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商鞅战国卫国 前390 — 前3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前390—前338 【介绍】: 即公孙鞅亦称卫鞅
战国时卫国人
在秦以战功封于商,亦称商鞅商君
少好刑名之学,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
痤死,入,初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取消分封制和世袭制。
令民为什伍,有罪连坐;有军功受爵,私斗者判刑;耕织得粟帛多者免徭役;经商及怠而贫者,连其妻子没为官奴婢;宗室无军功者无爵位。
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大良造,进一步变法,迁都咸阳
全国推行县制,凡三十一县。
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统一度量衡制,颁布标准器。
秦孝公二十二年,智擒魏将公子卬,大破魏军。
秦十年,为秦奠定富强基础。
孝公卒,为公子虔等诬害,被车裂。
有《商君书》。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姓公孙,卫之庶孽公子,故称卫鞅
初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痤死,去魏入秦孝公以为左庶长,进大良造,封之商于,号为商君
十年,秦以富强。
惠王即位公子虔之徒诬以谋反,亡还魏,魏弗受,复入,秦获之,车裂以徇。
有《商君书》五卷。
孔顺战国鲁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鲁国人字子慎
孔穿子。
尝为魏相,居位九月,以不见用,不愿尸位素餐,辞疾归。
预言不出二十年,天下将为秦所有。
卒年五十七。
虞卿战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虞庆吴庆
战国时人,虞氏,名失传。
游说之士。
因游说赵孝成王,为赵上卿,故号虞卿
主张以赵为主,合纵抗秦。
后因救魏相魏齐,弃印与魏齐逃亡,困于梁。
魏齐自尽,虞卿穷愁著书,有《虞氏春秋》,今佚,清人有辑本。
须贾战国魏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魏国人
为魏中大夫
范雎贫时曾事之。
范雎须贾使齐,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受。
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
既归,以告魏相
睢被魏相毒打几死。
使于秦,以为睢已死,不知其正为秦昭王
睢微行敝衣见以一绨袍赠之。
睢以尚有故人情意,遂释之归。
范雎战国魏国 ? — 前2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前255 【介绍】: 或称范且
战国时魏国人字叔
长于辩,因事为魏相魏齐笞辱,佯死脱身,化名张禄西入,数说昭王,任为
进远交近攻之策,扩疆拓土,为其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封于应,称应侯
后围邯郸失败,自请免
一说为秦王论罪处死。
赵孝成王战国赵国 ? — 前24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赵孝成王 前265年—前245年 国君姓名:赵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45 【介绍】: 战国时赵国国君名丹
惠文王子。
即位初,太后用事,秦攻,拔三城。
四年,秦攻韩上党上党冯亭不能守,以上党,王受之。
七年,中秦反间计,以赵括廉颇为将,与秦长平一战,赵军大败,死士卒四十余万。
