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石福作清 ? — 1848
全台诗
石福作(?
~1848),号岱洲福建安溪人
清嘉庆五年(1800)举人
道光间游台,尝任澎湖石书院山长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于台湾
〖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
〗(施懿琳撰)
郑用锡清 1788 — 1858
全台诗
郑用锡(1788~1858)原名蕃字在中号祉亭,原籍福建漳浦,明末迁居金门浯江,乾隆三十九年(1774)其父崇和移居台地后垄,嘉庆十一年(1806)又徙往竹堑,于是落籍当地。
郑氏立志青云,道光三年(1823)考取进士,成为「开台黄甲」 ,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任官,签分兵部武选司行走次年补授礼部铸印局员外郎仪制司事务,精勤称职,虽获肯定,但乏再上层楼的官勋,道光十七年(1837)春乞养归里。
在乡期间,建学宫、修桥渡、赈饥寒、恤孤寡,乐善好施,为地方重要仕绅。
曾担任明志书院山长 (约1829~1834、1852~1857年间),栽培后进,不遗馀力。
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舰来犯,郑氏招募乡勇抵禦。
咸丰三年(1853),漳泉械斗纷起,撰〈劝和论〉开导村民,又挺身劝解,获保全者不少,逝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祀乡贤祠中。
道光十四年(1834)曾与堂弟郑用鉴合撰淡水厅方志,后世纂修者多以此为基础 ;又著有《周礼解疑》、《周易折中衍义》。
咸丰元年(1851)开始修筑「北郭园」,此庭园遂成为北台重要的文学据点。
郑氏工诗文,诗歌内容小至杂物微咏、个人心绪、家庭琐事、园林赏玩、交游酬答,大至反映社会现象,关心桑梓国事,或欢愉忧叹,或愤慨悲悯,莫不涵括,是一典型的儒士诗人。
文字浅显质朴,不事修饰,喜好说理,杨浚以为是邵雍击壤吟的流衍,颇加推许;但连横以为其诗「平淡、未佳」 ,王国璠则谓:「古体出于宋儒击壤一派,虽有令人繁杂之讥,却具『帝力与我何有』之乐。
近体必琢必鍊,致气息神采,大受束缚,流于生涩。
独五言律绝,颇有田园之趣,应可传也。
」 郑氏诗作目前存有两种版本,其一是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的《北郭园诗钞稿本》;其二系次子郑如梁委托福建举人杨浚编修的《北郭园全集》,于同治九年(1870)刊刻,为北台湾最早出版的诗文集。
此二版本,内容相去甚远,各有特色,基金会所藏较接近郑用锡作品原貌,可惜为残本,内容并不完整;杨浚编修的刊本,虽经杨氏删修润饰,但所存作品较多,且较为普遍,台湾文献丛刊本中之《北郭园诗钞》、龙文出版社之《北郭园诗钞》,均采此版本。
兹以《北郭园全集》为底本,参照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之《北郭园诗钞稿本》(以下简称「稿本」)编校。
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认的字体,则由黄哲永、谢永基两位先生协助辨识完成。
(黄美娥撰)
北郭园诗钞五卷,郑用锡撰。
郑君字祉亭台湾淡水厅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咸丰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卒,享年七十有一。
君于道光三年进士台湾土著之登甲科者自君始;因以其著述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
郑君尝撰钦定周易折中衍义一书,凡数十万言,未刊。
其著作之刊行者有北郭园全集,系同治庚午(九年)刻本。
全集中有文钞一卷、诗钞五卷、制艺及试帖各二卷。
文钞只收赋、序、论、记、诔文各一篇,分量甚少,制艺、试帖不足取,故仅录其诗钞五。
又全集之首有总序七,兹选录林士传、杨浚所作序各一与朱材哲撰郑君墓志铭及杨浚撰文钞序,列为附录二,俾读者得知郑君之生平及其全集之大概焉。
卷首有『男如梁稼田校刊』数字,则经略去。
(百吉)
高达夫五十始学诗,祉亭先生亦归田后所作为多也。
盖发于性情,深得三百篇之遗旨。
其品格在晋为陶靖节、在唐为白乐天、在宋为邵尧夫,间有逼肖元遗山者。
先生自家居奉养,托迹郊坰,日以歌咏为事,世比之山中宏景,介休林宗
所筑精舍曰北郭园,万峰环峙,秀甲瀛壖,宜其得江山之助,不求工而自工矣。
同治九年九月,乡愚侄杨浚雪沧氏谨序于堑城之试笔寓庐。
林拱辰清末至民国 1872 — 1932
全台诗
林拱辰(1872~1932)林拱辰生年,依据傅锡祺〈栎社社友题名录〉(毛笔撰写,家属保存之原始史料):「林拱辰,住嘉义厅斗六堡斗六街,第557番地,明治五年(1872)壬申七月十五日生。
」卒年昭和7年(1932)7月12日,依据斗六市户政事务所提供户籍资料。
