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袁甲三清 1806 — 18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6—1863 【介绍】: 河南项城人字午桥
袁世凯从祖父。
道光十五年进士,授礼部主事,迁御史
咸丰间安徽河南镇压捻军,屡败张乐行,代胜保钦差大臣,屡陈苗沛霖不可信,强散其属圩二百余处。
官至漕运总督
以病解职。
卒谥端敏
有《袁端敏公奏议》。
金和清 1818 — 1885
亚匏先生生二子,长名遗,字是珠,次名还,字仍珠
仍珠与余交最密。
光绪乙酉举人,入河东运使幕,由佐贰保升知县,分山西补用,委办归化城教案,为晋抚岑春煊所赏,调充抚院文案。
光绪壬寅秋赵尚书山西布政使护理巡抚,余就其聘为内书记,始与仍珠朝夕相见。
癸卯尚书调任湘抚,余与仍珠同案奏调,同充抚院文案,余司财政、商矿、教育,仍珠司吏治、刑律、军务、交涉。
旋出署澧州知州,政声卓然。
未半年,调回文案。
事起,湘边吃紧,仍珠筹画防剿事宜,因应悉当。
力保黄忠浩熟娴韬略,可以专任,尚书深韪其言。
尚书奉召入都陛见,陆元鼎继任,仍珠仍留文案。
陆过武昌时,张之洞痛诋黄忠浩与革党通,不可再予兵权,意欲以张彪代之。
陆与仍珠疏,初颇疑金、黄句结,后黄军所向有功,仍珠善于料事,又长辞令,陆大信任之
尚书已拜盛京将军之命,奏调仍珠赴奉。
余本以文案总办兼财政局会办,仍珠至,以文案总办让之,仍令余会办,又令仍珠会办财政局。
未几,又令会办农工商局。
尚书之任,仍珠未离文案。
尤长于交涉案件,日、俄战后,收回各项已失主权,皆其襄赞之力。
嗣因营口开埠,章程草案与直幕府刘燕翼龃龉,大为袁世凯所恶。
尚书内调,徐世昌继任,竟以财政案与余同时革职,实则仍珠仅会衔而不问事,乃同被其谤,冤矣。
余二人既同去官,同回上海閒居,旋为端方招入两江幕府,又为锡良调至奉天,委办锦瑷铁路交涉,锡又委以奉天官银号会办。
尚书二次出关,仍珠仍任文案总办,兼东三省官银号总办。
武昌事起,清室动摇,尚书委署奉天度支司,辞不就任;且侦知奉省有潜谋革命者,张作霖势力渐张,力劝尚书归隐,尚书犹豫,同官亦设计阻挠,延至共和诏下,得去位。
然以袁世凯之雄猜,尚书之忠厚,竟能绝交不恶,从容入关,皆仍珠擘画之功也。
民国后,在京蒙古王公,组织蒙古实业公司,公举仍珠协理,移家北京,入进步党为基金监。
梁任公为财政总长,同党公举仍珠为次长,欲藉其深沈谙练之力,为任公补偏救弊,任公甚信赖之。
民国十一年,中国银行股东会举为总裁张嘉璈副之,仍珠能尽张之长而匡其短,维持之功颇大。
十四年,在总裁任以积劳得中风疾辞职。
由是右偏不仁,神思颠倒,如狂癫之症,逾年忽然清醒,自言如梦初觉,但仍偏废在床。
十八年,卒于家,年仅七十三。
仍珠少受业于冯蒿庵,为律赋甚工,未留稿。
入政界后,长于公牍、章奏,周密而有断制,能弭患于未形,又深悉社会情伪,善为人谋,有疑难事,咸就商取决焉。
余生平受益极多,仍珠亦引余为益友也。
弱冠孤贫,笔耕不给,饥驱谋食,事畜增繁,操守甚谨严,虽屡近膏腴而积赀有限。
病中以遗嘱付托,不过数万金,身后分给二子及诸孙,陆续耗用,未及一年,已艰窘不能支柱。
亚匏先生之诗,其命宫殆世世磨蝎也欤?