秦军进围邯郸,得楚、魏相救,围乃解。
十五年,燕攻廉颇为将反击大胜,杀燕将栗腹等。
十八年,秦攻取赵次等三十七城。
在位二十一年。
霍云西汉 ? — 前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6 【介绍】: 西汉河东平阳人
霍光兄孙。
昭帝时中郎将
宣帝本始中封冠阳侯
后因宣帝重用丞相魏相,霍氏权日见侵削,与霍禹霍光霍显等谋废宣帝
事发,自杀。
儿汤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人
高祖时中谒者
帝令群臣议天子所服,当法天地,顺四时,每一时以一人主之。
汤奉命制定秋季所服。
宣帝时魏相奏复其制。
孔子慎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鲁人
孔子裔孙,孔鲋父。
曾为魏相
赵定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渤海人
知音律,善鼓琴。
宣帝欲兴协律之事,丞相魏相举之。
韩延寿西汉 ? — 前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7 【介绍】: 西汉京兆杜陵人字长公
昭帝时魏相荐之于霍光,擢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后任颍川东郡太守,治有能名。
东郡三岁,治行为天下最。
入守左冯翊
后被萧望之诬劾,为宣帝所杀。
吏民莫不惜之。
丙吉西汉 ? — 前55
全汉文·卷二十九
字少卿鲁国人
武帝进为鲁狱史,迁廷尉右监,免归,为州从事
巫蛊事起,征复为廷尉监
昭帝时车骑将军市令,迁大将军长史,入为光禄大夫给事中
宣帝即位赐爵关内侯
地节中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封博阳侯
神爵三年魏相丞相
五凤三年卒,谥曰定侯
龚德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梁国人
知音,善鼓琴。
宣帝时,以丞相魏相荐,召见,待诏
柳光世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河东解人
柳元景从祖弟。
北魏河北太守封西陵男
姊夫崔浩为北魏相,有异谋被诛。
光世南奔,宋文帝以为振武将军
宋明帝时右卫将军顺阳太守
以子谋反被杀。
侯景北魏 503 — 55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侯景 太始 551年十一月—552年三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3—552 【介绍】: 南北朝时魏怀朔镇人字万景
善骑射。
选为北镇戍兵。
魏末北方大乱,事边将尔朱荣,以军功擢为定州刺史魏相高欢诛尔朱氏率众降,旋拥兵十万,为东魏河南道大行台,专制河南
及高欢死,惧祸,于梁武帝太清初降梁,封河南王
太清二年,举兵反,围建业,陷台城武帝饿死。
景立简文帝,寻废之,立豫章王萧栋
简文帝大宝二年,杀简文帝,废萧栋,自立,改元太始,国号汉,史称侯景之乱。
王僧辩等讨之,败逃被杀。
僧慧休隋末唐初 538 — 635
释慧休
姓乐氏
瀛州人也。
世居海滨。
以蚕渔为业。
而生知离恶深惟罪报。
常思出济无缘拔足。
或累叹通宵晨或忘餐。
近逾信宿。
虽愤气填胸。
无免斯厄。
十六遇相州沙门巡里行化谈三世之循扰述八苦之交侵。
雅会夙怀。
背世情决乃违亲背俗。
投勖律师而出家焉。
勖导以义方礼逾天属。
又闻灵裕法师震名西壤。
行解所归。
现居邺下
从学。
天机秀举惟道居心。
乃背负华严远游京邺。
一闻讲蓥动身心不略昏明幽求体性。
而章句无昧至理未融。
展转陶埏五十馀遍研讽文理转加昏漠。
试以所解遍问诸师。
皆虑涉重关返启其致。
乃悟曰。
斯固上圣之至理也。
岂下凡而抑度哉。
且搏听众师。
沐心法海耳。
乃往渤海从明彦法师听成实论。
先出章抄品藻异同。
慧满冲情解律法友。
以彦公化世受染馀流。
志念法师受学小论。