〗 ,嘉义厅斗六堡(今云林县斗六市)人,「栎社」早期社员〖林拱辰为栎社社员。
根据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1907年10月26日,该社在彰化赖绍尧家举行诗会,共有社员13人及斗六吟友林滨石、黄丕承、黄服五、林拱辰4人出席,「斗六四友不正式加盟,不认为社友。
」该书其后各年之记载,林拱辰等人未见出席该社内部集会。
又据张丽俊水竹居主人日记》1910年4月24日记载栎社「庚戌春会」出席者名单,将林拱辰列入社员,内容如下:「我社友蔡启运陈基六王卿淇赖绍尧林拱辰傅锡祺陈沧玉袁炳修、林痴仙林仲衡、林□堂、林幼春陈槐庭连雅堂庄伊若郑汝南、黄旭东、张栋梁、林载昭与予等,赞襄社员陈织云,馀不付(赴)会社员蔡惠如、叶笃轩、陈联玉林文华、庄云从,馀数名忘记。
」可见当时张丽俊也认为林拱辰是社员。
推测可能林拱辰等人,后来未参加该社内部活动,《栎社沿革志略》出版时(1931)才补上这句:「斗六四友不正式加盟,不认为社友。
」(此条考證廖振富提供。
) 〗 ,「斗山吟社」社员,曾任东洋协会讲师,并参与发起成立大稻埕鲲溟会馆」〖参考赖美燕《斗六地区文学发展之研究》,南华大学文学硕士论文,2007年6月
〗 。
诗作散见《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等报刊杂志,今据以辑录。
巫宜福
全台诗
巫宜福(?
~?
),字鞠坡福建永定人道光年间(1821~1850)进士
〖参考连横台湾诗乘》。
〗(施懿琳撰)
维基
巫宜福字鞠坡福建永定县人进士出身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登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道光永定县志》主纂。
简朗山清末近现代初 1872 — ?
全台诗
简朗山(1872~?
),字绿野,一说别号绿野〖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6年;《日治时期台湾人士绅图文鉴》,稿本网页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台湾人士鉴》,台北:兴南新闻社,1943年;《台湾绅士名鉴》,台北:新高新报社,1937年;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督府1916年4月
〗。
祖籍漳州台湾桃园街(今桃园市)人。
乙未割台,曾协助日军物资运输与劳力徵募,并亲往拜谒近卫师团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
明治廿九年至昭和三年(1896~1928)先后担任仔园街庄公所所长、保良局局长仔园办务署、桃园厅庄长、街长、南崁区区长。
为殖民当局所重用,曾获颁绅章、大礼纪念章、勋六等瑞宝章等。
大正十年(1921)任新竹议会员,大正十二年(1923~)连任四年总督府评议员。
昭和十一年(1936)成立「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拓展台湾农、林业、水产和水利事业,进行「隐地、清查土地」等工作。
〗,昭和十九年(1945)四月被敕选为日本贵族院议员。
战后,与辜振甫等拟请安吉总督台湾独立,未果;民国三十五年(1946)二月廿三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拘留,翌年(1947)七月廿九日判决无罪。
〖详见李筱峰林茂生、陈炘和他们的时代》,台北玉山社,1996年;苏瑶崇〈「终战」到「光复」期间台湾政治与社会变化〉,《国史馆学术集刊》第十三期,2007年2月
〗日治时期,简氏在政商两方面皆极活跃,明治卅六年(1903)与地方菁英创立「崁轻便铁道会社」〖该会社分别于大正元年(1912)、大正九年(1920)、昭和十八年(1943)年更名为「桃园轻便铁道公司」、「桃园轨道株式会社」、「桃园交通株式会社」;桃园轻铁乃延续自清代以来族群认同、学缘、地缘与商业利益结合的台人企业,其逐步构筑出带的文化权力网络,大正十四年(1925)又扩大经营公路运输。
详见陈家豪《日治时期桃园轻铁的经营与发展1903~1945》,中央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7年7月
〗,又曾担任「桃园轨道株式会社」常务董事及社长职务。
大正十四年冬(1925)景福宫庙例行大典,亲自奉迎台湾神社的御祭神于最高祭坛,致力推行日本的神道信仰。
在汉诗方面,简氏曾参与「瀛社」、「桃园吟社」击钵联吟活动。
〖参考连横台湾诗荟》第三、四、七、八、十、十一号;《桃园市志》,桃园市桃县桃园市公所,2005年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二),《台湾文献》,第十一卷第三期,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0年
