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政書類
職官類
史鈔類
載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傳記類
 孙㲄曰礼本于天殽于太一斗中者孝弟之精也故

 威仪系以斗神明其说而达之天
    按礼斗威仪文见于群书者檃括附于后宫
    主君商主臣角 主父
徵主子羽主夫少宫主
    妇少商主攻是法北斗而为七政审候五色
    也人君乘土而王其政平则日五色 (第 18b 页)
隙者不可复全昔 赵武灵王
命其子何听朝而从旁观
之魏太武命其子晃监国而自将于外间隙一开而父
子皆及于祸唐太宗使太子承乾监国旋以 (第 5a 页)
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
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后益以
赵汝愚凡二十四人图形其上 是春 夏主父
遵顼卒
年六十四伪谥曰英文皇帝庙号神宗 夏四月辛亥 (第 19b 页)
  紫荆山 广平县东北三十里山产紫荆故名
西逼河岸虽经冲突而紫荆遗本尚存(县志)

  灵山 在邯郸县西

  隋图经云 赵武灵王
登灵山因以石凿人马之形
其下有井以石覆之俗呼灵井(寰宇记)

  城西有照眉池池西有高岭即古灵山刘劭 (第 33b 页)
  莲池 在灵寿县晋州城北二里亦有莲花池
灵寿县西南之王觉村山水冲开一池其莲特盛
不种而葩(名胜志)

  汤池 在阜平县西八十里池水一温一冷

  养鱼池 在灵寿县

  池在赵王城内 武灵王
故迹也(名胜志) (第 17a 页)
  宁晋葫卢河其上流即漳水也自顺德府南和任
县达隆平而东北汇大小群川以注于县境而赵
州西境及滹沱以南之水亦悉东南流至县境汇
为大泽每至春秋之交霖潦为患(方舆纪要)

  葫卢为近邑诸河之所汇葫卢之名不知始于何
赵武灵王
曰吾国东薄洛之水或谓葫卢即薄
洛之讹(宁晋县志)

  七里河 在宁晋县南二十五里槐午诸水自柏乡 (第 59b 页)
  郤监军祠 在行唐县西北四十里城寨村祀晋卿
郤谷

  赵惠文王庙 在灵寿县北六十里文山上元至正
十六年建

   赵武灵王
庙 在灵寿县西北十五 (第 4a 页)
赵王
台上

  赵武安君庙 一在元氏县治西南一在赞皇县治 …… (第 4a 页)
  三忠祠 在邯郸县丛台西南明万历十九年建祀
晋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今移建城西东明观