加杂婆沙各闻数遍。
穷其本支晓其固执。
解既清迥行寔贞严。
曰。
余讲小乘岁序多矣。
今乃值子谅不虚延。
即著杂心玄章抄疏。
各区别部类条贯攸归。
文教才出初寻重敬。
频当元宰讲授相续。
幽致既举慧烛天悬。
故使驰名冀都击响河渭。
抱帙横经肩排日谒。
结疑怀签踵接登堂。
皆总为书绅永开冥府。
故于立破诸教。
探隐洞明。
虽学冠空宗。
而梗情尘境。
欲通惟识之旨。
取悟无方。
师入关因便预从。
昙迁禅师及尼论师等讲扬摄论。
每举一会馀驾停轮。
词吐既新。
领拔弥悉周涉三遍即造疏章。
神会幽陈广疏听视。
自大小诸藏并统关键。
惟有律部未遑精阅。
昔以戒禁随事可用缘求。
案读即了未劳师授。
曾披一卷持犯茫然。
方悔先议更弘神府。
乃负律提瓶。
洪律师听采四分。
一经讲肆三十馀遍。
日渐其致终未极言。
顾诸学徒曰。
余听涉多矣。
至于经论一遍入神。
今游律部逾增逾闇。
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
而敬慎三业懔课六时。
纤尘或阻即申忏洗。
目见大小讲匠知名者多。
奉法自修实罕联类。
尝听砺公讲律。
砺曰。
法师大德。
暮年如何犹勤律部。
曰。
余忆出家之始。
从虎口中来。
即奉投戒法。
岂以老朽而可斯须离耶。
恨吾不得常闻耳。
其清慎之高。
率此例也。
又屡经寇荡荒荐相仍。
寺众僧厨亟经宿触。
故从隋末终至唐初
四度翻秽获资净供。
致使四方嘉会
有功焉。
武德年内。
刘闼贼兴。
魏相诸州并遭残戮。
忽一日警急。
官民小大弃城逃隐。
在云门闻有斯事。
乃率学士二十馀人。
东赴州了无人物。
便牢城自固。
四远道俗承休城内方来归附。
当斯时也人各藏身。
挺节存国守城引众。
可谓乱世知人者矣。
其年不久。
天策陈兵。
远临贼境。
军实无委。
并出当机。
既处僧端预明利害集众告曰。
官军静乱须有逢迎。
僧食众物义当先送。
再和大众并无从者。
惧被后罚必可乘权。
独诣军门具陈来意。
于时曹公徐世绩
引劳赏悦。
仍令部从随至寺。
任付粮粒。
及平殄后。
曹公为奏具述功。
登即下敕入贼。
诸州见有僧尼。
止留三十。
州一境特宜依定以事验人。
量难准。
又荒乱之后律法不行。
并用铜盂身御俗服同诸流俗。
恐法灭于事。
躬自经营立样造坏。
依法施熏遂成好𭽽。
遍送受持。
今大行用并是功缉遗绪也。
又僧库火起。
时当中夜。
忽有人告。
走往观之。
赖始发焰。
救而获免。
退问告由了无知者。
良以道通幽显。
屡动祯祥。
贞观九年
频敕徵召令入京师
并固辞以疾无预荣问。
至今十九年中。
春秋九十有八。
见住慈润爽健如前。
四众怀蒲柳之慕犹执卷咨谋。
乃力倦而告曰。
吾学功多矣。
每有经律。
虽听二三十遍文旨乃镜。
犹恨少功。
欲兼异部。
未遑多涉耳。
今之后学则不同之。
薄知文句宗致眇然。
即预师范更无通观。
所以终夜长慨有耿于怀。
致有穷括教源莫知由序。
此法灭在人矣。
今暮年开道意在成器。
斯犹砥砺合其刃耳。
安能炉锤其朴耶。
所以引化席端直陈纲要。
而奉禁守道抑在天然。
挫拉形心逾衰逾笃。
衣服率然趣便盖体。
襆悬壁上尺绢不居。
所得外利即回讲众。
补绽衣服不劳人助。
见着麻鞋经今三十馀年。
虽有断坏缀而蹈涉。
暂有泥雨徒跣而行。
有问其故。
答云。
泥软易履。
不损信施耳。
又寒不加火热不依凉。
瓶水若冻裹之草束。
受具已来𭽽无他洗。
入夏已去不啖菜蔬。
旋绕往还执帚先扫。
存护物命宁有过之。
凡斯众行前后一揆。
余以亲展徽音。
奉兹景行。
犹恨标其大抵。
事略文繁以为轻约耳。
弟子昙元。
高洁僧也。
经论及律并曾披导。
偏重清行不妄衣食。
寺虽结净犹怀尘点。
常乞食自资。
今托静林虑宝山
志道辞世。
门人灵范。
学通休涉慧悟少之。
敕召弘福。
时扬摄论。
今居宗树业。
振名京邑
又休以年学高远。
今上重之。
因事辽左亲幸其室。
叙故陈道弥会帝心。
故又续其绩。
黎崱
字景高号东山安南人
东晋交州刺史沅敷后也。
世居爱州,幼与外祖舅诸卫黎琫为子。
教习书,九岁试童科,陈大王留左右,仕至侍郎
迁佐净海军节使宪侯陈键幕。
至元中元世祖占城之役,遣使安南,令助军输,世子日烜不听,命镇南王脱驩、右丞唆都等先后进兵,世子战败,弃城遁。
其弟昭国王益稷率键等降附。
