
释文曰吐谷浑乞伏乾归之苗裔自后魏以来
 名见中国居于青海之上焉余按吐谷浑徒河鲜卑
 慕容涉归之庶长子 (第 11b 页)
晋时度漠而西居于青海之上

 其后遂以为部落之名自晋以来通鉴书吐谷浑屡
 矣 史炤
前此释文亦言其出于鲜卑慕容氏于此忽
 以为乞伏乾归之苗裔乞伏乾归据河陇在东晋太
 元间当是时吐谷浑立 …… (第 12a 页)
 今刘守文所招诱者河东管内云朔等州之吐谷浑

 也不在青海之上
四年晋王退卧帐中张承业褰帐抚王曰此岂王安寝
时邪
  史炤
释文曰褰帐说文绔也余按说文所谓褰绔盖
 因春秋传徵褰与襦而有此说张承业褰帐言褰开
 晋王所卧之帐耳安 …… (第 12b 页)
   通鉴二百六十八(凡四条/)
梁太祖乾化元年南平襄王刘隐病亟

  史炤
释文曰亟纪力切敏疾也又去吏切余按礼记
 夫子之病革矣革读与亟同病亟言病势危急也不
 当以敏疾为释若去 (第 13a 页)
吏切之亟数数也愈非病亟之
 义 史炤
大抵只据广韵为释文更不寻绎通鉴文义
 其敝至此
二年帝夜遁旦至冀州蓨之耕者皆荷锄奋梃逐之
  (第 13a 页)
史炤
释文曰梃木片余按此即孟子所谓制梃以挞
 秦楚之坚甲利兵之梃梃者杖也岂木片之谓乎此 (第 13a 页)
 亦信用广韵之过也
博王友文来朝请帝还东都
  史炤
释文曰朝请才性切余谓朝请之请汉书固音
 才性翻然通鉴书博王友文来朝朝字当句断请帝
 还东都请当读如字 (第 13b 页)
朝字属上句请字属下句文理
 晓然 史炤
惟不知句读遂并文理失之是后二百七
 十一卷均王祯明五年林思谔来朝请幸所治炤亦
 以朝请释之其误同 (第 13b 页)
均王乾化三年徐温曰浙人轻而怯
  史炤
释文曰江水东至会稽山阴而折故吴会之地
 因以称浙(海陵/本同)余按浙江上游受衢婺歙三港之水
 水出两 …… (第 14a 页)
   通鉴二百六十九(凡一条/)
祯明元年刘鄩引兵自黄泽西去道险士卒援藤葛而


  史炤
释文藤作蕂注曰蕂诗證切苣蕂胡麻也余按
 胡麻今人皆种之其根浅手可擢而拔岂可援以登
 险乎山路多藤葛故 (第 15a 页)
刘鄩之卒援以登险道藤音徒
 曾翻
   通鉴二百七十(凡四条/)
四年严可求以厚利募赣石水工故吴兵奄至虔州城