是珠尤不善治生,沈于痼习,家居营口,为商人司笔札,潦倒于身,时仗仍珠周济
遗嘱内有分给是珠二子之学费,顷闻读书颇有成,差足喜也。
仍珠殁,余方在南,事后凭棺一恸,怆感万端,有挽诗云:「平生益友惟君最,又到吞声死别时。
病里笑谈仍隔阂,梦中魂气忽迷离。
已无笔势铭贞曜,祗有琴心殉子期
一恸傥随冥契逝,神州残命况如丝。
」「卅年形影相追逐,君病而今四载强。
平旦东方神已敞,浮云游子意何长。
焚琴燕寝花无主,(侍婢阿琴他适。
)啜茗公园树久荒。
(余至,每日在公园老树下茗话。
)遗著未编遗嘱在,含悲郑重付诸郎。
庚辰十月初九日追记。
此书初刻成,仍珠以最精印本见赠,展诵数过,藏庋有年。
庚辰十月,检书作记,距仍珠之死已一星终矣。
仍珠遗稿,百无一存,读者见余所记,可略悉其生平,盖非一人之私言也。
(录入:顾青翎)
袁保恒晚清 1826 — 1878
维基
袁保恒(1827年—1878年)字小午号筱坞
河南项城人
晚清大臣,官至刑部左侍郎
袁甲三之子,袁世凯从父。
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
庶吉士散馆翰林院编修,后随父袁甲三安徽随大臣周天爵辨理团练
咸丰九年(1859年)回京供职。
咸丰十年(1860年)覆命再回袁甲三军营帮办军务,旋即回京任职至翰林院四品侍讲学士
同治二年(1863年)袁甲三病殁,朝廷乃命其接统其父淮北所部,多行不法之事。
隔数年,遭御史参劾,朝廷命所部由各巡抚衙门接管,降一级,在京候补。
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张宗禹犯京,袁保恒乃自请效力戎行讨捻。
朝廷命赴李鸿章大营委用,不数日,即遭释出,乃又回京候补。
隔数月,左宗棠入京觐见,袁保恒又自请效力戎行入
左宗棠乃上摺请朝廷奏请其协办陕甘军务,朝廷允准,赐袁保恒二品顶戴,派入陕甘,诫袁保恒安徽所为,仍无办理军务之权。
后经左宗棠保举,出任西征粮台总办,再兼西安制造局总办,最后又取原陕西布政使林寿图而代之,一肩三职。
袁保恒统军之心未亡,先是于刘松山战殁时谎称:「湘,卓二军受此大创,兵额仅存十之五六,请将两军归并。
」后又未经左宗棠同意,擅调旧部入,私划粮饷与之。
此时陕甘战事正酣,左宗棠闻之怒不可遏,连夜拜发两摺,加急送往朝廷。
朝廷接摺得知袁保恒私掌军权,急下圣旨痛斥袁保恒,命其不得再轻率行事。
左宗棠遂将袁保恒旧部人马打散,派往各军。
又密保祝垲袁保恒行西征粮台总办和西安制造局总办二职。
袁保恒正式退出左军幕僚,后官至刑部侍郎
光绪四年(1878年),逝世。
谥文诚
许应骙晚清 1830 — 1903
维基
许应骙(1830年—1906年)字昌德号筠庵
祖籍潮州府澄海县广东番禺人(今广州市越秀区),同进士出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广东乡试举人次年联捷庚戌进士
庶吉士散馆检讨
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左右庶子甘肃学政詹事府少詹事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顺天府学政仓场侍郎等职,升左都御史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工部尚书
次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礼部尚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李鸿章许应骙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七月十九日,以抑格言路,首违诏旨,夺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侍郎坤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职。
最后戊戌变法失败,九月,擢为闽浙总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拳乱引发八国联军时,参与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山东巡抚袁世凯四川总督奎俊等人的东南互保。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解职,1906年7月22日逝世。
荣禄晚清 1836 — 19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6—1903 【介绍】: 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字仲华
咸丰二年由荫生以主事用。
同治间累擢为总管内务府大臣
光绪间步军统领
中日战时,恭亲王、庆亲王办军务荣禄参其事。
战后,疏荐袁世凯练新建陆军。
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
甚得慈禧太后信任。
光绪二十四年袁世凯以有谋围颐和园慈禧密报,上告慈禧,遂助成戊戌之变,幽禁光绪帝,镇压维新派。
军机大臣,节制北洋各军,乃设武卫五军。
二十六年,欲阻太后用义和团,为太后所斥。
八国联军入,随慈禧西安
还京后任督办政务大臣
卒谥文忠
胡燏棻清末 1840 — 1906
维基
(1840年—1906年)字芸楣,亦作云眉安徽泗州(今泗县)人,原籍浙江萧山,清末大臣,淮系官僚。
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选庶吉士
1877年散馆外放广西灵川县知县,未上任,捐纳为道员,补天津道,入李鸿章幕府,督办粮草。