〗以下作品据《采诗集》、《南薰集》、《寿星集》、《环镜楼唱和集》、《东阁倡和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台湾时报》、《诗报》等辑录编校。
连城璧清末至现当代 1873 — 1958
全台诗
连城璧(1873~1958),幼名德裕,谱名重裕,字应榴又字荆玉台湾县宁南坊(今台南市)人。
邑庠生,为史家连横胞兄。
始祖连兴位,于康熙间来台,传至乃父连得政,创业芳兰号,善贾多财,为郡治郊商之一。
乙未割台之际,连得政曾助刘永福抗日,任「护台会」执事(即会长)、台湾民主国政府「筹饷奉行」(即财务长),当时派遣连城璧出任「护台会」副从(即秘书)、台湾民主国政府「筹饷奉行」副从。
割台后,因不满位于大南门的马兵营住家(今台南市府前路一段)被日人徵用为地方法院厅舍,拒绝日方编辑地方文献之聘。
设帐授徒,鼓吹汉学,曾协连横搜集资料撰写《台湾通史》〖参考黄典权等主编《台南市志。
人物志。
连城璧传》,台南台南市政府1959年;郑喜夫《连雅堂先生年谱》,收于《连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吴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为「南社」社员,亦为台南酉山诗社」七秀之一。
战后,加入「延平诗社」。
生平作品目前仅见其孙连平原提供的手稿本一种,题名「连城璧诗集」。
今据此诗稿,参以其他报刊及选集,予以校录。
(吴福助撰)
梁启超清末民国初 1873 — 19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3—1929 【介绍】: 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
光绪十五年举人
与其师康有为同为戊戌变法首领,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后,先后在上海主编《时务报》、编辑《西政丛书》,主讲长沙时务学堂。
鼓吹和推进维新变法。
二十四年,参与“百日维新”。
失败后逃亡日本,持立宪保皇立场。
辛亥革命后,初拥护袁世凯,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出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
文学上曾倡导文体改良、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五四”后反对“打倒孔家店”口号。
有《饮冰室合集》。
全台诗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
光绪十六年(1890)经陈千秋引荐,拜康有为为师。
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时,与康有为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名举人,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要求。
其后办《中外纪闻》、《时务报》等报,鼓吹维新变法。
「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达十四年(1898~1912)之久。
宣统二年(1910)林献堂相遇于日本横滨,建议台人效法爱尔兰放弃武力抗争,改采成立议会的方式争取岛民之权益。
1911年访台两周,游台期间,留下诗八十九首,词十二首。
1913年返回中国,先后在袁世凯段祺瑞政府任职。
1919年,鼓吹改良主义,抵制社会主义思想。
1920年初,自欧洲考察返国后,决定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教育事业。
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
著有《清代学术概论》、《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全集》等。
梁氏在台诗作,原拟刻曰《海桑吟》,惜无定本流传。
以下所收梁氏之作,原刊于连横台湾诗荟》十六号及十八号。
(施懿琳撰)
词学图录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
广东新会人
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
康有为门下。
戊戌变法时,助康有为主持大局,世号"康梁"。
政变起,流亡日本,继续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创办《新民丛报》、《新小说》。
民国成立,归国加入共和党、进步党。
历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财政总长。
晚年应聘为清华研究院国学导师。
其文号"新民体"。
诗词为馀事,词无匠人气亦无脂粉气。
有《饮冰室文集》,词在集中。
林树梅
全台诗
林树梅(?
~?
