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小說家類
中觀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新編部類
法華部類
本緣部類
般若部類
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举拳初问便言耀我心目。再审谁见。又却
独不言心。意引推 徵明
露妄想。师资善巧。共
破执情。善哉大权。悬知今日 四别推心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 (第 0838a 页)
「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
同将眼见。」

(举拳初问便言耀我心目再审谁见又却独不
言心意引推
徵明
露妄想师资善巧共破执情善哉大权悬知今日)。】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
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 (第 0271b 页)
之与暗。即岂惟
不知教意。亦且不知教理教体。以体乃文句名声
属尘故。暗理即吾人。真心故明。何以故下。 徵明

指体暗而月性明。设执指为月。则明暗二性。不能
了别。以喻教属声尘。不能觉照。如指。心本灵知。具 (第 0463c 页)
经阿难因闻破内之音转计此心居在身
外也如是法音者指上破内的法音由被破故悟
心不在内复计在外所以下举喻 徵明
在外的所
以谓何以知心在外耶举喻云譬如灯光然在室
内此灯必能先照室内从那室门照出于外方及
庭际此喻自 (第 0723a 页)
而为二。亦似两人。彼此不相干涉。
故审定阿难曰。是诸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
难即答曰不也。且自 徵明
曰。是诸比丘虽阿罗汉。
躯命不同。云何一人食时。能令众饱。即此则知心
在于外。自不知身。而阿难之计。 (第 0011b 页)
(何案反)

***** 第九十二卷
盛美
(眉鄙反好也说文从羊犬)


(上竹陵反下行革反 徵明
也證也覈实也)
漂漾
(羊亮反)
饕餮

(上吐刀反下天结反)
隘迮
(上乌卖反下争伯反)(第 1022c 页)
【丙】次、以五例明。

* 【丁】一、以遮性往分明教兴意。
* 【丁】二、以开制往 徵明
教兴意
* 【丁】三、以报有强弱明教兴意。 (第 0102a 页)
【此 徵明
既夙植大因。又常受化。何故不尽成佛。犹
在声闻地耶。曰。虽下大种。由根钝惑深。不能极领
佛之知见。盖 (第 0713c 页)
事。此盖
自入佛知见而證得也。故曰有是神力。】

「华德于汝意云何(至)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此 徵明
昔因以證今缘也。故曰技乐供养。奉上宝
器者今此妙音菩萨是也。以妙音供佛巳多。植德 (第 0594a 页)
之苦。超深禅定之乐。此则法施无穷也。】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此世尊 徵明
财法二施之功德。将较随喜之功德
也。】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 …… (第 0581a 页)
「尔时宿王华菩萨(至)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此 徵明
药王苦行以宿王华发起者。意显宿修称
真之行。以为成佛真因也。药王前愿于娑婆世界
广说此经。故今明行。 (第 0588c 页)
是相性本末等之诸法也。妙者。其间
随宜所说相性本末等法主意趣向。汝二乘人。都
难信难解故也。所以下。 徵明。
谓所以诸佛随宜说
法意趣难解称妙者何也。我以下。释成。谓且勿论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为妙 (第 0364a 页)
可。则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乃是我等自舍多而
取少之过咎。非佛有彼大此小之不平。故曰非世
尊也。所以下。 徵明。
谓所以先似咎在佛。而今日是
我等咎者。何也。以佛初说小乘。正是以小引我入
大之因。但我不待说其所因。 …… (第 0373a 页)
以无益于人。有损
于事也。今长者于诸子。既有益无损。故不为虚妄
也。是长者但令下。有益也。何以故下。 徵明
有益。况
复下无损也。世尊若是下。申明无损(复有徵有释。可知也)。何
况长者自知下。结尽有益。佛告舍 …… (第 0379a 页)
。故曰令得醒悟。莫复与语者。知不相
信。徒益惊骇也。此譬佛三七思惟后。顺机所宜。欲讳实也)
。所以下。 徵明。
谓所以
先命急追将还。似有用此人。今云。不须用此人等
者。何也(以为父者。知巳知彼。一则志劣。一则贵 (第 0388a 页)

心持口诵。若如说而行。三业所得功德。皆不自觉
知为一相一味。此佛法在机所以为一而异也。所
以下。 徵明。
谓所以佛法一。而众生得闻思修三慧
之功德。不自知其一而异者。何也。以惟有如来最
初成道。三七日中。用 …… (第 0396c 页)
释迦如
来四十年前。随宜所说三一小大之法。即今四十
年后所说惟一无三之法。而又能信能受也。所以
下。 徵明。
谓所以前说汝等于佛功德。亿劫说不能
尽。今复称赞汝等为人中希有者。何也。以十方诸
佛及我释迦世尊。始 …… (第 0397c 页)
是菩萨
道。渐渐脩学。悉当成佛。至此益解矣。此为后喻所
将众人中路懈退至生安隐想之文张本。所以下。 徵明。
谓所以昔既顿植大因。今复以渐入大果者。
何也。以一切众生。自心本有如来智慧。实难信难
解故也。此为后 (第 0407c 页)
恼。又诸下。问教化小乘机不致病恼。尔时世
尊下。总答不致病恼。诸众生下。别答所以不致之
义。所以下。 徵明
教化大乘机不致病恼。除先下。申
明教化小乘机不生疲劳。尔时诸大菩萨下。上明
多众初见寒温仪不可乱。故 (第 0438b 页)
等应当一心流布等。如是三摩下。初令
流布增益。义重利他。第二第三嘱累。义重自利。兼
利他也。所以下。 徵明。
谓所以佛以多劫苦修。极难
得之法。反不惜。而令汝等广布者。何也。以佛有大
慈悲。无少悭吝。亦不畏世人 …… (第 0456b 页)

等菩萨。故以此一品嘱累当机也。恶魔上。还该置
无令二字始顺。不然。应削去断绝二字亦顺。所以
下。 徵明。
此经之为法药之有效也。知音训此经为
药王准此。宿王华汝若下。结明。受持者得法药。即
为法王之不远也。 (第 0460b 页)
「是大施主(至)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既以财施。复以法施令得圣果。则其福倍多。
△四 徵明。


「于汝意云何(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五正校。】

「佛告弥勒(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第 0340b 页)
后福(五)

* 初且标叙(阿)
* 二举财施(若)
* 三举法施(是)
* 四 徵明(于)
五正校(佛)
* 四校最初福(阿)
* 二明随喜报(三)

* 初专闻报( (第 0269a 页)
品为张本也。】

「何以故。本生不灭。本灭不生。不灭不生。不生不灭。一
切法相。亦复如是。」

【此 徵明
实际之义。盖本生自不灭者。谓其性真常。
无灭可灭也。本灭亦不生者。谓其性空寂。无生可
生也。如此。则 (第 0271a 页)
菩萨。若生无生。以生灭
生。生灭俱灭。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寂无住。心无有
住。乃是无生。」

【此 徵明
其义。言自应无所住于无生。乃是无生。若
生心住于无生。即以能生而灭所生。殊为不可。直
须生灭二种妄心 (第 0271c 页)
非与二乘所说之义同。】

「何以故。善入离欲。心常清净。实语方便。本利利人。是
檀波罗蜜。」

【此 徵明
六度法。夫菩萨修六波罗蜜。深解现前。真
如一心之法。修于离相。皆以法性为体。而惟顺性
为用也。何为法 (第 027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