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任广西按察使,赐头品服。
1894年调中央。
同年爆发甲午战争,清陆军溃退入关,胡燏棻单骑宣谕,遣散溃兵。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决定采纳德国人汉纳根(Hanneken)的建议,编练新式军队。
命汉纳根与胡燏棻共同办理编练新军事宜。
汉纳根本人建议采用西式武器,加练新军十万,全都用新法训练。
这个建议遭李鸿章胡燏棻反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一月胡燏棻开始招募壮丁,在天津马厂编练新军3营,并聘请汉纳根担任教官
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初,定武军因马厂营房不敷应用而移驻小站(天津东南70里的新农镇),编制十营,号定武军,最初有步队三千人,炮队一千人,马队二百五十人,工程队五百人。
小站练兵自此始。
光绪二十一年十月胡燏棻奉调出任津芦铁路督办,由袁世凯接统定武军袁再加以扩充以成新建陆军,成为日后北洋军阀的前身。
胡燏棻又上书变法,条列十事:开铁路、造钞币、制机器、开矿产、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设学堂。
当年朝廷定议造津芦铁路,自天津北京卢沟桥,命燏棻充督办。
又任顺天府府尹,疏请展京西支路,卢沟桥门头沟,便运煤。
1897年任关内外铁路督办。
1899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以谈洋务著称。
次年,义和团入,指为通敌,欲杀之,逃跑而免。
后历任刑部、礼部、邮传部侍郎
1906年病逝。
天津建祠。
劳乃宣清末 1843 — 1921
维基
劳乃宣(1843年—1921年)字季瑄号玉初一号玉磋别署矩斋晚号韧叟,原籍浙江桐乡,生于直隶广平(今河北永年)
清末官员,学者。
曾祖劳瑾乾隆四十九年甲辰进士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光绪五年后历任临榆南皮完县吴桥等地知县
对义和团甚为反感,主张加以镇压,著有《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一文,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但此说后来有历史学者提出质疑,现在依然莫衷一是。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浙江求是大学堂总理次年浙江大学总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品京堂候补,任宪政编查馆参议政务处提调
宣统二年(1910年),钦选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及代理大臣。
他还曾任资政院议员
清亡后成为遗老,坚不出仕,隐居涞水青岛,期间曾帮助尉礼贤研究汉学、创立尊孔文社,执教于礼贤书院。
1914年著成《共和正解》《共和续解》《君主民主平议》三文,并对“共和”制度有一番新解释,曾建议大总统袁世凯仿效西周末年的周公召公共和,代替清室摄政十年,待溥仪成年后再奉还大政,袁世凯对此不置可否。
后参与张勋康有为陈宝琛等发动的丁巳复辟,在张勋内阁中任法部尚书,数日后复辟旋即失败仍重新归隐。
民国十年(1921年)7月21日,病逝于曲阜,年七十九岁。
其子劳子乔素行不良,与瑞澄岑春煊合称「京城三恶少」。
唐景崇晚清 1844 — 1914
维基
唐景崇(1844年—1914年)字希姚号春卿
广西桂林府灌阳县人
晚清翰林、官员。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历任各部侍郎,出督浙江江苏学政,回京任学部尚书学务大臣兼弼德院顾问大臣等。
对清末教育改革贡献良多。
辛亥革命后称病引退。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授其参政参政一职,又聘为清史馆纂修《德宗实录》、《宣统政纪》副总裁,均推辞未就。
民国三年(1914年)卒。
徐致靖清末 1844 — 1918
维基
徐致靖(1844年—1918年)字子静号仅叟,清末高官,维新派人士。
江苏宜兴人,寄籍宛平
徐致靖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徐家杰之子。
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年),官拜礼部右侍郎翰林侍读学士
戊戌四月二十日1898年6月8日),上书《请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
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戊戌变法正式启动。
变法开始后,上《密保人才摺》,向光绪帝保荐康有为谭嗣同张元济黄遵宪梁启超等人。
在变法中多次上书,主张废八股,开书局,裁冗官,上摺保举袁世凯等。
变法失败后,在上斜街寓所被捕。
徐家认为他必死无疑,备好棺材。
后经李鸿章(与徐父为同年故交)疏通,荣禄力保,被判绞监候(死缓)。
庚子事变,慈禧太后西逃。
八国联军入刑部大牢无人职守,请徐致靖回家。
慈禧回京后,下诏赦免。
后归隐杭州姚园寺巷直至病逝。
他被称为“六君子”之外的七君子,参与变法最早最深,逃生后曾劝康有为不要参加复辟。
著有《上虞县志》、《奏议》、《仅叟诗文》若干卷,《论语解》(未完稿)。
樊增祥清末民国初 1846 — 1931