  史炤
释文曰吉州有赣石山遂兴水与虔州相近(海/陵) …… (第 15a 页)
 地习知滩险熟于操舟然后无触破覆没之患故以
 厚利募之以行舟若山则安用水工哉
以忠义节度使高万兴兼保大节度使并镇鄜延
  史炤
释文曰鄜延并州名余按唐末以鄜州为保大
 军延州为保塞军梁改保塞军为忠义军则鄜延二 (第 15b 页)
 州为二镇矣
李嗣源见晋军桡败
  史炤
释文曰桡火高切其字从手(海陵/本同)余按桡字从
 木音奴教翻势屈为桡左传所谓师徒桡败音义正
 如此 (第 16a 页)
五年贺瑰攻德胜南城设睥睨战格如城状
  史炤
释文曰睥睨邪视也(海陵/本同)余按城上短垣谓之
 睥睨非邪视之睥睨也通鉴下文言如城状可以知 (第 16a 页)
 矣
   通鉴二百七十一(凡一条/)
六年赵王镕雍容自逸事皆仰成于僚佐
  史炤
释文曰仰恃也余按仰成之语本于书毕命周
 康王垂拱仰成乃是康王以父师优礼毕公自言以
 冲幼而仰成于耆寿 …… (第 16b 页)
   通鉴二百七十二(凡三条/)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王彦章引兵踰汶将攻郓州
  史炤
释文曰汶水出兖州莱芜县余按汶水发源于
 莱芜县原山西南流过郓州中都县东北中都今为
 汶上县距郓州九十 (第 17a 页)
馀里王彦章引兵踰汶水其地
 在中都东北不在莱芜
帝发中都舁王彦章自随
  史炤
释文曰舁羊诸切共举余按以车载人前挽后
 推亦谓之舁其义固不专于共举也 (第 17a 页)
高季兴入朝上从容问曰朕欲用兵于吴蜀二国何先
  史炤
释文曰从容休燕也余按朝廷之仪君临之以
 庄臣承之以敬若从容顾问则气象安舒上下之情
 亲密无间上则不峻 (第 17b 页)
不迫下则不陵不遽是所谓从
 容也何必休燕然后为从容哉
   通鉴二百七十三(凡一条/)
三年张全义以罗贯高伉怨之
  史炤
释文曰伉高极也余按亢字则有高极之义此 …… (第 17b 页)
 伉字之义敌也罗贯之为人必气貌峻厉言语彊直
 其事上也如敌已然故张全义以其高伉而恶之
   通鉴二百七十四(凡三条/)
长和骠信郑旻
  史炤
释文曰骠信南诏也余按唐末南诏改国号曰
 长和其君曰骠信长和者南诏也骠信者南诏之君
 也
滏阳张砺 (第 18a 页)
  史炤
释文曰滏阳县名属惠州余按唐灭梁复以惠
 州为磁州
孙铎曰贼既势挫必当离散然后可扑讨也
  (第 18b 页)
史炤
释文曰扑掌也余按扑讨之扑击也以为掌何
 义
   通鉴二百七十五(凡一条/)
明宗天成元年入洛拾庄宗 (第 18b 页)
骨于灰烬之中而殡之
  史炤
释文曰殡殓也余按古礼敛自是敛殡自是殡 …… (第 18b 页)
 处安审晖败唐兵于云梦泽即安陆之云梦泽非古
 之所谓云梦二泽也
   通鉴二百八十三(凡三条/)
七年同鄜援兵继至
  史炤
释文曰同鄜二州名余谓同鄜二州自唐末以
 来同州为匡国军鄜州为保大军已为二镇矣
齐王天福八年楚王希范好 (第 24b 页)
自誇大为长枪大槊饰之
以金可执而不可用

  史炤
释文曰通俗文剡木伤盗曰枪余谓凡注书者
 发明正文大义使读者因而求之无所凝滞也如炤
 此注于大义为何如 (第 25a 页)

开运元年河决浸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
  史炤
释文曰单时战切余按单州因单父县以名州
 单音善从去声者蜀人土音之讹也
   通鉴二百八十五(凡一条 (第 25a 页)
)
吴越程昭悦谮阚璠杜昭达谋奉钱仁俊作乱下狱锻

鍊成之
  史炤
释文曰锻鍊烁冶金也余谓炤于此语之下更
 有以喻成狱也一语文意方足古人谓以狱辞成人
 之罪者曰锻鍊其引 …… (第 25b 页)
 其所欲以成狱故比之锻鍊

