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釋家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寶積部類
般若部類
法華部類
慧为其主。故名慧论。故所诠中诠于慧
学。疏。旧译已下出其异名。兼成上慧义。

疏。世亲摄论云下。第二 辩相。
于中二。先总。
后对。义同前下。别释数者。数字通去入二
声。此取去声。数数宣说者。数即入声。自相
(第 0037c 页)

约一华叶望馀。但有一入一摄。多入多摄
之义。故今更对馀一多等。皆有摄入。于中
有二。先明相入。后 辩相
摄。初中言一入
一切者。如前初句。第二一切入一者。即以
多法来入此一华。第三一入一者。即以一
华随对 …… (第 0078a 页)
切入一切者。独用一华此句不成。即将多
华及诸佛诸菩萨等。别入馀华诸佛等也。

疏。互摄亦然者。后例 辩相
摄也。上之四句。
但明入义。今摄亦四。第一句一摄一切者。谓
以一华普摄一切诸法。第二句一切摄一
者。 (第 0078a 页)
意结之。彼云。折伏摄受令正法久
住。多分折伏刚强摄受柔弱。

疏。依佛性论
说有五藏者。即彼论第二卷 辩相
分。第四自
体相品。第一中有二义。第一自体相。牒释
云。自体相者有二种。一者别相。二者通相。
别相有 (第 0146b 页)

准。欲令行者即之于心。是故结云何以意
得。

疏。十释文中一一偈。疏多皆有四。一释
名二出体。二 辩相。
四释文。唯识并在一处
出体。云谓施以无贪及所起三业为性。戒
以受菩萨戒时三业为性。忍以无嗔精进
审慧 …… (第 0172c 页)
积集诸善。以为其体。今疏通三聚及与
受随。故云三业。摄众生戒。居然通三。戒有
三种下。三释文也。即当 辩相。
律者法律。仪
者仪式。于不善法而能远离及防护故。故摄
论名为依持戒。依是能有集诸佛法无罪
益生故。疏 …… (第 0173a 页)
精进三业为性。若谛察法忍。即审慧三业为
性。故三业通于三忍。馀三各配其一。故有
三耳。三忍亦有三下 辩相。
四偈言下。释文。
然无性云。初忍是诸有情成熟转因。二是
成佛因。寒热等法皆堪忍故。三是前二之所
依处 …… (第 0173a 页)
忍故。光通智光故是第三。

疏。精进中名。二以勤下。出体。通三精进。即
善十一中之一数也。三亦有下。 辩相。
被甲即
大誓愿。摄善即方便进趣。利乐即勤化众
生。四初句下。释文。言通前二者。勤修二字故
是摄善。多 …… (第 0173a 页)
散心故。不
说三业。对法论云。所起三业自在用时。所
有一切种常安住。即通三业以约用故。
三亦有三种下 辩相。
言安住者。安住现法
乐住故。无性云。离见慢等得清净故。言
引发者。引神通故。言办事者。成办利有
情事 (第 0173b 页)
故。四既引发下释文。取上 辩相

释经文。

疏。第六般若中。初释名。二此及下
出体。以后五体同故。故唯识云。后五皆以
择法为体。 …… (第 0173b 页)
伽四十三。同以出世间
加行正智后得为体。唯识下文亦云。十度
皆通漏无漏故。依此实义。三亦有三种下。 辩相。
总有三说。唯识依十度。唯取根本。摄
论三智约六度说。缨络三观亦约十度。约
兼正说故。有照空照有照中道 …… (第 0173b 页)
如有眼。故能明见夷途开道万行。
御心中道至一切智城。即其义也。

疏。七方
便中。初释名。二下四下。 辩相。
先总显下四。
此依唯识。若约本业亦各有三。至十行品
说。后今初下。别明此度。谓由大智故。回前
六度向 …… (第 0173b 页)
其后得智但是所依。依此起愿耳。欲及胜
解。别境中二也。三内初下。释文。疏九力
者。初名。二亦有下。 辩相。
三今言下。释文。初
即无性释论之言。故摄论下。本论之语。

疏。十
智度初名。二亦有下。 (第 0173c 页)
辩相
此相难见故引论
释。但引释论。本论但云。谓由前六成立妙
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若天亲云。由般若
波罗 (第 0173c 页)
依如来
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
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释曰。初二句标。
所谓不生灭下。 辩相。
不生灭者。是如来藏
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举体随缘作生
灭心。不相舍离故云和合。非谓别有生灭
来与 (第 0235b 页)
文分五别。即第二 辩相
便为释文。疏今初
段中句虽十六下。释此第一就我明无记。
中二。先辩见所依。后正释文。今初有三。
一明 (第 0351c 页)
见顶相。馀义可思。疏言劝请者此牒第
三行也下疏解释。除谤法下先明成益。二声
闻自度下来意。三此文略下 辩相。
疏智论复
加请佛住世者。如十住毗婆沙亦请住世
云。十方一切佛现在成道者。我请转法轮
安乐诸众生。十方 …… (第 0374c 页)
作意等即七作意义如三地释。疏言随喜者
此明第四行也。为庆下释先明行名。二除
嫉下行益。三然十住下 辩相。
然智论多同十
住婆沙。婆沙论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定
从身口意生。去来今所有习学三乘人。具
足一乘者一 (第 0375a 页)
释名。二辩位。三就文辩定。四解
妨难。今初亦二。先释名。后解妨。今初若粗
相分别即闻思修慧为三。若细 辩相
修慧有
二。真修为第三。缘修属第二。前二不似正 (第 0451b 页)
意云。若无有无将何不二。故涅槃云。若无
一二云何说言非一非二。故不二义成于不
坏。谓说空遣于有执下 辩相。
于中先明不
坏以成俱非。此句明不坏空。而非相于
空故空非空也。言说有为遣空迷者。此句明
不坏有。而非 (第 0511c 页)
纵成引梵为自在义。