全台诗
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号云门樊山别署天琴老人
湖北恩施人
同治六年(1867)举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
曾任陕西宜川渭南县令
后累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
辛亥革命爆发,逃居沪上。
袁世凯执政时,曾为参政参政
擅长诗、骈文、词,为近代晚唐诗派代表诗人。
著有《樊山全书》。
  樊增祥关系台湾诗二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校录。
(吴福助撰)
樊山全集
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
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
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
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参政
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
著有《樊山全集》。
陈邦瑞清末
维基
陈邦瑞(1855年—?
),字瑶圃一字辑侯浙江慈溪掌起桥陈家村人
清末政治人物。
光绪元年(1875年)中式乙亥举人次年(1876年)联捷丙子进士
历官户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度支部右侍郎等职。
宣统三年(1911年)出任袁世凯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
柯劭忞清末至民国 1848 — 1933
词学图录
柯劭忞(1848-1933) 字凤荪凤笙号蓼园
山东省胶州市大同村人
同治九年举人光绪十二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典礼院学士,被赐"紫禁城骑马",教4岁溥仪读书。
民国任宣统侍讲,以遗老自居。
民国三年袁世凯设清史馆赵尔巽为馆长,柯劭忞等为总篡,赵尔巽死,柯劭忞代理清史馆馆长,任《清史馆》总纂,兼任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委员长。
参与编修清史稿十四年,负责总阅全稿。
长于史,治《春秋谷梁传》、《尚书》等,独力编著《新元史》,并为岳丈吴汝纶订正《尚书》4册。
王国维以为"今世之诗,当推柯凤老为第一,以其为正宗,且所造诣甚高也。
"祖培元嘉道间名诗人,父横亦名学者,有《汉书七表校补》、《旧雨草堂诗集》等,母李长霞亦长于诗文。
有《尔雅注》、《文献通考校注》、《文选补注》、《说经札记》、《蓼园文集》、《蓼园诗钞》等。
张謇清末民国初 1853 — 1926
人物简介
张謇(一八五三—一九二六)字季直号啬庵南通人
光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民国,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袁世凯政府中任农商总长。
后辞职归里,兴办实业、教育。
有《张謇日记》。
尹铭绶清末至民国
维基
尹铭绶字佩文湖南省茶陵县人,清末民国政治人物。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第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山东学政礼部侍郎内阁学士
袁世凯中华民国大总统后,邀其入总统府任机要秘书。
陈夔龙清末 1855 — 1948
维基
陈夔龙(1857年—1948年)又名夔鳞字筱石号庸庵居士贵州省贵阳人,清末封疆大员,其文才洋溢,书法、诗文自成一家。
著有《梦蕉亭杂记》、《庸庵尚书奏议》、《花近楼诗存》等。
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年)生,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秀才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八国联军登陆后,他于6月13日正式署理顺天府,这是他官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庚子五大臣被杀后,端郡王载漪指十五位大臣是汉奸,奏请立即处死,名单中他列名最后。
李鸿章回奏后,慈禧太后将奏折留中。
他得知后认为署理顺天府吃力不讨好,请调,7月12日署理太仆寺正卿王培佑回任,而他则署理太仆寺正卿7月21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历任顺天府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宣统元年(1909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曾反对废除科举。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时,力主袁世凯出兵剿杀革命党人。
袁世凯进京后,孝定景皇后太后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结束清朝的统治,创建民国后,陈以病告假,拒绝袁世凯邀请出任民国政要,退隐上海,常叹“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从此断送,哀何可言”。