   通鉴二百八十六(凡一条/)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奚王伊喇
  史炤
释文曰拽以制切刺奴八切余谓拽羊列翻刺
 郎葛翻(伊喇旧作拽刺今按辽史国语解改正 (第 26a 页)
史炤
胡三省翻切系属旧名姑存之)
   通鉴二百八十七(凡一条/)
李廷圭将兵出子午谷以援长安
  (第 26a 页)
史炤
释文曰三秦记子午长安正南山名秦岭谷一
 名樊川余按樊川以汉高祖封樊哙而得名其地正 …… (第 26a 页)
 直唐长安城南此则平川也言自樊川入子午谷则
 可以子午谷一名樊川则不可
   通鉴二百八十八(凡二条/)
乾祐元年羌族㖡毋杀绥州刺史李仁裕
  史炤
释文曰㖡其字未详(海陵本/费本同)余按龙龛手镜㖡
 音夜
蜀眉州刺史申贵击汉箭筈安都寨破之
  (第 26b 页)
史炤
释文曰箭末曰筈筈会也谓与弦相会通作括 …… (第 26b 页)
 (费本/同)余谓箭筈岭名有箭筈关在凤翔西南界上宋
 高宗绍兴元年金将没立郎君自凤翔攻箭筈关吴
 玠遣将击退之盖亦蜀口关隘处 史炤
蜀人也不知
 箭筈之为地名而汎言箭筈训义可见其孤陋寡闻
 矣
   通鉴二百八十九(凡一条/)
三年 (第 27a 页)
马希萼赐希广死彭师皓葬之浏阳门外
  史炤
释文曰浏阳县名属潭州余谓潭州固有浏阳 …… (第 27a 页)
 潭州城出浏阳者谓之浏阳门出醴陵者谓之醴陵
 门
   通鉴二百九十(凡一条/)
周太祖广顺元年刘崇即皇帝位于晋阳
  史炤
释文曰刘崇自太原以北有州十余按通鉴书
 刘崇有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之地
  (第 27b 页)
史炤
言有州十是以欧史职方考为据而忘通鉴下 …… (第 27b 页)
 文也汾石二州在太原西南辽沁二州在太原东南
 刘崇疆土亦不止于自太原以北也
   通鉴二百九十一(凡四条/)
二年南汉将潘崇彻破王逵于蚝石
  史炤
释文曰蚝字未详(海陵/本同)余按蚝音豪附石而生
 韩愈所谓蚝相粘为山者也生于海中者亦谓之砺
王峻争之 (第 28a 页)
不已
  史炤
释文曰争则迸切通作诤余谓争读如字文理 (第 28a 页)
 自通
帝犹悯之
  史炤
释文曰悯眉殡切怜也余谓悯读与闵同音陨
 翻不从去声此亦炤土音之讹
显德元年契丹通事杨耨姑举城降
  (第 28b 页)
史炤
释文曰耨乃豆切余以西北土音求之耨当音
 奴笃翻
   通鉴二百九十二(凡二条/) (第 28b 页)
二年蜀将赵玭举秦州城降
  史炤
释文玭作玼注曰浅氏切又千礼切余按通鉴
 诸本皆作玭当音蒲眠翻又毗宾翻
帝至寿春城下营于淝水之阳
  (第 29a 页)
史炤
释文曰淝水出九江山入淮在庐州合肥县(费/本)
 (同/)余按淝水出九江良馀山过合肥县又过寿春城
 北 (第 29a 页)
而入于淮淝水去寿春城才二里耳世宗下营正
 在此水之阳 史炤
但以应劭汉书注肥水至合肥与 …… (第 29a 页)
 淮合之说为据而不考世宗所营之地不在合肥也
   通鉴二百九十三(凡一条/)
三年唐孙晟谓王崇质曰吾思之熟矣终不负永陵一
培土
  史炤
释文曰培铺枚切瓦未烧者按汉书张释之传
 云长陵一抔土颜师古注曰音步侯切手掬也其字
 从手或读为杯非也 …… (第 29b 页)
 也若据陆诗培音蒲枚翻亦通

   通鉴二百九十四(凡二条/)
六年舳舻相连数十里
  史炤
释文曰汉律名船方长为舳舻余按汉书武帝
 纪舳舻千里李斐注曰舳船后持柁处舻船前持棹
 处言其船前后相衔 (第 30b 页)
千里不绝也小颜三刘无以异
 其说
翰林学士单父王著
  史炤
释文曰单父县名属宋州余按唐书地理志单 (第 30b 页)
资治通鉴释文卷第一
       右宣义郎监成都府 粮料院史 炤
    御制序
多识(设职切说文知也又音志按司马温公注扬子例云凡书中字如知识/好恶长少难易将相使令说 (第 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