疏。故依古德下第三
释义。先略后广。略中三。初二句结前生后。次
嚬申奋迅下就喻 辩相。
后总相释下就法辩
相。疏若别解者下第二广释。于中二。先总
明所据。后开章正释。前中引于二文欲释
师子 (第 0656a 页)
他神通。十五施他辩才。十六施他忆念。
十七施他安乐。十八放大光明。此十八名
转变。后三句明能变。今文 辩相
义并可知。
疏非戒不能治心地故者。上约此中法门
释。此句约表位释。然德云是定。海云是慧。
此中明戒显 (第 0669a 页)
一一用遍。
相用广矣。一一难思。互相融入。体用深矣。若
此之相唯属圆教。标以十身。故观佛三昧
海经。 辩相
有三类。一略中略说。有三十二
相。二略说八万四千相。三广说有无量相。
如杂华经中。为普贤贤首等说。杂 (第 0865b 页)
虽无
文理必应尔。遮犯戒垢助摧怨故。六依
此经。融一切法以为其性。无碍法界理应
尔故。四作业者。即是 辩相
至文当显。五次
第者。诸文或有前。却各有所由。此文所列
次第。与十住全同。净行品则界在解前。梵 …… (第 0558a 页)
修因。下
半今得果。十度之义。十行十地一经始末亦
多辩之。须粗识其相。略启十门。一释名。二
出体。三 辩相。
四建立。五次第。六相摄。七修
證。八约教。九观心。十释文。今初又二。先通
名后别称。今初。通称波罗蜜 (第 0559c 页)
示游法性欲使众生上行下效依而
修之故天台云佛常在定而群机扣佛佛欲应之故
示轨仪三的示体相分二初辩体次 辩相
初辩体者
然此一经所入之定体是于何此定体者诸法实相
是也今此定体何指实相此如荆溪云此十如是权
实正体 …… (第 0265b 页)
法性异名
通为诸经作体今所入定乃指实相为体于五章中
即是辩体一章法性既即实相亦指实相得为定体
耳 次 辩相
者此经所入之相其相云何所言相者
乃览而可别曰相所言定者定主其静慧主其明又
定则是止慧即是观如来入此定 …… (第 0265b 页)
游于法性
是故经末须当请出非谓树神定中不见佛也。


辩体中既指实相为体于五章中乃是辩体一章何
辩相
中又判为宗一章摄者何耶。

答辩体之中约
所游边说是性三如来乃属辩体章摄 (第 0265c 页)
辩相
中判为
宗者取能游边论是修德三如来宗以因果为义是
故相属宗摄耳。

* 信相得益

大权菩萨迹示多途 (第 0265c 页)
 三十二相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

次大慈大悲而辩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
音。三念处等四科者。至论法身虚寂。岂有形
声心识之可见闻知乎。但以慈悲之力随有

应见清净三业之机。而得乐免苦者。即便为
现端严相好。及妙音声平等三念。与乐拔苦
之缘。故次慈悲而 辩相
好八音三念处也。今
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
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 (第 0696b 页)
所以者何。九定
既通鍊诸禅而自无别体。三三昧亦如是。此
义在下自当可见。释三三昧即为三意。一释
名二 辩相
三名出生三昧。第一释名觉观等
三法名同次位。已如前根本禅中说。三昧今
当分别。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 …… (第 0547a 页)
禅但是缘事摄心。未断邪倒不名端
直。今明三昧并据缘理摄心能断邪倒之曲。
故以心端直处为三昧也。第二次 辩相
者。此
三三昧义同九定既无别体。但约诸禅以辩
相也。一明有觉三昧。如上所说。根本初禅乃
至特胜通明背 (第 0547b 页)
有因也世间无有异因
令色有诸相可见如幻者是故世尊不可说言依
于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与幻相似此但于相 辩相
不知于非 (第 0688b 页)
辩相
但于幻辩幻不知于非幻 (第 0688b 页)
辩须言即言无蹇吃故二迅辩悬河湕冷不迟讷故
三应辩应时应机不增减故四无疏谬辩凡说契理
不邪错故五无断尽 辩相
续连环终无竭故六凡所
演说礼义味辩一一句言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间最上
妙辩此复有五种声一者甚深如雷二者清 (第 4191b 页)
无逼迫。又不违圣人意有乐德。以自在故具
我德。由离二障体性无染有净德也。次 辩相。
法身有五相。一转依相。谓转惑智二障。二白
净相。以法身体是真实善故。三无二相。由离
有无二边故。四 (第 0416a 页)
云。此例如大涅槃经梵
汉称也。悉是随音。檀是梵语。悉之言遍。檀翻
为施。佛以此法遍施众生故云也。第二 辩相
者。一世界。二各各为人。三对治。四第一义。
大圣为破外道邪四悉檀故。说此正四悉檀。
起一切大小乘教也 (第 0501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