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史鈔類
傳記類
詔令類
法制類
目錄類
雜史類
正史類
先生曰道通所谓情上体贴此中出
来一句与中立而和生皆是其馀未精致中和乃修道
立教之功用道至中和极矣更又 何致
耶若以未发之
中为圣人分上致和工夫为圣人而下学者分上则又
欠明了所不睹不闻即未发之中也道之体也学者须 (第 28b 页)
息处即是性非因下愚而独无也致者致此
也先生之所谓知乃习染闻见之知也恶得良故圣人
与下愚相去倍蓰无算如 何致
之哉此真千里之谬矣
文敏粹言严威俨恪不懈则不言敬而敬在其中矣
或问明道先生如何是道曰于君臣父子兄弟朋 (第 20a 页)
过自己则学日密 盈
天地间皆化育流行人试自省化不化育不育但有不
化直是顽砾有不育直是僵块于此不知知于 何致
仁义礼智人所固有只不曾根之于心便不生色者心
符故曰生色今人乍见恻生但是端不是根譬如五谷
岂不是美种谓 (第 10a 页)
积以及其身者乎)
(圣人至是伤之甚惧之甚故变文而书曰郑伯髡顽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鄵未见诸侯其曰如会 何致
其)
(志也诸侯卒于境内不地鄵郑邑也其曰卒于鄵见其/弑而隐之也卒郑伯逃归陈侯圣人之旨微公谷之义)
( (第 10a 页)
   验者在京委刑部司官及五城兵马司京县知
   县在外委州县正印官务须于未检验之先即
   详鞫尸亲證佐凶犯人等令其实招以何物伤
    何致
命之处立为一案随即亲诣尸所督令仵
   作如法检报定执要害致命去处细验其圆长
   斜正青赤分寸果否 (第 28a 页)
 将兵尽发往保定从流贼从居庸关入跳越京师南关

攻城城内无兵祇太监百姓官员家人防守七日城即
陷平日太监等专权人主不出听政大臣官员俱畏惧
太监以致误事此辈性情与常人异祇足备宫中使令
耳天下大权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岂容假之此辈乎
又万历年间太监奏库内积银二百万两有馀应入大
内遂尽收养心殿后掘窖埋藏后欲取用已无有矣所
以我朝耆旧常言明代蓄积徒资太监侵盗耳今我朝
库银有数千万两若掘窖埋藏亦安所用朕尝谓汉大

臣云明代以争议河套事曾杀大臣此一小事 何致

戮大臣若当此时朕只须遣一笔帖式一拨什库事即
定矣汉大臣皆相顾惊愕朕幸宁夏过鄂尔多斯地方
谓松阿喇 (第 14b 页)
见畏悔物议沸腾舆情愤激
以致言官列款参奏虽言官亦非先期举发直待朕谕
饬之后方行论纠然尔等果能持公争论 何致
败事且
尔等行私朕皆洞晓因不忍加刑于大臣又用兵之时
有著劳绩者故免其彰显厥罪嗣后大小臣工各宜痛
改陋 (第 19b 页)
  以致官兵冲散等语查南路自克复凤山总兵郝
  壮猷等原带官兵合计有三千馀名在该处防守
  县城足资堵禦接应 何致
贼匪冲散官兵现在督
  (臣/)常青于三月初九日到台湾府城(臣/)差查南路
  官兵存亡确数另报统听 (第 17a 页)
 民挟嫌诬害兵役误拿而于从贼一节狡展不认曾
 降旨令该将军等查明所供情节奏到再行办理今
 思此等匪犯若非从贼为逆 何致
被拿岂可因其一
 时狡赖复往军营查讯况正在剿捕贼匪之时若因 (第 22b 页)
 岂容再误若于贼匪起事之初即𣲖福康安同海兰
 察带领巴图鲁等侍卫百馀人及早驰往则贼匪定
 已早就歼擒 何致
旷日持久尚未蒇事今已失之于
 前此时不得不𣲖福康安前往接办此朕不得已之
 苦心现在福康安海兰察带同 (第 21b 页)
  前定之例不符其准令携带眷属起于何时著福康
  安李侍尧查明具奏即如现在林爽文等纠众滋事
  设其家属俱在内地贼首等自必有所牵顾 何致