  扁鹊庙 在鸡泽县三陵村

  鲁班庙 在府南关外

  成信侯庙 在肥乡南堡村祀程婴

   赵王
庙 在邯郸县东二十里

  平原君庙 在肥乡县南堡村 (第 12b 页)
  秀林城 在井陉县东南十五里城邑考后魏贼杜
洛周葛荣遣其党王秀林筑此城因名

  赵王城 在灵寿县西北十五里相传 赵武灵王

(第 4b 页)
赵王
台 …… (第 4b 页)
  龙吟阁 在平山县东关半里许明万历中知县陈
楹建阁三层悬钟于内晨暮击之与滹沱冶河涛

声间杂谓之龙吟

  望台 在府城内太平御览恒州望台 赵武灵王

筑以望赵境亦曰寒台

  舒啸台 在正定县古城东元苏天爵隐居之所至
正中天爵建台朱泽民为记

  …… (第 6b 页)
 在井陉县东南七十里福庆寺两山并峙
搆桥于上桥上有楼高出云表

  望京楼 在平山县二十里东林山相传 赵武灵王
建故址尚存

  李徽伯旧宅 在元氏县西北十五里今为开业寺

  广武君宅 在行唐县二十里史家庄有李 …… (第 8b 页)
  扈台 在无极县西北十五里滋河营高出林阜为
邑之胜

  李牧台 在藁城县西南十五里台高数仞

  望风台 在藁城县 赵武灵王
所筑以望齐及中山 …… (第 13b 页)
  邸阁城 在曲周县东北寰宇记水经注衡漳水又
北经邸阁西谓此城


  葛蘖城 在肥乡县西南二十里俗名葛鹅城隋图
经谓 赵武灵王
夫人所筑一名夫人城

  蒲城 在肥乡县县志重耳居蒲即此后魏黄初二
年改蒲为肥

  新兴城 在肥乡 …… (第 25b 页)
  洪波台 在邯郸县东南三十里洪城村阮籍咏怀
诗朝登洪波台日夕望西山名胜志洪波台赵简

子与诸大夫饮酒处也

  丛台 在邯郸县东北隅名胜志 赵武灵王
所筑上
有雪洞天桥诸景汉书颜师古注以其连聚非一
故名

  彀台 在邯郸县东北二里许赵筑丛台时馀土积 (第 29a 页)
  乐 毅(灵寿人燕昭王以为亚卿使约诸侯合纵伐齐破之济西昭王封毅昌国君毅留徇齐五
载下齐七十馀城惠王立齐田单纵反间毅西降赵赵封为望诸君子乐閒燕封昌国君)



  周 绍(蒲吾人 赵武灵王
立绍为傅曰寡人始行县过番吾自践石以上皆道子之孝夫父之孝
子君之忠臣也故寡人欲使子傅王子绍辞不获卒赐衣 (第 19b 页)
  宝尝浮清源道出宁晋问渡于所谓葫芦河者平波

曼衍一碧千顷芡蒲菱藕鱼鲑之利民咸取之供赋
税偕谓之水五社盖五社之民沮洳弗田力胥此出
故也噫嘻此其古所谓大陆之薮与禹贡大陆既作
是也顾古之大陆地当不止于此今近泽数县之田
疑皆禹平水土后民始耕作至于今也至观班氏所
谓大河逾泽水至大陆布为九河则亦臆揣之论今
大陆与大河绝不通顾其地相迩不出三百里有此
附会耳不然岂古今陵谷之推移刷荡尽失其旧与 赵武灵王
曰吾国东有河薄落之水亦谓此汉时其
地犹有薄落亭今云葫芦河者恐或其声之讹传与

  滹沱河记      (第 24a 页)
  余读史观项羽救赵诸侯兵军钜鹿下者十馀壁莫
敢纵兵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
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韩信以兵数万
东下井陉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与赵大战破
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楚威振天下及汉破楚垓
下以得淮阴侯而淮阴之功始此皆在今真定之境

尝欲一至观其战处而不可得真定本古中山国
武灵王
胡服骑射以北略地其事固已伟矣典午之
南刘石慕容苻秦继起燕赵而慕容道明建国都于
此固亦一代之雄也唐自大 (第 28b 页)
  岁辛亥之孟冬兮余解印而南归览全赵之形胜兮
吊荒台之故基太行车走以南来兮漳水改道而东

驰伊川谷之变易兮矧人事之推移独岿然其凌空
兮意神物之所护持问父老以陈迹兮犹有双塔野
花之诗也噫七龙扰扰虎战以龙争兮譬事势于连
鸡或争桑于延敌兮有以酒薄而召围朝膏血于秦
汉之草野兮夕暴骨于齐魏之沙陲玩生灵于刀几
兮决一旦之雄雌得地不足以赎民之命兮忍劳民
而筑斯方 主父
变服而事威武兮固一世之雄才收
中山林胡为未厌兮又窥秦室之狼豺归来置酒延 …… (第 11a 页)
门赵国上卿功名一击平原
公子车骑长奔虎狼势成合从事缓颇牧既亡望诸
已晚建不出援丹空起变常山之蛇阵徒存 主父

龙颜幸返复有刘项相雄赤旗建功淮阴古垒东垣
废宫王霸诡冰再光旧版芜亭饭麦犹著遗忠保河
北以待朕亦何 (第 44b 页)
(兕皆健/羊名)自全晋之时已患其□(匹抄/反)悍而 武灵王
益厉
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谚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
籴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
德者人 (第 21a 页)
蝉为文貂尾为饰(侍中服则左貂常侍/服则右貂金取坚刚)
(百鍊不耗蝉取居高食洁貂取外劲捍而内温润此/本 赵武灵王
胡服之制秦破赵得其冠以赐侍中)便
繁左右与帝升降旧用儒者然贵子弟荣其观好至乃
襁抱坐受宠位贝带脂粉绮 (第 14b 页)
    (宋/) (齐/) (梁/) (陈/) (北齐/) (隋/) (大唐/)
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胡广曰 赵武灵王
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
(或以北土多寒胡人以貂皮温额后代效之亦曰惠文/惠者蟪也其冠文细如 …… (第 12a 页)
  樊哙冠(汉/) (晋/) (宋/) (齐/) (陈/)
汉将樊哙造次所冠以入项羽军其制似平冕广九寸
前后出各四寸司马殿门卫士服之(或曰樊哙常持铁/楯闻项羽有意杀)