),本姓陈字瘦云福建同安金门人
清道光四年(1824)从其养父林廷福自海坛台任台湾水师副总兵之职,平许尚杨良彬反抗事件。
道光六年(1826),又随其父来台驻西螺堡,调署澎湖左营游击
陈愿、廖士光等六十九人。
随行之际,所至港汊、夷险、风云、沙汕,辄随手记录。
平日留心经世事务,而厌弃科举试艺之文。
曾从富阳周凯玉屏书院掌教光泽高澍然学诗古文辞。
道光十六年(1836),任凤山县曹瑾幕僚,治埤头水利,又曾协助平刘蓝反清事件。
林树梅生平好山水游,喜吟咏、工篆刻、善画。
金门志》〈艺文志〉谓其所为文,笔意严洁,切于时务;诗亦卓然名家。
著有:《治海图说》、《战船占测》、《?云山人诗钞》、《?云诗钞》、《?云文钞》、《?铁笔》、《文章宝筏》、《影集》、《诗文续抄》、《日记》等若干卷。
曾参与《金门志》之纂修,并刊印乡先贤卢若腾遗书,周凯内自讼斋文集》。
  林树梅诗作钞本,目前典藏于福建福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据诗作之内容可知,四卷本的《?山人诗钞》为林树梅较早期的钞本,收录道光甲申年(1824)至辛丑年(1841)之诗作,诗末附有「光泽高雨农夫子」的评语。
八卷本的《?诗钞》则收录道光辛巳年(1821)至丁未年(1847)之作,此诗集抄录时,其师高雨农已逝,故知此为后来之钞本。
以下乃以八卷本的《?诗钞》为底本,辅以四卷本的《?山人诗钞》,并参考蒋镛澎湖续编》〈艺文〉、林豪澎湖厅》〈艺文〉、连横台湾诗乘》、彭国栋《广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
〖参考林焜熿《金门志》〈人物〉、林豪澎湖厅》〈人物〉,台银本、林树梅《?诗文钞》、《?山人文钞》。
〗(施懿琳撰)
陈瑚清末民国初 1875 — 1922
全台诗
陈瑚(1875~1922)字沧玉号枕山一号趣园趣园处士
苗栗苑里人
曾任苑里区长、台中台湾新闻社汉文部编辑记者。
明治三十五年(1902),参加雾峰诗人林朝崧倡设之「栎社」,三十九年(1906),「栎社」正式组织化,陈瑚为九名发起人之一。
林痴仙林幼春赖绍尧傅锡祺、庄云从等诗友,往来极为频繁。
同年(1906)因与「南社」诗人连雅堂、陈瘦云等人,对击钵吟看法不同,于《台南新报》、《台湾新闻》打笔战。
大正七年(1918),以栎社为主的「台湾文社」成立,陈瑚陈贯兄弟列名十二位理事之中。
大正十一年(1922)七月陈瑚出席「栎社二十年题名碑落成典礼」先期准备会议后不久,即卧病不起,是年十一月十九日去世,得年四十八。
吴彭年晚清 1875 — 1895
全台诗
吴彭年(1875~1895)字季篯浙江馀姚人
年十八,为诸生
乙未(1895)春,以县丞需次台北刘永福闻其才,延为幕客,以其熟谙韬略,胆识过人,倚为左右手。
台北陷,刘永福虑台中有失,议兵往,吴彭年慨然请行,率七星旗兵七百,副将李维义佐之,往驰大甲。
苗栗破,吴彭年彰化中部战役,吴彭年多张军幄,于八卦山之役,中弹卒。
台南庠生陈凤昌壮之,洒酒为诗以祭之,越年为之负骨归乡。
连横台湾通史》、吴德功《让台记》有传〖参考:(1)国家图书馆特藏组《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增订再版。
(2)程玉凤《吴彭年徐骧合传》,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
  吴彭年存诗〈和易实甫寓台感怀〉一篇六首,见连横台湾诗乘》,风格悲壮,盖其慷慨赴义,固已蕴于诗中。
今据以校录。
(吴福助撰)
陈尚恂
全台诗
陈尚恂(?
~?