安南兵邀击,键战没,抱其尸驰数十里瘗之。
随班赴阙,封益稷为安南国王
祗受敕从侍郎,遥授纸县令尹,赐钱五百缗,同降者受符有差,寻命益稷归国,镇南王自鄂移兵送之,安南弗纳,寻以炎瘴班师,还居汉阳
益稷劳绩,力荐之,祗受敕牒奉事郎,遥授同知安暹州事,寻加奉议大夫、佥归化路宣抚司事。
东山性冲退,薄声利,嗜文章,入中国垂五十年。
自号静乐,閒居汉阳,采摭历代国史交阯图经,杂以见闻,作《安南志略》二十卷,以叙事附于卷末。
诗多可传,仅存遗稿诸作,如《朝会》云:「祥开黄道乾坤阔,瑞拱红云日月光。
」《应朝广省》云:「贪看百二关河阔,不顾八千途路赊。
」其惓惓向慕中朝之心,亦可概见于此。
张宏范
曩者,天兵克季宋于崖山时,则淮阳献武王实以元帅统师,爰振其武用,熸赵烬,勋劳之大,载在史册,藏之金匮,天下后世知其功高。
乃若词章之盛,人或不能尽知也。
王之里人金台王氏尝以王之诗歌、乐府刻于其家敬义堂。
虽特其仅存之稿,然,于是足以知王之词章为优为耳。
盖王以事业之馀,适其性情而聊以见之吟咏,往往托物感兴为多,而在于射猎击毬之事者无几。
况夫,雅韵清辞,雍容谐协,固非服介胄者之所能及。
至其读韩信李广传诸作,英气伟论,卓荦发扬,又岂拘拘律度之士所能道哉。
惟王世在名门,天资超迈,幼尝学于郝公伯常,而友邓公光荐,恒与钜儒学士大夫交,故属意文字为甚。
王之子恒阳忠献王历事累朝,弼成文治,为世文臣。
平生立朝,大节若汉之、唐之房杜,皆王所素教焉。
今其曾孙旭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访求先世遗文,得敬义堂刻。
顾其集,犹王之旧谥“武烈”题其首,欲重梓之,从宣因僭为之叙,以著王之好儒尚文,辞章祇其馀事,且使天下后世之人知王之世家不独高于武功也。
至正十年庚寅九月吉日 中宪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 许从宣 谨叙 故都元帅赠平章谥武烈张公讳宏范字仲畴河内人蔡国武康公第九子也。
天分英特。
少从郝经学士,虽观书大略率意,吐辞往往踔厉奇伟,据鞍纵横,横槊酾酒,叱咤风生,豪快天纵。
其诗类楚汉间烈士语。
余尝谓气,文章之主,诗笔特功名馀。
豪曹氏父子,气雄建安
刘越石悲愤之作,犹度越晋人远甚,斛律金《敕勒》、六朝文士无,唐刘幽求严武张建封辈,一联半句音节豪宕,自别是。
固难以常人捡押翰墨,径畦论也。
中原,文献荒芜,士少有,得辄自有馀。
武烈公作,未尝属稿,篇什随手散落,后亲友网罗遗失,得其仅有者,为诗词若干。
将传于后,属余序。
惟立功立言,自古难并勋业,盖世往往掩其他长。
矧公文章,赫赫照映,非出偏长以与文士角逐者,然英英在纸,略见其人决非营度出吻,笔下辄止者能学,亦非凌烟阁上进贤冠、大羽箭能尽存之穹壤。
要是:古今一奇。
庐陵邓光荐
庄鳌献南明 ? — 1645
维基
庄鳌献(?
—1645年),又名庄见钱海岳《南明史》卷33:「庄,本名鳌献,字任公晋江人
」,字叔瞻号任公福建惠安县晋江县人
庄鳌献崇祯三年庚午举人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进士户部观政六年(1635年)庶吉士晋升为兵科给事中
他曾向朝廷上表《太平十二策》力陈东厂的贻害和主张惩治魏忠贤不遂。
庄鳌献正因为此事被贬为浙江布政司照磨
见清人计六奇明季北略》卷10:「信口内臣二月监视登岛太监魏相,以给事中庄鳌献上太平十二策内请彻监视,因求罢。
上不允,因贬鳌献于外。
」 。
崇祯五年(1632年)冬季张彝宪进言道出朝廷尚有一千七百馀万赋税还未收回,并请示朝廷派遣科道官督征。
崇祯元年进士范淑泰却上言指民间因为贫穷现象而出现盗窃之事,朝廷官员无法追回赋税。
所以认为决定不采取行动见张廷玉明史·卷267》:「(范)淑泰言民贫盗起,逋赋难以督追,不从。
给事中庄鳌献章正宸建言下吏,抗疏救之。」。
结果,庄鳌献章正宸范淑泰失言,便进谏力保他。
他其后为弘光帝办事,与周寿明阴润同时恢复官职,改任吏科,不久病卒见张廷玉明史·卷258》:「汝璨、朝佑既死,福王时,复官。
鳌献福王,复官,久之卒。
」见钱海岳《南明史·卷33》:「弘光时,与周寿明阴润同起故官,改吏科。
南京亡,久之卒。」。