民国六年(1917年)7月1日大力拥护张勋复辟,被任命为弼德院顾问大臣,举事不济后,再度匿居上海
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回师北京,于11月5日皇室驱赶出紫禁城,听闻后大力反对冯玉祥此举,更是痛心疾首写下:“瞻望北庭,神魂飞越”表其心。
在冯玉祥北京政变前后的7月13日10月15日陈夔龙写就《梦蕉亭杂记》一书。
上海清朝遗老陈三立冯煦瞿鸿禨等组织“逸社”,定期约会,饮酒赋诗,排遣忧思,但始终关心桑梓。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去世,享年91岁。
江春霖清末民国初 1855 — 1918
简介
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道人福建莆田县萩芦(今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转御史
历任江南新疆河南四川道监察御史,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多次弹劾北洋大臣袁世凯
后辞官归里。
著有《江御史奏议》、《梅阳山人诗文集》。
徐世昌清末至民国 1855 — 1939
词学图录
徐世昌(1854-1939) 乳名卫生,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等。
河南卫辉人
1879年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官至北洋政府总统
林琴南严范孙赵湘帆华世奎等名士组成"晚清簃诗社"。
善诗词书画。
1920年大总统身份成立"国画研究社",聘国画大家周肇祥主其事,同时拨巨额公款,明令成立北京艺术篆刻学校(今中央美院前身),由陈师曾校长齐白石王梦白等人任教。
徐世昌下野之后,周肇祥仍将名人画作送往天津徐宅,请其为之鉴赏评论。
著有《清儒学案》、《颜李遗书》、《韬斋述学》、《韬养斋日记》、《国乐谱》、《古文典范》、《明清八家文钞》、《水竹村人集》(又名《徐大总统诗集》)、《归云楼集》、《海西草堂集》、《退耕堂集》、《竹窗楹语》、《墅俪言》、《拣珠录》、《晚晴簃诗汇》(又名《清诗汇》)等。
人物简介
徐世昌(一八五五—一九三九)字卜五号菊人天津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兵部侍郎军机大臣巡警部尚书、东三省总督等,助袁世凯窃取总统职位,一九一八年由国会选为总统下台后迁居天津,以编书、赋诗、写字遣兴。
有《退耕堂文集》。
丁振铎
维基
丁振铎(1842年—1914年)字声伯号巡春一号训卿河南省汝宁府罗山县人
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先后任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功臣馆纂修官国史馆总纂官监察御史京畿道台、闽浙总督云南巡抚、云贵总督协理资政院事兼弼德院顾问大臣
1904年在云贵总督任上,与云南巡抚林绍年联电朝廷,呼吁实行宪政。
民国时期袁世凯政府参政审计院院长
1914年病逝于北京
觉罗绍昌晚清 1857 — ?
维基
绍昌(1857年—?
),满洲正白旗人爱新觉罗氏字任庭
清朝觉罗,进士出身,清朝末年官员。
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同年五月,任内阁侍读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任外务部右参议,掌审议法令。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为外务部右丞,掌机密文移。
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任内阁学士,后历任刑部左侍郎、法部左丞、署法部尚书
宣统三年(1911年)庆亲王内阁成立,任司法大臣。
辛亥革命爆发后,摄政王载沣想起用袁世凯绍昌阻谏而不被采纳。
袁世凯内阁成立后,绍昌曾任弼德院顾问大臣,参与组织宗社党。
中华民国成立后去世。
宋育仁清末民国初 1857 — 1931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四川富顺县人
近代学者,思想家。
早年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一八八六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改任翰林院检讨,为改良派人物。
一八九四年任英、法、意、比四国参赞,著意考察西欧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爆发后,育仁在伦敦招募水师,准备偷袭日本长崎与东京,清廷制止之,解职归国,降为四品顶戴。
一八九五年参加强学会,鼓吹君主立宪。
一八九六年回川办实业。
1897年创办四川近代最早报刊《渝报》。
一八九八年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办《蜀学报》,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后出任国史馆修纂,反对袁世凯称帝。
一九一六年受聘主修《四川通志》。
一生著述甚丰,现存有《时务论》、《泰西各国采风记》、《问琴阁丛书》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