),台湾县人,生员。
清道光年间(1821~1850)人士,工古诗文,为台湾道徐宗干所赏识。
〖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
〗(施懿琳撰)
蓝鼎元清 1680 — 17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75或1680—1733 【介绍】: 福建漳浦人字玉霖一字云锦号鹿洲
蓝廷珍堂弟。
读书能文,熟悉闽浙沿海情形。
朱一贵起事时,从廷珍入台,襄助办理善后,主张垦辟台湾土地,谓若“废置空虚”,“即使内乱不生,寇自外来,将有日本荷兰之患”。
雍正初,被召入,与修《一统志》。
广东普宁知县,被诬罢官。
事明,授广州知府,寻卒。
有《鹿洲集》、《平台纪略》等。
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漳浦人
雍正癸卯拔贡,由知县历官广州知府
有《鹿洲集》。
全台诗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别字任庵号鹿洲福建漳浦人
清康熙六十年(1721)随族人蓝廷珍渡台平朱一贵事件,担任机要秘书。
善谈论,有卓见,廷珍一切机宜皆其所拟。
在台期间,主张积极开发台湾,反对闽浙总督对台消极设限之政策。
其对台湾政务之规划,虽当时未获采纳,却成为日后清廷治台之重要参考。
离台后,曾参与《大清一统志》之纂修,官至广东知府
著有《蓝鹿洲集》、《平台纪略》、《征集》等〖参考范咸重修台湾府》,台银本。
〗以下所录乃以清代方志所收诗作,及蒋炳钊点校之《鹿州全集》为主,并参考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许成章高雄市古今诗词选》。
(廖振富撰)
林大喜
全台诗
林大喜(?
~?
),生平籍贯不详,人称「林先生」。
康熙五十八年(1719)兵马指挥施世榜集流民以开东螺之野,引浊水歧流以溉,工竣而流不通,林先生往见之曰:「闻子愿彰邑水利,功德固大,但未得法耳,吾当为公成之。
」越日果至,授以方法施世榜悉如其言,遂通浊水,引以灌田,号「八堡圳」。
先生衣冠古朴,谈吐风雅,不求名利,惟以诗酒自娱,日游溪壑间,许多口占,有飘飘欲仙之致,惜无存稿,亦不传于世。
水圳成,施世榜以千金为谢,先生辞弗受,亡何竟去,亦不知其所终。
佃民感其德,设林先生祀之,在今彰化县二水乡〖参考:(1)周玺纂辑:《彰化县》,卷8,〈人物〉。
(2)许雪姬总策画《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年5月。〗。
   林大喜存诗一首,见《彰化县》,连横台湾诗乘》转引,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黄通理
全台诗
黄通理(?
~?
),台湾县人,生员。
清道光年间(1821~1850)人士〖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
(施懿琳撰)
李华
全台诗
李华(?
~?
),道光年间(1821~1850)台湾府治(今台南市)人,诸生秀才)〖参考连横台湾诗乘》。〗。
(施懿琳撰)
李乔
全台诗
李乔〖编者按:连横台湾诗乘》、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误作「李华」。
〗(?
~?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台湾府治人诸生
(施懿琳撰)
施士升
全台诗
施士升(?
~?
),道光年间(1821~1850)台湾县人,生员〖参考连横台湾诗乘》。〗。
(施懿琳撰)
黄炳发
全台诗
黄炳发(?
~?
),字御风,略历未详〖参考连横台湾诗乘》。〗。
存诗一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谢维岩清末民国初 1879 — 1921
全台诗
谢维岩(1879~1921)字瑞琳号籁轩又号石秋,以号行。
台湾台南市人
光绪十七年(1891)秀才,是年与许南英蔡国琳赵钟麒等人共组「浪吟诗社」;日本治台之后,又于明治三十年(1897)连横、李少青等人重振该社。
明治三十九年(1906)连横之邀,担任《台南新报》汉文部主笔;同年秋天,因老成凋零,台南地区汉诗人另组「南社」,由谢氏担任干事之职,为该社重要成员。
大正三年(1914)前往中国旅游,大正七年(1918)辞去报社之职,前往神户经商,设立凯南公司,大正十年(1921)卒于日本神户。
谢氏诗作蕴藉平和,不矜才使气而自见真性情。
生平作品约近千首,可惜大多亡佚。
哲嗣谢国城于民国五十四年(1965)蒐集其作,题为《谢籁轩诗集》,仅有三十八首完整的作品。
民国五十九年(1970)卢嘉兴得谢星楼之子谢汝川之助,参考谢氏剪报;再参考台南市立图书馆珍藏的《寿星集》、《台湾诗醇》、《鲲涛集》、《开元寺徵诗》,又增补了三十四首诗作。
兹据上述资料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徐宗勉
全台诗
徐宗勉(?
~?
),江苏通州人
清道光年间(1821~1850)人士。
台湾道徐宗干之族人,随宦来台〖参考连横台湾诗乘》。〗。
(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