(汉王哙即裂裳以裹盾冠之/入军门立汉王傍视项羽)○晋宋齐陈不易其制馀
并无闻
  术士冠(汉/) (晋/)
汉制前圆差池四重 赵武灵王
好服之今不以施用或
曰楚庄王解冠是也○晋因之宋以后无闻
  却敌冠(晋/) (陈/)
晋制之前高四寸 (第 14b 页)
 (京二千二百六十里去东京三千四十里/户一千七百三十九口九千一百四十)
丰州(今理九/原县)春秋戎狄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九原郡
汉属五原郡(汉五原郡城在/今榆林郡界)后汉因之后汉末及魏晋
为匈奴所没遂为荒弃隋文帝置丰州(因镇/立名)炀帝初州
废置五原郡大唐为丰州或为九原郡(汉武帝元朔二/年车骑将军卫)
(青渡西河至高阙破匈奴河自今灵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馀里过九原郡乃东流时帝都在秦所谓西河疑)
(是此处其高阙当在河之西地又按史记云 赵武灵王/
筑长城自代傍阴山下至高阙合在阴山之西则与汉) (第 24b 页)
 (百里去西京一千四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二十/里户一万五千六百八十口七万二千二百六十)

岚州(今理宜/芳县)春秋晋国之分晋灭之后为胡地有楼烦
王居焉其后 赵武灵王
破楼烦而取其地其后北境属
燕秦二汉为太原郡地晋末陷于刘元海后魏末于其
地置岚州隋炀帝置楼烦郡大唐为岚 …… (第 14b 页)
 (五/十)
代州(今理雁/门县)古唐国之地春秋晋国之分及三卿分晋
其地属赵(赵襄子杀代/王而取其地) 赵武灵王
破楼烦而置云中雁
门代郡后北境属燕秦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境汉因之
后汉及晋亦同后魏置梁城繁畤二郡后周置肆 …… (第 15a 页)
 (十里去西京九百里去东京一千五百/里户四千六百一十口一万八千二百)
蔚州(今理灵/丘县)周礼并州川曰呕夷𥧲曰涞易(呕夷水在/灵丘县界)
(涞水在飞/狐县界)战国初属赵后又属燕秦汉晋属代郡后魏
置怀荒御夷二镇东魏置北灵丘郡后周置蔚州隋置
上谷郡大唐置蔚州或为安边郡领县三 灵丘(汉旧/县有) (赵武灵/王
陵)飞狐(汉广昌县地飞狐口在县北即汉之飞狐/道通妫川郡怀戎县又有磨笄山与妫川)
(郡山相连/隋置今县 (第 16b 页)
和诸戎戎服而晋强晋侯赏魏子金石之乐至安王
之时赵襄子踰句注而破之(句注山一名西陉/山在今雁门郡)洎于
国赵武灵王
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
自代傍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按汉武帝元朔二年遣卫/青渡西河至高阙破匈奴 (第 2a 页)
 (便北流凡千馀里过九原郡乃东流汉人谓之西河/自九原以东汉人谓之北河然北河之名秦已有之)
 (史记惠文王后五年游北河昭襄/王十八年又之上郡北河是也)
东径高阙南(水/经)
 史记 赵武灵王
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
 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
 云气望若阙焉节状表目故有 (第 20b 页)
 (县西南十里明成化十八年漳河东决入顺德府广/宗县界是为新漳而旧漳遂涸经县故城在今广宗)
 (县东二十里本后汉经县地后魏析置二县此为西/经漳水自平乡流入县界即古薄落津战国策 赵武)
 (灵王
曰吾国东有河薄落之水后汉初平四年袁绍/击公孙瓒于薄落津郡国志云经县西有漳水津名)
 (薄落津也通典平 (第 1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