  于肆逆若此是台湾民人禁止搬眷居住未必非杜
  渐防微之一法将来事定后应如何趁此兵威酌定 (第 27b 页)
 甚一日应严加惩创禁止等语械斗之风虽由闽省民情
 剽悍但究系地方官办理不善所致若果地方官听讼公
 明遇有鼠牙细故即立予剖断 何致
小民逞忿私相争斗
 即或有桀骜不驯之辈斗殴毙命亦无难立究正凶按律
 定拟何得任其私相议抵乃该省地方官 (第 14a 页)
 田之说非人力所可为者欤答曰东坡有言若要吴
 淞江不塞吴江一县之民尽可徙于他处庶上源宽
 阔清水力盛沙泥自不能积 何致
有湮塞之患哉归 (第 2a 页)
   (盈日之升天为经民之行君为程水之流随坎/ 牝之游驹之情 非冒于货贿也感兄弟)
   (之敬心非贪于饮食也感父老之诚忱保千云 何致
太平睪然望皇衢人生夫何常善 金)
   (躯民之不能忘令名照神区子孙振绳绳百千/万亿馀 (第 12a 页)
   陈侯逃归
左氏曰楚子囊围陈会于鄬以救之郑僖公将会于鄬

及鄵子驷使贼夜弑僖公而以疟疾赴于诸侯简公生
五年奉而立之明年春郑群公子以僖公之死也谋子
驷子驷先之杀子狐子熙子侯子丁陈人患楚庆虎庆
寅谓楚人曰吾使公子黄往而执之告陈侯于会曰楚
人执公子黄矣君若不来群臣不忍社稷宗庙惧有二
图陈侯逃归○公羊氏曰郑伯髡顽如会未见诸侯卒
于鄵隐之也弑也不言弑为中国讳也郑伯将会诸侯
于鄬其大夫谏曰中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郑伯曰

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国为义则伐我丧以中国为彊则
不若楚于是弑之未见诸侯其言如会 何致
其意也
谷梁氏曰郑伯将会中国其臣欲从楚不胜其臣弑而
死其不言弑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国之君也
 (履祥按 (第 6a 页)
 民居民田桑枣场圃吴江县由是岁增旧赋不少虽
 然增一邑之赋反损三州之赋不知几百倍耶夫江
 尾昔无茭芦壅障流水今 何致
此盖未筑岸之前源
 流东下迅急筑岸之后水势迟缓无以涤荡泥沙以
 至增积而茭芦生茭芦生则水道狭水道狭则 …… (第 50a 页)
 吴淞江不塞吴江一县之民可尽徙于他处上源宽

 阔清水力盛沙泥自不能积 何致
有湮塞之患哉归
 附后将太湖东岸出水去处或钉栅或作堰或筑狭
 为桥及沿湖港汊又虑私盐船往来多行塞断所 (第 73b 页)
  贯胫著于女墙之上犹能负伤血战不以为苦为
  国家建立大功今其孙委靡至此实朕所不能解
  又讷亲闻云梯兵过辄云此皆我罪若我今年办
  理得妥 何致
圣心烦躁又令如许满洲受此苦累
  此言尤为可骇满洲官兵有勇知方一闻调遣无
  不鼓舞忭跃志切同仇皆众 (第 12a 页)
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郑伯曰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国为义则伐我丧亦中国为彊则不若
楚于是弑之未见诸侯其言如会 何致
其意也 榖梁氏曰郑伯将会中国其臣欲从楚不胜其臣弑而死其
不言弑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国之君也)


  ( (第 3b 页)
 (中养其民以致贤人张良自韩来韩信陈平自楚往/故曰养民以致贤按语见汉书萧何传而良遇在先)
 (平至在后魏冰叔浑统言之汉中所致固止一信但/萧 何致
贤之语却是泛词史通指实韩信殊属牵合) (第 15a 页)
 督夫于漫坡中采取野草每束十斤者每夫每日可
 采四十束积至百万可省千金裨益非小草料既备
 埽护必周冲决之患可免即脱有不测而物料在手
 计日可塞 何致
延阔糜费此河道第一吃紧工夫也 (第 1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